【生物】江西省南昌市某中学高二年级下册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生物】江西省南昌市某中学高二年级下册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生物】江西省南昌市某中学高二年级下册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生物】江西省南昌市某中学高二年级下册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生物】江西省南昌市某中学高二年级下册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

第二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正常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A.血浆中含有生长激素和尿素,不可能含有生长素

B.稳态时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不变

C.细胞依赖内环境的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

D.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就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了内环境稳态的有关知识。食物消化后,才能被小肠所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经

主动运输进入血液,再运输到全身各处被机体利用。体液是指人体内的液体,包括细胞内液

和细胞外液。人体的内环境(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其理化性质保持相

对稳定,如由于机体中含有H2cCh/NaHCCh、NaH2PCU/NazHPCU等缓冲物质而使pH稳定在

7.35-7.45,体温保持在37℃左右,渗透压约为770kPa.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细胞进行正

常生命活动的条件之一。

【详解】生长素是植物体合成的,人食用植物性食物后,植物体内的生长素会被吸收到血浆

内,故血浆中也可能存在生长素,A错误;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

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处于动态变化之中,B错误;

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

持(如神经细胞、内分泌细胞等),C正确;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不一定会影响内环境的稳

态,但环境条件变化剧烈,超过了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时.,会导致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D错

误。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概念,明确内环境就是细胞外

液;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明确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

限的;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实际准确判断各选项。

2.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体内活细胞依赖内环境的运输提供氧气和养料、排出代谢废物

B.体内激素、抗体、淋巴因子都依赖内环境的运送而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C.血浆渗入组织液的量大于组织液回渗血浆的量大于组织液渗入淋巴的量

D.血浆中甲胎蛋白、尿素、葡萄糖等的含量可作为某些疾病的诊断依据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叫内环境;内环境包括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pH和温度等;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

外界环境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内环境是活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活细胞依赖于内环境的运输提供氧气和养料、排

出代谢废物,A正确;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只能特异性的作用于抗原,而不能作用于靶

细胞,B错误;血浆渗入组织液的量=组织液回渗血浆的量+组织液渗入淋巴的量,因此血浆

渗入组织液的量大于组织液回渗血浆的量大于组织液渗入淋巴的量,C正确;血浆中甲胎蛋

白、尿素、葡萄糖等的含量可作为某些疾病如癌症、肾炎等的诊断依据,D正确。

3.人体内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时需要细胞外液和甲、乙、丙、丁四大系统的参

与,图示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纪织细胞二环

A.甲是循环系统,①②③中所含物质种类和含量均相同

B.乙是消化系统,①②③的渗透压来源于蛋白质的不到10%

C.丙是呼吸系统,长时间的剧烈运动会导致③的pH升高

D.丁是神经系统,神经递质可通过①运输至突触后膜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其中①是组织液,②是血浆,③是淋巴;组织细胞与外界

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时涉及到四大系统,其中甲是循环系统,乙是消化系统,丙是呼吸系统,

丁是泌尿系统。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是循环系统,①是组织液,②是血浆,③是淋巴,组织液、

血浆和淋巴中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不相同,A错误;乙是消化系统,细胞内液含有的蛋白质较

多,而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含有的蛋白质相对较少,因此①②③的渗透压来源于蛋白质的不

到10%,B正确;丙是呼吸系统,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因此长时间的剧烈运动不会导

致③血浆的pH明显升高,C错误;丁是泌尿系统,神经递质可通过①组织液运输至突触后

膜,D错误。

4.下图左图表示动作电位产生过程示意图,右图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图示中的横坐标

表示距离刺激点的距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c段和①〜③段Na+通道开放,神经纤维膜内外Na+浓度差减小

B.若神经纤维膜外K+浓度增大,甲图中c点将上升

C.静息电位是指图乙AB之间膜内的电位差

D.反射弧中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单向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K+外流,使膜

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

(2)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内流,使兴奋

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

(3)兴奋部位与为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将兴奋向前传导,

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详解】a段和①段K+离子通道开放,K+外流,A错误:若神经纤维膜外K+浓度增大,甲

图中c点不变,a段下降,B错误;静息电位是由于指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同造成的,静

息电位是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的电位,而不是指AB之间的膜内电位差,C错

误;在非离体状态下,反射弧接收刺激的部位只能是感受器,所以兴奋只能是沿着反射弧单

向传递,D正确。

【点睛】本题以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为载体,考查了神经调节的有关知识,考生要能够识

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识记神经纤维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而膜

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5.下列关于兴奋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导致机体产生兴奋的刺激只能来自于外界环境

B.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都与离子的跨膜运输有关

C.兴奋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时间取决于刺激的强度

D.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形式进行传导和传递

【答案】B

【解析】

【分析】

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沿着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传导,神经中枢经过综合分析后使

兴奋经过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效应器作出应答反应。

【详解】导致机体产生兴奋的刺激既可以来自于外界环境,也可以来自于体内,A错误。钾

离子和钠离子的跨膜运输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有关,B正确。兴奋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时

间与刺激强度无关,取决于反射弧中突触的数量,C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神经冲动

的形式传导,在突触间是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D错误。

【点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

信号,存在时间上的延搁,速度较慢。

6.卜.图是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示意图(a〜e表示信息分子),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

传人神经

骨骼肌战栗

A.信息分子a〜e均需借助血液运输才能作用于靶细胞

B.体温调节过程与信息分子a、c、d有关

C.与信息分子b相比,a参与调节的反应更加迅速

D.信息分子d对c的分泌具有反馈调节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a参与的是神经调节,b、c、d参与的是体液调节,e参与的是免疫调节,因此

上图中的调节包含了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网络机制。

【详解】信息分子a是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组织液),进而作用于突触

后膜,不需要血液的运输,A错误;体温调节过程中,通过信息分子a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可使骨骼肌战栗,增加产热量,通过信息分子c、d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可促

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量,B正确;a参与神经调节,b参与体液调节,与体液调节相比,

神经调节的反应更迅速,C正确;信息分子c是促甲状腺激素,d是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

激素含量过高时,反过来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D正确。

故选Ao

7.胰岛B细胞的细胞膜上存在甲,乙两种蛋白质,这两种蛋白质均能与葡萄糖结合而发挥相

应的生理功能。其中,甲、乙两种蛋白质分别参与I、I【两种生理过程,丙为过程n产生的

分泌蛋白(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过程n体现了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B.过程I体现了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C,甲、乙均能与葡萄糖结合,说明二者无特异性

D.丙可能是胰岛素,能促进肝细胞膜上过程I的进行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图中甲是细胞膜上运输葡萄糖的转运蛋白,乙是细胞膜表面上的葡萄糖受体蛋白,

丙是胰岛素。过程I表示葡萄糖进入细胞内,过程n表示胰岛素的分泌和胞吐过程。

【详解】受体介导的胰岛素的分泌和胞吐过程需要细胞膜表面上的葡萄糖受体蛋白和葡萄糖

分子的识别,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A正确;葡萄糖进出细胞需要有运输葡萄糖的

转运蛋白的专门通道,说明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功能,B正确;转运蛋白和受体蛋

白结构不同,各有其特异性,C错误;胰岛B细胞能合成并分泌胰岛素,通过体液运输,

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加速对葡萄糖摄取、利用和储存,D正确。故选C。

8.禽流感全名鸟禽类流行性感冒,是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也称禽流感病毒)引起的

一种急性传染病,常只感染鸟类,但在罕有情况下会跨越物种障碍感染人。下图是某种高致

病性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的图解,图中A、B为有关的物质,分析正确的是

A.T细胞成熟于骨髓,它在人体免疫应答中具有识别抗原、分泌淋巴因子及增殖分化的功能

B.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依赖B物质,B物质的化学本质是脂类

C.该禽流感病毒首次侵入机体后,浆细胞内的高尔基体活动加强

D.最终病毒被清除体外,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的图解,被病毒侵染的细胞

称为靶细胞;A为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B为效应T细胞表面的受体,该过程表示细胞

免疫过程。

【详解】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A错误;B物质表示受体,受体的化学本质为糖蛋白,B错

误;该禽流感病毒首次侵入机体后,浆细胞内的高尔基体活动加强,以合成并分泌大量的抗

体,C正确;侵入人体的病毒最终被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D错

误。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

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掌握免疫系统的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

选项,属于考纲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9.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在“发现负性免疫调节治疗癌症的疗法”方面做出突出

贡献的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学家本庶佑。两位科学家分别研究的是两种蛋白

质CTLA-4和PD-1,这两种蛋白质都对免疫系统具有抑制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人体内癌变的细胞会成为抗原,被效应T细胞攻击

B.可以通过提高CTLA-4和PD-1的活性,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

C.两位科学家研究目的都是通过抑制某种蛋白质的功能,使免疫系统更强的攻击癌细胞

D.该种疗法的副作用之一是会导致免疫缺陷病的发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

癌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免疫。细胞免疫的过程是:T细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

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可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

【详解】癌细胞的清除过程中会引起细胞免疫,癌细胞会被效应T细胞攻击,A正确;两

种蛋白质CTLA-4和PD-1都对免疫系统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可以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

B正确;两位科学家研究的目的都是通过抑制某种蛋白质的功能,使免疫系统更强的攻击癌

细胞,C正确;该种疗法不会导致免疫缺陷病的发生,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中相关信息”发现负性免疫调节治疗癌症的疗法”,再根

据题意作答。

10.柯萨奇病毒A16型(CAV—16)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和其他并发症。下列关于人体对该病

毒免疫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CAV-16侵入人体后,会刺激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

B.B细胞经CAV—16刺激后会分裂、分化出浆细胞,并与抗原结合

C.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体内的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抗体消灭病毒

D.CAV-16侵入人体后,体内的吞噬细胞、B细胞和效应T细胞都具有识别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病毒在体内引起的特异性免疫既有体液免疫又有细胞免疫,先是通过体液免疫阻止病毒

随血液循环而散播,再通过细胞免疫清除侵入宿主细胞的病毒。

2、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

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

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

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

疫效应。

3、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

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

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

细胞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详解】CAV-16侵入人体后,会刺激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而淋巴因子可以增强该过

程,但不能与该病毒结合,A错误;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增强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产生抗体,抗体与该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后形成沉淀,由吞噬细胞吞噬处理,B错误;患儿

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体内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

灭病毒,C错误;CAV-16再次侵入人体后,体内的吞噬细胞、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都具

有识别功能,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特异性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

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考生识记特异性免疫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区

别和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11.关于生物学知识的判断,正确的有

①切除动物垂体后,动物血液中的性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会减少

②油菜在传粉阶段遇到连续暴雨袭击,喷洒生长素类似物可避免减产

③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蝌蚪发育会受影响,成年人耗氧量会增加

④激素间的拮抗作用不利于维持动物体内环境的稳态和生长发育

A.一项B.两项C.三项D.四项

【答案】A

【解析】

【分析】

低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形成无子果实。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可以影响幼小动物的神经

系统发育,形成呆小症,对成年动物则是降低神经系统兴奋性,机体耗氧量降低。垂体可以

分泌生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激素间的作用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详解】垂体可以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切除动物垂体后,动物血液

中的生长激素会减少,促甲状腺激素减少会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液减少,促性腺激素的减少

引起性激素的减少,①正确;油菜要得到的是种子,传粉阶段遇到连续暴雨袭击会影响种子

的形成,喷洒生长素类似物不能可避免减产,②错误;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新陈代谢减弱,

蝌蚪发育会受影响,成年人耗氧量减少,③错误;激素间的拮抗作用是协调内环境稳态的,

有利于维持动物体内环境的稳态和生长发育,④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的分泌与相关生理作用,意在加强学生对相关知

识点的识记与理解。

12.生长素是第一种被发现的植物激素,人体内含有生长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幼叶细胞中核糖体合成生长素需要色氨酸作原料

B.人体内,生长激素在下丘脑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

C.生长素由C、H、0、N四种元素组成,可促进细胞伸长生长

D.人体内生长激素随血液循环运输,植物体内生长素只能极性运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命活动的调节,考查对生长素、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作用、运输的理解。明确

生长素、生长激素化学本质的不同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口引噪乙酸,不是蛋白质,其合成场所不是核糖体,A项错误;

垂体是生长激素的分泌器官,人体内,生长激素在垂体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B项错误;生

长素是色氨酸的衍生物,由C、H、0、N四种元素组成,可促进细胞伸长生长,C项正确;

植物体内生长素可在成熟组织中进行非极性运输,D项错误。

13.下列有关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A.光照等外界因素能够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与基因的表达

B.乙烯可以促进苹果和香蕉等果实的生长发育和成熟

C.植物激素的合成过程可体现基因对生物性状的间接控制

D.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极性运输需要消耗ATP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有两种:①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有单侧光或者重力的

作用),②极性运输(不受重力和单侧光的影响),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2、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

3、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组的控制,同时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也会影响激素的合

成。

【详解】外界因素会影响激素的合成,进而调节基因组的表达,例如光照等环境因子的变化

会引起植物激素合成等的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A正确;乙烯能促进果实成

熟,但不能促进果实的生长发育,B错误;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

性状,也可通过控制酶或部分激素的合成实现对生物体性状的间接控制,C正确;生长素在

植物体内的极性运输为主动运输的方式,需要消耗ATP,D正确。

故选B。

14.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长素的合成与乙烯的合成之间存在反馈调节

B.激素的合成都需要酶,合成酶的植物细胞都能产生激素

C.激素由特定的器官合成并释放,通过筛管运输到作用部位

D.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H引噪乙酸,口引噪丁酸、苯乙酸是生长素类似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各种激素并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

同调节的。植物激素是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的,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生物体的生

命活动具有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详解】稍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根系生长,乙烯也能抑制根系生长,说明生长素对乙烯进行

正反馈调节,即高浓度的生长素会诱导乙烯的合成,A正确;植物细胞都可以合成酶,但是

激素是由植物的特定部位产生的,合成酶的植物细胞不一定都能产生激素,B错误;植物没

有专门产生激素的器官,动物激素才是由专门器官产生的,C错误;生长素类似物是人工合

成的,而口引跺丁酸、苯乙酸具有生长素效应,但不是人工合成的,不是生长素类似物,D错

误。

15.下列与植物激素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要促进种子萌发,可用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处理种子

B.若要促使植物茎秆伸长,可施加适宜浓度的赤霉素

C.植物向光生长与单侧光改变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

D.外源各种植物激素的施加都要控制用量,因为它们对植物的生长均具有两重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考生对植物激素作用的掌握,对生长素、乙

烯、赤霉素和脱落酸的作用和分布的记忆及对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特点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若要促进种子萌发,可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种子,A错误;赤霉素具有促进茎

秆伸长的作用,若要促使植物茎秆伸长,可施加适宜浓度的赤霉素,B正确;光照能使生长

素发生横向运输,极性运输是指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光照不会改变生长素的极

性运输,C错误;只有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具有两重性,D错误。

16.研究人员将一批大小和生理状态均相似的豌豆植株平均分成甲、乙、丙、丁、戊五组,每

组的操作及侧芽生长情况,如下表所示(单位:mm)。据表中信息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组号操作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r,.

甲顶芽保削00000

乙去一芽.切口除抹生长素02S710

丙顶芽保留,倜芽涂热细胞分裂M010204060

T去顶芽0206080

戊去顶芽,切口涂俅亦石庶03065100140

A.豌豆体内各种激素都对豌豆侧芽的生长有调节作用

B.分析甲组与丁组可知,顶芽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C.分析丁组和戊组可知,赤霉素对侧芽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D.分析甲组、丙组和丁组可知,细胞分裂素可缓解顶端优势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长素作用因浓度、细胞年龄、植物种类、植物器官的不同而有差异,因生长素浓度不同而

表现出的差异为: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即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如植物顶

端优势现象的产生、根的向地性等。

顶芽可通过产生生长素对侧芽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细胞分裂素能解除顶芽对侧芽的抑制作

用,赤霉素能促进侧芽生长。

【详解】侧芽生长受多种植物激素的共同调节,但不是各种激素的共同调节,如乙烯主要促

进果实成熟,A错误;分析甲组与丁组可知,甲组为对照组,丁组为实验组,实验组明显生

长,说明顶芽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B正确;分析丁组和戊组可知,丁组为对照组,戊

组为实验组,实验组促进生长,说明赤霉素对侧芽的生长有促进作用,C正确;分析甲组、

丙组和丁组可知,三组互相对照,丙组生长〈丁组生长,说明细胞分裂素可缓解顶端优势,

D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掌握各种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对实验表格的分析

方法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7.某生物兴趣小组准备选择实验材料.,探究生长素类似物NAA影响杆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

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材料最好选择多年生的植物枝条

B.预实验的NAA浓度设置范围应较大

C.正式实验时空白对照的设置是必需的

D.实验时应去除枝条上的芽控制无关变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长素可以促进托插枝条生根,探究生长素类似物NAA影响杆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

生长素浓度为自变量,应该设置一系列的NAA浓度梯度。

【详解】选择的材料应该选择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A错误。确定设计浓度梯度时,先设

计一组梯度比较大的预实验进行摸索,再在预实验的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B正确。经过

预实验的摸索后,正式试验时可以不用设置空白对照组,C错误。实验时可以不去除枝条上

的芽,但各组所用的枝条上的芽的数量、生长状况等必须相同,D错误。

【点睛】实验开始前进行预实验是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

和可行性,以避免由于设计不当,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1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①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②所有生态系统必须有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才能维持其稳定

③组成生物体的c、H、0、N等元素,不断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进行循环的过程,

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④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⑤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⑥信息传递对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稳定都有重要作用

A.一项B.两项C.三项D.四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

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

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

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

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

稳定性往往就越弱。

【详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和营养结构两部分,①错误;理论上,生态系统只要有生产者、分解者就可以能持其稳定,

②错误;组成生物体的C、H、0、N等元素都不断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又从生物群落

到无机环境,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其特点是具有全球性,③正确;由于能量流动的

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

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④正确;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它可发生在同一物种之间的不

同个体或不同物种之间的,而植物激素的作用是在个体的体内,不属于信息传递,⑤错误;

生态系统的信息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且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个体、种群、群落、

生态系统稳定,⑥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其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9.森林被砍伐殆尽后,经历较长时间仍可恢复成森林。关于这一演替过程的叙述,错误的

A.初期,群落生产量大于呼吸量,有机物质不断积累

B.中期,物种多样性增加,营养结构逐渐趋向复杂,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加强

C.后期,群落的有机物收支接近平衡,这是群落达到顶级的重要特征

D.这一演替过程中能量循环更加开放,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加快

【答案】D

【解析】

【分析】

群落是“一个运动着的体系群落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实体,而是一个有着能流、物流和结

构变化的动态系统.它通过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着能量与物质的不断代谢,使其本

身的面貌不断变化,并遵循一定的规律.1.演替是群落发展有顺序的过程,包括物种组成

结构及群落中各种过程随时间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有规律地向一定方向发展,因而在一定程

度上是可以预测的.2.演替是生物与物理环境反复作用的结果,它同时还是群落内种群之

间竞争和共存的结果.物理环境决定演替类型、变化的速度和演替发展的最后限度,同时

演替也受群落本身所控制(或推动),群落演替可引起物理环境的极大改变.3.演替以稳

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顶点,即由顶极群落所形成的系统为其发展顶点,这时它获得的每单位

有效能流可维持最大的生物量(或最大的信息量),并在生物之间保持最佳共生功能.

【详解】可以看出该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此演替初期生物种类不断增加,有机物总量也

在不断增多,因此群落生产大于群落呼吸,有机物质不断积累,种类增加,故A正确;在

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会越来越多,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不断增强,因

此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故B正确;演替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顶点,即由顶极群落所形

成的系统为其发展顶点,这时它获得的每单位有效能流可维持最大的生物量(或最大的信

息量),并在生物之间保持最佳共生功能,故C正确;在此演替过程中,有机物总量不断增

加,因此有机物循环更加开放,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加快,故D错误。

20.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常常趋向于稳态。图甲表示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净生产

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图乙表

示生殖或死亡数量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由图甲可知,为实现可持续地对资源的利用,载畜量不应超过C点

B.由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

C.由图乙可知,F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D.由图乙可知,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甲分析,随着载畜量的增加,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先增加后减少,合理的载畜量为A-C

点。

据图乙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为种群的增长率,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增长率先

增加后减少为0,因此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

【详解】从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低于不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

到破坏,A正确;由图甲可知,适度放牧有利于提高并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B正确;

从图乙可知,E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错误;从图

乙可知,F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持续增加,F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即该

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值(K值),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态、种群数量变化、年龄结构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

识图和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

2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植株上跳螭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标志重铺法

B.使用样方法调查,样方面积的大小不是固定不变的

C.使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个体的迁入迁出和出生死亡会影响结果

D.使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带标记的个体易被天敌发现会导致结果偏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

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标记重捕法适合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广的动

物,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一些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详解】植株上的跳蛹活动能力弱,活动窄,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使用样方法

调查,样方面积的大小不是固定不变的,应根据植物的种类确定样方大小,B正确。在标志

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期间,不应该有个体的迁入迁出、出生死亡等情况,因为它们会影响调

查结果,C正确。使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带标记的个体易被天敌发现被天敌吃掉,则会导

致结果偏大,D正确。

22.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

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A为“J”型增长,增长速率始终不变

B.图B为“S”型增长,达到G点后种群数量将一直保持不变

C.K值是指一定空间中所能容纳某种群的最大数量

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形:图A表示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图B表示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曲线中的两个

关键点:E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F点时•,种群数量达到

最大,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

【详解】图A为“J”型增长,增长速率始终一直增加,A错误;图B为“S”型增长,达到G

点后种群数量将保持相对稳定,即在K值上下波动,B错误;K值又称为环境容纳量,是

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c错误;渔业捕捞

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因为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型和"S”型种群增长曲线的生物学意义,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3.下图为某同学用血球计数板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酵母菌培养液的结果。下列有关该实验

的操作正确的是

中格(“然边)

肝0捆第

A.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未经染色的统计结果比实际值偏高

B.取样时为避免吸到培养液底部的死菌,滴管应轻轻吸取,避免溶液晃动

C.在血球计数板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后,应先斜靠盖玻片再盖好,防止气泡产生

D.计数时对于压在方格边界上的酵母菌也应该全部计数

【答案】A

【解析】

【分析】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

T(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T(3)观察并计数T重复(2)、(3)步

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详解】本实验统计的是活菌数量,未经染色时,死亡的酵母菌与存活的酵母菌一块儿计数,

因此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高,为保证准确性,可用台盼蓝染色后再对呈无色的菌体进行计数,

以保证对活菌进行计数,A正确;抽样检测时,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儿次,

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B错误:在血球计数板滴加酵母菌培养液

前,应先盖盖玻片,C错误;计数时对于压在方格边界上的酵母菌应该计相邻两边及其夹角

中的个体,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对于此类试题,需

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

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4.运用生态学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引进新物种一定能增加当地的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利于该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

B.“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将蚕粪喂鱼,实现了生态系统能量的反复循环利用

C.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虫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害虫的死亡率来降低其种群密度

D.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

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

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

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2、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

(2)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关系。

【详解】引进物种不当会导致生态入侵,使生物多样性降低,进而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

定性,A错误;“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将蚕粪喂鱼,实现了生态系统能量的多级利用,B错

误;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虫的目的是通过改变性别比例,降低害虫的出生率来降低

其种群密度,C错误;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正

确。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能结合所

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5.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种绿藻(W,X,Y和Z)在不同水深的分布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2.0

1.5

1.0

0.3

0

深玲

是Z

境的

光环

应弱

最适

统,

态系

塘生

成池

境构

机环

和无

绿藻

四种

A.这

能是捕

系最可

种间关

之间的

与Y

层,X

最上

布于

要分

W主

塘中

B.池

则通

、b,

别为a

量分

同化

者的

消费

初级

者和

生产

定且

持稳

可维

系统

生态

池塘

若该

C.

<10b

5b<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