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第5版)》全套教学课件_第1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第5版)》全套教学课件_第2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第5版)》全套教学课件_第3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第5版)》全套教学课件_第4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第5版)》全套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第五版)全套可编辑PPT课件第一编环境法学总论163第一章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第一节环境与环境问题一、环境的定义和分类环境法上的环境要受各国环境管理对象和环境立法的制约,不同的国家对环境有着不同的概括和定义。(1)按照环境要素形成的原因,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按照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海洋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3)按照环境的功能,可分为农业环境、工业环境、交通环境、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旅游环境等。(4)按照是否为人类居住区,可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第一节环境与环境问题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对人类起码有三方面的作用:首先,一定质量的环境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延续的条件;其次,自然环境是人类取得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源泉;最后,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和其他各种活动的场所。人类能够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各种条件去能动地改造自然。这种改造自然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两种,即良性的或恶性的。第一节环境与环境问题三、环境对发展的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环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首先,环境提供人类活动不可缺少的各种自然资源。其次,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的废物和废能量进行消纳和同化(环境自净功能或环境容量)。最后,环境为人类提供舒适的生活享受。但是,环境容量也是有限的,全球每年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第一节环境与环境问题四、环境问题的定义与分类(一)原生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原因使环境的结构和状态发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二)次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不适当地开发和利用环境而使环境的结构和状态发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第二节

环境保护一、环境保护的定义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科学技术的、行政管理的、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第二节

环境保护二、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1)预防和治理由生产、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2)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3)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第二节

环境保护三、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环境压力大。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与世界人均资源占有量相比偏低,如果我们不珍惜和悉心保护这有限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一旦使其失去了或者降低了生物生产能力,我国人民的生存问题将面临极大威胁。因此,保护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是性命攸关的大事。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一、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新战略,它既不同于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点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不是那种停止发展的“零的增长”主张。它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角度提出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的,它关注的是长期的环境承载力,这就使得环境保护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二、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具体体现就是可持续发展观,一方面强调发展,发展是第一要义,不是放弃发展;另一方面强调应当是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要放弃过去那种粗放的、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三、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第二章环境法概述第一节

环境法的概念和特征一、环境法的概念环境保护法的概念环境法的概念环境资源法的概念第一节

环境法的概念和特征二、环境法的特征环境法是生态环境科技与法的结合环境法是社会法环境法是综合部门法环境法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的法第二节

环境法的目的和价值一、环境法的目的(一)发达国家有关环境法目的的立法实践各国环境法对其目的都予以高度重视,在立法中用法条的形式予以表示。但比较不同国家的环境法,可以发现其立法目的是各不相同的。(二)我国有关环境法目的的立法实践我国环境法的立法目的具有明显的二元性特征,即保护环境资源和促进经济建设。长期以来,我国环境法的二元立法目的在兼顾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第二节

环境法的目的和价值二、环境法的价值(一)环境法的工具性价值环境法的确认性价值环境法的分配性价值环境法的衡量性价值环境法的保护性价值环境法的认识性价值第二节

环境法的目的和价值(二)环境法本身的价值环境法是国家进行环境管理的依据环境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法律手段环境法是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环境的法律武器环境法是增强全民环境意识的精神准则环境法是加强国际环境保护合作的重要手段第三节环境法的调整对象和环境法律关系一、环境法的调整对象(一)基于国家环境行政管理而产生的社会关系(二)平等主体之间基于环境和自然资源而产生的社会关系(三)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与环境管理而产生的社会关系(四)基于国家环境权益保障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第三节环境法的调整对象和环境法律关系二、环境法律关系第一,环境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和环境有关的意志关系。第二,环境法律关系是环境法律规范对具体社会关系调整的结果。第三,环境法律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的法律关系。第四,环境法律关系受自然规律的影响和制约。第五,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客体均具有明显的广泛性和综合性。第四节

环境法的体系一、宪法性规定生态文明的国家目标国家环境保护职责公民环境权利义务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和原则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职责第四节

环境法的体系二、综合性环境基本法《环境保护法》1979年试行,1989年正式颁行,2014年4月24日修订重新发布。它是我国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的基本法,该法对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作出了规定。(1)环境法的基本任务(2)环境保护的对象。(3)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要求(4)保护自然环境、防治环境污染的基本要求和相应的法律义务(5)环境管理机构对环境监督管理的权限、任务以及单位和个人保护环境的义务和法律责任。第四节

环境法的体系三、环境保护单行法环境保护单行法是以《宪法》和环境保护基本法为依据,针对特定的保护对象或特定的污染防治对象或者就环境保护的特定方面而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通过的单项法律,包括综合管理性的环境保护单行法、污染防治单行法、自然资源保护单行法。第四节

环境法的体系四、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由于环境保护的广泛性和复杂性,虽然专门的环境立法数目庞大,但仍然不能将涉及环境的所有社会关系都纳入调整范围,而其他的部门法,如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劳动法、诉讼法等部门法中包含了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涉及环境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因而丰富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惩治与救济的内涵。第四节

环境法的体系五、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环境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颁布的,其效力低于宪法和法律,高于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环境保护领域的行政法规数量非常多。首先,对于全国人大及常委会颁布的法律制定实施细则或者实施条例,一般都是由国务院以制定行政法规的方式实现的;其次,对于还没有被纳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或者立法暂时还不成熟但又亟须予以规范的,往往先由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予以先行管理规范,待条件成熟时再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法律。第四节

环境法的体系六、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有地方立法权的设区的市的人大及常委会有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可以根据本地实际对国家颁布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更为详细的适用于本区域的实施办法,也可以针对本区域的特定情况制定地方性法规。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人民代表大会所属的人民政府,都有制定地方性规章的权力。第四节

环境法的体系七、国际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目前,我国参加的重要的环境保护国际条约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南极环境保护议定书》等。我国《宪法》规定,经过我国批准和加入的国际条约、公约和议定书,与国内法同具法律效力。第五节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一、保护优先原则(一)概念和意义(二)产生和发展(三)内容和实施第五节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二、预防为主原则(一)概念和意义(二)产生和发展(三)内容和实施第五节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三、综合治理原则(一)概念和意义(二)产生和发展(三)内容和实施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治理途径的多样性治理机制的综合性第五节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四、公众参与原则(一)概念和意义(二)产生和发展(三)内容和实施第五节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五、损害担责原则(一)概念和意义(二)产生和发展(三)内容和实施第三章环境法的主要制度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制度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一)概念和沿革(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要内容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1)规划环评(2)建设项目环评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制度(三)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评价形式筛选评价报告编写和审批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制度(四)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效力及法律责任(1)规划编制机关的法律责任。(2)规划审批机关的法律责任。(3)建设单位的法律责任。(4)此外,法律还规定,对有关的行政主管人员、工作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违反法律规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制度二、“三同时”制度(一)“三同时”制度的概念(二)“三同时”制度的适用范围(三)“三同时”制度的实施要求(四)违反“三同时”制度的法律后果第二节

环境行政许可制度一、环境行政许可制度概述环境行政许可制度是指环保行政机关对从事可能造成环境不良影响活动的开发、建设或经营者提出的申请,经依法审查,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等形式,赋予或者确认该申请方从事该种活动的法律资格或法律权利的一系列法律制度。第二节

环境行政许可制度二、环境行政许可的设定与实施(一)环境行政许可的设定原则(二)环境行政许可的内容环境行政许可性质分类环境行政许可事项(三)环境行政许可的设定权分配第二节

环境行政许可制度三、环境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根据《行政许可法》和我国环境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我国环境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有以下三种。(1)具有环境行政许可权的行政机关。(2)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环境管理职能的组织。(3)受委托的其他机关。第二节

环境行政许可制度四、环境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一)申请与受理(二)审查与决定(三)听证(四)监督检查与处理第二节

环境行政许可制度五、环境行政许可的法律责任《环境保护法》第45条专门规定了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第三节

环境标准制度一、环境标准概述(一)概念和意义环境标准是国家为了保护公众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保证生态安全,合理利用能源和自然资源,依据环境法律和政策制定的,用以规范有关环境的活动和结果的准则。广义上也包括专业和行业组织制定的自治性环境管理标准。第三节

环境标准制度(二)我国环境标准的发展沿革在考虑国内自然环境特征、社会经济条件和现有科学技术的基础上,规定环境中污染物的允许含量和污染源排放的数量、浓度、时间和速率及其他有关的技术规范,也包括国家认可和推行的国际环境标准。第三节

环境标准制度二、环境标准分类(一)依据职权范围《环境保护法》第15条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国家鼓励开展环境基准研究。”第三节

环境标准制度(二)依据内容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三)依据是否具有强制性环境标准可分为强制性环境标准和推荐性环境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执行的其他环境标准属于强制性环境标准。第三节

环境标准制度三、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一)ISO14000概况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为了满足各种类型的组织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需要而制定的,旨在规范各国企业和社会团体等所有类型的组织的环境行为,从而达到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的目的,并消除贸易壁垒,促进世界贸易发展的国际统一的环境管理标准。(二)ISO14000的主要内容ISO14000系列标准是一体化的国际标准,它包括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绩效评价、环境标志、产品生命周期评估等。第四节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制度一、清洁生产(一)清洁生产概述清洁生产的概念清洁生产的主要内容(1)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2)经济效益最大化。(3)环境危害最小化。第四节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制度(二)国外的清洁生产立法(三)我国的清洁生产立法(四)我国清洁生产的主要法律规定立法宗旨调整范围基本措施和管理体制第四节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制度推行责任(1)各级政府在促进清洁生产中的责任。(2)政府有关部门在促进清洁生产中的责任。(3)其他有关部门的职责。5.实施机制及法律责任《清洁生产促进法》第三章规定了清洁生产的实施要求,分为三类:指导性要求、自愿性要求和强制性要求。其针对违反强制性要求的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第四节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制度二、循环经济(一)循环经济的概念(二)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循环经济有三大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又称3R原则,分别是减量化原则(Reduce)、再利用原则(Reuse)、再循环原则(Recycle)。第四节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制度(三)循环经济的实施机制和法律责任政府的法律责任经营者的法律责任(四)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的关系清洁生产是循环环境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基础,而循环经济又将是清洁生产发展的终极目标。另外,清洁生产为循环经济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清洁生产将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应用到生产服务中去,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物产生,成为循环经济形成的一个关键因素。第五节环境税费制度一、环境税费制度的概念和作用排污收费制度的概念环境税制度的概念环境税,亦称“环境保护税”,是国家通过税收,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的一种经济手段。第五节环境税费制度二、环境税的征收(一)纳税人(二)征税对象和征税范围(三)税负(四)税收优惠(五)税收征管第六节环境事故报告制度一、环境事故报告制度的概念和意义环境事故报告制度又称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或环境污染事故和环境紧急情况的报告及处理制度,这项制度是指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事件,使环境受到或者可能受到严重污染或破坏,事故或事件的当事人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向可能受到环境污染与破坏危害的公众通报,并向当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的法律制度。第六节环境事故报告制度环境污染事故报告制度的意义在于:首先,它可以使政府和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及时掌握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情况,查明事故原因、确定危害程度,便于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的蔓延和扩大。其次,它可以使受到环境污染和破坏威胁的公众提前采取防范措施,避免或减少损失,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的危害程度。第六节环境事故报告制度二、环境事故报告制度的内容(一)突发环境事件分级(二)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组织体系(1)国家层面(2)地方层面(三)预警及措施(四)报告时限和方式第七节源头和特定区域保护制度一、概念和意义源头和特定区域保护制度是指,国家通过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生态保护红线等机制,对生态环境源头和特定区域实行最严格保护的法律制度。生态环境源头和特定区域是指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国家对这些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第七节源头和特定区域保护制度二、目标识别(一)重点生态功能区(二)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第七节源头和特定区域保护制度三、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一)概念和意义环境资源承载力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第七节源头和特定区域保护制度(二)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的主要监测对象土地资源承载能力水资源承载力能源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第七节源头和特定区域保护制度四、生态保护红线(一)概念和意义生态保护红线具体包括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利用红线。遏制生态环境退化形势的客观需求优化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基本前提第七节源头和特定区域保护制度(二)划定生态红线的基本原则重要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等级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第四章环境法治第一节

环境立法一、环境立法的概念立法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立法是指法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创制、认可、修改和废止法律及规范性文件的活动。狭义的立法仅指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制定法律的活动。本章所讲立法一般指广义的立法,但特别指明时除外。第一节

环境立法二、我国的环境立法体制所谓立法体制,主要是指立法权限划分的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央与地方立法权限的划分,二是中央各机关之间立法权限的划分。立法权限的划分,由宪法和立法法以及有关法律加以规定。根据宪法、立法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我国现行的环境立法体制如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制定法律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有权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第一节

环境立法民族自治地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经济特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经济特区法规有权的人民政府或者部门制定行政规章第二节

环境行政一、环境管理体制(一)环境管理体制的概念(二)环境管理机构及其职能我国的环境管理机构及其职能国外的环境管理机构及其职能第二节

环境行政二、环境行政程序(一)环境行政程序的概念和特征(二)环境行政程序的分类(三)环境行政程序的设定第二节

环境行政(四)环境行政决定程序的构成及主要制度普通程序简易程序(五)环境行政执行程序的构成及主要规定行政执行程序的概念、特征和条件强制措施第二节

环境行政三、环境行政执法(一)环境执法的概念、特征和原则环境执法的概念环境执法的特征环境执法的原则第二节

环境行政(二)环境执法主体和相对人环境执法主体关于环境执法相对人(三)环境执法的行为和法律效力环境执法行为环境执法的法律效力第二节

环境行政(四)环境执法方式环境行政处理和环境行政处罚环境行政许可环境行政强制执行环境行政监督检查第三节

环境司法一、环境司法概述(一)环境司法的概念(二)环境司法的特征(三)环境司法的原则(四)环境司法的强制执行第三节

环境司法二、环境刑事司法环境刑事司法是根据刑法和其他相关法律中有关环境犯罪和刑罚的规定,由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及其人员按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对因污染或者破坏环境资源而提起的案件,进行提起公诉或抗诉、审理、裁判和执行等的一系列活动。第三节

环境司法三、环境民事司法环境民事司法,是指司法机关及其人员依据民法和其他法律中有关环境损害救济的实体问题和程序问题的规定,对因污染或破坏环境资源的民事案件进行依法审理的活动。其中包括起诉、受理、审理、调解、裁判等活动。第三节

环境司法四、环境行政诉讼(一)环境行政诉讼的概念和特征(二)环境行政诉讼的种类(1)履行职责之诉(2)司法审查之诉(3)行政赔偿之诉第三节

环境司法(三)环境行政诉讼的内容环境行政诉讼的受理范围环境行政诉讼的管辖环境行政诉讼的诉讼时效环境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环境行政诉讼的执行第四节

环境教育一、环境教育的兴起、内涵及价值现代环境教育的内涵是通过深刻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环境意识,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和发展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社会性教育活动。基于上述环境教育的基本内涵,环境教育的价值主要在于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培养公民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遵守法律规范,进而提高利用、改造、调控和优化环境的能力。培养公民的环境意识是环境教育的核心价值,也是开展环境教育的基础。第四节

环境教育二、我国环境教育的发展我国的环境教育发端于1973年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1992年,全国首届环境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教育体系。1995年国家环保局制定的《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指出,保护环境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强环境教育是贯彻基本国策的基础工程。第四节

环境教育三、我国环境教育立法的主要内容(一)环境教育的基本模式(二)环境教育的方式与方法(三)政府对环境教育的扶持第五章环境侵权与环境民事责任第一节

环境侵权一、环境侵权的概念环境侵权是指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从而侵害他人的人身、财产权益和环境享受等民事权益的行为。环境侵权成为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日益突出的现象,其与环境民事责任密切相关。环境民事责任是指环境法律关系主体依照民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形式所承担的法律后果。第一节

环境侵权二、环境侵权的特征作为现代社会特有的权益侵害现象,同传统的民事侵权相比,环境侵权具有以下特征。(1)主体方面的特征(2)客体方面的特征(3)内容方面的特征第二节

环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一、过错责任原则及其调整客观过错论指以某种行为标准而非行为人的特殊心理活动来判定行为人有无过错,这种行为标准被形象地称为“良家父”或“善良管理人”所应尽的合理注意义务。没有尽到这种义务,即为过失。所谓过错推定是指若原告能证明其所受损害是由被告所致,而被告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法律上就应推定被告有过错并应负民事责任,其基本适用方法是实行举证责任倒置。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对于受害人的保护更为有利,但它仍然以过错作为确定责任的最终论据,依然不能摆脱过错责任的局限性。第二节

环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二、无过错责任原则在环境法中的适用无过错责任又称无过失责任,德国法称为危险责任,普通法国家称为严格责任,是指无论行为人有无过错,只要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行为人即应对其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依无过错责任,受害人无须就加害人的过错举证,也不必推定加害人过错,加害人也不得以其没有过错为由抗辩。第三节

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和免责事由一、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一)环境损害的事实财产损害人身损害环境享受损害(二)因果关系这是指环境损害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直接因果关系,即受害人的损害是因行为人排放污染物或破坏环境原因所造成。第三节

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和免责事由二、环境民事责任的免责事由(一)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二)受害人的过错(三)第三人的过错(四)战争行为第四节

环境民事责任的承担一、环境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一)排除危害(二)赔偿损失直接损失间接损失第四节

环境民事责任的承担二、共同侵权共同环境侵权是指两个以上民事主体的排污行为共同致人损害或共同引起致人损害的危险发生,又可称为复合污染或复合公害。受害人只要能够证明有损害事实,两个以上的污染源位置相近,都排放了污染物且具有持续排放性,受害物或受害人体内能够查出共同排放物或混合排放物成分等,就可以确定排放者的共同侵权责任。第五节

环境侵权的救济途径一、自行协商自行协商是指环境侵权行为发生后,侵权人和受害人本着公平、妥善解决环境纠纷的精神,自行就纠纷的解决达成一致意见,并自觉履行协议规定的义务。任何一方,尤其是作为强势主体的侵权者一方,不得采用胁迫手段迫使对方达成不平等、非自愿的协议。同时,我国法律规定,双方协商达成的协议,不具有强制执行力;一方对协议内容反悔的,可拒绝执行,另一方有权提起诉讼。第五节

环境侵权的救济途径二、调解调解是指当事人双方发生纠纷时,请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居中调和,达成解决矛盾的协议并自觉执行的纠纷解决方式。调解按调解主体的不同,可分为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是指行政机关居中进行的调解。其和人民调解一样,都是诉讼外调解方式,其调解环境纠纷时同样应遵守法律,根据自愿、公正原则进行调解,且其主持达成的调解协议同样不具有强制执行力,当事人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反悔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第五节

环境侵权的救济途径三、仲裁仲裁是指民事纠纷的双方当事人根据事先或事后达成的仲裁协议,将民事争议提交双方选定的仲裁机构进行裁决,解决纷争。根据我国《仲裁法》规定,仲裁具有以下特征。(1)自愿性(2)自主性(3)灵活性和便捷性(4)专业性第五节

环境侵权的救济途径四、诉讼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自行协商、调解和仲裁解决环境侵权纠纷的方式并非启动诉讼程序的前置程序。当事人可不经协商、调解,也可不选择仲裁而直接向法院提起环境民事诉讼。环境民事诉讼是环境侵权的受害人为保护自身的人身和财产权益,依据民事诉讼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向人民法院对环境侵权者提起的诉讼。该种诉讼基本上是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的,兹不赘述。第二编环境污染防治法第六章环境污染防治法概述第一节

环境污染概述一、环境污染的概念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而污染防治是环境保护事业的两大任务之一。事实上,由于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对环境资源和人体健康的危害较之生态破坏更为直接和显而易见,而且环境污染往往又是生态破坏的直接原因,所以各国的现代环境保护事业基本上是直接起源于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我国亦如此。第一节

环境污染概述二、环境污染的类型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主要针对的是由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根据造成环境污染和危害的污染物的性质的不同,可以把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大致分为两种类型:环境要素污染和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第一节

环境污染概述三、环境污染的特征从环境污染的产生方式及表现形式角度考察,环境污染具有以下特征。(1)原因的人为性(2)途径的介入性(3)机制的变异性(4)后果的致害性(5)系统的破坏性第二节环境污染防治立法及主要法律制度一、我国环境污染防治的立法现状防治环境污染是保护环境的重要内容,也是环境立法的重要任务。环境污染防治立法是以防治环境污染为立法对象的一类法律法规,它们作为环境污染防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对各环境污染的防治为内容,在形式上表现为环境保护基本法下属的各环境要素污染防治法律、单行法规及其配套法规、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既是对基本法防治环境污染的原则性规定的具体化,又是对环境污染防治的综合性规定。第二节环境污染防治立法及主要法律制度二、环境污染防治法的主要制度(一)现场检查制度执法者相对人执法规范第二节环境污染防治立法及主要法律制度(二)污染事故报告制度定义事故单位的报告义务主管部门的报告义务第二节环境污染防治立法及主要法律制度(三)防止污染转嫁制度定义构成要件形式规范第二节环境污染防治立法及主要法律制度(四)淘汰落后设备、工艺,提倡先进设备、技术制度意义淘汰要求提倡要求第七章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一节大气污染防治法概述一、大气和大气污染的概念(一)大气(二)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其他活动,使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的特性改变,使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受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生命安全的现象。第一节大气污染防治法概述二、大气污染的危害(一)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二)大气污染对工业生产的危害(三)大气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四)大气污染对动植物的危害(五)大气污染对天气、气候自然生态的影响第一节大气污染防治法概述三、我国防治大气污染立法现状我国关于防治大气污染的法规,最早为国务院于1956年5月31日颁布的《关于防止厂、矿企业中矽尘危害的决定》,该决定主要是为了保护厂矿企业的空气,消除矽尘对职工的危害。为了加强大气环境管理,防止大气污染,1987年9月5日《大气污染防治法》通过,自1988年6月1日起施行。该法根据我国大气污染的状况和对大气污染治理认识的深入而先后在1995年、2000年、2015年和2018年进行了一系列修改。1987年的法律条文为41条,经过四次修改,该法2018年时增至129条。第二节

我国防治大气污染的主要法律规定一、各级人民政府在防治大气污染中的职责《大气污染防治法》对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职责作出规定,可概括为两个方面。(1)统一规划管理(2)依靠科学技术第二节

我国防治大气污染的主要法律规定二、防治大气污染的监督管理体制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任务艰巨,大气污染源多,牵涉面广,危害范围大,仅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承担监督管理职责是难以胜任的。因此,《大气污染防治法》第5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这是该法对防治大气污染的监督管理体制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该制定与《大气污染防治法》相配套的行政法规、规章,来实施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第二节

我国防治大气污染的主要法律规定三、排污单位防治大气污染的义务排污单位是指在我国境内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一切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军队等,也包括近年来发展迅速并已造成附近居民生活环境严重污染的饮食服务业。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单位,不论是否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都有义务采取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而不是超标准排放污染物时,才应当“负责治理”。第二节

我国防治大气污染的主要法律规定四、防治大气污染的监督管理制度《大气污染防治法》对大气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制度设专章(第三章)作了规定。首先,大气污染防治适用污染防治一般法律制度,这些制度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许可制度、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大气污染监测制度、淘汰制度和现场检查制度等。第二节

我国防治大气污染的主要法律规定五、防治燃煤产生的大气污染1.燃煤和其他能源污染防治(1)锅炉产品必须符合标准才能制造、销售或者进口(2)发展集中供热(3)改进城市燃料结构,推广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2.对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污染的特殊防治第二节

我国防治大气污染的主要法律规定六、工业污染防治严格废气和粉尘的排放防止可燃性气体污染大气配备脱硫装置建立台账减少物料泄漏和安装油气回收装置第二节

我国防治大气污染的主要法律规定七、机动车船等污染防治倡导低碳、环保出行达标排放排放检验与监督减排与禁排区域环保召回强制报废与提前报废船舶污染防治第二节

我国防治大气污染的主要法律规定八、扬尘污染防治管理体制施工单位的责任防止道路遗撒第二节

我国防治大气污染的主要法律规定九、农业和其他污染防治防治恶臭气体和有毒有害烟尘污染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减排技术和工艺防治饮食服务业排放油烟污染第二节

我国防治大气污染的主要法律规定十、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国务院经济综合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结合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和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能耗、安全、质量等要求。重点区域内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实施更严格的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统一在用机动车检验方法和排放限值,并配套供应合格的车用燃油。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用煤项目的,应当实行煤炭的等量或者减量替代。第二节

我国防治大气污染的主要法律规定十一、重污染天气应对国家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等有关部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立重点区域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机制,统一预警分级标准。可能发生区域重污染天气的,应当及时向重点区域内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通报。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气象主管机构等有关部门建立本行政区域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机制。第八章水污染防治法第一节

水环境污染问题一、水污染的概念污染防治法中的水环境污染简称水污染,是指陆地水污染,即由于人类在其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将物质或能量排入陆地水体,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造成水质恶化,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水污染所指的水体,包括所有的江河、运河、湖泊、渠道、水库等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水中的悬浮物、底泥和水生生物等。第一节

水环境污染问题二、水污染的类型(一)病原体污染(二)悬浮物及沉积物污染(三)需氧物质污染(四)植物营养物质污染第一节

水环境污染问题(五)石油污染(六)酸、碱、盐污染(七)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八)放射性污染(九)热污染第一节

水环境污染问题三、水污染的危害(一)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二)对渔业的危害(三)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第一节

水环境污染问题四、我国水污染的现状水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防治水污染的紧迫性及应采取的措施与各国水资源的特点有关。随着城市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大部分城市河段曾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每年有大量污水未经适当处理就排入江河湖海,全国七大江河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各大流域的二级、三级支流的黑臭问题突出。为此,我国施行了多种政策计划,以减轻水环境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总体得到改善。第二节

防治水污染立法概述一、我国水污染防治立法2018年6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该意见是当前开展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为贯彻实施该意见的部署安排,生态环境部和有关部门于2018年11月6日印发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于2022年1月19日印发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2021—2025)》,于2022年4月印发了《“十四五”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行动方案》,于2022年1月29日印发了《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这说明“十四五”以来,随着全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水环境保护治理也注重分类专项整治。第二节

防治水污染立法概述二、国外水污染防治立法国外水污染防治立法,以欧美为代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19世纪末以前,是水污染防治立法的开始阶段。第二阶段,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末,是水污染防治立法逐步深入的时期。第三阶段,由于水污染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因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是水污染防治立法的大发展时期。第二节

防治水污染立法概述(一)美国《联邦水污染控制法》《清洁水法》《安全饮用水法》《海洋倾倒法》第二节

防治水污染立法概述(二)德国虽然德国有关对水的所有规则都由州法予以实行,但是联邦在1967年仍然制定了《水质管理法》。联邦《水质管理法》经过1986年修改,适用于所有的地表水、海岸水(落差为3海里的范围)和地下水,其目的在于:首先,是避免对作为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水域产生不良影响,以确保公共、个人对水的利用;其次,是在实施对水域可能产生影响的措施时,预防水污染以及其他有害变化,促进对水的有效利用。第二节

防治水污染立法概述(三)法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法国的降水量连年减少。以此为契机,法国公民对水质污染的关心程度也不断提高。与大气污染的规则一样,关于水质污染的规则,法国也制定有各种法律、政令,然而主要的还是关于水的1964年12月16日基本法。该基本法主要的规定是,对包括地下水在内领土范围内的水质造成影响的所有的废水与物质的排放、投弃、沉积等行为都必须获得许可。特别在海水方面制定了禁止一切对海水水质造成影响的排放行为的严格禁止性的规定。第三节

我国防治水污染的主要法律规定一、水污染防治的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2)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建设的原则。1)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2)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3)防治农业面源污染4)积极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建设第三节

我国防治水污染的主要法律规定二、各级人民政府在水环境保护中的责任《水污染防治法》第4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水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水环境质量负责,应当及时采取措施防治水污染。”一个地区的水环境的好坏,与地方人民政府是否切实承担起防治水污染的职责密切相关。因此,该法同时规定,国家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这样,才能保证法律规定的各项水污染防治措施落到实处。第三节

我国防治水污染的主要法律规定三、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体制《水污染防治法》第9条对我国水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管部门监督管理机构和职责作出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交通主管部门的海事管理机构对船舶污染水域的防治实施监督管理。这一规定有利于发挥分管部门的积极性,共同做好监督管理工作。第三节

我国防治水污染的主要法律规定四、水环境保护标准制度1.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水污染防治法》第12条规定,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统一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对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规定的项目,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补充标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2.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根据《水污染防治法》第14条的规定,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由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制定,省级人民政府可制定国家排放标准中未规定的项目的地方水污染物补充标准。第三节

我国防治水污染的主要法律规定五、水污染防治的主要制度1.重点水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制度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是指在特定的时期内,综合经济、技术、社会等条件,采取通过向排污源分配水污染排放量的形式,将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排污源产生的水污染物的数量控制在水环境容许限度内而实行的污染控制方式及其管理规范的总称。2.排污许可制度排污许可制度是加强污染物排放监管的重要手段。《水污染防治法》在这方面进行了规定,即国家实行排污许可制度。第三节

我国防治水污染的主要法律规定六、水污染防治主要措施水污染防治一般规定工业水污染防治城镇水污染防治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船舶水污染防治第三节

我国防治水污染的主要法律规定七、饮用水水源和其他特殊水体的保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制度明确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严格管理制度建设应急或备用水源、完善供水模式明确了饮用水供水单位对供水水质负责在饮用水准保护区内实行积极的保护措施特殊水体的保护第九章土壤污染防治法第一节土壤污染概述一、土壤污染的概念关于“土壤污染”,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定:“本法所称土壤污染,是指因人为因素导致某种物质进入陆地表层土壤,引起土壤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性的改变,影响土壤功能和有效利用,危害公众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可见,土壤污染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的容纳和净化能力,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及性状等发生变化,破坏土壤的自然生态平衡,并导致土壤的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第一节土壤污染概述二、土壤污染的类型(一)有机物污染引起的土壤污染(二)重金属污染引起的土壤污染(三)病原体引起的土壤污染(四)放射性元素引起的土壤污染第一节土壤污染概述三、土壤污染的危险及管控土壤污染的管控措施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二是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防范人居环境风险。第一节土壤污染概述四、我国土壤污染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长期较为粗放,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土壤作为污染物的最终受体,受到污染的程度日趋严重,且土壤的污染源呈多样化的特点。总体来看,我国土壤污染的面积在增加,土壤污染物种类在增加,土壤污染的类型在增加,土壤污染物的含量在增加。第二节

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概述一、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概述(一)我国前期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成果及不足法律法规、规章与标准政策前期立法的缺陷与不足第二节

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概述(二)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土壤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缺失,迫切需要制定专门法律土壤污染防治法律责任尚不明确,亟待确立责任体系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薄弱,需要专门立法予以系统规范第二节

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概述(三)立法历程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制定经过了较长过程,历经了几个不同阶段。(1)国务院环保部门组织研究阶段(2)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提出草案阶段(3)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阶段第二节

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概述二、国外土壤污染防治立法(一)欧盟(二)美国《土壤保护法》《固体废物处置法》《超级基金法》(CERCLA)《超级基金法》的修订第二节

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概述(三)日本《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对策法》与土壤污染预防相关的立法第二节

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概述(四)英国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英国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由此造成的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从20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就陆续制定相关的污染控制和管理的法律法规,同时进行土壤改良剂和场地污染修复研究。第二节

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概述(五)荷兰荷兰是欧盟成员国中最先就土壤保护立法的一个国家。从最初的“一刀切”标准模式,到基于风险的具体场地管控标准模式,荷兰土壤污染修复标准制度的演变路径阐释出其不断反思、不断修正的发展轨迹,可以为后来者提供立法经验。第二节

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概述(六)德国德国在工业化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污染场地。在后工业化时代,土壤保护已经成为德国环保的一项重要工作。德国涉及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有《联邦土壤保护法》《联邦土壤保护与污染地条例》《建设条例》等。第二节

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概述(七)法国法国关于土壤污染防治的政策起始于1993年,即法国环境保护部向各级地方环境保护部门发布了一个通报,这个通报宣告了法国土壤污染和修复政策的开始。2007年法国政府部门经过改组后,法国原环境保护部的功能由法国生态、能源、可持续发展和领土整治部继受。该部继受法国原环境保护部的土壤污染政策后,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形成了极为先进的土壤污染防治策略,这些策略也成为欧盟土壤污染防治政策的主要来源。第二节

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概述(八)韩国2001年,韩国借鉴美国《超级基金法》,对《土壤环境保护法》进行了关键性的修改,规定拥有污染土壤设施的土地在出卖和租赁时,购买者和承租者必须申请环境评估。2003年,韩国五家石油公司与政府达成协议,将在一年内调查加油站和储油罐地下土壤质量,并定期进行调查,对任何不达标的土地在一年内恢复土壤环境质量。第三节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一、《土壤污染防治法》的立法目的与基本原则(一)立法目的(二)基本原则《土壤污染防治法》第3条规定:土壤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管控、污染担责、公众参与的原则。第三节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二、土壤污染防治的政府责任(一)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考核评价的对象包括两类主体:一是地方政府,具体指地方各级政府及其负责人;二是地方政府部门,具体指县级以上政府负有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人。(二)政府基本职责《土壤污染防治法》第6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这当然包括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第三节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三、土壤污染防治的监管体制(一)主管部门,即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职责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职责(二)其他部门《土壤污染防治法》除规定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责以外,还明确列举了四个相关的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责;此外,还包括其他的相关部门,统称为“其他负有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第三节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三)其他部门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实施监管职责的关系就其他有关部门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履行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关系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不同情况:(1)独立实施(2)联合实施(3)配合实施第三节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四、规划、标准、普查和监测(一)土壤污染防治规划(二)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三)土壤污染状况普查(四)土壤环境监测第三节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五、预防和保护(一)环境影响评价(二)防止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土壤(三)拆除设施、设备或者建筑物、构筑物活动的土壤污染防治(四)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土壤污染防治第三节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五)特殊设施的土壤污染防治(六)防止农用地土壤污染(七)对未污染土壤和未利用地的保护(八)其他第三节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六、风险管控和修复(一)一般规定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的主要环节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对于风险管控和修复活动的要求第三节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对异位修复活动的环境保护要求效果评估报告第三方服务单位的条件要求突发事件造成的土壤污染防治土壤污染责任的承担主体第三节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二)农用地农用地分类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安全利用方案第三节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风险管控措施地下水、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农用地风险管控要求农用地地块修复方案与效果评估第三节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三)建设用地建设用地的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地块的确定和管理第三节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风险管控措施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的风险管控措施地块治理修复风险管控效果、修复效果评估地块移出土地使用权人的职责第三节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七、保障和监管(一)土壤污染防治保障经济政策和措施土壤污染防治的资金安排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制度土壤污染防治的金融措施税收优惠第三节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二)土壤污染防治监督人大监督约谈现场检查行政强制措施第三节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尾矿库和未利用地的监管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土壤环境信息公开其他监督第三节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八、侵权责任与环境公益诉讼(一)侵权责任(二)土壤污染损害的环境公益诉讼污染土壤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有关机关和组织可以依照《环境保护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第十章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一节海洋污染问题一、海洋环境面对这种污染和这种污染带来的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威胁,人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海洋环境,认真对待海洋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防治海洋环境污染,是发展我国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条件之一。第一节海洋污染问题二、海洋污染的概念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定义,海洋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其中包括河口湾,以致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生物资源和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妨碍包括捕鱼和海洋的其他正当用途在内的各种海洋活动、损坏海水使用质量和减损环境优美等有害影响”。第一节海洋污染问题三、海洋环境污染的特点海洋环境污染不同于陆地、河流、大气的污染,它有以下主要特点。(1)污染源广(2)扩散迁移范围大(3)污染物质没有转移的场所第二节

海洋环境保护立法概述一、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立法的发展历程近年来,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立法重视污染防治与海洋资源的保护相结合,有关海岛和海域保护的立法工作正在进行中,这些对于加强保护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我国海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节

海洋环境保护立法概述二、海洋环境保护法的特点(一)空间效力范围不限于国家管辖海域(二)区域性国际条约大量存在(三)力求平衡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自由航行的关系第二节

海洋环境保护立法概述三、国外和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立法美国:《河流和港口法》《防止油污染法》《公共船舶法》《海洋倾倒法》日本:《海洋污染和海上灾害防治法》《水质污染防治法》《濑户内海环境保护临时措施法》英国:《海洋倾倒法令》荷兰:《海水污染法》苏联:《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关于防止北极地带海洋、河流和其他水体污染措施的决定》新加坡:《防止海洋污染法令》韩国:《海洋污染防治法》第二节

海洋环境保护立法概述国际公约:《东北大西洋海洋环境保护公约》《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三节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主要法律规定一、立法目的《海洋环境保护法》第1条明确规定了该法的立法目的,即“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防治污染损害,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首先,“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防治污染损害,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这一表述突出了对海洋环境资源整体的保护,强调环境、资源、人类三者的紧密联系。其次,“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表明了海洋环境保护不仅是海洋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且事关整个国民经济甚至是世界经济的发展。第三节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主要法律规定二、适用范围《海洋环境保护法》第2条规定:“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其他海域。”首先,该法的空间效力范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第三节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主要法律规定其次,该法对人的效力范围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从事航行、勘探、开发、生产、旅游、科学研究及其他活动,或者在沿海陆域内从事影响海洋环境活动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同时也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以外,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污染的”“任何单位和个人”。第三节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主要法律规定三、海洋环境监督管理的法律规定(一)海洋环境监督管理的职责分工(二)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法律制度(1)海洋环境标准制度(2)排污和倾倒收费制度第三节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主要法律规定(3)海洋功能区划制度(4)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和生态保护红线制度(5)海洋环境监测、监视信息管理制度(6)海上重大污染事故应急制度第三节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主要法律规定四、关于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规定海洋生态保护是1999年《海洋环境保护法》新增加的内容,也是中国海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在立法上的反映。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关于海洋生态保护的规定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政府对生态保护和整治的责任(2)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制度(3)对引进、开发活动的限制性规定(4)防止海水养殖对海洋生态的破坏第三节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主要法律规定五、关于防止陆源污染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的规定为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四章作了专门规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达标排放制度(2)排污口管理制度(3)排污申报制度(4)特殊污染物禁排制度第三节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主要法律规定六、关于防止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的规定1983年国务院发布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对海洋工程建设的主要活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所涉及的海洋环境保护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1)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制度和“三同时”制度(2)采取措施保护水产资源第三节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主要法律规定七、关于防止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的规定《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五章专门对防止海岸工程污染损害作出规定,国务院颁布的《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进一步作出具体的规定。(1)建设海洋工程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2)对特殊污染物质和污染行为的专门规定(3)海洋工程建设废弃物排放的规定(4)防止海上作业油类污染的规定第三节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主要法律规定八、关于防止倾倒废弃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的规定《海洋环境保护法》对于防治倾倒废弃物对海洋环境污染损害作出了以下一些规定。(1)废弃物分类管理的规定(2)划定海洋倾倒区的规定(3)倾倒许可证的规定(4)依法倾倒,倾倒者对不利后果负责的规定第三节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主要法律规定九、关于防治船舶及有关作业活动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的规定《海洋环境保护法》对于防治船舶及有关作业活动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作了一些专门的规定,也确立了一些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禁止排放污染物的规定(2)关于防污设备的规定(3)船舶防污能力资格证书制度(4)船舶申报、评估和核准制度(5)海上污染报告制度(6)油污损害民事赔偿责任制度和船舶油污保险、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第三节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主要法律规定十、关于防止拆船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规定为了防止拆船作业对环境的污染,国务院制定了《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管理条例》。该条例的主要内容如下。(1)拆船厂合理选址(2)配备防污设施(3)健全规章,加强监管(4)拆解作业应遵循有利于防止污染的程序第四节

海域和海岛保护一、海域保护目前我国海域保护的主要法律规定包括以下内容。(1)海域物权制度。(2)海域使用管理制度第四节

海域和海岛保护二、海岛保护海岛,是指四面环海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包括居民海岛和无居民海岛。其中,无居民海岛是指不属于居民户籍管理的住址登记地的海岛。无居民海岛属于国家所有,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无居民海岛所有权。我国《海岛保护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立法目的与基本原则(2)海岛保护规划(3)海岛保护的一般规定第四节

海域和海岛保护(4)有居民海岛生态系统的保护(5)无居民海岛的保护(6)特殊用途海岛的保护(7)监督检查第十一章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一节

环境噪声污染问题一、环境噪声的概念噪声是来源于固体、液体或气体的振动而有害于人体健康的声音。根据国家的声环境质量标准,居民、文教区的标准值为昼间55分贝(A)、夜间45分贝(A),居民、商业、工业混合区为昼间60分贝(A)、夜间50分贝(A),工业集中区为昼间65分贝(A)、夜间55分贝(A)。第一节

环境噪声污染问题二、环境噪声污染的特点及危害环境噪声污染与其他类型的环境污染公害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噪声污染是一种感觉性公害。第二,噪声污染是一种能量型污染。第三,噪声污染是一种局部性和多发性公害。第四,噪声污染是一种暂时性的危害。第五,噪声污染是一种危害性不易评估的公害。第二节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立法概述一、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立法简介制定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律、法规,颁布一系列声环境质量标准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依法控制噪声危害是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基本手段。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制定的《工厂安全卫生规程》中就对工厂内各种噪声源规定了防治措施。第二节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立法概述二、国外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立法简介1914年,瑞士制定了第一个关于机动车辆的规则,规定机动车辆必须装配有效的消声器。美国密歇根州的庞蒂亚城于1929年制定了《噪声控制法令》。英国:《公共卫生法》《污染控制法》日本:《噪声控制法》《关于防止公用机场周围遭受飞机噪声危害》《振动控制法》美国:《噪声控制法》《宁静社会法》原联邦德国:《飞机噪声法》《联邦污染控制法》《噪声防护法》法国:《关于改革规划的条例》《反噪声法》第三节

我国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主要法律规定一、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体制我国实行统一管理与部门分工负责管理相结合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因此,《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全国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公安、交通运输、铁路监督管理、民用航空、海事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第三节

我国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主要法律规定二、各级人民政府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主要职责(1)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规划,并采取有利于声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措施。(2)充分考虑城乡区域开发、改造和建设项目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土地用途和建设布局,防止、减轻噪声污染。第三节

我国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主要法律规定(3)国家鼓励、支持噪声污染防治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加强噪声污染防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促进噪声污染防治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4)对在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表彰、奖励。(5)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土空间规划以及用地现状,划定本行政区域各类声环境质量标准的适用区域;将以用于居住、科学研究、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机关团体办公、社会福利等的建筑物为主的区域,划定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加强噪声污染防治。第三节

我国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主要法律规定三、关于声环境标准与城市功能分区控制环境噪声的法律规定(一)声环境质量标准(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环境噪声排放标准是判断企事业单位的噪声排放是否超标的直接依据。噪声排放是指声源向周围生活环境辐射噪声。环境噪声排放标准是噪声源向周围环境排放噪声的最高限值。第三节

我国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主要法律规定四、关于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制度的法律规定(一)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二)落后工艺和设备淘汰制度(三)环境噪声监测制度第三节

我国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主要法律规定五、关于工业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一)对噪声排放的要求(二)噪声排污单位名录制度(三)规定工业设备的噪声监测制度第三节

我国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主要法律规定六、关于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建筑施工噪声是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噪声污染防治法》第39-43条规定了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因特殊需要必须连续施工作业的,应当取得地方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者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的证明,并在施工现场显著位置公示或者以其他方式公告附近居民。第三节

我国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主要法律规定七、关于交通运输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一)防止成品汽车超标排放噪声(二)按规定使用声响装置(三)禁行、禁鸣区域和时间的规定(四)防治在道路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中产生的噪声污染的措施(五)交通指挥作业时减轻噪声污染的规定(六)防治航空器噪声污染的措施第三节

我国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主要法律规定八、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一)文化娱乐场所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规定(二)商业经营活动中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规定(三)使用声响器材时防治噪声污染的规定(四)室内装修活动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规定第十二章有毒有害物质污染防治法第一节有毒有害物质污染防治概述一、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在环境法学上,可以把环境要素污染以外的其他类型污染归纳为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各国环境保护往往对这些物质采取专门立法的方式,根据国际上较为普遍的做法与我国立法的现状,可以把有毒有害物质分为有毒化学品、固体废物、放射性物质三大类。有毒化学品是指进入环境后通过环境蓄积、生物累积、生物转化或化学反应等方式损害健康和环境,或者通过接触对人体具有严重危害和具有潜在危险的化学品。第一节有毒有害物质污染防治概述固体废物污染是指因对固体废物的处置不当而使其进入环境,从而导致危害人体健康或财产安全,以及破坏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固体废物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