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不作为的救济与责任研究11000字(论文)】_第1页
【行政不作为的救济与责任研究11000字(论文)】_第2页
【行政不作为的救济与责任研究11000字(论文)】_第3页
【行政不作为的救济与责任研究11000字(论文)】_第4页
【行政不作为的救济与责任研究11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政不作为的救济与责任研究目录TOC\o"1-2"\h\u26861行政不作为的救济与责任研究 113261关键词: 218563引言 226755一、理解和界定行政不作为 37502(一)行政不作为的概念 329439(二)行政不作为的构成要件 515973二、行政不作为的救济问题 715545(一)行政不作为救济的范围 83675(二)行政不作为的救济方式 1010503三、行政不作为的责任问题 112550(一)行政法律责任构成要件 1230016(二)行政法律责任承担方式 1326194四、为行政不作为的救济与责任提出建设性意见 148894(一)完善行政不作为的法律救济制度 141347(二)行政法律责任实现对策 15583结语 166583[参考文献] 17摘要:这几年来,行政不作为在有关救济与责任方面的问题,面临着找寻不到直接法律依据的尴尬,正因为如此,行政不作为的救济难,责任追究更难。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的不作为损害到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不仅影响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形象,一定程度上磨灭了行政效能,更加不利于国家建设法治社会的宏伟目标,依法行政因此受到明显冲击。在此形势下,探讨行政不作为,分析它的主要问题,明确它的责任,采取有效的救济途径,对于行政执法和司法实践是非常重要的,这些都是现下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严峻问题。因此怎样更实际的救济,怎样更有效的追责,都是值得探析研究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从行政不作为的救济与责任两大方面展开进行分析、探讨,在我国现有的理论基础下,结合相关司法实践,希望为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体的建设性意见,使该理论研究得到更好的完善。关键词:行政不作为;救济;责任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这几年来,司法实践中,行政不作为的案件逐渐增多,但有关行政不作为的系统理论研究依旧相当匮乏,正因如此,引发了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和关注。没有较为清晰明确的法律、法规,以至于得不到相应的救济,追究有关行为责任者的法律责任困难。更甚至部分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已经慢慢把行政不作为作为一种推卸自身责任,牺牲广大群众和社会利益,并用此谋取私利的方式。这种逐渐形成的不良风气严重影响了行政机关的信誉,破坏了行政机关的形象,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得不到救济,从而从根本上对我国依法行政进行冲击和影响,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受到了严重阻碍。对行政不作为的研究,理解和正确认定其涵义,分析其构成要件,如何寻求有效救济并认清和追究它的责任,成为了当下司法实践中极其严峻的问题,并且是行政执法实践中同样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关于行政不作为方面的问题,国外已经有系统化的研究,相关实践与学说都非常的成熟,但在我国却忽略了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大部分学说都只研究行政不作为的表层含义及其特征,而更深层次的分析与论述则相当匮乏,并且这些表层研究还存在争议,各学说观点不同,很难达到共识,这就使国内的行政不作为有关救济与责任方面的研究无法有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成果。因此研究探析行政不作为的救济与责任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这个角度切入,结合相关学说与司法实践,根据学者的研究来一起重新审视行政不作为,立足于基础问题并延伸出深层次的理论探讨,希望此探讨能为以后的研究发挥一定作用。一、理解和界定行政不作为在现有研究中,对行政不作为的认定并未达成统一的意见,也没有主流学术观点的出现,因此关于如何界定行政不作为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由于法律法规也没有明确的概念,我们对于行政不作为的界定,应该从其本质出发,结合各学者的观点,抓住相同点,分析对比不同,形成一个看法基本相似的观点。(一)行政不作为的概念关于该概念的研究,首先我们应该把握它的本质,抓住特殊性,在根据现有理论下,行政不作为是基于行政作为提出来的一种行政作为,在法学界关于其概念的研究中,存在以下看法:1.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依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申请,应当履行相应的法定职责,却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的一种行为方式。朱维究著:《行政行为的司法监督》,山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43页。2.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依行政相对人的合法申请,应当履行也有可能履行相应的法定职责,但却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的行为形式。罗豪才主编:《中国司法审查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8页。3.行政不作为是行政主体负有作为的法定义务而在程序上消极不为的状态。周佑勇:“行政不作为构成要件的展开”,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5期。4.行政不作为是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的行为。黄曙海主编:《行政诉讼法100问》,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79页。黄曙海主编:《行政诉讼法100问》,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79页。这些看法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但是都没有脱离其本质,从特征着手概念,无疑是非常机智的,这样更能准确地认定行政不作为,虽然并没有全方位体现其概念,但对于我们来说依旧有借鉴价值,结合这些观点,分析它们的不足,从而得出更为准确的令人认可的概念。仔细根据这几种观点,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界定有其合理的地方,但也存在着很多缺陷。其一,上述观点只说了依申请的行政不作为,然而,依据我们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理论知识点,依职权的行政不作为也属于该范畴,二者皆不可被忽略,行政不作为的范围不该因此被模糊和缩小,从而损害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其二,上述观点还深受我国《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有关受案范围法条规定的影响,从而得出行政不作为是行政主体不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行为方式,虽然这种界定方式得出的结论在一定方面考虑到并且达到了与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一致的目的,但却明显存在缺陷,因为该观点严重缩小行政不作为的种类和范围,对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不利的影响。再来,该观点对于行政主体而言也略有不公平,过于苛刻的要求显然也是不予认可的,将行政主体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一概归为行政不作为是不科学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还应当考虑不可抗力的存在,行政主体在遇到不可抗力时实现履行的可能性值得深思,而不应该被忽略。其三,该观点提出行政不作为是行政主体在程序上消极不为的状态,与其他学者的观点相比还是有着相对的合理性,一定的进步性的,因为该观点将行政不作为在形式上的某些重要特征反应出来,对于我们在深入研究和正确界定行政不作为的概念具有极大的突破和创新意义、以及重大的参考价值。不过,该观点虽然有其合理性,在相当大程度上体现了行政不作为形式上的特征,但是,在肯定其积极性上,依旧应该审视它的缺陷部分,不能因为其有科学进步性,而忽略它的不足。提出“程序上消极不为”是该观点的成功之处,但如果只这样认定还是不够的,在程序上的不作为并非其唯一的表现形态,这样的观点也具有极大的片面性。且该观点对于行政主体而言依旧有失公平,因为它还是忽略了行政主体义务能够履行的现实可能性。其四,行政不作为的主体除了行政机关以外,还应该包括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且此观点的描述相对于其他观点来说太过于简单,不仅忽略了行政主体义务履行现实可能性的存在,还体现了极大的缺陷,将行政不作为的行政主体范围大程度的缩小了,因为将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排除在主体范围之外,是非常不利于往后的责任分配和认定的。所以明确主体范围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不履行法定职责也构成行政不作为,因此也是行政不作为的主体。将这些主体排除在外或者忽略的都是不合理、不科学的定义。综上所述,我国行政法学界实际上对行政不作为的概念界定是各持己见,众说纷纭。因此,我们在界定行政不作为时可以取长补短,在各种学说中去其糟粕部分,汲取有益成分,并且还应该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深化对其的本质性认识。从而为正确认定并理解它奠定重要的基础。本文从以上这些观点中加以总结得出,所谓的行政不作为指的是,行政主体对于自身的法定义务,在其能够被履行的情况下,程序上的消极不作为,或者仅仅只是在程序上做了预备的行为,却在应该完成的时间内故意延迟履行义务。为了能正确理解行政不作为,理应全面探讨研究,不放过任何一方面,争取综合分析,从而得到更为严谨准确的观点。(二)行政不作为的构成要件1.前提要件存在应当履行的行政作为义务是构成行政不作为的前提要件。在研究过程中,对于行政作为义务来源的了解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我们可以得知其义务的主要来源包括以下三种:第一,法律、法规有关行政作为义务的明确规定。我们可以从《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某一规定看出该来源的具体体现,例如规定公安机关应当依法履行治安管理的职责,对尚且不构成刑事处罚的,但是扰乱公共秩序或者是妨害公共安全的有关行为等,要依照法律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如果公安机关对于以上行为不做出处罚的,则构成了行政不作为。第二,先行行为导致引起的行政作为义务。行政主体的行为并没有直接损害到相对人,而是因为该行为导致其处在一种危险的情况下,那么防止损害结果的发生就是行政主体因先行行为产生的积极的作为义务。第三,行政合同的签订引发的行政作为义务。在行政法学界虽然对于行政合同归宿的问题依旧有争执,但是对于“基于行政职责的需要和管理行政事务”而签订的行政合同问题方面却是已经达成了基本共识,所以行政合同也是行政管理的方式之一。行政主体应当履行在签订行政合同中双方约定的作为义务,如果没有按照约定履行,则行政不作为也就应此构成。2.主体要件法定作为义务面前,行政主体不履行该义务的行为,构成行政不作为。有关其具体的主体范围主要包含以下三种:第一,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各学说观点中,这是最不容易被忽略,也是最普遍的一种行政主体类型,行政机关是指依宪法或行政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置的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国家机关。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第二,法律、法规授权的有关组织。在某些情况下,一些非国家行政机关组织根据具体的法律、法规的明确授权,从而在行政执法方面拥有特定的职权,因此这类组织也包含在主体范围内。第三,其他社会公权力组织。现如今,随着国家权力慢慢开始向社会转移,行政权也出现了社会化的倾向趋势,一些社会公权力的组织可以依据其有关的组织章程行使部分行政职权,如果不履行其应该履行的,则会成为行政不作为的主体之一。3.主观要件构成行政不作为的主观要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需要行政主体应当履行的作为义务没有超过其现实能力范围,即行政主体本身具备履行的可能性而故意“不为”的,这种情况才能构成行政不作为。另一方面是行政主体不是因为存在着不可抗力等因素而不履行应当履行的作为义务,即没有存在不能预见、无法避免并且不能克服的一些客观情况的发生。但是如果因为不可抗力等客观原因导致行政主体无法履行作为义务,比如地震导致有关机关无法在法定期限内给予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的,而把这认定为行政不作为就非常的不合理。4.客观要件分析客观要件则需要依赖一些事实依据,即行政主体一定要存在不履行义务的行为,不仅包括在实体上的不作为事实,还包括在程序上的不作为事实,总结起来包含着下列三种形式:第一,行政主体未做出任何意思表示而导致的行政不作为。该类行政不作为具体体现在行政主体放弃、漠视的状态,虽然在外部形态上没有任何的动作,但无任何意思表示已经明显体现其不作为。第二,行政主体已经开始启动相关行政程序,虽然行动了,但是其各个程序行为在法定期限内没有完成。第三,程序上的作为但实质上的不作为。通常在这种形式下可以从两方面分析:在依申请的情况下,行政主体明确表示拒绝行政相对人的申请,当然如果是行政主体在受理行政相对人的申请后,已经依法进行审查,发现该行政相对人确实不符合申请的条件而拒绝其申请的,这就是一种积极履行了作为义务的行政行为,除这种情况以外的其他明确表示拒绝行政相对人申请的行为则构成了行政不作为。当然不可忽视的是,在依职权的情形中也存在着只完成了一系列行政程序,事后却漠视具体的执行问题而导致的行政不作为。二、行政不作为的救济问题行政主体按理来说应当依法履行义务,但却消极的不作为,而该行为就是行政不作为的主要表现,这种消极行为对于行政相对人来说,他们的合法权益必然会遭受严重的损害。当然有损害就必然有救济,总所周知,法律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所以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被损害,也应该有相应的权利请求国家给予其救济。不仅如此,我国作为一个法治国家,行政主体其权力和责任的重要性是相等的,既要求行政主体依法行政,又在赋予其权力的情况下,对此进行限制,要求承担相对应的后果,因此可知,权力和责任是双生子,不可独立存在。权力离不开责任明显可以得出在行政不作为面前,行使权力者与承担责任者必不可能完全剥离,行政不作为的责任必然要由做出的行为主体承担。在追究有关人员责任时,一定会产生对该行为的救济。因此,在不断探索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将行政不作为的责任与救济紧紧联系起来,才能使行政主体承担责任彻底落实,而非只是理论空谈,这样对恢复和补救行政相对人受到损害的合法权益就更能得到实现。(一)行政不作为救济的范围现如今社会条件下,加强有关该方面的救济理论,并使其逐渐成熟,让公民的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积极督促行政主体履行义务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国在行政法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时间并不长,所以关于行政不作为的探讨,就救济这一层面来说能得到的观点学说就更稀缺了。不过在时间的累积下,各种观点的不断完善,关于救济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出色了,公民的广泛权利在宪法得到充分的体现,我国在公民权利方面因此具有了相对完善的理论,为了使实践方面也逐步跟上,在社会保障方面国家积极立法,开始遵循和贯彻一些福利国家的理念,并且也借鉴了给付行政的理念,让国家赔偿制度得以产生,行政不作为诉讼制度也开始被采纳。纵观当下,面对行政不作为时,采取救济的途径主要从两方面着手,分别是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不过行政不作为得到诉讼和复议救济的范围只局限在个人利益被侵害的行政不作为,这是非常不全面的,实践中,行政不作为还包括公共利益遭受侵害的不作为,如果刻意的将其忽视,对于这种救济来说,漏洞依旧不能得到填补,公民的权益得不到合理救济,而且违背了行政法治的相关要求。对于行政不作为的救济范围而言,我认为,增加救济范围是相当有必要的,理论研究不能完全应用于实践时,就应当作出相应改变,而不是一成不变,继续将公共利益的救济排除在外。1.侵害公共利益的行政不作为据了解,以保护行政相对人的个人利益为目标是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都积极追求的,可是能予以诉讼和复议这两个救济机制的范围只局限于个人利益被直接损害的情形,而却不包括公共利益被损害的情形,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在实质上是一致且统一的,我们不能忽略个性和共性的辨证关系理念。个人利益作为个性是公共利益这一共性的特殊的具体的表现形式,而作为共性的公共利益也存在于作为个性的个人利益当中,二者不可或缺。现如今,在公共利益遭受到损害时,寻求救济还是相对困难,只能通过行政的监督,来对此行为进行制约,但其救济这类行政不作为的效果是非常不明显的,行政监督所起的作用只能浅显的救济,而深入的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却依旧得不到更好的解决。因此我认为,我国应该借鉴其他国家有关对这方面的成熟理论,尽快将公益诉讼制度落实下去,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对比和摸索。2.关于抽象行政不作为何为抽象行政不作为?结合具体行政不作为,得出该含义其实很容易,其本质就是针对不特定的人或事行政主体所作出的行政不作为。该不作为是行政主体不依法履行行政立法职责的行为,其主要发生在行政立法的领域方面。我认为,对于丧失了合法根据的行政法规和规章,行政主体应当视情况予以分辨,且允许行政相对人对此提出质疑,适当性给予其相关请求性权利。对于抽象行政不作为来说,其救济的途径非常缺乏,因此将它纳入救济范围也相当重要,通过诉讼或复议来救济从而使行政主体不敢懈怠,在义务的履行方面,也不会因为没有法律规定而钻空子,对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发挥重要作用。(二)行政不作为的救济方式因为行政主体不一样,所做出的行政不作为也会有差别,所以在面对这些行政不作为时,我们也要学会分辨,对此采取针对性方式来进行救济:1.确认违法行政主体的不作为行为在违反法律的情况下作出,且经过严格的审查,证实其确实不合理,因此根据此作出确认违法的判定。深入分析这种救济方式,可以从中发现它的重要作用,就是任何的救济都得依靠它而得到实现,想要因为一个行为得到救济,首先得明确这个行为是否合法,倘若合法,便不可能得到救济,因此判定一个行为违法是获得救济的基本条件,也只有在确认该不作为违法了,才能追究其相关的法律责任。很大一部分的人会觉得一旦作出行政不作为,就一定是违法的,因而忽略了确认违法这一环节,从而直接对行政不作为追究责任,采取责令其赔偿或者责令其履行等方式来救济。当然这种观点并非正确的,确认违法这种方式不能被省略,我们应该知道也有可能出现一些例外的情况,即责令行政主体履行义务已经得不到想要实现的效果了,这时候的强制性履行并非添砖加瓦,而只会酿成更大的过错。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唯一能做的就是根据该不作为行为,确认其违法,并且对侵害所造成的过错进行相对应的赔偿;而对于那些只损害了公共利益却未造成行政相对人个人利益损害的,就应当依照法律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2.责令履行责令履行,指的是经国家有关机关的审查,在行政主体以及工作人员并未履行其作为义务时,责令其履行该义务,且所做出的履行行为具有事后弥补作用,即行为有价值。既然选择了责令履行,则要履行什么具体内容这个问题就自然而然存在着,关于被履行的义务内容具体是形式方面还是落实到实质上都是值得探讨的。有些人会觉得,履行实体义务是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应当拥有的权力,作为法院是没有权力干预的,所以法院在处理这方面的问题时,只能责令有关机关处理此义务,而行政主体有权决定自己具体实施什么内容。细看行政不作为的有关案件,例如,不依照法律颁发许可证,人民法院对行政主体只能做出责令其在限定的期限内给予行政相对人答复或者作出相应的决定,但对于是否准予颁发这种具体内容则是由行政主体来决定,人民法院无权干涉。我认为:让受到侵害的权益更好的获得法律的补救是救济的主要目的,因此只责令履行程序上的义务是不够的,应当在程序上和实体上都责令行政主体履行义务,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实现该目的。3.责令赔偿责令赔偿,指的是经国家有关机关的审查,对于给行政相对人带来损害的不作为行为,责令作出主体进行相应的赔偿。在受害人已经受到了损失,继续履行并不能使其得到救济,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对该行政不作为的赔偿问题。并且,因为不能采取责令履行的方式,而导致相对人损失的,也应该责令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给予赔偿。采取责令赔偿这种救济方式需要满足下列三个条件:首先,该行政不作为给行政相对人造成的损害是实际的,并非是间接的、空想出来的,即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直接损害。其次,行政相对人的损害与该行政不作为是存在因果关系的,有观点认为:存在因果关系只要证明行政主体是因为没有积极履行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而导致损害结果的发生,且设置该作为义务是为了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利。对于这种观点我觉得非常的贴切。因为《国家赔偿法》并没有很明确规定行政不作为给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的损害赔偿应当由国家来负责,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与认识在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还存在不一致的观点。通过探讨,我比较认可因为行政不作为导致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害的应当由国家赔偿的观点,并真诚建议《国家赔偿法》在此后修改时考虑到这一点问题。三、行政不作为的责任问题本文关于行政不作为的责任问题探讨,主要切入点是从行政不作为的行政法律责任出发。法律责任包括行政法律责任,所以在分析行政不作为与行政法律责任上的相关问题时,不难发现其本质与法理上所论述的法律责任本质在某些观点上是一样的,因此在适用问题上可以适当借鉴。如果行政主体的行为违背了法律规范,国家不仅会对该行为作出否定性的评价,还会要求行政主体对此承担一定的责任。违反了法律规范的行政不作为,行政主体对此就要承担相应的否定性评价,也要承担不利的后果,并且要对被损害的社会关系进行恢复,这样才能保障更好地正常运转社会的整体机制。(一)行政法律责任构成要件准确看待行政主体承担相应责任的相关条件就是我们需要探讨的行政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1.主观要件对行政主体不作为所要承担的后果来说,势必要在追究责任的各个方面非常重视。针对应该承担的有关人员,我们必须明确其是在知道自己有法定义务的情形下的故意不作为。故意一词则说明是主观上刻意不为之,而不是客观原因导致的。当然怎样判定行政主体有无主观过错,在司法实践上还是要仔细的进行客观甄别。其认识能力、识别和掌握法律规范的能力,以及行动能力上都不容小嘘,因此在探讨行政主体的识别力和预见力都应该有针对性的测定基准。2.行为要件违背了作为义务,就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后果。要注意的是,作为义务必须是具体的义务,而一切不具体、不特定的抽象义务都不属于需要承担责任的范畴。源于宗教、道德或习惯的义务不是具体的,具体的作为义务必须来源于法律的规范,即是行政上的义务。我们需要明确作为义务要么是先行为引起的,要么则是有关法律法规的明文规定。且对于行政主体故意不履行,或明明答应履行却迟迟不愿行动的这些情形都导致了有序的行政关系被破坏,还使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害。再者行政主体有无做出明确的特定行为的判断不是从结果出发,而是以其外观的形式为标准的。所以,以外观形式来判断行政主体的行为,如果已经积极地履行,则当然就不会构成行政不作为,也就不需要承担行政法律责任。3.损害结果要件行政主体只有因其行政不作为造成行政相对人损害的才需要承担相关的行政法律责任,正因如此行政主体承担责任的前提是存在损害结果。损害包括直接损害,也包括间接损害。直接损害具体指的是已经实际发生了客观存在的利益的损害。而间接损害指的是将来要发生的且不可能被避免的利益的损害,结合以上,我们所追求的损害是确确实实会存在的,而那些永远不会存在的则不会包含在内。并且损害结果的对象只针对具体的行政相对人,对那些不具体不特定的损害也不会将其归纳在内。因此,我们要明确所追究责任的主体一定要是具体的。而行政不作为的违法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它体现了法律对行政法保护合法利益的充分认可。4.侵权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必须要明确行政不作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有无因果关系,即行政主体引发的损害是因为自己的不作为行为而导致的结果。于此我们要分情况探讨,其一导致最后损害结果的唯一原因就是该行政不作为,即该损害完全是因为行政主体的不作为引发的。其二就是最后的损害结果是由于行政不作为和其他因素一起导致的,该不作为并不是引发损害的唯一因素,当出现行政不作为、受害人自身的过错和第三者侵权的时候,该损害结果就不能完全归结于行政主体的违法不作为行为。当然如果出现特殊原因中断了因果关系,则要依旧客观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二)行政法律责任承担方式对行政主体的不作为,国家机关追究其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时,行政主体对此承担的法律责任有这些具体途径:1.履行相应职责责令履行相应的法定职责是行政主体承担责任的主要途径之一。针对其故意性、刻意性的不作为行为,法律作出相应的评价,这些行为明显的违反法律,消极不作为,都是行政主体怠于行政的表现,压根不具备履行义务应当积极有效的理念。因此对行政相对人来说救济受到损害的合法权益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履行决定和履行判决,该方式也有利于监督行政主体积极地依法履行法定职责。2.确认违法对于那些被损害利益的行政相对人来说,有关机关事后再履行相应义务已经无效了,所做的行为已然没有必要,这时候对于该不作为行为最好的解决途径就是确认违法。人民法院做出确认违法的判决旨在对行政主体的不作为给予法律上的否定性评价并为相对人请求赔偿奠定法律基础。王成栋.政府责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67.行政主体如果没有依法做出具体的行政行为或做出不符合法律规范的行为程序,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是不可推脱的。王成栋.政府责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67.3.行政赔偿我国法律对于赔偿问题其实已经有了一部完整的法律,但细看里面内容还是有所不完备,对于我们所要探讨的行政不作为,该法在这方面的赔偿问题却没有清晰明了的指出。很明显我国有关此赔偿问题依旧不完善,对于是否应该将不作为作为赔偿的范畴,相当多的观点是持认可意见的,然而在立法层面却没有得到落实,司法实践上也忽视了这方面的案例。国家赔偿是由国家承担违法行政主体的损害赔偿责任。王和雄.论行政不作为之权利保护[J]三民书局,1996,(2):29.任何行政主体作出的违法行为都应该得到追究,行政不作为应该纳入国家赔偿的范畴里,因此,我国应加快对国家赔偿法更为理性的完善。王和雄.论行政不作为之权利保护[J]三民书局,1996,(2):29.四、为行政不作为的救济与责任提出建设性意见(一)完善行政不作为的法律救济制度从“有权利即有救济”的相关法学理念出发,对行政相对人因行政不作为所遭受损害的救济范围,应当避免出现缺漏,争取做到全面周到。现代的法治国家对于制定出完整并且没有漏洞的救济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具有现实可行性的制度能更好的保护行政相对人,也能更好的推动国家法治建设的发展。针对当前现状,我认为,应当把给付诉讼和确认诉讼一起实行,当然二者也有主次之分,前者应当更加注重,而后者则起辅助作用,以此构成整体框架来建立起我国的行政不作为诉讼制度。虽然我国已经有这两种诉讼制度,但却迟迟未将它们融合使用,使其在司法实践上发挥最大的作用。因此将两者制度最大利益的发挥其效果是何其重要,当然,我国还可适当性参考世界其他国家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此外,尽快建立行政不作为的公诉制度对公共利益的损害救济是同等重要的。(二)行政法律责任实现对策1.完善社会制约制度来增强行政主体的责任意识如何增强行政主体的责任意识呢?这就得从三个方面具体着手。其一就是行政公开,这点对于行政主体来说,很有效的制约了其权力的实施,把追责过程放在大众可以看见的范围下,使对于追责行为的监督由内部转化为外部。其二为了更加保障行政责任的追究最终得以落实,新闻舆论的监督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其监督,将行政法律责任的实现过程置于公众下,直接改善了因为消息堵塞而产生的追究责任行为没有落实到底。其三公众参与使得追责过程中公民能积极参与维护自己的利益,促使行政主体更好地转变权利本位的观念,公民的参与权与知情权也能得到切实的保障,使追究行政法律责任的彻底得到实现。2.加强对行政法律责任主体的监督不断明确行政法律责任有关监督主体的权力与责任的范围、保证监督主体自身的独立性以及发挥其特殊作用,将监督体制进行深化改革,避免因行政主体之间的利益驱使而相互纵容行政不作为的发生。之所以说深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