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司马迁的生死抉择游历在司马迁的人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太史公自序》说:“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在这段简要的文字中,司马迁向我们清晰地描述了他的人生地理。在某种程度上,地理决定一个民族的气质,一个人的性格以及艺术创造的风格等,类似的道理,丹纳等美学家早已作了论述。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塑造了人,给人们的精神和行为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一个人的人生地理不仅包括赖以生存的家乡,而且也包括其所游历的路线。
在司马迁的人生地理中,公元前125年开始的漫游之旅无疑是重要的一笔。从京师长安起程,出武关,经南阳,至湖北江陵,然后顺江而下,到达会稽、姑苏,随后北上淮阴、彭城、沛县、曲阜,最后经开封回到长安。在这段行程中,既有名山大川,也有先贤遗迹,更有丰富的民间生活资源,给了司马迁不尽的滋养。
余至江南,观其行事,问其长老
司马迁一路走过,对民风民俗及其历史根源进行了透彻的了解。郑樵认为《史记》的缺陷在于“间以俚语”、“时插杂言”,“所可为迁恨者,雅不足也。”(《通志•总序》)学者张大可一针见血地指出:“观郑氏之意,不过是借《史记》以自重其书,一抑一扬皆为自衬。”(张大可:《史记研究》)郑樵所谓的“雅不足”正是《史记》的魅力所在。司马迁自觉地克服了知识分子历史写作的矫饰之弊和附庸风雅之病,用民间视角来凸显历史的原生态。他每到一地,首先要拜访当地的长老,他们的沧桑人生经历和所见所闻,就是一部活的历史。司马迁做了大量的口述史工作,将这些散落和蕴藏在民间的丰富史料积累保留下来。“吾适丰、沛,问其故老,观故萧曹樊哙膝公家,及其素,已哉所闻。”(《史记•樊郦膝灌列传赞》)“余至江南,观其行事,问其长老。”(《史记•鬼策列传》)时间长河淹没了多少往事,而长老们的智慧却因为这位年轻旅人的记载而流传万世。
到达薛国,司马迁为其粗暴的民风所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如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史记•孟尝君列传》)司马迁的这种考察带有文化人类学家田野调查的风格。他是“乡土中国”的最早调查者。他置身于俗闾,与乡民交谈,观察生活世界的种种细节,发现区域社会的历史变迁,并且将薛地的民风与邹鲁进行了比较研究。司马迁何以迅速地融入民间社会,是一个谜。他结交了许多下层社会的各色人等,如商贾、俳优、侠客、医卜、猎户、姬妾等。历史的真实风貌体现在不同的生活方式之中,区域人群往往有着共同的性情、喜好和行为方式,这里面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意味。对这些东西的考察要比追究一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要艰难得多。区域社会对于外来的闯入者有一种无形的抗拒和排斥。司马迁竭力消解自身的采访者、观光者的角色痕迹,将自己完全置身于生活场景之中,对民众日常生活进行微观观察,从支离破碎的细节中发现历史的玄机。司马迁每到一地,不仅留下了匆匆的脚印,而且也注入了个人的深切理解。司马迁十分重视民间意见,并且将之作为考证历史的重要线索。“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敝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墓冢,良然。”(《史记•淮阴侯列传赞》)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了司马迁与民间观点的契合,这种心领神会对于一个访史者来说,是一种无以言传的幸福。
他不仅关注各地的民风,还对当地的经济生活进行了考察,为撰写《货殖列传》做了精心准备。他还考察了全国的水利,“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窥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曰:甚哉,水之为利害也。”(《史记•河渠书赞》)仅凭《河渠书》一文,司马迁就成为中国水利史的先驱。在司马迁之前,不乏作史叙古者,却没有人能像司马迁这样跋山涉水。
述往事,思来者
在汩罗江畔,司马迁追随着屈原的精神足迹。“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赞》)司马迁骨子里是一个诗人。他在屈原投江的地方久久徘徊,脑海里浮现屈大夫的刚直和纯洁。司马迁是追问屈原自杀意义的第一人。司马迁对屈原的人生选择具有“同情之了解”,他是屈原的知音。“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这一“悲”字,让人心颤。志向高远的屈原难以避免悲剧结局,正是因为他的志向在昏暗的世道里格格不入。如果放弃高洁超远的追求,随波逐流,苟且偷生,屈原就不会成为万古流芳的伟大诗人。在司马迁因为李陵鸣不平而遭宫刑陷入人生低谷的时候,司马迁想到了屈原,“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没有贬谪流放,就没有如此绮丽悲壮的诗篇。既然是“悲其志”,而不是悲其人,司马迁的泣涕就不仅仅是针对屈原一个人,而是为天下所有怀有远大志向而难以实现的人而哭泣。如此广阔终极的关怀,创造了后来怀念屈原的人所难以达到的精神高度。清代文人章学诚在其《文史通义》中说:“吾谓牢骚者,有屈、贾之志则可,无屈、贾之志则鄙也。然而自命为骚者,且纷纷矣。”文辞可以效仿,但屈子之志却是一种不可复制的精神魅力。屈子之志既是一种政治抱负、治国宏图,更是一种理想主义激情,一种特立独行的精神。涕泪满襟的司马迁在江边沉思,他仿佛遇见了披发行吟、身心憔悴、面容枯槁的屈大夫。这是一段神秘的心灵对话。这位执著追问的诗人一定会感到面前这位年轻的史官是一位气度不凡的精神同道。而司马迁与屈原的心灵相通也正是从这次长沙之旅开始的,为这位民族诗人立传的念头也萌生于此。在黑暗中孤独绝望的诗人,追随他心中的香草美人而去。他的心思,渔夫猜不透,奔流的江水读不懂,惟独司马迁心领神会。在长沙,司马迁还凭吊了贾谊的遗迹。一篇《屈原贾生列传》遂成为一块不朽的诗碑。
到达西楚霸王项羽的都城彭城,司马迁有一种“困厄”的感觉。这种困厄不仅是旅途劳累造成的,深层的原因来自历史的困惑与迷惘。在彭城,司马迁内心升腾起一股强烈的悲剧感。台湾学者柯庆明认为《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惟一纯正的悲剧作品。瞬忽之间的兴亡令司马迁慨叹不已。历史为何做出这样的安排?命运为何如此让人难以把握?司马迁苦苦地思索着。项羽最终走向了英雄末路。司马迁细腻地描述了这位失败者的潇洒风度、性情血气和性格缺陷。成败在一念之间造就了历史的天壤之别。“夫功者难成而易散,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史记•淮阴侯列传》)司马迁的困厄分明是来自于对悲剧人物项羽的心灵感应。这一历史困境虽然导致了项羽的失败,却成就了一篇不朽的美文。钱钟书对《项羽本纪》中的人物描述艺术赞不绝口,认为司马迁准确地捕捉住了项羽性格的复杂性和统一性:“‘言语呕呕’与‘喑恶叱咤’,‘恭敬慈爱’与‘僄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忌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学性理,犁然有当。《史记》写人物性格,无复综如此者。”(《钱钟书论学文选》第三卷)司马迁时代,没有二律背反、性格组合论之类的高深理论,他的洞察和妙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在彭城的困厄经历。在彭城苦苦思索的日子,司马迁走进了项羽的心灵世界,获得了对历史和命运的深刻理解。
在孔子故里曲阜,司马迁干脆做起了学生,向儒生们请教,讲习学业。他把自己当成了孔夫子的学生,怀着敬仰的心情拜谒孔庙,久久不肯离去。“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祇回留之不能去云。”(《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10多岁的时候就到长安师从孔子后人孔安国钻研学问。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他对于孔子的尊重虽然与主流意识形态相符合,但是,他并没有把孔子神化,也没有借助孔子来制造话语霸权。在他看来,孔夫子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的布衣身份。一个民办老师靠诲人不倦而传递了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这让司马迁由衷叹服。“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把最大的赞美、最崇高的敬意都给了孔夫子。孔子的思想为司马迁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有学者认为:“《史记》每一个重要的学术观点几乎都与孔子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陈桐生:《史记与诗经》)
余秋雨说:“个人与山水的周旋,实质上也就是现代人与曾经到过此地的先辈们的周旋,从而产生人格比照。”(余秋雨:《文明的碎片》)在先贤面前,自我的渺小、人格的卑微和肚量的狭窄暴露无遗,无处可藏。司马迁路过梁地,为信陵君的道德风范所感动。“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夷门者,城之东门也。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史记•魏公子列传》)在夷门下,司马迁追寻着信陵君急人之困的侠肝义胆。司马迁的游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精神漫游,他几乎不放过记载着名士豪杰的每一处遗迹。这不是余秋雨所谓的“周旋”,而是一种瞻仰和回味,所谓“述往事,思来者”。
司马迁对兴衰存废有一种异常的敏感。从《史记》中,我们随时感受到“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蹋了”的残酷。在楚国,他对春申君的兴盛与衰落感慨万千。“吾适楚,观春申故城,宫室盛矣哉!初,春申君之说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归,何其智之明也!后制于李园,旄矣。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春申君失朱英之谓邪?”(《史记•春申君列传》)历史进程中充满了偶然,给宿命论者提供了话语空间。而在司马迁看来,成败在人不在天,性格决定命运。拜访历史遗迹的人,大都会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这里面包含着极为复杂的认知和情感因素。
二十出游之后,司马迁不断寻找机会出游。元鼎六年,35岁的司马迁奉汉武帝之命以监军身份征略西南夷,并颁行置郡书。这次出游其实是一种政治行为,是纯粹的官差,却为“居今之世,志古之道”(《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的司马迁深入了解西南地区历史和风俗提供了绝佳机会。西南之行之后,司马迁便再也没有机会出游了。后来的他,遭腐刑之辱,发愤著书,最终成就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只是为“深践戎马之地”、“矢尽道穷,救兵不至”而被迫暂降的李陵说句公道话,司马迁被治罪处斩。依当时律法,免除死罪有两条途径:一是捐钱五十万,二是“茸以蚕室”受宫刑,司马迁拿不出五十万钱来,选择了后者。司马迁认为“大质已亏损”,失去了人格尊严。他是怎样面对生死的呢?
在《报任安书》这封长达三千余言的长信中,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认为,人对生死的态度大概有两种:第一种是“念父母,顾妻子”而“贪生恶死”,就是俗语说的“好死不如赖活着”;第二种是“激于义理者则不然”,“不然”就是不“贪生恶死”,就是孟子所云“舍生而取义者也”。前者选择活着,父母年事已高,妻儿生活无着,一旦死去,整个家就毁了。看来这样的人也并非一般所谓苟且偷生,他们选择活着也是有着很强的责任感的。后者“舍生取义”是值得提倡的,但司马迁认为这必须有一个前提:当一个人功名已立,或可以死而立功名之时,就要“早自裁绳墨之外”,毫不犹豫地去死节,而不必自取其辱。
在司马迁看来,“舍生取义”比起不顾义理而贪生怕死之人要高尚得多。《史记》中对这一类人赞赏有加,如田横耻于降汉,自刎而死,五百壮士,随而自杀;屈原独守节操,洁身自好,纵身江流,以死明志;项羽兵败垓下,乌江自刎;李广不堪“复对刀笔之吏”毅然引决……司马迁称之为“岂非至贤”(《田儋列传赞》),“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季布栾布列传赞》),“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列传》)。相反,对于“具五刑”的李斯、“受械于陈”的韩信、“南向称孤”的彭越、“受辱居室”的灌夫等人则大不以为然,“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安在其不辱也”,“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何足贵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凌迟,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而作者自己受“最下腐刑极矣”,如虎陷“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如此屈辱地活着,倒不如死了来得干净。那么他作出了怎样的选择呢?他没有选择以上两条路中的任何一条,而是作出了第三种选择:不为名节而死,也不为父母妻子而活。那么,他选择的依据是什么?他的取舍是怎样的?在他生与死的抉择中,哪一样“重于泰山”,哪一样“轻于鸿毛”呢?
在生死面前,他选择了为事业而隐忍苟活。他突破了关于生死意义的传统思想的束缚,提出立身扬名为孝道之最高原则,这一观念突破了儒家传统伦理的束缚,谬于圣人“舍生取义”之是非观念。其实对司马迁而言,忍辱负重,成就事业,比无所顾忌一死了之更为艰难。
当一个人才能未尽,功名未立之时,他的死不过如九牛一毛,不能产生任何的影响,“与蝼蚁何以异”?司马迁此时不能自杀。为何?一是“念父母”:他的父亲司马谈临终之际“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常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矣。……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哉。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史记•太史公自序》)二是为自己:司马迁“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史记•太史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综合素养提升的跨领域学习策略研究
- 科技驱动的校园环境改善策略
- IT行业保密协议(2024版)
- 2025年度智能厨电一体化购销合同二零二五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自助餐厅经营承包合同3篇
- 漯河2024年河南漯河市沙澧河建设运行保障中心人才引进5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滁州安徽滁州明光市司法局招聘司法协理员7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高效能实验的关键仪器的科学使用方法
- 淮安2025年江苏淮安涟水县公安局警务辅助人员招聘87人(一)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二零二五年度虫草产品研发与创新合同3篇
- 2024年小升初语文入学分班测试卷四(统编版)
- 流行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 2024年代理记账工作总结6篇
- 电气工程预算实例:清单与计价样本
- VOC废气治理工程中电化学氧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煤矿机电设备培训课件
- 科技论文图表等规范表达
- 高考写作指导议论文标准语段写作课件32张
-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英语统一考试模拟演练八省联考解析
- 红色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指南评估指标考核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