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六国论》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2《六国论》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2《六国论》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2《六国论》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2《六国论》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六国论》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6.2《六国论》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类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杳不知其所之也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①骊山北构而西折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①辇来于秦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①盘盘焉,囷囷焉②且焉置土石

二、小阅读-课内

2.《六国论》的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说理却欠妥当,请你找出来并加以分析,这样会不会影响中心论点的成立?为什么?

三、情景默写

3.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六国破灭,_____________,战不善,"的精辟论点。

(2)《六国论》中苏洵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六国论》中,苏洵认为,齐国没有贿赂秦国,结果“",原因是“”。

四、非选择类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通假字并释义

当与秦相较()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6.定语后置句

苟以天下之大“"为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应为“”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节选)》

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8.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使六国各爱其人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B.窃怪天下之诸侯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C.藉之以蔽其西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谏逐客书》)

D.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十二章》)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辙的《六国论》紧扣“天下之势",详细分析六国与秦争天下的得失,鞭辟入里。

B.六国灭亡的重要原因,苏辙认为是六国“背盟败约”,杜牧认为是六国不“爱其人"。

C.苏辙认为在韩、魏的交通要道构筑要塞就可以抗秦,进而可以庇护崤山以东的诸侯国。

D.苏辙借范雎、商鞅的政治主张来佐证自己的见解,即韩、魏乃战略要地。

10.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2)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六、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途中见杏花

吴融①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吴融:晚唐诗人,受政治局势影响,几度被贬,漂泊一生。②帝乡:指长安。

1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有枝红杏伸出墙头,正好被踟蹰在墙外路上的“行人”看到。

B.颔联的意思是说自己想“长得"赏花,又担心此处难以停留而遗憾。

C.颈联的文字中虽然不见有“花”字,却能使人感受到“花"的孤寂。

D.尾联借回忆起“帝乡”千万树杏花盛开,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12.下面诗句都有“蝶",与“春浅香寒蝶未游”中“蝶"的形象特点相似的一项是

A.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B.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___(王驾《雨晴》)

C.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___(黄巢《题菊花》)

D.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13.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化用了这首诗的首句。请简要分析,两诗由“一枝红杏"而引发的联想和感触有何不同。

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我们的语文生活中,逻辑是无处不在的:烛之武入情入理的分析挽救了国家,这是外交中的逻辑;林庚细致辨析“木叶”的内涵与使用的场合,这是文艺鉴赏中的逻辑;王安石以雄辩的论说驳斥对变法的非难,这是治国理政中的逻辑;“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热情奔放的诗句中,也同样包含着逻辑……学点儿逻辑,可以增强我们的思维能力,增进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

逻辑能够让我们化繁为简,去伪存真,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洞察问题的本质。例如,鲁迅《拿来主义》一文,就包含着这样一个推理:

或者闭关,或者送去,或者等别人“送来”,或者自己去拿(当时没有其他选择)

不能闭关,不能送去,不能等别人“送来"

只有自己去拿

文章先分析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等几种不同的做法,否定这些错误的做法,也就证明了“拿来主义”的正确性。这篇文章充分展现了逻辑思维的力量。

有些时候,文学作品又会故意在表面上违背逻辑,以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例如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有感》中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表面的自相矛盾中,隐藏着“精神”和“肉体"这两个评判人生的角度,含蓄地表达了对精神不朽、虽死犹生的鲁迅先生的景仰,以及对欺压人民、虽生犹死者的鄙夷。这句诗看似不合逻辑,有悖常识,实则凝练深刻,引人深思。能有如此突出的表达效果,与诗句“违背逻辑”的表达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我们试着运用逻辑来发现谬误、进行推理、展开论证,你会发现:逻辑不神秘,过去你就自觉不自觉地用过它;逻辑很有用,它能让你的思考更加严谨周密,阅读与表达更具洞见,更富理性。

材料二

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更加方便,但遭遇的谬误也更多。我们必须具备识别谬误的能力,否则就有可能成为谬误的受害者甚至传播者。

逻辑,正是甄别信息与辨析谬误的武器。

逻辑学所说的谬误特指具有一定迷惑性的逻辑错误,逻辑错误往往违反了思维和表达的一些基本规范。我们平时经常遇到存在逻辑错误的话语,例如:

“我爱读外国文学,尤其爱读俄罗斯的、拉美的、古典的",这是①;

“为演好课本剧我可以赴汤蹈火,要不是雨下得太大我就赶去排练了”,这是②;

“他出生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注定此生不凡",这是③;

“目前大学生普遍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最新调查显示,大学生喜欢和较喜欢京剧的只占被调查人数的14%”,这是④。

材料三

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驳论者,不妨称其为“虚拟论敌"。这个“论敌”可能会对我们的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可能受到的攻击,我们再进一步考虑采取怎样的措施能使自己的论证免于或抵御这些攻击。

例如,苏洵《六国论》开头,就通过“或曰",引入了虚拟论敌,提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这一质疑,再通过反驳这一质疑,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论证。我们在构思、写作议论性文章时,也可以通过引入虚拟论敌,与自己展开质疑问难,来完善自己的构思,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例如,要求以“兼听则明"为论题写一篇议论文,写作者可能一下子想到齐王和邹忌、李世民和魏征等大量事例,于是有了这样一个提纲:

论点:兼听则明

正面的例子:“齐王纳谏”等。

反面的例子:“晁盖丧命"等。

按照这样的提纲写下去,很容易写成“观点加例子”的模式,即使材料再丰富,逻辑上还是不够周密。

现在,试引入“虚拟论敌",想一想:这个“论敌”会从哪些方面攻击现有的论证呢?

①“兼听"就一定“明”吗?“三人成虎"“父子骑驴”的故事里的主人公恰恰是听得越多越糊涂啊……

②“偏信则暗"能够证明“兼听则明”吗?

③齐王听了“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声音还不算“兼听”吗?而李世民有时听魏征一个人的就够了。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兼听?

为了应对质疑、驳斥攻击、解释反例,写作者就得对“兼听"的内涵作出阐述,对现有的例子进行分析,甚至还要主动对论点的适用范围进行限定。由此,就可以不断改进论证提纲。

14.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逻辑在认识世界、学习语文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B.鲁迅通过否定错误的做法证明“拿来主义”的正确。

C.文学作品故意违背逻辑才能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

D.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不自觉地运用逻辑推理论证。

15.下列依次填入材料二横线处的词语,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划分不当②强加因果③自相矛盾④以偏概全

B.①划分不当②自相矛盾③强加因果④以偏概全

C.①以偏概全②强加因果③自相矛盾④划分不当

D.①以偏概全②自相矛盾③强加因果④划分不当

16.材料三中,“虚拟论敌"从三个方面攻击“兼听则明”这个论题的现有论证。请你写一段话,对“虚拟论敌"的第三种攻击加以反驳。

八、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驳论者,不妨称其为“虚拟论敌”。这个“论敌"可能会对我们的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A,我们再进一步考虑采取怎样的措施能使自己的论证免于或抵御这些攻击。

例如,苏洵《六国论》开头,就通过“或曰”,引入了虚拟论敌,提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这一质疑,再通过反驳这一质疑,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论证。我们在构思、写作议论性文章时,B,与自己展开质疑问难,来完善自己的构思,增强文章的说服力。①例如,要求围绕“兼听则明”为论题写一篇议论文,②写作者一下子可能想到齐王和邹忌、李世民和魏征等大量事例,于是有了这样一个提纲:

论点:兼听则明。

正面的例子:“齐王纳谏"等。

反面的例子:“晁盖丧命”等。

③按照这样的提纲写下去,④很容易写成“观点加例子",⑤即使材料再丰富,⑥逻辑上还是不够周密。

现在,试引入“虚拟论敌”,想一想:这个“论敌"会从哪些方面攻击现有的论证呢?

17.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8.文中画线句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参考答案:

1.A

2.质疑论点:六国灭亡的原因很复杂。如秦国方面——有利的地理位置、国君励精图治、实行商鞅变法等;六国方面——六国互相削弱、国君的昏庸等。赂秦只是其中一个原因,甚至不是主要原因。况且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质疑论据:很多论据并不可靠。例如,周朝实行分封制,诸侯原来的土地是周天子册封的,文中“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与史实不符;燕国后亡主要是因为燕国距离秦国最远,而秦国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并非“用兵之效”;“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的史实不详,无从考证。

质疑论证过程:论证过程不严密。例如,齐国“与赢而不助五国”而后亡并不能证明“不赂者以赂者丧",两者并不构成因果关系;燕太子丹是因为燕国眼看要被秦国灭了才冒险一搏派荆轲去刺杀秦王的,并不是因为荆轲刺秦王招致了燕国的灭亡;赵国因为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而错杀李牧,说明赵国国君昏庸,而非“用武不终”。

但作者能根据其写作意图,提出论点,进行自圆其说的论证。况且,作者撰写此文的本意是对宋王朝屈辱妥协的政策进行讽诫,同时也是对统治者的委婉进说。因此,本文虽有不确之处,但论证说理纵横恣肆,严密紧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战斗性,仍不失为一篇胜炙人口的政论佳作。

3.非兵不利弊在赂秦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