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西梧州市梧州某中学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详解)_第1页
2022-2023学年广西梧州市梧州某中学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详解)_第2页
2022-2023学年广西梧州市梧州某中学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详解)_第3页
2022-2023学年广西梧州市梧州某中学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详解)_第4页
2022-2023学年广西梧州市梧州某中学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梧州市高中系统化备考联盟

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

历史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第1〜32小题答案

用2B填涂在答题卷选择题方框内,第33、34小题用0.5mm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卷上各题的

答题区域内。考试时间75分钟。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2分共64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

案。)

1.长江下游发掘的良渚古城遗址中心是宫殿区,向外分别是内城和外城,堆筑高度亦逐次降低;外围郊区

达到100平方公里,有发达的水路交通和大型水利系统。据此可推知()

A.良渚城市功能完备有统一规划B.良渚已经初步具备国家形态

C.良渚已有明显的社会等级制度D.良渚的农业和手工业很发达

2.大禹治水的事迹与近年来环境地理学中关于公元前4000年黄河流域大洪水的发现相吻合,文献记载的

尧舜禹时期的九州和考古发现的考古学文化相互对应,湖北地区发现的后石家河文化也能说明禹征三苗可

能真实发生过。这说明()

A.历史研究的根本依据是考古发现B.考古发现可以与古代文献记载互证

C.“传说时代”缺乏验证因此不可信D.历史的价值来自于学者的考古发掘

3.西周在分封诸侯的过程中伴有盟誓仪式,让受封诸侯在神前宣誓,誓词内容主要为“无违王命”、“夹辅

周室''等。西周盟誓活动()

A.安抚了子弟功臣,扩大了统治范围B.防范了诸侯相互兼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C.严格了等级秩序,维护了世官制度D.增强了诸侯责任意识,巩固了统治力量

4.学者刘克甫指出,"家'’字在甲骨文中指殷人陈列猪肉祭祀殷王祖先场所,在西周和春秋金文中指“宗

庙",在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家”字才出现一家一户“个体家庭”的含义。“家”字含义的演变反映了()

A.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B.文字逐渐走向了统一

C.分封制度逐渐走向衰落D.血缘政治取代官僚政治5.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己将领土拓展至甘肃、四

川、广东等地。目睹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逐步丧失的诸侯国君,深切地意识到战争中新增长的土地继续

授予卿大夫的后果,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在此时逐渐萌生.上述现象()

A.加速了侯国林立走向国家统一B.确立了贵族特权政治

C推动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

6.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

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重视社会道德构建B.尊崇自然规律

C.主张严格社会等级D.追求社会平等

7.铁器使用、地主与自耕农、列国变法……以及百家争鸣、礼崩乐坏这些新现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

()

A.政治动荡B.思想解放C.经济发展D.社会转型

8.据下表所列评论,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柳宗兀“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张居正“三代至秦,混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

梁启超“其(秦始皇)武功焜耀众所共知不必论,其政治所设施,多有皋牢百代之概。”

A.秦始皇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B.秦朝高度重视法制的建设

C.秦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D.秦始皇是位杰出的政治家

9.秦朝统一中国后便征用大量的劳动力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以及阿房宫,修筑起了东西长达6000

多千米的长城。秦朝能够完成这些工程主要是基于()

A.社会秩序的相对安定B.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C.统一民族国家的建立D.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大

10.“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

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材料认为秦朝政治制度()

A.确立了皇权至上B.继承了先秦的分封制度

C.有一定的继承性D.顺应了时代的趋势要求

11.刘邦入咸阳时,与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之后,相国萧何整理秦六律,新增了

户律、兴律、厩律三章,制定了“律九章”。这反映了汉初统治者

A.严刑重罚的治国方针B.因时而变的统治策略

C.法不阿贵的法制观念D.无为而治的宽松政策

12.汉武帝即位后,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

相,拜相后始封侯。汉武帝此举

A.加强了丞相对皇帝依赖性B,强化了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

C.削弱了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D.化解了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

13.《史记》《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

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汉初因秦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说明秦汉时期

A.社会演进趋势相同

B.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

C.官方意识形态--致

D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发展

14.武帝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

制的大赋。这说明

A.皇帝喜好决定汉赋兴盛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

C.汉赋风格受时代影响D.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

15.钱穆先生在评论汉代的士人政府时认为,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

士人参政的新局面。该局面

A.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

B.实现了社会公平公正

C.促进了儒学地位的提高

D.开启官僚政治体制先河

16.《廿二史札记》“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条”云:“宋、齐、梁、陈诸君,无论贤否,皆威福自己,不

肯假权于大臣。”这说明士族被南朝统治者排斥的主要原因是()

A.对专制权力构成威胁B.相互攀比奢侈腐化

C.才能低下不堪重用D.争权夺利势力衰弱

17.魏晋时期,荆扬的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了谷仓地带,“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方成稔,则数郡忘

饥”,其中会稽郡被称为“(东)晋之关中”。该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人口与技术大量流

入B.北方政权更迭频繁C.南方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D.孝文帝改革的推动

18.南北朝以来,“婚”“宦”关系到士大夫一生的成败得失。隋炀帝时期一反隋文帝"前代品爵,悉可

依旧”的政策,限制勋贵子弟的政治特权;唐代多次禁止世家大族间联姻.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A.使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B.克服察举制弊端,确立九品中正制

C.削弱贵族特权垄断,加强中央集权

D.促使士大夫阶层放弃传统的婚姻观

19.隋唐以来,江南地区有“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之称,加之江南门阀士族阶级与以关陇集团为核心的

隋朝中央政权之间矛盾尖锐,斗争日益激烈。打通江南通往中原的水道,解决南北粮运问题,以及军事运输

的需要,就成了统治阶级的当务之急。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A.北方地区长期动荡不安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已经实现南移D.交通建设利于国家统一稳定

20.武德二年(619年),唐高祖专此下诏:“画野分疆……刑政殊于函复。是以昔王御世……无取臣属,

朕祗应宝图,抚临四极,悦近来远,追革前弊,要荒蕃服,宜与和亲。”材料表明唐朝

A.民族政策灵活务实影响深远

B.有效管辖了少数民族地区

C.确立了怀柔羁縻的民族政策

D.地域广阔,民族往来频繁

21.唐人杜佑指出,安史之乱以来“征敛多名,且无恒数,贪史横恣,因缘为奸”,他认为“建中新令,并入

两税,恒额既立,加益莫由这说明()

A.杜佑肯定了两税法的积极作用B.两税法引发了安史之乱

C.两税法加剧了贪污腐败的状况D.两税法强化了皇帝权力

22.《旧唐书》载,古者天子诸侯,皆有史官以纪言动,历数之事。到后汉明帝,如当时名士入东观,撰

《光武纪》,而史官因以他官兼之。魏明帝始设置著作郎,专掌国史。这些措施旨在()

A.顺其自然,无为而治B.鉴往知来,文以化成

C.隆礼重法,三教合一D.体恤百姓,以民为本

23.隋唐以前,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唐太宗下令重新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规

定:“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唐朝这一做法()

A.提升了士族地位B.激化了政治矛盾

C.消除了门第观念D.有利于政权稳定

24.唐太宗贞观三年诏令:“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给事中、黄门侍

郎驳正之。”其中,“给事中”“黄门侍郎”应供职于()

A.中书省B.尚书省C.门下省D.御史大夫

25.“飞天”是佛教中一种想象的飞神。北凉、北魏时期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造型带有男性特征,腰系印度围

裙,深目高鼻,上身半裸。到唐代,飞天已基本女性化,脸形丰满,姿态妩媚,有些飞天头梳唐代妇女流

行的双丫髻。魏晋南北朝到隋唐飞天形象的变化说明了()

A.佛教的本土化和世俗化趋势B.唐朝丝绸之路推动民族交融

C.唐代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升D.“以形写神”绘画理念普及

26.《多宝塔碑》是唐代的书法家颜真卿在天宝十一年写的,反映的是他早期的书法风貌,它“字形方正,

规矩严整”,表达书者“心正则笔正”的书法意念,体现郁郁盛唐气象。学颜体者多从此碑下手,入其堂奥。

下面符合这一特点的字体是()

A.草书B.楷书C.行书D.小篆

27.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

税。开成元年,“山泽之利……举天下不过七万余缗,不能当一县之茶税。”材料反映了()

A.商品经济发展助推政府政策调整B.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松动

C.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D.工商食官政策得到重新恢复发展

28.下表为五代十国部分开国君主即位前的任职情况,据如图可知()

政权开国君主即位前的官职

后梁朱温宣武节度使

后唐李克用行营节度使

后晋石敬塘河东节度使

吴杨行密淮南节度使

A.经济实力决定权力归属B.南方受到战乱影响较小

C.是唐朝藩镇割据的延续D.社会动荡使得经济萧条

29.秦汉时期,简册书写不便,更因形体繁重,运输保管不易,户籍只能在乡制作,最高仅呈报至县。魏

晋之际,纸张代替简册后,户籍上移至县廷制作,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政府。这反映

()

A.书写载体变化促进赋税改革B.书写载体与户籍制度相伴相生

C.书写载体变化推动人口流动D.技术进步有利于加强基层治理30.如表为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

例变化表。据表可知()

朝代西晋东晋隋朝唐朝

比例15%4%17.2%24.5%

A.世卿世禄制的发展和延续B.九品中正制拒绝寒门子弟

C.察举制导致阶层逐步稳固D.选官标准影响着阶层流动

31.《新修本草》是由我国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隋唐以后,面对突发的瘟疫,政府会大量印发有关疫

情预防知识的医书,向老百姓大量推广。这些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医学发展()

A.受到封建制度的制约B.得益于国家力量支持

C.满足了大众基本需求D.医学知识已实现普及

32.下图是唐朝妇女打马球的绘画。唐代女子体育的普及和发展状况是其他封建王朝所不能及的,不仅宫

廷和一般家庭的女性广泛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而且许多底层妇女、优伶在闲暇之余也会参加体育锻炼,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材料反映唐代()

A.男女地位趋于平等B.社会风气自由开放

C.北方风俗引领潮流D.文体水平领先世界

第n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阅读题(共2题,33题20分,34题16分,共36分)

33.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阅读

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时期,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

出现比县稍迟,多在边地。战国时期,边地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统一后,废封国,将

郡县制推向全国。汉承秦制,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州此时的州仅是一种监察区,各

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察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属郡

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论》

材料二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

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

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

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

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变化的因素。

34.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商鞅变法之前。秦人尚武,私斗成风。商鞅在变法中引导人们杀敌立功、追名逐利,乃致达到

“闻战而相贺”的地步,形成了“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局面。在秦人价值观中,伦理意识差,亲情和宗

法观念淡薄,讲求功利的氛围浓烈。商鞅据此宣扬“国好力者以难攻,以难攻者必兴”的理论,而道德知识

则是有害无益的,指出要发展国家的实力,就要顺应民众“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的

本性,以重刑厚赏的严密措施,把人民的力量集中到“农战”方面来。商鞅极力限制和削弱贵族的世袭特

权,强制秦人把大家族变为小家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新法实行后,“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在社会上普遍确立。

——摘编自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对历史发展进程的积极影响。

梧州市高中系统化备考联盟

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

历史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第1〜32小题答案

用2B填涂在答题卷选择题方框内,第33、34小题用0.5mm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卷上各题的

答题区域内。考试时间75分钟。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2分共64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

案。)

1.长江下游发掘的良渚古城遗址中心是宫殿区,向外分别是内城和外城,堆筑高度亦逐次降低;外围郊区

达到100平方公里,有发达的水路交通和大型水利系统。据此可推知()

A.良渚城市功能完备有统一规划B.良渚已经初步具备国家形态

C.良渚已有明显的社会等级制度D.良渚的农业和手工业很发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向外分别是内城和外城,堆筑高度亦逐次降低”、“有发达的水路交通和大型水利系

统”可分析出此时已经出现早期的国家,良渚己经初步具备国家形态,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水利系统

和城市规划,看不出功能完备,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社会等级制度,排除C项;材料没有呈现农业和

手工业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2.大禹治水的事迹与近年来环境地理学中关于公元前4000年黄河流域大洪水的发现相吻合,文献记载的

尧舜禹时期的九州和考古发现的考古学文化相互对应,湖北地区发现的后石家河文化也能说明禹征三苗可

能真实发生过。这说明()

A.历史研究的根本依据是考古发现B.考古发现可以与古代文献记载互证

C.“传说时代”缺乏验证因此不可信D.历史的价值来自于学者的考古发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大禹治水的事迹与近来环境地理学中关于公元前4000年黄河流域大洪水的发现相吻

合”、"湖北地区发现的后石家河文化也能说明禹征三苗可能真实发生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禹治水、禹

征三苗并不单纯是文献记载中的事件,有了考古发现,可以印证其真伪,体现了考古发现可以与文献相互

印证,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考古发现可以与古代文献记载的关系,材料没有体现出历史研究的根本依

据是考古发现,排除A项;传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排除C项;文字记载不一定还原历史真相,排除

D项。故选B项。

3.西周在分封诸侯过程中伴有盟誓仪式,让受封诸侯在神前宣誓,誓词内容主要为“无违王命”、”夹辅

周室''等。西周盟誓活动()

A.安抚了子弟功臣,扩大了统治范围B.防范了诸侯相互兼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C.严格了等级秩序,维护了世官制度D.增强了诸侯责任意识,巩固了统治力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周天子通过盟誓活动让诸侯宣誓效忠,目的是增强诸侯的责任意识,强化诸侯的

认同和归从意识,从而巩固统治力量,D项正确;盟誓活动并不能扩大周王朝的统治区域,排除A项;西

周的分封制没有实现对地方直接控制,无法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世官制度到战国时期才出现,排除

C项。故选D项。

4.学者刘克甫指出,"家'’字在甲骨文中指殷人陈列猪肉祭祀殷王祖先的场所,在西周和春秋金文中指“宗

庙”,在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家”字才出现一家一户“个体家庭”的含义。“家”字含义的演变反映了()

A.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B.文字逐渐走向了统一

(甲骨文U金文金t文大o篆小篆

C.分封制度逐渐走向衰落D.血缘政治取代官僚政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目显示“家”由最初的宗庙和宗族逐渐演变为家庭,主要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发

展促进个体小农生产者的出现,是生产力进步的体现,A项正确;文字逐渐走向统一在材料中并未体现,

排除B项;“家”字含义的演变与宗法制有关,与分封制无关联,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正确的是贵

族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排除D项。故选A项。

5.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将领土拓展至甘肃、四川、广东等地。目睹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逐步丧失的

诸侯国君,深切地意识到战争中新增长的土地继续授予卿大夫的后果,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在此时逐渐萌

生.上述现象()

A.加速了侯国林立走向国家统一B.确立了贵族特权政治

C.推动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征战不休,诸侯王为了更好统治新占领的地

区,逐渐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和县,这种现象推动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项正确;材料中现象与A

项无关,排除A项;夏朝起实行世卿世禄制,确立了贵族特权政治,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冲击封建统

治秩序的信息,而且从秦开始才建立起了封建统治,时间也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

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重视社会道德构建B.尊崇自然规律

C.主张严格社会等级D.追求社会平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

亡;“天法道”,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

的,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社会道德构建,排除A项;材料没有

体现严格社会等级,排除C项;D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7.铁器使用、地主与自耕农、列国变法……以及百家争鸣、礼崩乐坏这些新现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

()

A.政治动荡B.思想解放C.经济发展D.社会转型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这些新现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体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

了大的社会转型和变革,D项正确;政治动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方面的变化,表述不全面,排除A

项;思想解放只体现了材料“百家争鸣、礼崩乐坏”,表述不全面,排除B项;经济发展只体现了材料

“铁器使用、地主与自耕农”表述不全面,排除C项。故选D项。

8.据下表所列评论,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柳宗元“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张居正“三代至秦,混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

梁启超“其(秦始皇)武功焜耀众所共知不必论,其政治所设施,多有皋牢百代之概。”

A.秦始皇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B.秦朝高度重视法制的建设

C.秦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D.秦始皇是位杰出的政治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其政治所设施,多有皋

牢百代之概”可知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C项正确;材料未到中央对地方的控

制问题,排除A项;秦朝高度重视法制的建设只有材料一提到了,说法不全面,排除B项;材料里三者都

认可了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并没有评价秦始皇个人,排除D项。故选C项。

9,秦朝统一中国后便征用大量的劳动力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以及阿房宫,修筑起了东西长达6000

多千米的长城。秦朝能够完成这些工程主要是基于()

A.社会秩序的相对安定B.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C.统一民族国家的建立D.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能够集中全国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大规模

工程建设,D项正确;统一民族国家的建立只是基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这些工程劳民,人民负

担加重,排除B项;社会秩序的相对安定只是基础,不是这些工程能够完成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

D项。

10.“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

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材料认为秦朝政治制度()

A.确立了皇权至上B.继承了先秦的分封制度

C.有一定的继承性D.顺应了时代的趋势要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势

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可知,材料大意为至于秦朝皇帝高出了公卿,守,令

等所有官僚之上,王室愈加的尊贵,超过了以前的朝代,这是因为大势发展是这样,这是必然的,因此材

料内容强调的是秦朝政治制度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确立君权至高无上只符合“至于秦以一

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度,排

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秦朝制度有一定的继承性,排除C项。故选D项。

11.刘邦入咸阳时,与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之后,相国萧何整理秦六律,新增了

户律、兴律、厩律三章,制定了“律九章”。这反映了汉初统治者

A.严刑重罚的治国方针B.因时而变的统治策略

C.法不阿贵的法制观念D.无为而治的宽松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约法三章”是要争取民心,而“律九章”是要巩固统治,这反映了因时而变的统治策略,

故选B;汉初统治者奉行黄老之学,并非法家治国,排除AC;由“律九章”来看,并非无为而治,排除D。

12.汉武帝即位后,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

相,拜相后始封侯。汉武帝此举

A.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B.强化了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

C.削弱了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D.化解了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

一般士人为相,这体现了宰相受到了皇帝的制约,宰相要更加依附于皇帝,A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央和地方

的关系,B错误;宰相这一职位不是由刘氏家族担任,C说法错误;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后化解了相权与君主

集权的冲突,D错误。

13.《史记》《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

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汉初因秦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说明秦汉时期

A.社会演进趋势相同

B.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

C.官方意识形态一致

D.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发展【答案】A

【解析】

【详解】秦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西汉建立后,承袭秦制,虽略有所改,在汉

武帝以前的中央行政体制,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故有“汉承秦制”之说,表明秦汉时期,社会演进趋

势相同,A正确;B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只是反映汉代基本上承袭秦朝的制度,D不符合材料主旨,

排除。

14.武帝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

制的大赋。这说明

A.皇帝喜好决定汉赋兴盛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

C.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D.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盛行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东汉中期后,国力

衰弱,大赋逐渐被抒情为主的小赋取代,这一变化说明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C项正确;皇帝喜好“决定”

汉赋兴盛说法绝对,A项错误;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只是材料部分内容,不是对整个材料的完整解读,B项

错误;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15.钱穆先生在评论汉代的士人政府时认为,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

士人参政的新局面。该局面

A.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

B.实现了社会公平公正

C.促进了儒学地位提高

D.开启官僚政治体制先河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转变是由于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重用儒生,从而使

得儒学取得“独尊”的地位,故这种局面促进了儒学地位的提高。C项正确;贵族政治仍旧存在,“彻底结

束”的表述有误,排除A项;当时不可能“实现社会公平公正”,排除B项;秦始皇时期中央与地方长官由

皇帝直接任免,已经开启建立官僚政治体制之先河,D项错误。

16.《廿二史札记》“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条”云:“宋、齐、梁、陈诸君,无论贤否,皆威福自己,不

肯假权于大臣。”这说明士族被南朝统治者排斥的主要原因是()

A.对专制权力构成威胁B.相互攀比奢侈腐化

C.才能低下不堪重用D.争权夺利势力衰弱

【答案】A【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无论贤否,皆威福自己,不肯假权于大臣”表明南朝统治者吸取魏晋时期士族势力膨

胀,威胁君权的教训,排斥士族,故A正确;材料中未提及士族间的攀比,故排除B;材料中提到了无论贤

否,皆威福自己,表明其选举的主要依据是是否能臣服与自己,并非选择有才能的人,故排除C;材料主要

体现的是统治者希望官员顺从自己,并非是由于士族争权夺利而势力衰弱,故排除D。

17.魏晋时期,荆扬的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了谷仓地带,“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方成稔,则数郡忘

饥”,其中会稽郡被称为“(东)晋之关中”。该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口与技术大量流入B.北方政权更迭频繁

C.南方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D.孝文帝改革的推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描述的是江南地区经济在魏晋时期得到了发展,其主要原因是当时大量北人南迁,带去了劳

动力和先进技术,A正确;北方政权的更迭是南方发展的间接因素而非直接原因,排除B;南方生态环境

属于客观条件而非主要原因,排除C;孝文帝统治区域在北方,排除D。

18.南北朝以来,“婚”“宦”关系到士大夫一生的成败得失。隋炀帝时期一反隋文帝"前代品爵,悉可

依旧”的政策,限制勋贵子弟的政治特权;唐代多次禁止世家大族间联姻。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A.使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B.克服察举制弊端,确立九品中正制

C.削弱贵族特权垄断,加强中央集权

D.促使士大夫阶层放弃传统的婚姻观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隋唐时期对世家大族特权的限制,主要是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服务,c正确;隋

唐时期的选官方式科举制,AB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的婚姻仍然重视家世,排除。故选C。

19.隋唐以来,江南地区有“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之称,加之江南门阀士族阶级与以关陇集团为核心的

隋朝中央政权之间矛盾尖锐,斗争日益激烈。打通江南通往中原的水道,解决南北粮运问题,以及军事运输

的需要,就成了统治阶级的当务之急。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A.北方地区长期动荡不安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已经实现南移D.交通建设利于国家统一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地位上升,江南士族与中央政权间矛盾尖锐,要解决南粮北运和军事运

输等问题,统治阶级必须打通江南通往中原的水道,反映了隋唐时期交通建设利于国家统一稳定,D项正

确;北方地区长期动荡不安只是部分信息,与材料主旨不符,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隋唐时期水路运输

成为主要交通形式,B项错误;经济重心实现南移是在南宋时期,C项错误。

20.武德二年(619年),唐高祖专此下诏:“画野分疆……刑政殊于函夏。是以昔王御世……无取臣属,

朕祗应宝图,抚临四极,悦近来远,追革前弊,要荒蕃服,宜与和亲。”材料表明唐朝

A.民族政策灵活务实影响深远

B.有效管辖了少数民族地区

C.确立了怀柔羁縻的民族政策

D.地域广阔,民族往来频繁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朕祗应宝图,抚临四极,悦近来远,追革前弊,要荒蕃服,宜与和亲”体现的是唐高祖对少

数民族的安抚政策,结合唐朝对少数民族的羁縻政策可知C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唐朝的民族政策,并未涉

及其影响,排除A;有效管辖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唐朝的民族政策,B选项排

除;材料的主旨是唐代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往来频繁无关,D选项排除。

21.唐人杜佑指出,安史之乱以来“征敛多名,且无恒数,贪史横恣,因缘为奸”,他认为“建中新令,并入

两税,恒额既立,加益莫由”。这说明()

A.杜佑肯定了两税法的积极作用B.两税法引发了安史之乱

C.两税法加剧了贪污腐败的状况D.两税法强化了皇帝权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建中新令,并入两税,恒额既立,加益莫由”,可以看出杜佑认为两税法可以很好解决

安史之乱以来赋税繁重的局面,肯定了两税法的积极作用,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肯定两税法的积极

性,未涉及其消极作用,排除BC项;两税法作为赋税制度,与皇权的强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2.《旧唐书》载,古者天子诸侯,皆有史官以纪言动,历数之事。到后汉明帝,如当时名士入东观,撰

《光武纪》,而史官因以他官兼之。魏明帝始设置著作郎,专掌国史。这些措施旨在()

A.顺其自然,无为而治B.鉴往知来,文以化成

C.隆礼重法,三教合一D.体恤百姓,以民为本

【答案】B

【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移史馆于禁中”、“用他官兼之“、"多以宰相监修国史”均体现了唐朝政府对修史

的重视,而对历史重视的目的在于借鉴以前的经验教训而更好的知道以后该怎么发展,B项正确;重视史

书的撰修和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隆礼重法,三教合一,排除C项;体恤

百姓,以民为本只是历史经验之一,并不是重视修史的全部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23.隋唐以前,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唐太宗下令重新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规

定:“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唐朝这一做法()

A.提升了士族地位B.激化了政治矛盾

C.消除了门第观念D.有利于政权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可分析出唐太宗的目的是为了压制世

家大族的势力,采用了科举制等方式,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维护了政权稳定,D项正

确;提升了旧土族地位和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激化政治矛盾,排除B;没有消除门第观

念,排除C项。故选D项。

24.唐太宗贞观三年诏令:“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给事中、黄门侍

郎驳正之。”其中,“给事中”“黄门侍郎”应供职于()

A.中书省B.尚书省C.门下省D.御史大夫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

执行政令,由材料”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可见给事中、黄门侍郎负责审核,属于门下省的职权,

C项正确;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排除A项;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排除B项;御史大夫是秦朝的监察机

构,排除D项。故选C项。

25.“飞天”是佛教中一种想象的飞神。北凉、北魏时期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造型带有男性特征,腰系印度围

裙,深目高鼻,上身半裸。到唐代,飞天己基本女性化,脸形丰满,姿态妩媚,有些飞天头梳唐代妇女流

行的双丫髻。魏晋南北朝到隋唐飞天形象的变化说明了()

A.佛教的本土化和世俗化趋势B.唐朝丝绸之路推动民族交融

C.唐代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升D.“以形写神”绘画理念普及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北凉、北魏时期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造型带有男性特征……到唐代,飞天已基本女性

化,脸形丰满,姿态妩媚,有些飞天头梳唐代妇女流行的双丫髻“可知,佛教来自于印度,北魏的飞天腰

系印度围裙,深目高鼻,上身半裸,明显带有印度特征;到唐代,印度的特征逐渐减少,代之以唐朝的特

征,表现为佛教的本土化,飞天还体现出唐代世俗女子流行发型,体现了佛教的世俗化,A项正确;飞天

造型的转变主要反映的是中外交流,排除B项;飞天造型中体现女性化,反映了唐朝的审美和社会风气的

开放,无法反应唐代女性地位得到较大提高,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以形写神'’绘画理念普及,排除D

项。故选A项。

26.《多宝塔碑》是唐代的书法家颜真卿在天宝十一年写的,反映的是他早期的书法风貌,它“字形方正,

规矩严整”,表达书者“心正则笔正”的书法意念,体现郁郁盛唐气象。学颜体者多从此碑下手,入其堂奥。

下面符合这一特点的字体是()

A.草书B.楷书C.行书D.小篆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字体工整细致,结构规范严密,用笔一丝不苟”,"表达书者'心正则笔正’的书法意念,

体现郁郁盛唐气象“,可知是楷书的特点,B项正确;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排除A项;行书兼具楷

书的规整和草书的放纵,排除C项;小篆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排除D项。故选B

项。

27.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

税。开成元年,“山泽之利……举天下不过七万余缗,不能当一县之茶税。”材料反映了()

A.商品经济发展助推政府政策调整B.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松动

C.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D.工商食官政策得到重新恢复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得出唐朝时商品

经济有所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政府因此征收茶税,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助推政府政策调整,A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政策变化,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人民消费观念发生变化,排除C

项;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28.下表为五代十国部分开国君主即位前的任职情况,据如图可知()

政权开国君主即位前的官职

后梁朱温宣武节度使

后唐李克用行营节度使

、晋石敬塘河东节度使

吴杨行密淮南节度使

A.经济实力决定权力归属B.南方受到战乱影响较小

C.是唐朝藩镇割据的延续D.社会动荡使得经济萧条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五代十国开国君主即位前为节度使,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朝藩镇割据的延续,c项正

确;材料与经济实力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南方是否有战争,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经济萧条,

排除D项。故选C项。

29.秦汉时期,简册书写不便,更因形体繁重,运输保管不易,户籍只能在乡制作,最高仅呈报至县。魏

晋之际,纸张代替简册后,户籍上移至县廷制作,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政府。这反映

()

A.书写载体变化促进赋税改革B.书写载体与户籍制度相伴相生

C.书写载体变化推动人口流动D.技术进步有利于加强基层治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户籍只能在乡制作,副本仅皇报至县''到"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户部“反映

的是中国对地方户籍管理的加强,体现的是因造纸术的发明而使户籍管理更加有效,加强了基层治理,D

项正确;造纸术的进步使书写载体发生革命性变化,但与赋税改革无关,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不能

体现相伴而生,排除B项;书写载体变化与推动人口流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0.如表为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据表可知()

朝代西晋东晋隋朝唐朝

比例15%4%17.2%24.5%

A.世卿世禄制的发展和延续B,九品中正制拒绝寒门子弟

C.察举制导致阶层逐步稳固D.选官标准影响着阶层流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表格数据可知,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先下降后上升,并且比例较高,由所学魏晋南北

朝及隋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