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3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 人民版必修2-人民版高一必修2历史学案_第1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3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 人民版必修2-人民版高一必修2历史学案_第2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3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 人民版必修2-人民版高一必修2历史学案_第3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3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 人民版必修2-人民版高一必修2历史学案_第4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3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 人民版必修2-人民版高一必修2历史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理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2.掌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理解各自改革的特点及影响。3.掌握苏联三次改革的结果,认识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及影响。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2.改革措施(1)经济上:①农业方面: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②工业方面: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地方权力。(2)政治上: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进行平反冤假错案活动。3.评价(1)进步性: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局限性: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易混易错]赫鲁晓夫改革≠废除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斯大林模式发起的一次全面冲击,但从总体上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对斯大林经济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斯大林模式的修补者,而不是抛弃斯大林模式的革新者。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前期改革(1)内容:重点进行工业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改进工业管理。(2)作用①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②使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③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苏联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2.后期改革(1)状况:改革步伐逐渐缓慢。(2)结果①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②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滋生和积聚,苏联陷入困境。三、莫斯科落日1.戈尔巴乔夫改革(1)经济改革①内容:制定“加速发展战略”,重视科技,用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②结果:改革措施难以奏效,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2)政治改革①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②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2.影响(1)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民族问题日益严重,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2)苏联解体①开始:1991年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苏联由联盟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②加速:“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质变。③解体: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签署,苏联完全解体。[误区警示]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思维点拨]全面认识苏联的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改革,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否定,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三次改革的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于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则侧重于政治体制改革。[图解识记]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主题一赫鲁晓夫改革1.内容史料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苏联)玉米的播种面积迅速扩大……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的那样高。——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史料解读]史料说明赫鲁晓夫通过行政命令推广种植玉米,结果挤占了其他作物的耕地,玉米作物本身在产量和质量方面也不理想。[问题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提示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都未达到预期目标。原因: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追求世界霸权地位。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生产管理不善等。2.评价史料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中间镶着赫鲁晓夫的铜质头像。黑白相间的构图,使人联想到赫鲁晓夫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史料解读]史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一方面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另一方面又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所以雕塑以黑白相间的色调来评价他的改革。[问题思考]如何理解“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提示“跨进了新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并取得一定成效。“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受传统经济理论的影响,其经济改革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史论总结]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及失败的原因(1)特点①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②农业改革是赫鲁晓夫改革的突破口和重点,工业改革侧重于管理体制,政治改革具有“以新的个人崇拜取代旧的个人崇拜”的特点。(2)失败的原因①没有结合国情。②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③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思想。④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框架。主题二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史料“社会主义的一些特征诸如公有制、计划化、社会保障,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已经成为了先进的西方社会生活习以为常的部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概念本身在它们通常的、惯用的意义上已经难以描绘和说明现实。”——戈尔巴乔夫《未来世界与社会主义》[史料解读]史料表明戈尔巴乔夫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已经没有了本质区别。[问题思考]依据史料,概括戈尔巴乔夫的观点,并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提示观点:资本主义已具备了社会主义的特征。根本原因:混淆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史料1986~1990年苏联国民生产增长统计表年份1986~1988年1989年1990年增长率2.8%2.4%-4%[史料解读]史料中苏联国民生产增长率逐年下降,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问题思考]史料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趋势:持续下降,1990年出现严重负增长。主要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困难重重,难以奏效,政治改革引起国家混乱。[史论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及教训(1)不足①赫鲁晓夫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②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③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④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⑤改革中阻力重重。(2)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多角度理解苏联的经济改革1.知识角度: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二战后苏联多次改革的根源。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以苏联解体而告终。2.史观角度: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考虑,在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全球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半球化”的发展模式,即世界上主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二者互相斗争、此消彼长可以带来很多值得深思的经验和教训。3.热点角度:中国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活力。从这一现实热点出发,对苏联改革留下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深思是非常有必要的。1.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能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答案C解析不顾苏联自然条件的现状,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是赫鲁晓夫“蛮干”的表现。2.有的史学家认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一半是失败的,但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C.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答案C解析赫鲁晓夫的改革最终是失败的,但是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3.1964年在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即将被赶下台的赫鲁晓夫发表了他的“最后的政治演说”。他流着泪说:“在座的各位,从来没有公开地、诚实地指出我的任何缺点和错误,总是随声附和,对我的所有的建议都表示支持,你们也缺乏原则性和勇气。”赫鲁晓夫的痛悔之泪说明()A.党内教条主义盛行B.党内作风问题严重C.改革制约苏联发展D.改革过于追求社会稳定答案B解析教条主义是指照搬书本,不知变通,与材料涉及的现象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赫鲁晓夫悔恨大家没有公开、诚实地指出自己的问题,反而随声附和,表明苏共党内一言堂现象严重,属于党内作风问题,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改革问题,只是反思自己的做法,故C、D项错误。4.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这种情况出现在()A.1925~1953年 B.1954~1964年C.1965~1982年 D.1982~1991年答案C解析提取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国家实力加强”“争夺霸权”说明了军事实力的加强,这与勃列日涅夫时期重视军事改革有关。A项是斯大林时期,B项是赫鲁晓夫时期,D项主要是戈尔巴乔夫时期,故选C项。5.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先后有多位领导人进行改革,有人评价其中某位领导人“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位领导人是()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答案C解析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后转向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因此说是“挥向了党的脖子”。6.苏联解体以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材料二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材料三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述“戈尔巴乔夫等”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答案(1)积极作用: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不足之处:他的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2)戈尔巴乔夫为了缓解经济困难,首先进行经济改革,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基础达标]1.下面为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的宣传画。由此可知当时的苏联()A.调整农业政策,促进农业市场化B.调整农业政策,实现农业集体化C.农业经济改革,增加粮食生产量D.农业经济改革,支持工业化建设答案C解析由题干时间及图示可知,这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A项中“促进农业市场化”表达错误;B、D两项是斯大林时期的特点。故本题选择C项。2.(2016·泉州高一检测)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苏联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的影响 B.斯大林体制的弊端C.长期战争的破坏 D.西方国家经济制裁答案B解析注意时间限制“1953年”及农业、工业比例失调,导致农业的发展滞后,这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由此可以判断这是斯大林模式弊端的体现,故选B。3.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A.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B.经济建设上急躁冒进C.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D.提出的目标不切实际答案C解析“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等信息,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急躁冒进、脱离实际,是缺乏实事求是思想的具体体现,但不能体现背离社会主义方向。4.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后,舆论认为其改革并未真正解决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这实际上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A.并未冲破原有模式 B.无从改善政治环境C.疏于解除思想禁锢 D.鲜有触及经济领域答案A解析材料强调了赫鲁晓夫改革并未真正解决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可见其未突破原有的斯大林模式,故选A项。5.(2016·宁波高一检测)斯大林逝世之后,苏联领导人开始改革,但是史学界认为有一个时期“措施的政策取向却是朝着回归斯大林模式的路标运动的”。这个时期执政的应该是()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C.契尔年科 D.戈尔巴乔夫答案B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开苏联改革的先河,以农业为突破口;勃列日涅夫改革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与斯大林时期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极为相似;契尔年科执政仅13个月;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方面冲破了斯大林模式,另一方面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故B正确,A、C、D错误。6.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A.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C.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D.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企业的自主权有所扩大。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故选C项。材料信息反映了对旧体制的改革,但成效如何不得而知,故A项表述不当。B项中的“行政手段”表述不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经济手段,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企业是否“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排除D。7.1970年初,苏联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这一做法旨在()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恢复国家资本主义C.下放企业管理权 D.利用市场货币关系答案C解析“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故A项错误;“撤销管理局的办法”不符合恢复国家资本主义的举措,故B项错误;“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体现了下放企业管理权,故C项正确;题中没有体现利用市场货币关系,故D项错误。8.(2016·天津高一检测)“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答案C解析开创了改革的先河的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集中在经济方面,故排除A、B;D与史实不符;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改革成效不大,故C与题意相符。9.1992年某日,莫斯科某学校一历史老师在上课时表示:“我不知道问什么问题,更不知道什么答案是正确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因为他()A.反对政府加强思想文化控制B.对社会剧变感到茫然不解C.惋惜苏联的历史走向终结D.感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答案B解析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1991年底苏联解体,苏联的很多国民都对社会剧变感到茫然不解。C项是干扰项,这种“惋惜”的说法材料无法体现。10.“医生赶到病人那里,可病人已经死亡。于是……开具了死亡证明……核手提箱留给谁……由俄罗斯来控制。”“病人已经死亡”是指()A.苏联成立B.苏联取得卫国战争胜利C.废除新经济政策D.苏联解体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核手提箱留给谁……由俄罗斯来控制”可判断“病人已经死亡”指的是苏联的解体。[能力提升]11.读下图漫画《赫鲁晓夫在窥探欧洲共同市场》,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图片反映了苏联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探索B.其背景是欧盟的成立刺激了欧洲经济的快速发展C.推动了苏联经济体制向良性发展D.其学习的效果是纠正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答案A解析漫画中赫鲁晓夫试图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建设中借鉴有益的地方来服务苏联的经济改革。B、C、D三项均不正确。12.张汉林教授在《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与改革》中说:“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斯大林的背叛者。但无论如何,他对斯大林模式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了一次冲击。”据此可知,赫鲁晓夫改革()A.捍卫了斯大林的威望,巩固了苏联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B.不彻底,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C.扩大农业集体经济的自主权,推动对工业经济的市场化管理D.减少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适度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答案B解析从材料“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斯大林的背叛者”可以看出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改革不彻底;从材料“但无论如何,他对斯大林模式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了一次冲击”可见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13.(2016·邢台高一检测)1982年美国的某份报纸曾这样评价一位刚去世的苏联领导人:“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的哪一措施()A.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B.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C.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等措施,增加农民收入D.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答案B解析1982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去世。斯大林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故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中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综合国力,故B项正确;C项属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措施,故C项错误;D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措施,故D项错误。14.下图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下列对1958、1963、1973、1978年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的分析,正确的是()A.1958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