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高考资料高考语文复习:语文二册课文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0B/2F/wKhkGGabALqAHVWdAAEhpKu3cjY653.jpg)
![对口高考资料高考语文复习:语文二册课文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0B/2F/wKhkGGabALqAHVWdAAEhpKu3cjY6532.jpg)
![对口高考资料高考语文复习:语文二册课文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0B/2F/wKhkGGabALqAHVWdAAEhpKu3cjY6533.jpg)
![对口高考资料高考语文复习:语文二册课文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0B/2F/wKhkGGabALqAHVWdAAEhpKu3cjY6534.jpg)
![对口高考资料高考语文复习:语文二册课文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0B/2F/wKhkGGabALqAHVWdAAEhpKu3cjY653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邨风•静女
静女其妹⑴,俟我于城隅⑵。爱而不见⑶,搔首膝典⑷。
静女其娈⑸,贻我彤管⑹。彤管有炜⑺,说烽女美⑻。
自牧归夷⑼,洵美且异(10)。匪女之为美on,美人之贻⑫。[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静女:贞静娴雅之女。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静当读靖,谓善女,犹云淑女、
硕女也。"姝(sh&):美好。
⑵俟(si):等待,此处指约好地方等待。城隅:城角隐蔽处。一说城上角楼。
⑶爱:通“菱”,隐蔽,躲藏。
⑷痴(chi)蜀(chu):徘徊不定。
⑸娈(kdn):面目姣好。
⑹贻(yl):赠。彤管:不详何物。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英应是一物。有的植物初生
时或者才发芽不久时呈红色,不仅颜色鲜亮,有的还可吃。如是此意,就与下文的"葭”同
类。但是也可能是指涂了红颜色的管状乐器等。
⑺有:形容词词头。炜(wEi):盛明貌。
⑻说(yu2)蜂(何):喜悦。女(nl):汝,你,指彤管。
⑼牧:野外。归:借作“馈”,赠。夷(tf):白茅,茅之始生也。象征婚媾。
⑩洵:实在,诚然。异:奇异,特殊。
(11)匪:非。
⑫贻:赠与。[2][3][4]
白话译文
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
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枝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郊野采蓑送给我,美草美好又珍异。不是葭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5]
创作背景
《邨风•静女》是一首爱情诗。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
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有多解。最早《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
无德。“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
为人君之配。”而《易林》有“季姬痴阙,结衿待时;终日至暮,百两不来"“季姬痴典,
望我城隅;终日至暮,不见齐侯,居室无忧”“都躅蹦嵋,抚心搔首;五昼四夜,睹我齐侯”
之句,则反映齐诗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遂谓“此媵俟迎而嫡作诗也“。宋人解诗,
能破除旧说,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
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表明此诗写的是男女的爱情活动。方玉润《诗经原
始》则说:“《静女》,刺卫宣公纳饺妻也。”[3][4][5]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对她待自己情义之深的宣扬,
也可见出未直接在诗中出现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称
叙述中显得更为鲜明。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
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
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
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爱而不见,搔首用典”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
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
情人形象。
第二、第三两章,从辞意的递进来看,应当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
时的回忆,也就是说,"贻我彤管"、“自牧归英”之事是倒叙的。在章与章的联系上,第
二章首句“静女其娈”与第一章首句“静女其姝”仅一字不同,次句头两字“贻我”与“俟
我”结构也相似,因此两章多少有一种重章叠句的趋向,有一定的匀称感,但由于这两章的
后两句语言结构与意义均无相近之处,且第一章还有五字句,这种重章叠句的趋向便被扼制,
使之成为一种佯似。这样的结构代表了《诗经》中一种介于整齐的重章叠句体与互无重复的
分章体之间的特殊类型,似乎反映出合乐歌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历程。
这两章生动地体现了诗人的“写形写神之妙”(陈震《读诗识小录》)。照理说,形管
比夷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形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
而对受赠的普通夷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M
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
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不妨说已成为一个具有能指优势的特殊
符号。接受形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那种“说(悦)烽“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
接受夷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
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
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第三章结尾“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可视
为一种内心独白,既是第二章诗义的递进,也与第一章以“爱而不见,搔首南典”的典型动
作刻划人物的恋爱心理可以首尾呼应,别具真率纯朴之美。
全诗以男子的口吻写幽期密约的乐趣,语言浅显,形象生动,气氛欢快,情趣盎然。“爱
而不见”,暗写少女活泼娇憨之态,"搔首蹦典",明塑男子心急如焚之状,描摹入神;“悦
蟀女美”,一语双关,富于感情色彩;“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情意缠绵,刻画心理细
腻入微,道出入与物的关系,是从人与人的关系投射出来的真理。总的说,此诗以人人所能
之言,道人人难表之情,自然生动,一片天籁。李梦阳引王叔武语曰:“真诗乃在民间。”
以此诗诠之,诚非虚论。后世唯民歌俗谣,遣词道情,尚能得其仿佛,求诸文人集中,传神
之作,不可多得。[5][6]
王风⑴'黍离⑵
彼黍离离⑶,彼稷之苗⑷。行迈靡靡⑸,中心摇摇⑹。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悠悠苍天⑺!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
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王风:王都之风,即东周王城洛邑一带的乐调。《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篇。
⑵黍(shS):黍子,农作物,形似小米,去皮后叫黄米,煮熟后有黏性。
⑶离离:行列貌。一说低垂貌。
⑷稷(冷:古代一种粮食作物,指粟或黍属。
⑸行迈:行走。靡(ml)靡:行步迟缓貌。
⑹中心:心中。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
⑺悠悠:遥远的样子。
⑻噎(ye):堵塞,气逆不顺。此处以食物卡在食管比喻忧深气逆难以呼吸。[2][3][4][5][6]
白话译文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能够理解我的
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
走?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如同喝醉酒一样。能够理解我的
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
走?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红彤彤。走上旧地脚步缓,心中如噎一般痛。能够理解我的
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
走?P][4]
创作背景
关于《王风•黍离》一诗的背景,《毛诗序》说:“《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
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从此诗
序于王风之首,可见其为编诗者之意旨。但历来争讼颇多,三家诗中韩、鲁遗说与毛序异,
宋儒程颐更有臆说以为"彼稷之苗”是彼后稷之苗。近人读诗,新说迭出,比较有代表性的
有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将其定为旧家贵族悲伤自己的破产而作,余冠英则在《诗
经选》中认为当是流浪者诉述他的忧思。还有蓝菊君的爱国志士忧国怨战说(《诗经国风今
译》),程俊英的难舍家园说(《诗经译注》)等。说法虽多,诗中所蕴含的那份因时世变
迁所引起的忧思是无可争辩的,虽然从诗文中无法确见其具体背景,但其显示的沧桑感带给
读者的心灵震撼是值得细加体味的。另一方面,从诗教角度视之,正因其为大夫闵宗周之作,
故得列于《王风》之首,此为诗说正统。
若要弄明白闵宗周之诗何以列于《王风》之首,先得弄清何为《王风》。郑笺云:“宗
周,镐京也,谓之西周。周,王城也,谓之东周。幽王之乱而宗周灭,平王东迁,政遂微弱,
下列于诸侯,其诗不能复《雅》,而同于《国风》焉。“可见《王风》兼有地理与政治两方
面的含义,从地理上说是王城之歌,从政治上说,已无《雅》诗之正,故为《王风》。作为
京畿之地,其从容大度的尊贵之气、朴素雅致的平民之风、平王东迁王室衰微的无奈和悲怨
交织在一起,形成独具风尚的文化心理。此诗若如《毛诗序》所言,其典型情境应该是:平
王东迁不久,朝中一位大夫行役至西周都城镐京,即所谓宗周,满目所见,已没有了昔日的
城阙宫殿,也没有了都市的繁盛荣华,只有一片郁茂的黍苗尽情地生长,也许偶尔还传来一
两声野雉的哀鸣,此情此景,令诗作者不禁悲从中来,涕泪满衫。因这样的情和这样的景,
故化而为诗。[3][4]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王风•黍离》写远行者经过西周镐京,见宗庙宫室遗址,黍稷离离,抒发他内心的忧
伤。作者在写法上采用了一种物象浓缩化而情感递进式发展的方式,因此这首诗具有宽泛和
长久的激荡心灵的力量。
全诗共三章,每章十句。三章间结构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
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
诗首章写诗人行役至宗周,过访故宗庙宫室时,所见一片葱绿,当年的繁盛不见了,昔
日的奢华也不见了,就连刚刚经历的战火也难觅印痕了,只见那绿油油的黍在盛长,还有那
稷苗萋萋。“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黍稷之苗本无情意,但在诗人
眼中,却是勾起无限愁思的引子,于是他缓步行走在荒凉的小路上,不禁心旌摇摇,充满怅
惘。怅惘尚能承受,令人不堪者是这种忧思不能被理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
何求”。这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尴尬,这是心智高于常人者的悲哀。这种大悲哀诉诸人间是
难得回应的,只能质之于天:“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苍天自然也无回应,此时诗人郁懑
和忧思便又加深一层。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场景未变,但“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实”。稷黍成长的过
程颇有象征意味,与此相随的是诗人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如噎”的深化。而每章后
半部分的感叹和呼号虽然在形式上完全一样,但在一次次反覆中加深了沉郁之气,这是歌唱,
更是痛定思痛之后的长歌当哭。
其实,诗中除了黍和稷是具体物象之外,都是空灵抽象的情境,抒情主体“我”具有很
强的不确定性,基于这一点,欣赏者可根据自己不同的遭际从中寻找到与心灵相契的情感共
鸣点。诸如物是人非之感,知音难觅之憾,世事沧桑之叹,无不可借此宣泄。此诗所提供的
具象,表现出一个孤独的思想者,面对虽无灵性却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对自命不凡却无法把
握自己命运的人类的前途的无限忧思,这种忧思只有“知我者”才会理解,可这"知我者”
是何等样的人:“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充满失望的呼号,就好像后世诗人”陈子昂吟
出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
昂心中所怀的正是这种难以被世人所理解的对人类命运的忧思。[4][5]
名家点评
宋代朱熹《诗集传》:“黍之离离,与稷之苗,以兴行之靡靡,心之摇摇。既叹时人莫
识己意,又伤所以致此者,果何人哉?追怨之深也。""稷穗下垂如心之醉,所以起兴。”
“稷之实,如心之噎,故以起兴。”
清代牛运震《诗志》:“悲凉之调,沉郁顿挫。”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此专以描摹虚神
擅长,凭吊诗中绝唱也。”
清末吴闿生《诗义会通》:“起二句满目凄凉。结句含蓄无穷,欷歙欲绝。”
清末陈继揆《读风臆补》:“开口着一彼字,见他凄凉满目。结尾着一此字,见他怨恨
满怀。”[1][2][3]
后世影响
此诗历代流传,影响很大,后世文人写咏史怀古诗,也往往沿袭《王风•黍离》这首诗
的音调。后世历次朝代更迭过程中都有人吟唱着《王风•黍离》诗而泪水涟涟:从曹植的《情
诗》到向秀的《思旧赋》,从刘禹锡的《乌衣巷》到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无不体
现着《王风•黍离》的兴象风神。而"黍离"一词也成了历代文人感叹亡国触景生情常用的
典故。[3][4]
师说韩愈
古之学者1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人非生而知之3者,孰能无惑?惑
而不从师,其为惑也4,终不解矣。生乎吾前5,其闻6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7;生乎
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9?是故
10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
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
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
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目
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
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郑子、茂弘、师襄、老聃。郑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日:“三
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2]
白话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
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
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
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
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
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
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
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
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
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
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不通晓文句的去向老师请教,有疑惑不能理解的却不向老师请教;小
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
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
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
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
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
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郑子、法弘、师襄、老聃为师。郑子这些人,他们的贤
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
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
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
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5]
创作背景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
作。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
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
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
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
之人。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
学和管理。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
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⑹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文中虽也正面论及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和以什么人为师等问题,但重点是批判当时
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中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就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主要精神看,这是一篇针
对性很强的批驳性论文。
文章开头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师道: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的标准(以谁为师)。劈头提
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作为立论
的出发点与依据。从“解惑”(道与业两方面的疑难)出发,推论人非生而知之者,不能无
惑,惑则必从师的道理;从“传道”出发,推论从师即是学道,因此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一段,层层顶接,逻辑严密,概括精练,一气呵成,在全文
中是一个纲领。这一段的“立",是为了下文的“破”。一开头郑重揭出“古之学者必有师”,
就隐然含有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势如风雨骤至,先声夺人。接着,就分三层
从不同的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朋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先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
人”作对比,指出圣与愚的分界就在于是否从师而学;再以士大夫对待自己的孩子跟对待自
己在从师而学问题上的相反态度作对比,指出这是“小学而大遗”的糊涂作法;最后以巫医、
乐师、百工不耻相师与士大夫耻于相师作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智不及他们所不齿的巫医、乐
师、百工。作者分别用"愚"、"惑"、"可怪"来揭示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的不正常。
由于对比的鲜明突出,作者的这种贬抑之辞便显得恰如其分,具有说服力。
在批判的基础上,文章又转而从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以孔子的言论和实践,说明
师弟关系是相对的,凡是在道与业方面胜过自己或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可以为师。这是对“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观点的进一步论证,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于师事“位卑”者、“年
近”者的现象进一步批判。
文章的最后一段,交待作这篇文章的缘由。李蟠“能行古道”,就是指他能继承久已不
传的“师道”,乐于从师而学。因此这个结尾不妨说是借表彰"行古道”来进一步批判抛弃
师道的今之众人。“古道”与首段“古之学者必有师”正遥相呼应。
在作者的论说文中,《师说》是属于文从字顺、平易畅达一类的,与《原道》一类豪放
磅礴、雄奇桀傲的文章显然有别。但在平易畅达中仍贯注着一种气势。这种气势的形成,有
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和严密的逻辑所形成的夺人气势。作者对自己的理论主张高度
自信,对事理又有透彻的分析,因而在论述中不但步骤严密,一气旋折,而且常常在行文关
键处用极概括而准确的语言将思想的精粹鲜明地表达出来,形成一段乃至一篇中的警策,给
读者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如首段在一路顶接,论述从师学道的基础上,结尾处就势作一总
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大有如截奔马之势。“圣人无
常师”一段,于举孔子言行为例之后,随即指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从"无常师"的现象一下子引出这样透辟深刻的见
解,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
其次是硬转直接,不作任何过渡,形成一种陡直峭绝的文势。开篇直书“古之学者必有
师”,突兀而起,已见出奇;中间批判不良风气三小段,各以“嗟乎”、“爱其子"、"巫
医、乐师、百工之人”发端,段与段问,没有任何承转过渡,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
涉。这种转接发端,最为韩愈所长,读来自觉具有一种雄直峭兀之势。
此外,散体中参入对偶与排比句式,使奇偶骈散结合,也有助于加强文章的气势。[7]
名家点评
唐代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
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词,愈以是得狂名。又《答严厚舆论
师道书》: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
人之所见有异同,吾子无以韩责我。
宋代
朱熹《朱子考异》:余观退之《师说》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其
言非好为人师者也。学者不归子厚,归退之,故子厚有此说耳。
黄震《黄氏日抄》:前起后收,中排三节,皆以轻重相形。初以圣与愚相形,圣且从师,
况愚乎?次以子与身相似,子且择师,况身乎?次以巫医、乐师、百工与士大夫相形,巫、
乐、百工且从师,况士大夫乎?公之提诲后学,亦可谓深切著明矣。而文法则自然而成者也。
元代
程端礼《昌黎文式》:此篇有诗人讽喻法,读之自知师道不可废。
明代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昌黎当时抗师道,以号召后辈,故为此倡赤帜云。
清代
•
蔡世远《古文雅正》:师道立则善人多。汉世经学详明者,以师弟子相承故也。宋代理
学昌明者,以师弟子相信故也。唐时知道者,独有一韩子,而当时又少肯师者,即如张文昌、
李习之、皇甫持正,韩子得意弟子也,然诸人集中亦鲜推尊为师者,况其它乎?以此知唐时
气习最重,故韩子痛切言之。唐学不及汉宋者,亦以此也。
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昌黎先生全集录》:题易迂,就浅处指点,乃无一点迂气。
曾、王理学文,似未解此。又云:以眼前事指点化诲,使人易知,颇与《讳辩》一例。
孙琮《山晓阁选唐大家韩昌黎全集》:大意是欲李氏子能自得师,故一起提出师之为道,
以下便说师无长幼贵贱,惟人自择。借写时人不肯从师,历引童子、巫医、孔子喻之,总是
欲其能自得师。劝勉李氏子蟠,非是誉议世人。
爱新觉罗•玄烽《古文渊鉴》引洪迈:此文如常山蛇势,救首救尾,段段有力,学者宜
熟读。
林云铭《韩文起》:其行文错综变化,反复引证,似无段落可寻。一气读之,只觉意味
无穷。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通篇只是“吾师道也”一语,言触处皆师,无论长幼贵
贱,惟人自择。因借时人不肯从师,历引童子、巫医、孔子喻之,总是欲李氏子能自得师,
不必谓公慨然以师道自任,而作此以倡后学也。
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师者,师其道也,年之先后,位之尊卑,自不必论。彼不
知求师者,曾百工之不若,乌有长进哉!《说命》篇日:"德无常师。”朱子释之,以为天
下之德,无一定之师,惟善是从。则凡有善者,皆可师,亦此意也。
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古文约选》:自“人非生而知之者”至“吾未见其明
也“,言解惑。自“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至"如是而已”,言授业。而皆以传道贯之,盖舍
授业无所谓传道也。
浦起龙《古文眉诠》:柳子谓韩子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作《师说》,故知
"师道不传"及"耻""笑"等字,是著眼处。世不知古必有师,徒以为年不先我,以为不
必贤于我,风俗人心,浇可知已。韩子见道于文,起衰八代,思得吾与,借李氏子发所欲言,
不敢以告年长而自贤者,而私以告十七岁人,思深哉。
何焯《义门读书记》引李锤伦:"无贵无贱",见不当挟贵;"无少无长",见不当挟
长;“圣人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见不当挟贤。后即此三柱而申之。童子之师是年不相
若者,引起世俗以年相若相师为耻;巫医、乐师、百工是无名位之人,引起世俗以官位不同
相师为耻,而语势错综,不露痕也。[8-10]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其郡望在昌黎,故世称“韩
昌黎“。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贞元十九年(803),因言关中旱灾,触怒权臣,
被贬为阳山令。宪宗元和元年(806)召拜国子博士。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讨淮西吴元
济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后历任国子祭酒、吏部侍
郎、京兆尹等职。大力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
柳”。主张“以文为诗”,作诗力求新奇,且多议论。《全唐诗》存其诗十卷。有诗文合编
《昌黎先生文集》
琵琶行白居易
井序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1。明年秋,送客流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
然有京都声2。问其人,本长安倡女3,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4,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
妇5。遂命酒6,使快弹数曲7。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8,转徙于江湖
间。予出官二年9,恬然自安10,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11。因为长句12,歌以赠之
13,凡六百一-f■二言14,命日《琵琶行》15。
潺阳江头夜送客16,枫叶荻花秋瑟瑟17。
主人下马客在船18,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19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20,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21,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22,初为霓裳后六幺23。
大弦嘈嘈如急雨24,小弦切切如私语25。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26,幽咽泉流冰下难27。
冰泉冷涩弦凝绝28,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29,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30,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31,四弦一声如裂帛32
东船西舫悄无言33,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34。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35。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36。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37。
五陵年少争缠头38,一曲红绡不知数39。
钿头银篦击节碎40,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41。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42。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43。
去来江口守空船44,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45。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46。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潺阳城。
潺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47。
住近流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48?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嘶难为听49。
今夜闻君琵琶语50,如听仙乐耳暂明51。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52。
凄凄不似向前声53,满座重闻皆掩泣54。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55。[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左迁:贬官,降职。与下文所言"迁谪"同义。古人尊右卑左,故称降取为左迁。
2.铮铮:形容金属、玉器等相击声。京都声:指唐代京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3.倡女:歌女。倡,古时歌舞艺人。
4.善才: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
5.委身: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为:做。贾(即)人:商人。
6.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7.快:畅快。
8.漂(piao)沦:漂泊沦落。
9.出官:(京官)外调。
10.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11.迁谪(zh6):贬官降职或流放。
12.为(wei):创作。长句:指七言诗。
13.歌:作歌,动词。
14.凡:总共。六百一十二:当为“六百一十六”之误。言:字。
15.命:命名,题名。
16.潺阳江:据考证,为流经潺阳城中的海水,即今江西省九江市中的龙开河(已被人
工填埋),经渝浦口注入长江。
17.荻(di)花: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子长形,似芦苇,秋天开紫花。瑟瑟:
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18.主人:诗人自指。
19.回灯:重新拨亮灯光。一作"移灯"。
20.掩抑:掩蔽,遏抑。思:悲伤的情思。
21.信手:随手。续续弹:连续弹奏。
22.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捻(ni红):同"捻",揉弦的动作。抹:
顺手下拨的动作。挑:反手回拨的动作。
23.霓裳(ch知g):曲名,即《霓裳羽衣曲》,本为西域乐舞,唐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
杨敬述依曲创声后流入中原。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24.大弦:琵琶上最粗的弦。嘈嘈:声音沉重抑扬。
25.小弦:琵琶上最细的弦。切切:形容声音急切细碎。
26.间关:象声词,这里形容“莺语”声(鸟鸣婉转)。
27.幽咽:遏塞不畅状。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难,
与滑相对,有涩之意。一作"水下滩”。
28.凝绝:凝滞。凝,一作"疑"。
29.暗恨:内心的怨恨。
30.迸:溅射。
31.曲终:乐曲结束。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
的右手手法。
32.帛:古时对丝织品的总称。
33.船:一作“舟"。舫:船。
34.敛容:收敛(深思时悲愤深怨的)面部表情。
35.虾(ha)蟆陵:"虾“通"蛤”。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
区。
36.教坊:唐代管理宫廷乐队的官署。第一部:如同说第一团、第一队。
37.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泛指当时貌美艺高的歌伎。
38.五陵:在长安城外,指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个汉代皇帝的陵墓,是当
时富豪居住的地方。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妓女。指古代赏给歌舞女子的财礼,
唐代用帛,后代用其他财物。
39.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红绡:一种生丝织物。
40.钿(di知)头:两头装着花钿的发篦;银篦(bi):一说"云篦”,用金翠珠宝装点
的首饰。击节:打拍子。歌舞时打拍子原本用木制或竹制的板。
41.等闲:随随便便,不重视。
42.颜色故:容貌衰老。
43.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盛产茶叶。
44.去来:离别后。来,语气词。
45.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一作"啼妆泪落”。红阑干:泪
水融和脂粉流淌满面的样子。
46.重:重新,重又之意。唧唧:叹声。
47.终岁:整年。
48.旦暮:早晚。
49.呕哑:声词,形容单调的乐声。嘲(zhao)哧(zha):形容声音繁杂,也作啊哧“。
50.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51.暂:突然,一下子。
52.却坐:退回到原处。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53.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54.掩泣:掩面哭泣。
55.青衫:唐朝八品、九品文官的服色。白居易当时的官阶是将侍郎,从九品,所以服
青衫。口]0[3]图
白话译文
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渝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
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
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
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炊乐之事,而今漂泊沉
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
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
十二字,题为《琵琶行》O
秋夜我到符■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经过千呼万唤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遮着一半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抚拢慢慢捻揉下抹又上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清脆如黄莺在花丛下婉转鸣唱,幽咽就像清泉在沙滩底下流淌。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潺阳江畔常常卧病。
符■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渝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3]
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
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
心。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
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
变相发配。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
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元和十一年(816)秋天,白居易在洋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弹昆琶的长安倡女,
便用为题材,这首叙事长诗《琵琶行》。[1][2][3]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琵琶行》内容,如小序中所说,所写的是作者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在船上听一位长安
故倡弹奏琵琶、诉说身世的情景。作为一首叙事长诗,此诗结构严谨缜密,错落有致,情节
曲折,波澜起伏。
第一部分从“向■阳江头夜送客"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叙写送别宴无音乐的遗憾,邀
请商人妇弹奏琵琶的情形,细致描绘琵琶的声调,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首句“潺阳江
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潺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
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
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
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
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
烘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为下文
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
“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
说是"千呼万唤"了。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
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意身份。正像“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掳写
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
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
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
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第二部分从"转轴拨弦三两声"至"唯见江心秋月白”,写琵琶女及其演奏的琵琶曲,
具体而生动地揭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
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
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
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
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
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
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
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
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
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像"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
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
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
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
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
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
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
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第三部分从“沉吟放拨插弦中”至“梦啼妆泪红阑干”,写琵琶女自述身世,由少女到
商妇的经历,亦如琵琶声的激扬幽抑。正像在“邀相见”之后,省掉了请弹琵琶的细节一样;
在曲终之后,也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
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
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
“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
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女主人公
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
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
第四部分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写诗人深沉的感慨,抒
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了自我形象。“我
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潺阳城"的那个"我",是作者自己。作者由于要求革除暴政、实
行仁政而遭受打击,从长安贬到九江,心情很痛苦。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
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他的心弦,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
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写琵琶女自诉身世,
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
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当
有某些相通之处;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也有某
些类似之处,不然不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作者的诉说,反过来又波动了琵琶
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就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转来又激动了作者的
感情,以致热烈直流,湿透青衫。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杰作,全文以人物为线索,既写琵琶女的身世,又写诗人
的感受,然后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二句上会合。歌女的悲惨遭遇写得很具体,可算是明线;
诗人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随琵琶女弹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断变化而荡起层层波浪,可算
是暗线。这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使情节波澜起伏。它所叙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发的情感
能引起人的共鸣,语言美而不浮华,精而不晦涩,内容贴近生活而又有广阔的社会性,雅俗
共赏。[5-7]
名家点评
宋代洪迈《容斋五笔》:白乐天《琵琶行》一篇,读者但羡其风致,敬其词章,至形于
乐府,咏歌之不足,遂以谓真为长安故倡所作。予窃疑之。唐世法纲虽于此为宽,然乐天曾
居禁密,且谪居未久,必不肯乘夜人独处妇人船中,相从饮酒;至于极弹丝之乐,中夕方去。
岂不虞商人者它日议其后乎?乐天之意,直欲抒写天涯沦落之恨尔。
宋代朱熹《朱子语类》:白乐天《蔻琶行》云:"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云云,这是和而淫。至“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这是淡而伤。
明代李沂《唐诗援》:初唐人喜为长篇,大率以词采相高而乏神韵。至元、白,去其排
比,而仍踵其拖沓。惟《连昌宫词》直陈时事,可为龟鉴;《琵琶行》情文兼美,故特取之。
明代陆时雍《唐诗镜》:乐天无简炼法,故觉顿挫激昂为难。
明代镇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以此说曲罢,情理便深(“水泉冷涩”二句下)。
钟云:唤醒人语,不怕说得败兴("门前冷落"二句下)。钟云:止此,妙,亦似多后一段
("同是天涯"二句下)。
明代唐汝询《唐诗解》:《连昌》纪事,《琵琶》叙情,《长恨》讽刺,并长篇之胜,
而高、李弗录。余采而笺释之,俾学者有所观法焉。
明代周琏《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汝询日:此乐天宦游不遂,因琵琶以托兴也。“饮
无管弦”,埋琵琶话头。一篇之中,“月”字五见,“秋月”三用,各自有情,何尝厌重!
“声沉欲语迟","沉"字细,若作"停”字便浅;“欲语迟”,形容妙绝。"未成曲调先
有情","先有情"三字,一篇大机括。"弦弦掩抑"下四语总说,情见乎辞。"大弦”以
下六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OVA-PEG-Cy3-生命科学试剂-MCE-7080
- JCS-1-生命科学试剂-MCE-4278
- 二零二五年度厂房物业管理与员工食堂运营合同
- 2025年度股权融资协议书范本
- 2025年度文化产业过桥垫资合作协议书
- 二零二五年度税务筹划与税务筹划财务解决方案合同
- 2025年度全屋智能家居装修质保服务合同模板
- 施工现场施工防自然灾害侵袭威胁制度
- 医疗护理医学培训 小学二年级健康课课件
- DB 3705T 49-2024黄河口滩区肉羊疫病防控技术规范
- 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法律法规培训
- 实验用溶液的配制课件
- 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模板
- 秦始皇嬴政人物生平介绍PPT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公开课一等奖市赛课获奖课件
- 骨科无痛病房的建立
- 送养收养合同协议书
- 塑料成型模具设计(第2版)江昌勇课件0-导论
- 汉语拼音发音口型及配图
- 绩效考核管理医院绩效分配方案包括实施细则考核表
- 大学成绩单(大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