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陕西中考语文备考《文章一篇读透考点一网打尽》 (课件)_第1页
2024陕西中考语文备考《文章一篇读透考点一网打尽》 (课件)_第2页
2024陕西中考语文备考《文章一篇读透考点一网打尽》 (课件)_第3页
2024陕西中考语文备考《文章一篇读透考点一网打尽》 (课件)_第4页
2024陕西中考语文备考《文章一篇读透考点一网打尽》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章一篇读透,考点一网打尽——以《黄河一掬》为例谈中考记叙文阅读之复习与备考文章一遍读透记叙文阅读,要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把一篇记叙文读透。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要恰当使用圈点批注的符号。我们可以创造一种属于自己的符号系统,只要自己熟悉与理解即可;也可用大家比较公认的一些符号系统。圈点常用的符号:“〇”:圈住一些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标在有疑问或暂时不理解的地方,有助于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这种疑问,也许是自己解决,也许是要去向他人求教而解决的。“!”:标在需要注意或者有感想的地方,有些感想也许转瞬即逝,记录下来就定格了。“△”:标在关键词下面,对分析人物情感或人物形象有帮助。“____”:画在优美语句或可品味的语句下面。“﹏﹏”:画出相关内容的关键句。这种关键句的表现形式多样,要注意区分与把握。“══”:画在表示作者观点看法或总括句、中心句或过渡句的下面。“[]”:标注重点段落,方便理解文章的中心或主旨。批注包括评语、体会、质疑、阐述等,可以写在“天头”“地角”“中缝”“页边”或篇始、篇末、段尾空白处,随读随写,但要注意力求简练明白。养成圈点批注的好习惯,留下自己阅读过程的痕迹,从而真正理解文本。读透一篇记叙文的基本步骤与方法步骤弄清到底写了什么认真分析怎么写的探究为什么这么写给文章内容分层并概括层意,概括主要内容,分析基本情节,人物形象的特点,标题的含义。重点词语或句子的含义,修辞手法的运用,描写手法的运用,表现手法的运用,表达方式的运用,语言运用的特色等。情感与主旨,启示与感悟,辨析与反思。方法记叙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就是读出疑问并解决疑问。解决疑问的方法就是通过多元联想从而激活知识积累,在此基础上关注背景、揣摩事件、分析人物、透视感情、把握主旨进而获得新知。这样知识积累就不断增多,能力也不断提升,这是一种螺旋式的渐进过程。黄河一掬余光中①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车来。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在华北大平原上卷地刮来,不冷,但是挺欺负人,使胸臆发紧。我存和幼珊都把自己裹得密密实实,我也戴着扁呢帽,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核。一行八九人,跟着永波、建辉,周晖,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课文《黄河颂》《壶口瀑布》等歌颂的都是黄河不屈不挠的精神。掬:两手捧(东西)。突出对黄河的敬重、挚爱之情。你能说出含有“掬”字的成语或诗句吗?笑容可掬:笑容露出来,好像可以用手捧住,形容笑得明显。可掬:可以用手捧取。憨状可掬:形容顽皮娇痴、单纯幼稚的样子充溢在外,招人喜爱。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见月影,好像那一轮明月在自己的手里一般;摆弄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第①自然段写长风挟着细沙卷地刮来。写风沙,有正面描写(长风挟着细沙卷地刮来),也有侧面描写(裹、戴、拉)。借风沙写初到黄河的真实感受,与后文对黄河的亲近、敬拜形成反差;与后面诗文里的风沙形成呼应,以更好表达对黄河的挚爱。我存:范我存,余光中的妻子。幼珊:余幼珊,余光中的女儿。

②这是临别济南的前一天上午,山东大学安排带我们来看黄河。车沿着二环东路一直驶来,做主人的见我神情热切,问题不绝,不愿扫客人的兴,也不想纵容我期待太奢,只平实地回答,最后补了一句:“水色有点浑,水势倒还不小。不过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太壮观。第②自然段交代作者看黄河的缘由以及主人关于黄河水色、水势以及去年断流的介绍。为下文见到空廓而寂寥的黄河作铺垫;为下文去伸手探水的情节发展作了伏笔;引起下文,引发了作者关于黄河的文化幽思。“奢”本指奢侈,铺张浪费。文中用来形容作者对黄河的热切期盼,对未看到黄河之前的种种美好的设想。黄河断流的原因很多,和源头水量的丰沛与稀少有关,和上游植被减少地面蒸发量增大有关,和上游大量引水有关。黄河断流最早发生在1972年。从1972年到1999年之间,黄河断流共发生过21次,其中,断流距离最长是683公里,时间发生在1995年;1997年,黄河断流的时间最长,226天。2000年至今,随着小浪底水库的调节作用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逐步竣工,黄河没有出现过断流现象。③这些话我也听说过,心里已有准备。现在当场便见分晓,再提警告,就像孩子回家,已到门口,却听邻人说,这些年你妈妈病了,瘦了,几乎要认不得了,总还是难受的。

第③自然段写作者听到主人介绍之后的感受。注意“就像孩子回家,已到门口,却听邻人说,这些年你妈妈病了,瘦了”这句话,这看似漫不经心的一句话,实际上很有深意。作为海外游子的余光中先生此刻何尝不像一个回家的孩子,何尝不对母亲河充满深深的感情。余先生先生曾在《五陵少年》一诗说过“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读到这里,你会想起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吗?或者他的《乡愁四韵》吗?当我死时余光中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1966年美国密西根州

④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廓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夐远,似乎再也勾不到边。昊天和洪水的接缝处,一线苍苍像是麦田,后面像是新造的白杨树林。此外,除了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第④段写黄河及两岸空廓而寂寥。实写眼前所见的黄河(或直接描写黄河)。空廓:空旷开阔。寂寥:寂静冷清;空旷高远。段中“宽坦”“勾不到边”“无边无际”等与“空廓”意思相近。夐(xiònɡ):远。“夐”这个字,你还记得在《邓稼先》一课学过吗?杨振宁先生在文中曾引用李华《吊古战场文》中的句子: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昊天:苍天。昊,元气广大。赭:zhě,红褐色。描写沙地和河水的颜色,色调的把握和用词十分准确,突出黄河及周边的特点,也进一步表现出黄河之景的空廓而寂寥,感受十分真实。

⑤“河面怎么不很规则?”我转问建辉。

⑥“黄河从西边来,”建辉说,“到这里朝北一个大转弯。”⑦这才看出,黄浪滔滔,远来的这条浑龙一扭腰身,转出了一个大锐角,对岸变成了—个半岛,岛尖正对着我们。回头再望此岸的堤坝,已经落在远处,像瓦灰色的一长段堡墙。又回头对建辉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

第⑤⑥段通过人物对话,介绍“大转弯”的情形,后文用“大锐角”,意思相同,用语不重复。第⑦自然段写浑龙似的黄河一扭腰身转出一个大锐角,堤坝像瓦灰色堡墙。黄浪滔滔,又和远处所见不同。浑龙之“浑”与“黄浪”呼应。余光中在其诗作《民歌》中,有这样的句子: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龙”在中华民族有独特的含义,尤其在充满爱国之心的海外诗人余光中先生的心中。“龙的传人”是中国人的自称。龙的形成记录了古代民族发展的聚合过程,起着维系和向心的作用。龙文化已成为东方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人常引以为豪。此段还引出下文“触摸黄河水”。

⑧于是永波和建辉领路,沿着一大片麦苗田,带着众人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第⑧段写“我”触摸黄河水时紧张、激动又谨慎的心理,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之情。

“泥泞的窄埂”“一脚高一脚低”写路的难行,“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表现站立之地的危险性之大,“就探身要去摸水”突出余光中先生急于触摸黄河水的急切之情与虔诚之意。岌岌:危急的样子,急速的样子。你能不能联想到下面这个成语?岌岌可危:意思是形容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翼翼:严肃谨慎的样子。你还能不能联想到下面这个成语?小心翼翼: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的样子。“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这里写出了作者对于黄河的情感是与生俱来的,对于这一天的到来,是作者一直以来的愿望。阅读就是既要不断激活自己的阅读积累,做到“温故而知新”,又要不断拓展自己的阅读空间,这样阅读的效果才会更好。

⑨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地,令人兴奋。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几曾见天下太平啊让河水终于澄清?第⑨自然段写黄河悠久的历史和中华民族遭受的磨难以及在山大与听众共诵自己创作的《民歌》。从议论抒情的角度表达“我”的感受,这是虚写历史、人文的黄河。“我”触摸到黄河水时的激动、兴奋,此刻,我的整个心都与黄河水融为一体。在我国古代,黄河被称为“四渎之宗”(古称江、河、淮、济为四渎)、百水之首,并以多泥沙,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从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黄河最早的文字记载)至1855年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海的2400多年间,黄河有6次大变迁,26次大改道,1590次大决泛。潼关,处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之处,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潼关”一词会引发你的联想吗?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有这样的句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斛律金:敕勒族,南北朝时期北魏、东魏、北齐三朝将领。画线句长短句相结合,句式富于变化,节奏感强;运用反问句式,增强语言的气势。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拜:敬词,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含有“尊崇,敬奉”的意思,“拜过了黄河”写出了我对黄河的深厚情谊。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流域降水量小,以旱地农业为主,冬干春旱,降水集中在夏秋七八月份。黄河流域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在世界各地大都还处在蒙昧状态的时候,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斩荆棘、辟草莱,劳动生息,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绝对值得:触摸、领略到了黄河深厚的文化底蕴;表达了对黄河的景仰之情,确认了“我”与黄河的血脉关系;黄河接纳了“我”使“我”汇入中华民族血脉,精神有了归属。不到黄河心不死:意思是不到无路可走的地步是不肯死心的。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在山大演讲时我朗诵那首《民歌》,等到第二遍五百听众就齐声来和我: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我高呼一声“风”,五百张口的肺活量忽然爆发,合力应一声“也听见”。我再呼“沙”,五百管喉再合应一声“也听见”。全场就在热血的呼应中结束。作者和全场五百听众齐颂作者的那首《民歌》,那热烈而激越的场面,也足以让人感到十分的震撼。黄河最初黄河并不叫现在的名字,我国最古老的字书《说文解字》中称黄河为“河”,最古老的地理书籍《山海经》中称黄河为“河水”。后来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到了西汉年间,河水中的泥沙含量逐渐增多,有人称她为“浊河”或“黄河”,但未被普遍认可,直到唐宋时期,黄河这一名称才被广泛使用。千百年来,诗人对黄河的吟唱不止:李白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潇洒,王维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王安石有“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的磅礴,元好问有“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的冷峻,张养浩有“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的忧伤,现代诗人光未然也有“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的浩荡。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

⑩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刘鹗,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黄河断流,就等于中国断奶。山大副校长徐显明在席间痛陈国情,说他每次过黄河大桥都不禁要流泪。这话简直有《世说新语》的慷慨,我完全懂得。第⑩段通过流沙河读《黄河》一诗的感受以及徐显明痛陈国情,表现了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余光中先生说,中国古代的历史,战争、出塞等都经过黄河,甚至武侠小说《七侠五义》也是黄河来来去去,这令自己非常感慨。流沙河:中国现代诗人、作家、学者、书法家。1982年,流沙河在诗刊《星星》上开了个专栏,最早介绍台湾现代诗,引起了轰动。正因为流沙河的欣赏和推介,余光中在大陆有了广泛的知名度。刘鹗:清末小说家。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奶”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哺育、滋养了中华文化,丰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这句话意思是说黄河像母亲一样哺育了中华文明,如果没有黄河,中华文明的血脉将由此断裂。

⑪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大家齐望着我,似乎不觉得这僭妄的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纵容地赞许笑呼。我存和幼珊也相继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第⑪写我投名片入黄河的情形以及妻子和女儿对黄河的情感。“我”投名片的系列动作,写出了“我”投入祖国怀抱的虔诚,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写出了投入母亲怀抱的一种急切与虔诚;也流露出因为阻隔思恋之深重;一个“接”字写出了黄河母亲与自己这个游子之间的亲近会心、和谐美妙、相互认同的关系,是作者情感诗意的表达。“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写出女儿心中黄河的庄严与神圣;表现了女儿对黄河的虔诚、崇敬以及对黄河情结的传承。僭(jiàn)妄:意思是在旧社会冒用上级的地位和名义,被认为超越本分,妄为。浸礼:基督教受洗而把人身浸入水中的一种仪式。女儿认河后“我”流泪的细节,写出了“我”愿望实现后,既伤感又欣慰的复杂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⑫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我默默,只觉得不忍。翌晨山大的友人去机场送别,我就穿着泥鞋登机。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略有删改)

第⑫段写“我”刮泥土、珍藏泥土的细节,表达了我对母亲河,对亲爱的祖国的眷恋之情。“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与“我默默,只觉得不忍”构成鲜明的对比。为后文“我就穿着泥鞋登机。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铺垫。“隐隐的水声”指归来后,黄河留给“我”的记忆、情愫和主观感受。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体验?那次黄河“一掬”的经历、珍藏于名片盒里的黄河泥土,让作者铭记于心;它们让作者获得了归属感、幸福感;它们加深了作者对大陆无法割舍的思念和眷恋。这句话意思是说每当夜深人静,作者总会想起黄河,想起探访黄河的情景,黄河,是祖国母亲的象征,对祖国的眷念之情永存心中。

考点一网打尽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一览表考点01分析文章标题考点02梳理行文线索考点03理清记叙顺序考点04辨析表达方式考点05理解词语含义考点06品味重点词语考点07理解句子含义考点08品味关键句子考点09概括内容要点考点10分析段落作用考点11探究环境描写考点12分析人物形象考点13把握主旨情感考点14揣摩写作手法考点15阐述感悟启示考点16综合理解分析考点一

分析文章标题

例1: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标题“黄河一掬”的理解。

示例:“掬”是“两手捧(东西)”的意思,一个“掬”字,写出了作者对黄河水的虔诚与敬重,把作者对黄河的深深热爱之情,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表达出来了。【备考】本文是余光中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先生叙述了自己在山东济南所见到的黄河开阔之景,走近黄河、触摸黄河之水的感受,以及由触摸黄河水而引发的感想。字里行间渗透着先生对黄河的深深热爱之情,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文美情真,表达了海外游子的共同心声。

文章的标题,通常被称作文章的“题眼”,既然是“眼睛”,那一定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即文章的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因此,理解文章的标题有助于我们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倾向。散文标题:①交代文章内容或写作对象;②点明文章主旨;③交代行文线索;④奠定感情基调;⑤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小说标题:①交代文章内容;②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③设置悬念;④点明行文线索;⑤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怎样揣摩标题含义?(1)析标题字词。从标题关键字词的字面义入手,得出深层含义。如《秋天的怀念》表层指文章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深层是“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之类。

(2)析标题修辞。从标题修辞入手,联系文章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理解标题的含义。如《驿路梨花》语意双关,既指漫山遍野盛开的洁白的梨花,又指心灵美好的哈尼族姑娘和解放军,更是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的象征。

(3)析内容主旨。从文章主题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如《济南的冬天》这一标题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简洁地点明了地点和节令,也暗暗蕴含作者的情感。(4)析作者情感。从作者情感入手,分析标题体现的感情倾向。如《白杨礼赞》中“礼赞”一词鲜明地表明了作者对白杨的崇敬与赞美之情。(5)析背景线索。从文章背景线索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如《背影》中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进行行文,表现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6)析手法特色。从标题手法特色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主旨情感。如高尔基的《海燕》以“海燕”为文题,象征勇敢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怎样分析标题作用?(1)有的标题作为“文眼”有揭示文章中心或主题的作用。(2)有的标题从结构上看有充当文章线索的作用。(3)有的标题对文中的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4)有的标题有比喻作用,有的标题有虚实或双关两层含义。(5)有的表明叙述抒情的对象与范围。(6)有的关联主要情节,透露情感主旨。(7)有的标题寓意含蓄,引人深思。(8)有的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常见题型】①这篇文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②这篇文章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③作者为什么拟“xx”这个标题?

④文章的标题是否能用“xx”替换?说明理由。【答题模板】模板1:表层含义(可不写)+深层含义。模板2:本文标题的意思是……,采用……修辞手法,本文以此为标题表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体现主要内容/贯穿全文线索/揭示情感主旨/引起读者兴趣……(可叠用)模板3:能(不能),因为……所以……考点二梳理行文线索

例2:说说《黄河一掬》的行文线索是什么?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示例一: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按照“大坝上—黄河边—回到车上—回到高雄”的顺序进行。示例二:一说以看黄河为线索,按照“写景—叙事”的顺序进行。示例三:一说以黄河为线索,按照“看黄河—摸黄河(水)—思黄河—投入黄河—珍藏黄河(土)”的顺序进行。【备考】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是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络,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它的作用就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一条金线。因此,线索确定得恰当,会使文章内容多而不乱,全篇浑然一体。我们在写记叙文的时候,常常觉得自己选择的材料还挺精彩的,但写出来以后却觉得杂乱散漫,其原因往往就是未能给全文确定一条合理、清晰的线索。如果线索不清,文章必然杂乱无章。1.线索的常见类型。(1)以事物为线索。有的文章往往是以一个具体的事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紫藤萝瀑布》以“紫藤萝”为线索,按照“赏花”、“忆花”、“悟花”的顺序行文。(2)以人物为线索。有的文章,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老王》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写了几个生活片段,表现了老王的穷苦卑微凄凉艰难却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知恩图报的善良品质。(3)以事件为线索。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如《变色龙》按照“主人公处理狗咬人的事件”为线索索展开故事情节。(4)以时间为线索。就是把事情发展过程中比较明显的时间写出来,并叙述在此时间内发生的内容。鲁迅的小说《故乡》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

”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分为三个部分。(5)以地点为线索。有的文章是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层次的,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按地点的转换全文可分为二部分:百草园的游戏生活和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6)以感情为线索。有一些文章没有中心事件或具体的故事情节,这一类文章常常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叙述线索。如《阿长与〈山海经〉》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先是不大佩服,后来是产生敬意,再后来就是憎恶,之后又产生新的敬意,最后是怀念和祝福。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章的线索不止一条,往往有两条线索同时起着作用(即明、暗线)。明线就是从文章的文字表面中能明显看见的、贯穿始终的线索,将文章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脉络;暗线就需从文章中分析得来,也是贯穿文章始终的线索。如《藤野先生》一文,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暗线。2.线索的把握方法。①探究文章标题。有的标题本身就是文章的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②品味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这些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是为了突出强调文章的主题,同时也显示了文章的脉络层次。③关注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④分辨文章的体裁和内容。弄清文章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还是抒情散文,表现手法是以物喻人还是借物抒情等,再仔细阅读全文内容,是不难找出全文线索的。【常见题型】1.本文的线索(明线、暗线)是什么?结合选文简要分析。2.以“xx”为线索,梳理人物情感变化、概括故事内容。3.文章以“xx”为线索,请分析这条线索的作用。【答题模板】模版:文章以xx人物/事物/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xx情感为线索,中间串写了“xx”“xx”几件事,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考点三理清记叙顺序例3:说说《黄河一掬》的记叙顺序是什么?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示例:主要运用顺叙的手法,按照“写景—叙事”的顺序叙述游览黄河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叙事”这一部分,插叙了在山大与听众共诵(民歌),流沙河告诉“我”他读《黄河》的感慨,徐显明过黄河感概流泪等内容。【备考】所谓“记叙顺序”,就是作者写作的思想路线,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在文章中的再现,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独特的观察与反映。无论采用怎样的叙述顺序,都要表现出一定的条理性,让读者更好地体会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目的。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三种。1.顺叙。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顺叙的常见形式:一是按时间变化为序。如《社戏》一文,按照“看戏缘由—戏前风波—月夜行船—赵庄看戏—月夜归航—偷豆送豆—怀念戏豆”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二是以地点转换为序。如《藤野先生》一文,就是从作者到东京开始写起,再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相处中的几件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崇敬。三是以内在逻辑为序。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作者用三个事例,从三个方面歌颂了志愿军的高贵品质。第一个事例重在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第二个事例表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热爱,第三个事例则展示了志愿军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三个事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告诉读者,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顺叙是最常用、最基本的叙述方法。顺叙很讲究“先来后到”的原则。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好处是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使用顺叙法,必须特别注意剪裁,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要多种表达方法结合使用,不可一叙到底。2.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如《回忆我的母亲》开篇写道:“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交代母亲去世,再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回忆。采用倒叙的情况: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是文章曲折有致,制造悬念,引人入胜。采用倒叙的好处:一是可以引发思考,形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二是便于作者调动情感,勾起对往事的深情回忆,更符合生活的真实。使用倒叙方法应注意的是:文章开头交代了事件的结局后,要转回到事件的开头,从起因写起;在叙述完事件的经过后,还要回到结局上来,这样才能首尾相合、结构完整、首尾呼应。倒叙的作用:开篇点题;造成悬念,引出下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留下深刻印象;使文章更生动、灵活;使结构更紧凑。3.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如鲁迅的《故乡》中有两处插叙。一处是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插叙。另一处是对杨二嫂形象的插叙。这两处插叙使闰土、杨二嫂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形象及不同生活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充实了文章内容,深入开掘了主题思想。插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者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个有关的情节事件,用以丰富故事的内容,帮助主要情节的展开,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一是作者叙述主要故事情节时插入一段对有关往事的追溯和回忆。插叙的内容一般出现在文章中段,且结构鲜明。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繁琐累赘。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插叙的作用:交代……(省略部分根据内容酌情添加);是故事情节补充交代,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为下文……作铺垫(省略部分根据内容酌情添加);突出中心,使人物形象鲜明;个别时候,插叙还有推动情节发展,解开悬念的作用。

倒叙与插叙的区别:倒叙的内容是中心事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插叙的内容只与中心事件相关。倒叙文章中的回忆部分就是文章的中心事件,占据文章的主要篇幅,而插叙的内容只是在顺叙途中插入的为中心事件服务的一个片段。【常见题型】1.作者叙述事件采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请简要分析。2.说说文章插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3.文章运用倒叙手法的好处是什么?【答题模板】模板1:顺叙。按事件的发展(时间)叙述,使文章的叙述有条理。模板2:倒叙。对xx起强调作用/制造悬念/使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模板3:插叙。补充xx内容,丰富情节/照应上文/为下文作铺垫。考点四辨析表达方式例4:本文第④段和第⑨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请概括回答。示例:第④段是直接描写黄河(或实写眼前所见的黄河),第⑨段从议论抒情的角度表达“我”对黄河的感受(或虚写历史、人文的黄河)。例5:说说《黄河一掬》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示例:主要运用了描写、叙事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文章前半部分,主要描写作者所见的黄河之景,后半部分主要叙述自己、朋友与黄河相关的几件事,无论是描写还是叙事都蕴含了作者对黄河的关切、自豪、眷念之情。【备考】方法1.从材料入手辨析表达方式。(1)记叙。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作用:介绍人物的经历、事迹、交待人物的关系;交待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发展过程;概括事实事例,为文章的议论提供依据。(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给读者留下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作用:展现自然景色的风貌;展现人物的形态、举止、言谈及内心世界;展现人物活动的背景或具体环境;唤起人们的审美情绪,影响人们的感情,加深人们对客观事物美的感受,使作品具有吸引人的魅力。(3)说明。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作用:在记叙文中用它起注释作用;在新闻中,用它介绍背景材料,加强内容表达;在科学报告或教科书中,用它表述科学知识或事物。(4)抒情。是文章中抒发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作用:以情动人、增强文章感染力;开拓意境,表现和深化主题思想;渲染气氛,显示行文格调,贯通文章意脉。(5)议论。穿插在叙述、描写或说明的过程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某种感受或观点,或者借以直抒胸臆。作用:增强文章表达效果,提高战斗性;明确文章主题,揭示蕴含的思想意义;贯通文脉紧凑篇章结构。方法2.从模式入手表述准确完整。解答表达方式这种类型的题目,还要重视答语的表述技巧。一般来说,应该先说明该处使用的表达方式,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讲清意义,最后联系文章主旨、作者情感等分析具体作用。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描写了什么,突出了人物或事物什么特点,叙述了人物的什么经历,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等。先明确指出到底使用了何种表达方式,再陈述使用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在表述表达方式的作用时,要做到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说清楚某种表达方式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切不可过于笼统,只说空话。【常见题型】1.说说画线句使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是什么?2.通读全段,简要分析该段所使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3.通读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所使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答题模板】模板1:使用了……表达方式,具体表现了……,取到了……作用。模板2:全段综合运用了……等多种表达方式,依次表现了……,取到了……作用。模板3:全文综合运用了……等多种表达方式,依次表现了……,取到了……作用。考点五理解词语含义例6:请结合语境,说说加横线词语的含义。(1)从《诗经》到龚自珍,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2)女儿也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1)示例:“奶”字在这里是动词,即用自己的乳汁喂孩子,就是说,每一句诗都是黄河母亲用乳汁喂养的结果。(2)示例:“浸礼”本指基督教受洗而把人身浸入水中的一种仪式,用在这里写出了女儿把手伸入黄河时态度的虔诚,以及由此灵魂上所受到的震撼。

【备考】“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是《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能力要求。一般说来,以下词语是文中的重要词语: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表现文章中心主旨的词语;具有深层次含义的词语;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具有比喻、借代等特殊含义的词语;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具有别种义项的词语等。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答题原则,要本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通过分析词语的搭配关系,句子结构,前后对应语来理解词语的含义,有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作者的观点态度,感情倾向和写作目的来挖掘词语的特定意义,分析它在表达上所起的作用。理解词语含义方法。(1)借助语境,推断含义。这种方法适合于结合上下文推断、归纳词义,或概括词语比喻义的题目。做这种结合语境分析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题,应注意三点:词语本身的含义、文章的中心与作者的态度感情、前后文的彼此联系。(2)字词入手,体味内容。有的词语的用法有其深刻内涵,单从表面现象入手,不易正确理解。从深层入手,进行细致分析,方能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3)明确写法,体会效果。比如,含有修辞的,要指明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涉及描写方法的,需要说明运用了何种描写方法,写了什么内容,有怎样的效果;运用了系列动词的,要说明生动描写了什么等。【常见题型】1.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2.结合文意,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3.加点的词如果换成“××”,可以吗?【答题模板】模板1:“××”一词原指……(本义),这里指……(语境义),起到了……的作用。模板2:不可以(一般都是不可以),加点词语的意思是……,用在文中表现出……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是……的意思,用××”表现不出……的特点/表达不出……的情感。考点六品味重点词语例7:请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1)从《诗经》到龚自珍,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2)女儿也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3)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示例:(1)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哺育、滋养了中华文化,丰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2)写出女儿心中黄河的庄严与神圣,表现了女儿对黄河的虔诚、崇敬以及对黄河情结的传承。(3)一个“接”字,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黄河真如一个慈祥的母亲一样“亲认”了自己流浪在外的儿子。【备考】《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明确要求。因此品味重点词语也是初中语文考试的重点,而从不同的角度品味句子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一种方式。那么,品味从哪些词语入手呢?一般来说,这些词语分别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拟声词,叠词等,准确的运用这些词语,会让平淡的句子增色添彩,韵味无穷。动词能准确地抓住事物的动态;形容词则能生动传神地刻画所要描写的对象的状态;副词则强调了所要描写的事物特点;拟声词是摹仿自然声音构成的词。准确地使用拟声词,将会使我们说话、习文的生动性、形象性大大增强;叠词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如: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示例:首先,让我们找出品味点,圈画出“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走”“拉”“罩”九个动词,其次,思考动词的作用,“准确生动而又极有层次地”,然后写出这句话的内容,最后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写出表现了谁的什么情感。综合起来就是:这个句子中“扫开”等九个动词的运用,准确生动而又极有层次地写了雪地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孩子们捕鸟时紧张等待、充满希望及小心谨慎的情景。【常见题型】1.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你认为文中哪个词语用得好?说说理由。5.加点的词如果换成“××”,可以吗?【答题模板】模版一:①理解词语的本义→②分析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③表达的情感。模版二:①判断词性→②词语反映的情形→③表现出的作用,即人物(事物)形象、品质A.动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B.副词:准确贴切,副词准确生动地修饰(限制)了……一词,贴切形象地体现了……特征,表达了……的情感。C.叠词:音律和谐,起到了加深语意的作用,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D.拟声词:运用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态美,流露出……的情感。模版三:①运用的修辞手法→②修辞的作用→③表达的情感。考点七理解句子含义例8:说说“黄河断流,就等于中国断奶”的含义。示例:这句话意思是说黄河像母亲一样哺育了中华文明,如果没有黄河,中华文明的血脉将由此断裂。例9:文末“隐隐的水声”指什么?请概述并说明理由。示例:“隐隐的水声”指归来后,黄河留给“我”的记忆、情愫和主观感受。理由:①那次黄河“一掬”的经历、珍藏于名片盒里的黄河泥土,让作者铭记于心;②它们让作者获得了归属感、幸福感;③它们加深了作者对大陆无法割舍的思念和眷恋。【备考】“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是《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能力要求。体现在各地中考试卷上,分析句子的含义已成为近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和难点。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理解句子的含义不能脱离文段和全篇孤立地分析,而是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去品味和品味。理解句子含义方法。(1)瞻前顾后,审读语境。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句子的含义。一般来说,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就是原句,只需稍微变通一下即可。(2)把握中心,整体领悟。一般说来,需要我们去理解的句子,有的是针对全文说的,这就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中心,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依托。我们说,通览全文,把握中心,整体领悟,是正确解答这类题目的基础。有些文章,寓深刻的道理于平凡的小事中,其中有些句子就需要着眼于全文的中心,从整体上领会和感悟全文的主旨才能理解。(3)抓关键词,揣摩句意。关键词就是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些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或是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它们常常是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在熟读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来确定文中关键词的含义和作用,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然后再借助关键词的含义分析整个句子的深层含义。“以点带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4)辨析手法,思考意图。结合修辞手法或艺术表现手法来理解有言外之意的句子。作者常会运用反语、双关、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常表现为象征句、暗示句、影射句、委婉句等,要抓住修辞手法或艺术表现手法的特点,结合上下文来理解。理解这些句子时,必须注意结合它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分析句子所包含的深层意思。【常见题型】1.请结合语境(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2.根据文意说说你对xx句子的看法。3.xx句子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和理解。【答题模板】模板1: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深层含义是……模板2:这句话阐明了……,揭示了……,抒发了……。考点八品味关键句子例10:选着恰当的角度,品味下面的句子。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几曾见天下太平啊让河水终于澄清?示例:长短句相结合,句式富于变化,节奏感强;运用反问句式,增强语言的气势。【备考】语言是文章的血肉。语言表达准确、规范,是对语言质上的要求;语言表达生动、形象、有文采,是对语言效果上的要求。对于文章阅读,《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明确要求,因此,品味语言类阅读题日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这类题型无论在平时的阅读训练还是在历年的中考中始终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很少在中考的筵席上缺席的角色。这类试题看似容易,实则难以回答全面。品味关键句子的一般方法是:1.审清题干明题意。就是分析题干要求包含几层意思,其中透露了哪些信息。要品味的句子一般都有一定的特色,我们在品味的时候,要明晰题干的要求,看看是要求从炼字修辞的角度进行品味,还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品味,抑或是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品味等。只有搞清题意,我们才能更好地按要求做题,少走弯路,切中要害。2.回扣原文明思路。任何语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存在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所以答题前首先要对文章内容整体感知,然后结合题目要求,确定品味角度,找准切入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挖掘文中的美点、亮点、感点、妙点来思考,要本着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回扣原文,找出题干考查点的出处,根据特定的语境进行品味。3.掌握步骤有规范。首先,是依据提示选择恰当的角度,如用词之美、修辞之美、句式之美、哲理之美等;其次,要品味出其美点何在,如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修辞句式是怎样构成的等;最后,要说出其作用或目的何在,如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反复: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对偶:语句整齐、意韵铿锵;反问:增强语气,强烈抒情。又如句式不同,其特点往往有别,表达效果也往往不同:疑问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反问句,加重语气;感叹句,加强感情的抒发;整句和散句结合,使句子有参差之美、音韵之美。4.斟酌语言重表达。解答此类题时,常见的一种情况是:确定了品味角度,也明确了答题思路。却总是不能得高分。原因很简单,答题格式不规范,答题要点有遗漏,答题语言不完善。一般来说,句子的品味要讲究一定的格式,要先答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再通过文章的内容来支撑。先总说,再分说;先概括说,再具体说。当然,情况不同,具体的答题情况也不同。答题还要注意语言的连贯,要表达出自己对句子的真切体会。【常见题型】1.文中画线句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品味。2.从修辞角度,品味画线句子。3.从表现手法角度,品味画线句子。4.品析段落及全篇的语言特色。  【答题模板】模板1:这句话运用了……手法。用……表现……XX人/物的……特点/抒发了……情感。这样写有……作用。模板2:这句话通过写……内容,/这句话写了……表现……主题/人物形象,通过写……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通过写……为下文……内容作铺垫。

模版3:运用了……的描写方法,细致生动地点明(写出、抒发或交代)了……

模版4:运用了……的表达方式,……地表现(强调、突出)了……,表达了人物……的心情(情感)。考点九概括内容要点

例11:本文第④段和第⑨段分别写出了黄河怎样的特点?请概括回答。

示例:第④段所描写的黄河:空廓、寂寥,惹人感伤;第⑨段所写的黄河:厚重、悠久,是炎黄子孙的根。

例12:文章围绕“看黄河”写景叙事。请概括“我”触摸河水前所见之景及触摸河水后所想之事。

示例:触摸河水前所见之景:长风挟着细沙卷地刮来,黄河及两岸空廓而寂寥,浑龙似的黄河一扭腰身转出一个大锐角,堤坝像瓦灰色堡墙。触摸河水后所想之事:黄河悠久的历史和中华民族遭受的磨难,在山大与听众共诵(民歌),流沙河告诉“我”他读《黄河》的感慨,徐显明过黄河感慨流泪。【备考】所谓概括主要内容是指从所给的文字材料中提取符合题干要求的内容,并把相关文字材料的共同点归结在一起,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来。1.段落要点概括提炼的方法。①摘句法。就是摘出文段的中心句。这种句子主要在三个地方:文段开头的首括句或起始句;文段的总结句;文中的过渡句。②概括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文段,则需要仔细阅读文章,分清层次,进行归纳概括。常见的方法有:归纳法,就是摘引段中的关键信息,然后进行整合;取舍法,就是对文段内容进行概括时,抓住主要的内容,舍去次要的内容。③组合法。就是文段有几个并列的层次,把几个并列的内容组合起来。2.景物特征概括提炼的方法。景物描写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因此,概括景物特征要善于和文中所描写的人物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景与人在文中有两种表现方式:①景与人形成和谐统一。当景与人构成和谐统一关系时,可能是美丽的景色烘托出人物美好的品行、情操、人格等;也可能是灰暗、萧条的景色烘托人物忧伤、痛苦、无奈的心情。②景与人形成对立关系。当景与人构成对立关系时,可能是美丽的景色烘托出人物失望、痛苦、沮丧的心情;也可能是灰暗、萧条的景色烘托人物积极向上、迎难而上的情怀。根据这些人与景所构成的关系,我们就不难把握景物的特征了。3.在应用以上方法时,还要注意以下三点:①概括的内容要具体。有的同学常用“经过”“结果”之类的词代替内容,这样太空洞,应该写出经过什么,结果怎样。②概括的要点要全面。一篇文章的内容往往有几个要点,要注意概括全面。③概括的语言要简明。要把文章的“水分”去掉,使内容表达得简单明了。【常见题型】1.用一句话慨括段落的主要内容。2.用一句话慨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3.通读全文,概括出文中所叙事件的经过。【答题模板】模板1:记叙了谁(在何时何地)+什么情况下+结果怎么样。模板2:主人公+做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品质。模板3:描写了什么景物+什么特征。考点十分析段落作用例13:第②段中介绍“水色有点浑,水势倒不小。不过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太壮观。”从全文结构来看这句话有什么作用?示例一:为下文见到空廓而寂寥的黄河作铺垫;为下文去伸手探水的情节发展作了伏笔;引起下文,引发了作者关于黄河的文化幽思。示例二:内容上:写出黄河现在的水色和水势;结构上:为下文见到空廓空廓惹人寂寥的黄河做铺垫;引出下文“我”关于黄河的深刻思考。【备考】

段落在文本中的作用主要考虑以下三个层面:一是内容层面。内容本身,就是要考虑该内容对人物刻画、事物特征、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与主题的关系,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突出、升华、揭示等作用。二是结构层面。点明题意、设置悬念、承上启下(过渡)、照应铺垫、卒章显志、开门见山、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设置线索、总结上文、首尾圆合等。三是表达效果层面。生动形象,委婉含蓄,幽默风趣,富有韵味;身临其境,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引发共鸣,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权威说服等。怎样分析段落的作用呢?1.结合题干,通读全文,领会文章主旨。面对一道阅读题,同学们首先应该看题干,根据题干将全文通读一遍。因为整体与局部是不可分离的,只有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局部段落。通读完以后,再根据题干要求,将题干所在的段落进行局部阅读与分析,这样才能领会该段的思想内容、文章主旨或作者情感等。2.全面理解,系统把握,梳理文章结构。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系统地梳理文章的结构,才能概括出某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比如承上启下、总结全文等。所以,文章层次的划分和结构的判断也非常重要。3.把握特点,储备知识,掌握答题术语。根据不同段落的特点,储备好答题的相关术语,是正确答题的前提。如回答中间段“承上启下”的作用,只写出这个术语就草草了事,这样的回答内容太过空洞,规范的回答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如“承接了上文……同时引起下文,为下文写……作铺垫”。以下一些术语必须牢记清楚:(1)开头段。结构——埋下伏笔;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引出下文;上下文形成对照。内容(情感)——开篇点题,奠定……的感情基调;开篇写景,渲染……气氛;开篇写物,由眼前景物引起下文的回忆;交代故事起因,为下文作铺垫,是全文故事的大前提;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思考。(2)中间段。结构——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内容——对上面篇幅的总结和对下面篇幅的开头总起作用(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3)结尾段结构——照应开头;呼应前文,使结构首尾圆合。内容(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常见题型】1.某段在全文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2.文章以……开头,有什么作用?3.文章结尾写到……请你写出这样结尾的好处。4.删去xx段可以吗?为什么?【答题模板】模板1:这段文字起到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承上启下/呼应前文/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的作用。模板2:不能。xx段与xx段前后照应,若删去(调换)就破坏了这种照应关系。或:本文是按逻辑顺序(递进、转折、因果)来写的,若删去(调换),就不符合逻辑顺序了。考点十一探究环境描写例14:文章开篇写黄河的风沙,有什么作用?示例:借风沙写初到黄河的真实感受,与后文对黄河的亲近、敬拜形成反差;与后面诗文里的风沙形成呼应,以更好地表达对黄河的挚爱。【备考】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限制其活动的特定场所,它决定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同时,人物性格有时也反作用于环境。写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除情节外,也要写好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写好这两种环境,可较好地烘托人物,进而充分、明确地表达中心。1.自然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就是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是多方面的:(1)渲染故事气氛。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如《老山界》。(2)烘托人物形象。环境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烘托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如《海燕》。(3)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如《我的叔叔于勒》。(4)暗示社会环境。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幅社会历史图画。所以精彩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家的感情色彩,也会被看作对社会环境的暗示。如《驿路梨花》。(5)深化作品主题。分析文章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如《孤独之旅》。2.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就是要将人物置于真实的、形成人物思想性格的特定环境中,这个环境甚至对人物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完整的社会环境描写可以充分展示历史的真实和民俗的真实,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多方面的:(1)交代人物活动及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3)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作品主题。【常见题型】1.文章第xx段描写了怎样的环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试分析文章第xx段环境描写的深层含义和作用。3.文章多次写到xx景物,有什么作用?4.本文主体是写xx,而开篇却用较多笔墨写了xx环境,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题模板】模板1:在开头:交代了故事背景/渲染了xx氛围/烘托人物xx心情/衬托人物xx性格/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模板2:在中间:为下文xx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暗示人物xx的命运。模板3:在结尾:突出中心,表达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无尽回味。十二分析人物形象例15:从选文可以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示例:是一位热爱祖国、眷念祖国的漂泊在外的游子。【备考】文章叙述了作者所见到的黄河开阔之景,走近黄河、触摸黄河之水的感受,以及由触摸黄河水而引发的感想。字里行间渗透着先生对黄河的深深热爱之情,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如文中写到了投入母亲怀抱的一种急切与虔诚;也流露出因为阻隔思恋之深重;一个“接”字写出了黄河母亲与自己这个游子之间的亲近会心、和谐美妙、相互认同的关系,是作者情感诗意的表达。刻画人物形象是记叙文的目的之一。人物形象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事迹,获得对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思想倾向、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准确认识。怎样分析人物形象呢?1.从直接描写入手。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它的作用不只在于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特征,而是为了以“形”来传“神”,因此分析人物外貌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注意区分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前者刻画人的长相和衣着等,是一种先天的和经常性的状态;后者是指某一具体情境下人物的神情状态。人物行动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心理,体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或品质。心理描写能丰富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突出文章的主旨。2.从侧面描写入手。侧面描写,也可叫间接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描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如《社戏》中写“我”因看戏等得不耐烦而兴味全无,没有正面写“我”扫兴,而是写舞台上演员的脸在自己眼中变得模糊了来表现。还可以反面写正面,如用敌人的愚蠢来突出革命者的机智。另外,分析环境描写的句子,也有利于分析人物性格,因为环境描写往往起着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性格的作用。3.从细节描写入手。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场面、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分析细节描写,首先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要经得起推敲;其次看是否具有典型意义,看其是否经过精心选择,巧妙安排。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吃牡蛎”的细节。4.从典型事例入手。典型事件往往能反映一个人的情趣、性格以及思想品质。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搞清文章中的人物做了什么事,是怎样做的,这些事例反映了他有怎样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例如《孔乙己》一文中通过对“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吃”这一事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孔乙己心地善良。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作者塑造人物的感情倾向,明确文中人物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正面人物一般用褒义词评价,反面人物一般用贬义词评价,如果人物有优点又有缺点,则在评价优点的基础上还要适当点出其不足。另外,作品中的人物有主要人物(主人公、主角)和次要人物(非主人公)之分。对于文章主人公的判定,不能完全靠文字的多少来判断,关键要看这一人物形象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常见题型】1.xx是怎样的一个人?2.请分析文中xx的人物形象。3.读完全文,你最敬佩那个人物?结合文章内容说理由。4.文中的主人公是谁?结合选文简要分析。【答题模板】模版1:xx是一个xx样的人物形象,他做的什么事(或他说的什么话)表现了他xx的性格(品质)。模版2:我最敬佩的人物是……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品质。模版3:文中的主人公是xx,从他的身上体现出了本文……的主题思想。考点十三把握主旨情感例16: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主旨情感?示例: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备考】理解文章主旨情感,实际上是考查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既包括理解分析文章内涵的能力,又包括概括、提炼、表达的能力。由于此考点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思维量较大。因此难度较大,往往得分不高。不过,只要考生能够掌握其解题规律和方法,还是能够达到“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效果。在记叙文中,作者通过写人叙事或写景状物所表达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思想情感,就是文章的主旨情感。怎样把握文章的主旨情感呢?⒈从文章题目入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题目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可以捕捉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倾向,捕捉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如契诃夫的《变色龙》,题目就形象地暗示了中心。⒉从文章结构入手。重点关注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的文章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开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我赞美白杨树。”直抒胸臆,直击中心。有的文章在中间加上承上启下的过渡段,主旨也会体现在其中,如《闻一多的说和做》。⒊从写作背景入手。因为写作背景往往是文章产生的大环境,它会告诉我们作品产生的根源、作者写作的意图,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旨,如《给巴特勒上尉的信》。⒋从关键语句入手。关键句是一篇文章中凝练地体现中心的语句。学会抓关键句,是一种很稳妥的解答方法。一般来说,关键句的位置很灵活:或在篇首,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解题时如能注意到文章开头那个“见山”的句子,就可以发现文章的主旨情感,如《回忆我的母亲》;或在篇末,结尾点题,卒章显志,而这“点题”或“显志”的内容恰恰跟文章的主旨情感有关,如《紫藤萝瀑布》;或在篇中,如过渡句,衔接于上下文之间,使文章脉络清楚,起承上启下作用,如《说和做》。还要特别注意那些蕴涵着作者观点、情感的抒情议论性的句子,它们往往是文章主旨的结晶,有画龙点睛之功效。如《走一步,再走一步》。⒌从人物形象入手。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其主旨往往是通过具体人物形象的刻画来表现主题,分析归纳这类文章的主旨情感,就理应从分析人物形象人手,也就是从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方面分析,归纳出文章主旨情感。例如《社戏》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社戏前后的故事的叙述,生动地表现了农村少年天真无邪、聪明能干活泼勇敢,自尊自信的性格,赞美了他们纯朴诚挚,热情、无私的品德。【常见题型】1.读完全文,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题。2.文中记叙了哪些事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旨情感。4.理清文章的思路,归纳作者的情感变化的过程。【答题模版】模板1:通过记叙/描写/刻画……的故事/景物/形象,表达了/赞美了/揭示了/表现了/……的思想/精神/道理/特点,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模板2:记叙了(或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赞扬了(或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歌颂了、说明了、表达了、表现了)……精神(或思想、品质、道理、感情、性格、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考点十四揣摩写作手法

例17:本文第④段和第⑨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用点?请概括回答。

示例:从写法上看,一实一虚,一突出描写,一突出议论。

例18: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请选取一处进行简要分析。

示例一:“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这个细节表现了“我”触摸黄河水时紧张、激动又谨慎的心理,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之情。示例二:“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这个细节中“我”投名片的系列动作,写出了“我”投入祖国怀抱的虔诚,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示例三:“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这段文字描写了女儿认河后“我”流泪的细节,写出了“我”愿望实现后,既伤感又欣慰的复杂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示例四:“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这段文字描写了“我”刮泥土、珍藏泥土的细节,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备考】“手法”是个很大很空泛的概念,在中考中,手法主要指对各类文章表达与表现技巧的欣赏,也就是文章在结构形式、语言风格、表达方式及其他手法上的运用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个性特点。要理解清楚写作手法这个考点,就必须先弄清下面几点。1.从文章谋篇(结构的安排)的角度讲,主要指:铺垫(小说称伏笔)照应,先抑后扬,设置悬念,过渡,线索的安排等。2.从全篇对题材的处理角度讲,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