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能力测试试卷A卷附答案_第1页
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能力测试试卷A卷附答案_第2页
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能力测试试卷A卷附答案_第3页
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能力测试试卷A卷附答案_第4页
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能力测试试卷A卷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能力测试试卷A卷附答案

单选题(共60题)1、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A.安排课前作业,课堂高效利用课堂作业,注意尊重学生主体性,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尤其重视对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B.善于利用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教学内容,对联教学深化了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C.教师和学生合作诵读,不仅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也体现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师生课堂同等的教学观念D.写作要求缺失,应在写作前强调写作要求,以利于学生写作的规范化,提高写作水平【答案】D2、某教材在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模块中设置了“初高中文言文中的成语”专题。下列作品与成语对应全部正确的是()。A.《离骚》:七月流火《陈涉世家》:鸿鹄之志B.《醉翁亭记》:百废俱兴《扁鹊见蔡桓公》:讳疾忌医C.《庄子·秋水》:望洋兴叹《赤壁赋》:杯盘狼藉D.《劝学》:锲而不舍《孙权劝学》:豁然开朗【答案】C3、教师在讲授《陈涉世家》中“为天下唱,宜多应者”这句时,讲到“唱”在这里是个通假字,通“倡”,是“带头、倡导”的意思。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通假字,教师请他们在课下搜集之前学过的通假字。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B.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C.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D.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察今》)【答案】D4、某版教科书课文《滕王阁序》后设有一道课后练习题:,A.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把握文章中心B.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序”这种文体的文体知识C.旨在引导学生抒发己见,拓展思路D.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序”这种文体写作【答案】A5、阅读《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A.由悟其名言初步了解孔圣人,“听其言,察其人”,使学生从人物身上抑或故事之中受到启发.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出学生学习本课的浓郁兴趣B.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默读,最好的方法也是默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C.学习文言文要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D.《两小儿辩日》属于寓言体裁,可以当作故事略读,粗知其意即可,不必深究,而是注重整体理解.让学生自读自悟【答案】B6、阅读《故都的秋》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A.抓住“故都”这个切入点,整篇文章的基调就被抓住了,流露出作者对北平的怀念之情B.文章标题为“故都的秋”,这只是作者个人的一种偏好用法,无需做过多的探讨C.运用换词法,对比“故都”与“古都”的区别,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用意,理解文章表达的感情D.这种问题式导入可以起到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答案】B7、学习《爱莲说》,教师要求学生找出其他描写荷花的古诗,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A.《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B.《过故人庄》——孟浩然C.《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D.《小池》——杨万里【答案】B8、学习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一课时,教师结语:A.作为拓展型结束语,让学生对下节课满含期待B.对本课时内容的概括,一语中的、简洁精当C.多媒体画面的插入,使结束语时间长,显得拖沓D.教师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进行总结与延伸【答案】C9、执教《将进酒》,教师这样导入:余光中先生在他的一首题为《寻李白》的诗中这样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出示课件)李白一生诗酒相依,诗达意,酒传情,为我们留下了近千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读过的李白诗中有哪些与酒相关的诗句。对该导入语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教师的导入语充满诗酒豪情,成功地把学生带入了诗境B.让学生温故知新回忆学过的诗句,充分激发学习兴趣C.导入中出示课件是画蛇添足,无法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D.导入语符合教材特点和学情,可顺利过渡到新课教学【答案】C10、以下是两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长亭送别》一课时针对同一教学内容设计的两个不同问题:A.教师甲的提问更好,有方法,有方向,有要求,更具有针对性B.教师乙的提问更好,简练有效,针对性强,更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要点C.教师甲抓住重点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内容解析,提问更有效D.教师乙的提问明确性更强,教师提供给了学生鉴赏的具体方法,让学生知道该从哪里着手去分析、回答问题,不至于无的放矢,提问更有效【答案】D11、阅读《木兰诗》教学实录导入语,按要求答题。A.播放视频、讲故事的导入形式,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B.播放相关豫剧曲目,学生可以初步感知木兰的形象C.课堂上播放视频、讲故事,会严重影响教学进度D.讲述北朝战乱的时代背景,能够增强学生的代入感【答案】C12、在教学《茶馆》后,某教师进行了教学反思,请阅读后答题。A.忽略了对其他人物的分析,对于人物分析教学把握不够B.对课文认识准确,分析到位,能够准确抓住教学要点C.明确指出了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引导方向D.如果能够适当引入电子教学资源,如在教室里播放话剧片段等,教学效果会更好【答案】A13、学习复句的基本类型,教师选取了一些语句作为并列复句学习的例句,下列句子适合的是()。A.他进入这个世界,便奉献给这个世界以真诚B.调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走马观花,一种是下马观花C.她不是要人装傻,而是要人保留一份纯真D.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答案】C14、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实词“善”的意义,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A.素善留侯张良(与……亲善)B.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C.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善良)D.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须臾(做好)【答案】D15、执教《祝福》一课,教师让学生思考:“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有哪些动词形象地凸显出祥林嫂的坎坷经历和悲惨遭遇试着找出并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恰当的是()。A.以描述人物命运的关键动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研读文本B.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肯定。就能步步深入,明确课文主题C.该题简单易操作、能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与讨论答问的积极性D.运用具体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符合小说教学规律【答案】B16、教师在审阅学生的作文时.发现很多学生经常将破折号使用错。为了让学生理解如何使用破折号.教师特为学生列举了以下句子,其中破折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在滨海航母主题公园风筝节上.各式纸鸢迎风起舞。其中全国最大、直径30米的巨型软体风筝——滚地龙的放飞成为节日的一大亮点。B.有关专家指出.白开水是最符合人体需要的“天然饮料”。它既洁净,又能使硬度过大的水变得适中——(因为过多的矿物质煮沸后会沉淀),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C.他最要好的朋友——一个房地产商——告诉他.市场正在调查,眼下买房要慎重。D.今天,《人民日报》在显著位置发表长篇通讯《春天里,这激情的足音——湖北省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纪实》,并对此发表了《心近才能生情》的评论。【答案】B1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A.“三十年前”这个时间有丰富的意蕴,同时又是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教师能够抓住这一个点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体现了教师对戏剧精妙语言的准确把握B.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才更容易让学生产生陌生感、新奇感,表现出对知识的新奇感,故也总是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品出个中滋味来C.找对语言点后、教师适时引入补充资料,体现了教师充分利用资源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D.若全让学生品味“三十年前”,则学生会因为资料的匮乏很难品出什么,而教师巧妙地引入“人物关系表”,恰当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链接的材料补充了文中的空白,为学生的理解搭了桥【答案】B18、教师在班级里每个月会根据学过的课文中出现的一些观点举行一次小型的辩论会,如“亡羊补牢,为时晚矣”和“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该教师的做法意在引导学生达成的目标,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A.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B.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C.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D.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答案】B19、讲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列举学过的关于描写秋天的诗歌,下列不能表现秋悲凉清冷的特点的一项是()A.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B.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C.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D.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答案】C20、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将“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作为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之一。下面对该教学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教师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选择要求理解不正确B.教师将掌握作者的生平事迹与分析作品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混淆了C.教师认为、掌握了作者的生平事迹才能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语言风格D.教师认为。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是实现全文教学目标的基础【答案】B21、以下教师对7-9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A.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B.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800字C.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D.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答案】B22、学习《囚绿记》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有什么深刻内涵?教师提问后,教室内很安静,没有学生回答此问题。教师继而又提出了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又为何“怀绿”?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讨论,最终总结出文章内涵并有条理地表述出来。下列针对教师以上教学行为的评价,不恰当的是()。A.教师在首次提问无人回答后,应对学生行为及时给出正面评价,以免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B.教师之后所提的三个问题是教师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及时调控,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机智C.后三个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由浅到深,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逐步理解文意D.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讨论,体现出教师对学生适时、适度的引导作用【答案】A23、教学《茶馆》,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剧本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下列例子适合的是()。A.只有这么办,国家才能富强!好啦,我该走了。B.我不但收回房子,而且把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也都卖了。C.老大爷,您外边遛遛吧!后院里,人家正在说和事儿呢,没人买您的东西!D.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绝不会叫我提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答案】D24、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学常识,计划组织一场“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竞赛,要求学生做好参赛的准备工作,进行古代文学常识的知识梳理。下列学生梳理的知识中不正确的是()。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B.《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收录在北宋文学家郭茂倩编录的《乐府诗集》中C.魏学洢的《核舟记》、林嗣环的《口技》均选自宋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D.在古代,“江”指长江,“河”指黄河,今天的“江”“河”则泛指河流【答案】C25、教学《归去来兮辞·并序》时,教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陶渊明的归隐情结,整理出以下句子供学生品析。其中不适合的是()。A.闲静少言,不慕荣利B.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C.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D.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答案】C26、在当代文化参与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校庆活动,为母校撰写对联,下列不合适的是()A.枝繁叶茂造福一方桑梓,天高地阔浇灌八面桃李B.杏坛吐故风送济济人才,绛帐纳新云别莘莘学子C.忆往昔书生意气同窗数载,看今朝赤子情怀欢聚一堂D.依山观海吞吐日月真卓越,教书育人彰显师德更辉煌【答案】B27、阅读某教师的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A.教学节奏的把握要参考高中学生的生理发展状态B.课堂教学的高潮要在学生承受能力范围之内形成C.教师的语言具有艺术性与节奏感可使课堂富有和谐的音乐美D.有趣的提问可以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答案】C28、学习《琵琶行》时,教师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经典琵琶演奏曲《霓裳》,在音乐声中说:“在自居易时代,‘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请大家随着这琵琶声走进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然后,教师播放范读录音。对该教学导入的评价不恰当的是()。A.该诗情感浓厚、意蕴丰富,适合运用情境导入B.教师用琵琶曲来渲染氛围,唤起学生情感共鸣C.凄冷的画面一下子将学生引入沉闷凄冷的氛围D.导入能成功引出课题,离不开教师的适时引导【答案】C29、阅读《紫藤萝瀑布》的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A.师生在课堂上交流过多会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不利于教学B.教师的有意引导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C.教师对修辞表达效果的详细分析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D.通感是不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不需要完全掌握,了解即可【答案】B30、教师完成《渡荆门送别》一诗的教学后,通过与学生一起回顾学过的写景抒情作品来巩固学生对此类诗词的认识。下列诗词中不属于写景抒情作品的是()。A.曹操《观沧海》B.杜甫《江南逢李龟年》C.王湾《次北固山下》D.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答案】B31、某选修教材中有“新闻阅读与实践”单元,教师准备从单元选文中《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入手,联系单元中的其他新闻作品如《刘翔勇夺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男子60米栏冠军》进行阅读,通过让学生练习写作新闻,完成对“博观约取、简洁真实”这一新闻特点的掌握。该教学设计的特点不包括()。A.实现了新闻教学中“阅读”与“实践”的统一B.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C.有效地利用了选修教材中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新闻的了解程度D.对单元内容进行了整合,利用专题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答案】B32、教师组织学生围绕“以儿童、少年的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主题进行探究活动,并列举了相关主题的作品供学生参考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A.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B.冰心《小桔灯》C.阿城《溜索》D.林海音《窃读记》【答案】C33、某版初中语文教材《海燕》一课后附有一篇短文《句子成分》,这部分内容属于教科书的哪个系统()A.知识系统B.练习系统C.助读系统D.范文系统【答案】A34、阅读以下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A.教师应时刻树立“大语文”观念,与其他学科、生活相结合B.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在生活、社会中学习语文C.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不需要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系统小结D.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但只是学习的很小一部分【答案】C35、教师在讲授朗读技巧时.举例说明朗读中的轻声现象。为了让学生形象理解,特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A.“她的嗓音很清亮”中的“清亮”B.“他这人心眼儿实在”中的“实在”C.“你这人真不地道”中的“地道”D.“那件事有眉目了吗?”中的“眉目”【答案】D36、文学阅读课上,老师为了考查学生的阅读识记能力,向学生出示了这么一段话: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最后要求学生完成填空题:这段描写是作家——在作品中——对人物进行的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以下哪位学生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A.学生甲:海明威,《老人与海》,渔夫B.学生乙:巴尔扎克,《人间喜剧》,高老头C.学生丙:雨果,《巴黎圣母院》,卡西莫多D.学生丁:司汤达,《红与黑》,于连【答案】C37、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的作业练习,阅读并回答问题。A.第一题意在让学生归纳矛盾冲突的发展脉络.了解林冲是怎样被“逼上梁山”的B.第二题意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进而理解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C.第三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D.第四题意在扩展学生阅读量,让学生在课文阅读中丰富知识,增加积累【答案】D38、阅读以下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A.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B.通过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D.在具体教学时,教学方式需要尽可能地多样化【答案】D39、阅读下面一节作文讲述课的片段,按要求答题。A.学生发现问题,当场进行修改,读书能力很强B.生生交流和谐,讨论气氛浓厚,乐于展示威果C.教师态度模糊,没有主导课堂,只有学生表现D.师生互动顺畅,课堂流程明晰,体现师生平等【答案】C40、学习鲁迅《故乡》时,在讲解“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时,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借代”这种修辞手法,教师举出以下示例。下列不适合作为例子使用的是()。A.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C.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D.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答案】C41、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每册书课内学习计划都包含“梳理探究”部分,并且每册有3个专题,其涉及面广泛,有的侧重对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和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对该“梳理探究”部分的实施建议恰当的是()。A.教师不必引导,布置给学生专题任务后大可放任学生自由学习B.这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必须全部背熟,并在此基础上大量延伸、拓展C.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统筹安排此部分每一个专题的教学任务D.教学中教师可删减或替换此部分的专题,为自主重设专题创造条件【答案】C42、教师在讲解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时,列举李白其他的诗句,下列诗句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A.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D.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答案】C43、某教师在讲完《游褒禅山记》之后,设计了“漫步山水,欣赏华夏风光”的课外阅读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A.语言文字应用B.诗歌与散文C.文化论著研读D.小说与戏剧【答案】B44、下面是某教师执教《故乡》一课的教学片段。A.能够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阅读B.多渠道开发文章内容,多途径质疑、设疑C.能够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发现问题D.能够使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发现问题【答案】B45、阅读《纪念白求恩》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A.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反复体味,可以逐步理解文本B.精读过分细化,不利于学生把握思想感情C.教师注重引导,学生逐渐把握教学节奏、明确教学步骤D.精读环节设置重复、哕唆,应精简步骤,使课程更紧凑【答案】A46、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中“教学建议”的内容的一项是()。A.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B.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C.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D.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答案】B47、阅读《故乡》教学设计,完成下面的问题。A.三个目标呈递进状态.每一层均以前一层为基础.同时显示了学生在学习把握与理解的过程也是递进式的.符合学习的规律B.恰当设计三维目标.且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C.第二课时是教学的重点所在——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D.本篇设计虽然对学生培养写作能力有很大帮助.但缺乏对文本本身的欣赏与揣摩【答案】B48、教学选修“文化论著选读”系列之《(论语)选读》时,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如下:掌握相关文言知识,提高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对该教学目标设计评价不正确的是()A.符合新课标对选修课系列专题目标的总体要求B.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统一C.教学目标设计缺少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明确设定D.整体设计考虑了学情,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答案】C49、学习完《观沧海》后,教师布置了课后作业:“默写诗歌《观沧海》。”下列对该作业设计的分析中,正确的是()。A.该作业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以及自主性B.该作业更适用于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C.该作业有助于学生体会诗歌的声韵美D.该作业重在及时考查学生的书写能力【答案】B50、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教师举例阐释田园诗歌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下列例句恰当的是()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C.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D.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答案】D51、阅读某教师的教学叙事(片段),按要求答题。A.分组及布置组内任务时教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B.写作实践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C.三个实践活动难度相当体现了教师一视同仁的教学原则D.第一组学生改写所需时间过长,会耽误全班的教学进度【答案】B52、阅读有关多媒体运用的教学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A.多媒体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B.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逼真的情境,增大课堂容量C.多媒体化抽象为形象,使五官官能得以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D.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答案】D53、古代诗歌鉴赏课上,教师指出《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天街小雨润如酥”一句所运用的是比喻修辞手法,同时请学生联想其他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下列符合要求的是()。A.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D.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案】B54、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课堂导入环节,回答问题。A.这样安排发展了学生个性化思维B.这样的安排与议论文这一文体特征相暗合C.这样安排把握住了“民主、科学、个性”的阅读教学的灵魂D.观察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教师使用学生问题导入,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答案】B55、阅读下面的《兰亭集序》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A.文言文教学应该打破先“言”后“文”模式B.文言文教学不宜采用讲授法。应“以读代讲”C.文言文教学不宜“解经”、逐句翻译D.文言文教学教师应注重借助文言词句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并感悟鉴赏【答案】D56、阅读某阅读教学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A.考虑教材特点、文本差异而编写的学案必然能起到真正的导学作用B.过于倚重僵化的阅读教学学案容易导致教师导读作用和意义的弱化C.教师对教材经典名篇进行与众不同的解读可以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D.教师个性化的深层导读为学生提供宽松的阅读氛围,提升阅读兴趣【答案】B57、阅读某教师的教学随笔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A.导入的作用在于快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情感B.有效教学时间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时间C.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听课效率D.把握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答案】A58、教学《赤壁赋》后,教师提出中国古代诗文有“穷而后工”的说法,并让学生讨论这种现象,从古代文学家中找出更多相类似的例子。对这一做法,分析准确的是()A.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B.意在让学生理解“创作”与“生活”的关系C.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写作素材D.体会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答案】B59、在讲授《苏武传》一文时,教师指出苏武是作者主要赞颂的人物形象,他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值得后人永远敬仰,并列举很多有关民族气节的诗句。下列哪一诗句与此民族气节相关()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C.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D.志不强者智不迭,言不信者行不果【答案】C60、执教《故都的秋》,教师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对比阅读粟子珍的散文《秋天是一支红唇膏》。思考:同是描写秋景,表达对秋的热爱和赞美,《故都的秋》为何流露出‘悲凉’之情?作者笔下选取的景物为何皆为冷色调?”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正确的是()A.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领悟以景显情的鉴赏手法B.引导学生把握求同辨异的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C.体现新课标理念,关注自主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D.意在通过思考和讨论,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答案】D大题(共18题)一、案例:阅读《林黛玉进贾府》教学片段,完成下题。师: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那么林黛玉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通过自学我们有了大致的了解,首先我们知道,林黛玉是一个出身贵族家庭的小姑娘,母亲去世后孤身一人来到贾府,投奔外祖母,同学们想一想,她实际上处于一种怎样的生活境地生:寄人篱下。师:非常好,林黛玉在贾府的处境就是寄人篱下。因为寄人篱下,所以她一进贾府就自然产生了一种防卫心理,不知道大家在读书的时候有没有留心到,我们一起把它读出来好吗生:“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她去”。师:找得非常准确.林黛玉进入贾府后确实是步步小心、时时在意。那么,她进入贾府以后该怎样和贾府的人说话呢我们现在就来品一品林黛玉与贾府的人曾说的话。请同学们在书中勾画一下,林黛玉进贾府后和哪些人说了些什么话。生:第一处: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夫人听说,笑道“这倒是了”。第二处:黛玉便向椅上坐了……岂得去沾惹之理师:请坐!这位同学找了到了两处,一是林黛玉回答大舅母邢夫人说的话,二是回答二舅母王夫人说的话,那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处,林黛玉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回答邢夫人话的生:邢夫人苦留林黛玉吃过晚饭再回去。师:我们把第一段再读一遍。(生齐声朗读)【答案】这个案例较好地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发展语感的语言训练策。该案例中,教师带领学生初步理解了林黛玉到贾府时的特定心理状态——因为是寄人篱下。加之她多愁善感的敏感性格,所以林黛玉初到贾府时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接下来这位教师就围绕着“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带领学生深入文本,从林黛玉回答邢夫人和王夫人的话语人手,认真体会特定性格的人物在特定环境下微妙的心理状态,以及这种心理状态在人物语言上的具体体现。在具体策上,教师一方面让学生根据小说中人物的话语推测其心理感受;另一方面又假设出几段与小说中不一样的“答语”,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体会林黛玉此时此刻的心理。理解她的回答为什么显得得体和恰到好处。通过这样咬文嚼字的揣摩、品味,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林黛玉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又使学生见识了作家驱遣文字的深厚功底,可谓一举数得。二、《爱莲说》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单元导语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实物特征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又选杜甫诗三首,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他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课文导语古人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怀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的比较含蓄。这叫“托物言志”。这篇文章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长,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到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课后练习1、背诵并默写此短文。2、反复品读文章寓意,研讨下列问题:(1)《爱莲说》中称莲为“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2.下面这句话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三、“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作为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试用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哪些属于这种用法。【答案】本题考查考生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及其设计依据的把握情况。解本题需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明确教学目标是从三个维度展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二、明确教学目标书写四个方面: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2.行为条件,如时间、场所等;3.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评的;4.表现程度:质量效果。第三、明确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1.学科课标,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文言文教学的相关目标要求;2.教材文本,即该篇《爱莲说》在这册教材中或这单元中的作用、地位及重要性;3.学生情况,即所学习对象的主体——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水平和理应达到的水平,以及学生的具体兴趣、认知情况等等。三、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题。守住文化最后的净土①众所周知,一个民族用以区分其他民族的最显著的特点不是武器,不是权势,而是语言,是我们从开口说话到死亡一直都不能割舍的母语。②以前很不理解,明明都是说英语,为什么还偏偏要分出一个英式英语,一个美式英语呢大都是同一种语言.干嘛还要创造一些彼此不能互相理解的词来增加沟通的难度呢③直到我渐渐长大,便开始懂了,甚至还有些同情那些美国语句。可能你会问,不论在哪一个方面都是居世界先列的超级大国的美国有什么值得同情的呢但我认为,美国虽然有钱。却也贫瘠得很。说得夸张一点,就是除了钱,穷得什么都没有了。他们没有文化,没有语言,虽然强大,却没有自己的历史。说到这里,我想你应该理解美国人非要创造出一个关式英语的道理了吧!④对,那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母语。对于当年那一批来到美国的英国人来说,他们早已不是英国人了。在远离了那个地方后,再也不能以英国人自居,自然也不能再说那里的语言了。所以他们选择了美式英语。独立,不仅仅是一场战争,一个宣言。独立,更是一种符号,一种语言。所以.在我看来。美国真正的独立是从美式英语开始的。⑤在我的认识中,文化一直就是一种混乱不清的理念,我们口吾声声说要守住中国的根,守住中华怏怏大国几千年的文化.可是该怎么守⑥我还记得早几年,爸爸的一个好朋友偕妻女回大陆,他很早就去了香港,并在那里成家立业。他的女儿与我年纪相仿,却始终不曾开口说话。某一次,我听见她和她爸爸的对话,纯正的英语让我很是羡慕。事后,我跟爸爸说了自己的看法,爸爸却说了句我当时听不懂的话,他说“她已经不是中国人了”。⑦直到过了很久的今天,我才明白爸爸那句话的含义,一个连国语都不会说的人,注定是一个回不了家的游子,俳徊走四方,却找不到根的感觉,很是可怜的。⑧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自下而上发展之根,是文化最后的净土。我们可以抑制肯德基,可以忘掉怎么拿筷子,但要记住,不要忘记母语,不要忘记——我是中国人。⑨守住母语,守住文化最后的净土,守住华夏之根。问题:【答案】第⑤段中的错别字为“怏怏大国”中的“怏怏”,应改为“泱泱”;第⑦段中的错别字为“俳徊”中的“俳”,应改为“徘”。第⑧段中的病句为:我们可以抑制肯德基,可以忘掉怎么拿筷子,但要记住,不要忘记母语,不要忘记——我是中国人。语义矛盾,应改为:我们可以不抑制肯德基,可以忘掉怎么拿筷子,但要记住,不要忘记母语,不要忘记——我是中国人。四、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第题。大成若缺①人生是一幅水墨画,我们细心勾勒着一笔一画。当我们遇见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时,用力描上一笔。然而,正如水墨画的韵致在于留白,人生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我们。我们不必妄想将它们全部做到,因为大成若缺,要学会舍弃纷繁与杂念,同时也不泯灭大关怀。②我们要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那是顺应本心的选择。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建一座小屋,他说那是更接近天堂的地方;叶芝说他要走了,存心要到一个远离喧啸的湖岛去获得安宁;海德格尔更是认为人应当诗意地栖居。他们所做的远非世人认为的重要的事。但他们的心灵却甘之如怡。鸟儿欢笑,春暖花开,似乎缺少了生活的激情,但只要他们认为这是生命的真谛,这样做又有何不可③我们往往认为大丈夫要建功立业,在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时,恍然发现还有更重要的事,但往往因此一事无成。忙学习之时觉得社会实践更重要,真正参与社会实践了,又认为在求知中务实根基更为迫切。这样就如一个麦比乌斯环一般,永无了结。放眼当前,不要在意所谓的缺憾,其实那是我们通往更深、更远处的捷径。林徽因曾经是沙龙上众星捧月的焦点人物,却能在被困李庄时恬淡自如地生活,提个瓶子上街添油买醋,她知道此时此刻生存比抱负更重要。她旅美留学,循规蹈矩地学习英语和建筑,洋文好得令美国学者费慰梅称奇,她却又在疾病缠身之际坚定信念,毅然留在祖国,用她的细腻经营着中国建筑史上的传奇。她不刻意追求更重要的事,可却在无意间已站上了智慧的高地。④大成若缺,是不必追求刻意的圆满,但绝不是虚无。如果心中没有一个成大事的目标,那也是无法成功的。浮躁喧哗的当今社会,出现了一批钱理群先生所言的“精致的利已主义者”,他们智商很高,但把世俗、功利、圆滑等作为了重要的事情。我们要做好眼前的事,却不是谋眼前之利。昔日里如谭嗣同那般为更重要的事业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殉道者再难见到。可我们不能泯灭心忧国家大事的情怀。谭继洵身为谭嗣同的父亲。在儿子以身殉国之后曾说:“我虽为达官贵族,但我儿在青史上的名声将会远高于我。”我感动于谭嗣同那实现浮士德所言“最高瞬间”的勇气,也钦佩其父的理性与深远目光,这都是利己主义者无法企及的。⑤身为热血青年,我们不仅要从眼前真正重要的事情做起,更不可丧失了追寻更重要的事的信念,以永远在大成若缺之路上燃灯前行。我们更要铭记,是如谭嗣同那般的正义与勇气,化作了人类文明天幕上与贞德、布鲁诺齐肩的璀璨星辰。问题:这是一篇高中学生的习作,请认真阅读自选角度结合其具体内容指出其优点。(15分)查看材料【答案】【知识点】本题考查作文的评析能力。【解题思路】通读作文,对文章内容、结构、语言有初步认知,其次按题于要求对作文的优点分角度结合作文内容有理有据地进行评析。做到评析准确、恰当。【参考答案】本文突出的优点有三:(1)审题精准。学生开篇用饶有意蕴的比喻。将人生中“重要的事情”和“更重要的事情”化虚为实.并顺势亮出了“我们不必妄想将它们全部做到,因为大成若缺,要学会舍弃纷繁与杂念.同时也不泯灭大关怀”的观点.立论切合题意。(2)底蕴丰富。题目“大成若缺”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原文为“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意是最完美的物体也会有瑕疵。但它的功能却丝毫不受影响。在小作者笔下,“大成若缺”凡三现。既点明了题意,又使得结构谨严。此外,行文中还提及“麦比乌斯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最高瞬间”,这些典故、言论虽所占篇幅有限,一经点缀,却有效提升了文章的思想内涵与文化品位。(3)材料丰富。从梭罗、叶芝、海德格尔到林徽因,再到谭继洵、谭嗣同父子,论据涉及古今中外.它们分别阐明了“我们要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那是顺应本心的选择”“放眼当前,不要在意所谓的缺憾,其实那是我们通往更深、更远处的捷径”“如果心中没有一个成大事的目标。那也是无法成功的”三个分论点。值得注意的是,叙林徽因一例时,谈及人物的多个层面;谭嗣同之例本无新意。但增补上谭继洵评述儿子殉道的言辞,借以批驳“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势利与短浅.既新人耳目,又很有力度地针砭了时弊。五、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片段(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师: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歌词开头两句很相似,但苏轼用的是“风流人物”,而不是“英雄人物”,这是为什么呢?生:我觉得它们都可以指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生:我觉得它们意思不同,一个侧重“风流”,一个突出“英勇”。师:“风流人物”与“英雄人物”究竟有什么异同,我们一会儿再来讨论,先继续往下看。师:再来看这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如果把“公瑾”换成“周郎”,把“初嫁”换成“出嫁”,意思会有什么变化?生:“公瑾”是字,苏轼是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的。生:“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师:“初嫁”强调小乔年轻,刚刚嫁给周瑜。可是,我想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她不是“小乔”,已经是“老乔”了。生(齐):啊?师:苏轼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呢?生:是不是强调周瑜仍然沉浸在热恋当中?【答案】(1)①创设情境,引入教学内容,借歌词中的“英雄人物”与苏轼词中的“风流人物”探究周瑜的形象。②拓展课堂资源,以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引入,使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初步感受三国时战争的宏伟场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2)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需要通过有层次的设问和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②题干材料中,教师先由《三国演义》片头曲引入,让学生思考歌曲中“英雄人物”与“风流人物”有何不同。然后借“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一句,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苏轼写就本篇词作时对周瑜的态度——赞叹、充满敬意,使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得出周瑜这一“风流人物”不仅有侠胆,还有柔肠,懂得浪漫与爱情的结论。之后教师再通过问答,循循善诱,让学生用词作中的“雄姿英发”一词来概括周瑜的英雄气概,并借此发问“羽扇纶巾”所展现的周瑜形象——富有文采。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出周瑜的形象,即刚柔并济、能文能武,对一开始的疑问做出了解答。六、案例:阅读两位教师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主要流程,完成下题。教师A:一、阅读查疑1.运用工具书,默读课文,疏通文意,2.齐读课文,然后复述大意,概括文章思想。二、讨论释疑1.(齐读第一段)“比美”离题了吗有何作用2.第一段的“三问三答”写法上有何变化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关系3.(齐读第二段)私事、国事有何相通之处何以能比喻讽谏4.(齐读第三段)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齐王确实受了蒙蔽(讽谏是在比美中偶有所悟而为之的吗何以见得)三、延伸迁移齐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答案】(1)教师A的教学过程: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文本解读之前让学生通过使用工具书.疏通文意。体现了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复述大意后,直接概括文章思想,问题设计没有梯度,不符合学生思维惯性,学生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文章思想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分析内容逐步概括。讨论释疑阶段.逐段分析割裂了文本.问题与问题之间没有衔接,没有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注重诵读,形式比较单一,多为学生齐读。本文篇幅不长而语美理严.可通过多次朗读.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设计,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一起在学习探究中体会本文设喻的说理方法一(2)教师B的教学过程:三次朗读,从易到难,有效地引导学生感知文本、探究文本,从不同角度设疑,设疑巧,且问题设置富有层次性,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诵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前提与根本,在教学过程中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若在作业设置环节中加入具体探究活动,比如学生课下以小组形式阅读《战国策》,然后请同学们交流看法。这样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局面,又能够让学生细细体会书中优美的文辞,机智、生动的语言以及绘声绘色的人物描写。七、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下列各题。课文原文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日: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课文介绍该课文选自某版本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伶官传序》《祭十二郎文》《文与可画箦笃谷偃竹记》。单元说明本单元主题为“散而不乱,气贯中脉”。作者贯注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是沟通各个部分的精气血脉,本单元所选课文,风格各不相同,但从其内在的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看,都是前后贯通的,体现了文学名篇艺术上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要求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答案】1.(1)教学目标:①掌握重点实词虚词以及《六国论》创作背景,认识古代散文在形与神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掌握本文运用对比逐层论证自己论点的方法,并通过反复朗读,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与抒情性。③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涵养爱国情怀和使命感。(2)确立依据:①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目标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展开,因此我确立了三维教学目标。②依据新课标(2017版)要求: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并联系学习过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重视诵读在培养学生语感、增进文本理解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古代作品的阅读经验。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精读、略读的方式,由点到面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和丰富。由此设立了以上三维教学目标。③单元介绍对教学作出了一定的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领悟本文的“气脉”,把握“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鉴赏方法。阅读文章,从结构、意脉、文气等方面多作体会,欣赏到古代散文高度的艺术成就。因此我设立了如上的过程与方法目标。④本文的内容特点:文章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文章语言生动有力,议论性的句子简捷有力,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文章史实论据典型、充分,分析、对比、比喻等论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句式多变,感情激切,富有感染力。因此设立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⑤学生的学习水平:高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一定文言文积累,但受生活经验限制,对文中借古讽今以表达对国家的担忧,以及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等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也不能够在情感上完全树立此意识,因此我设立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教学过程:一、初读,整体感知(主题阅读)活动设计:1.课前自读课文,圈画出个人认为重要的字词;标志出疑难字词、句式,查字典或者小组讨论解决疑难。八、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下列问题。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行,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奇树萃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滩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大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探究,练习】一、背诵全文。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二、仔细品味下面一段文字,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这种景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三、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单元介绍【答案】本题考查教学设计,要求考生进行教学片段设计,撰写相关部分的教案。九、案例:厨房交响曲①当你走进我家“乌烟瘴气”的厨房时,便会看见一个笨手笨脚的小姑娘正在炒菜,旁边有一位老奶奶在着急地为她指点迷津:“嘿嘿,不要放太多!哎呀,快把它翻过来呀!……”原来是我在学厨。②平日里,厨房可是妈妈和奶奶的“领地”。一到家,妈妈便轻装上阵,同奶奶一道风风火火地奔赴“战场”,婆媳俩大显身手,不多时,一道道色香味具全的佳肴便做好了。③目睹妈妈、奶奶的潇洒后,梦想成为一代女厨掌门人的我,手指头开始蠢蠢欲动,恳求妈妈将“厨林秘藉”传授给我。在我的苦苦哀求下,妈妈终于同意我做“实习生”,不过如果发生什么“意外事件”,立即“下岗”!尽管是“实习生”,我也心满意足了。当当当当!看着吧,一代“厨林女王”就要诞生了。④我胸有成竹而又忐忑不安地接过妈妈递来的锅铲开始做第一道菜——煎荷包蛋。这小小的荷包蛋看似简单实则高深莫测,它主要是试探你对火候的掌握和时间的把握这两项内功修为。待油烧到七八成热时,把蛋敲了下锅煎,还要放适量的盐,接下来“荷包翻身”。我开始手忙脚乱起来。蛋的一面都快与锅“浑然一体”了,我却还在一旁傻乎乎地站着。身旁的“助理教练”奶奶忙说:“哎呀,赶紧翻过来。”⑤原本以为做饭是件很简单的事,可自己做过才知道不容易,看来事情真是看着简单,做起来难啊!指出该习作的两个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答案】本题是一个自由发挥的题目,注意要结合材料分析。此题是一道写作评析题。作文评析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分别是作文的主题(立意或主旨)、材料(选材)、结构、语言。(1)对于主题可以从主题是否集中、明确、深刻来进行考虑。(2)对于选材可以从是否紧扣主题、真实可靠、生动形象来进行考虑。(3)对于结构可以从结构是否完整、合理、严谨,同时开篇结尾是否扣题,过渡是否自然这些方面来进行考虑。(4)对于语言可以从修辞、风格等方面入手。一十、根据以下材料,回答下列小题曹操《短歌行》原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②,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③。周公吐哺④,天下归心。【注】①青青子衿: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②呦呦鹿鸣:出自《诗经叫、雅?鹿鸣》。呦呦,鹿叫的声音。【答案】1.【参考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和现实背景,掌握有关诗人的文学常识,理解诗歌中涉及的文学典故。②朗读课文,体会节奏和韵味,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渴望招纳贤才来建功立业的心情,能够背诵诗歌。过程与方法:①反复诵读,品味语言。②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用典、比喻等诗歌表达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与积极进取的精神。(2)设计依据综合以下几方面内容设计了以上三维教学目标。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高中语文课程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表现的能力;语文课程应该引导学生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一十一、阅读《登高》教学实录片段,回答下列小题。案例: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沉郁顿挫”的含义。“沉郁”应从内容情感角度来理解,“沉”就是“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就是“积”,指情感的含蓄、凝重、深沉。“沉郁”意味着思想博大深广、韵味深远,“顿挫”指音调、情感的起伏变化。这节课我们仅从情感变化的角度来进行分析鉴赏。从情感角度来看,“顿挫”是指情感跌宕起伏、郁结难舒、一唱三叹。师:下面我们读一读《登高》,试着感受“沉郁顿挫”这种风格,然后请谈一谈你从哪里读出了“沉郁顿挫”的意味。提示:1.从秋景描绘和蕴含的情感中去读“沉郁”。2.从诗人的情感变化中去读“顿挫”。表达要求:我认为(某联/句/字)给人(沉郁/顿挫)之感。因为这句写了_______景,抒了_______情,感情的变化是_______,给人_______的感受,所以_______。(生齐读,并自由讨论)师:下面请大家分享讨论的结果。生:我认为首联有“沉郁”之感。“风急”和“猿啸哀”表达了悲凉的气氛;“渚清”“沙白”这两种色调都很冷清,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悲凉之感。师:《沁园春?长沙》同样描写秋景,“层林尽染”就没有秋天的萧瑟之感。生:(点头)所以我认为首联给人一种“沉郁”的感觉。师:这位同学从“沉郁”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同学们还有补充吗?【答案】(1)教学过程:①明确含义。教师在开始《登高》一诗“沉郁顿挫”风格的讲解前,逐字逐词为学生明确“沉郁顿挫”的字面意义,自然地引出“从情感变化的角度”来分析鉴赏本诗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进入下一环节学习明确目标,打好基础。②合作讨论。教师紧承上一环节引出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对学生关于“沉郁顿挫”风格的读、思、说做出要求,既进行了合理有效的提示,又出示了具体规范的表达要求。这使得学生在带着问题朗读诗歌、思考问题、自主讨论的同时,激发求知欲,提高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③以问促思。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发言进行追问,在逐步深入的、具有引导性的提问中,对学生加以点拨,启发学生结合具体诗句,从“沉郁”“顿挫”两个角度深入感知、体会、思考、理解本诗的风格。教师的“问”既是对学生思考的有效引导,又是对学生回答的有效评价。④听音悟情。教师要求学生一起听《登高》一诗的朗读音频,引导学生在听读的同时,从语速、音调等方面感受诗作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作“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这一过程既向学生展示了规范的诗歌朗读形式,又加深了学生对诗歌风格的直观感受。教学效果:题干中教师在明确本课教学重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和探究;将教学内容问题化、具体化,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体会并理解教学内容。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积极性获得了有效激发;学生逐步理解了“沉郁顿挫”的含义,深化了对关键词句的认知,体会了诗作风格特点,掌握了诗歌学习的有效方法。本课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达成了既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然而,教师在指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中,仅从浅层的词意、语速、音调等方面做了切入,却缺乏对诗人生平经历的介绍,未做到“知人论世”,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未能有效达成。(2)优点:教学评价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题干中教师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诗歌内容及情感变化特点后,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积极自由地表达并给学生以思路指导,发挥了教师评价的激励功能与引导功能。例如:学生在回答“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的感受时,有效切入对“沉郁”的理解,教师以“非常好”的肯定性评价鼓励学生;在学生分析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用词特点后,教师以更进一步的具体讲解与“她把‘沉郁’的特点说清楚了,如果在分析之后再明确结论就更好了”的评价说明,有效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与表达的方法,推进了课堂教学进程,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点:教学评价未体现对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重视。题干中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一味地侧重于学生对诗歌“沉郁顿挫”风格的理解,过于重视对课堂教学节奏的控制;只关注了学生的探究结果,却缺少对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的激发、引导与重视。例如:在学生感悟出“鸟飞回”似乎在“暗示诗人的命运”时,教师未能及时对这一课堂生成资源进行利用,展开“知人论世”教学,而是按照原定思路,从“沉郁顿挫”的角度询问学生的感受,错过了最佳评价引导时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教学评价缺乏有效性,因而未能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发展与思维的发散,也未能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一十二、根据以下材料,回答下列各题李白《蜀道难》原文噫吁嚱,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冰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课文介绍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第二单元第一课,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杜甫诗三首》《琵琶行?并序》《李商隐诗两首》。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题材扩大,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要求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答案】1.【参考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了解诗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②把握诗人奔放的感情和诗歌的寓意,品味诗歌的艺术特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音韵美,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③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①讲授法,疏通诗意。②诵读法,兼顾诵读技巧和诗歌感情基调。③合作探究,提高问题意识,培养合作能力。④启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想象力和感悟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2)设计依据一十三、案例:以下是《散步》一课的教学设计,阅读后完成下题。一、导入师: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今天,让我们步入一个家庭,去感受这个四口之家浓浓的亲情。学生:唉,怎么又是《散步》!(这是一次县级教学定级达标课,该班已经是第四次讲授《散步》了,学生厌烦的情绪已经暴露了)教师镇定地微笑着:确实难为同学们了!可生活中我们经常去散步,而且乐此不疲的哟,或许今天大家跟老师一起去散步会有不同的滋味呢(学生和听课教师一起开心大笑)二、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2.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教师以充满温情的语气给大家把课文读一遍,同学们边听边感受这份亲情,看课文写的内容是什么)三、自主合作.探究主题【答案】这堂课可以说是一堂情感勃发的感悟课,也可以说是在新课标新理念指导下的开放课,“大气”充满课堂:①教者灵活的教育机智。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料之外的细节,是检验教者自身素质的舞台,处理不好,将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使学生产生抵抗情绪,影响课堂,也有损于教者自身形象。如学生面对重复的教学内容发出“唉,怎么又是《散步》”的厌烦情绪,教者镇定而微笑的“难为同学们”“不同的滋味哦”,巧妙高明!②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学生首先接触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学世界,学生生活在生活世界之中,而不是生活在科学世界之中。课程只有面向生活世界,才能真正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本案例关照学生的生活,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讲述自己家庭生活中平凡感人的生活小事,可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成为课堂学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课堂教学呈现丰富性.使思维活动多元化。③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改变学习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创新三者水乳交融,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教学中注重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质疑问难,并发表独立的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再表达,提出自己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共同探讨,它不仅能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获得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也有利于情感的体验、个性的张扬和创造精神的培养。④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新课程所确定的培养目标和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教者组织学生对课文的自我解读和个性表达,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尤其是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发现体悟到的“三美”,体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和学生自主活动的成功。一十四、案例:阅读下面的作文题目和学生作文,完成题。【作文题目】请以“冬已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但不要求写诗歌;不得抄袭,书写清楚,不要出现表明学校和班级的文字。【学生作文】冬已至①有人说,这是一个出快餐书籍的时代,高雅文人们的冬天到来了。②前些日子,香港一家有名的人文书店老板在整理书籍时,被坠下的书压死,其尸首十天后才被发现。报道一出,引得爱书人唏嘘不已。书店老板的死,大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3今书市现状。内容高雅需要细嚼慢咽的书乏人问津,相反,各种奇情、惊悚、低劣庸俗甚至错误百出的书,竞被宣传为适应最广大百姓,美其名曰上了“排行榜”的快餐书而不停地再版。这样火热的书籍营销市场背后。是何等刺骨的寒冷!确实是让人感到冬天到了!③我曾经试着去追寻前人的读书之路,感受他们经历过的读书四季。④那是个飘逸着奇幻之梦的书之春。有《诗三百》的奇异绵长,有老庄的诡伟超绝,有诸葛亮的慷慨激愤,有曹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的霸气。有辛弃疾把栏杆拍遍的惆怅,有李清照“惊起一滩鸥鹭”的超脱,有姜夔“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僚。有李白的飘逸,有杜甫的沉郁,有陶渊明的菊花盛开,有龚自珍的寒梅怒放。有王维的诗画一体,有王勃的情景交融。书之春是诗词赋的季节啊,她涤荡着人们的心灵,人们变得纯真而高雅。⑤那是个流光溢彩的书之夏。人们饱吸泰戈尔“生如夏花之绚烂”的睿智,激起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幸福期待;经受欧·亨利精巧结尾的震撼,馨享伏尔泰宏篇巨制的滋润。到雨果笔下巴黎圣母院访古。去杜拉斯曾魂牵梦萦的湄公河畔沉思;随鲁迅到成亨酒家闻烧黄酒的醇香,跟汪曾祺到他的故乡品尝那甘美的鸭蛋。书之夏啊,让人们思索、感悟,悟出人生的真谛。⑥那是个沉稳而丰实的书之秋。看卡夫卡在《城堡》里深思,观唐吉诃德大战风车的荒诞;感受《铁皮鼓》的沉重,沉思《追忆似水年华》的真意。王小波何以表述建筑的三个时代,周国平为何要构想精神的家园,余华笔下几世几代的中国民众是怎样的不幸,张玮在《古船》里究竟留下了多少时代的印记,在这思索的书之秋啊,令人们清醒,使人们求索。【答案】错别字:第④段中的错别字为“寂僚”中的“僚”,应改为“寥”。第⑤段中的错别字为“宏篇巨制”中的“宏”,应改为“鸿”。第④段中的病句为:书之春是诗词赋的季节啊,她涤荡着人们的心灵。人们变得纯真而高雅。最后一小句缺少谓语,应改为:书之春是诗词赋的季节啊,她涤荡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变得纯真而高雅。一十五、阅读材料。完成第19-21题。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原文“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答案】本题考查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设计能力及制定依据。【解题思路】(1)仔细阅读文本《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及文本下的单元导语、课文导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等。(2)结合对文本《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理解、单元介绍、新课程标准等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3)结合对文本《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理解、单元介绍、新课程标准等制定教学重难点。(4)分别说明制定依据。【参考答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是伟人单元,人物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初一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应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本课作为本单元第二课,在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引导学生“学习名人精神,争做优秀人才”,以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展示了闻一多先生对于文学事业和革命事业的两种独特态度:作为学者,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作为革命家,他是“做了就说”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其实有一个精神核心——爱国情。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也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结合单元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规定,制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了解闻一多先生。②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③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④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会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②品味生动形象语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闻一多孜孜不倦、严谨治学的精神及作为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