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教学目标:1.品读探究,感受作品的语言之美。体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2.通过分析文中景物描写,学习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感受秋景中渗透的“雅趣”之美。3.感悟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眷恋之情以及悲凉、伤感之音。4.激发对自然的珍爱之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古典诗词导入,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人,他们眼中的秋景也不同,因为他们的情感有别。的确如此,“一片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回顾所学的关于秋的诗句,古人的悲秋情结,引入《故都的秋》哎呀!这秋天啊,大概是容易使人感伤的季节。你看啊,那簌簌飘零的落叶,那正在凋零的花儿,那日渐枯黄的小草,与这个大地啊愈来愈接近的颜色。这个时候,人的情绪便日渐敏感起来,情不自禁地将秋天的景色与风物,与自己的心境啊对应起来,我们的内心便会自然而然地涌起,某一段时光、某一个地方的怀念。著名作家郁达夫,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秋天里,用他深沉的笔触为我们写下了散文名篇《故都的秋》。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散文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吧!二、出示学习目标(PPT3)三、美读三分文章七分读,《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中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佳作。《故都的秋》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精美。作为一篇美文,值得我们反复诵读。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学生展示朗读读,故都清秋之情;品,文章的写景艺术;悟,作者的人生心境情感;写,自己的眼中秋景。二、文本解读:自由诵读课文,思考问题:1.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有着什么特点?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文眼)2.作者对故都的秋怀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明确:作者感情:热爱眷恋向往明确: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四、意读1、标题为《故都的秋》,从标题看,中心词应该是哪个字?跳读课文,找出写秋的段落明确:课文分四个部分:(板书)(1—2)思秋(总)(3—11)绘秋(分)(12)议秋(分)(13—14)恋秋(总)2、(阅读3——10段)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些故都的秋景?(明确:3段牵牛花,4段槐树,5段秋蝉,6—10段秋雨,11段果树。)五、品读(一)作者对这些秋景进行了怎样具体的描绘?1、观秋色师:现在大家说说你找到了哪些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明确: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师:那么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明确:冷色。师:我们知道,蓝色和白色属于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落寞。(明确:冷清、落寞)师:每次我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常常想起王安石的这两句诗,“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透出的是落寞悲凉的心情。)可以说,郁达夫这时的心境和王安石颇有相同之处,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2、听秋声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明确:鸽飞声、蝉声、风雨声、问答声。)师:写这么多声音,是不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呢?为什么?(明确:作者是以动(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师:让我们集中听听作者笔下秋蝉的鸣叫,看看会引起怎样的感受?师: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如《雨霖铃》中的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还是蝉衰弱的残声。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3、品秋味师: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处在这样目之所见都是破屋、驯鸽、牵牛花的蓝朵等这样的冷色彩与景物、寂静的秋天,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明确:悲凉。这便是故都的秋味。)(三)作者是怀着怎么样的情感来描绘故都的秋景的?(原文回答)归纳: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秋天,不同的人笔下也会有不同的秋天。在“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日里我们看到了的壮丽;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秋风中,我们觉察到了秋的悲凉;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秋雨里,我们听到了秋的凄苦……不同的人的笔下,也会从不同的角度描绘秋天,有绘声的、有绘色的、有绘形的,那么郁达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秋的?在郁达夫眼里,秋天有什么特点,特别之处呢?(齐读第一段)明确:秋味。清、静、悲凉。(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教师点评:情有独钟,情有所系,情感总是依附于形象,即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境界,让我们一起欣赏了作者精心描绘秋景。同学们都感受到了,虽然时时写景,其实处处透露出悲凉。虽然画面没有悲凉二字,其实字里行间缺处处透露出悲凉之气。这时我们不仅会有疑惑,让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在小院中的每一花每一草中,在秋槐的每一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里,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郁达夫都用整个身心去品味秋、抒写秋。却浸染了如此浓厚的愁绪,为什么都充满着一种悲凉的感情色彩呢?此时作者有过怎样的经历,正遭遇着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走进郁达夫的灵魂深处,去了解他的精神世界。六、深度品读1.小组合作探究: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描写秋的语句或段落,反复品读,并说说这些语句是如何体现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五幅秋景图,庭院清秋、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枣奇景。重点赏析一二幅。赏析角度参考(自由选择)感官角度:调动感官,品秋味;品味语言:结合手法,品效果;情景交融:置身语境,品景情;细节描写:抓住关键,品细节。2.同学发言,集体讨论。①第三段,庭院清秋“听得到青天驯鸽的飞声”以声衬静,写出了环境的宁静。“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冷色调,写出了清、悲凉。“一椽破屋”“破腰壁”写出了环境的悲凉。②第四段,秋槐落蕊“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柔软的触觉。”听觉、嗅觉都无从把握,只能通过“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来感受那其中的美。写出了环境的静,心的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还觉得有点落寞。”看到扫帚的丝纹,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细微的扫地的声音,在原本繁华热闹的故都,连扫帚扫地这样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正反衬出故都的静寂,写出了环境的清、静,心的悲凉。3.根据赏析示例课后自主赏析。③第五段,秋蝉残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衰弱”突出蝉声之小,而着一“残”字,则让萧瑟的气氛笼罩着故都,让人顿生悲凉之感。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这里用反衬的手法,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写出了故都秋的静和悲凉的特点。④第六至十段,秋雨话凉“那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写出了环境的静、悲凉。“息列索落”这个拟声词写出了秋雨的不喧闹,不缠绵;雨后“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一个“卷”写出了秋雨经过之快。几句话活灵活现地写出了秋雨忽来忽去、干脆利落的特点。都市闲人的着装举止、神情声调悠闲中透着清、净、悲凉。⑤第十一段,秋枣奇景“像鸽蛋似的着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颜色的时候”“淡绿微黄”,视觉上给人一种清、静之感。枣子由淡绿到微黄再到红完。作者以枣子颜色的变化写季节特征。枣子由淡绿到微黄再到红完,正是秋由始至终,由盛至衰的过程。透露出对清秋胜景的无限留恋,及无法挽留的无奈之情。可以说,五幅秋景图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正是郁达夫所独有的审美体验。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闲适而略显忧郁的情调,是郁达夫这样一位传统且对故都怀有真挚眷恋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也才能表现得这样细腻而深挚。三、悟虽然说似乎中国人长期都有一种悲秋的传统,但也不乏写秋的壮美诗词。比如李白写:“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杜牧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刘禹锡在《秋词》中一反常态,歌颂秋天的壮美。1.为什么郁达夫偏偏钟情于秋的清、静、悲凉呢?前期经历:幼时艰辛,性格忧郁青年经历:日本十年,歧视凌辱知人论世:伤感文人、冷落阴影创作当下:日寇侵华,北平衰颓作者很自然以“清、静、悲凉”当做文学雅趣。同样可以从《故都的秋》这个标题得到印证。为什么不以“北平的秋”或“北国的秋”为题呢?家国之思、眷念之情、文化意味、悲凉之感。2.要表现故都“秋味”,作者为什么没有选取北京著名文化地标,如故宫、颐和园、香山、天坛等,而是通过描写牵牛花、槐蕊、秋雨、秋枣等平凡细小的事物来着重表现?北京著名文化地标,如故宫、颐和园、香山、天坛等:富贵繁盛与日常遥远。作者心境:更愿意接近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带着一股老北京所特有的悠闲自如;萧瑟景物、冷色调更符合作者清静悲凉心境。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作者的心境直接影响他对文中景物的选择。2.为什么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味如此悲凉,却有特别之美?审美情趣:逃避鲜艳,追求淡雅超脱世俗:无意富贵,远离喧嚣物哀之美:衰败景物,感悟生命小结:言为心声,文见其人。文中的秋景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恋,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全文的基调是忧伤、悲凉的,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七、理性评读知人论世,让我们一起了解郁达夫的生平经历。(请打开练习册P8右上角的《常识常记》的第一个内容。齐读)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了人生的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内心的“悲凉”也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课文第十二段)郁达夫也感染了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郁达夫生于书香家庭,3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也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形成了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据此,这正印证了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观点,即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选择适宜的景物——以情驭景,同时利用这些事宜的景物来抒情——借景抒情。我们才能够理解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八、读后写1.一片落叶就是一个季节,一个季节就是一点秋意,一点秋意就是一番心境,一番心境就是一篇散文。请你走进自然,寻找秋天,写下自己对秋天的独特感受。2.根据第一二幅秋景图的赏析示例,任选后面三幅秋景图(秋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