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龙口市下丁家镇下丁家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烟台市龙口市下丁家镇下丁家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烟台市龙口市下丁家镇下丁家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烟台市龙口市下丁家镇下丁家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烟台市龙口市下丁家镇下丁家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龙口市下丁家镇下丁家中学七年级历史12月期末试题一、选择题(50分,每小题2分)1.根据《三国志·魏书》等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葬在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郊)。2009年,国家文物局审核了河南省安阳市高陵墓的考古发掘成果,最终认定高陵墓的墓主为曹操。以上确认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A.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 B.家族族谱的记载C.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D.安阳的悠久历史【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根据《三国志·魏书》等记载”的信息可知,这是以历史文献为依据的,根据“国家文物局审核了河南省安阳市高陵墓的考古发掘成果”的信息可知,这是以考古结果为依据的,由此可知,A符合题意;BCD三项的内容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故选A。2.“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摘自《汉晋春秋》中《后出师表》的白话译文)这句话中的“臣下”所指的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是()A.霍去病 B.诸葛亮 C.周瑜 D.黄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伐魏兴汉”指的是蜀汉伐魏,“臣下”指的是写《后出师表》的蜀汉丞相诸葛亮,B项正确;霍去病是西汉汉武帝时期出击匈奴的将领,排除A项;周瑜和黄盖是东吴将领,与《后出师表》中的“伐魏兴汉”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3.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于()A.公元2世纪前期 B.公元2世纪后期C.公元3世纪前期 D.公元3世纪后期【答案】C【解析】【详解】220年、221年和229年均属于公元3世纪前期,故C符合题意;A、B和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4.验证诸葛亮观点“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的战役是()A.牧野之战 B.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D.赤壁之战【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三国鼎立的知识可知,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取胜,曹操战败,这场战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D项正确;牧野之战是周灭商之战,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之间的战争,发生在北方地区,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巨鹿之战是项羽同秦军进行的一场重大战役,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5.下列关于魏、蜀、吴三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B.吴国造船业发达C.蜀汉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D.孙权派卫温去夷洲,加强了大陆对台湾的管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曹魏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屯田制,组织流民耕种官田,大力兴修水利,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6.下列关于三国鼎立局面的表述,正确的是()A.官渡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B.220年,曹操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C.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汉D.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干“三国鼎立”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A项;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排除B项;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排除C项。故选D项。7.南朝时期,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不包括()A.精耕细作 B.水稻直播 C.麦稻兼作 D.多种经营【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苗移栽。水稻直播不属于南朝时期,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江南地区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江南地区引进北方小麦,麦稻兼作,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江南地区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8.下列关于南朝政治的评述,正确的是()A.南朝从420年到581年 B.南朝各个政权并存C.南朝都城都在建邺 D.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20年,东晋灭亡,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历史上统称为“南朝”。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D项正确;南朝存在时间是420年到589年,排除A项;南朝宋(420年-479年),南朝齐(479年-502年),南朝梁(502年-557年),南朝陈(557年-589年),南朝各个政权是相继出现,不是并存,排除B项;东晋时定都于建邺并改建邺为建康,南朝都城都在建康,排除C项。故选D项。9.南北实力对比,南朝处于明显劣势始于()A.宋朝 B.齐朝 C.梁朝 D.陈朝【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南朝处于明显劣势”和所学知识可知,梁武帝萧衍从地方起兵夺取帝位后,放纵皇室成员和官僚大地主盘剥平民百姓,政治日益败坏,后来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建康失守,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C项正确;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30余年时间里,轻徭薄赋,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排除A项;齐朝,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二个朝代,为萧道成建,定都建康,排除B项;陈朝时期,中国南方经过了多年的战乱,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毕竟由于国力衰微,北朝趁虚而入占据大片土地,陈的统治被局限于长江以南,宜昌以东的地方,排除D项。故选C项。10.东晋初期,大量避乱南迁的北方贵族定居浙东,他们主要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等经济活动,很少涉足大土地农业经营。这表明北方贵族A.缺乏生产工具和技术 B.可支配的劳动力不足C.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 D.排斥南方的本地贵族【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东晋初年南迁的北方贵族主要参与手工业和商业活动,很少涉足大土地农业经营,结合所学可知,东晋初年,南迁的北方士族社会基础有限,南方土地资源被当地士族所占据,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所以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故选C;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故排除A;大量南迁的北方人口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故排除B;材料说明的是南方本地贵族排除北方贵族,故排除D。11.在我国南方各省,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客家人。史学界普遍认为客家人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汉族人。下列有关中原人口南迁的说法正确的是A.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B.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C.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D.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北方战乱,南方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大批南迁,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不仅为南方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选项C符合题意;西晋后期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北方战乱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并未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2.东晋政权未能恢复中原原因,不包括()A.对北伐将领不信任 B.北伐后援不足C.对北伐将领多方牵制 D.东晋民族矛盾尖锐【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建立之后,中原地区已沦丧于胡人之手。东晋虽曾屡屡兴师北伐,然北伐之军每每功败垂成,始终未能恢复中原、完成一统。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民族矛盾不能作为东晋政权未能恢复中原的原因,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南方多数世族只是以扩充个人势力为目的,不积极北伐,或者是利用北伐排斥异己,争权夺利。故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不信任,心存疑虑,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南渡以后东晋不断发生重臣悍将叛乱,自身十分虚弱。所谓人贵自强,东晋却是自甘衰弱,北伐因此缺少后援,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江南本地的望族受朝廷重用,也不希望皇室北还。南北世族对寒族出身的将领更是多方排斥、处处牵制,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13.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中国和世界人民深感悲痛。民以食为天,华夏儿女历来关注农业生产,请问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A.《齐民要术》 B.《大明历》 C.《兰亭集序》 D.《史记》【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时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A项正确;《大明历》是由南北朝时期中国著名数学家、科学家祖冲之创制的一部历法,排除B项;《兰亭集序》是王羲之所写的天下第一行书,排除C项;《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排除D项。故选A项。14.下列关于《齐民要术》评述,不正确的是()A.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B.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C.提出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 D.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题干“《齐民要术》”和所学知识可知,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排除B项;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排除C项;贾思勰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整理古书中记载的农业知识,采集民间歌谣谚语,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自己还在生产实践中证明和丰富了这些经验,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排除D项。故选A项。15.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B.《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被称为“书仙”C.由于山水诗人的增多,山水画开始形成D.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石窟【答案】B【解析】【详解】此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被称为“书圣”,B项符合题意,选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由于山水诗人的增多,山水画开始形成;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石窟,ACD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16.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下列关于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的评述,正确的是()A.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B.西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C.钟繇和胡昭是西晋时期的书法名家D.西晋时期的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使书写的载体变得快捷便利,也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A项正确;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排除B项;钟繇和胡昭是曹魏时期的书法名家,排除C项;东晋时期的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排除D项。故选A项。17.某中学在美化校园、设计古代文化名人长廊的时候,尚缺一座农学方面的人物塑像,应该选取哪一个人物原型比较合适()A.蔡伦 B.贾思勰 C.祖冲之 D.王羲之【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北魏贾思勰是中国古代杰出农学家,著有农书《齐民要术》,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蔡伦改进的是造纸术,不符题意,排除A项;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C项不符题意,排除C项;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D项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18.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发现了我国早期栽培的农作物遗存。这种农作物最有可能是()A.粟 B.黍 C.玉米 D.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浙江属于长江流域,故栽培的农作物最有可能是稻,D项正确;粟、黍是北方地区先民开始栽培的,排除AB项;玉米原产于南美洲是明朝引进的,排除C项。故选D项。19.博物馆讲解员说:“这里的人们以粟为主食,还能制作彩陶。”与之相符的遗址可能是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粟”、“彩陶”等信息判断可知该遗址可能是半坡遗址,故选D;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没有培植农作物,排除AB;河姆渡人培植的是水稻,排除C。20.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可以佐证半坡人掌握简单纺织、制衣技术的是A.石铲 B.骨耜 C.骨针、骨锥、纺轮 D.渔叉、渔钩、渔网【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半坡遗址中出土了骨针、骨锥以及陶制和石制的纺轮,由此可知,半坡人已经会简单的纺织和制衣技术,故选C;石铲、骨耜均是农业生产工具,故排除AB;渔叉、渔钩、渔网均是捕鱼工具,故排除D。21.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下列选项中能够支撑该论点的论据是()①云南元谋发掘的粗糙石器②北京周口店发掘的打制石器③半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粟粒④河姆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稻谷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作新石器时代。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新石器时代。半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粟粒是能够支撑题干论点的论据,故③符合题意;河姆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稻谷是能够支撑题干论点的论据,故④符合题意;③④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元谋人和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排除①②,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22.“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个过程,以农业产生为上限。”有助于印证和推测“上限”的是()A.北京人的发现 B.半坡遗址发掘C.元谋人发现 D.山顶洞人发现【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个过程,以农业产生为上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上限指的是原始农业的兴起。半坡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原始农业遗址之一,B项正确;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是我国早期人类的代表与题干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23.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指(

)A.夏人后裔B.商代遗民C.周朝百姓D.少数民族【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曾几次迁都,一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商代遗民称为“殷民”,故选B。24.《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周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人口C.土地和耕牛 D.人口和铁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政治范围。B项正确;耕牛、铁犁反映牛耕技术与铁制农具,而铁制农具与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25.下面关于甲骨文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商朝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②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③甲骨文内容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④甲骨文开始于夏朝,兴盛于商朝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④甲骨文开始于夏朝,兴盛于商朝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由此可知,①②③均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二、简答题:26.简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目的和措施?【答案】汉武帝大一统的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①政治上:采纳主父偃建议,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设立刺史;②思想上: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经济上:盐铁专卖;把铸币权收归中央;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④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解析】【详解】目的:根据所学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知识可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措施:根据所学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知识可知,解答本题需要学生从以下学生进行回答,即政治上、思想上、经济上等角度进行回答。所以,具体措施如下: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①政治上:采纳主父偃建议,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设立刺史;②思想上: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经济上:盐铁专卖;把铸币权收归中央;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④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27.谈谈你对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感想?【答案】实行“一带一路”,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有利于区域融合,促进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带动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的差距;有利于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依据所学知识结合“一带一路”起到的作用作答即可。如:实行“一带一路”,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有利于区域融合,促进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带动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的差距;有利于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8.简述秦始皇的功与过?【答案】功: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派蒙恬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修灵渠,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过: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解析】【详解】论述:评价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人物,把他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论述秦始皇的功与过,可从秦始皇的功绩(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和过失两方面分析作答,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功: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派蒙恬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修灵渠,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过: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汉代时有人这样评价秦始皇:“秦王贪婪暴虐,残贼天下(注:想到贼一样残害天下百姓),……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逃跑)罪而死者无所告诉,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天下坏也(坏:大乱,人民起义)。”——《汉书·贾山传》(1)依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什么重要意义?(2)依据材料二概括,汉代人“批评”秦始皇的理由是?(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应该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答案】(1)措施: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形制,统一文字.作用: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2)严刑峻法、滥用民力、专制暴虐。(3)评价历史人物,应结合时代背景,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以评价秦始皇为例:一方面,他统一了中国,创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另一方面,他推行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秦朝灭亡。【解析】【小问1详解】措施:根据材料“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可知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形制,统一文字措施;意义:根据所学知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小问2详解】理由:根据材料“秦王贪婪暴虐,残贼天下,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逃跑)罪而死者无所告诉,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天下坏也”可知理由是,秦始皇实行严刑峻法、滥用民力、专制暴虐。【小问3详解】评价:根据所学知识,评价历史人物要结合时代背景,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例如:评价秦始皇,一方面,他统一了中国,创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另一方面,他推行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秦朝灭亡。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代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哪一史实最能证明“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有何具体措施(至少写2个)?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