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轮复习地理中图版教师用书第三部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_第1页
高中一轮复习地理中图版教师用书第三部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_第2页
高中一轮复习地理中图版教师用书第三部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_第3页
高中一轮复习地理中图版教师用书第三部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_第4页
高中一轮复习地理中图版教师用书第三部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eq\b\lc\|\rc\(\a\vs4\al\co1(,,,,,,,,))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讲区域和区域差异[教材内案例——抓牢靠]一、区域和区域差异1.区域(1)概念: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2)划分指标:有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有综合性的。(3)区域的特点eq\b\lc\{\rc\(\a\vs4\al\co1(具有一定的边界,区域内各要素之间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性,范围有大有小,等级有高有低))[温馨提示]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不等于说没有界线。因为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因此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只是有的界线明确(如国界),有的界线模糊(如气候区)。2.区域差异(1)概念:两个或者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2)研究方法:比较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3)研究目的: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1.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域差异。其中,地形和气候是基本因素,而土壤和植被是自然区域的标志。2.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三大自然区A东部季风区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C青藏高寒区分界线a400mm年等降水量线;b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c横断山脉位置东部临海深居内陆地处西南部面积45%30%25%地形平原、低山、丘陵为主高原或高山盆地为主高原、山地为主气候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寒气候水文特征多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多内流河、咸水湖,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内外流区兼具,湖泊众多,是许多大河的发源地土壤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荒漠植被和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原始土壤植被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自西向东依次为荒漠、荒漠草原、草原高寒荒漠、高山草甸和灌丛,森林集中于东部和南部边缘山谷地区三、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农业活动最主要的农业区,以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为主,灌溉农业、绿洲农业以畜牧业为主,河谷农业交通交通发达交通不便经济和文化发达相对落后四、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北方南方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热带、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原和高原为主平原、低山和丘陵为主河湖有结冰期一般不结冰2.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北方南方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耕地类型旱地水田民居建筑平顶斜顶交通运输铁路、公路铁路、公路、内河运输工业重工业为主轻工业为主文化景观和文化行为面食为主,说话直率,方言较少米食为主,说话婉转,方言繁杂五、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1.划分依据eq\b\lc\{\rc\(\a\vs4\al\co1(自然条件的差异,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范围(暂未包括港、澳、台)(1)东部经济地带: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2)中部经济地带:黑、吉、内蒙古、皖、赣、湘、晋、豫、鄂。(3)西部经济地带:陕、甘、宁、青、新、藏、云、贵、川、渝。3.区域差异(1)经济发展的差异:①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东部经济地带最高,西部经济地带最低,差距逐渐扩大。②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东部经济发展速度快,中、西部发展相对缓慢。(2)区域位置的差异:东部经济地带海运便利,地势平坦,交通便捷,区位条件优越,中、西部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3)历史背景和开放顺序的差异:东部开发历史和对外开放较早,西部内陆地区较晚。[教材外案例——领悟好]综合区域的差异比较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比较区域要素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相同点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不同点位置北纬30°附近,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土地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人均耕地面积少黑土为主,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多矿产贫乏石油等矿产丰富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区域要素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农业耕作类型水田耕作业旱地耕作业主要作物水稻、油菜、棉花玉米、春小麦、大豆耕作制度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特色产业水产业西部畜牧业工业综合性工业基地重化工业基地商业贸易发达不发达[循流程解题——有一套]在解答有关“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类试题时,可遵循以下思维流程:以考纲为纲eq\b\lc\|\rc\(\a\vs4\al\co1(,,,))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考点(一)区域特征分析[高考怎么考][典例](2017·江苏高考)如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时期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的特征有()A.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一直领先全国B.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呈加快的态势C.1978~199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相同D.1978~1990年,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速最接近(2)1978~2015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变化反映了()A.改革开放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B.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不断加快C.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中西部增速D.21世纪以来,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格局发生了变化[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直观看出,1978~1990年,三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不相同,东部地区高,中部地区低,西部地区居中,C错;2000~2015年,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A错。读图可知,B、D正确。第(2)题,从图上可以明显看出,1978~2000年,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东部地区增速;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较高,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格局没有发生变化。[答案](1)BD(2)AB[考题精妙]命题出发点不同时期我国和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长变化命题落脚点考查区域特征和区域发展试题评价(1)图表虽简,内容丰富:本图展示不同时期人均GDP年均增长率的变化,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东部(中部或西部)某一具体区域的变化分析;二是三大地区之间变化的对比分析;三是三大地区与全国平均增长率的对比分析。由此可以看出,图表信息丰富,对考生读图、析图能力的要求较高。(2)材料虽短,内涵丰富:材料仅仅提到“改革开放以来(1978~2015年)”却暗含国家两次大的战略调整:一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东部最先实施,前期东部增长率高于中西部也就不足为奇;二是2000年后的西部大开发,使西部地区人均GDP增速加快,这也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命题特色: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类题怎么答]区域特征类试题答题模板1.自然地理特征思考方向满分术语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位于×半球;位于××纬度(或××带);距海较远(近);位于××大陆××部,××大洋×岸气候气候类型、气温、降水、光照、灾害夏季××,冬季××;气温年较差××,降水季节变化××;光照××;易受××灾害影响地形地形类型、地势特征以××地形为主;地势××高××低;多××地貌河流内流河、外流河、水文特征、水系特征为内(外)流河;径流量××,季节变化××,汛期××,含沙量××,结冰期××,有(无)凌汛;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多(少),东西(南北)对称分布,河网密度大(小)植被覆盖率、植被类型以××林为主;植被覆盖率高(低)土壤类型及肥力状况肥沃的黑土(紫色土、水稻土);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资源种类、数量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水资源丰富(短缺)2.人文地理特征思考方向满分术语人口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劳动力丰富(不足);人口素质××;老龄化问题××;人口就业压力××城市数量、规模、布局、城市化城市数量××;规模××,辐射带动作用××;多沿××分布;城市化水平××农业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等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土地价格、科技。有利条件是××,不利条件是××其他耕作制度或熟制、作物种类、耕地类型(水田、旱地)工业工业类型以轻工业(或重工业)为主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主要为水源);社会经济条件:原料、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环境条件交通运输方式、便利程度、区位因素以××(交通运输方式)为主;交通便利(不便);有利因素是××,不利因素是××环境环境问题类型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荒漠化、水土流失)两大方面考点(二)区域差异分析[高考怎么考][典例](2017·江苏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我国粮食供需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图1为2012年中国粮食供需空间分布示意图。材料二区域粮食供需状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图2为2005~2013年江苏省人口变化与粮食增产关系图。(1)与全国高余粮区相比,简述高缺粮省市的主要分布区域是_______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障高缺粮地区粮食供给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据图2,简述江苏省人口变化—粮食增产关系的主要区域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粮食的品质。江苏不少农业示范区推广种植有机大米,试分析种植有机大米的有利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1)题,从图1中可以直接看出高缺粮省市主要分布在京津地区及长江以南沿海地区,其缺粮原因可以从人均耕地少、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等方面分析,解决措施主要有粮食跨区域调配、发展农业科技等。第(2)题,从图2中可以看出苏南和苏北人口变化及粮食增产变化。苏南人口增长快,粮食增产慢;苏北人口负增长,而粮食增产快。第(3)题,江苏农业示范区推广有机大米的有利条件主要从市场、技术、生态环境、政策等方面分析。[答案](1)长江以南沿海地区;京津地区人均耕地少;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粮食的跨区域调配;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单产(2)苏南人口增长快,粮食增产慢;苏北人口负增长,粮食增产快(3)市场需求大;技术水平高;生态环境好;政策支持(任答三点)[考题精妙]命题出发点我国粮食供需问题及解决措施、人口与粮食问题、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分析命题落脚点考查区域差异分析、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试题评价(1)背景之真实: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人口大国,粮食问题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本题以粮食问题为命题背景,源于生活,给考生以真实的感觉,能够有效缓解考场紧张情绪。(2)设问之精巧:本题以“粮食问题—解决措施—可持续发展”为主线进行问题设置,层层推进,设问之精巧不言而喻。(3)探究之深邃:由图2可读出江苏省人口变化—粮食增产大体规律:人口增长快的地区粮食增产慢,而人口增长慢的地区粮食增产快,再结合图中和现实中各市的空间分布大致分为苏南和苏北地区,由此可得出一个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状况。(4)定位之精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观念也由温饱到品质追求的转变。如何生产高品质粮食,确保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大事,也是党和国家需要重点解决的大事。第(3)问立足粮食安全问题进行考查,折射出我国当前粮食问题及相关国家举措,也体现了高考对“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这一学科素养的考查。[类题怎么答]一、区域差异类试题的3大解题流程1.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异同点,其解题流程为:2.比较区域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其解题流程为:3.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其解题流程为:二、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方法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需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进行。1.横向即是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思维模式如图所示:2.纵向即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思维模式如图所示:[课时跟踪检测]一、选择题(2018·德州二模)读十八大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导向及主要影响因素的变化图,完成1~2题。1.图中现在和将来西部开发的战略导向M代表的是()A.市场导向型 B.技术导向型C.运输导向型 D.劳动力导向型2.能够保障我国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导向变化的条件是()①加强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②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发展高耗能产值的工业部门③大力发展退耕还林、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保护工程建设④充分发挥“沿边”优势,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部门A.①② B.③④C.②④ D.①③解析:1.A2.D第1题,从M的主要影响因素:信息、品牌,可看出体现的是市场;同时科技、人才也需要通过市场来配置,故战略导向M代表的是市场导向型。注意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不具有人才、技术优势,故不能选择技术导向型为战略导向。第2题,西部发展最急需的是生态建设和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图示由资源依托型向M转变,需要由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来保障。(2018·成都二诊)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前,以芝加哥为中心分布有大片温室,之后温室生产中心转移到南方的加利福尼亚州、佛罗里达州等地。1994年以后,亚利桑那州建立了大片特殊温室:屋顶覆盖降低红外线透射率的薄膜,必要时在膜上喷洒白灰;屋顶每隔3m设一个喷头,每分钟自动喷水30秒;抬高屋脊到7m,一半屋顶为自由开启天窗。据此回答3~4题。3.20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温室生产中心迁移出北方的原因是()A.纬度高,降水丰富B.市场需求量下降C.石油危机,生产成本上升D.交通通达性差4.亚利桑那州特殊温室适用的季节及作用分别是()A.春季,提高室内温度B.夏季,降低室内温度C.秋季,避免阳光灼伤农作物D.冬季,让阳光更多进入室内解析:3.C4.B第3题,石油危机导致温室生产成本上升,而南方冬季温度高,光照充分,耗能少,因而温室生产中心南迁。第4题,亚利桑那州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夏季太阳辐射强烈。屋顶覆盖降低红外线透射率的薄膜,必要时喷洒白灰,并在屋顶设置喷头,主要是为了减少进入温室的太阳辐射,降低温室内的温度,并避免沙漠环境的强辐射灼伤农作物;利用天窗通风可减少温室内的热量,降低温室内的温度。(2018·石家庄联考)读我国建筑气候区划图,完成5~6题。5.上图中()A.各区域是按照单一指标划分的B.各区域内部特征完全一致C.各区域的分布范围相当D.各区域之间的边界清晰明确6.从a到d()A.现代楼房间距越来越大 B.传统房屋窗户越来越小C.现代楼房高度越来越大 D.传统房屋墙壁厚度越来越薄解析:5.A6.D第5题,图中各区域是按建筑气候单一指标划分的;各区域内部特征并不完全一致;各区域的分布范围也不相同;气候类型本身具有过渡性,因此,图中各区域之间的边界具有过渡性,并不清晰明确。第6题,从a到d反映出我国从北到南地理环境的差异。从a到d,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大,现代楼房间距越来越小;从a到d热量条件越来越好,为了更好地散热,传统房屋的窗户越来越大,墙壁越来越薄;现代楼房高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受自然环境影响不大。(2018·合肥质量检测)复种指数为全年播种作物的总面积与耕地总面积之比。如图示意我国三个省级行政区1998年和2012年耕地复种指数。据此完成7~9题。7.图中M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A.湖北 B.吉林C.山东 D.江苏8.浙江省耕地复种指数降低的主要原因是()A.非农产业发达 B.耕地面积减少C.作物单产减少 D.山地面积广阔9.提高河南省耕地复种指数的有效措施有()①加大惠农力度②扩大垦荒规模③实施休耕轮作④增加科技投入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解析:7.B8.A9.C第7题,由材料可知,复种指数为全年播种作物的总面积与耕地总面积之比。从图中可以看出,M省级行政区的复种指数不超过100%,说明该地农业生产熟制最多只能一年一熟。选项所列四个省级行政区中,湖北位于亚热带地区,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甚至三熟,复种指数会高于100%,故A项错误;吉林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复种指数最多100%,故B项正确;山东位于暖温带地区,农作物可以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复种指数会高于100%,故C项错误;江苏复种指数也会高于100%,故D项错误。第8题,由材料可知,复种指数为全年播种作物的总面积与耕地总面积之比。浙江省位于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化水平高,第二、三产业发达,从业人数多,从事农业生产人数减少,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小,故A项正确;根据复种指数的概念可知耕地面积减少不会降低复种指数,故B项错误;复种指数与作物单产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山地面积广阔并不会降低复种指数,故D项错误。第9题,加大惠农力度可以增加农民种植农作物的积极性,提高复种指数,①正确;扩大垦荒规模会增加耕地面积,不会提高复种指数,②错误;实行休耕轮作会减少播种作物的总面积,降低复种指数,③错误;增加科技投入,可以提高作物的熟制,从而提高复种指数,④正确。故C项正确。(2018·海南五校模拟)厄瓜多尔位于南美洲西部,气候类型多样。读厄瓜多尔地形图,完成10~11题。10.造成厄瓜多尔气候类型多样的因素是()A.国土面积广大 B.纬度与地形C.海陆位置 D.大气环流11.厄瓜多尔香蕉出口量巨大。与我国海南岛香蕉生产相比,厄瓜多尔比较明显的优势是()A.气候适宜 B.土壤肥沃C.技术先进 D.受台风干扰较小解析:10.B11.D第10题,厄瓜多尔纬度低,中部海拔高,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因而气候类型多样。第11题,厄瓜多尔位于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小,台风无法形成;而我国海南岛在夏秋季节,台风侵袭次数多。二、非选择题12.(2018·福建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廊桥又称风雨桥,是在桥上加盖廊屋的特殊桥梁。闽浙山区迄今留存不少古廊桥。当地采伐后的木材,需经一段时间的自然晾干才能用作建桥木料。清乾隆年间建于图中甲处的古廊桥,建成不久即毁于山洪。数年后,在图中乙处重建并保留至今。如图示意闽浙山区某地地形及廊桥景观。(1)依据当地自然条件,说明廊桥设有廊屋的作用。(2)分析甲处古廊桥当年被山洪冲毁的自然原因。(3)乙处重建古廊桥采用“夏伐秋晾”的安排。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其合理性。(4)当地建筑古廊桥多采用木制构件,而少采用较为坚硬且防腐性能更好的石料,分析其原因。解析:第(1)题,廊屋对桥梁及其上的行人具有遮蔽风雨、太阳光照的作用,可从此角度分析。第(2)题,图中甲附近丙处是一个峡谷地形,易发山洪使河水快速上涨;同时从河流形态看,甲处河道弯曲且由宽变窄,上游来水不易下泄,此处水位上涨较高,河水流速加快,从而对古廊桥造成毁坏。第(3)题,注意理解“夏伐”是指夏季砍伐树木,“秋晾”是指在秋季使被砍伐的树木自然晾晒变干燥;还要注意图示伐木区位于山区,至乙地之间没有陆路运输;再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分析即可。第(4)题,可从建筑材料、建筑难易度角度分析。答案:(1)当地太阳辐射强,冬暖夏热,降水丰富,空气湿度大,建桥木料易变形、腐烂;加廊屋可以防水、防潮和防晒,保护桥梁;为行人遮阳、挡风、避雨。(2)该地当年受连续强降水影响,引发特大洪水,甲处河道弯曲且由宽变窄,导致河流流速加快,水位暴涨,对桥造成强大冲击;丙冲沟的地势陡峻,遇强降水引发大量挟带泥沙、石块、树木等杂物的洪流摧毁桥梁。(3)夏伐:夏季降水丰富,河水水位高,流速快,便于采伐区的木料顺河流至桥址。秋晾:秋季降水较少,天气干燥,利于木料晾干。(4)当地森林资源丰富,建桥的原料丰富;相对于石材,木料更轻便,不仅便于运输,且易于加工,建造成本低。13.(2018·西安八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江西省东北部地区利用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了有色冶金工业。材料二如图为江西省北部地区示意图。材料三南昌地区由于夏季较长时间高温高湿、风力微弱、闷热难熬,是我国夏季十大“火炉”之一。(1)简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点。(2)说明江西省东北部发展有色冶金工业的优势条件。(3)分析南昌地区成为我国夏季十大“火炉”之一的原因。(4)江西省拟在鄱阳湖入长江口处建一座长2.8km的大坝(水闸),以控制鄱阳湖水量,请说明其可行性的理由。解析:第(1)题,应从总体地势特征和主要地形类型等方面分析。第(2)题,应主要从原料、能源、市场、交通等方面分析。第(3)题,应主要从地理纬度、大气环流、空气湿度、地形地势等角度进行分析。第(4)题,注意问题要求回答可行性的理由,从缓解鄱阳湖季节性缺水问题、防洪及对周边地区带来综合效益方面回答。答案:(1)外围以(低山)丘陵为主,(中部)鄱阳湖平原地势低平(从东南西三面向北部倾斜)。(2)江西省东北部铜、金、钨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煤炭资源丰富,水能资源(水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便利。(3)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时间长,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河、湖众多,蒸发量大,空气湿度大(高温高湿);盛行下沉气流,大气稳定,风力微弱;地势较低,热量不易扩散。因此夏季天气闷热,成为“火炉”。(4)缓解鄱阳湖枯水季节缺水的问题;减轻鄱阳湖丰水季节长江上游地区带来的洪水威胁;对湖泊周边地区具有供水、航运、旅游、水产养殖等综合效益。第二讲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材内案例——抓牢靠]一、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特点: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2.不同阶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影响因素分布典例采集和狩猎阶段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动植物资源丰富地区农业社会阶段地形、水源、气候、土壤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四大文明古国工业社会阶段能源资源、金属资源、交通状况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交通发达的地区德国鲁尔区、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山东东营后工业化阶段环境质量环境质量优越的地区美国硅谷、日本九州、英国苏格兰、德国南部二、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不同历史阶段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航海技术落后阶段。以海为疆界,古代文明大多发源于大陆内部,海洋不被人们所重视。(2)航海技术发展阶段。大洋逐渐成为交往频繁的通道,人口和城市开始向沿海地带集中。(3)航海技术进步阶段。使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大大拓宽和加深,开始开发海底矿产,如海底锰矿和石油等。2.不同历史阶段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影响工业化开始以前海洋中岛屿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比大陆低,人口稀少工业化开始后利用港口优势,发展海洋运输消费结构的更新和旅游业的发展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成了旅游胜地四周归属权先占原则,控制周围广大海域[教材外案例——领悟好]区域发展阶段特征(以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为例)[循流程解题——有一套]在解答“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类题目时可遵循以下思维流程:以考纲为纲eq\b\lc\|\rc\(\a\vs4\al\co1(,,,))eq\a\vs4\al(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考点(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考怎么考][典例](2016·浙江高考)(2016·浙江高考)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右图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0.74(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完成(1)~(2)题。(1)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B.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C.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D.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2)从万元产值能耗看()A.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B.广西较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C.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D.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解析]第(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图中坐标轴的含义。读图可知,山西人均GDP低于湖北,故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湖北,选项A错误。上海人均GDP增长率低于江苏,故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选项B正确。湖北人均GDP低于江苏,故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江苏,选项C错误。广西人均GDP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故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选项D错误。第(2)题,经济结构的调整方向应与当地产业结构和资源状况相适应。从图中可以看出,山西万元产值能耗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选项A正确。广西万元产值能耗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也不合适,选项B错误。上海和江苏经济技术水平较高,资源和能源都比较缺乏,应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新兴工业,选项C错误。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不利于降低能耗,选项D错误。[答案](1)B(2)A[考题精妙]命题出发点以坐标图的形式展示不同地区人均GDP、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的平均值关系命题落脚点考查区域发展状况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试题评价(1)理性的思维:坐标轴是理科中的典型图示,信息承载量大,在此呈现,就要求考生用理性的思维去分析和获取坐标轴中体现的解题信息。(2)辩证的分析:理清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人均GDP增长率和人均GDP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准确分析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3)科学的发展:万元产值能耗,体现的是经济发展现状,折射的是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暗含的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地理学科特色浓厚,时代感强。[类题怎么答]一、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1.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2.从空间上看,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3.从产业结构上看,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4.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以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二、分析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关系的方法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需要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两方面、横向与纵向两角度进行。1.两方面(1)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地、矿产资源等。(2)社会经济地理环境包括区域的人口(数量、素质)、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活动、交通运输状况等。2.两角度(1)横向即是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2)纵向即是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考点(二)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考怎么考][典例](2015·全国卷Ⅰ)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1)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A.甲 B.乙C.丙 D.丁(2)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A.葫芦岛 B.秦皇岛C.大连 D.烟台(3)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A.成本过高 B.破坏环境C.资源量不足 D.市场需求不足[解析]第(1)题,读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图可知,甲、乙两地年平均气温≤-4℃的日数介于20~40之间,丙、丁两地年平均气温≤-4℃的日数介于0~20之间。低温期持续时间越长,海冰应当越厚,据此可排除C、D两项;甲地位于渤海内部,远离海岸,海水相对较深,受海洋影响大,虽纬度略高但水温较高,因而结冰期较短且海冰较薄。而乙地位于渤海边缘,靠近大陆,海水较浅,受大陆影响大,虽纬度略低但水温较低,因而结冰期较长且冰层厚。故选B。第(2)题,比较四个城市,葫芦岛市附近海域年平均气温≤-4℃的日数介于60~80之间,说明当地海冰结冰期最长、厚度最大,因而单位面积的海冰资源最丰富。故选A。第(3)题,海冰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但目前渤海海冰没有大规模开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开采难度较大,成本过高。故选A。开采海冰基本不会破坏环境,B项错;图文资料显示渤海海冰资源丰富,C项错;周边地区水资源紧张,市场需求量大,D项错。[答案](1)B(2)A(3)A[考题精妙]命题出发点以我国渤海海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等值线为背景,考查海冰资源的分布与开发命题落脚点考查海洋资源的分布与开发试题评价(1)图示信息常规:以常见常考的等值线和我国区域图为信息呈现方式,便于考生入题并及时准确获取图示信息。(2)情境设置不俗:选取海冰资源是出乎意料的海洋资源,并非平常训练中的海洋石油、天然气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利于激发考生兴趣。(3)设问角度深刻:气温-4℃实际是海水结冰时的温度,年平均气温≤-4℃的日数即为海水的平均结冰天数,其内在关系非常深刻。往往我们关注海洋对沿海陆地气温的调节作用,而在第(1)题中要逆向思维,通过陆地对海洋气温的影响才能确定最终结论。[类题怎么答]岛屿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以海南岛为例)受地势高低和距海远近的影响,海南岛的自然环境具有环带状分布特点,由沿海向内陆依次为海岸带、丘陵和台地环带及山地丘陵带三部分。各环带资源特色不同,因此开发其资源需要充分研究、认识环带资源和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产业。具体如下表所示:环带地貌海拔开发条件产业活动海岸带平原,低于100m经济基础和运输条件好加强港口建设,建立工业加工区,推动城市化和第三产业发展丘陵和台地环带台地、丘陵,100~500m面积大,地形平坦,土壤较好热带农业山地丘陵带丘陵、山地,500~1100m物种丰富、水源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恢复和保护植被,利用热带山区的自然风景和民族风情发展旅游业,适当发展特色工业[课时跟踪检测]一、选择题传统民宅是乡村聚落中最具特色的景观,读图完成1~2题。1.传统民宅可以反映乡村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福建土楼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B.陕西窑洞主要受建筑水平影响C.四合院反映聚落主要受交通影响D.云南竹楼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2.从风水学上说,我国的建筑物都要求“坐北朝南”(大门、庭院布局在建筑物的南边),关于这一说法从地理角度理解正确的是()A.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B.朝南阳光较充足C.空气清新湿润 D.南面的地形比较平坦解析:1.D2.B第1题,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故A错;黄土高原地区黄土的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均一,冬暖夏凉的窑洞适合人居,故B错;北方平原,易建宽敞的建筑,天气变化大,风大,有相连的四合院可以改善局部的气候,故C错;云南竹楼主要是适应于当地终年高温潮湿的气候环境而建,故D正确。第2题,中国地处北半球,阳光大多数时间都是从南边照射过来的,人们的生产、生活是以直接获得阳光为前提的,这就决定了人们采光的朝向必然是朝南向的。故选B。河北承德市双滦区,一座座工业厂房正拔地而起,以前满目的低丘、缓坡已变身为集中连片、错落有致的“坡地工业”区。近几年,承德市通过山地整治,累计新增建设用地近万亩。截至目前,我国已有多地在打造坡地工业区。据此完成3~4题。3.我国多地发展“坡地工业”的主要原因是()A.山地面积大 B.人均耕地少C.工业用地不足 D.坡地地下水充足4.承德双滦区大量发展“坡地工业”,对当地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缓解了坡地的水土流失 B.缓解了城区的交通压力C.使城市人口向坡地转移 D.提高了企业的集聚效应解析:3.C4.D第3题,坡地利用难度相对于平地大。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许多城市面临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在国家实行严格的土地宏观调控政策的背景下,“坡地工业”可以缓解工业用地不足问题。第4题,坡地开发会加重水土流失;坡地工业区所利用的土地大多为低丘、缓坡地,对城区交通影响不大;坡地工业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工业用地,所致人口流动规模较小;企业在空间上聚集于坡地工业区,增强了企业的集聚效应。如图为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完成5~6题。5.图中城镇多分布于中部的自然区位是()A.靠近铁路 B.海运便利C.海拔高 D.河流多6.据图分析港口区位最优越的是()A.甲 B.乙C.丙 D.丁解析:5.C6.A第5题,图中区域属于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城镇多分布于中部河流源头处,海拔较高,气候相对凉爽,适于居住。第6题,甲地处于海湾内,风浪较小,靠近城市,并且有铁路经过,因此港口区位最优越的是甲。2017年10月12日国土资源部宣布,中国开采可燃冰成功。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是由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种固态物质,外貌极像冰雪或固体酒精。如图为我国南海可燃冰富集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7.我国南海可燃冰的开采面临的主要问题是()①开采技术和成本要求高②运输困难,远离消费市场③容易对开采区造成环境污染④分布不集中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8.若我国对南海可燃冰富集区进行大规模开采,将会()①促进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多样化②加大我国对传统能源的开采力度③优化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延长煤炭生产链④增加能源战略储备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解析:7.C8.D第7题,可燃冰开采技术和成本要求高,①正确;我国可燃冰富集区分布集中,且离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距离近,并且利用海底管道易于运输,②④错误;开采可燃冰不可避免对开采区造成环境污染,③正确。选C。第8题,我国对南海可燃冰开采,可增加我国新能源种类,促进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多样化;可减少我国对传统能源的需求;不会延长煤炭生产链;大力开发可燃冰可增加能源战略储备,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故①④正确,②③错误,选D。永兴岛(如图)是一座位于西沙群岛的珊瑚岛,地处16.8°N,面积约2.6km2,平均海拔5m,是我国三沙市人民政府和众多上级派出机构、市级单位驻地。近年来,国家投入巨资完善了岛上的多种基础设施。据此回答9~11题。9.能持续保证永兴岛淡水供应的最佳措施是()A.海水淡化 B.收集雨水C.开采地下水 D.从大陆运输10.机场跑道建设多与当地盛行风向平行,以利于飞机起降。推测永兴岛机场跑道的走向是()A.南北走向 B.西北—东南走向C.东北—西南走向 D.东西走向11.对岛上居民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可能是()A.地面沉降 B.台风C.干旱 D.地震解析:9.A10.C11.B第9题,永兴岛面积小,海拔低,存有少量淡水,三沙市组建后岛内人口不断增加,淡水消耗越来越大,为保证岛内淡水持续供应,国家投入巨资在岛上建立了海水淡化厂等设施,目前产量可保证岛上军警民正常使用。永兴岛年降水量约1800mm,但有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化,不能保证全年持续供水;永兴岛是珊瑚岛加之海拔较低,地下水储量有限,且岛上地下水受鸟粪污染,作为饮用水不达标;从大陆运输是以前保障供水的方法,但由于运距较远,且随着人口增加,运量将不断增加、运输成本也将不断上升,综合考量并非最佳措施。第10题,西沙群岛地处热带中部,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盛行风向为东北风,夏季盛行风向为西南风。第11题,永兴岛天然礁盘稳定,填海部分也经过了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加固,不易出现地面沉降;西沙群岛所处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决定了其是我国最易受台风侵袭的地区,每年影响西沙群岛的台风有7~8个,台风雨约占雨量65%左右。永兴岛被大洋包围,不易出现干旱现象;远离板块边界,地质稳定,不易地震。二、非选择题12.(2018·东北三省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尼罗河从新石器时代走来,它用自己的河水哺育了古老的埃及文明。因此,古埃及文明总是和尼罗河联系在一起,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阿斯旺大坝是埃及于近代投入巨资修建的一座大型的水利枢纽工程。近年来,当地人们发现大坝的修建对库区及大坝下游地区的环境、水文以及土壤造成较大影响。库区及水库下游的尼罗河水质不断恶化,大坝以下河段水生植物及藻类到处繁殖蔓延。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人口在增加,化肥厂也在增加(如图)。(1)试说明尼罗河对古埃及沿河地区农业生产的积极作用。(2)简述阿斯旺大坝以下河段水生植物及藻类到处繁殖蔓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3)概括埃及化肥厂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化肥厂越来越多的原因。解析:第(1)题,尼罗河对下游的影响,定期泛滥带来肥沃土壤,安排农时;利用尼罗河河道发展水运交通;对沿岸地区调节气候,增加湿度、降水。第(2)题,从植物在环境中的作用方面进行回答。植物增多,蒸腾作用增强,河水流量会减少,会堵塞河道灌渠,水中缺氧等,从而影响水资源的利用、航运和输水水质、河中生物多样性等。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化肥厂分布不均,大多分布于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地区;尼罗河三角洲数量最多。阿斯旺大坝的建设在阻止了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同时也阻止了大坝下游地区肥沃土壤的淤积,多年的耕作土地肥力下降明显,为增加地力、提高农业产量,化肥施用量增多,于是化肥厂越建越多。答案:(1)为农业提供灌溉水源;泛滥带来肥沃土壤;发展水运交通;定期泛滥,安排农时;调节(沿岸地区)气候,增加湿度、降水。(2)蒸腾大量河水,加剧水资源紧张状况;堵塞河道灌渠等,影响航运和输水;水质退化;河中生物多样性(鱼类)减少。(3)(分布不均)大多分布于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地区;尼罗河三角洲数量最多。阿斯旺大坝的建设在阻止了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同时也阻止了大坝下游地区肥沃土壤的淤积,多年的耕作使土地肥力下降明显,为增加地力、提高农业产量,化肥厂越建越多。13.(2018·广东惠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海椰树原产于普拉兰岛及库瑞岛,树高20~30m,树叶呈扇形,宽2m,长可达7m,被称为“树中之象”。海椰树约长20年后才会结果,其果实海椰子约需8年才能成熟,重量可达20kg,沉落到海洋里的海椰子只有在腐烂后才会浮出水面。目前,只有普拉兰岛的五月谷还有4000多棵海椰子树,已被当地政府划为“天然保护地”,私人不得擅自采摘、出售、出口海椰子。海椰树周身是宝。树叶可用来编织席子、篮筐、帽子等日常用品;椰壳质硬有光泽,可加工成盘、杯等容器,还可雕刻上花纹,加工成精美的手工艺品;果汁香醇可口,是上好的甜食;果肉可做汤料并具有药用功效。如图为普拉兰岛及库瑞岛位置示意图。(1)推测普拉兰岛的气候特征及降水类型。(2)试解释普拉兰岛海椰树难以向岛外自然传播的原因。(3)分析当地海椰子加工业不发达的原因。(4)有人建议在普拉兰岛及库瑞岛扩种海椰树,试说明提出此主张的理由。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该区域位于赤道附近,由于常年受赤道低压的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全年高温多雨,降水类型属于对流雨。第(2)题,由材料可知,普拉兰岛四周为海洋,海域广阔,距离其他陆地较远,而且沉落到海洋里的海椰子只有在腐烂后才会浮出水面,腐烂的海椰子也不会再生长,因此向岛外自然传播的机会不大。第(3)题,由材料可知,“海椰树约长20年后才会结果,其果实海椰子约需8年才能成熟”,说明海椰树成熟周期长,加工原料不足;由“五月谷还有4000多棵海椰子树”说明海椰树少;由“已被当地政府划为‘天然保护地’,私人不得擅自采摘、出售、出口海椰子”说明受政府保护政策,限制出口,因此影响了加工业的发展。第(4)题,普拉兰岛及库瑞岛扩种海椰树的理由,可以从有利条件和有利影响进行分析。两岛是海椰树原产地,生长条件适宜;而且,大量种植有利于保护当地特有、濒危物种,也符合当地相关保护政策;提高海椰树利用价值,加工业、特色旅游业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答案:(1)全年高温多雨;对流雨。(2)岛屿周围海域广阔,与其他大陆隔离较远;漂浮的海椰子早已腐烂,上岸后不能生长。(3)海椰树少,成熟周期长,原料不足;政府保护政策,限制出口。(4)两岛是海椰树原产地,生长条件适宜;有利于保护当地特有、濒危物种(符合当地相关保护政策);提高海椰树利用价值(加工业、特色旅游业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第三讲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自然资源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内案例——抓牢靠](一)矿产资源的开采正面影响负面影响①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②矿产资源开采形成的许多产业部门对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①工业废渣占据了大量农田;②自然景观遭到破坏;③环境污染日益严重;④不合理采矿还造成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水循环等问题措施一方面要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大力治理矿山环境,积极推进矿山环境立法,实施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示范工程,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1.意义:解决区域间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2.大型工程eq\b\lc\{\rc\(\a\vs4\al\co1(中国的南水北调、引滦入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北水南调,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3.影响:(1)对调入区:增加水源,扩大水域,解决生产和生活之需;补偿调节河湖水量,改善水源调入区的气候;缓解生态缺水,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减少地下水开采,有利于水循环,有利于水土保持和防止地面沉降。(2)对调出区和沿途流经地区也会带来一定影响。(三)对生物资源的利用负面影响正面影响如过度砍伐森林,导致物种急剧减少①灌溉、施肥、塑料大棚等使土地的生物产量大幅度增加;②不断培育、改良农产品,使产量有了显著提高,提高了饲养的劳动效率[教材外案例——领悟好]一、南水北调工程(一)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1.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2.分布不平衡,eq\a\vs4\al(南)多eq\a\vs4\al(北)少,东多西少,水土资源不协调。3.长江成为南水北调水源地的原因(1)流域面积广,水量丰富,流量稳定。(2)调水距离近: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中下游靠近严重缺水的华北平原。(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西线工程位于青藏高原上,可自流供水,但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中线工程从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和三峡库区引水,可自流供水给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东线工程位于第三级阶梯东部,在黄河以南,因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1.积极意义(1)社会效益:改善调入区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国内外资金;缓解争水矛盾,利于社会安定。(2)经济效益: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3)生态效益:增加调入区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美化环境,改善城乡居民的卫生条件,控制地面沉降。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东线工程为例)(1)长江径流量减少,枯水季节海水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2)长江泥沙淤积加重,航道淤塞。(3)对沿线地区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4)沿线土壤易发生盐碱化。(5)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污水排放多,降低水质。二、西气东输工程(一)西气东输的线路1.一期工程线路:由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经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后到达上海。2.二期工程线路:主干由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向西与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南至广州。(二)西气东输的原因1.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1)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2)北煤南运给我国的交通运输带来很大的压力。(3)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3.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1)天然气资源分布的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2)陆上四大气区:新疆、青海、川渝和陕甘宁。(3)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三)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②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缓解能源紧缺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②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以及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利于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对环境的影响①东部地区天然气部分替代煤炭,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②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循流程解题——有一套]在解答有关“资源跨区域调配”类题目时,可遵循以下思维流程:二、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内案例——抓牢靠](一)产业结构1.劳动力及产业结构形态变化产业劳动力变化产业结构形态经济发展水平第一产业逐渐减少低级高级低高第二产业先增后降第三产业稳步增加2.地区差异:一般而言,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大,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二)产业转移1.原因: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存在差异。2.过程3.影响[教材外案例——领悟好]我国的产业转移(一)我国产业转移的路线及主要驱动因素1.路线2.主要驱动因素(1)劳动力成本变化是国内产业转移最基本的动力。(2)政策引导、市场拓展是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3)其他因素,如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配套能力、物流速度和物流成本等。(二)近十年来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表现类型主要原因影响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寻求廉价资源和低成本促进迁入区发展,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大陆经济的发展,投资环境改善加速大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珠三角地区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向相对落后地区扩散,缩小地区差别(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从区域不同发展阶段来看2.从地域分布来看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减轻转出区的环境问题。[循流程解题——有一套]在解答有关“产业转移”类题目时,可遵循以下思维流程:以考纲为纲eq\b\lc\|\rc\(\a\vs4\al\co1(,,,))1.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2.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考点(一)资源跨区域调配[高考怎么考][典例](2016·江苏高考)如图为华北某城市2003年和2013年供水、用水对比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1)与2003年相比,2013年()A.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 B.供水总量增大C.用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D.生活用水增幅最大(2)南水北调对该市的影响有()A.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B.水资源短缺得到解决C.降低用水的使用成本 D.利于减少地下水的开采[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2003~2013年工农业用水减少,但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上升,说明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经计算可知,2003~2013年供水总量减少;2003~2013年工农业用水减少,生活用水和环境用水增加,说明用水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由图可知,环境用水增幅最大。第(2)题,南水北调的实施,使环境用水增加,因此有利于该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南水北调的实施,缓解了该市的用水紧张问题;南水北调的实施,对降低用水成本影响不大;南水北调的实施,有利于减少该地地下水的开采。[答案](1)AC(2)AD[考题精妙]命题出发点华北某城市的供水、用水变化,南水北调对调入区的影响命题落脚点考查水资源的利用、资源跨区域调配及其影响试题评价(1)信息量大:本题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和信息获取能力,准确提取图中信息是解题的关键。由图可知,2013年与2003年相比,不同类型的供水和用水都存在变化,如何变化,变化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需要考生仔细揣摩。(2)探究点多:地表水、地下水供给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再生水供给增加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量减少,而生活用水和环境用水量增加?这些问题都可围绕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环境保护和技术创新等角度去具体分析。(3)拓展面广:本题还有极大的命题空间:第一,国家实施南水北调的原因是什么?第二,南水北调调出区的自然环境有何特点?第三,南水北调线路布局和沿线环境怎样?[类题怎么答]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思路1.调配原因资源分布区与消耗区的差异,即明确该资源分布规律及分布较多的地区;同时明确该资源紧缺区紧缺的原因,包括为何分布较少、为何需求量大、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可用下图表示)2.解决该资源短缺的途径(1)节流:提高利用率,节约资源。(2)开源:寻找替代品和跨区域调配资源等。3.跨区域调配资源的线路选择(1)资源供应:要保证其稳定性、安全性。(2)线路造价:要考虑其经济性、合理性。(3)沿线条件:要考虑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和城市分布等社会经济条件。(4)工程影响:要尽量避免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4.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要意义(1)从调入区与调出区两方面进行分析①对于资源调入地区而言,资源的大规模调入,缓解了资源、能源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相对充足,又保障了社会的安定与繁荣,以及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等。②对于资源调出地区而言,随着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将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2)从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分析效益调入地区调出地区经济效益获取资源、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获得经济效益输出资源可获得经济收入,并且扩大相关产业,完善基础设施,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发展相关产业,增加就业有利于两地区协调发展,达到共同富裕,有利于社会稳定生态效益发展经济,减轻污染,保护生态考点(二)产业转移[高考怎么考][典例](2016·全国卷Ⅱ)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其国外转移。如图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1)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A.市场规模 B.劳动力成本C.原材料成本 D.技术水平(2)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A.市场规模大 B.技术水平高C.劳动力素质高 D.基础设施水平高(3)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战略是()A.加大政策支持,吸引日资回归B.进口越南产品,替代国内生产C.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价格优势D.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解析]第(1)题,家电组装工厂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但耗用劳动力数量多,劳动力成本在生产成本中所占比例较高,因此影响其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成本,故选项B正确。第(2)题,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经超过中国,但由于中国人口数量多,市场规模大,使越南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数量远少于中国,故选项A正确。第(3)题,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战略必然是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实现产业升级,故选项D正确。[答案](1)B(2)A(3)D[考题精妙]命题出发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的原因和我国家电产业的应对措施命题落脚点考查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其影响试题评价(1)材料虽短,藏“题眼”:本题材料虽短,但隐含解题的关键:家电组装工厂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关键点把握不准,将导致全盘皆输。(2)图表虽简,现“发展”:该图体现了两层意思:一是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二是不同国家随时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抓住变化发展的内涵,便可准确答题。(3)设问平淡,含“转变”:第(3)题的设问虽然没有亮点,但折射国家经济战略方向的转变。在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稳步推进,如何通过产业升级带动经济新一轮增长,实现由“制造”到“智造”的转变,是中国实业界密切关注的话题。本小题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考查,切合了国家经济发展方式,时代感较强。[类题怎么答]一、区域工业发展特点的分析思路着重分析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区域发展初期为轻工业阶段,中期通过资金积累、技术进步进入到重工业阶段,后期基础工业与科技进一步发展,进入到高科技工业阶段。二、影响工业区位选择因素的分析思路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主要目的是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资源,然后是占领当地市场和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三、产业转移方向规律的分析思路1.资源密集型工业布局由能源地向原料地,再向市场和交通优势地转移。例如,钢铁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从能源到原料再到交通、市场的变化,导致钢铁工业的区位不断发生空间上的转移。2.劳动密集型工业都是转向劳动力数量较多、工资较低的地区。3.污染严重的工业由发达国家或地区转向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地区。四、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分析思路产业转移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存在着区域差异,其差异如下表所示。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发达国家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条件发展相应优势产业,发展处于开发期和增长期的产业,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组织营销将重化工业向国外转移,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改善就业机会向国外转移,减少了国内就业机会,引起失业人口增加发展中国家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加快本国产业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产业,组织产品的加工接受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接受了环境的负面影响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课时跟踪检测]一、选择题如图为我国三种资源跨区域调配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关于①资源调配线路的叙述,正确的是()A.经过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B.穿越两类陆地自然带C.目标市场位于海南D.资源主要来自我国新疆和中亚2.②资源调配线路建设的不利条件是()A.受地势影响抽水北送 B.污染严重,水质差C.开挖新河道,建设成本高 D.加大海河的防洪压力3.③资源对输入地的直接影响是()A.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B.出口加工工业比重增加C.外来务工人员明显增加 D.电子工业升级换代解析:1.D2.C3.A第1题,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可知①是西气东输线路,西气东输是把新疆和中亚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上海和广东,没有经过我国的第一级阶梯,A错。穿过了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四个自然带,B错。目标市场是上海和广东,C错。资源主要来自我国新疆和中亚地区,D正确。第2题,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可知②是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受地势影响水可自流,A错。中线工程水质较好,B错。中线工程建设要开挖新河道,建设成本高,C正确。中线工程对海河防洪没有影响,D错。第3题,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可知③是我国西电东送的南部通道,电能是清洁能源,可改善输入地的大气环境质量,A正确。对出口加工工业、外来务工人员、电子工业升级没有影响,B、C、D错。读我国北水南调工程规划示意图,完成4~6题。4.图示地区的南部需要从北部调水的主要原因有()①甲河流域内降水量不大,蒸发较强②甲河流域为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而乙河流域以沼泽为主③甲河中下游地区人口较稠密,重工业较多,需水量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