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_第1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_第2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_第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_第4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训练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3题。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解释重点字词。

咬:坚劲:任:

(2)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A竹林里B深山里C破岩中

(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

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4)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2.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感受不一样的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从这首诗的题目上看,这是一场(季节)的雨。

(2)诗中描写“雨前"的诗句是"描写"雨中"的诗句是"描写"雨后"

的诗句是“

(3)①从全诗来看,诗人所描写的雨是()o

A.和风细雨B.毛毛细雨C.连绵阴雨D.疾风骤雨

②这样选择是因为诗中的""四个字和""三个字给出了答案。

3.补全古诗,完成练习。

(1)补全古诗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满皇都。

(2)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这首诗的题目点出这是(时节)的小雨,诗的第一句以""来形容它

的细滑润泽。

(4)"草色遥看近却无"描写的是草沾雨水后的景色,写出了早春的草、

的特点。

(5)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第十八,故称"张十八"

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D.这首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6)将诗词补充完整,感受诗词中的雨。

①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细如愁。

②沾衣欲湿_______,吹面不寒杨柳风。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句是哪一句?

(2)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3)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节选)

何其芳

我的歌呵,

你飞吧,

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

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

不管它像一阵微风

或者一片阳光。

(1)题目中"歌唱"的意思是()。

A.唱歌

B.赞美

(2)诗人为什么希望"我的歌"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A.我的歌很好听。

B.我歌唱的是早晨。

C.为了使"少男少女们"得到鼓舞。

(3)下面对诗歌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想象不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

B.第一节作者把"快乐或好的思想"想象成声音、微风、阳光。"微风”给人一种心旷神怡之

感,"阳光"给人一种春和日丽的欣慰之感。

C.这首诗通过对少男少女们热情歌唱,勉励广大的青少年们,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

去,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奋发向上,永葆青春活力。

(4)读完这首诗后,你觉得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少男少女?试着写出两个,并说说他

们之间的相似点。

6.课文理解。

题西林壁

[宋]苏轼

(1)把诗句填写完整。

(2)这首诗中有三组反义词,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

()

(3)前两句写了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处在、、

、不同位置看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4)俗话说:“当局者迷。"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

7.诗歌鉴赏。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诗人分别从这几个角度仔细地观察和欣赏庐山。

(2)诗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句俗语:。

(3)这首诗中蕴含的道理是()

A.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B.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应该深入地了解。

C.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8.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回答问题。

石灰吟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朝代)诗人

(2)在横线上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千锤万凿,烈火焚身,粉骨碎身,我要留清白在人

间。

A.即使B.不管C.无论D.也

9.诗词阅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诗的第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也用相同的手法,以"春雨”为描写对象,写一句

话。

(2)"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句诗,让人联想到""的格言。(提示:《春》文中一句

话)

(3)请你谈一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所揭示的深刻道理。

10.课外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首句用""和两个""字组合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诗人的主观感

受。渲染出诗人。

(2)"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

(3)""以下全是想象,猜想重阳佳节到来的时候,亲人们也一定同往年一样登高

饮酒.这样紧扣了诗题中的""字,也点明了第二句中提到的""的具体内

容了。

(4)有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

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体会。

11.课内阅读。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在诗的前两句中,"沙如雪"、"月如钩"描绘了边塞月夜怎样的景色?

(2)诗的后两句,诗人通过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3)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12.课外阅读。

瀑布联句

[唐]香严闲禅师、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1)诗以言志,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什么志向?采用了什么手法?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个字有强

烈的拟人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

B.近看瀑布眯崖转石,跳珠倒溅;远观瀑布发现其有着高远的目标。此二句刻画了瀑布的

突出特征,为后两句蓄势。

C.第三句照应第一句中的"千岩万壑",是说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

步。然而小小的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

D."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

景象。

13.诗词阅读。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诗人借助山、水、,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2)长江是很宽的,诗歌把它说成;"京口"和"钟山"相隔也很远,诗歌却说只

几座山;"绿”字写出了江南春天的景象。

(3)“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王安石在作诗时曾改过很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

"绿"。你想想看他为何要用"绿"字?

14.课内阅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作者是代的。体裁是,"卜

算子"是,"送鲍浩然之浙东”是。

(2)“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抒写了词人。这句既写送,又送

,表达了词人对的留恋,对的深情。

(3)“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两句写出了词人溢于言表,对友人鲍浩

然的_______也隐藏在词句中。

(4)"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几句中,词人把水比作

,把山比喻为巧妙形象地描绘出眼前这幅。

15.课外阅读(一)。

清明

[唐]杜牧

清明①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②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③。

【注释】①清明:节气名,在阳历每年4月4日或5日。②酒家:酒店。

③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后人遂以它来命名以产酒著名的地方。

(1)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

②路上行人欲断魂。

⑶借问酒家何处有。

④牧童遥指杏花村。

(2)诗的第一、二句交代了写作的时间是,天气是,作用是

(3)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呢?

(4)行人问牧童什么?牧童回答了吗?

16.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课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1)这首诗写了什么时间,谁在那个地方的什么事?请用一句话来回答。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身在他乡,遇到佳节,的思想感情,因此朗读时语速要

(慢快),声音应稍(低缓高昂)。假如你的亲人在外地工作,春节

即将来到,你把自己最想对亲人说的话浓缩为一句话。

17.先把诗句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做题。

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找出中心句。

(3)"千山"在诗句中指的是、和。“万水"指的是

(4)这首诗是的作者是•这首诗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

的英雄气概和精神。其中表现红军把乐观主义精神的诗句是,

18.牛刀小试。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1)这首诗写于1903年前后,这是中国处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人民生活异常痛苦的年

代。鲁迅用这首诗来表达o

(2)伟大领袖毛泽东认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革命家。你眼中的鲁迅

是:。

19.补全诗句,完成练习。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o

等闲识得东风面,。

(1)补全诗句。

(2)朱熹的这首诗表面描绘了(季节)的美丽景色,实则是一首(咏物

哲理)涛,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3)从""一词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晴朗的好天气,从""一词可以知道作者

是去踏青。作者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_______"(诗句),由此发出赞叹:,

20.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暮"指,"愁"指。从这两句诗想开去,我能想到同样表达这种"愁"的诗

句:,。

(2)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①这两句诗写了两个画面,可用四字词语依次概括为:、.

②第一句诗把乌云比作,形象逼真;第二句中的"跳"和"乱"写出了。

21.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O

五岭逶迤腾细浪,O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三军过后尽开颜。

(1)将诗歌补充完整。

(2)用自己的话说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意思。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旧体诗,为七言律诗

B.从"只等闲"可以看出红军战士对敌人和困难的藐视及乐观的精神

C."逶迤""磅礴""细浪""泥丸"突出了长征路上的艰难

D.从“尽开颜"可以感受到红军因最后胜利即将到来而喜悦的心情

(4)"腾细浪"和"走泥丸”运用了和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5)"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和"寒"形成鲜明的对比,"暖”字表达了

,"寒”字让我们体会到o

(6)本诗主要围绕""这个"面",通过腾越五岭、疾跨、巧渡、

飞夺、喜踏这五个具体的"点”,表现了红军形象和精

神。

(7)"金沙水拍云崖暧"中的"云崖"原是"悬崖",后才改为"云崖你觉得这样修改好吗?

为什么?

2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丸"字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再查音节o

(2)诗歌先以","统领全篇,赞美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

气概。接着向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征难图",你能仿照下面的例子加以概括吗?

①攀(五岭)②越③渡④夺⑤翻。

(3)"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心情。

23.课内阅读。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阚送青来。

(1)通过阅读本诗的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是诗人题写在庭院的墙壁上的。

(2)结合诗句,写出下面字词的意思。

书:茅檐:

无苔:成畦:

排阚:________

(3)对诗歌内容和方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多选)

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幽的特点,侧

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出诗人

对这种生活渴望而不可得的无奈和苦痛。

C.诗歌描写景物极具层次,从院内写到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远及近,既是对主人的赞

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4)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后所作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4.阅读,完成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①夜绩麻②,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③耕织,也傍④桑阴学种瓜。

(注释)①耘田:在田间锄草。②绩麻:把麻搓成线。③供:从事。④傍:靠近。

(1)解释下列词语。

杂兴:解:

(2)从""和""这对反义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劳作的辛苦。诗中农民干

的活儿有、=

(3)诗中的小孩儿天真、活泼、可爱,从","两句可以看出来。结合注

释,写出所填诗句的意思:。

(4)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B.这首诗中的小孩儿太顽皮、太不懂事了。

C.这首诗写出了农民在初夏繁忙时节紧张劳作的气氛。

(5)《四时田园杂兴》是上诗人△写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

A.南宋范成大

B.北宋范成大

25.日积月累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哀。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联系诗句解释下列词语。

布:徒:

(3)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的诗句是:

(4)这首诗告诉我们:

26.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练习。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在横线上将诗句补充完整。

(2)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朝露待日晞"中的"晞"可理解为晒干;“昆黄华叶衰"中的"衰"可理解为衰败。

B.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自然景物的盛衰规律来警示我们要珍惜

时光,及时努力。

C.作者的目的是通过描写冬葵,百川,赞美万物的勃勃生机。

(3)劝说人们抓紧青少年时光,认真工作学习,有所作为时,常引用本诗中的句子

(4)先描红练习一下,再选择这首诗中你喜欢的句子,用行书来写一写。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网送青来。

(1)给下列字注音。

苔网

(2)解释下面词语。

长:净:

手:排阔:

(3)下列诗句中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茅檐/长扫/净无/苔

B.花木/成畦/手自/栽

C.一水/护田将/绿/绕

D.两山/排网/送青来

(4)请结合诗歌第一、二两句,说说湖阴先生是什么样的人。

(5)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第三、四句。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8.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鹿柴》中的"柴"应读。

(2)这首诗描绘的是时分的幽静景色。

(3)诗的三四句由声响转到夕阳返照深林,更突出了深林的。

(4)诗人王维是个才子,苏轼曾经赞他的作品",

29.阅读理解。

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两句诗写出了哪些景色?

(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你知道这首诗写得是什么节日的事吗?当时有什么风俗?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人们写文章表达思念情感时引用上面诗句最多的是哪一句?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

1.(1)紧紧扎根在土里;坚定强劲;任凭

(2)C

(3)用拟人手法,很形象。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

(4)借物喻人,托竹抒情。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解析】【分析】(1)咬,指用牙齿卡住、钳子夹住或齿轮、螺丝等互相卡住等,这里指

竹根紧紧扎在土里。坚劲,指劲健有力;坚强不屈。任,由着;听凭、任凭。

(2)根据"立根原在破岩中“一句可知答案为C。

(3)"咬""立"属于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竹子显得更加有主观能动性,表现了它坚强、不

俗的精神。

(4)《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诗人所赞颂

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

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

故答案为:(1)紧紧扎根在土里;坚定强劲;任凭

(2)C;

(3)用拟人手法,很形象。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

(4)借物喻人,托竹抒情。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点评】(1)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既要理解字词的基本意思,也要理解字词在句子中

包含的感情色彩以及特殊的语境意义,因为作者对字词的推敲是很周密的,所以理解字词

也要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根据选项描述,从原文中找对应的字词,即可筛选出最符

合原文内容的一项。

(3)本题考查炼字能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

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4)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

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具体手法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抒

情,直抒胸臆,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等。

2.(1)夏季

(2)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望湖楼下水如天

(3)D;白雨跳珠;忽吹散

【解析】【分析】(1)从这首诗的题目上看,"六月二十七日”正值夏天,所以这是一场夏

季的雨。(2)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参见译文),答题时注意题目要求筛选符合要求的诗

句即可。(3)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诗文的内

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故答案为:(1)夏季(2)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望湖楼下水如天(3)D、

白雨跳珠、忽吹散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诗题的理解,解答时抓住关键词语。(2)此题主要考查对

诗句的理解能力,可结合注释或查词典理解。(3)这道题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

诗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译文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

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

明媚温柔。

3.(1)润如酥;春好处;绝胜烟柳

(2)唐;韩愈

(3)早春;润如酥

(4)稀疏;矮小

(5)B

(6)①丝雨;②杏花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

(2)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

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

解答。(3)由诗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可知这首诗的题目点出这是早春的小雨,诗的

第一句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

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4)写草

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

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

相媲美。(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

项判断正误。A、C、D正确B错误;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

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

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6)考查对诗词背

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补写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

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故答案为:(1)润如酥、春好处、绝胜烟柳(2)唐、韩愈(3)早春、润如酥(4)稀

疏、矮小(5)B(6)①丝雨、②杏花雨

【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2)主要考查

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3)此题考查对诗题及诗句的理解能

力。(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5)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

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6)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

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奶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

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4.(1)草色遥看近却无

(2)B

(3)长安街上,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青青草色,走近

了,却极淡极少、似有似无。

【解析】【分析】(1)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早春二月,在北方,

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天连影儿也看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

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记,那就是最初的春草

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

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人们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

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

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

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

空处传神。(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

选项判断正误。A、C正确B: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

的七言绝句。(3)描绘诗句展示的画面时,①理解诗歌的内容。②抓住诗句中的"景

物”。③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即可。

故答案为:(1)草色遥看近却无(2)B(3)长安街上,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远远望

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青青草色,走近了,却极淡极少、似有似无。

【点评】(1)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诗文内容,然后再确定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

句。(2)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3)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理解句意是前提。

5.(1)B

(2)C

(3)A

(4)例如:早晨的太阳(朝气蓬勃)、雨后的彩虹(多姿多彩)

【解析】【分析】(1)通过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可知,这首诗是作者对年轻人的赞美和勉

励,所以选B(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联系上下文理解这首诗的内

容,再结合选项判断正误。希望"我的歌"飞到年轻人的心中,为了使"少男少女们"得到鼓

舞。(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

断正误。A错误。想象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B、C正确(4)用来比喻少男少女的事物有

很多,早晨的太阳、朝气蓬勃、、雨后的彩虹、多姿多彩,写出两个即可。

故答案为:(1)B(2)C(3)A(4)例如:早晨的太阳(朝气蓬勃)、雨后的彩虹(多姿多

彩)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能力。(2)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

的理解的能力。(3)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4)开放性试题,答

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6.(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横;侧:远;近;高;低

(3)正面;侧面;远;近;高;低;庐山;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

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书

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2)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

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

(3)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解答本题,应对整首诗歌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然后抓住

关键词语理解。

(4)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

故答案为:(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

(2)横;侧;远;近;高;低

(3)正面;侧面;远;近;高;低;庐山;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

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

(2)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

累,增加词汇量。

(3)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

(4)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

7.(1)横、侧、远、近、高、低

(2)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3)C

【解析】【分析】(1)由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知诗人分别从

"横、侧、远、近、高、低”这儿个角度仔细地观察和欣赏庐山。(2)由诗句"不识庐山真

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知诗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身在此山中,由此我们可以

想到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

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横、侧、远、近、高、低(2)1、身在此山中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3)C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2)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8.(1)千锤万凿出深山;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

(2)A;A;A;D

【解析】【分析】(1)①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②

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

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

答。(2)

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

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前三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与最后的分句是转折关系。故选"即

使・・・...即使……即使.・・・・・也“…."

故答案为:(1)千锤万凿出深山、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2)A、A、A、D

【点评】(1)①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②主要考查

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2)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

用。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9.(1)比喻。俗话说得好,"春雨贵如油",一场严冬过后,庄稼是多么盼望春雨的到来呀!

此时的春雨像滴滴甘露,滋润着大地。

(2)一年之计在于春

(3)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萌生的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

希望和盼头。

【解析】【分析】(1)此题意在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比喻",就是打

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

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

不是同一类事物。

(2)考查对古格言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格言即可,书

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3)本题考查概括诗句给揭示的深刻道理。学生通过感知诗歌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

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比喻。俗话说得好,“春雨贵如油",一场严冬过后,庄稼是多么盼望春雨

的到来呀!此时的春雨像滴滴甘露,滋润着大地。

(2)一年之计在于春

(3)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萌生的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

以希望和盼头。

【点评】(1)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

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格言的含义。

(3)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0.(1)独;异;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2)倍

(3)遥知;忆;佳节

(4)示例1:这两句诗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

臆,显得深沉含蓄。示例2: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

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

【解析】【分析】(1)、(2)第一个小题是炼字题,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

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

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

空即可。

(4)谈自己的体会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

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独、异、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2)倍

(3)遥知、忆、佳节

(4)示例1:这两句诗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

臆,显得深沉含蓄。示例2: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

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

【点评】(1)、(2)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

想感情。

(3)这道题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诗句的意思,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

空。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1.(1)描绘了边塞月夜悲凉肃杀的景色。

(2)表现了志士们渴望建功立业而又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

(3)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解析】【分析】(1)把握诗歌内容,就是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要求学生把握诗

意以及基本表情达意的方式等,是诗鉴赏的重要考点之一。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

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

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2)"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何时才能受到皇帝的赏识,给我

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三、四句借马

以抒情。"金络脑”是贵重的马具,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

识所发出的嘀鸣。

(3)答题思路。在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时,不仅仅要知道表达技巧"是什么",更重要的

是要知道"为什么”这种表达技巧本身的表达效果和"怎么样”这种表达技巧对表达诗歌思想

感情的作用。

故答案为:(1)描绘了边塞月夜悲凉肃杀的景色。

(2)表现了志士们渴望建功立业而又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

(3)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点评】(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

(2)此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12.(1)这首诗表达了志向远大、敢于进取的胸怀,坚韧不拔、排除万难的坚定信念。

本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2)B

【解析】【分析】(1)答题思路。在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时,不仅仅要知道表达技巧"是

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为什么"这种表达技巧本身的表达效果和"怎么样”这种表达技巧

对表达诗歌思想感情的作用。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

正误。A、C、D正确:B:B:近看巨大的瀑布,冰崖转石,跳珠倒溅,令人有“飞流直下三

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却又不能窥见其"出处"。惟有从远处望去,"遥看瀑布挂前

川”时,才知道它来自云烟缭绕的峰顶。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凌云壮

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

故答案为:(1)这首诗表达了志向远大、敢于进取的胸怀,坚韧不拔、排除万难的坚定

信念。本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2)B

【点评】(1)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2)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13.(1)月;思乡

(2)一水间;隔;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

(3)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南一片新绿的景物

变化,既有色彩又有动感,极其传神。

【解析】【分析】(1)考查概括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对诗歌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

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诗人的写作目的或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理解诗句,然后结合题

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这种炼字题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

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

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

了怎样的感情。

故答案为:(1)月、思乡

(2)一水间、隔、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

(3)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南一片新绿的景

物变化,既有色彩又有动感,极其传神。

【点评】(1)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中心思想的能力。

(2)这道题是按诗歌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内容,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

【译文】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14.(1)宋;王观;词;词牌名;题目

(2)离别的情绪;春归去;友归去;春;朋友

(3)惜春;祝福之意

(4)美人流动的眼波;美人蹙起的眉毛;诗情画意的山水图

【解析】【分析】(1)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

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

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2)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

阅读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3)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4)此题意在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

以及其作用。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

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

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故答案为:(1)宋、王观、词、词牌名、题目(2)离别的情绪、春归去、友归去、春、

朋友(3)惜春、祝福之意(4)美人流动的眼波、美人蹙起的眉毛、诗情画意的山水图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2)这道题

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诗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3)此题主要考查

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

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15.(1)①多。;②几乎要,简直要。;③请问。;④远远地。

(2)清明节;下雨天;渲染烦闷的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3)因为清明节本来就容易勾起出门在外的人的思归之念,出门在外的人又会忆起逝去的

亲人,而今又是春雨绵绵,更增添了旅途的愁苦和艰辛,所以行人才会"欲断魂"。

(4)哪里有酒店。;牧童以"遥指杏花村”的行动作了答复。

【解析】【分析】(1)纷纷,写出了雨丝细密;欲,将要,简直会;借问,客套礼貌用

语,请问;遥,指远远的。

(2)诗句写作时间上并没有细分到一天的某个时辰,而是从节气上点名了是清明节那

天;天气则是春雨绵绵;这样就渲染了一个凄美的意境,为下文的写作做了铺垫。

(3)行人,既包括作者自己,也包括其他过路客人,身心两方面的疲惫是行人断魂的主

要原因,这天主要是对逝去亲人的祭奠和怀念,离家的人则归心似箭,所以人们的情绪是

比较低落的,结合天气的描写作答即可。

(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作者使用了设问技巧,虽然询问的是牧童,但

作者并没有让人物说话,而是含蓄地通过一个动作做了回答,这就由近及远,让读者联想

到一片繁茂的杏花雨村,增点了意境的美感。

故答案为:(1)①多。②几乎要,简直要。③请问。④远远地。

(2)清明节;下雨天;演染烦闷的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3)因为清明节本来就容易勾起出门在外的人的思归之念,出门在外的人又会忆起逝去

的亲人,而今又是春雨绵绵,更增添了旅途的愁苦和艰辛,所以行人才会"欲断魂"。

(4)哪里有酒店。;牧童以"遥指杏花村”的行动作了答复。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要结合语境,既要理解词语本身的意义,

也要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使用的对象以及表达效果。

(2)本题考查对写作时间、背景的辨析以及对其表达效果的赏析。诗人往往选取花前月

下、春雨绵绵等特殊境况,借以渲染气氛,更好地实现意境。情景、情感的表达。《清

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

传诵。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

境。

(3)本题考查炼句、炼词能力。"欲断魂"是抽象意义的外在描写,复杂的内心情感包括

旅途的劳苦、内心的思念等,简短的三个字全包括了,分析时要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

句,甚至是一个字。

(4)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根据提问,找到后两句进行分析,再体会其表达技巧即

可。

16.(1)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异乡思念家乡亲人。

(2)思念亲人;慢:低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解析】【分析】(1)此题较容易,由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知在九月九日,王维

在异乡思念山东家乡的亲人。(2)语调、语速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

式。它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一定的思想感情,一方面是一定的具体声音形式。了解

常用的朗读句子的语调、语速,然后结合语境来分析。

故答案为:(1)在九月九日,王维在异乡思念山东家乡的亲人。(2)1、思念亲人2、

慢3、低缓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点评】(1)池体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2)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语气的把握能

力。

17.(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五岭;乌蒙山;岷山;金沙江;大渡河

(4)毛泽东;大无畏;乐观主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书

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2)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

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

子。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

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是第一句话。(3)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

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

可。(4)考查概括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

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故答案为:(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

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2)红军不怕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3)五岭、乌蒙山、岷山、金沙江、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