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施工施工方法及工艺要求_第1页
深基坑施工施工方法及工艺要求_第2页
深基坑施工施工方法及工艺要求_第3页
深基坑施工施工方法及工艺要求_第4页
深基坑施工施工方法及工艺要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0-深基坑施工施工方法及工艺要求目录TOC\h\z\u6.1方案及技术参数 -2-6.2施工测量放线 -2-6.2.1建立平面总控制网 -2-6.2.2围护桩及基坑施工测量 -4-6.2.3测量仪器的选择 -5-6.2.4测量成果验收 -5-6.2.5测量精度控制标准 -5-6.3高压旋喷桩施工 -6-6.3.1施工工艺流程 -6-6.3.2施工要求 -6-6.3.3施工准备 -6-6.3.4成桩检测 -8-6.3.5质量验收标准 -8-6.3.6施工方案经济性比对 -9-6.4灌注桩施工 -9-6.4.1灌注桩技术参数 -9-6.4.2工艺流程 -9-6.4.3施工要点 -10-6.5喷射混凝土护坡 -17-6.5.1施工工艺流程 -17-6.5.2施工要点 -18-6.5.3质量标准及控制措施 -19-6.6土方开挖施工方案 -19-6.6.1土方工程概况 -19-6.6.2土方开挖工况 -21-6.6.3施工工艺流程 -22-6.6.4施工控制要点 -22-6.6.5土方开挖安全注意事项 -23-6.6.6对支撑梁等的保护措施 -24-6.7基坑降排水工程 -25-6.7.1集水明排 -25-6.7.2深井降水 -26-6.8支撑施工方案 -30-6.8.1施工工艺流程 -30-6.8.2冠梁与水平支撑施工总体过程 -30-6.8.3测量放样 -30-6.8.4冠梁及水平支撑模板工程 -30-6.8.5冠梁及水平支撑钢筋工程 -31-6.8.6冠梁及水平支撑混凝土工程 -31-6.8.7支撑施工安全及环保措施 -32-6.9支撑拆除方案 -32-6.9.1施工工艺流程 -32-6.9.2支撑拆除顺序 -32-6.9.3拆撑原则 -33-6.9.4支撑拆除施工要点 -33-6.10季节性施工方案 -36-6.10.1雨季施工方案 -36-6.10.2冬期施工措施 -38-6.11基坑监测 -38-6.11.1监测点布设 -38-6.11.2测量方法 -39-6.11.3测点保护、破坏及修复 -39-6.11.4监测报警值及预警标准 -39-6.11.5监测应急及信息反馈预案 -39-6.11.6监测应急保护措施 -41-6.11.7应急设备物资 -41-6.11.8监测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 -42-6.11.9监测措施 -44-6.11.10基坑监测程序化 -45-6.12土方回填方案 -45-6.12.1肥槽回填的技术要求 -45-6.12.2施工流程及施工要点 -46-6.13施工质量验收 -48-6.13.1验收标准 -48-6.13.2验收程序 -49-6.13.3验收内容 -50-6.13.4验收人员 -50-6.1方案及技术参数表6.1方案及技术参数序号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技术参数1基坑围护高压旋喷桩围护桩:高压旋喷桩,88根,桩径800mm,水泥掺量35%旋挖成孔灌注桩围护桩:旋挖成孔灌注桩,桩径均为1000mm,有效长度13.2m计47根,有效桩长14.5m计45根2边坡边坡开挖基坑边26.5-24深度按1:5土方土方开挖最大开挖深度12m。土方总量约9200方6土方回填采用粘性土层夯实回填,其中不得含有石块、碎砖及有机物等,也不得有冻土。回填施工应均匀对称进行,并分层夯实。回填土压实系数为0.94。6.2施工测量放线6.2.1建立平面总控制网1项目平面总控网由业主委托测绘院提供,平面总控制网具体布设图如图6.2.1-1所示,本工程引入泵站工区设置平面控制网如图6.2.1-2,业主提供控制点坐标及高程如图6.2.1-3。6.2.1-1业主提供控制点具体布设图图6.2.1-2泵站平面总控制网具体布设图图6.2.1-3控制点坐标及高程值2平面总控制网的确认及复测平面总控制网经自检合格后,申报专业单位进行复测,待批合格方可使用。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需根据基坑施工情况定期或不定期的对移交后的控制点、基准点进行复核以确保控制网的精确性。3高程总控制网的建立根据本工程的施工规模,本工程高程总控制网要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测设。高程水准点位采用平面总控制网所埋设控制点。高程水准点标高采用闭合路线法进行平差测设得到各控制点高程。(闭合水准路线,易于平差和纠错,特殊情况下可以做独立高程系统。6.2.2围护桩及基坑施工测量围护桩施工阶段,直接采用一级控制网平面坐标及高程控制点。基坑施工期间,根据总控网引测至基坑外围地面上,并报监理工程师确认无误后,作为基坑施工平面及高程控制点,并定期进行复核。此阶段平面控制网采用由外部引入控制点的方法测设,即“外控法”进行控制点线的测设。1基坑标高控制利用水准仪、钢卷尺,将引测的地面水准点高程向下传递,定于基坑内侧壁,作为地下结构施工标高控制的依据。2基坑施工测量的特殊要求因为基坑开挖、沉降等原因会对布设的控制桩产生偏差影响,布置于基坑周围的轴线控制桩,在每次测设施工前都需复核检查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和标高的准确性后使用。围护结构及地下室结构施工定位前,结合建筑总体定位图,校核无误后方可实施,如定位与建筑总体定位图存在矛盾,以建筑定位图为准,报请设计认可后施工。6.2.3测量仪器的选择对所有进场的仪器设备进行初步调配,并对下列进场的仪器设备重新进行检定:设备名称型号数量精度指标仪器状态全站仪(Topcon)RTS112SL1台角度测量精度2″距离测量精度±(3mm+2ppm)合格水准仪DSZ21台±1.5mm/km(往返)合格6.2.4测量成果验收每一施工段测量工作完成后,必须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及时填写报验表及测量成果记录申报监理单位验收,验收合格后,进行下一步施工。6.2.5测量精度控制标准1平面总控制网项目允许误差测角中误差±9″边长相对中误差1/240002高程总控制网等级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累积差视线高度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二等≤30m≤1.0m≤3.0m≥0.3m4上表中L为往返测段水准路线长度。(单位:m)3轴线投测主轴线间距允许偏差(mm)相临轴线±3L≤30m±530m<L≤60m±1060m<L≤90m±15L>90m±204标高抄测高度H允许偏差(mm)每层±3H30m±530m<H≤60m±1060m<H≤90m±15H>90m±206.3高压旋喷桩施工6.3.1施工工艺流程高压旋喷桩施工工艺流程如图6.3.1图6.3.1高压旋喷桩施工工艺流程图6.3.2施工要求1高压旋喷桩桩径为800mm,有效桩长为7.1m。其中水泥掺量为35%,水泥采用42.5型普通硅酸盐水泥。2根据试桩情况,高压旋喷桩施工所取技术参数具体如下:表6.3.2-1高压旋喷桩技术参数表序号水泥掺量水泥型号水胶比喷浆压力(MPa)喷浆速度(L/min)旋转速度提钻速度135%42.50.9207010r/min15cm/min3检测桩身的抗压强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即成桩28d后钻孔取芯进行试压,试块强度>1.0MPa,抽检数量为桩数不少于1%,且不少于3根,本项目经计算为3根。6.3.3施工准备1场地平整先进行场地平整,清除桩位处地上、地下的一切障碍物,场地低洼处用粘性土料回填夯实,并做好排浆沟。2测量放样首先采用全站仪根据高压旋喷桩的里程桩号放出控制桩,然后使用钢卷尺和施工线根据桩距传递放出旋喷桩的桩位位置,用木桩做好标记,并撒白灰标识,确保桩机准确就位。3钻机就位施工前先进行场地整平,挖好排浆沟,根据高压旋喷桩实际位置,采用水平尺、三角尺等实际测定旋喷桩桩位,并以小木桩标记。钻机就位后及时调平,安放牢固,调平后的钻杆对中误差不超过30mm,钻杆倾斜度不大于1.0%。就位后,首先进行低压0.5MPa射水试验。用以检查喷嘴是否畅通压力是否正常。4制备水泥浆桩机移位时即开始按设计确定的配合比拌制水泥浆。首先将水加入桶中,再将水泥和外掺剂倒入,开动搅拌机搅拌10~20分钟,而后拧开搅拌桶底部阀门,放入第一道筛网,孔径为0.8㎜,过滤后流入浆液池,然后通过泥浆泵抽进第二道过滤网,孔径为0.8㎜,第二道过滤后流入浆液桶中,待压浆时备用。5钻进成孔钻进期间,需对照实际钻孔出土情况与地质详细勘察报告,如发现实际地质情况与地质详细勘察报告不符时,应及时通知现场工程师进行相应处理,待处理结果明确后,再行继续施工。钻进成孔过程中,如在未达到设计深度时遇到较大孤石无法继续钻孔时应取出旋喷桩机钻杆,换用功率较大的专用钻孔机进行引孔,达到设计深度后换用旋喷桩机进行下一步工序6喷浆成桩当钻杆钻进至设计标高16.900时,开始喷射浆液。喷浆时喷嘴作360°旋转并利用压缩空气、水在喷嘴处形成同轴高速射流切割土体、砂层,同时由泥浆泵注入水泥浆,对其进行分选和置换。喷浆开始时,先送高压清水,再送水泥浆和压缩空气,在一般情况下,压缩空气可晚送30s。在桩底部边旋转边喷射1min后,再进行边旋转、边提升、边喷射。喷射时,先应达到预定的喷射压力、喷浆量后再逐渐提升注浆管各压力控制点为:空气压力0.7MPa、浆液压力20MPa。喷浆过程中如发生故障时应停止提升和旋转,以防桩体中断,同时立即排查故障;为保证成桩质量应将水泥摻量控制在35%,如发现浆液喷射不足影响桩径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复喷。施工期间,必须时刻注意检查浆液初凝时间、注浆流量、风量、水量、压力,旋转提升速度等参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且随时做好记录,绘制作业过程曲线。旋喷过程中,冒浆量应控制在10%~25%之间。冒浆正常与否对桩体质量影响很大,若返浆量不正常,要分析原因,采取复喷或调整旋喷参数。若漏浆严重,必须停止旋喷。7拔管、冲洗喷射施工完成后,应把注浆管等机具设备采用清水冲洗干净,防止凝固堵塞。管内、机内不得残存水泥浆,通常把浆液换成清水在地面上喷射,以便把泥浆泵、注浆管和软管内的浆液全部排除。8钻机移位移机重复以上操作,进行下一根桩的施工。6.3.4成桩检测在成桩28d后进行钻探取芯,抽检频率应为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本项目检测取值为3根。取芯位置宜在桩直径2/5处,代表性芯样加工成RXH=50mm×100mm的圆柱体,进行抗压强度试验,要求试块fcu>1.0MPa。6.3.5质量验收标准表6.3.5-1高压旋喷桩质量验收标准序号项目允许偏差检查方法和频率2水泥用量不小于设计值查看流量表3桩长不小于设计值测钻杆长度4桩身强度不小于设计值28d钻芯取样试块强度5水胶比设计值实际用水量与水泥等胶凝材料的重量比6桩位(mm)≤0.2D开挖后桩顶下500mm处用钢尺量7桩径(mm)≥-50用钢尺量8桩顶标高不小于设计值水准测量,最上部500mm浮浆层及劣质桩体不计入9喷射压力不小于设计值检查压力表度数10提升速度不大于设计值测机头上升距离及时间11旋转速度设计值现场测定6.3.6施工方案经济性比对表6.3.6-1方案经济性对比表比选方案硬性要求(观摩、创优、节点制约等)工期成本质量安全涉及三优化(可重新认价等)其他(如市场供给等)高压旋喷二重管/7d低中高不可/高压旋喷三重管/6d低高高不可/综合对比选用成本较低的高压旋喷二重管施工。6.4灌注桩施工6.4.1灌注桩技术参数本工程灌注桩共计92根,桩径1000mm,其中45根有效桩长14.5m灌注桩、47根有效桩长13.2m灌注桩,混凝土采用水下C30,施工采用隔桩跳钻方式进行,桩头超灌1000mm,桩身完整性检测不少于总桩数20%,本项目检测数量为19根。表6.4.1-1@1400B-B13.2024.000476.4.2工艺流程旋挖桩根据规范规定,采取跳挖的方式进行施工,跳挖间距4D(桩径)或36h。本工程为抢工期,采用跳打的方式进行施工施工顺序根据桩号顺序依次进行如图图6.4.2-1灌注桩施工工艺流程图图6.4.2-2灌注桩施工工艺流程图6.4.3施工要点1、桩位测量1)控制点布置与保护对建筑施工控制方格网、控制点、高程基准点等关键部位根据工程测量技术规范进行复测,确保满足精度要求后予以重点保护,并列详细文字资料备案。2)桩位及标高测放桩位测放及标高测量仪器采用全站仪。3)桩位坐标及定位桩位测放前,应根据施工图上的坐标系计算出各控制点和桩位的坐标,以供测放桩位时使用。输入坐标时应两人进行复核,防止出错。桩位可根据施工进展分批测放。桩位采用钢筋做标识,入土深度不少于30cm。桩位测放误差应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4)测量放线的检查、验收与保护(1)测量放线采用三级检查一级验收制;(2)技术人员负责将已验收的桩点向施工机台进行交接,交接后的桩点由施工机台负责保护,发现桩点被破坏时应及时上报现场技术人员处理。(3)测量放线质量要求及保证措施图6.4.3-1测量放线示意图2、成孔1)埋设护筒埋设护筒拟采用人工配合旋挖钻机完成,护筒用12mm厚钢板卷制而成,内径比设计桩径大20cm。护筒埋设前先根据桩位引出四角控制桩,控制桩用φ12钢筋或木桩制作,打入土中至少40cm。护筒埋设具体步骤:首先由旋挖钻机挖孔2m,再用人工配合钻机将护筒对位,位置放正后,用钻机钻杆将钢护筒压入土中。护筒埋设深度为6m,穿过杂填土层,要求桩机自备足够的钢护筒。护筒埋设完毕后应使护筒中心与桩位中心重合,护筒平面埋设偏差不宜大于50mm,竖向偏差不大于1%。图6.4.3-2灌注桩孔口示意图护筒埋设需经技术人员检验合格后才能使钻机就位。现场技术人员应及时测量护筒标高,以此作为下步工序控制依据。为防止孔口护筒掉落,护筒顶高出地面20cm(水下灌注时护筒高处地面50cm),护筒周围填粘土并捣实。护筒埋设偏差不大于50mm,并保证护筒垂直、护筒上口水平。2)钻进(1)钻机对位,以控制桩拉十字线控制,钻头对准十字线交点,符合偏差要求才能开始钻进。钻孔设备就位时必须平正、稳固,防止钻进过程中沉陷。钻进前应调整钻机的垂直度,使钻机上的垂直仪的显示点位于中心圈内。钻进过程中应始终关注垂直仪的显示点,使之位于中心圈内,以保证钻孔的垂直度不大于1%。(2)钻进过程中,钻杆加压保持转动,保证钻头底部土体不被挤压破坏,顺利进入斗体中,确保钻进过程中土体不形成失稳的滑弧面。钻机施工时要注意控制钻具的提起和下放速度,尤其是在出入孔口和初提钻时,减少对孔壁的扰动,保证孔壁稳定。(3)成孔采用旋挖成孔。钻进过程中应认真记录钻进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处理措施及效果等。(4)钻孔作业应分班连续进行,不得无故中间停钻,机台作业人员应认真执行操作规程。应经常注意地层变化,并作好记录。交接班时应交待钻进情况及下一班应注意事项。3)终孔判断根据设计图纸要求,为确保桩长满足设计要求。控制终孔深度按以下程序进行:(1)根据地面标高、桩顶标高及有效桩长,计算出设计终孔孔深,加以控制,实际终孔孔深不小于设计值。(2)旋挖成孔孔深根据旋挖钻机上仪表显示的数据估测孔深,最终采用测绳进行检测,符合设计深度要求后将钻孔深度记录在《钻孔记录表》。(3)旋挖成孔孔深根据旋挖钻机上仪表显示的数据估测孔深,最终采用测绳进行检测,符合设计深度要求后记录钻孔深度。终孔完成后,在下放钢筋笼之前一定要采用硬质盖板对洞口进行防护,保证施工作业安全。3、清孔钻孔深度达到设计要求经现场监理工程师确认后,视孔底情况决定是否进行钻斗在不进尺的情况下清孔。4、钢筋笼制作钢筋笼制作工艺流程见图6.4.3-3:图6.4.3-3钢筋笼制作流程示意1)钢筋材料检测钢筋笼制作前,除按规定进行原材料复验和焊接连接试验。2)钢筋笼成型本工程钢筋笼分多节成型,主筋连接采用钢筋焊接连接。每标准节钢筋笼设置两组保护块确保钢筋笼保护层厚度,每组不少于3个。具体制作步骤如下:(1)根据施工图纸及设计要求下料;制作螺旋筋和加劲筋,加强筋按照图纸规定的连接式进行连接;(2)在制作平台制作成型;=1\*GB3①加劲筋与主筋采用焊接,焊接要牢固;=2\*GB3②螺旋筋与主筋采用点焊或绑扎连接,主筋采用单面搭接焊,焊缝不少于10d;=3\*GB3③钢筋笼成型时,应将主筋接头错开,同一截面接头数量不超过主筋总根数的50%,相邻接头纵向间距应大于35d,主筋锚入冠梁长度不小于35d。钢筋保护层厚度50mm,采用塑料卡扣保保护层厚度满足要求。3)钢筋笼制作允许偏差按钢筋笼制作允许偏差下表要求控制:4)钢筋笼的验收与成品保护表6.4.3-1@@120050mm表6.4.3-2钢筋笼质量检验标准项目序号检查项目允许偏差或允许值(mm)检查方法主控项目1主筋间距±10用钢尺量2钢筋笼长度±100用钢尺量一般项目1钢筋材质检验符合设计要求抽样送检2箍筋间距±20用钢尺量3钢筋笼直径±10用钢尺量 图6.4.3-4钢筋笼的制作与验收钢筋笼制作完成后,先由钢筋班长自检,确定合格后提交技术员复检,最后由监理或业主方代表抽检。自检合格后,填写《混凝土灌注桩钢筋笼质量验收记录》和《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并逐批提交监理工程师验收,验收合格后及时会签验收记录,并进行标识。不同检验状态的钢筋笼不得混放。钢筋笼成品应堆放到指定地点,钢筋笼存放时应在地面铺设方木架空,禁止钢筋笼与地面直接接触而被泥土污染,遇雨季还需用彩条布覆盖防止雨淋后生锈。成品钢筋笼需根据我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中的有关规定进行状态标识,标识分合格、待验和不合格三种,未经验收合格的钢筋笼不得使用。5、钢筋笼吊放与定位1)钢筋笼的吊放图6.4.3-5钢筋笼吊放标准示意图2)钢筋笼定位在下设钢筋笼过程中,钢筋笼要保持竖直,钢筋笼中心线与桩中心尽量重合,向下安放时速度要慢,减少钢筋笼对孔壁的刮蹭,遇阻时不得强行下放,就位后要立即固定。钢筋笼安放时采用双吊筋装置,将钢筋笼固定至设计标高,防止钢筋笼掉落孔底。钢筋笼安放偏差应满足:横向偏差≤20mm;竖向偏差≤50mm。钢筋笼吊装完成后,应进行隐蔽工程验收,验收合格后下设导管。6、吊车选型经计算,钢筋笼最大截面尺寸为0.9m,钢筋笼长度14.5m,最大钢筋笼重量为1300.7kg。施工现场无高压线,本项目围护桩钢筋笼吊装拟采用50t履带起重机,型号为CH500型。表6.4.3-3起重机械性能表CH500履带起重机主臂起重性能表主杆额定起重量单位(t)工作半径(m)主吊臂起重量(m)1316192225283134374043463.550441.241.14.533.633.533.4528.328.228.1285.524.424.324.224.124621.521.421.321.221.121717.417.317.217.11716.916.816.7814.514.414.314.214.11413.913.813.713.6912.412.312.212.11211.911.811.711.611.511.41010.810.710.610.510.410.310.210.1109.99.89.7128.68.58.48.38.28.187.97.87.77.67.5146.96.86.76.66.56.46.36.26.165.9165.75.65.55.45.35.25.154.94.8184.74.64.54.44.34.24.143.9203.93.83.73.63.53.43.33.2223.43.33.23.132.92.82.7242.92.82.72.62.52.42.3262.42.32.22.121.92821.91.81.71.6301.81.71.61.51.47、下设导管1)本工程使用的导管单节长度为3.0m,直径为220mm,另配备若干0.5、1.0m短节,以便配置导管。导管在使用前和使用一个时期后,应对其规格、外观质量和拼缝构造进行认真地检查外。2)导管下设总长度应根据砼灌注前实际孔深确定,保证导管下端距孔底30~50cm,导管埋深不宜小于2m且不大于6m,配管原则:导管总长=孔内管长+孔外管长,孔外管长为50cm左右。8、砼灌注1)初灌量初灌量是砼灌注的关键指标,初灌后导管埋深不应少于2.0m,导管底口距孔底50cm。2)混凝土灌注图6.4.3-6灌注桩浇筑示意1)开始灌注前,应先请监理工程师检查验收,当监理工程师下达开灌指令后开始灌注。灌注过程中要及时用测绳测量砼面上升高度,计算导管埋置深度,确定导管拆卸长度。施工时要严格控制埋管深度,最小埋管深度不小于2.0m,最大埋管深度不宜大于6.0m。2)在灌注混凝土时要匀速浇注,减小混凝土对孔壁的冲击力。3)在灌注将近孔口时,暂停灌注,在孔内留置1节导管,移走施工平台,上拔钢护筒,在孔口留置高20cm护筒。4)继续通过导管往孔内浇筑混凝土至达到设计桩顶标高,之后要立即将孔内导管缓慢匀速拔出,避免速度太快在桩顶形成“软芯”。5)砼灌注之前要组织好充足人力、物力,保证混凝土连续灌注,每根桩力争在1.5小时内完成。6)在孔前每桩必须做试块,做好试块的标养以及试块的送检。7)护筒起拔灌注完成后,移走施工平台,待混凝土初凝后,清理出护筒上的吊环,套上钢丝绳套,利用吊车缓缓提出护筒。8)导管及护筒冲洗灌注过程中拔出的导管要及时用清水(淡水)冲洗掉导管内壁上的混凝土,清洗时注意清洗导管接头部位。护筒拔出后要及时清除掉护筒内壁的混凝土和外壁的砂土。为保持施工现场干净整洁,在灌注和清洗过程中,要及时清除渣土,保持现场清洁,方便施工。6.5喷射混凝土护坡6.5.1施工工艺流程图6.5.1面层喷护工艺流程图6.5.2施工要点1成品钢筋网安装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宜小于30mm。修坡后按顺序安装成品钢筋网,由于是随开挖分层进行的,因此,上下层的竖向钢筋搭接长度应大于300mm,以保证钢筋网的整体性,有利于力的传递。在进行钢筋网施工时,钢筋网绑扎、固定,必须在坡面修正好以后,方可进行。3喷射混凝土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20,其初定配比为:水泥:砂:碎石:水=1:2:2:0.5,碎石的最大粒径不超过15mm,喷射混凝土机的工作压力为0.3~0.4Mpa。作业面的喷射顺序应是自下而上,从开挖层底部开始向上喷射,这样可防止喷射混凝土由于自重悬吊于上层土体,增加上一层荷载,尤其是当喷射混凝土尚未达到一定强度时,更要尽量避免。对于局部脱落亏坡的部位,要分层喷射,每层喷射厚度为30~80mm,待第一层混凝土初凝后,再喷射第二层混凝土。护坡喷射混凝土验收标准:1)面层平均厚度应大于设计厚度;2)检查点数的80%及以上大于设计厚度;3)最小厚度不小于设计厚度的80%;4)表面平整度的允许偏差为100mm将喷射混凝土喷射在混凝土板件(450mmx350mmx120mm)上,在喷射砼板件上用钻芯机钻取标准尺寸为100*100芯样,养护龄期为28d的标准养护条件测得的极限抗压强度为准。试件3个为1组。试件的制取和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不同强度等级及不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应在喷射地点或接收地点分别随机制取,每组试件应在同一盘或同一车中取样制作。边坡工程,每喷射50m³或~100m³混合料或小于50m3的独立工程,不得少于1组。泄水孔在坡面上按一花形布置,泄水孔水平间距2m,土方分层、分段开挖,水平向开挖长度一次不应超过30.0m,随挖随护,严禁超挖。图6.5.2泄水孔示意图6.5.3质量标准及控制措施1边坡开挖质量检验标准见表6.5.3-1所示。表6.5.3-1边坡开挖质量检验标准项序号检查项目允许值或允许偏差检查方法单位数值主控项1坡率1:3目测法或用坡度尺检查,每20m抽查一处2坡底标高mm±100水准仪测量一般项目1坡面平整度土坡mm±100用3m直尺测量:每20m测一处2平台宽度土坡mm+2000用钢尺量3坡脚线偏位土坡mm+500-100经纬仪测量:每20m测两点2边坡喷锚质量检验标准见表6.5.3-2所示。表6.5.3-2边坡喷护质量检验标准项序号检查项目允许值或允许偏差检查方法单位数值主控项1喷射混凝土强度不小于设计值28d试块强度一般项目1泄水孔直径、孔深mm±3用钢尺量3质量控制措施1)严把材料关。喷射混凝土所用水泥、砂石的质量需满足设计要求,控制配合比。严把泄水管、钢筋网片进场验收关。2)过程中,测量放线放样、开挖、修坡等,需满足要求。3)分层分段开挖,及时修坡、喷护,遭遇突然降雨应使用防火布等及时覆盖。4)坡顶排水系统及时跟进,需硬化部分及时硬化,以防雨水渗入。6.6土方开挖施工方案6.6.1土方工程概况本泵站工程占地3920㎡,场平后场地绝对标高26.500,基坑总面积约830㎡,基坑长约35m,基坑宽约25m,总延长约120m,坑底标高14.500-15.800。基坑普遍开挖深度为10.7-12米,总土方量约9200m³。开挖条件:高压旋喷桩、支护灌注桩施工完毕后,边坡喷护完成48h后方可开挖第一步土石方;施工完支撑梁且混凝土达到要求强度值后方可开挖第二步土石方。开挖时基坑周边10m范围内荷载不得大于20kpa。土方开挖前应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进行条件验收,在满足各项条件之后方可进行土方开挖。基坑土方开挖条件验收表见表6.6.1-1表6.6.1-1土方开挖条件验收表序号检查项目施工/监测单位自查情况各方复查情况1方案基坑围护设计和施工方案通过专家评审,专家评审意见已修改并有书面回复意见2基坑监测方案已审批3基坑方案已向管理层和作业层交底4分包单位资质审查各分包单位资质经过审查,并应符合有关规定5人、材、机人员(按合同)、机械(按方案)、支撑材料(满足进度的数量和符合设计要求的质量)都已到位,并通过验收6设计交底现场施工已完成设计交底7安全技术交底施工现场安全、技术交底已按要求完成,监护人已落实并有记录8周边环境摸清基坑周围构筑物、管线的现状,以及能承受变形的能力,并有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9坑边堆载符合设计要求10基坑开挖监测单位的资质、人员、设备仪器必须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11周围环境及基坑监测控制点应按监测方案布置好,并做好初始值的测试工作12围护结构施工基坑围护结构已按设计施工完成,围护结构(含圈梁、支撑)强度已达设计要求13围护结构施工阶段遗留问题已按要求解决或已制定解决方案14地基处理地基处理完成,已有检测报告并达到设计要求15降排水降水、降压已完成,降水深度应达设计要求,满足开挖要求16施工现场坑外排水措施已落实17出土手续卸土点落实及途径手续等办妥18危险源辨识及应急物资对本工程潜在的风险进行辩识和分析,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并落实抢险设备、材料、人员、方案19安全防护临边、高处作业、交叉作业、上下扶梯等已设置并符合要求20质保资料相应质量保证资料齐全21测量定位测量控制点应设在不受基坑施工影响的范围内22测量人员证书符合要求23测量仪器应在检验有效期内,轴线、场地标高实测工作已完成24其他设计及规范的其他要求6.6.2土方开挖工况本工程土石方开挖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分层分段开挖。1)第一步土石方场平完成面26.500开挖至基坑支护顶24.000、第一道支撑梁底23.200,开挖深度2.5m、3.3m。优先施工出土口,避免后续施工受影响。预先降水,开挖时,从边坡处开始顺势开挖,开挖出工作面后,护坡、截桩、支撑梁随后穿插施工。2)第二步土石方开挖,当第一道支撑梁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值方可开挖,自第一道支撑梁底23.200分两层开挖至卵石层上方19.500,开挖深度3.7m。3)第三步土石方开挖,自卵石层上方19.500分两层开挖至清槽标高14.500,开挖深度5m,其中,垫层底标高以上20cm土方及坑中地梁应采取人工修底的方式挖除,挖掘机配合,并防止坑底土体扰动,挖至设计标高后立即组织地基验槽。4)针对本基坑面积较小,第三步开挖时渣土车可能会因为便道坡度较大无法进入基坑内装载,因此当第三步土石方开挖不满足车辆进入基坑内时,本工程采取多台挖掘机倒土的办法,最后在出土口位置安排一台抓斗进行装土,此法亦作为坑内坡道收坡施工方法。5)土方开挖应分层开挖,每层不大于2m,挖土长度以20m为宜,放坡开挖的分层厚度不大于1.5m,淤泥质土开挖分层厚度不大于1m,临时边坡坡度不大于1:1.5。表6.6.6-1基坑开挖深度统计表泵站(泵房+调蓄池)场平标高底板垫层底标高底板面标高垫层厚度(mm)开挖深度(m)泵房区域26.50014.50015.40010012调蓄池区域26.50015.80017.5001009.9表6.6.2-2各层土方量统计表分层编号开挖标高开挖深度(m)面积(㎡)暂估土方量(m³)第一步26.500~23.2003.38302739第二步23.200~19.5003.78303071第三步19.500~14.500、15.8005、3.78303390土方量共计9200表6.6.2-3土方开挖注意事项序号项目内容1基坑监测基坑监测值有无异常,基坑监测与基坑实际情况是否存在差异等2降排水降排水系统是否正常运行,降水情况是否满足开挖(低于开挖底面往下深1000mm),排水是否通畅,施工用电、抽排水设备等是否运行正常3基坑支护支护、支撑梁混凝土是否达到要求的强度值,基坑支护系统是否满足先撑后挖原则等4开挖环境天气、机械、车辆及司机情况是否满足要求,场内影响开挖安全的因素是否排除,如基坑临边防护等;外部关系是否正常;扬尘管控措施是否满足要求;交底是否到位。6.6.3施工工艺流程1施工流程图6.6.3土方开挖施工流程图6.6.4施工控制要点1开挖前准备1)基坑完成所有监测点的布置,且各监测点日变形量、累计量等均满足设计要求。2)完成高压旋喷桩及灌注桩,且桩体水泥强度、混凝土强度等均已经达到设计要求。3)施工前应检查支护结构质量、定位放线、排水和地下水控制系统,以及对周边影响范围内地下管线和建(构)筑物保护措施的落实,并应合理安排土方运输车辆的行走路线及弃土场。附近有重要保护设施的基坑,应在土方开挖前对围护体的止水性能通过预降水进行检验。4)挖土必须的机械、人力及应急设备等均准备就绪,且完成对操作人员进行了挖土的顺序、过程中注意事项的交底以及安全文明施工教育。4)每层土开挖条件验收完成后,且经监理、业主、设计签署开挖令后方可开挖。5)先行降水,持续降水,应将基坑内水将至开挖面以下不小于1m。6)开挖工况见后附图。2施工过程中注意事项施工中应检查平面位置、水平标高、边坡坡率、压实度、排水系统、地下水控制系统、预留土墩、分层开挖厚度、支护结构的变形,并随时观测周围环境变化。基坑土方施工的成败关键取决于土方开挖和支撑施工的配合,支撑安装是否及时准确,直接影响到挖土的进度和质量。因此,挖土和支撑是两项不可分割和工序。1)土方开挖必须按照设计图纸的规定和有关要求进入挖土。2)机械挖土时必须事先垫好路基箱板,防止机械设备陷入土中。3)严格控制土方开挖相邻区的土方高差。4)基坑内明排水沟以及集水井不得设置于基坑周边,距离围护体距离应至少保证大于3米。开挖过程中发现围护体接缝处渗水应及时采取封堵措施。5)挖土流程、顺序及方式应严格按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不得超挖,开挖面的高度应控制在2m,深坑区宜按不大于1:1.5放坡,浅坑区宜按不大于1.5:1放坡;挖土机械如需要在支撑上运作,必须覆土高于支撑顶面300mm及铺设走道,另外严禁在底部掏空的支撑构件上行走于操作。6)深坑需降承压水部位严格按照降水方案实施,并加强水位及基坑监测,如遇突发状况,按照应急预案实施抢救。7)支撑和围檩上不得堆载。机械与车辆不得碰撞支撑,机械及车辆进出口处施工单位需另行加固处理,地基加固施工前需编制详尽可行的施工方案。6.6.5土方开挖安全注意事项1)当支护结构构件强度达到设计强度80%时,方可下挖基坑。2)开挖时,挖土机械不得碰撞或损害内支撑及其连接件等构件。3)当开挖挖揭露的实际土层性状或地下水情况与设计依据的勘察资料明显不符,或出现异常现象、不明物体时,应停止开挖,在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后方可继续开挖。4)挖至坑底时,应避免扰动基底持力层的原状结构。5)开挖到支撑作业面后,应及时进行支撑。6)当基坑开挖面上方的支撑未达到设计强度的80%时,严禁向下超挖土方。7)雨期施工时,应在坑顶、坑底采取有效的截排水措施;排水沟、集水井应采取防渗措施;基坑周边地面宜作硬化或防渗处理;基坑周边的施工用水应有排放措施,不得渗入土体内;当坑体渗水、积水或有渗流时,应及时进行疏导、排泄、截断水源。8)开挖至坑底后,应及时进行混凝土垫层和地下结构施工。9)当基坑监测报警情况或其他险情时,应立即停止开挖,并应根据危险产生的原因和可能进一步发展的破坏形式,采取控制或加固措施。危险消除后,方可继续开挖。必要时,应对危险部位采取基坑回填、地面卸土、临时支撑等应急措施。10)土方开挖过程中安排专人对整个基坑进行巡视,同时通知业主加强对基坑监测的频率。特别是在土方挖至旋喷桩与岩层交界处,应重点关注,当发现该部位截水失效,出现水流涌入基坑时,应立即停止施工,迅速撤离坑内人员。在涌水部位围护外侧增加一排旋喷桩进行截水,在此期间增加该部位的监测频率。直到该部位不再往坑内涌水,监测数值正常后方可继续进行施工。6.6.6对支撑梁等的保护措施1@200压防滑槽,深度10mm;坑内坡道视情况而定,当承载力不足时,采取换填宕渣、建筑垃圾等方式进行修筑,面层铺设钢板路箱。3)最后收坡时,先采取多台挖机倒土,渣土车位于出土口位置装土,最后使用抓斗挖机,坑内留一台挖机配合倒土,渣土车停放于出土口外临时道路上。4)基坑边侧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限载控制,设置明显的标设标牌,安排专人监控。2对支撑梁、支护桩的保护措施1)土石方开挖时,严禁挖掘机、车辆直接碾压在支撑上,若需要对支撑梁部位回筑,挖掘机自上而下掏土时,应对支撑梁进行保护,如图6.6.6所示。图6.6.6对支撑梁保护措施示意图2)土石方开挖过程中,需安排专人进行指挥,严禁挖机直接碰撞支撑梁,支撑梁边侧采用人工配合开挖。3)支撑梁侧的垫层(或模板)及土方,采取塌土法开挖,铲斗距离承台、支撑梁底不小于500mm,塌土后,人工清理,高度不够则挖机进行填土垫高。4)第一步土方开挖和第三步土方开挖时,将桩位提前放样,用灰线标出,根据开挖面标高扣除桩顶及500mm安全留土标高算出开挖深度,桩顶、桩间土由人工配合挖机清理。5)使用小挖机掏土时,应小心控制挖机,禁止挖机与上方支撑梁产生碰撞,放坡开挖时,应放足安全坡度(不小于1:1)开挖,以免支撑提前受力。6)支护桩的保护措施土方开挖前,操作人员必须认真熟悉桩位布置图,同时对土方深度严格加以控制。土方挖掘方向严格控制按事先确定的开挖路线进行作业。对承台部位的土方,采用小型挖掘机与人工开挖相结合的开挖方式,尽量利用白天时间进行清坑、清槽,同时施工时放慢动作,现场配备专业指挥,严禁挖掘机碰撞工程桩夜间挖掘外运土方时,现场有足够照明,否则承台土方不得挖掘。支护桩在进行余桩处理前认真进行标高测定,并在每根工程桩上弹线,多余桩头采用专用切割机整体切除。6.7基坑降排水工程6.7.1集水明排本工程集水明排的措施为坑边排水沟、集水井的方式,收集基坑外雨水及坑内外降水井、沟槽集水抽排出的水,经过集水井初步沉淀后再进入三级沉淀池,经过三级沉淀池后充分沉淀后,再排入市政雨水管道。1基坑四周排水方案1)沿基坑边坡外500mm处设置300×400明沟,间隔30m设置一口1000×1000×1000集水井,雨水及坑内抽排出的地下水,经过排水沟、集水井初步沉淀后排入三级沉淀池及雨水收集池,多余的水用WQG-50型潜水泵抽到邻近市政管道处的三级沉淀池,合格后排入市政雨水管道。2)坑内降水设置4口降水井,另外开挖临时明沟及集水坑,使用潜污泵抽排至坑边排水沟的方法辅助降水井进行降水。2雨季集排水措施基坑土方收尾时,提前进行基础集水坑土方施工,如遇大雨或暴雨时,雨水汇集至集水坑,再利用WQG-50潜水泵(购置潜水泵6台,配备排水软管350m)将雨水排出,以保证在各种情况下基坑内的积水能够及时排出,必要时将集水坑和集水井内的潜水泵全部启动,确保不影响工程施工。3安全措施基坑排水时所用临时电必须经过临电负责人审批。严禁擅自接用电源,对擅自接用的按严重违章处理。安装临时用电线路的作业人员,必须具有电工操作证方可施工。安排人员进行每日巡查并记录在案,以便备查。6.7.2深井降水1概况说明本工程拟采取坑内外深井降水,其中,坑外12口自流井,坑内4口自流井。坑内降水应控制在开挖面以下1m。由于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土层参数的不确定性。自流深井的数量根据现场深井抽水试验及土方开挖情况调整。土方开挖接近基底时,如遇到降水效果不理想,可增设管井。为达到降水的预期效果,应在土方正式开挖至少7天前即开始抽水。底板施工前根据水位具体情况确定封井数量,同时确保保留自流深井数量不少于坑内深井总数的20%。2施工工艺(1) 试验井施工工艺流程如下:3施工要点(1)进出场、定位、埋设护孔管前期完成试验区的“三通一平”工作后,钻机进场。孔位确定后报甲方备案。钻机安放稳固、水平、护孔管中心、钻头中心应成一垂线。埋设护孔管要求垂直,并打入原状土中10~20cm,外围用粘土填实夯实,井管、砂料到位后才能开工,钻孔孔斜不超过1%,要求整个钻孔孔壁圆整光滑,要求采用带有保经圈的三翼钻头钻进,钻进时不允许采用有弯曲的钻杆。(2)钻进清孔钻进中保持泥浆比重在1.10~1.15,尽量采用地层自然造浆,整个钻进过程中要求大钩吊紧后徐徐给进(始终处于减压钻进),避免钻具产生一次弯曲,特别是开孔时不能让机上钻杆和水接头产生大幅摆动。每钻进一根钻杆应重复扫孔一次,并清理孔内泥块后再接新钻杆,终孔后应彻底清孔,直到返回泥浆内不含泥块,返出的泥浆含砂量<12%后提钻。(3)下井管按设计井深事先将井管排列、组合,下管时所有深井的底部按标高严格控制,并且保持井口标高一致。降水井管应平稳入孔,每节井管的两端口要找平,其下端有45°坡角,焊接时二节井管应用经纬仪从成90°的二个方向找直,并有二人对称焊接,确保焊接垂直,完整无隙,保证焊接强度,以免脱落。为了保证井管不靠在井壁上和保证填砂厚度,在滤水管上下部各加一组扶正器4块,保证环状填砂间隙厚度。过滤器应刷洗干净,过滤器缝隙均匀,外包一层30-40目滤网。下管要准确到位。自然落下,稍转动落到位,不可强力压下,以免损坏过滤结构。井管到位后下钻杆泥浆稀释到1.05左右,在稀释泥浆时井管管口应密封,使泥浆从过滤器经井管与孔壁的环状间返回地面,稀释泥浆应逐步缓慢进行。(4)填砂稀释泥浆比重在1.05后关小泵量,将填砂徐徐填入,并随填随测填砂顶面的高度,不得超高。填砂厚度及填砂高度严格按设计图纸进行。(5)回填滤料以上用粘性土回填。(6)联合洗井洗井要求采用活塞空压机联合洗井方法,先用空压机洗井,待出水后改用活塞洗井,然后再用空压机洗井并清除井底存砂。(7)下泵抽水降水井施工结束后,用泵进行抽水并对井验收评定。4成井施工质量控制标准井深误差:小于井深的2%;孔斜:每50m小于0.5º;井水含砂量:抽水稳定后,小于1/20000(体积比);井中水位降深:抽水稳定后,井中水位处于安全水位以下。5降水井保护降水井施工完毕后在每口井附近插彩旗做标志,要求每口井井口必须高于现状地面标高,避免周边渣土掉入井内,在土方开挖过程中安排专人对降水井进行管控,井管周边用人工挖土进行,土方开挖时井口用麻袋等编织物堵住井口防止渣土掉入井中,当不慎破坏掉井管,应更换新的井管并清理掉入管内的垃圾,确保该管井正常运行,不得擅自任由其破坏或者擅自封井6降水井封井封井:1)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清理基底面;2)铺设找平层,在PVC管外套上钢管,钢管周边焊上一圈钢管,将铺设到降水井边的防水板焊接到钢管表面,在接缝周围涂上止水腻子;3)铺设防水板保护层和底板钢筋,井孔处的内缘受力筋先断开并弯起,预留施工封闭钢板空间,浇筑底板混凝土并振捣密实;4)截断井管,大容量抽水,然后向井管内填入砂石,离底板以下1m范围内浇筑同底板强度的干拌混凝土,上部采用同底板标号混凝土浇筑至井口,然后封闭井口;5)焊接封闭钢板,要求满焊密封,连接底板内缘受力筋,灌注混凝土(微膨胀)。注:降水井封闭所需材料应提前进场,带止水环的井口钢套管需提前加工完成,不得影响施工进度。6.8支撑施工方案6.8.1施工工艺流程1概况:本工程基坑设置一道钢筋砼支撑。支撑主要杆件截面尺寸等相关情况见下表。表6.8.1-1支撑主要截面尺寸支撑系统名称支撑顶标高(m)支撑截面尺寸b×h(mm)强度备注第一道ZC124.0001200×800C30LL24.000700×800C30YDL24.0001100×800C306.8.2冠梁与水平支撑施工总体过程1围护施工完成后养护达到C20强度等级后,坑内达到开挖条件,开始冠梁、首层支撑土方开挖。2根据设计要求,围护钻孔灌注桩的低应变检测不得少于总桩数的20%,本项目选取19根,按要求对桩头进行打磨及小应变检测,检测合格后进行围檩冠梁的施工。3先完成冠梁和水平支撑施工,养护达到C20强度等级后,开挖二层土方。6.8.3测量放样1根据支护桩中心坐标计算冠梁及支撑边线坐标,使用全站仪进行边线放样,水准仪测量原地面标高;2根据冠梁及支撑底面设计标高,确定基坑开挖深度和基坑顶面开挖线。6.8.4冠梁及水平支撑模板工程1挖土至混凝土支撑底标高,土方开挖完成后,安排进行冠梁及支撑附近的土方2冠梁和支撑位置土方开挖至梁地面以上150mm,人工扦土至支撑底标高,压实,局部图软弱部位浇筑垫层,按设计图尺寸现场定位放样,放出冠梁和支撑的灰线。3铺设夹板作为支撑底模板,每边宽度须大于支撑截面100~150mm,并且标高一致,表面平整,下方土层密实。4侧模:侧模采用普通胶合板,统一采用木方及双拼Φ48钢管作为横、竖向围檩并统一在支撑高度方向穿两道Φ14对拉螺栓固定。5模板安装完毕,检查其平面位置、顶部标高、垂直度、节点联系及纵、横向稳定性,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浇筑混凝土。重复使用的模板加强清理、保养,始终保持其表面平整,形状准确,不漏浆,有足够的强度,刚度。任何翘曲、隆起或破损的模板,在重复使用之前经过修整,直至符合要求时方可使用。6模板拆除:混凝土浇筑完成养护3日拆除侧向模板,开挖第二层土方时,拆除支撑下方模板。6.8.5冠梁及水平支撑钢筋工程1主筋接头在同一断面处数量不超过50%,并错开35d。钢筋接头留置在受力较小处,下部钢筋设置在支座部位,上部钢筋设置在1/3跨处。2加工的钢筋端头螺纹牙形,螺距等必须与连接套牙形、螺距一致,并经配套的量规检测合格后方能使用。3钢筋连接采用机械连接,连接钢筋时可用普通扳手旋合接头到位。检查外露有效丝扣牙数在3牙以内。4根据外露有效丝扣必须在3牙以内检验螺纹连接长度,抽检数量应不少于3%,如发现有一个不合格,则该批接头应逐个检查,对查出的不合格接头按要求重新连接并填写接头质量检查记录。5现场单向拉伸检验按验收检验批进行,同一施工条件下,采用同一批材料的同等级、同型式、同规格接头,以500个为一个验收批次,不足500个也作为一个验收批次。6对接头的每一验收批,如一组中有一个试件的抗拉强度不符合要求,应再取6个试件进行复检。复检中仍有一个试件抗拉强度不符合要求,该验收批判定为不合格。6.8.6冠梁及水平支撑混凝土工程1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混凝土输送贯彻运输到现场,采用泵车或溜槽输送入模,混凝土浇筑采用一次性连续浇筑振捣成型。2在浇筑混凝土前,先进行冠梁顶标高控制,将冠梁定标高的控制点标记在模板上,并设置竖向标高控制钢筋。3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整体带线控制冠梁混凝土面的顶标高。4在混凝土浇筑前,预埋固定好各种监测元件,并确保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被损坏。5混凝土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2m,高度>2m时,通过串筒、溜槽等设施下落。在串筒出料口下面,混凝土堆积高度不得超过1m。6混凝土浇筑顺序为:从中间向两侧,尽量避免从一侧向一侧浇筑,以免造成模板受力不均匀而致使模板变形。浇筑混凝土的每层最大厚度不超过40cm。7为满足监控测量要求,需按设计和规范要求在冠梁上设置监测元件。8每浇筑一批冠梁时,必须按1组/100m3标准做试块,以掌握28天抗压强度;另增加两组试块,进行3天、7天强度试验。在试验结果显示达到设计强度80%后,方可进行下层土方开挖。9养护: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适时对其顶面进行覆盖洒水养护,养护期间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规定强度之前,不得承受外荷载。6.8.7支撑施工安全及环保措施1支撑施工安全技术措施详见表6.8.7-1。表6.8.7-1支撑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序号控制措施1落实全员职工安全教育制度,加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学习。2现场生产指挥者和有关管理人员须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和经常性安全检查。3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4电器设备和线路必须绝缘良好,电线的布设和检修应由值班电工负责。5建立文明施工责任区制度,经常性地对现场进行检查,同时严格执行门前三包制度。6现场材料堆放整齐,场内道路积水落石处及时排出。7认真对施工机具进行维修保养。8严格执行工完场清制度。9作好防坠落、防坍塌措施。基坑边作好边坡防护,同时上层的底模板挖土时及时拆除,清理干净,防止伤人。8机电线路闸箱要经常检修,班后拉闸,并锁好闸箱。11土方开挖和水平临时支撑存在立体交叉作业时,应设专人指挥,安全员现场监督。12塔吊使用前,应严格按照塔吊使用方案进行,设置专人指挥,持证上岗。6.9支撑拆除方案6.9.1施工工艺流程搭设支撑梁底支撑架→确定切割位置→起重吊装设备进场及架设→支撑梁切割→吊运装车(外运破除)→现场建筑垃圾清理外运。6.9.2支撑拆除顺序1工程施工条件考虑对基坑本身面积较小、周边环境无居民区及复杂管线的影响和本工程工期等原因。综合各种因素,本工程的支撑拆除采用无损静力切割+机械破除的方式。2支撑拆除分区及施工顺序根据目前地下室结构施工进度计划安排及围护图纸中关于拆撑施工工况的要求,同时结合本项目基坑支护结构受力特点,有针对性的、重点的对拆撑阶段各施工工况进行细化,以保证基坑在地下室结构回筑阶段安全可靠。顶部支撑拆除前提条件施工工况:根据拆撑方案内拆撑顺序,支撑拆除区域条件为基坑内基础底板传力带全部完成且达到设计强度的80%。支撑拆除施工工况:支撑拆除顺序为A→B→C→D。支撑拆除期间优先施工支撑不影响的部位。图6.9.2支撑拆除顺序图6.9.3拆撑原则1考虑到周边环境情况,支撑拆除按照“先换撑、后拆撑”的原则进行;2基础底板及传力带施工完成后,结构强度达到80%,可进行支撑拆除;3支撑拆除应小心操作,不得损伤下部底板或者导墙。在拆除支撑时,支护结构在一定时期内还处于工作状态,必须小心断开支撑与支护桩的节点,使其不受损伤;在拆除支撑的前后加强对周围环境的监测,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拆除并立即采取措施,确保支撑系统安全、可靠;4支撑拆除方向同地下结构施工段施工方向;6.9.4支撑拆除施工要点1搭设支撑梁底支撑架,根据支撑所在位置及确定好的拆除顺序搭设支撑架,根据计算,支撑架搭设采用盘扣式钢管支撑架,立杆为A48.3×3.2mm、横杆A48.3×2.5mm斜杆A33×2.3mm,立杆纵横间距600mm,支撑梁底立杆沿梁中线对称布置,步距不大于1.5m,顶端采用可调托撑支撑主龙骨。外露丝扣不超过200mm,支撑架搭设布置图如图6.9.4-1所示及附图,支撑架计算详见第十章计算书。(由于所有支撑梁的截面都为1.2*0.8m,本次选用D段跨度最长达14.7吗,,搭设支撑架高度最高7.8m进行计算),其余A、B、C段架体均采用同D段的架体布置及要求进行。图6.9.4-1围护支撑梁拆除支撑架搭设平面布置图2切割位置标记,采用红油漆将支撑梁分段切割的位置标记出来,防止切割位置偏离切割段超重增加吊运困难。3起重吊装设备进场及架设,支撑梁重取25.5KN/m³,截面尺寸为1.2*0.8m,计算得1m梁重为25.5/10*1.2*0.8=2.448t,根据现场可架设吊车位置需要作业半径在18-20m左右,根据计算及各方面考虑。本方案选用100t汽车吊进行吊装吊车性能参数如图6.9.4-2所示。切割每段长度不大于3m。4支撑梁切割。开始支撑切割施工前,必须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对搭设的支撑架进行检查,施工中应加强安全检查。拆撑作业施工范围严禁非操作人员入内,切割和吊运过程中工作区严禁入内,拆除的零部件严禁随意抛落。并应设置警戒线和相关的安全标志,警戒范围内不得有人员逗留,并应派专人监管。5吊运装车,支撑梁切割成段后,使用100t汽车吊吊运至平板货车上。在吊车作业范围内严禁有人员活动。吊车的架设点必须在基坑的影响范围以外,严格按方案拟定的地点进行架设。所用吊车必须经过进场验收方可投入使用。6现场建筑垃圾清理外运。在支撑拆除过程中产生的零散建筑垃圾在,成段支撑梁吊运完毕后进行清理并吊运处基坑,建筑垃圾应倒运至指定地点或者外运出场。7支撑拆除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支撑轴力和支护结构位移的监测,变化较大时,应加密监测,并应及时统计、分析上报,必要时应停止施工拆除支撑。8当部分部位采用人工拆除进行补充作业时,作业人员应站在稳定的结构或脚手架上操作,支撑构件应采取有效的防下坠控制措施。9机械拆除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按施工组织设计选定的机械设备及吊装方案进行施工,严禁超载作业或任意扩大拆除范围。2)作业中机械不得同时回转、行走。3)支撑拆除时,禁止人员在该区域作业。切割支撑梁的施工人员必须按要求佩戴好防护用品。4)拆卸下来的各种材料应及时清理,分类堆放在指定场所。5)供机械设备使用和堆放拆卸下来的各种材料的场地地基承载力应满足要求。6.10季节性施工方案6.10.1雨季施工方案1做好防雨前期准备1)施工期间密切注意天气预报,降雨来临前,做好相应防护及加固措施。2)配备足够的雨季防雨防潮材料和设备,包括潜水泵、塑料薄膜、彩条布、雨衣、雨鞋等。2做好现场的排水系统1)根据资料显示,杭州市降雨多,年平均降雨日为151天,日最大降雨量为204.4mm。本工程基坑面积约3920㎡,在保证基坑外的雨水不流入基坑内的情况下。沿基坑内纵横布设盲沟,通过盲沟将坑底雨水汇集流入降水管井,通过管井内的排水泵排除。2)由于本工程地下基坑面积比较大,场区内若没有良好的排水系统,暴雨来临,地下室将面临被水淹没的危险。即使雨水短暂,若不能及时排出地下室的积水,也影响正常的施工,所以场区必须有良好的排水系统和截水系统。排水沟在雨季要保持畅通。截水系统包括截水沟和挡水墙。在基坑顶部设置截水沟,另外在基坑边砌筑20cm高的挡水台,阻止雨水流入基坑内,疏导雨水流入截水沟内。雨水经排水沟流到集水坑内,用水泵抽到基坑顶部地面截水沟,在临近市政排水管网接入口处,在地面截水沟边设置集水井。通过地面循环沉淀池的沉淀循环后排放到市政排水管网里。地下室底板施工完毕,可以利用底板上的设计排水沟和集水井进行排水。3)在钢筋加工场、周转料具堆场、仓库周边准备好水泵及排水管道,防止雨水淹没。4)基坑四周的道路进行硬化。保证雨季的通行。3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措施分部分项工程的雨季施工措施见下表6.10.1-1。表6.10.1-1分部分项工程雨季施工措施一览表序号分项名称措施1围护工程1)机电设备的电闸要采取防雨、防潮措施,并应安装接地保护装置,以防漏电、触电。2)桩机机械设备雷雨天气暂停施工,机械浆杆降落到地下,避免雷击。3)加强施工电缆、电线检查,对台风暴雨期间不使用的电器设备,将其电源全部切断。4)现场所有用电设备,闸箱、输电线路进行安装时均考虑防雨防潮措施,并符合用电安全规则,保证雨季安全用电。5)围护施工机械遇7级以上大风应停止作业,台风到来时应将现场电源切断。2混凝土工程1)大雨和暴雨不得浇筑混凝土,新浇混凝土应覆盖保护以防雨水冲刷。防水混凝土严禁雨天施工。2)雨期施工时,在浇筑板、墙混凝土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坍落度。下雨时商品混凝土车应加防水盖,以防止雨水进入混凝土内。3)如果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或浇筑后终凝前遇雨,导致表面受到破坏,应该将这部分混凝土及时砸至密实层,然后再进行修补。4)施工现场准备一定数量的彩条布,用于覆盖刚浇筑的混凝土和所用的机具,当雨下大时,在规范规定可留施工缝的位置留设施工缝,停止混凝土的浇筑。梁板同时浇筑时应沿次梁方向浇筑,若遇雨停止施工,可将施工缝留在次梁和板上,从而保证主梁的整体性。3土方工程土方施工期间基坑周围地面应进行防水、排水处理,严防雨水等地面水浸入基坑周边土体;备足排水设备,合理安排施工,抢晴天、避雨天,基坑开挖出来一块及时浇筑垫层。4钢筋工程1)钢筋加工区应搭设钢筋棚,加工出的成品应垫高存放,不得直接放在地上,以防雨天泥土污染。闪光对焊钢筋应在钢筋棚内进行,不得在室外对焊以防雨淋。尤其是刚对焊出的钢筋,绝对禁止放在雨中或水中冷却,大风雨天气对焊钢筋应终止进行。2)现场焊接钢筋,应选在无风雨天气进行,刚焊出的钢筋也应禁止雨淋,以防止改变钢筋受力性能。焊接钢筋应避开阴雨天气,否则应用石棉瓦遮挡,避开雨水直淋钢筋焊区。在绑扎钢筋中,有时遇到阴雨天气,一般情况不影响施工,但工人在上下班或搬运钢筋时,鞋上沾的泥土易污染钢筋网片,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钢筋上的泥土,应用钢丝刷,配合自来水冲洗干净。二是工人在进入钢筋绑扎区前清理干净鞋底或干净的鞋进行施工。3)墙体钢筋绑扎完成后及时浇灌混凝土,若因连续多天下雨,造成已绑扎的钢筋生锈的,在浇筑混凝土前,先用钢丝刷进行除锈。4)若遇到楼板钢筋绑完后下雨时,雨停后则必须清除钢筋生锈所造成的模板污染,以免楼板混凝土成型后造成在板底沿钢筋方向铁锈污染。5模板工程1)模板堆放区的地面应进行混凝土硬化。模板底部垫好100×100mm方木,严禁模板直接与地面接触;2)雨天模板刷完脱模剂后未拼装的,边刷边及时用塑料布加以覆盖,模板进入施工部位,但未浇筑混凝土的,根据天气预报,下雨前用塑料布将模板上口加以覆盖,防止脱模剂被雨水冲掉及墙内钢筋锈蚀。3)雨后墙体模板预检时,检查模内是否存有积水,如有积水应及时清除,如遇雨天合墙体模板,则在模板下口留设出水口,混凝土浇筑前封闭。4)方木、模板露天堆放时,选择地势较高地方,下部用方木垫平码放整齐。如遇下雨,上面覆盖塑料布,防止雨淋受潮变形。6.10.2冬期施工措施1当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低于5℃或未进入冬期施工前,突遇寒流气温骤降至0℃以下时,应按冬期施工要求组织施工。进入冬季后,应与气象台、站保持联系,及时收听天气预报,防止寒流突然袭击。2冬期施工时,现场应备好防冻保暖物品、防冻剂、草包等,临时自来水管应做好防冻保温工作,采用稻草泥纸筋包裹。现场严禁烤火,宿舍内严禁使用电炉。3做好冬期施工混凝土、砂浆外掺剂的试配试验工作,提出施工配合比。混凝土浇捣后,应及时覆盖草包,采取防冻蓄热养护方法,对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的40%,同时亦不低于50kg/cm2之前,应保持草包薄膜内混凝土表面温度不低于5℃,在低温施工时,对于混凝土构件应延长保温养护期,适当延长拆模时间,以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4冬期施工要做好防火、防寒、防毒、防滑、防爆等工作。6.11基坑监测为科学合理地指导施工,确保基坑工程的安全以及周边建筑物和道路管线的正常使用,基坑工程除进行安全可靠的支护体系设计和施工外,尚应进行现场监测。为保证基坑开挖阶段基坑得到有效监测,采用第三方监测单位及周边房屋检测鉴定单位为主,施工单位内部辅助监测方式进行监测,过程中按要求进行定期巡视,基坑开挖前对周边房屋本体现状进行影像记录,并记录初始值,同步留存影像资料,发现异常点位及时预警并告知各方。6.11.1监测点布设监测点应在基坑开挖前布设完成,监测点应根据各方确定监测项进行排布。布设点应设置在相对稳定结构或土层中。6.11.2测量方法监测仪器采用水准仪和水准尺,采用二等几何水准测量技术要求进行监测。与地表沉降观测方法相同。6.11.3测点保护、破坏及修复在测点设备安装好后,应做好标记,邀请现场业主、监理和施工单位对各类测点进行验收,并和施工单位协商在施工期间如何对各类监测点进行保护,在测点位置禁止堆放材料,避免监测点数据无法连贯性。加强测点的保护工作,提高测点的成活率。监测工作实施过程中如某一基准点被破坏,将及时通报业主、监理和施工总包方并及时重新埋设,埋设结束后和未被破坏的基准点进行联测;当建筑物、管线、地表沉降监测点被破坏时,将及时重新布设并测取初始值,破坏点的累计在破坏前累计的基础上继续累加,确保监测点监测数据的连续性。①所有监测点宜布置于通视良好,不易遭受破坏之处;②所有监测点应严格按照监测方案布设并用红油漆标号;③经常巡视,发现有测点破坏应立即补设并进行测量;④在可能出现测点破坏处应做好醒目标志进行提醒。在测点上做好明显标识。测点在布设完毕后对形成验收记录并提醒监测单位避护测点稳定,日常巡视及维护测点。保证测点的干净及稳定。当测点被破坏时,原则上采用谁破坏谁修补的方式进行布设。若测点被破坏,在被破坏的测点边上重新布置测点。6.11.4监测报警值及预警标准各项监测的数值达到一定范围(即:将产生不可接受的负面影响时)要进行“报警”。涉及部分,依据相关规范、专家意见、相关会议纪要和现场情况进行确定。6.11.5监测应急及信息反馈预案1若基坑施工期间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项目领导,业主及监理,且项目部监测人员应立即加密监测;2将监测结果(日报、周报、分析报告)向相关部门作出汇报,并会同相关部门一起对事故进行分析和处理;3对遭受破坏的监测点及时恢复,保持数据的连续性;4根据异常情况和异常段落增加监测点数量,增加监测项目;5增加监测人员、增加监测设备,对该工点及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排查;6配备足够的夜间照明设备,保证昼夜连续观测;7所有监测设备定期进行检查,保证设备完好;8尽可能采用直观可靠的监测方法和手段,确保及时地监测基坑的变化情况;9建立快速反映机制,监测成果立即上报,并配合相关部门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作出分析和预测。10根据监测数据对基坑的变化趋势作出预测;11配合相关部门对事故进行分析和处理。表6.11.5基坑监测一览表图6.11.5基坑监测布置图6.11.6监测应急保护措施1异常状态下监测频率比原先的提高一倍;危险状态提高到6~8小时,甚至连续观测(每2小时1次)2发现监测数据异常,及时复测或重测。3加强巡视次数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进行危险报警,以便于业主方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中的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1)监测数据达到监测报警值的累计值。(2)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或者速率加快。(3)超深、超长开挖或未及时加撑等违反设计工况施工。(4)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的位移值突然明显增大或基坑底部、侧壁出现流沙、管涌、隆起、陷落或较严重的渗漏等。(5)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撑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断裂、松弛或拔出的迹象。(6)周边临近建筑突发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周边建筑的结构部分、周边地面出现较严重的突发裂缝或危害结构的变形裂缝。(7)周边管线变形突然明显增长或出现裂缝、泄漏等。(8)根据当地工程经验判断,出现其他必须进行危险报警的情况。6.11.7应急设备物资为做到科学监测,施工现场需储存应急设备物资作为应急监测使用。序号应急设备名称数量/单位备注1高压旋喷注浆1台旋喷桩加固2钢管支撑2套加固支撑3挖掘机1台4柴油发电机1台57.5KW潜污泵1台6钢板10块7蛇皮袋100个8麻袋100个9双快水泥20袋10电焊条1箱11黄砂5m³12钢板桩10根13堵漏灵2箱6.11.8监测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1数据记录监控量测资料均由计算机进行处理与管理,当取得各种监测资料后,及时进行处理分析,绘制相应图表,对监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预测最终位移值,预测结构物的安全性,确定工程技术措施。每一测点的监测结果要根据其位移变化速率和管理基准等综合判断结构和建筑物的安全状况,并编写日报表,及时反馈指导施工,调整施工参数,达到安全、快速、高效施工之目的。测量组与监测工程师密切配合工作,及时向监理工程师报告情况和问题,并提供有关切实可靠的数据记录。2数据采集通过现场监测取得的资料和与之相关的其它资料的搜集、记录等。本监测项目采用的仪器设备种类繁多,有的仪器(如水准仪、测斜仪等)需人工读数、记录,然后将实测数据输入计算机,有的仪器(如全站仪)则自动数据采集,并将量测值自动传输到数据库管理系统。3资料整理每次观测后应立即对原始观测资料进行校核和整理,包括原始观测值的检验、物理量的计算、填表制图,异常值的剔除、初步分析和整编等,并将检验过的数据输入计算机的数据库管理系统。1)通过测点位移—时间曲线的回归分析,推算最终位移、掌握结构及围岩(土规律。2)当位移—时间曲线出现反弯点,即位移出现反常的急剧增长现象,表明支护体系已呈3)测点实测变形量或用回归分析推算的最终变形量均应小于允许变形量。当位移变形速率无明显下降,而此时实测变形量已接近允许变形量,或支护混凝土表面已出现明显裂缝时,必须立即采取补强措施,并改变施工方法或施工参数。4)变形速率趋于零,同时支护内力及地层土压力变化也趋于稳定时,可根据这两个资料判断结构已处于最终稳定状态。4成果分析采用比较法、作图法和数学、物理模型,分析各监测物理量值大小、变化规律、发展趋势,以便对工程的安全状态和应采取的措施进行评估决策。5成果反馈1)监测日报、周报每三天提交一次监测日告,每周按时提交监测周报,监测报告包含周边给水管线监测项。(1)当天的天气情况和施工工况;(2)仪器监测项目各测点的本次测值、单次变化值、变化速率以及累计值等,必要时绘制曲线;(3)巡视检查记录;(4)对监测项目应有正常或异常的判断性结论;(5)对达到或超过报警值的监测点及巡视检查发现异常情况的部分,提出分析与建议;(6)对巡视检查发现的异常情况应有详细描述,危险情况应有报警标示,并有原因分析及建议;(7)监测点布置示意图及日变化及累计变化量监测变大值;(8)其他相关说明。若有项目达到或超过预警值,则应包括预警简报:报送内容主要包括风险时间、地点、风险概况、原因初步分析、变化趋势、风险处理建议等。6.11.9监测措施本工程基坑采取第三方监测和施工单位自行监测并行的基坑监测方式,监测期间为自土方开挖前到完成基坑肥槽回填后结束。1第三方监测方案第三方根据上报,并经监理、建设等单位审批通过的基坑监测方案执行,根据监测频率频次提交监测报告资料。施工方监测方案1)基坑工程检测的对象支护结构、地下水、坑底及周边土体、周边建(构)筑物、周边管线及设施、周边道路等。从基坑边缘以外1~3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周边环境作为检测对象,必要时扩大范围。2)巡视检测基坑工程施工和使用期内,安排专人每天进行巡视检查,巡视检查包括支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检测设施等。对支护结构的巡视主要包括:支护结构成型质量,支撑及压顶梁的裂缝情况,支撑变形情况,止水帷幕开裂或渗漏情况,土体裂缝及变形情况;对各施工工况的巡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