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开州区文峰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重庆市开州区文峰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重庆市开州区文峰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重庆市开州区文峰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重庆市开州区文峰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州区文峰初中教育集团2023年上期中期考试七年级历史试题(全卷共两部分,满分50分,考试时间与政治共用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答题卡的要求作答。1.唐朝时,要把一批牡丹花从洛阳经大运河运抵余杭,正确的路线是()A.江南河一长江一邗沟—通济渠一焚河B.黄河一通济渠一淮水—邗沟一江南河C.邗沟—长江—江南河—黄河—通济渠D江南河—邗沟一长江一黄河—通济渠【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从洛阳经大运河运抵余杭”,根据所学可知,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五大水系,从洛阳经大运河运抵余杭,必须依次经过黄河一通济渠一淮水—邗沟一江南河,B项正确;ACD项顺序错误,排除。故选B项。【点睛】2.自606年开始,中国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该制度生于A.隋文帝时期 B.隋炀帝时期C.唐太宗时期 D.武则天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3.唐太宗在玩赏心爱的鹞鹰时,魏征觐见,太宗担心被魏征发现,就把鹞鹰藏在怀里。魏征看出破绽,故意讲古代帝王由于安逸享乐而亡国的故事,拖延时间。结果,鹞鹰被捂死。事件可佐证A.魏征势力膨胀 B.唐初政治清明 C.太宗沉迷享乐 D.君臣地位平等【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重用魏征,善于纳谏,这是贞观之治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4.唐诗有云:“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该诗反映了哪一农具在当时的使用情况A B.C. D.【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筒车,筒车亦称“水转筒车”。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亦称“水转筒车”,据史料记载,筒车发明于隋而胜于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为中国古代人民杰出发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B项;A项是曲辕犁,是耕地工具,排除;C项是汉代的耧车,是播种工具,排除;D项是宋代的秧马,是插秧和拔秧工具,排除。故选B项。5.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一种好方法。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A. B.C. D.【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期与北方的辽,西北的西夏成并立局势,C项正确;A项中北宋与辽、西夏的位置颠倒,排除A项;B项中金的位置错误,排除B项;D项中北宋、西夏与辽的位置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6.唐代是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社会风气呈现出明显的自由开放。下列史实能体现唐朝较为开放的社会风气的有①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②妇女骑马、射箭、打球③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与推广④唐朝对外来文化兼容并包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登基成为皇帝,唐朝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妇女喜好骑马、打球、射箭等,尚武风气盛行;唐朝对各派学说和外来文化兼容并蓄;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通婚,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都体现唐朝较为开放的社会风气,B项正确;“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与推广”反映了唐朝农业的发展和进步,不能体现开放的社会风气,③错误,排除含有③的选项A、C、D项。故选B项。7.鉴真东渡,带去了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绘画等。这说明了鉴真东渡()A.推动了朝鲜民族汉化 B.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C.促进了中华民族交融 D.缓和了中日民族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鉴真东渡,带去了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绘画等。”可知,鉴真东渡,不仅传播了佛教文化,而且带去了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绘画等,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B项正确;鉴真东渡日本,而非朝鲜,排除A项;材料鉴真东渡日本,而非中华民族交融,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中日友好,而非民族矛盾尖锐,排除D项。故选B项。8.忽必烈继承汗位后,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的建议,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这()A.为蒙古最终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B.使蒙古经济发展超越中原C.表明元朝积极发展与宋代的关系 D.为了完全放弃本民族文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忽必烈继承汗位后,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的建议,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可知,忽必烈这样做为蒙古最终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元朝最终灭掉了宋朝,排除C项;忽必烈学习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并没有完全放弃本民族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9.“及范阳节度使反,犯京师,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两京,肃宗起灵武,而诸镇之兵共起诛贼。”材料所述历史事件导致了()A.隋朝灭亡 B.唐朝由盛利衰 C.北宋建立 D.金与南宋对峙【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范阳节度使反”指的是身兼范阳等三地节度使的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即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B项正确;题干事件与隋朝灭亡无关,排除A项;北宋建立的事件是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与唐朝的安史之乱无关,排除C项;金与南宋对峙出现在宋金议和之后,与唐朝的安史之乱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0.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A.“五代十国”是指唐朝灭亡后,北方先后出现的五个政权,南方出现的十个政权B.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C.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政局相对稳定D.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故A叙述错误,符合题意;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故B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故C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北宋建立后,采取先南后北的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故D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11.宋初的大将曹翰曾写下一首《退将诗》,其中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这反映了北宋治国政策的特点是()A.重文轻武 B.民贵君轻 C.休养生息 D.重农抑商【答案】A【解析】【详解】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它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因为武将地位不高,又多受牵制,这就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削弱了军队战斗力。据“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可知,这反映了北宋治国政策的特点是重文轻武,A项正确;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主张,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修养生息是西汉初年的政策,排除C项;重农抑商是古代实行的一种主要的经济政策,不符合题干重文轻武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12.“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较长时期保持和平局面。这句话表述的是“澶渊之盟”的()A.背景 B.内容 C.经过 D.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辽大举进攻北宋,北宋取得胜利。在这种背景下,北宋和辽签订澶渊之盟。故A与题干信息不符;“澶渊之盟”的内容是: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故B与题干信息不符;C与题干信息“澶渊之盟”后不符;“澶渊之盟”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这是表述的澶渊之盟”的影响。故D符合题意。故选D。13.河北沧县的岳飞宗祠主体大殿的两侧墙壁上,用工笔描绘出“岳母刺字”“还我河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下列战役与岳飞收复河山相关的是()A.澶州之战 B.官渡之战 C.郾城大捷 D.赤壁之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宋金战争中,岳飞成就杰出,他取得了郾城大捷,打击了金军的掠夺,C项正确;澶州之战是在宋辽战争中,排除A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均在东汉,排除BD二项。故选C项。14.下列古钱币中,最能反映北宋商品经济繁荣的是()A. B. C. D.【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我国的商品经济有了极大发展,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在四川地区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交子的出现体现了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也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A是交子图片,A项正确;和铜开弥是唐朝时日本流入中国的钱币,排除B项;开元通宝是唐朝的钱币,排除C项;刀形币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使用,排除D项。故选A项。15.元朝统治者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下图所示印章是元朝政府对哪一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时所用A.新疆地区 B.西藏地区 C.台湾地区 D.云南地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印章信息“元宣政院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首次对西藏实行管辖,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B项正确;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新疆的军政事务,排除A项;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台湾,排除C项;元朝在云南地区设置了行省,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5分,第17题9分,第18题8分,第19题13分,共35分。请按答题卡要求作答。16.阅读以下材料并判断,回答相关问题。中国古代南方经济最终超过北方,归根结底是由构成社会生产力实体三内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情况所决定的。首先,掌握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的劳动者大量增加.......其次,先进的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复次,南方气候温湿,各类作物与北方相比一般具有生长期长、产量高的.优点。再者,丘陵山地的物产资源一般也较平原丰富。因此,南方在劳动对象方面的条件也胜过北方。——摘编自郑学檬、陈衍德《中国古代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的若干问题探讨》(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括号内填“错误”;是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括号内填“没有涉及”。①.南宋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②.南方气候温湿,优越于北方,更适合于农作物生长。()③.南方在劳动对象方面不及北方。()(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答案】(1)①.没有涉及②.正确③.错误(2)第一,北方战乱频繁,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把劳动力、生产技术、生产工具都带到了南方,促进南方地区的开发;第二,南方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第三,南方资源丰富;第四,南方政策的支持与鼓励。(答对2点即可,有道理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①根据材料可知,“南宋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填未涉及。②根据材料“先进的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复次,南方气候温湿,各类作物与北方相比一般具有生长期长、产量高的优点”的信息可知,本题的结论是从上述信息中得出的,故填正确。③根据材料“因此,南方在劳动对象方面的条件也胜过北方”的信息可知,本题的结论违背了上述信息所表达的意思,故填错误。【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掌握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的劳动者大量增加.”的信息可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北方战乱频繁,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把劳动力、生产技术、生产工具都带到了南方,促进南方地区的开发;依据材料“南方气候温湿,各类作物与北方相比一般具有生长期长、产量高的优点”的信息可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南方自然条件相对优越;依据材料“丘陵山地的物产资源一般也较平原丰富”的信息可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南方资源丰富。此外还有南方政策的支持与鼓励等。17.阅读材料,探究问题。材料一对后世的中国文人来说,唐太宗代表了一个文治武功理想地结合起来的盛世。国家由一个精力充沛但聪明而谨慎的皇帝治理,他牢固地掌握着他的帝国,同时又一贯谦虚耐心地听取群臣(这些大臣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见。太宗的施政作风之所以被人推崇,不仅由于他的成就,而且由于他接受儒家的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这一理想,另外还由于他表现了君臣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剑桥中国隋唐史》材料二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用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摘自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材料三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此后,他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把蒙古人按编制组织起来,平时生产,战时出征;还建立司法机构,创制蒙古文字。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他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整顿吏治,注重农桑。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理念?请从政治、经济方面,列举他的治国举措各一例。(2)从材料二中可读出宋朝的治国之策是什么?简述这个政策给国家带来的积极影响。(3)材料三中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治国举措有何共同作用?(4)依据上述材料和问题,探究上述统治者在治理国家中的共同之处。【答案】(1)纳谏爱民、以民为本(意思相近即可)。政治: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经济: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2)重文轻武。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3)为元朝完成统一大业了奠定基础;有利于蒙古政权的封建化和民族交融;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4)善于接受意见、爱惜人才;适时的改革,有创新精神;以民为本,善于学习。【解析】【小问1详解】“治国理念”,依据材料一信息“太宗的施政作风之所以被人推崇,不仅由于他的成就,而且由于他接受儒家的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这一理想,另外还由于他表现了君臣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得出:纳谏爱民、以民为本。“治国举措”,依据所学知识从政治上,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经济上,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等角度说明。【小问2详解】“治国之策”,依据材料二信息“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用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得出:重文轻武。“积极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等方面回答。【小问3详解】“共同作用”,依据材料三信息“他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把蒙古人按编制组织起来,平时生产,战时出征;还建立司法机构,创制蒙古文字”“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整顿吏治,注重农桑”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为元朝完成统一大业了奠定基础、有利于蒙古政权的封建化和民族交融、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等角度分析。【小问4详解】“共同之处”,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善于接受意见、爱惜人才;适时改革,有创新精神;以民为本,善于学习等角度分析。18.辽宋夏金元时期,多民族政权的交融与碰撞推动了多元一体国家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对终年流动的契丹牧民来说,它(农业)只是一种间或从事的副业。这种情况,从辽初起,就逐渐改变了。陆续流入契丹地区的大量汉人,带去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契丹人越来越多地懂得并熟悉了稼穑之事,转向半农半牧了。——《契丹简史》材料二国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它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元)《许文正公遗书》材料三澶渊之盟是在辽宋都无力消灭对方、完成统一的情况下签订的和平协议,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对辽朝来说,北宋每年提供的银、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压力,同时盟约对于双方边界的划定,也彻底宣告了燕云地区属于辽朝。对北宋来说……——《问宋:赵宋王朝内政外交的得与失》(1)根据材料一,指出辽初社会生产的变化并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正确”;不正确,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错误”。A.在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学习和接受了中原典章制度和统治理念。()B.汉文化没有给周边少数民族深刻影响。()(3)根据材料三,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补充“对北宋来说”省略号后面的内容。(4)综上所述,归纳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答案】(1)变化:从单一的游牧生产转变为一个半牧半农的生产。原因:大量汉人带去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游牧业经济自身的脆弱性与不稳定性;辽初政府对于发展农业经济的支持。(答1点即可)(2)A正确B错误(3)积极:①使北宋获得了长期的安定,与辽的周边贸易兴旺起来;②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两国交往增多,有利于民族交融。消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4)有战有和,以和为主。【解析】【小问1详解】变化:根据材料一“契丹人越来越多地懂得并熟悉了稼穑之事,转向半农半牧了”的信息可知,辽初社会生产的变化是从单一的游牧生产转变为一个半牧半农的生产;原因:依据材料“陆续流入契丹地区的大量汉人,带去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的信息可知,原因是大量汉人带去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它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的信息可知,A.在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学习和接受了中原典章制度和统治理念这一说法是正确的;依据材料“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它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的信息可知,.汉文化没有给周边少数民族深刻影响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小问3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对北宋来说积极的影响是使北宋获得了长期的安定,与辽的周边贸易兴旺起来;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两国交往增多,有利于民族交融;消极影响是: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小问4详解】特点:综上所述内容可知,有战有和,以和为主是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19.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国力强盛时期,无论是在制度创新方面,还是在文明交流方面都体现出他卓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贫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的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自606年开始,中国建立了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观察员默德赫斯特评论说:“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材料二唐朝时期,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还有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学者、僧侣等人员,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前往长安。当时有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友好交往,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并接纳了相当数量的遣唐使及留学生,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同时,佛教、景教各自迎来了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机会,中外交流达到鼎盛。——摘编自胡柏翠《兴盛的唐朝旅游活动及其历史影响》材料三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学唐朝。他们的头脑一刻也不忘记“在唐国”。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这是企图让人们看到,日本也是不亚于唐朝的国家。——中国史学家周一良《中日文化关系史论》材料四唐朝带着世界主义的色彩。当中国皇帝威望最高的时候,恒河边上的印度王子接受了他的宗主权;使节来自高丽和日本;中国的都城有叙利亚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吐蕃人与安南人来定居。国子监亦即国立大学中,有这些国家的留学生,其中最具热忱的日本人回国之后,很多方面即仿照唐制,从今之后,日本文物深具大陆色彩。——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说明科举制具备的优点。(答到两个要点即可)(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并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的哪些方面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及日本多次向中国派遣大规模使节船队的目的。(4)根据材料四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答案】(1)自由报考;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等。(2)丝绸之路。特点:交往范围广泛,且有连续性;交往领域全面;交往渠道众多;开放,包容。(3)影响: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4)例观点:唐朝的开放,铸就了唐朝的盛世辉煌。论述: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很多外国人到中国贸易、学习、居住。亚洲以致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唐朝往来。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对外开放的政策促进了中外交流,丰富了唐代文明,提高了唐朝的国际地位,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是当时世界上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