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南昌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南昌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南昌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南昌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阶段性学习质量检测初一历史试卷说明:1.本卷为闭卷考试试卷,共二大题,29小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本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题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图是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四段政权更迭的年代标尺,下面选项的都城与年代尺上朝代对应正确的是A.①——长安 B.②——洛阳 C.③——临安 D.④——开封【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581年建立隋朝,①是隋朝,都城是长安,故选A;618年建立唐朝,②是唐朝,都城是长安,B错误;960年北宋建立,③是北宋,都城是东京(今开封),C错误;1127年南宋建立,④是南宋,都城是临安,D错误。【点睛】2.隋家天予忆扬州,厌坐深宫傍蠢游。穿地凿山开御路,鸣笳叠鼓泛清流。材料中“穿地凿山开御路”A.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B.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局面C.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 D.直接导致唐朝由盛而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隋家天予忆扬州,厌坐深宫傍蠢游。穿地凿山开御路,鸣笳叠鼓泛清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A项正确;隋文帝时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局面,排除B项;大运河与“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无关,排除C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与“唐朝由盛而衰”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3.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参加科举考试者,必须“通史读经”,在经史策论和时务策论考试中,非引经据典无以论评历代政治得失。应试者如果对基本历史事实搞不清楚,就无法论古喻今。该学者意在说明科举考试A.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强化了思想文化专制C.推动了官员素养提升 D.忽视了考试的实用性【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在经史策论和时务策论考试中,非引经据典无以论评历代政治得失。应试者如果对基本历史事实搞不清楚,就无法论古喻今”,可知该学者意在说明考生要参加科举考试必须具有相应的历史文化素养,由此可见科举考试有利于推动官员素养的提升,C项正确;西汉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科举考试有利于提升官员的历史文化素养,没有体现强化思想文化专制,排除B项;依据题干中“论评历代政治得失”“论古喻今”可见科举考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有利于借古鉴今,排除D项。故选C项。4.隋炀帝在海南岛上复增郡县,计建制三郡十县。唐高祖武德五年,立崖、儋、振三州,先后置三都督府、七州和二十六县以上,由中央政府直接委派官吏。到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达五州二十二县,开发地域从环岛沿海逐渐扩大到五指山腹地。这表明当时A结束南北分裂实现统一 B.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形成C.加强对海南地区的治理 D.地方脱离了中央的管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隋炀帝在海南岛上……计建制三郡十县……唐高祖...七州和二十六县以上,由中央政府直接委派官吏……德宗贞元五年.……”可知体现隋朝至唐朝对海南岛地区加强管理,C正确;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隋朝至唐朝对海南岛地区加强管理,没有涉及到北方,无法得出结束南北分裂局面,排除A;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隋朝至唐朝对海南岛地区加强管理,体现不出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形成的信息,排除B;材料内容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排除D。故选C。5.从秦朝的三公九卿到唐朝的三省六部的演变,从君权与相权的角度看说明()A.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B.加强相权、削弱君权C.君权与相权相互牵制 D.君权与相权相互独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三公九卿制是秦朝设立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是唐朝设立的中央官制.前者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享有大权;后者相权一分为三,中书、门下、尚书分掌政令的草拟、审批和执行之权,这样的演变说明削弱相权,加强君权,A项正确;加强相权、削弱君权,君权与相权相互牵制,君权与相权相互独立与题干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6.唐太宗在其所著的《帝范》中说:“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由此可见,唐太宗主张()A.文治武功 B.君主要虚心纳谏C.量才用人 D.要提高官员素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可知,唐太宗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优点,要善于发挥其优点,量才而用人,C项正确;题干没有强调文治武功,排除A项;题干强调用人,而不是虚心纳谏,也不是官员的素养问题,排除BD项。故选C项。7.《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记载:“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唐太宗)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则材料主要说明唐太宗()A.注重水利建设 B.认识到人民的巨大力量C.重视造船航海 D.晚年安于享乐大兴土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得出唐太宗强调民本,认识到了人民的巨大力量,B项正确;材料中用舟来做比喻,并没有涉及水利和造船技术,排除AC项;材料没有反映唐太宗晚年安于享乐大兴土木,排除D项。故选B项。8.唐代出现了一种新式农业生产工具。它的结构更为完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下列工具与此叙述相符的是()A. B.C. D.【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说明的耕地工具。B是耕地工具曲辕犁。曲辕犁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牲畜,故B符合题意;A是播种工具“耧车,C是灌溉工具筒车,D是插秧用工具秧马,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9.某历史小组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看到了如下一组文物照片和文字介绍。由此可以看出此文物的历史价值在于唐三彩骑驼乐舞俑,1957年出土于陕西西安。骆驼昂首挺立,驼背平台上铺彩色条毯,上面有由3名胡人、2名汉人组成的乐舞队,表现的应该是长安百戏中的一个杂技节目。A.反映了唐朝开放社会风气 B.凸显了唐朝制瓷工艺水平高度领先C.印证了唐朝繁荣发达的经济 D.见证了唐朝艺术水平优于周边民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上面有由3名胡人、2名汉人组成的乐舞队”可知,这是民族交融,它反映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A项正确;材料是从胡汉配合、民族交融的角度来说唐三彩的,不是从制瓷工艺水平、繁荣发达的经济、艺术水平的角度来说唐三彩的,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10.《水浒传》中宋江酒后浔阳楼题诗,其中一句道“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下列关于黄巢说法正确的是()A.建立梁朝 B.平定安史之乱C.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D.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唐末农民起义军在黄集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人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故C符合题意;建立梁朝、平定安史之乱、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与史实不符,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11.755年,安禄山与史思明起兵反叛唐朝,史称“安史之乱”。下列各项属于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是①节度使权力膨胀②唐朝由盛转衰③皇帝荒废朝政④形成藩镇割据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答案】B【解析】【详解】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历史背景是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边疆形势紧张。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①③符合题意;②④项是安史之乱的影响,排除。所以B符合题意,ACD排除。故选择B。12.在唐代,许多外国的科学技术和著作在中国传播。如在中国的印度天文学家瞿昙悉达编译的《九执历》、波斯学者李均的《海药本草》在唐朝广为流传,大秦(东罗马)的医术也为唐人熟知。这些现象表明唐代A.医学领先世界 B.对外政策开放C.交流促进创新 D.科技发展迟滞【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唐代,许多外国的科学技术和著作在中国传播,这体现出对外是开放,B项正确;材料只是说外国著作在中国传播,这体现不出医学领先世界,也体现不出交流促进创新,排除AC二项;唐代科技发展领先,排除D项。故选B项。13.有学者分析,北宋统治者获取政权的途径与五代时期其他统治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却没有重蹈覆辙,究其原因是因为宋朝A.注重发展经济 B.改善民族关系 C.重视军队建设 D.重文轻武政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北宋统治者获取政权的途径与五代时期其他统治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却没有重蹈覆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五代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选项D符合题意;注重发展经济,不是北宋与五代时期统治政策不同的原因,A排除;改善民族关系,不是北宋与五代时期统治政策不同的原因,B排除;重视军队建设,与北宋的史实不符,C排除。故选D。14.深知武将专权弊端的宋太祖,一方面通过巩固文官体制强化文官对军权的制约,另一方面通过一个巧妙的方式解除了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这个“巧妙的方式”是A.设立枢密院控制军队调动 B.陈桥驿兵变C.经常调换将领,定期换防 D.杯酒释兵权【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另一方面通过一个巧妙的方式解除了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结合课本所学,宋太祖统治时期,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在饮酒吃饭间,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D正确;元朝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A排除;陈桥驿兵变后,赵匡胤登上皇位,建立北宋,B排除;“经常调换将领,定期换防”是宋太祖控制了军权之后的表现,C排除;故选D。15.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张根为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岁漕米百二十万石给中都。”《宋文鉴》载,元丰前“天下之财,下自郡县而至于转运”,转运以总财赋运输中都。这说明北宋转运使的设置()A.有效防止了官员贪污 B.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C.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D.适应了向外输纳岁币的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旨可知,宋代通过设置转运使,把地方的财政转运到中央,这样就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B项正确;转运使与惩治官员贪污无关,排除A项;转运使并不涉及商品经济,排除C项;转运使是转运地方财政到中央,与向外输纳岁币的需要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6.宋太祖在位17年科举取士347人,宋太宗在位22年,通过科举考试共录取进士1457人,宋太宗时期科举录取人数相当于整个唐朝取士的总和。宋太宗提高科举录取人数的影响是A.为文官政治提供了人才保障 B.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C.使世家大族控制了中央政权 D.分割了宰相的军政财政权力【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宋朝录取人数增多,更多文人进入仕途,为文官政治提供了人才保障,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A正确;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B排除;题干提示科举录取人数没有提出是世家大族子弟,所以无法反映“使世家大族控制了中央政权”,C排除;宋太祖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D排除;故选A。17.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与此同时,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为了摆脱统治危机,宋神宗采取的措施是A.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B.任用范仲淹主持改革C.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D.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与此同时,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可知,为了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故D符合题意;任用商鞅进行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变法,排除A;范仲淹主持改革是宋仁宗庆历年间,排除B;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故选D。18.“宋金都在边界附近设立榷场,这种榷场贸易也十分发达……实际上,除榷场外,民间私相贸易的数量极多。南宋运往金朝的有茶叶、丝织品、瓷器、金属制品和书籍等,金朝运往南宋的有畜产品和药材等。”材料描述的情形可能出现在A.澶渊之盟后 B.宋金和议后 C.岳飞抗金时 D.靖康之变后【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宋金都在边界附近设立榷场……南宋运往金朝的有茶叶、丝织品、瓷器、金属制品和书籍等,金朝运往南宋的有畜产品和药材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宋金和议后双方在边界设立榷场,维护了边境和平,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正确;澶渊之盟是辽与北宋之间,排除A;岳飞抗金时,南宋和金之间是战争关系,排除C;靖康之变后南宋和金之间是对立、战争关系,排除D。故选B。19.唐宋时期主要省份的公共工程项目数量南方省份逐渐超过北方,工程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格局变迁的影响 B.国家政局的变动C.基本经济政策的调整 D.五胡内迁的推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出现了南方超过北方的情况,A项正确;根据材料“唐宋时期主要省份的公共工程项目数量南方省份逐渐超过北方”可知,国家政局变动不是导致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排除B项;唐宋时期的经济政策依然是重农抑商,排除C项;五胡内迁是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20.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A.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 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C.民族关系发展的时代 D.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该时期我国出现了辽、宋、西夏、金等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各政权之间时战时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所以民族关系发展的时代是最合适的论文主题,C项正确;唐朝后期出现节度使地方格局,排除A项;辽宋夏金时期是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不是诸侯交替掌握政权,排除B项;秦汉隋唐元明清是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排除D项。故选C项。2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下面是某同学用制表法梳理少数民族杰出人物时制作的表格,表格中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人物是A孝文帝、阿骨打、铁木真、忽必烈B.孝文帝、铁木真、阿骨打、忽必烈C.阿骨打、孝文帝、忽必烈、铁木真D.阿骨打、孝文帝、铁木真、忽必烈【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进行改革;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创立女真文字;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忽必烈改国号为元,灭南宋统一全国。故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22.元代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却“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这体现元朝政府A.重视边疆有效治理 B.采用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C.强化中央集权体制 D.采用分封制与行省制并行的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指的是行省制下牵制地方重臣,防止其割据一方元代行省尽管权力很大,但受中央政府节制,故C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对边疆问题的重视程度,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民族政策,故B不符合题意;采用分封制与行省制并行的政策,与题干主旨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23.下侧是隋唐大运河与元代运河路线图,导致路线图发生变化的原因是A.政治中心的北移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统一全国的需要 D.为便于巡游江南【答案】A【解析】【详解】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而元朝大运河抛弃洛阳,裁曲取直,北达大都,而大都市元朝首都,说明路线图发生变化的原因是政治中心的北移,A项正确;我国南宋起经济重心就南方,而元朝大运河方便物资运到北方大都,排除B项;隋唐和元朝都是大一统封建国家,排除C项;隋唐大运河便于巡游江南,排除D项。故选A。24.下图所示政治制度出现于A.隋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行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疆域广阔,为加强对全国统治,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这成为我国划分省级行政区的开始,C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C。25.宋元时期的政权更替,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由政权并立走向统一 B.由统一走向分裂C.社会日益繁荣开放 D.统一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成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灭南宋残部,完成全国统一,元朝统一全国,结束了五代十国、辽、宋、夏、金的分裂时期,实现大统一,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宋元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是由政权并立走向统一,排除B项;“社会日益繁荣开放”与题干所述没有关系,排除C项;秦统一六国,促进了各族人民的逐渐融合,统一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二、综合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1分,第28题15分,第29题11分,共50分)26.文物证史。①步辇图(局部)②宣政院印章③唐蕃会盟碑④契丹鸡冠壶(1)文物识别:文物的年代识别十分重要。请你识别以上文物将识别结果按文物的出现年代顺序分列于下,写清文物序号即可。文物序号:____——____——____——____(2)文物介绍:文物介绍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文物。请在①步辇图与④契丹鸡冠壶两件文物中任选一件文物加以介绍。(介绍应包含文物产生朝代,文物内容和文物的意义)。(3)文物②宣政院印章和③唐蕃会盟碑都反映了历史上的重要史实。若依据其所反映的史实归为一类,归类理由是什么?结合文物所反映的史实加以说明。【答案】(1)①;③;④;②。(2)《步辇图》: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作品,内容反映的是吐蕃(今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事件,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它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契丹鸡冠壶:辽代盛液体的陶瓷器具,它体现了民族交融和辽代陶瓷制作工艺水平。(3)归类标准:与西藏有关。归类理由:唐蕃会盟碑是唐代文物,它是汉藏民族友好团结的见证;宣政院印是元代文物,宣政院负责管辖西藏地方事物。【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步辇图》出现在唐朝贞观年间(公元640年),宣政院是元朝时期设立的,唐蕃会盟碑是唐朝唐中宗时期(公元823年)所立的,契丹鸡冠壶始见于辽代。所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①—③—④—②。【小问2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步辇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作品,内容反映的是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契丹鸡冠壶是辽代盛液体的陶瓷器具,契丹族入主北方建立辽国后,模仿惯用的皮囊壶烧制成瓷器。早期的瓷壶提手部分形似鸡冠并有系绳的穿孔,故名鸡冠壶。后来穿孔逐渐演变成提梁。这种器形保留了游牧民族生活用品的特色,体现了契丹工匠在制瓷工艺上推陈出新的创造精神,也体现了民族交融和辽代陶瓷制作工艺水平,。【小问3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宣政院印章和③唐蕃会盟碑都反映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理。宣政院印章是元代文物,元朝时期设立宣政院,负责管辖西藏地方事物;③唐蕃会盟碑是唐代文物,由中央政府赐予西藏,是汉藏民族之间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他先后任用姚崇、宋璟等一批熟悉吏治、富有才能的宰相,选择良吏,建立制度,同时下令除奢从简,注意租税的均平征敛——《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太祖问:“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何故也?”(赵)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续资治通鉴》材料三元统治者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据材料,归纳他在位时采取的措施。在他统治期间,唐朝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2)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什么历史时期?材料二中赵普认为造成“战斗不息,生民涂地”的原因是什么?北宋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治国政策?(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元统治者采取哪一制度管辖广阔的疆域?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元政府在台湾地区设置了哪一行政机构?(4)综上所述,归纳唐朝、北宋、元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产生的共同作用。【答案】(1)唐玄宗;选择良吏,建立制度,除奢从简开元盛世(2)五代十国;方镇太重;重文轻武(3)行省制度;澎湖巡检司(4)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力量;巩固了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保证了社会安定。【解析】【小问1详解】人物:根据材料“他先后任用姚崇、宋璟等一批熟悉吏治、富有才能的宰相”联系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时期任用姚崇和宋璟。故材料一中的“他”是唐玄宗。措施:根据材料“选择良吏,建立制度,同时下令除奢从简,注意租税的均平征敛”以及所学可知,唐玄宗在位时期采取的措施是选择良吏,建立制度,除奢从简。局面:根据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时期,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在历史上被称为“开元盛世”。【小问2详解】时期:根据所学可知,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原因:根据材料二“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可知,赵普认为造成“战斗不息,生民涂地”的原因是方镇太重。政策:根据所学可知,北宋政府采取的治国政策是重文轻武政策。重用文臣担任要职,掌握军政大权,对武将进行抑制,文官待遇和地位高于武将。【小问3详解】制度:根据所学可知,元朝为管辖广阔的疆域设立了行省制。机构:根据所学可知,元政府在台湾地区设置了澎湖巡检司。在中国历史上这是中央政权最早管理台湾、澎湖的行政机构。【小问4详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可知,唐朝、北宋、元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产生的共同作用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力量;巩固了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保证了社会安定。28.宋元时期,我国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灿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材料二: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户中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中数比例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南宋1124076062.9﹪662429637.1﹪材料三:“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材料四:两宋时期,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北方战乱使中原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推动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方地区大多日照充足,降水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两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概况》(1)上图中政权①、②的建立者分别是谁?(2)从图中可以看出两宋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3)材料二中表格反映了西汉以来人口(户)数的变化情况怎样?根据数据变化说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到哪个朝代最后完成?这时的经济重心已从北方的什么流域转移到南方的什么流域?(4)材料三的谚语表明哪一地区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5)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①赵匡胤、②阿骨打。(2)民族政权并立和民族交融。(3)逐渐增加;南宋;从北方的黄河流域转移到南方的长江流域。(4)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5)南方战乱少,社会稳定;北方人民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优越的自然条件;南方人民和南迁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解析】【小问1详解】人物:根据材料一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1127年金灭北宋;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1234年蒙古灭金,故图中政权①、②的建立者分别是赵匡胤、阿骨打。【小问2详解】时代特征:根据材料一图中可以看出两宋时期多个民族政权同时存在,因此时代特征是民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