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21年秋季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01浙江专用(解析版)_第1页
生物-2021年秋季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01浙江专用(解析版)_第2页
生物-2021年秋季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01浙江专用(解析版)_第3页
生物-2021年秋季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01浙江专用(解析版)_第4页
生物-2021年秋季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01浙江专用(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秋季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01

班级姓名分数

(考试时间: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近年来,我省开展了“五水共治”活动,五水共治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这五

项。下列关于水体污染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严格控制污染源有利于保护水资源

B.石油漏入大海不会威胁海洋生物

C.水土流失的冲积物属于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

D.我省“五水共治”取得的成效说明水污染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1.B

【分析】

五水共治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这五项。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五水共治是一举多得的举措,既扩投资又促转型,既优环境更惠民生。

【详解】

A、保护水资源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节约用水,二是防止水体污染,故严格控制污染源有利于保护水资源,

A正确;

B、石油漏入大海会引发水体的富营养化,进而威胁海洋生物,B错误;

C、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包括八大类: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杀虫剂(还有除草剂和洗

涤剂)、其他矿质物质和化学品、水体流失的冲积物、放射性物质、来自电厂的废热,故水土流失的冲积物

属于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C正确;

D、我省近几年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五水共治'’取得的成效说明水污染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D正确。

故选B。

2.为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和蛋白质,制备了某苹果的两种提取液①浅红色混浊的匀浆②浅黄色澄清的匀

浆,分别经过滤获得上清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从提取液②获得的上清液中加入本尼迪特试剂并加热产生红黄色沉淀,说明②中有还原糖

B.与提取液①相比,提取液②更适合用于检测苹果中的还原糖

C.鉴定淀粉时在上清液中加入KI-I2试剂摇匀就可观察,无需对照

D.检测蛋白质时,在上清液中先加入双缩版试剂A液再加入B液

2.C

【分析】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可用本尼迪特试剂,本尼迪特试剂与还原糖在热水浴条件下反应生成红黄色沉

淀,检测还原糖通常选用革果或梨等这些白色或近白色的材料。

蛋白质可与双缩版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详解】

A、本尼迪特试剂与还原糖在热水浴条件下反应生成红黄色沉淀,所以提取液②加入本尼迪特试剂并加热产

生红黄色沉淀,说明②中含有还原糖,A正确;

B、由于②较澄清,①为浅红色混浊的匀浆,所以与提取液①相比,②更适合用于检测苹果中的还原糖,B

正确;

C、鉴定淀粉时在上清液中加入KI-L试剂摇匀后观察,需要设置对照,以便于观察颜色变化,C错误:

D、检测蛋白质时,应先加双缩胭试剂A液1ml,再加双缩版试剂B液3〜4滴,D正确。

故选C。

3.下列关于高尔基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尔基体由一系列单位膜构成的囊腔和细管组成

B.破坏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的高尔基体可能会出现多核细胞

C.唾液腺细胞和血管壁细胞都具有发达的高尔基体

D.经高尔基体加工和分拣的蛋白都被运送到细胞外

3.B

【分析】

1、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的功能不同,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分泌有关,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

成有关。

2、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一内质网进行粗加工一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一高尔基体

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一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

A、高尔基体由一系列单位膜构成的扁平囊或囊泡组成,A错误;

B、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因此破坏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会导致细胞分裂不能完

成,进而出现多核现象,B正确;

C、高尔基体是人及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唾液腺细胞和血管壁细胞都具有高尔基体,二者相比较,唾液腺

细胞的高尔基体更多,C错误;

D、经高尔基体加工和分拣的蛋白不一定均被运送到细胞外,也可能存在于溶酶体中,也可能存在于膜上,

D错误。

故选B,

4.新冠病毒具有外层脂类膜,侵入人体后在宿主细胞内质网处将结构蛋白和基因组RNA装配成新的病毒

颗粒并通过高尔基体分泌至细胞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新冠病毒的结构蛋白依赖宿主细胞的核糖体进行合成

B.新冠病毒在宿主细胞中完成了其自身RNA的复制

C.内质网中装配成的新病毒颗粒具有侵染宿主细胞的能力

D.包含新冠病毒的分泌泡具有识别细胞膜的能力

4.C

【分析】

新冠病毒外有来源于宿主细胞膜的包膜结构,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其遗

传物质是RNA。新冠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可以进行R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详解】

A、新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结构蛋白依赖宿主细胞的核糖体进行合成,A正确;

B、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其复制发生在宿主细胞中,B正确;

C、在宿主细胞内质网处将结构蛋白和基因组RNA装配成新的病毒颗粒并通过高尔基体分泌至细胞外,才

具有侵染宿主细胞的能力,C错误:

D、包含新冠病毒的分泌泡经胞吐分泌到细胞外,故分泌泡要与细胞膜融合,则其具有识别细胞膜的能力,

D正确。

故选Co

5.某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若它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产生的四个精子中,

有一个精子的基因型为AB,那么另外3个分别是()

A.Ab、aB、abB.AB、ab、ab

C.ab、AB、ABD.AB、AB、AB

5.B

【分析】

根据减数分裂的特点,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自由组合,产生基因型不同的2个次级精母细胞;1个次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次分裂,着丝点分裂,最终

产生1种2个精子。因此,1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共产生了2种4个精子。

【详解】

由于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了一个基因型为AB的精子,说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后期,含A与B的非同源染色体组合,含a与b的非同源染色体组合。因此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

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了个基因型为AB的精子的同时,随之产生的另外3个精子为AB、ab、ab。

故选B,

6.基因编辑技术可实现对目标基因碱基的敲除、加入等修改,该技术所引起的变异类型属()

A.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

C.染色体结构变异D.染色体数目变异

6.B

【分析】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详解】

具体干信息”基因编辑技术可实现对目标基因碱基的敲除、加入“,属于基因内部碱基对的缺失、增添,故变

异类型属于基因突变。B符合题意。

故选B«

7.下列关于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都会分为两部分流向分解者

B.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指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

C.动物尿液中所含能量不属于该动物的同化量

D.生物圈不需要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就能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7.B

【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

太阳能总量,能量的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是指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同化能之

比,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详解】

A、最高营养同化的能量没有流向下一营养级,只有一部分流向分解者,A错误;

B、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B正确;

C、动物尿液中所含能量属于该动物的同化量,C错误;

D、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D错误.

故选B。

8.感染HIV会引起艾滋病,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辅助性T淋巴细胞表面存在HIV受体,HIV与之结合后进入细胞

B.HIV在宿主细胞中经逆转录合成DNA时所需的酶和原料都由宿主细胞提供

C.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D.检查血液中有无HIV抗体,可以确定一个人是否曾受到HIV的侵袭

8.B

【分析】

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

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

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详解】

A、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淋巴细胞,人体辅助性T淋巴细胞表面存在HIV受体,HIV与之结合后进入细

胞,A正确;

B、H1V在宿主细胞中经逆转录合成DNA时所需的逆转录酶由HIV提供,B错误;

C、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C正确;

D、HIV侵入人体后,人体会产生HIV抗体,检查血液中有无HIV抗体,可以确定一个人是否曾受到HIV

的侵袭,D正确。

故选B。

9.下图为马铃薯植株的不同细胞中淀粉部分代谢过程,X、M、N代表不同物质,①②③④代表不同代谢

过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M

淀粉-麹/水斛,>x^-»^3里>C2途令N

A.X是葡萄糖,有氧条件下进入线粒体中彻底氧化分解

B.C3是丙酮酸,②过程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

C.若④是厌氧呼吸,则M只能是乳酸

D.水淹时,马铃薯块茎细胞中可同时发生①②③④

9.D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X是淀粉彻底水解产生的葡萄糖;①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因此C3为丙酮酸;②③可

表示需氧呼吸,则N为水,也可表示马铃薯细胞厌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过程,则N为酒精;④表

示马铃薯块茎细胞厌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即M为乳酸。

【详解】

A、X为葡萄糖,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需先在细胞质基质分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再进入线粒体进一步氧

化分解,A错误;

B、C3为丙酮酸,②③可表示需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也可表示厌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第二阶

段,前者场所是线粒体,后者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

C、若④是厌氧呼吸,则M可能是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C错误;

D、水淹时,马铃薯块茎细胞中可同时发生①②③④(马铃薯块茎细胞厌氧呼吸产生乳酸,其他部位细胞无

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酒精,需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D正确。

故选D。

10.激素在调控人体稳态中起重要的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生长激素可以刺激细胞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脂肪分解

B.胰岛素可以促进肾小管过滤液中葡萄糖的吸收

C.性激素可通过细胞内受体传递信息,发挥生物学功能

D.孕激素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妊娠时促进子宫的运动,并刺激乳房准备哺乳

10.D

【分析】

人体和动物的激素种类和生理作用

内分

激素名称本质作用

泌腺

促激素释

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相关的促……激素

放激素

下丘

多肽类

抗利尿激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促甲状腺

促进甲状腺的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激素

肽和蛋

垂体促性腺激

白质类促进性腺的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生长激素促进生长(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甲状甲状腺激氨基酸促进新陈代谢、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加速体内

腺素衍生物物质氧化分解

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成葡

胰岛素

萄糖,降低血糖浓度

胰岛蛋白质

胰高血糖

加速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使血糖浓度升高

氨基酸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物质分解过程,促进糖原分解,

肾上腺素

肾上

衍生物使血糖升高

醛固酮固醇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和对钾的排出

雄激素

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并维持各自的

性腺固醇

第二性征;雌激素能激发和维持正常的雌性周期

雌激素

【详解】

A、生长激素能刺激细胞生长,促进脂肪分解、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促进骨骼生长,A正确;B、胰岛素能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即可以促进肾小管过滤液中葡萄糖的吸收,防止出现尿糖,B

正确;

C、性激素的受体位于细胞内,激素通过与受体结合发挥生物学功能,C正确;

D、孕激素的作用包括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不能在妊娠时促进子宫的运动,D错误。

故选D。

11.无论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细胞需氧呼吸产生的NADH都通过氧化还原连锁反应逐步传递,最终与

氧结合生成水,该过程逐步释放的能量可驱动ATP生成。上述包含多种氧化还原组分的传递链称为氧化呼

吸链。下图为某真核细胞内所进行的氧化呼吸链过程,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所示过程是柠檬酸循环

B.图中H+的跨膜方式为主动转运

C.图中N侧表示线粒体基质,M侧表示线粒体内、外膜之间的腔

D.图中膜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后需经内质网、高尔基体进行加工

11.C

【分析】

真核细胞需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需氧呼吸第

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

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详解】

A、据图可知,图中有水的生成过程,故为需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即电子传递链,A错误;

B、据图可知,图中H-的跨膜既有从M侧向N侧的运输,也有N侧向M侧的运输,故运输方向既有顺浓

度梯度的运输,也有逆浓度梯度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B错误;

C、图中表示需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真核生物该过程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真核细胞内,M侧表示线粒体内、

外膜之间的腔,N侧表示线粒体基质,C正确;

D、若图中表示线粒体内膜,由于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其蛋白质由核基因和线粒体自身基因共同控制

合成,它们无论是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合成,还是在线粒体的核糖体上合威,均不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

体加工,D错误。

故选C。

12.人体内一些正常或异常细胞脱落破碎后,其DNA会以游离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称为clDNA;胚胎在

发育过程中也会有细胞脱落破碎,其DNA进入孕妇血液中,称为cffDNA。近几年,结合DNA测序技术,

cfDNA和cfiDNA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孕妇血液中的cffDNA可能来自于脱落后破碎的胎盘细胞

B.孕妇血液中的cffDNA可以用于某些遗传病的产前诊断

C.提取cfDNA进行基因修改后直接输回血液可用于治疗遗传病

D.可通过检测cfDNA的相关基因进行癌症的筛查

12.C

【分析】

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

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详解】

A、cffDNA是胚胎在发育过程中细胞脱落破碎后形成的游离DNA进入孕妇血液中,所以孕妇血液中的

cffDNA可能来自于脱落后破碎的胎盘细胞,A正确;

B、cffDNA是胚胎在发育过程中细胞脱落破碎后形成的游离DNA,所以孕妇血液中的cffDNA可以用于某

些遗传病的产前诊断,B正确;

C、提取cfDNA进行基因修改后可用于基因治疗,但不是直接输回血液,C错误;

D、cfDNA是人体内一些正常或异常细胞脱落破碎后形成的游离DNA,所以可通过检测cfDNA中的相关基

因,判断其来自正常或异常细胞,并进行癌症的筛查,D正确•

故选C。

13.下列关于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施加赤霉素可促进水稻幼苗的生长,能实现稻米增产

B.从赤霉菌培养液中提取的赤霉素能致使水稻患恶苗病,证实赤霉素是一种植物激素

C.脱落酸与植物叶片离层的形成有关且主要存在或产生于叶、茎、根、绿色果实

D.植物的生长发育是通过多种激素的协同作用共同调节实现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

13.C

【分析】

1、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

物。植物激素不是完全孤立的发挥作用的,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协调起作用的。

2、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

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

度的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

节。

【详解】

A、施加赤霉素可促进水稻幼苗的生长、茎杆的伸长,但不能促进稻米增产,A错误;

B,植物激素必须是由植物体内合成,从赤霉菌培养液中提取的赤霉素不能证实赤霉素是一种植物激素,B

错误;

C、脱落酸可促进离层区细胞分泌纤维素醐和果胶酶引起细胞壁水解导致叶柄和茎相互分离,主要存在或产

生于叶、茎、根、绿色果实中,C正确;

D、植物的生长发育是通过多种激素的共同作用、共同调节实现的,不一定是协同作用,也可能是拮抗作用,

D错误。

故选C。

14.下列有关细胞分化、衰老及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衰老意味着组成个体的细胞脱离了正常的生命历程

B.所有动物的正常发育中都有一些细胞要发生凋亡

C.细胞分化使各种细胞的细胞器数量有所差异,种类无差异

D.癌变是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所有基因的表达增强

14.B

【分析】

细胞分化、衰老及凋亡是细胞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的生存是有利的。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

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细胞编程性死亡,属正常死亡。若细胞凋亡过度或凋亡不足都可以导致疾病

的发生。

【详解】

A、细胞衰老是细胞正常的生命历程,A错误;

B、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所有多细胞动物的正常发育中都有•些细胞要发生

凋亡,B正确;

C、细胞分化使细胞器的种类、数目都会发生改变,如植物的根尖细胞不含叶绿体,叶肉细胞含有叶绿体,

C错误;

D、细胞癌变是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但不是所有基因的表达都增强,如与细胞衰老和凋亡的基因表达减弱,

D错误.

故选B。

15.下列关于M地域的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M地域是桑基鱼塘,则其开捕的最佳时间是鱼群处于K/2时

B.若M地域是一片沙漠,则其每部分的环境容纳量都是一样的

C.若M地域的某种群数量达到K值,则该种群将呈现周期性波动

D.若M地域异种生物间的竞争加剧,则会影响其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15.D

【分析】

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用k值表示。种群的数量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在

某值上下波动的。建立自然保护区目的是防止珍稀动物被捕杀,提高它们的存活率。

【详解】

A、鱼塘中捕鱼的最佳时期是处于K/2之后,捕鱼后密度应保持在K/2,保证最大增长速率,A错误;

B、若M地域是一片沙漠,沙漠不同部分、对于不同生物的环境容纳量不同,B错误;

C、若M地域的某种群数量达到K值,则该种群将呈现周期性波动的前提条件是环境不发生改变,C错误。

D、环境容纳量的大小与环境的变化有关,则种间关系会影响环境容纳量的大小,D正确。

故选D。

16.下列关于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果酒发酵的整个过程持续通入氧气,则酒精会增产

B.将果酒流经发酵瓶制成果醋,则发酵瓶中C02的产量增加

C.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和乳酸的含量都是先增加后减少

D.若泡菜中亚硝酸盐溶液的浓度降低,其最大吸收波长不变

16.D

【分析】

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

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故果酒的制作原理是酵母菌无氧呼吸

产生酒精,酵母菌最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是18〜25℃,因此酒精发酵的条件是无氧且温度控制在18〜

25

2.果醋制作的原理是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醋酸菌将葡萄糖或酒精转化成醋酸,醋酸菌是好氧菌,最适宜生

长的温度范围是30〜35℃,因此醋酸发酵时应该持续通入氧气并将温度控制在30〜35℃。

3.泡菜的制作原理: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测定亚硝酸盐

含量的操作步骤:①分别在待测样品溶液和己知浓度的亚硝酸盐溶液(标准溶液)中加入等量显色剂。②

在两个光程为1cm的比色杯中分别加入样品溶液和标准液。③分别将两个比色杯在550nm处测定光密度值

(OD值)。④通过换算,即可知两个比色杯中待测物质的比例。因一杯中为已知浓度的亚硝酸盐溶液,则

可得待测样品中亚硝酸盐浓度。

【详解】

A、酵母菌在无氧情况下进行酒精发酵,若果酒发酵的整个过程持续通入氧气,酵母菌由厌氧呼吸转为需氧

呼吸,酒精会减少,A错误;

B、果醋生产利用的是醋杆菌发酵,醋酸杆菌是异养需氧型,在有氧条件下将酒精氧化成醋酸,此过程中无

CO2生成,B错误:

C、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随着泡制时间的增加,亚硝酸盐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乳酸会随着时间的增加呈先增

加后趋于稳定,C错误;

D、结合分析可知,亚硝酸盐经过显色反应后产生的玫瑰红色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与泡菜中亚硝酸盐溶液的

浓度无关,D正确。

故选D。

17.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最早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S型细菌的菌落外面有多糖类的胶状荚膜

B.肺炎双球菌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C.把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活的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发现很多小鼠死亡

D.在离体转化实验时,科学家从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抽提DNA、蛋白质和荚膜物质,分别与活的R型菌

进行混合培养

17.C

【分析】

(1)R型肺炎双球菌的菌体的外面没有荚膜,无致病性;S型肺炎双球菌的菌体的外面有荚膜,有致病性。

(2)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活体转化实验过程:①将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②将S型

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分离出S型活细菌:③将热致死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

内,小鼠不死亡;④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从死亡的小

鼠体内分离出有致病性的S型活细菌,而且这些S型活细菌的后代也是有致病性的S型活细菌。由此可以

推断:己经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含有某种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的活性物质,即加热致死的S

型细菌内有“转化因子”,但该实验没有具体证明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

【详解】

A、S型细菌的菌体外有多糖类的胶状荚膜,A错误;

B、肺炎双球菌活体转化实验的结论是:已经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的“转化因子”,没有证明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B错误;

C、把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活的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发现很多小鼠死亡,C正确;

D、在离体转化实验时,科学家是从活的S型菌中抽提DNA、蛋白质和荚膜物质,分别与活的R型菌进行

混合培养,D错误。

故选Co

18.某神经纤维在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中,钠、钾离子通过离子通道的流动造成的跨膜电流如下图所示(内

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外向电流则相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Z

L

U

O

M

Uf时间(ms)

M3

-ff

A.a点时神经纤维膜处于静息状态,膜电位为外正内负

B.ab段和be段钠离子通道开放,ab段膜电位差逐渐缩小

C.神经纤维b点时膜外电位为正,c点时的膜内电位为OmV

D.cd段电流由钾离子外流引起,de段膜电位为外正内负

18.C

【分析】

分析曲线图可知:内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主要是钠离子内流;外向电流是指正离子

由细胞膜内向膜外流动,主要为钾离子外流。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

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

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详解】

A、a点之后,细胞存在内向电流,即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所以推测a点时神经纤维膜没有受到刺激,

处于静息电位,A正确;

B、ab段和be段存在内向电流,钠离子通道开放导致Na+内流,发生去极化,ab段膜电位差逐渐缩小,B

正确;

C、b点时神经纤维处于动作电位,膜外电位为负,c点时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所以其膜内电位

大于OmV,C错误;

D、cd段的外向电流是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由钾离子外流引起的,de段膜电位为外正内负,D正确。

故选C。

19.下列关于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被感染的体细胞上有识别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的受体

B.为确定一个人是否受到某种病原体的侵染,通常检查血液中的特定抗原

C.成熟的B淋巴细胞合成的抗体,会镶嵌在细胞膜上,用于识别抗原

D.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包括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

19.D

【分析】

1、人体的三道防线:皮肤和粘膜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人体的第二道

防线,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生

来就有的,针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后天形成的,针对一种病原体起作

用,是特异性免疫。

2、体液免疫过程为: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

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

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发挥免疫效应。

3、细胞免疫过程为: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

疫功能: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和靶细胞接触将靶细胞裂解。

【详解】

A、被感染的体细胞上有被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的识别抗原,A错误;

B,特定的病原体会引起机体产生特定的抗体,为确定一个人是否受到某种病原体的侵染,通常检查血液中

的特定的抗体,B错误;

C、成熟的B淋巴细胞能合成与特定抗原结合的受体分子,会镶嵌在细胞膜上,用于识别抗原,C错误;

D、第一道防线线和第二道防线是生来就有的,针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D,,

20.将马蛔虫(2N=4)的甲、乙两个精原细胞核DNA双链用32P标记,接着置于不含32P的培养液中培养,

在特定的条件下甲细胞进行两次连续的有丝分裂、乙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在第一个细胞周期后,含32P的细胞数为2,且每个细胞中含有32P的染色体数为0~4

B.甲在第二个细胞周期后,含32P的细胞数为2~4,且每个细胞含有32P的染色体数为0~4

C.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含32P的细胞数为2,且每个细胞中含有32P的染色体数为0~2

D.乙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含32P的细胞数为2~4,且每个细胞中含有32P的染色体数为0~2

20.B

【分析】

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

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

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

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

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

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

A、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分子只进行一次半保留复制,因此甲在第1个细胞周期后,全部细胞均含32P,且

每个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都含有32p,即每个细胞中含有32P的染色体数为4,A错误;

B、第一个细胞周期结束形成的2个子细胞的每个DNA分子都有一条链含有32p,另一条链含有3R,在第

二个细胞周期中,DNA分子又进行了一次半保留复制,则形成的8个DNA分子中,有4个DNA分子是一

条链含有32P,另一条链含有3甲,另外4个DNA分子都只含3甲,而在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后随机移向两极,因此甲在第2个细胞周期后,有2个或3个或4个细胞含32p,且每个细胞含有32P的染

色体数为。〜4,B正确;

C、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DNA分子只进行一次半保留复制,因此乙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形成的2

个细胞均含32P,且每个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都含有32p,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后期,有2条染色体含有

32P,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有4条染色体含有32p,即每个细胞中含有32P的染色体数为2或4,C

错误;

D、乙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将形成4个精细胞,每条染色体含有32p,故4个细胞均含32p,D错误。

故选B。

21.下列关于动物克隆与胚胎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一鼠杂交细胞通常丢失人的染色体,可用于鼠基因的定位

B.胰岛p细胞的分泌蛋白有可能提高动物细胞克隆形成率

C.内细胞团和滋养层细胞的核基因不同,所以全能性高低不同

D.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明显降低代孕动物对植入胚胎的排斥反应

21.B

【分析】

I、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是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已经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

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成动物个体。用核移植的方法得到的动物称为克隆动物。

2、生物体通过无性繁殖所生成的群体或个体称为克隆,由动物体内一个细胞经过无性生殖过程进而发育形

成的动物个体为克隆动物。体细胞克隆即取出一个二倍体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核的卵细胞,并在一定条件下

进行核卵重组,再植入代孕母体中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供体细胞均来自高度分化的体细胞,其种类繁多、

数量无限。

【详解】

A、人-鼠杂交细胞通常丢失人的染色体,可用于人基因的定位,A错误;

B、胰岛0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所以在培养液中适当添加适宜浓度的胰岛素有利

于葡萄糖进入细胞,为细胞提供营养和能量,这样能提高动物细胞克隆的形成率,B正确;

C、内细胞团和滋养层细胞都是由受精卵细胞经过有丝分裂形成的,故二者的核基因相同,C错误;

D、代孕动物不会对移植来的胚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因此胚胎移植时不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D错误。

故选B。

22.许多因素能够打破平衡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动,下列关于自然种群遗传平衡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有害突变和有利突变均容易引起种群基因库发生较大变化

B.种群之间的单向迁移将会引起种群内变异量增加

C.非随机交配现象会引起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但不影响种群基因频率

D.自然选择对遗传平衡的影响,可通过不同基因型个体存活率和繁殖率的差异得以体现

22.D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

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有害突变基因不会在种群中扩展而会被淘汰,不会引起基因库较大的差异,具有有利的突变基因的个

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增大,通过长期自然选择,会引起基因库较大的差异,A错误;

B、种群之间的单向迁移,种群将会获得或丢失一些等位基因,于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一些变动,所以

变异量还可能减少,B错误;

C、非随机交配现象影响种群基因频率,例如在一个种群中,相邻的两个个体最可能发生交配,这种趋势

助长了近亲交配,而近亲交配使杂合的基因型减少,纯合的基因型增加,而这些隐性性状往往对个体存活

和生殖能力是不利的,这就会进一步影响下一代种群基因库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c错误:

D、由于种群内部普遍存在变异,自然选择作用于表现型,而基因型控制表现型,某些基因型有更多个体能

存活到性成熟,并成功地进行繁殖,因此它们将留下相对多的后代,为下一代的基因库贡献更多的基因,

从而使基因库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所以可以通过不同基因型个体存活率和繁殖率的差异体

现自然选择对遗传平衡的影响,D正确。

故选D。

23.心肌细胞不能增殖。基因ARC在心肌细胞中特异性表达,抑制其凋亡,以维持正常数量。细胞中某些

基因转录形成的前体RNA经过加工会产生许多非编码RNA(如miR-223,HRCR)。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凋亡抑制

基因ARC因子

抑制

演险包"A正在合成的多肽链细胞

凋亡

结合iCn--------------------

基因miR-223核酸杂交分子1

7TATT

TT^rr

加工TT^TT

T/ST

miR-223吸附

某基因①

加工核酸杂交分子2

前体RNAHRCR

A.过程②最终合成的Ti、T2、T3三条多肽链的氨基酸序列相同

B.若心肌缺血、缺氧引起基因miR-223过度表达,则会抑制过程②

C.基因ARC模板链上形成的DNA-RNA杂交区与过程②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

D.HRCR吸附miR-223,使ARC基因的表达减少,促进心肌细胞的凋亡

23.D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①为转录过程,②为翻译过程,其中mRNA可与miR-223结合形成核酸杂交分子1,miR-223

可与HRCR结合形成核酸杂交分子2。

【详解】

A、过程②是翻译过程,由于控制合成的三条多肽链是用的同一个模板mRNA,所以最终合成的「、T2、

T3三条多肽链的氨基酸顺序相同,A正确;

B、若心肌缺血、缺氧引起基因miR-223过度表达,会产生过多的miR-223,miR-223与mRNA特定序列

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结合形成核酸杂交分子1,导致过程②所示的翻译过程因模板的缺失而受到抑制,B

正确;

C、基因ARC模板链上形成的DNA-RNA杂交区的碱基配对方式有A-U、T-A、C-G,过程②所示的翻译过

程的碱基配对方式有A-U、C-G,C正确;

D、HRCR吸附miR-223,可清除miR-223,使ARC基因的表达增加,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D错误。

故选D.

24.研究人员利用人工诱变筛选出一株莲藕突变体,其叶绿素含量仅为野生型莲藕的一半。如图表示在适

宜温度时不同光照强度下该突变体和野生莲藕的净光合速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0

一突变体

5。野生莲藕

0Y2

5

0

5

0

2

5

500aI000I5002000光照强度(lx)

A.光照强度低于a时,突变体的光反应强度低于野生型

B.光照强度处于a时,突变型和野生型莲藕叶绿体固定CO2速度不同

C.光照强度低于a时,限制突变型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

D.当光照强度为20001X时,突变体莲藕每分钟产生的葡萄糖为2.4xl02nmnol/m2

24.B

【分析】

分析题图:在光照强度为0时,测出野生型与突变体呼吸速率相等;在光照强度低于a时,突变体的净光

合速率低于野生型,即突变体的实际光合速率低于野生型;在光照强度为a时,二者光合速率相等;光照

强度大于2时一,突变体的光合速率大于野生型。

【详解】

A、据图分析,光照强度为。时,突变体和野生型呼吸速率相等,故可知光照强度低于a时,突变体的光合

速率低于野生型,同时据题分析,因突变体莲藕的叶绿素含量仅为野生型莲藕的一半,故光反应强度低于

野生型,A正确;

B、据图,光照强度为0时,突变体和野生型呼吸速率相等:光照强度处于a时,突变型和野生型莲藕净光

合速率相等,故可知实际光合速率在光照强度为a时相等,暗反应叶绿体固定C02速度相等,B错误;

C、光照强度低于a时,净光合速率未达到最大值,故限制突变型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C

正确;

D、据图可知,当光照强度为20001X时,突变体莲藕每秒净光合速率为22,呼吸速率为2,故实际光合速

率为24,产生1分子葡萄糖消耗6分子二氧化碳,故可推算每分钟产生的葡萄糖为24+6x60=2.4xl02nmnol/m\

D正确。

25.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如下,在人群中这两种病的发病率均为10-4,其中山7无乙病家族史,

且家系中无突变发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I

6若亡!一T4)白0血片。

II

12345678

UI&⑪白直nr<fi)D14DTOSd

123456789101112

mbIMn~h

IV

12345

㊁患甲病女性nu患乙病男性

目患甲病男性o正常女性

⑪患乙病女性□正常男性

A.n।和1出甲病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2

B.H3和U4若再生一个孩子,理论上为同时患甲、乙病男孩的概率为1/16

C.若Hb与人群中某正常女性结婚后生一男孩,则其患病的概率为1/606

D.若只考虑乙病,则系谱图中所有女患者基因型不一定相同,但所有男患者基因型一定相同

25.B

【分析】

分析遗传系谱图:双亲正常生有患甲病的女儿,因此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川7无乙病家族史,生有

患病的儿子,因此乙病不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4患乙病,生有不患病的儿子,因此乙病也不是X染色

体隐性遗传病,因此乙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或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设甲病控制基因为A/a、乙

病为B/b,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

A、结合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Hi双亲正常,有患病的姐妹,故其基因型可能为1/3AA、

2/3Aa;1山患甲病,其双亲不患病,则lib甲病相关的基因型为1/3AA、2/3Aa,故II1和III2甲病基因型相

同的概率为1/3x1/3+2/3x273=5/9,A错误;

B、若乙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可以推出II3的基因型为Aabb,因为该个体子代中患不患甲病的都有,

H4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因为因为该个体子代中出现了甲病患者,亲代中有非乙病患者,所以二者再生

一个同时患甲病和乙病的孩子的概率为1/4X1/2=1/8,则同时患甲乙病的男孩的概率为1/8X1/2-1/16;若乙

病是伴X显性遗传疾病,可推出H3个体的基因型是AaXbY,山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二则二者再生一

个同时患有甲病乙病的男孩的概率为1/4x1/4=1/16,B正确;

C、由于上表现为健康个体,而乙病为显性病,故该个体必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而甲病为隐性遗传病,

故其有可能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依上述可以推出HL个体的基因型为2/3AaXbY、l/3AAXbY,已知在人

群中这这两种病的发病率均为10y,即aa=10”,则a基因频率1/100,A基因频率为99/100,则人群中AA

的基因型频率为(99/100)2,Aa的基因型频率为2x99/100x1/100=198/10000,正常女性中甲病基因纯合子

占2/101,该不患乙病的女性基因型为AaXbXb时,后代只患甲病的概率为2/3x2/101x1/4=1/303,C错误;

D、已知乙病有两种可能,当乙病是伴X显性遗传疾病时男患者的乙病基因型都为XBY,女患者的乙病基

因型都为XBX,因为没有亲代均患病的情况,故叙述错误;当乙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时,男患者的

乙病基因型是Bb或者是BB,但该图中的男患者没有亲代均患病的情况,因此基因型只能是Bb,女患者也

应该都是Bb,D错误。

故选Bo

第H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26.桑基鱼塘是盛产蚕桑、塘鱼、甘蔗的重要基地。图1表示“桑基鱼塘”生产方式,图2表示桑基鱼塘生

态系统部分能量流动的关系,图中母代表相应的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塘以养鱼、基以植桑”,由于生活习性的不同,青、草、鲤、歌f四大家鱼分布在池塘的不同

水层中,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结构,鱼塘捕捞的剩余量一般为K/2的目的是

(2)据图2分析,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