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五年级和六年级上册实验教案_第1页
冀教版五年级和六年级上册实验教案_第2页
冀教版五年级和六年级上册实验教案_第3页
冀教版五年级和六年级上册实验教案_第4页
冀教版五年级和六年级上册实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演示实验)种子萌发的条件9月7日

教学目标:

1.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2.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学习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言条件;

3.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能按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教学重点:

能设计种子发芽的实验。

教学难点:会提出种子发芽实验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教学准备:设计实验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引导学生阅读P1上的文字。

2.谈话引入。

师:“上学期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还记得种凤仙花吗?科学研究通常通过实验进行,首先

要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现在我们先来研究哪些条件影响绿豆种子发芽,好吗?”

二、探究内容: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1)让学生说说绿豆种子怎样才能发芽。

2)归纳学生所说的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板书:要浇水,要种到土里,要有合适的温度。)

3)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说说可以改变什么条件?(板书:少浇一点水行

不行呢?不种在土里行不行呢?让它受到光照行不行呢?温度低一些或放到冰箱的冷藏室里

能不能发芽呢?)

2.讨论怎样用实验证明。

让学生通过下面五方面进行讨论:

1)你想研究什么问题,你打算怎样做?

2)你猜想做的结果会是怎样?

3)像你那样做是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知道?

3.确定研究的问题,并写出实验计划。

1)小组讨论准备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

2)对学生选择的课题进行调整和平衡,使每个项目都有学生进行研究。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举例和表格,弄清内容要求,然后着手写实验计划。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查找有关种子发芽的资料

教学反思:

(分组实验)土壤的渗水能力9月16日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类,并知道这三

类土壤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说明土壤性质不同的对比实验)和比较能力(比较三类

土壤性质的不同)。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去底瓶(3个,用布蒙住瓶口扎好)、支架(3个)、杯子(3个)、三类土壤、

水。

2.比较三类土壤性质的空白图表。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土壤的成分,谁知道土壤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

2.谈话:土壤是由五种成分构成的,但土壤中的各种成分并不是都一样多,例如土壤中含

砂和粘土的多少就不同。因此,土壤有不同的种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土壤的种类。(板

书课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土壤的种类

(1)讲解:土壤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土壤中含砂和粘土的多少,可以把土壤分为三类:

含砂多的叫做砂质土,含粘土多的叫做粘质土,砂和粘土含量差不多的叫做壤土。(板书三

类土壤名称及其含砂、粘土的多少。)

(2)学生复述:三类土壤的名称及其含砂、粘土的多少。

(3)指导学生观察、比较三类土壤的质地

①讲解:在每个实验桌上有三包土壤,分别是砂质土、粘质土和壤土。把纸包打开,用手捻

一捻:感觉是不是不同?

②学生分组观察。

③汇报观察结果。

④讨论:根据上述感觉,判断三包土壤分别是哪类土壤?

⑤教师小结:通过以上观察我们知道,砂质土含砂量多,比较粗糙;粘质土含砂较少,比

较细腻;壤土含砂量居中,粗细程度居中。通过用手感觉土壤的粗细程度,可以初步判断土

壤的含砂量,鉴别土壤的种类。

2.指导学生认识土壤的性质

(1)比较三类土壤的渗水快慢和保水性能

①讲解:为了进一步认识这三类土壤的性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在各组的实验桌上有三个

去底的瓶子,瓶口用布蒙住;把这三个瓶子倒立在支架上,在每个瓶口下面放一个杯子;往

三个瓶内分别装进同样多的砂质土、粘质土和壤土,然后往瓶内倒进同样多的水观察比较:

三类土壤渗水快慢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都停止渗水的时候,三个杯子的水量有什么不同?

三类土壤的积水情况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分组实验。

③汇报实验结果。(三个问题分别汇报。)

④讨论:根据以上实验结果,我们知道三类土壤的性质有什么不同?

⑤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砂质土渗水快,粘质土渗水慢,壤土渗水快慢居

中。砂质土积水少,说明它保水性能差;粘质土积水多,说明它保水性能好;壤土积水比砂

质土多,比粘质土少,说明它保水性能居中。(随讲随填写在三类土壤性质比较表相应的栏

目中。)

(2)比较三类土壤的通气性能

①讨论:这三类土壤中空气的多少是不是不同?为什么?

②教师小结:土壤的通气性能与土壤的渗水、保水性能有密切的关系,因为空气存在于土

壤的孔隙中。如果土壤的孔隙被水占据着,空气就不能占据;如果土均孔隙中的水渗下去了,

空气就会占据着这些空间。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推想:砂质土渗水快,保水性能差,证气

性能就好;粘质土渗水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就差;壤土渗水快慢、保水性能居中i通

气性能就居中。

(随讲随填写在三类土壤性质比较表相应的栏目中。)

(3)综合比较三类土壤的性质

提问:

①三类土壤分别有什么性质?(照着“表”横着说)

②三类土壤各种性质有什么不同?(照着“表”竖着说。)

巩固、应用

1.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的三类土壤性质比较表。

学生复述:土壤的种类和性质。

布置作业

了解当地的土壤是哪一类土壤。

四、课后小记

(演示实验)如何做酸奶9月29日

内2.如何做酸奶

预1、能尝试自己动手做酸奶或泡菜,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

期2、知道细菌是一-类分布极广地微生物,以及它们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作用。

教3、知道减少致病细菌传播的方法。

重重点:做酸奶地活动。

难难点: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个数。

教1课时

教教师准备:酸奶、存牛奶、保温壶、小盆、白糖

教学体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情况分析

一、谈话引1、示范做酸奶的方法。惊喜

出课题提醒学生注意:

教①牛奶加热过程中要注意安

学全,最好请家长帮助,加热后

活一定要冷却到35〜40℃

动②加入酸奶后要保温5〜6小学生回去后

设时。有条件的尝

计③酸奶做成后放入冰箱不可太试制作。

二、指导学久,变质的酸奶不可以饮用。

生制作酸奶

(演示实验)食物发霉的条件10月8日

一、教学目标

21)能够设计实验证实食物容易在什么环境下发霉的假设。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实验设计和结果。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难点:能够薪计实蔡证实食物容易在什么环境下发霉的假设。

三、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

各类真菌实物、正在发霉的食品、衣物、放大镜。教师完成的食物发霉实验的结果性材

料。

1、教学过程

活动1食物发霉

生活中还有些真菌,常常令我们苦恼,因为它经常使水果、食品长毛,使衣物发霉。我

们称这种真菌叫做霉菌(板书)。霉菌长什么样?

师:为了便于大家仔细地观察霉菌的外形特点,老师特意培植了几种霉菌,请同学们先

用肉眼看,然后再用放大镜观察,看看霉菌到底长什么样。最后还要请同学们把自己观察到

的记在课本“放大镜”内

提示:说明霉菌是物体变质后产生的,直接食用对人体有害。

同学们猜想一下:培植霉菌时,在什么环境下食物容易发霉?

生:(潮湿阴暗、不通风、温暖的环境下)

师:怎么证明你说的有道理呢?

师:下面我们可以小组讨论,然后将设计结果记录在29页“我的实验设计”中。

学生设计,讨论,教师巡视。

北:报交流:

展示学生填写的实验设计,交流。

小结: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观察呢?(学生可能答不完全正确,提醒学生要在相同时间

段观察两组实验的变化,包括是否发霉、发霉程度。)

出示观察记录表:你也可以采用其它更形象的方法记录。如拍照、写或画。(鼓励学生

采取多种形式记录)

师:因为这个实验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我们在课上无法完成,希望同学们课后都能认真

去完成这个实验,老师先预祝同学们实验顺利、成功。教师在几天前做了这个实验,下面请

同学们看一下实验记录。

师:哪位同学试着说一下食物发霉的条件:

生:温度高、潮湿阴暗、不通风的条件下食物容易发霉。

出示正确答案。

师:我们了解了食物发霉的条件后,就要想办法防止食物发霉。同学们讨论一下,“怎

样防止或减少食物或衣物发霉?”为什么?

把讨论结果填写在30页的表中。

3、板书设计

6生活中的真菌

可食用真菌:宝贵的生物资源

不同于植物、动物

(分组实验)制作风动小装置10月27日

第二课时制作风动小装置

[活动目标]

1、能设计并制作出一个风动小装置。

2、能分析出自己制作的装置存在的问题,并能提出改进方案。

3、能对同学业的设计、制作成果进行公正的评价并帮助加以完善和改进。

4、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通过不同的装置被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5、在设计和改造过程中能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重、难点]

会分析装置中的问题,并制作改进。

[教学准备]

制作材料、工具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

[教学过程]

-、明确任务。

师提出活动的任务:利用风能,设计制作一个小装置,使它在风的吹动下发出声音。启发联

系生活中风琴、笛子、风车模型等物品。想出更多的利用风能发声的模型,提示学生可以照

自己的方案去做,鼓励不同的小组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去做。(比如,用独创的方法做的可以

得到双倍的奖励等)

二、掌握方法。

1、教师出示风动小鼓模型,观察成品的结构,用图片演示制作步骤。

2、动手制作。

3、展示评价。

(1)指导学生调试自己的作品,或效果不好,分析导致的原因。

(2)分析自己的模型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将风能转化成声能的。

三、改造风车模型(课后拓展活动)

1、找更多的风动装置、电动装置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它们的工作过程和能量转化过程。

2、可以采取头脑风暴的方法让学生找出改造风车的办法,使风能转化成电能,将大家的办

法记录下来。

3、通过讨论交流,选出最佳方案。

4、进一步完善,用图文形式展示。

5、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选取适当的材料和工具进行加工制作。

6、通过反复调试,使其达到最佳效果,并解释其工作过程和能量转化的过程,比一比谁的

设计更有创造性。

(分组实验)制作电磁铁11月3日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按照指导制作电磁铁。

2、能分析出电磁铁是怎样进行能量转化的。

3、能分析出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各种因素,并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分析结果(假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通过讨论发现本组制作的电磁铁的磁力与其他组不同的原因。

〈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发现电能产生磁。

1、能举出3个以上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应用电磁铁的实例。

2、能大致说出电铃的基本工作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难点是设计研究电磁铁的实验方案。

[教学方法]对比实验法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电铃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电池、电池夹、导线、铁芯、小铁钉或曲别针、实验表格

[教学过程]

-、提问:教师出示电铃、电磁玩具,接通电源使电铃发声,启发学生提问,电铃是怎样

发出声音的。找开铃盖,(注意安全,要在大人的指导下,断电后才能拆开)观察电铃内部

有个线圈,说明电磁铁是由铁芯和线圈构成的,引发学生关于电磁铁的问题(关于电磁铁你

想研究什么?)

二、制作电磁铁。(活动1)

师介绍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提醒绕线方向要朝一个方向,线圈两端用胶布固定。

三、观察电磁铁的磁性。

制成后,接通电源,接近小铁钉,观察现象,切断电源,观察现象。说明什么?电磁铁

作为一种能量转化装置,它输入和输出的能量是什么?

汇报时发现时,鼓励学生独立的见解,并提出想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师提示,哪些问题可

以在课堂内完成的)

四、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活动2)

1、提问与猜想:刚才,同学们制作的磁铁有的吸起的垫片多,有的少,你们猜想是

什么原因吗?从电磁铁的构造,你们猜测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如果改变这些

因素,会有怎样的效果(尝试具体到数字上)?说出你猜测的理由(了解不同学生的前概念)

2、设计实验方案。(重点!难点!!)

看所发的实验表格。集中考虑两项内容:(1)研究题目(2)实验方法(即每一步怎么做)。

教师强调设计实验表格应注意的事项:

(1)每组对比实验只解决一个问题,只改变一个条件。

(2)重复实验,验证假设。

(3)记录数据,使搜集到的证据明确充分。(可以用图来记录结果,加标注)

学生讨论,向全班讲解自己的题目和实验方法。师生共同评析。学生动手写实验设

计方案。

3、实验验证。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案,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

否正确。

4、交流与评价。

师生共同结论: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线圈的匝数和电流的大小有关。鼓励综合运用所学的知

识,设计制作磁力更强的电磁铁,比一比谁制作的电磁铁吸起的铁钉最多,并解释其中的原

因。

五、电磁铁的用途

1、问:你知道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2、师出示电磁起重机、电话、阀门图片,帮助学生认识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3、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举出更多的应用电磁铁的实例。

4、认识电铃的工作原理。(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解释装置的原理的能力)

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11月3日

教学目标:1、学会制作电磁铁,并能根据实验中的现象分析电磁铁的性质。

2、能假设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并能设计相关的验证实验。

3、了解电磁铁的用途。

教学重点:

学会制作电磁铁,并能根据实验中的现象分析电磁铁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假设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并能设计相关的验证实验。

教学准备:

科学学具中的材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制作电磁铁

1、用手按开关,为什么电铃会发出叮零零的响声?

2、电铃是怎么发出声音的?看书上的解刨图。

师:在电铃内部有一个将漆包线绕在铁心上的装置,叫电磁铁。下面我们来看看它是怎么做

成的。

3、制作电磁铁。

(1)学生拿出学具袋里的制作材料r认识所用材料。

(2)将漆包线顺着一个方向绕在钉子上。

(3)用砂纸除去漆包线两头的漆皮,接通电源,用铁钉的一端接近小铁钉,观察有什么现象?

切断电源又有什么现象?

(4)汇报实验中观察的现象,讨论电磁铁有什么性质?

(5)填写实验报告:电磁铁通电,();断电后,()。电磁铁是一种将

()能转化成()能的装置。

第二课时:一、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思考:你认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回答后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1,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大小”的实验

电磁铁的用途

1、电磁铁可以将电能变成磁能,人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做很多的事情。你知道哪些装置用

了电磁铁?

2、老师把从网上找到的一些相关资料和图片展示给学生看。

3、科学在线的学习。了解电铃的一些巧妙装置。

地球绕着太阳转11.24

教学目的:

能用模拟实验研究地球的公转和自转。

能调查本地动植物受四季变化的影响情况,并进行记录。

能初步建立起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关系的概念。

能用文字或图的形式把四季的显著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教学重点:

是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公转是引起一年四季变化的根本原因。

教学过程:

模拟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

1、在上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围绕太阳运动这一科学事实。但是对地球是怎样

运动的,地球运动又引起了哪些自然现象等,学生可能比较陌生。教材用文字的形式把地球

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呈现了出来,要求学生通过科学阅读,分析整理资料,来加深对自转相公

转的认识。教师可以事先给学生提供更多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资料•,培养学生从科学阅读

中获得信息的能力。

教师要指导学生填写下表:

1、对于"地球上的季节变化与什么有关"这个问题,学生可能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已经有了一

定的了解。这个渡囊彳隹麋彳隹际上是一个验证实验。通过多次模拟演示、反复的观察,来分析

理解地球公转与四季形成的关系。模拟实验的关键是要考虑用什么来模拟什么。本实验要引

导学生考虑分别用什么来模拟地球公转的轨道、用什么来模拟地球和太阳、用什么来模拟自

己在地球上的位置等。

2、可以按照教材上的图示来做模拟实验,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来模拟地球的公转。需要引起

注意的是:一要提醒学生地球的公转是自西向东逆时针的方向,千万不能转错方向。二是要在

地球的公转过程中,应保持地轴始终指向同一方向。三是实验的条件最好选择室内光线比较

暗的地方,灯光最好选择直线光源(如手电筒等),这样便于学生观察。

3、在实验过程中,可以由一个同学转动地球仪,其他同学注意观察。重点要指导学生观察春、

夏、秋、冬四个特殊位置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这个实验需要反复多次,学生需要反复

观察、反复分析推理。重点研究地球公转过程的规律,如地轴的倾斜等。在公转过程中由于

地轴的倾斜,引起了太阳在地球表面南北两半球直射点的变化,分析这种变化是引起南北两

半球四季交替变化的根本原因。

4、实验中要求学生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记录下来,并用自已的语言解释这种变化可能引起季

节的变化。最后,要引领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讨论问题:如果地轴不倾斜,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

会不会有变化,地球上还会有四季的变化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没有地轴的倾斜,太阳在地

球上的直射点就不会在南北半球上发生变化,那么地球上不同纬度就不会有四季的交替变化。

二、四季变化对植物影响

I、学生对寒来暑往、风云雨雪、花落花开、大雁南飞等自然现象和变化都有一些切实的感受,

对动植物在不同季节里形态和生活习性等也都有了一定的认识。本活动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总

结提炼生活经验,形成对自然现象和变化的科学认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地球公转与四季变

化关系的认识。

2、教材中提供了四幅图用来提示学生一年四季中不同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形态。教师可以事先

收集(也可发动学生搜集,更多关于四季的资料和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季节变化对身边动植

物的影响。要求学生选择一两种身边常见的典型动植物,研究其在不同季节里身体形态和生

活习性的变化。比如,春季里白天逐渐变长,气温日渐升高,春雨绵绵,桃树发芽,桃花开

放;夏季到来,天气炎热,桃树生长茂盛,逐渐结果成长;秋季天气变凉,树叶逐渐变黄、桃

子成熟;冬季白天变短,天气寒冷,树叶飘落,光秃秃的桃树枝傲立风中。一些动物皮毛(羽

毛,在秋冬季增厚增多,在春夏季脱落渐薄等。

3、教师要指导学生填写教材上的表格,要求学生把自己寻找的典型动植物在四季中的不同变

化记录下来,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相互启发,加深认识。

4、教材上提供了用一棵树把一年四季变化表示出来的做法,启发学生想像怎样用生动的方式

把-•年的四个季节表示出来,用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四季生物变化的认识,培养学生进行分

析推理和形象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用其他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板书设计:

18地球绕着太阳转11.24

一周需用时间形成

自转23小时56分4秒昼夜

公转365.25天四季

(演示实验)如何制作太阳炉11月10日

教学目标

知识:能举例说明什么是新能源

能力:训练学生用系统的方法从整体上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实验及创新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探究:1、能按要求制作太阳炉

2、能通过实验验证谁制作的太阳炉效果最好

3、能分析太阳炉转化能量的过程

4、能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开发新能源的计划书

[重难点]指导认识新能源的种类和特点设计开发新能源的计划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新能源名称及介绍

[教学实施过程]

一、激发思维,启迪导入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新能源:

(1)引导学生借助图片及文字介绍了解相关信息;

(2)交流:将搜集到的新能源的名称及使用方法优点等在全班交流汇报

(3)比较:将新能源与常规能源进行对照表格,引导抓住优缺点

(4)讨论: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将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5)汇报:引导针对环境方面

(6)小结:新能源一方面节约了常规能源的开采利用率,另一方面它是可再生的,能循环使用,

使用周期长,第三,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小,能使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得到净化.

2体验新能源:

(1)按照活动2方案,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太阳炉

[师提醒注意安全性]

(2)各小组将设施制作完成后,教师指导修正完善,

(3)实验:(由于时间较长,可以选在活动课)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观察,记录数据并制成统计表

(4)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一一可以与燃煤烧水相比较

(5)交流:引导学生对装置的合理性,容器的大小进行比较,为今后的设计提出意见和改进措

(6)讨论:a太阳能的转化过程如何?

b使用太阳炉有何优缺点/

c利用该种装置能为我们做些什么?

三畅想新能源的开发

1师指导从两方面挖掘新能源:

(1)从地球内部(2)从地球外部,即来自太阳的能量或外星球的能量

2小组搜集新能源的资料,选择小型开发项目

3制定开发计划书,师进行适当指导

(包括:名称所需技术计划利用影响等)

(4)交流:将设计好的计划书与全班同学交流,进一步完善,增强可实施性

(分组实验)制作岩石标本12月14日

二、目的要求

1.指导学生了解采集岩石的方法,知道采集的地点。

2.指导学生进一步掌握认识岩石特征的方法。

3.指导学生了解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制作岩石标本)。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观察研究岩石用的教具2.岩石用途的挂图或投影片。

学生准备:要求学生在课前安排一次采集岩石的活动,在采集岩石的过程中,要教育学生注意安全,

不要破坏建筑物。采来的岩石应该洗净、砸开,露出新的断面,另外还要编上号码以便观察。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讲述: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认识岩石特征的方法,今天你们又采集来了这么多岩石。下面我们再来研

究一下这些岩石。

2.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鉴别五种典型岩石

讲述:首先请你看一看你采来的岩石中,有没有上一节课我们学习过的花岗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和大理岩,把它们拿出来。

2.指导学生观察其他岩石的特征

讲述:现在我们已经把五种典型岩石找了出来,现在请你再用上节课学习的方法,观察其他岩石,发

现它们的特征。

学生观察、研究,教师巡视、指导。

(对于这部分教学,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独立研究。不必要求学生局限于匕节课学习的几种方法和顺

序,应该鼓励学生在这儿种方法的启发下,从更多方面找出这些岩石的特征。

同上节课一样,应该要求学生画一张观察记录表,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研究可以小组为单位,研究

时可进行分工,有的学生观察,有的学生记录,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学生观察后,请一些学生向全班汇报。(汇报时,请他们先出示岩石,然后再描述它的特征。教师对

他们的描述给予指导。)

3.指导学生了解岩石的用途

提问:岩石的用途很多,在我们周围有许多地方都用到了岩石或以岩石为原料制成的物品,你能给全

班同学说一说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

(对于这个问题,应让学生广开思路,积极大胆地进行讨论,基于中年级学生对周围生活的观察,一

定能说出不少有关岩石的用途,对正确的回答,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

小结:

岩石的用途主要有四个方面:(同时出示投影片或挂图。)

(1)岩石是重要的建筑材料。

(2)岩石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3)岩石是重要的生活、生产用品。

(4)岩石可以雕刻、磨制成各种工艺品。

4.指导学生制做岩石标本

讲述:为了以后研究方便,我们应该把采集来的岩石制成标本,保留下来。

制做的方法是:找一些大小、外形•致的小药盒,把岩石砸成与盒大小相近的块,洗净,晾干,贴上

标签,在标签上写上岩石的名称,放入小盒内,然后再把这些小盒放入一个大盒中,顺序排好,便作成了

岩石标本。

3.布置作业

课后制做岩石标本。

五、课后小记

《根的作用》教案9.30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2、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常见的自然事物或现象,

进行分析、推理、归纳、概括,获取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设计说明根有吸收水分作用的实验。

二、教学准备:

1、投影片、挂图

2、“根吸收水分”实验装置

3、课前采集的有主根或须根的植物各厂2株

4、观察根毛的实验材料若干套

5、学生实验器材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谈话:我们日常所见的植物,大部分都有根。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这些植

物的根被破坏了,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2.学生设想、汇报。

3.讲述:植物的根枝破坏了,就会生长不良,甚至死掉。可见,植物的根,对大

多数植物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究竟根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课

1.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1)推想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①提问:

高大的树木,依靠什么稳固地生长在地上?为什么我们拔麦子时觉得很费力?(出示

拔麦子的投影片或挂图)同学们在野外拔野蒿时费不费力?

根据以上事实,推想一下,根有什么作用?

②学生讨论、推想、再汇报。

③谈话:同学们推想根具有固定植物的作用,卜一面我们来研究一下,根为什么能

具有这种作用。

(2)研究“为什么根能固定植物”。

①谈话:首先来观察根有哪些适宜固定植物的特点;量一量野蒿的主根有多长?

数一数野蒿的侧根有多少?数一数狗尾草的须根有多少?估算狗尾草的须根连起来有多

长?

学生分组观察自己采集来的植物的根。

②汇报观察结果。(可选择3-5个小组汇报)

③谈话:这么多、这么长的根,是怎样分布在土壤中,使植物固定的呢?请同学们

观察下面两幅图(出示主根和须根在土壤中分布剖面示意图)。

④师生共同归纳:长有主根的植物,除主根外还有许多侧根。主根向土壤深处伸

长,侧根向四周伸展,就像把脚深深地插在土壤里,使植物“站得稳稳的”。长有须

根的植物,小根很多,它们纵横交错地分布在土壤里,就像有许多手紧紧抓住土壤,

使植物固定住。

2.根有吸收水分、养分的作用

(1)推想“根有吸收水分、养分的作用”。

①讨论:

种向日葵要浇水、施肥。如果缺水,向日葵就会怎么样?如果缺肥,向日葵又会怎

么样?

种花、种树.、种庄稼都要浇水、施肥。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植物生长需要水分

和养分)

(植物生长离不开水分和养分,可是人们并不把水和肥料直接给植物,而是把水浇

在地里,把肥料也撒在地里。这是怎么回事?)

(植物的根在土壤里,水和肥料也浇在土壤里,看来植物是靠根来吸收水分和养分

的。)

由此推想,根有什么作用?

②讲述:同学们从事实出发,推想“根具有吸收水分、养分的作用”。这个推想

是否正确?下面我们将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2)实验根有吸收水分、养分的作用。

①设计实验方法:

谈话:在容器中放一些水,找一株带根的植物,把根浸在水里,在容器的水面处

做一个记号。过一段时间,观察容器中的水是不是会减少。你认为这个方法行不行?

有没有不严密的地方?

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谈话:同学们担心蒸发会使容器中的水减少,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很有道理。

怎样控制容器中的水不因蒸发而减少?

学生讨论,提出各种方法。

讲述:有的同学想到“滴一层植物油在容器的水面上”,还有的同学想到“用切

成两半的软木塞把植物固定,塞紧试管口”。下面就请同学们按刚才设想的方法进行

实验。

②学生组装实验。

③演示:出示“根吸收水分”的实验装置。

讲述:这个装置就是用上述方法组装的。昨天老师把它放在向阳的窗台上了。现

在请同学们观察:容器内现在的水面在哪里?容器内原来的水面在哪里?这说明了什

么?(容器中的水减少了,说明根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3)探究为什么根能源源不断地供给植物所需的水分。

出示观察根毛的实验材料(如萝卜种子萌发长出的幼根)o

①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一条小根的尖端。

②提问:

你们看见了什么?(小根尖端长有根毛)

根毛是什么样子?(又细、又嫩、又多)

②讲述:又细又嫩的根毛分布在土壤中,水分很容易被根毛吸收。根毛的数量又

很多,所以能源源不断地供给植物所需要的水分。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

中的养分也吸收了。

(三)巩固练习

提问:

(1)根有什么作用?

(2)根主要靠哪个部分吸收水分?

(3)根是怎样吸收养分的?

(四)布置作业

观察自己组装的“根吸收水分”的实验,将结果记录下来。

(分组实验)热的传递10月26日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固体热传导的特点;热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

传递。

2、了解不同的物体热传导的能力不同,学会区分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想象能力。

一、课前准备

酒精灯、不同材料的细金属棒、凡士林、火柴、木夹、热水、烧杯、玻璃棒、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演示:同学们,你们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做的很好,老师为了表扬你们,上课前我们先

来做个游戏,今天老师带了一个带把的不锈钢杯(或铝杯)中,现在我在里面装一点热水,请

同学摸一摸杯壁、杯把。有什么感觉?回答精彩的同学将会受到老师为他准备的一份小礼物。

2.引入课题。

(1)提问:为什么盛有热水的不锈钢杯的杯壁、杯把也是热的?热是怎样传到杯把上的?(引导

学生作出假想)

学生回答:是热水传到杯子上的。

(2)谈话:这些想法对不对?哪些物体也有这样传递热的本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

题。(出示课题:热传导(课件))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

(1)谈话:首先我们来做第一个实验,现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两个三角架、一根铜丝、-

盏酒精灯,还有凡士林,凡士林是一种什么物质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的。

对,凡士林是一种润滑济,它的的特性是:温度比较低的时候具有黏稠性,温度比较高的时

候会熔化,变成液体。先把细铜丝放在支架上,留出加热部位,然后用火柴棒蘸取凡士林粘

到铁棒上。蘸的凡士林要一样多,然后用酒精灯加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在大家动手做实验之前,我们用酒精加热实验的时候有哪些注意点呢?

请学生回答:1.酒精灯里的酒精不能超过三分之二。

2.加热时要用酒精灯的外焰。

3.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要用酒精灯帽盖。

(2)学生分组实验。

(3)提问:在实验中看到什么现象?

(4)小结:物体沿着

2.深化对热传导的认识。

(1)提出问题,指导实验。

谈话:我们再将铜丝弯成其他形状,对它进行加热(教师出示按课文实验2、3粘连好的两

种装置),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

同学们还可以将铁棒弯成不同形状,折成不同角度,粘上火柴杆,加热再试一试。

(2)讨论:请各组组长讲一讲你们组是怎样做的,又发现了什么样的现象?

(3)学生:我们组是这样做的。。。。。

(4)小结:从各组做的实验中我们发现是哪边的火柴杆先掉下来啊?

学生:靠近热源的地方加热端温度怎么样啊?高那另外一端呢?低

我们可以总结出热是从加热端向另一端传递的。热在固体中传导的特点是:沿着物体传导,

热传导的方向总是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

现在同学们能不能解释张老师一开始的问题了?

3.指导学生认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

(1)提出问题。

①谈话:同学们观察一下,以上的几个实验都是说明热能够在什么样的物体中(金属固体)传

导的?那么热能不能在非金属中传导呢?

②学生回答:能。

③那么非金属的导热性和金属的导热性一不一样呢?面对摆放在面前的玻璃棒、细铁棒,铁

勺,陶瓷勺,哪些容易导热,哪些又不易导热呢?怎样判断?

(2)讲述:同学们设计的判断方法都很不错,但是你们的方法都要借助其它器材,我们可以

采用一种比较简便的照课本的说明实验也好,按自己设计进行实验也行,请大家注意,实验

(4)讨论:热传导较快的是哪些材料?热传导较慢的是哪些材料?(分类)

(5)师生小结:实验说明,固体热传导的本领是不同的,一般说来金属热传导的能力强,木、

竹、陶瓷、塑料等非金属材料热传导能力弱。为什么说一般说呢,还有特殊的物质,比如:

钻石的导热性就比在金属中导热性最好的银还要好。像金属那样容易传热,叫热的良导体,

非金属不容易传热,叫热的不良导体。我们说的热的不良导体是说它传热的能力较弱,而

不是说一点也不传热。

4.认识不同金属导热性能。

(1)提出问题:刚才我们说一般金属是热的良导体,但是不同的金属材料•,它们热传导的本

领一样吗?今天同学们的面前就有三种不同的金属,它们的导热性一样吗?哪个导热性好,哪

个导热性差呢?好,每个小组现在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来判断?(就使用我们现有的材料)

(2)讨论好了吗?好,现在就看看你们设计的方法可不可行。

(3)实验指导。

讲述:同学们请注意,我们要研究的是金属热传导的本领,因此在粘连时,三支金属棒平

行摆放,粘的凡士林是一样多,粘点的位置都要互相对应,这样才可以区别开它们热传导的

本领来。

(3)实验验证。

(4)讨论:实验说明哪种金属热传导的能力最好?

(5)师生小结:经过实验我们发现黄铜、铝的导热性能比铁强。

三种导热性铝>黄铜〉铁

5.概括小结:

(1)提问:今天研究的热传导的材料都是什么形态的物体?(在学生回答中完成课题的板书)

(2)讲述:固体热传导的特点……不同材料导热的性能不一样

(三)巩固应用

学习了以上内容,我现在再做一个实验,看看同学们能不能说出实验现象的原因。(一头是铁

棒,一头是木棒,我们在外侧绕上一层纸,纸的中心画一条线,线对准铁和木的交界线,对

其加热)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

我们能不能想一想:

1.为什之许多炊具都用金属制造?而它们的把柄却用非金属材料制成的?

2.你能举出利用热传导为人们做事的实例吗?

(四)布置作业

在圆形薄金属片上,均匀地喷上细水珠,用酒精灯在中间加热,观察金属片上的水珠蒸发

情况,思考热传导的方向。

参资料

热传递

''热传递实质上就是热能的传递,热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

转移到同一物体邻近部分的过程叫做热传递。热能永远自发地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

体传递,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两个物体的温度相差越大,热能传递也就进行得越快,

当冷热程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热传递要进行到它们的温度相等时才会停止,也就是说

这些物体达到了热平衡。同样地,如果一个物体的不同部分的温度有差别,热传递在物体内

部也要进行到各处的温度完全一致才停止。

热传递的方式有三种:对流、传导和辐射。

传导

传导是热在固体中传递的主要方式。热传导是热能由物体温度较高部分传给温度较低部

分,或者从温度较高的物体传给温度较低的物体的过程。从分子运动的观点看,热传导的实

质是分子在相互碰撞时传递能量的过程。

各种物质导热性不同

各种物质导热性能是不同的,有的导热性能好,有的导热性能差。固态物质中金属导热性

能好,其中又以银、铜导热性能最好;木头、玻璃、皮革、陶瓷导热性能差。液体除了水银

和溶解了的金属外,导热性能都差。气体的导热性能比液体更差。羊毛、棉花、羽毛、泡沫

塑料的导热性能都很差,这是因为它们是膨松的,在纤维和孔隙中有很多不流动的空气。真

空是最不导热的,这是因为热传导是依靠分子的碰撞来实现的。

分组实验风的形成11月16

课题空气的流动

教学

1自然界里的风是由于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

目标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观察、分析、推理、想象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具有实事求是、严谨踏实、与人合作、乐于探索的科

学态度。

教学自然界里的风的形成(烟的流动路线、方向分析研讨)

重点

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推测风的形成)

难点

课型实验、讲授

6空气的流动

板书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一一风

设计

教材理解1发现“空气流动形成风”。2推测风的形成。

中型塑料袋、气球、叶轮、卫生香、火柴

课前准备学具:风的形成实验盒挂图:海陆风形成示意图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意图目标

导入我们已经研究了热空气球活动导入,

气的性质,热空气有激发学生兴

塑料袋

什么性质?趣

1发现空气的流动形

成风。

发现空气的

(1)使塑料袋里的用塑料袋兜一些空流动形成风

空气流动气,学生合作让空气

(2)请你用塑料袋流动起来。学生可以

新课在捉点空气。将手或者脸对着袋气球

怎样让袋里的口,感受流动的空

小风车

空气流动起气。

来?你有什么

感觉?

(2)气球使叶轮转

动起来出示:叶轮讨论:方法

这是叶轮,你用什么

办法可以使它转动起

来?想一想,这些方

法有什么共同的地

方?(有力量)你们

每个组都有一个气活动:怎样用充满气

球,你能利用气球使的气球是叶轮转动

叶轮转动起来吗?起来?

培养学生实

(3)还可以用哪些讨论:通过以上活验操作、观

方法使空气流动起来动你有什么发现?察、分析、

呢?推理、想象

的能力。

(4)小结:空气流动

形成风。

(5)我们刚才都是人

为使空气流动起来,

形成风。教室里的空

气是流动的吗?

喷花露水,现在你有

什么感觉?花露水

(6)自然界里的风

是怎样形成的呢?下

面我们做个实验,来

研究,好吗?

2自然界里的风的形

成。

打开书,请你根据书

需要用火柴、蜡烛、上的实验方法,选择

香,你知道应该注意合适的材料,进行实

什么吗?

验。实验盒

实验时,实验盒中间

卫生香

有三个孔,点燃蜡烛

后只能留一个孔进行实验:运用学具材火柴培养学生推

试验。应把流出每一料制作成实验盒理能力

蜡烛

个孔实验的流动路线

按课文中的要求逐

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

项进行操作并把烟

来。

的流动方向画在课

(与空气温度有关)本的图中。

出示:海陆风形成示讨论:烟的流动路

意图线、方向,为什么是

这样?

推测:自然界里的

陆地容易吸热,地面风的形成?

上的空气容易升温,

热空气上升,海洋上

的冷空气流过来补

填空:我发现自然界

充,就形成了风。

里的风是:热空气上

升,冷空气流过来补

充而形成的。挂图

⑴空气流动形成风,

自然界中有些种风?

(微风、大风、龙卷

风……)

⑵人们利用风做哪些

事情?(风车磨面、

发电)我们再查

教学评价

(演示实验)模拟火山喷发12月7日

教学火山和地震

内容

1、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部内力作用的结果。

预期

2、会做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实验。

教学

3、知道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以及预防地震的措施。

效果

4、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

重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重点

难点: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难点

教时1课时

教学体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情况分析

一、导入1、复习:你能向大家1、学生:地核、地

介绍一下地球是由哪幔、地壳。

些部分组成的么?

2、谈话因为地球内部2、生说自己对于火

的运动使得地球表面山和地震的认识。

造成巨大的影响,比

如火山爆发和地震,

今天我们来研究。

二、探究火3、组织谈话:你对火

上喷发的原山又有了哪些了解?3、火山爆发的原因

因心中还有哪些疑问?和火山的结构。

5、教师适时给予补充

介绍。

6、火山爆发时是什么

样子的呢?我们来做

一个实验,指导学生5、生领取材料根据

做火山爆发模拟实教师要求进行实验。

验。师进行巡视指导。小

7、组织汇报交流:火组交流观察的收获。

山在即将爆发的时候6、火山冒烟、地热、

有些什么征兆?鸡犬不宁、火山灰落

8、火山很可怕,地震下等。

也很可怕,而且我国7、生看录像。

是一个地震很多的国

三、探究地家。引导观看录像。

震形成的原9、师介绍我国

因。1976.7.28发生的唐8、学生补充对于唐

山大地震。山大地震的了解,或

10、地震是如何产生是其它大地震。

的呢?9、生阅读资料。

11、师做演示实验。师补充介绍。

12>我们国家是一个10、生观察并描述。

多地震的国家,对于11、生可以补充介绍

地震的研究也很早。有关张衡的资料”

师介绍张衡和地动

仪。

13、地震来临我们该12、生小组讨论。

怎么做呢?

四、谈谈安14、组织全班交流。

全教育。师做小结:在室内应

该躲在空间狭小的地

方,在室外应该跑到

空旷的地带,远离高

大的建筑物。

(分组实验)岩石积压模拟实验12月4日

地表探秘

活动目标

1.能按照要求制作一张世界地图的拼图板。

2.能从拼图游戏中发现地球上各块陆地之间的关系。

30能大胆提出猜想和假设。

4.能发挥自己的空间想像能力推测过去地球上陆地的分布情况

5.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问题。

6.体会到科学假设的提出是需要事实依据的。

活动过程:

1.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或世界地形图,引导学生找出地球上的七大洲,要求学生

重点观察地图或地球仪上七大洲的轮廓线,引导学生讨论,看看有什么发现。教师也可以引

导学生观察教材上导人部分的地形图,可以让学生描一描、画一画地球大陆板块的轮廓线,

看看各大洲轮廓线有什么特点。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自己独立观察,得出自己的结论,不要

急于把答案讲给学生,更不要急于把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板块学说的故事讲给学生听。

2.教师要告诉学生用肉眼观察是很不准确的,可以用拼图的形式,实际拼一拼,观察这七大

洲的轮廓线有什么特点。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厚硬纸板、颜料、胶水、刻刀、复制好的世界

地图等材料工具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把复制的地图贴在硬纸板上,沿大陆边缘剪开,得到若

干小纸板,用小纸板做拼图游戏,看看有什么发现。在学生使用剪刀制作拼图板的过程中,

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3.学生一定会觉得拼图游戏很有趣,但不一定能从拼图中获得地球板块运动的结论。在拼图

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把一些小岛也考虑在内。要注意这种大陆板块的拼合,即使把一些小岛

包括在内,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吻合,只是由于轮廓线的大致吻合,给了人们充分的想像空

间。

4.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提示学生想像远古时代地球的大陆可能是什么样的。如果

学生能够得出大陆板块在远古时代可能是连在一起的结论,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与现在的七大

洲比较,说明地球表面的七大洲可能是运动的,只是这种运动非常缓慢,经过漫长的地质时

代,才形成现在的样子。

5.教师把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有关地理发现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引导学生认识观察、思考、推

测等思维方法在地质发现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要引导学生懂得魏格纳关于大陆板块运动的

想法只是一种猜测。要证明魏格纳的猜测,还需要许多科学考察证据的。事实上,后来他在

欧洲、美洲、亚洲等各国大陆的边缘进行了大量的地质考察,发现了大量的地质学、生物学

的证据,最终才提出“大陆板块漂移说”的地质学理论。直到今天,许多地质学家仍然在寻

找科学证据,来证明地球板块运动这一假设。在这里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

以及科学史方面知识的教育。

(分组实验)保温和散热10..19

活动1:怎样保温和散热

活动目标

1.能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保温和散热的方法。

2.能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释保温和散热的措施。

3.能运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尽量多地说出自己的发现。

活动过程:

1.出示排风扇、保温瓶、暖气片、塑料大棚和窗帘等图片察图中的物品是什么?有什么

作用?

2.教师分别出示暖水瓶和散热器的剖面图,讲解其保温和散热的原理。使学生明确保温

就是设法减慢热传递,散热就是设法加快热传递。

3.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鼓励学生列举出生活中更多的保

温和散热的例子,并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

4.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保温和散热的道理。热水变凉

活动2:热水变凉

活动目标

1.能设计多种使热水变凉的方案。

2.能选择多种方法进行实验并简要写出自己尝试的方法。

3.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

活动过程:

1.设计指导。教师提示学生设计方案分两步进行,先从生活经验出发,思考使一杯热水

变凉的多种方法;再综合运用加快热传递的知识,设计使一杯热水凉得更快的方案。在此教

师可以提示学生,通过借助热的良导体,或者与冷水、冰等物体接触,或者增大容器表面积

等方法来加快热传导;通过水的流动或者吹风来加快热对流。

2.自行设计。指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在此教师可以通过活动记录表,帮助学生运

用分析一一综合的方法进行设计。

(分组实验)制作太阳能水器11.10

活动目标

1.能设计出科学、美观、高效、独特的热水器。

2.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制作热水器。

3.能够向同学展示和评价自己的热水器。

活动过程:

该活动分三步进行,课上设计方案,课下制作上交流评价。

1.设计方案。指导学生设计制作热水器的方案。先让学生通过阅读书刊和上网获取有关热水

器资料•,为设计活动做准备。再提出具体的设计要求:(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