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临湘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岳阳市临湘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岳阳市临湘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岳阳市临湘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岳阳市临湘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入表格中)1.小华暑假参观了陕西一处古人类遗址,在这里他看到粟的遗存、彩陶和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模型。他参观的遗址可能是()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看到粟的遗存、彩陶和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模型”,结合所学可知,半坡人生活在陕西,黄河流域温暖湿润,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D项正确;元谋人遗址位于金沙江边的崇山峻岭之间,气候干燥炎热,是滇中地区著名的“热坝”,排除A项;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约50公里的房山区周口店村旁的龙骨山上,排除B项;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的东北,排除C项。故选D项。2.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面的出土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A.会农业种植 B.具有朴素审美观念C.会制作陶器 D..开始饲养家禽家畜【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原始居民图案中有猪、鸟和舞蹈等体现出朴素审美观念,B项正确;材料中属于手工业,排除A和D项;材料是强调陶器的艺术美,不是说陶器本身,排除C项。故选B项。3.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了黄帝、尧、舜等远古传说。有学者指出,司马迁对五帝关系的记述不一定准确,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期我国部落集团逐渐融合的历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远古传说纯属后人主观臆造 B.司马迁的记述完全符合事实C.考古材料是了解古史的唯一依据 D.远古传说可为探究历史提供参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有些学者认为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五帝不一定准确,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期我国部落集团逐渐融合的历程,说明《史记》作为重要的文献史料,虽然不能证明远古历史的重要性,但是可以为历史提供一定的参考,需要去历史印证,D项正确;神话传说也有一定的来源,排除A项;BC项说法都具有绝对性,排除。故选D项。4.甲骨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图中的商周时期甲骨文可以印证当时的()甲骨文现代汉字马犬牛A.土地制度 B.农耕生活 C.分封制度 D.天文历法【答案】B【解析】【详解】图片中的文字“马、犬、牛”都是家里饲养的动物,与人们开始农耕生活有关,B项正确;题干与土地制度没有关系,排除A项;分封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题干与天文历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5.有学者认为:“从春秋到战国是一变,但这尚是小变。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变。”从制度变革的角度理解这句话,此“一大变”是指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分封制取代世袭制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行省制取代郡县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从春秋到战国是一变,但这尚是小变。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变”及所学知识可得,秦国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这指的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C项正确;“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夏朝建立后出现的,排除A项;“分封制取代世袭制”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行省制是元朝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6.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现C.生产方式的变革 D.兼并战争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可知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主要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标志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也意味着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因此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C正确;题干没有体现祖先崇拜的消失,而是贵族禁止用牛祭祀宗庙,A排除;题干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对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重视,这与私有土地的出现以及兼并战争的影响没有直接关系,BD排除。故选C。7.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说明商鞅变法A.得到了旧贵族势力的支持 B.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C.维护了旧的政治经济秩序 D.遏制了地主阶级势力【答案】B【解析】【详解】商鞅死亡后他所推行的新法也没有被废止,说明商鞅推行的新法得到了民众的拥护,即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项正确;商鞅变法被旧贵族势力所反对,没有维护旧的政治经济秩序,排除AC项;商鞅变法促进了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8.孔子招收学生不受贵贱、贫富、老幼等条件限制,很多学生出身于贫贱之家。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主张是A.有教无类 B.崇尚“自然” C.克己复礼 D.民贵君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孔子招收学生不受贵贱、贫富、老幼等条件限制,很多学生出身于贫贱之家”可知,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A项正确;崇尚“自然”是道家的观点,排除B项;克己复礼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项;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思想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9.秦朝能够集中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修建的主要原因A.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B.儒家思想的影响C.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D.统一六国的需要【答案】A【解析】【详解】秦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最大好处是能调集全国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大型工程的修建。A项正确;秦朝治国思想是法家,排除B项;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修建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排除C项;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修建是秦朝统一六国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10.下图反映的是秦朝建立后采取的一项措施。该措施实施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经济的交流 B.巩固国家的统一C.促使书写更加简便 D.推动书法艺术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图片反映的是秦朝统一文字的史实。秦朝建立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如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等。因此,统一文字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统一文字与经济无关,排除A项;秦统一后的文字,笔画并不简便,排除C项;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是在东汉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11.汉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汉武帝此举是为了A.分化王国力量 B.提升儒学地位 C.监察地方势力 D.拓展统治范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汉武帝此举是为了监察地方势力,这样就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推恩令是为了分化王国力量,尊崇儒术提升了儒学地位,在河西走廊设立郡县拓展了统治范围,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12.如图是汉代画像砖上的盘鼓舞图像。盘鼓舞多采用“七盘一鼓”,象征着月亮和北斗七星,其舞姿被形容为“罗衣从风,长袖交横”。它可反映()A.儒家学说的地位 B.丝绸之路上物质交流C.汉代疆域的变动 D.汉代的社会生活风貌【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盘鼓舞”“舞姿被形容为‘罗衣从风,长袖交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描绘了汉代的一种舞蹈,据此可知,它反映汉代的社会生活风貌,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儒家学说和汉代疆域的情况,排除A项、C项;材料体现的是汉代的社会风貌,与丝绸之路上的物质交流无关,排除B项。故选D项。13.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由此导致A.百家争鸣出现 B.东汉走向衰亡 C.民族政权并立 D.藩镇割据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外戚和宦官专权导致东汉的衰亡,故选B;百家争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民族政权并立是在宋辽时期,排除C;藩镇割据是在唐朝末年,排除D。14.近十几年来,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汉代开辟了()A.丝绸之路 B.海上丝绸之路C.通往西域的道路 D.通往漠北的道路【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新疆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从这些地方考古发掘汉代的丝织品、钱币和陶器,不仅证实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说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故选B。15.近数十年考古工作的收获表明,西安灞桥、新疆罗布淖尔、甘肃敦煌马圈湾遗址等都曾经有西汉麻纸残片发现。这些发现证明了()A造纸术起源于西汉 B.西汉时造纸术传到国外C.西汉时纸已经出现 D.西汉时纸已取代简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西安灞桥、新疆罗布淖尔、甘肃敦煌马圈湾遗址等都曾经有西汉麻纸残片发现”证明西汉时期纸已经出现了。公元前2世纪西汉时期,中国就出现了纸张,是西汉的劳动人民共同发明创造的,C项正确;造纸术起源于西汉,改进于东汉,但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西汉时造纸术传到国外,西汉时纸已取代简帛,排除BD项。故选C项。16.诸葛亮说:“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下列最能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A.长平之战 B.楚汉之争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取胜,曹操战败,这场战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D项正确;长平之战是秦国一统天下过程中的一次大战,通过此战,秦国击败了中原唯一能与其抗衡的赵国,排除A项;楚汉之争是项羽、刘邦为争夺政权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排除B项;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之间的战争,发生在北方地区,排除C项。故选D项。17.我国古代史上曾建立了一个政权,关键词:司马炎、短暂统一、八王之乱。根据这三个提示语可判断,这个政权是()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前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司马炎、结束分裂、八王之乱”可以判断出这个政权是西晋,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汉最先被魏国灭亡,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晋惠帝时期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故选B;东汉是刘秀建立,A错误;东晋是司马睿建立,C错误;前秦是苻坚建立,D错误。18.317一589年,在这二百多年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A.生产技术的进步 B.环保意识的增强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自然条件的优越【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317一589年,在这二百多年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由火耕水耨这一原始的农业耕作方式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的是生产技术的进步,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环保意识增强、水利工程的兴修、自然条件优越的信息,排除BCD项。故选A项。19.如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B.少数民族的汉化C.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D.民族交融的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图片“汉族妇女制作蒸馍和烙饼砖画”可知,这是汉族接受受北方少数民族的饮食;“北朝穿汉服的贵族妇女”可知,这体现的是北方少数民族接受汉族的服饰;“南朝穿胡服的宫廷乐队”可知,这体现的是汉族接受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这些图片反映的主题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民族交融,D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题干中未体现,排除A项;少数民族的汉化、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表述不全面,排除BC项。故选D项。20.如图所示的书法,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这种汉字字体,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也称“真书”“正书”。该字体的创始人是()A.锺繇 B.胡昭 C.王羲之 D.顾恺之【答案】A【解析】【详解】从“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所示书法属于楷书,曹魏时期书法家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A项正确;经上述分析,楷书字体的创始人是锺繇,而不是胡昭、王羲之,排除BC项;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画家,其主要成就不在书法方面,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道题,共60分)21.农为天下本。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神农教耕生谷(耕:耕种;生:生产。),以致利。——《管子》卷二十神农耕而作陶。——《太平御览》卷八百三十三材料二:都江堰修建后,居住在成都平原的蜀人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秦国在蜀郡获得了继关中平原后的又一个大粮仓,为秦始皇实现天下一统的宏图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摘编自李彬彬《李冰对中国统一事业的贡献》材料三: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齐民要术·种谷》材料四:(1)根据材料一,概括传说中神农氏的贡献。这些传说有一定科学根据,请以考古发现举例说明。(2)都江堰是谁主持修筑的?据材料二,归纳都江堰建成后发挥了哪些作用?(3)《齐民要术》的作者是谁?材料三反映了这位农学家什么样的思想?(4)材料四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农耕场景,请指出其耕作方式的相同之处。据以上材料说明促进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答案】(1)贡献:教民耕种;制作陶器。举例:河姆渡遗址出土了陶器和稻谷。(2)人物:李冰。作用:改善了蜀地人民的生活;为秦统一全国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3)作者:贾思勰。思想:主张不误农时,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4)相同之处:铁犁牛耕。因素:兴修水利、农业经验的总结、生产技术(工具)的进步等任2点。【解析】【详解】(1)贡献:根据材料一“神农”可知,指的是炎帝,炎帝教民耕种;制作陶器。举例:根据所学知识,生活在长江流域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考古人员在河姆渡遗址出土了陶器和稻谷,这也印证了传说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2)人物、作用: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作用:根据所学知识,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改善了蜀地人民的生活;为秦统一全国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3)作者、思想:根据所学知识,我国现存最早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材料三中的“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意在强调农业种植要不误农时,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4)相同之处:根据图片内容辨析对比可知,耕作方式上都采用的是铁犁牛耕。因素: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促进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兴修水利、农业经验的总结、生产技术(工具)的进步等。22.中华民族同源共祖,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距今5000年左右,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部落生活在今陕西渭河流域和黄土高原一带。炎、黄部落之间不断地联合、交融,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黄帝、炎帝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周边各民族加强了经济、文化的联系,他们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华夏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摘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二:汉通西域的结果,使广大的西域地区从此纳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西域各族人民加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毫无疑问,汉朝的民族交往交融,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基础,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材料三:民族交融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漫长的历程……他掀起的“汉化运动”并没有达到“全盘汉化”的预期目的……措施大多采用行政命令的形式对鲜卑族施以巨大的压力,以促进鲜卑、汉民族交融,但违背了民族交融的客观规律,最终造成了欲速则不达的后果。对“汉化运动”之成效我们既不能任意拔高,也不该随意低估。(1)根据材料一,说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并指出华夏族形成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汉王朝一位为“通西域”作出过贡献的历史人物。并写出说明“汉通西域的结果,使广大的西域地区从此纳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的重大举措。(3)材料二中提到了“汉朝的民族交往交融”“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汉武帝是如何处理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的。(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汉化运动”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请客观、全面评价这场“汉化运动”。【答案】(1)人文初祖:黄帝和炎帝。特点:炎黄部落联合;并与众多民族相互交流、交融形成。(2)张骞。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或答设置西域都护府均可)(3)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4)北魏孝文帝改革。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采用行政命令的形式促进了鲜卑、汉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但违背了民族交融的客观规律,造成了欲速则不达的后果。【解析】【小问1详解】从“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黄帝、炎帝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黄帝和炎帝。从“炎、黄部落之间不断地联合、交融,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黄帝、炎帝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族”可知,华夏族形成的特点是由炎、黄部落之间不断地联合,并与众多民族相互交流、交融而形成。【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王朝为“通西域”作出过贡献的历史人物是张骞。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西域都护的设置,“使广大的西域地区从此纳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小问3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小问4详解】从“措施大多采用行政命令的形式对鲜卑族施以巨大的压力,以促进鲜卑、汉民族交融”可知,材料三中的“汉化运动”指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从“措施大多采用行政命令的形式对鲜卑族施以巨大的压力,以促进鲜卑、汉民族交融,但违背了民族交融的客观规律,最终造成了欲速则不达的后果”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采用行政命令的形式促进了鲜卑、汉民族的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但改革违背了民族交融的客观规律,造成了欲速则不达的后果。23.民生问题一直广受关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孟子的政治原理,大体承袭孔子,主张所谓"仁政",也就是把"不忍人之心"扩充到政治精神中去。他以为政治的最高理想,在谋全人类的幸福……孟子在政治措施中,最注重"养民",他曾立有改善民生的具体方案。——傅乐成《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的政治主张。材料二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汉书·食货志》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邢徒。——《秦简》(2)材料二反映了秦的暴政有哪些具体体现?秦的暴政最终导致什么事情的发生?材料三汉高祖登基后,颁布了一系列诏令;让士兵复原还乡从事生产;把卖身作为奴隶的人恢复为平民;把田租的税率规定为十五税一。汉文帝即位后,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减轻徭役,将原来每年服役一个月改为"三年而一事"。汉景帝在位时,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从此成为汉朝税率的定制。——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3)指出材料三中汉朝初期实行的统治政策。结合所学,分析该政策对汉初的统治带来的积极影响。(4)综合以上材料,你有何启示?【答案】(1)主张“仁政";"“民贵君轻”。(2)表现: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严苛的刑法;写出两点即可事件:秦末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起义)。(3)政策:休养生息政策影响: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4)启示:重视民生有利于社会稳定,国家发展要以民为本等。(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孟子的政治原理,大体承袭孔子,主张所谓‘仁政’”可归纳出主张“仁政";根据“他以为政治的最高理想,在谋全人类的幸福”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民贵君轻”。【小问2详解】表现:根据材料二“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可归纳出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根据“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邢徒。”可归纳出严苛的刑法。秦的暴政最终导致秦末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三“汉高祖登基后,颁布了一系列诏令;让士兵复原还乡从事生产……汉景帝在位时,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从此成为汉朝税率的定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休养生息政策。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小问4详解】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重视民生有利于社会稳定,国家发展要以民为本等。【点睛】2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