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官的社会角色10000字(论文)】_第1页
【论法官的社会角色10000字(论文)】_第2页
【论法官的社会角色10000字(论文)】_第3页
【论法官的社会角色10000字(论文)】_第4页
【论法官的社会角色10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法官的社会角色法院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而可以明确得知的是,法官是国家运转不仅可或缺的组件,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利益成为法官的第一要务,但在社会中,法官的社会角色还定位在面对社会群体上,因此法官起到了国与民的连接作用,基于此笔者对法官这个社会角色作用产生了兴趣,调查研究发现,法官的社会角色在司法中也存在很多冲突,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法官社会角色的解读分析,希望对法官的社会角色提供理论参考。据此,本文首先解释法官角色理论内涵并分析说明国内外社会角色现状,其次对法官社会角色进行分析,之后分析法官社会角色的冲突溯源,最后分析如何促进法官角色恰当定位。新时代下,习总书记明确指出“依法治国”,本文结合目前我国国情实际情况,研究了法官的社会角色定位,并分析其中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措施,对于建设当代法官具有社会价值。关键词:法官;社会角色;司法公正;社会价值目录TOC\o"1-2"\h\u20182一、法官角色的理论阐释 123273(一)法官角色的概述 17776(二)法官社会角色评价 311740二、法官社会角色分析 332498(一)法官社会角色的内涵 49597(二)法官社会角色的权力基础 423331三、法官社会角色冲突和溯源 56735(一)社会角色冲突 526788(二)社会角色冲突根源探析 55515四、促进法官社会角色恰当定位的措施 721712(一)明确角色属性 723559(二)提高法官从业选拔条件 729313(三)完善法官社会角色权利保障制度 731008五、结语 923501参考文献 10论法官的社会角色司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最后防线,肩负着维护公平正义的重任,正因为司法改革而越来越引起国家与社会的重视。司法改革语境中法官社会角色及职权站位问题也引起各方各界重视,客观上看其责任在于协调政府制度需求、执行政策及计划、有效应对化解社会矛盾等,但在公众眼中法官却是其维护公正的工具和途径,而法官则是公众保障廉洁利益开展诉求的一种有效路径。可对法官本身来说,司法改革之后,其审判独立性得到极大提升,但是这同时意味着责任追究这一“紧箍咒”日益收紧,以致于一些地方法院法官退额乃至集体辞职等情况时有发生,这在客观上造成法院优秀审判人才与骨干力量流失,这也从侧面折射出法官权利与义务匹配度不佳,且法官社会地位与职业荣誉均有欠缺,在未来日益苛刻的司法标准与诉求中,厘清法官应有角色定位、优化与健全法官职业保障制度同样对进一步深化司法改革、维护法官权利与义务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在本研究中,笔者在以往关于司法改革中法官的社会角色定位内容的阐述基础之上,较细致地剖析了中国法官在政府,群众和个人等方面社会角色中所扮演的角色所产生的内外诱因,并通过界定国外和国内的社会角色来剖析中国法官在社会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和有针对性地展开措施探讨,为逐步优化和改善中国法官在社会角色中所承担的角色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建议。期望通过对法官角色定位认识的提升,为法官履行职责创造良好司法环境与社会秩序。一、法官角色的理论阐释(一)法官角色的概述1.角色内涵解读“角色”原本是戏剧里的一个术语,《现代汉语词典》的引申解释是“喻指人生某一类人”,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有学者把这句话引进到社会学中来,继而发展成为社会学的一个基础理论。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米德主张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行为模式具有可预见性,主张人物是通过互动而产生的,美国人类学家林顿对社会角色的界定是,社会角色是指任何特定情况下,文化构成部分向行为者所提供的一套准则。他把角色和身份区分开来,主张在以身份表示的权利义务产生作用时就是角色扮演。总结以上社会角色理论,不难发现社会角色就是人们符合自己一定社会地位和认同的一套权利和义务,也是一个人对于有特定认同的个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预期。社会是个大舞台,人人都发挥着创造性很高的作用,法官自身就是一种社会作用。2.国内法官制度下法官社会角色按照《法官法》的定义,法院内部的行政职务作为确认法官身份的一部分。从学理上而言,在我国较早对法官制度进行系统研究的论者认为,“法官是指具备法定条件、经过法定程序产生、在审判机关中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的专门人员。因此,成为一名法官必须具有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具备法定的法官条件;二是经过法定程序产生;三是必须在审判机关——法院工作;四是必须从事审判工作”。在过去的司法实践中,具有法官身份与从事裁判活动并不存在必然的关联。例如,法院的行政领导,如正副院长、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一般并不参与具体案件的审判工作,而按照《法官法》的规定,其仍然具有法官的身份。再如,在法院内部从事政工、宣传、人事、装备管理等工作的人士,尤其是相关部门的领导一般也具有法官的身份。员额制改革可望部分解决上述问题。然而,考虑到我国司法实践的实际情况,尽管改革的推进者对法院的行政领导入额保持审慎的态度,同时主张“入额须办案”,部分行政领导进入员额,并且办案量较少也是难以避免的状况。有鉴于此,本文将法官范围限定为实际从事裁判活动的进入员额的法官。原因在于,法官责任制度构建的基本原理均建立在于法官作为裁判者的身份上,因此从事裁判活动是法官必不可少的特征之一。目前我国法院法官管理制度沿袭了传统的地方主管与上级法院共同管理的干部制度。法官的任职资格,待遇,升迁和奖惩由当地人事部门办理,法院院长,副院长,庭长和副庭长由当地组织部门进行调查,经当地党委审议后报请同级人大办理程序审批和聘任。法院在财政管理上具有地方化特征,中国政府机关统揽全国财政全部权力,而各级司法机关办案经费,财政预算,办公条件及各类设备等支出均由地方各级政府拨出,支配与管理。现行《法官法》规定:“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或者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具有法律知识,从事法律工作满二年,其中担任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应当从事法律工作满三年;获得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具有法律知识,从事法律工作满一年,其中担任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应当从事法律工作满二年。”由该条款可见,尽管新《法官法》对法律职业经验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一般惯例都是大学毕业生由法院直接聘用,干到书记员或助理法官不超过3年,再经过法院同意和权力机关认可,即可晋升法官,即使未满30周岁也能担任最高法院法官李鑫,荣露,李鑫,荣露,“多维视角下法官的多重角色设定”,《四川大学法律评论》,2018年第1期,第7页。3.国外法官制度下法官社会角色国外法治国家中绝大部分实行法官终身制并将其作为一种共同的制度选择来确保法官的独立,这一选择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现实上已被证实其存在的优良性。此外,多数法治国家法官的退休年龄普遍较高,退休时可享受丰厚退休金,也免除了法官们的后顾之忧,也为他们在任职期间维护公正廉洁,顺利地塑造法官社会角色,提供了可靠保证。尽管英美法系国家必较大陆法系国家更加重视初任法官法律实践的经验,但是对于初任法官实践的经验需求却是三种法官遴选模式所重视的。由于法官出了不是理论科学,是应用科学,解决的问题不是自然知识而是人类社会科学的问题,所以如果没有深刻的社会认识,是无法真正认识法律的,诚如美国最高法院法官霍姆斯所说:“法律的生命是经验而不是逻辑"王勇,王勇,“主审法官在审判组织中的角色及其行动逻辑——基于本轮司法改革的考察研究”,《云南社会科学》,2020年第5期,第128页。(二)法官社会角色评价其实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之流行体现了民众内心对于公正的寻求,换而言之,民众内心之公正是合乎社会情理之公正,是合乎实质意义之公正。独尊儒术后,“经义决狱”法史时期儒家理念“儒法合一”,也就是传统社会中“法的道德化”深深植根于人们头脑中。受儒家文化薰陶,逐步形成了亲民,息讼,施政和训诫四要素并重的司法传统价值。日本学者滋贺秀三曾提到中国人的情理就是一种公正的感受,一种潜移默化而又根深于中国社会的不成文和不定。民众之实质正义观,表达了“主持人民内心公道”之期待,则对于法官而言具有两种角色上之准则,蕴含了道德伦理对于法官裁判思维之准则,同时也蕴含了法官裁判模式上之特殊诉求。从近年来“许霆案”,“药家鑫案”裁判结果和社会价值观念割裂所造成的公众哗然中,可以找到植根于公众内心的实质正义观。法官处于社会公众关系当中,无法摆脱特定社会文化对其的冲击,其司法行为也同样沉浸在中国乡土社会或者情理社会当中。在人们心目中,法官就是替自己伸张正义的“父母官”,法官裁判并非简单的机械过程,其判案需兼顾风俗习惯,伦理与传统等因素。判决既要达到某种社会效果,又要迎合人们的传统观念与期望。在纠纷解决中兼顾实用性,追求社会效果,是强调法官社会角色的重要性。二、法官社会角色分析对于法官这一社会角色究竟该如何描述、如何定位,各学派都作出了不同回答。在作者看来,对法官社会角色的剖析绝不能孤立地看待,要以历史眼光和辨证观点进行剖析,所谓法官社会角色是指法官具有的某种素质和性质,它是指法官身上能让人听命于自己的权力;而法官社会角色则说明了法官同其他主体间的某种指令和顺从关系。这与前面提到的社会角色理论不谋而合,与此同时,任何法官角色都必须置于特定的“法境”之中加以审视。(一)法官社会角色的内涵法官在其特定的角色扮演下,面向全社会群体,要求其在司法裁判过程中要遵循得到全社会认可的文化传统与价值理念,裁判之根据除基于法律之规定外,为达成个案之公正,亦需参考有关区域之社会风俗与道德伦理。因此,法官本人也被放置于文化的桎梏中,裁判结果一旦与普通民众文化价值背道而驰,裁判结果不仅无法获得民众认可,甚至还会造成社会冲突而影响社会稳定发展。当然法官除可能受文化制约外,也同样能够“创造”某种文化、形塑社会价值取向,其典型代表就是判例法中各国法官作出的每一项判例,都将作为社会各行业遵循的准则与行动的基础,一经长期积累并获得全体人民自发的内在认可,而无需再由法律强制,某种“文化”便能形成。好判例会引导文化,而不好判例则会损害文化,比如南京彭宇案,老人\t"/item/%E5%BD%AD%E5%AE%87%E6%A1%88/_blank"徐寿兰在南京市\t"/item/%E5%BD%AD%E5%AE%87%E6%A1%88/_blank"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被撞倒摔成了骨折,徐寿兰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t"/item/%E5%BD%AD%E5%AE%87%E6%A1%88/_blank"彭宇,彭宇则予以否认,由于法官的判决导致社会尊老爱幼价值观被动摇。因此,法官这一社会角色是无法回避的,也是极为重要的。法官作为一个职业群体,通过对法的运用而承担起有关审判职责,也就是法官应当对抽象的法的条款进行具体运用和个案而对是非作出评判。就法律而言,授权法院就一些案件或者问题进行裁判的人员就是法官,也就是直接适用审判法来行使审判权。法官作为专职人员代表国家合法行使司法审判权,应严格按照法律履行自己的职责,所以法官的第一要义是从法律中产生出来的,他们在审判过程中所遵循的角色规范就是法律,他们通过运用法律进行活动而承担起有关社会职责。法官的一个角色功能是在具体案例中运用抽象法律规定,根据这一角色预期,法官应以法律公正为最高价值取向。而人在社会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法官最早以社会人身份出现,所以法官以社会人身份可分化出“法律人法官”和“社会文化人法官”法律人的法官角色常和社会文化预期之间产生冲突。(二)法官社会角色的权力基础民主在现代国家中具有重要价值,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司法裁判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冲击。特别是当社会舆论和媒体曝光时,一个平常的案子就会轻易地被放大,其中自然不乏因舆论干预而避免冤案发生。但是问题是,司法活动本身也存在着一些规律,我们不应该因几个案子结果都很不错而忽视了它对程序上的需求。而一旦有外力干预,法官就很难不受影响,为使民意满意而由法官作出退让的现象并不奇怪。所以,为确保法官独立受审不受损害,需要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如严格限制媒体报道受审案件,对公众关心的热点案件,法院应主动公开,切忌公众臆测的做法。并不是不能让社会对案件进行重视和监督,而要求在尽量保持审判独立的前提下,确保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的实现。在此基础上,涉诉信访问题仍困扰各级法院和法官独立审理。司法裁判不能使双方当事人都感到满意,而败诉当事人总是千方百计地介入裁判生效问题。而且为维持地方稳定也不缺乏对判决进行干预的现象。对个案而言,它既可以是公正的,又可以确保地方的安定,但其较大的害处是司法的权威与稳定被摧毁,并最终侵害全体人民的权益。所以,在涉诉信访案件中,法院应当正确看待,正当要求能够得到支持,不当要求还应当顶得住压力,在必要情况下还应当争取其他部门支持,决不能因闹访而让步,更勿以此为由追究法官责任,应当毫不动摇地维护法官独立审判权。三、法官社会角色冲突和溯源“以理服人,以法服人”,这是我们法官裁判案件的座右铭,但现实中却常常并非如此,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往往受权力部门,行政部门,法院系统和舆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并在社会文化主流价值下产生执法冲突。(一)社会角色冲突从法律社会学视角来看,司法审判决不是法官简单而机械的适用法律规范,它是在人与人的活动中完成的,社会生活中的一切关系与矛盾都在这些关系与矛盾中凝缩并直接反映出来冯金金,《我国法官多元角色及其冲突问题研究》,吉林大学,2017年,第27页。。其原因在于法官同时又是一个社会人,与其他社会主体同样追求行为收益最大化代志鹏,“法社会学视角下的法官角色冲突”,《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第4页。冯金金,《我国法官多元角色及其冲突问题研究》,吉林大学,2017年,第27页。代志鹏,“法社会学视角下的法官角色冲突”,《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第4页。陈洪杰,“从程序正义到摆平‘正义’”,《法官的多重角色分析》2021年第2期,第45页。(二)社会角色冲突根源探析1.内部因素首先,法官职业保障不健全。长期以来,中国法官面临待遇不高,风险较大,负荷较重等现实难题。因此,员额制改革最主要的目标是促进法官准入条件的改善,增加法官福利待遇,实行人员分类管理改革,使法官摆脱复杂的行政事务。相对于同时期高校教师,律师和其他法律职业共同体中其他成员而言,给法官加薪并没有产生充分激励作用。不管是法官专业的物质层面还是专业行为层面,均需构建制度化保障,才能为法官无忧、专心从事审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张建伟,张建伟,“如何释放司改红利以增进法官职业吸引力”,《中国审判》,2017年第25期,第89页。其次,司法的公信力不足,也限制了法官角色的发挥。伯尔曼在《法律与宗教》一书中说:“法律如果没有信仰,便形同虚设”。用这句话来形容司法亦是如此,如果司法不能为人民所接受,那么它就不可能完成捍卫法治和实现公正的责任。司法领域中司法腐败问题由来已久,让民众对于司法认同度并不高,譬如广东“黄松有案”,河南“张国庆案”,临安“潘华山案”,这些因种种原因产生的冤假错案更大大降低了民众对于司法的信任,使中国法治进程受到巨大打击。从目前社会上出现的种种暴力抗法和信访现象,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地看到公众对于司法的承认确实不乐观,司法机关所作出的判决并不都是最终判决,而基于此当事人千方百计要让判决有所变化,司法中的不信任感最直接地影响到法官自身,使其司法角色不能有效发挥。多起涉诉信访事件频繁发生,司法权威进一步削弱。当法院一旦裁决不能令其满意时,群众便会选择敏感时期上访乃至闹访等多种非正式方式以求得司法公正。2.外部因素首先,法官职业能力与素质有待增强。我国法官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总体学历背景和专业素养方面已经得到很大提升,尤其是从司法考试向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过渡对培育法律职业共同体产生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千差万别,对法官来源和能力素质都造成了极大影响,以致于影响审判工作。法官职业所具有的专业性与特殊性,决定了从事者应具有专业法律知识与法律素养,才能熟练地掌握与正确地运用法律,才能抵御外在权力与金钱对法官的引诱。精英化法官队伍已成为世界各国司法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一环,然而立足于我国社会现状塑造法官精英化任重道远。第二,法官思维模式约束。实践中法官思维由于受到约束传统文化实质性思维方式的冲击,法官进行司法裁判时更多地顾及社会民众的司法需求和裁判结果产生的社会影响。希望以近似行政的形式,站在顺应民意的立场上办案,以达到解决争议的效果。囿于思维模式,事实认定和法律规定之间存在着认定过程上的背离,过分注重社会效果的同时弱化了规则,这反过来又会给法律自身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造成了减弱。法官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看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不同于普通民众,一旦他们从人民对待事实的立场出发去考虑法律问题并把民意视为裁判的中心,必然会使法律的安定和统一受到损害,继而使法官的角色变得扑朔迷离。第三,法官职业伦理建设不足。当前社会,不管是制度拟定还是普通民众认知上都对法官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却忽视了其职业自身应有的伦理规范谢小瑶,张城璐,“谢小瑶,张城璐,“德性法理学视角下的法官义务”,《法治社会》2021年第4期,第19页。四、促进法官社会角色恰当定位的措施法官的角色定位就是要实现法官的职业化,法官这一职业角色肩负着国家审判权,其目的是保障人权,掌握专业的法律知识与技能,其成员进入存在资质门槛,在争议中保持中立,不留情面,不偏袒,其职业功能是正面争议,在对两造行为是否恰当进行法律评价时。法官角色定位的精准与否,不仅关乎法官本人履职时行为的恰当与否,而且也影响了全社会群体对于法官这一专业的精准理解。当前社会变革非常剧烈的转型时期中,各种利益群体对于法官角色的期望越来越高,一个称职的法官也要不断地提高自身角色认知。实现法官角色定位得当,充分发挥法官队伍维护社会公正和促进法治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仍然是一项重要工作。(一)明确角色属性我国审判人员要实现司法公正比较困难,除了封建吏治思想和传统人治观念及建国后法制建设迟缓与滞后,长期以权代法和权大于法等法律虚无主义观念的影响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法官以及公民整体专业知识水平不够,法律意识,法治观念还比较薄弱,缺乏理论上的法治意识与热情马继亮,马继亮,“司法过程中法官的角色定位”《当代青年》,2017年第2期,第6页。(二)提高法官从业选拔条件一直以来,我国对法官的遴选实践都是先从复转军人和大学生毕业生中遴选法官候选人,使其先担任几年书记员再由书记员聘任,这样既不利于书记员队伍稳定,也无法确保法官队伍素质。对我国目前任职的部分因历史原因尚不符合《法官法》对法官的要求的法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使他们达到标准,不然就调走或者解雇他们。并在另一方面要对现职法官进行继续教育,不说那些大专文凭混得风生水起的法官们,就连大学毕业后进入法庭的法官们都面临知识更新这一紧迫课题。当今时代,现代社会快速进步和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法官在职培训制度势在必行。(三)完善法官社会角色权利保障制度1.不断完善司法惩戒制度司法惩戒制度与法官职业身份保障程度直接相关,应通过继续完善司法惩戒制度来促进法官职业行为感知。权利与责任相统一是法官执行职务的前提条件,完善的司法惩戒制度能够强化法官在执行职务时的自控力与自警性。完善司法惩戒制度时,应充分综合法官职业特殊性。在这一阶段,可尝试运用列举式方法对法官惩戒法定事由进行一一罗列,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能反映法官惩戒过程的体系。2017年我国新修改的《法官法》将法官工资制度分离出来,实际上是维护法官履行职责的合法权益。基于此,可将法官奖金奖励与惩罚处置也与其他公职人员分开。应当特别指出,完善司法惩戒制度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与可行性,应注重对实际权利行使救济机制进行革新,注重制度与机制由静态法律提升为动态实践,完善后惩戒制度若缺乏可操作性就失去意义。2.建立健全司法豁免制度所谓法官豁免就是法官在法律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中规定其职业行为“不受法追究”。在我国现行国内法层面,很少用到“豁免”一词,一项制度体系之完善,其根源在立法。就法官这一特殊职业而言,其职业保障必须具体而完善,从而构成法官履行职责的整体保障。前面所述法官受委屈的若干案例足以证明我国尚未真正确立司法豁免制度。因此,在尽快建立与完善系统性司法豁免制度的前提下,对现行豁免规定进行持续改进与优化是非常迫切与必要的。应当清楚地看到,法官司法豁免制度必须具有条件性,即知法犯法,徇私枉法以及严重触犯有关法律者,不能享有法律上豁免权。在我国司法豁免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过程中,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部分经验,除通过明确法律形式与条款认定法官豁免权外,还应明确法官所应负责任范围,并具体可从履职行为之检视与司法正当性之满足两方面进行司法豁免权之评判与规定。3.树立科学合理问责思维探寻科学合理的问责机制并追求公平正义问责理念与价值是司法责任制中“让裁判者承担责任”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要坚持无罪推定原则。无责推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经过问责机关最后确认而推定法官行使其职权是合法的,二是被追究责任的法官可以自证无罪而推定其没有责任。无责推定作为法官追责最应遵循的一项原则,其实质是一种程序豁免权,有其自身的独立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反映出与以往全然不同的问责理念和想法,这在司法责任的语境中非常重要。还要遵循权利救济的原则。权利救济的具体范围包括申诉权、复议权、辩护权、控告权和上诉不加处罚的救济。尽管法官是法院中积极主动和有力的角色,但他们一但作为被告人和被问责人便会像普通民众那样弱势。我们不应由于法官这一特殊身份而使法官承担司法责任时相应权利保障跟不上。并且还需坚持追溯时效原则。若法官触犯刑法构成刑事犯罪,理应受到追溯时效的约束,但法官的问责行为够不成犯罪,仅可能受到党纪、政纪处理的,也需要考虑是否需要设置追溯时效,在司法实践中,个别案件“风险”潜伏期很长,有些不稳定因素甚至在结案后很长时间才爆发,若让法官办理一个案件还需要承担未来巨大的历史包袱,势必影响法官职业的安定性。因此,即便目前我国正在逐步完善司法责任终身制,但也要充分考虑追溯时效,这既是对司法人员的平等保护,也是司法特殊性的应有之义。4.深化组织机构改革十八大后,司法改革促使我国司法制度不断健全。在这种形势下又产生了一些新问题,这些都使法官工作量极大增加,为确保法官平稳履行职责,应不断深化审判组织机构的改革,正确处理法院内部与外部的关系,转变法官目前所面临的某些不健康的状况王彬,“王彬,“司法决策中的效用考量及其偏差控制”,《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2期,第273页。对简易案件而言,由于事实清楚且法律依据容易找到,法官进行简单三段论演绎即可做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