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避免新闻策划中的炒作行为分析研究 新闻传媒学专业_第1页
浅析如何避免新闻策划中的炒作行为分析研究 新闻传媒学专业_第2页
浅析如何避免新闻策划中的炒作行为分析研究 新闻传媒学专业_第3页
浅析如何避免新闻策划中的炒作行为分析研究 新闻传媒学专业_第4页
浅析如何避免新闻策划中的炒作行为分析研究 新闻传媒学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程度的提升及社会快速的发展,人们对公众媒体越来越关注,而新闻策划也越来越受到媒体的宠爱。但是有另一种与新闻策划相伴而生的,被学界人士称为“新闻策划的异化”的“炒作行为”日渐泛滥。新闻策划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盛行,吸引了众多普通民众的目光,广受新闻传播学界与业界的关注。近几年新闻策划迅速发展,使得新闻策划在各大媒体报道中占有了重要地位。但是,有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追求利益,大肆的炒作新闻等事件,使得受众对其真实性产生怀疑。有些媒体盲目追求所谓的卖点及利益,不惜将“炒作”当成“策划”,这实在是对宝贵新闻资源的一种不合理的配置。为了能尽可能避免新闻策划中的炒作行为,故此,通过本文阐述了对新闻与新闻策划的认识,简述炒作行为的原因及其与新闻策划的对比分析,了解新闻新闻策划的策略,才能保证媒体合理配置新闻资源。关键词:新闻;新闻策划;炒作行为目录第一章新闻策划与炒作概念 11.1新闻和新闻策划概述 11.2炒作行为的简述 11.2.2炒作行为产生原因 21.2.3炒作的技巧 2第二章新闻策划与炒作行为的对比分析 32.1新闻策划与炒作行为的目的及作用 32.1.1新闻策划与炒作的目的不同 32.1.2新闻策划与炒作的作用不同 32.2新闻策划与炒作在题材的价值判断上迥然相异 42.3两者比较,得出结论 4第三章炒作行为的危害分析 53.1炒作行为使得媒体公信度流失 53.2炒作行为异化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53.3炒作行为营造了“恶心风暴” 6第四章避免新闻策划中出现炒作行为 74.1遵循新闻策划原则 74.2注意新闻策划忌讳 94.3新闻策划应有策略 94.4要注意策划报道活动的“度” 11结束语 11参考文献 12第一章新闻策划与炒作概念1.1新闻和新闻策划概述1.1.1新闻概述新闻,是指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途径所传播的信息的一种称谓。新闻也叫“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新闻种类较多,有动态消息、评论消息、社会新闻、文教新闻、国际新闻等。简单解释,其是经由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为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的信息。1942年陆定一提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范长江也对新闻下了一个定义:“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新闻具有公开性、真实性、针对性、时效性、准确性、显著性、接近性、开放性、广泛性、变动性等特点。1.1.2新闻策划新闻策划主要是提炼新闻点,由点带面,整体策划结合社会热点、行业事件提炼1个最好的新闻点,然后通过系列新闻稿件宣传该新闻点,每个稿件从1个角度来说这个新闻点。包括传媒发展战略、传媒营销策划、内部管理机制策划、广告策划以及媒体定位等。1.2炒作行为的简述1.2.1炒作行为炒作行为就是媒体用捏造、夸大、推测等非正常报道手段对某人或某事进行报道的行为。其目的是制造噱头,吸引读者的关注,最终提高报纸的发行量或网站的点击率。炒作的窍门是充分利用人们的窥私欲、揭阴欲,发挥作者的制造力和想象力,置新闻的客观真实性于脑后。1.2.2炒作行为产生原因(1)追逐更大的经济利益炒作是新闻竞争的产物,是新闻传播事业走向市场化的激烈竞争中受到经济利益驱使而造成的结果。(2)满足部分受众想知道名人隐私的需求想知道名人隐私的欲望,是存在于大多数人心中的事实。一旦公众有这种需要,公众需要了解他们所崇拜的名人的一切,这当中包括私生活。但从某一种层面上讲,这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品味和趣味。追求得越细微,就反映越低俗。传媒在迎合人类这种低级的原始本能,结果是对社会行为失去了控制。有关研究报告指出,社会经济地位低、文化程度低,在现实生活中,不太成熟的青少年比较容易相信传媒中的行为,发生模仿,甚至是犯罪的行为。(3)抢新闻和捕风捉影的结果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指出,所谓炒作有时表现为新闻报道量的大小,要是这件事情对社会非常有意义,媒体报道量大就不能认为是炒作。而如果事情非常小,就像一些有关明星私生活的报道,社会价值很低,却被媒体炒作的沸沸扬扬。这往往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分散了受众对社会中重要问题的关注。炒作实质上可以分为两类:自我炒作和他人炒作。炒作就是有意通过透露某种似是而非的绯闻或异常现象来吸引媒体报道,以使自身达到某种得名或获利的目的。属于一种没事找事的事件营销。事实上,炒作是把双刃剑,运用好了能起到很好的宣传和美名,运用不好会让目标客户反感。再者,炒作的对象是媒体,简单来说,炒作就是制造一些新闻诱饵吸引媒体主动报道的。1.2.3炒作的技巧为了制造噱头,吸引读者的关注,最终提高物品的发行量或网站的点击率。所以利用人们爱争吵的恶习和窥私欲、揭私欲,发挥作者的制造力和想象力。故意去引发争议,使自己的话题在一段时间内流传于各大网站报章头条,借此为自己宣传最新作品,从而达到最终目的。借机通过一些手段,技巧,来对自己或自己的作品进行刻意的宣传,以达到提高自己或自己作品的人气与声望。炒作还存在另一种情况,就是当事人或企业炒作,有意通过透露某种似是而非的绯闻或异常情况来吸引传媒报道。这是企业或当事人的商业公关行为,关公与新闻报道本身是一对矛盾。传媒在这种矛盾中,有时是对方的公关技巧迷惑的。不论哪一种,结果都是:得到大利益的是发起方,得到小利益的是传媒,被耍弄的是公众。第二章新闻策划与炒作行为的对比分析2.1新闻策划与炒作行为的目的及作用2.1.1新闻策划与炒作的目的不同(1)新闻策划的目的是报道活动的策划,重点是解决做好新闻的问题。显然,“新闻策划”之意在新闻,目的是通过设置报道议题、制订报道计划、做好采访准备等报道活动的策划,使新闻报道能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传递信息、教育、娱乐等)。(2)炒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一些读者的猎奇心理,人为地制造“卖点”。这些大搞“策划新闻”的媒介和媒介从业者为了追求报道的轰动效应,不惜亵渎新闻职业道德,违背新闻传播规律。不惜损害公众利益,滥用新闻报道权利,就新闻事件的某些枝节添油加醋,甚至还无中生有地捏造出一些虚假新闻,以追求短期经济效益。2.1.2新闻策划与炒作的作用不同(1)新闻策划的作用一、深化报道主题;这就需要进行新闻策划的题材,往往是那些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事件、现象、问题。一般地讲,这些事件、现象、问题往往涉及到方方面面,纷繁复杂,不易把握。经过报道策划,新闻工作者就可以更好地认识其本质,把握其精神,从而深化报道主题,做好舆论导向工作。二、提高媒体影响力策划;策划之后的新闻传播活动,将使受众能够得到正确认识新闻事实本质和全貌,能够在媒体提供的事实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和判断。如今新闻竞争日趋激烈,“新闻大战”已经成为记者的家常便饭。只要新闻事实或新闻事件一发生,各家新闻媒体都会派发自家的记者去抢新闻。在如此严峻的情景下,新闻媒体不仅要向公众提供独家新闻,而且也尽可能地推出独家报道。在面对其他媒介对某一新闻事实已经做出报道的情况下,那么,强调独特报道视角和思想观点,抢到独家新闻,形成独家报道,都需要策划。三、挖掘新闻价值;新闻价值就是指新闻内在事实满足受众需要的各种属性,新闻报道对新闻事实的价值把握得越好,就越能满足受众的新闻需要,且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的及时反映。作为新闻报道内容的新事物、新观念及新问题,从根本上决定了挖掘新闻价值是新闻工作的内在要求。在传媒产业运作的过程中,由于新闻竞争的加剧,受众水平的提高,使得挖掘新闻价值变得更加迫切。故此,要搞好新闻报道工作,就要充分挖掘新闻价值。可见,成功的新闻策划能使受众在正确认识新闻事实本质和全貌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2)炒作的作用而炒作则不然,当前许多的炒作就有误导社会舆论之嫌。它虽然在竞争开始能吸引部分受众的眼球,但从长远来看,由于它不合理地配置新闻资源,使之背离了新闻价值规律,将极大地损害媒介自身的长期利益。而且由于它在选材上过于琐碎、无聊,形式上过于铺张、渲染,极易导致“黄色新闻”泛滥,最终也将影响媒介美誉度,从而失去读者。此外,炒作追求人为的轰动效应,容易与社会风气形成一种恶性互动,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2新闻策划与炒作在题材的价值判断上迥然相异炒作在本质上基于一种反常的新闻价值观,它在选材上往往偏重社会新闻题材,流于“琐碎、细小、空泛”,新闻价值并不大。而新闻策划一般首要着眼于具有较大意义的题材。精心组织新闻报道活动,力求充分凸显其新闻价值。选材的差异直接导致两者在组织报道上的不同。无论是报道社会生活方面的“软新闻”,还是对一些题材重大的“硬新闻”,新闻策划都力求客观、准确、深刻,并且在选择和设计报道的形式和方法时,都以真实、全面地展现客观新闻为准绳,绝对禁止形式对内容的扭曲。2.3两者比较,得出结论(1)尊重客观事实程度不同新闻最大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新闻策划以客观新闻存在策划为前提条件,虽然在具体报道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总体上是一种客观的、被动的、“第二性”的行为。而炒作则没有那么重视客观事实,只是借事件本身去别有用心的炒作。(2)期望达到的目的不同新闻是有目的、有导向性的舆论传播手段,因此,每一篇新闻的采写,都必然有目的性的,新闻策划的出发点是立足于长远的。而炒作则偏重经济利益。第三章炒作行为的危害分析3.1炒作行为使得媒体公信度流失“所谓公信力,是传媒发布新闻信息的可信度在受众中产生的影响力,也是传媒内在品格的综合反映。”简单来说,公信力就是媒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因素,就是大众传媒的“生命线”。炒作或许会让媒体成为受众竞相关注的对象,带来一时的经济效益,但是,“假新闻”的出现或是无价值新闻的不断刊登播出,最终会使媒体失去信誉、失去受众的信任。可见,新闻炒作对媒体来说是弊大于利的,而且是应该经常用来自省并必须坚决杜绝的。“有调查显示,公众认为当前新闻媒体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次是:广告太多(5.747%)、热衷新闻炒作(43.74%)、信息质量不高(42.59%)、虚假报道太多(25.93%)。当下新闻媒体的过度炒作已经引起了公众的不满。”然而,即使明知炒作不利于长远发展,不少媒体记者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还是愿意抱着侥幸心理去冒险一试。正如轰动一时的“杨丽娟追星事件”,本来就是一个普通的甘肃女孩十三年如一日的盲目追星梦想,但其父为满足女儿梦想而卖肾甚至到后来的自杀却成为媒体广为炒作的噱头。媒体借这一事件“赚足了眼球”,也确实尽到了传播信息的责任,但是,追星事件发展到悲剧的结局也确实有炒作的一份功劳。虽然,杨氏母女向某知名媒体索赔最终败诉,但这还是难免让受众对媒介的公信力和信誉有所质疑。3.2炒作行为异化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当前一些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的表现相当突出,形式多种多样,手法不断翻新,对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度以及整个社会舆论环境都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3.3炒作行为营造了“恶心风暴”比如之前八卦新闻集中在了美女范冰冰上,一张她与王学圻的“牵手照”传遍了网络报纸每个角落,不可否认这样的新闻足够吸引人眼球,但事实上,他们的“牵手”是在采访活动中传递话筒时正好被相机捕捉到的,而这些娱记们也不会放过这个让娱乐圈风风火火的好机会,将这捕风捉影到的图片添油加醋地说了一通,这是典型的假新闻,娱乐圈这类新闻数不胜数,虽然满足了大众的所谓猎奇心理,但却给当事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炒作对媒体来说弊大于利,而它对于普通受众甚至炒作对象的危害也是不容小觑的。这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于普通受众而言,“由于受众逆反心理的作用,新闻炒作并未达到其目的,相反却使受众对整个新闻媒体充满疑虑和怀疑。”第二、新闻炒作使得一些被炒作对象以很快的速度家喻户晓,这也给那些被炒作对象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严重的时候甚至危及生命。策划本无过,可忧的是“只要结果、不择手段”。公众的同情和信任,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免费资源。当“承认炒作”的招数,一次次地把社会关注玩弄于股掌之后,免疫力逐渐增加的人们,便再也不会盲目围观、轻易上当。如“C罩杯处女采茶”的策划者及某某风景区,或许还在沾沾自喜,但受“炒作阴影”影响的游客完全有可能用脚投票,绕道而行。毕竟,玩弄信任只会自戕其良好形象。新闻报道作为在消费社会的一种特殊的消费方式,主要产生两种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经济效益产生的过程中,媒体把新闻事件及从事件中挖掘出的附加符号(特殊的人物、地点、主要线索)作为商品提供给受众,媒体又把受众花费在阅读新闻上的时间卖给广告商。在社会效益产生的过程中,媒体传播事件相关的文化信息、生活常识等给受众,受众根据已有经验产生意识规范进行自我消费最终作用于社会,到这里,媒体就完成了公共服务的使命。在整个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包括了生产者、商品和消费者。因此,可以说媒体的经济效益来自于:受众和广告商这两个部分。而经济效益是媒体经营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决定了我国的新闻媒体具有媒体性质、企业管理的双重属性。另外,媒体经营的精神支柱是社会效益,无论任何时候媒体都要把正确导向作为新闻报道的生命线,每一篇新闻报道里都包含特点的文化和社会意识。文化传播带来受众的集群讨论和反思,最终作用于整个社会。第四章避免新闻策划中出现炒作行为4.1遵循新闻策划原则“有思路才有出路”,凡是做事,无论是小到家庭琐事,还是大到国家民族的兴旺,只要有明确的思路,就要好办得多。新闻策划也是如此,要想做出一个成功的新闻策划案例,必须谨记下面这些基本的指导原则:(1)时机性原则新闻策划必须重视新闻推出的时机。时间的变化,社会的大背景就会发生变化,公众的关注点也将发生变化。对于某个具体的新闻事件来说,只有在符合其“发生”的社会大背景存在的那个时间段推出才能产生效果。当这个时间段已经过去,在整个社会的关注点已经转移时,如果你再来推出这一“过时”的新闻,就没有多大意义了。所以,新闻策划有个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足够的新闻敏感性,以选择准最佳的、能产生最大新闻效应的实施时机。(2)创造性原则新闻策划必须有创造力,最好是能策划出奇特的、有着匪夷所思情节的新闻,因为只有“惊世骇俗”的事件,才能保证被人强烈记忆。相反,如果失去了创造力,所策划的新闻可能是缺乏足够传播力的普通新闻,这就失去了新闻策划的价值。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就是因为狗咬人较为普遍,虽然有时也能提炼出“无证养狗的祸害”、“被狗咬之后如何自我救护”等新闻点,但对于太常见的事情,人们是不会投以太多的热情的。相反,如果真出现了人咬狗的情况,由于事件的奇特性,必然会引来强烈关注。(3)新闻性原则策划的新闻必须有很强的新闻价值,而且原则上应该具备第一性——即对某类新闻事件的第一次报道。因为人们往往只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同类型的事物出现多了,大家会觉得疲惫,关注度也就不高了。只有“首次报道”才可能成为好新闻,后面再东施效颦就只是普通新闻了,传播力会大大降低。就像第一个比喻女孩是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材。(4)前瞻性原则要有预见能力,能判断准即将到来的形势或即将发生的事件,并进行相关的新闻策划。前瞻性从大的范围来说,是对一种社会形势的预见能力;从小的角度来讲,是对某一行业发展的预见能力。当然,这种预见能力必须建立在对现状事实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之上。需要指出的是,前瞻性原则和时机性原则是不同的。这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公众对社会大背景认识上的不同:当某一新闻事件发生时,公众已对相关的社会背景和发展趋势非常了解,新闻在某种意义上只是起到了一个“印证”公众认识的作用,这符合的是时机性原则;而当某一新闻事件发生时,公众对相关的社会背景和发展趋势的了解还很模糊,新闻起到一个“引导”公众认识的作用,这符合的是前瞻性原则。(5)适度性原则在新闻策划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两个方面的“度”:一是宣传要适度,不能炒作过头,产生副作用,否则有可能在获得短期效应的同时,却损失了更多未来的机会;二是投入的代价要适度,也就是说策划带来的实际效益必须大于实际投入,如果最终的结果是投入大于产出,那就得不偿失了。(6)曲折性原则一个好的新闻策划,不应该只是“一锤子买卖”,一次报道之后就没了下文,而是应该有很强的发展性,能够不断“产生”出新的事件和新的角度,紧紧围绕主题层层推进,以“组合拳”的方式进行“新闻轰炸”,从而更好地达到策划目标。(7)低成本原则低成本原则,是指新闻策划是“借力打力”的艺术,整合资源,释放存量,四两拨千斤,用最少的钱(甚至是不花钱),来获得最大的宣传效益。毫不夸张地说,企业花一万块所要达到广告的效果,新闻宣传花一百块钱就能达到。成功运用这一手段的企业,30%的名声,来自于它1%的新闻宣传费用。低成本,是新闻策划的最大优势。(8)用超越思维突破“雷同”随着新闻传播工具的发展,新闻资源的共享程度越高,使新闻媒体难以通过“我有你无”的方式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而“你有我有”的状况也导致新闻报道的“雷同”性也越来越高,新闻媒体之间无孰优孰劣之分,也无法拉开自身与其它媒体之间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好做强,新闻媒体就必须在思维上超越其它新闻媒体,在新闻策划是要积极运用创造性超前性的思维。例如1996年央视创办的《新闻调查》和《实话实说》栏目以及香港凤凰卫视开播的中文台,从当前的角度来看,央视的两个栏目与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就是运用创新和超越思维。央视的《新闻调查》和《实话实说》栏目在报道时注重事实而赢得观众的认可,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快捷性和评论性强,重视重大事件的直播,其影响力和权威性也在逐渐提升。这两个案例成功的经验启示在对重大事件进行新闻策划时要注重运用超前思维来突破“雷同”的局面。(9)探究有价值的报道源无论是要求新闻策划人具备应变能力以及在新闻策划过程中运用超前意识,它们的最终归宿都在于探究有价值的报道源。这一点要求媒体在策划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的过程和采访中要发现与政策、当前形势与事实相符的新闻事实,发独家新闻,才能得到受众的认可和喜爱。新闻事实符合政策、当前形势与事实要求新闻策划人明确客观事实存在的空间和时间。然而新闻事实的空间和时间较为模糊,策划者和采访者需要去不断的摸索和认识。反言之,要做好重大事件新闻报道,需要记者、编辑和领导的认识达成一致。即重大事件新闻策划不是一个与外界独立的想法或突然的思想火花,而是与策划同步进行的系统工程。重大事件新闻策划有许多与之配套的创意和设计,并与创意和设计组合成一系列方案,任何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的都不可能赢得重大新闻事件和新闻事实报道最终的成功。(10)具备应变能力在新闻策划中运用超前思维,则需要新闻策划者具备较好的应变能力去发现具有价值的报道源,这是由重大事件新闻策划的现实决定的。重大事件新闻策划对许多媒体都是一个新的探索领域,新闻策划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都不充分。而我国市场经济却处于快速发展和完善的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新闻传媒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新闻媒体需要从新闻策划的广度和深度上才能得到突破,而广度和深度则需要策划人利用自身的应变能力去探究有价值的报道源。例如“连线四川灾区报道”这一新闻策划,该新闻策划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如采访对象不确定,记者能否顺利完成采访任务等等。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下,策划人要具备处变不惊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依据实际情况积极变动新闻策划方案,及时修正和完善已有的新闻策划方案,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将新闻报道的主动权攥在手中,达到最好的效果。而现场采访记者也结合前期新闻策划的宗旨和现场情况进行采访,最终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完成“连线四川灾区报道”这一新闻策划。4.2注意新闻策划忌讳(1)认清新闻事件实质,利弊炒作或许正因为有的新闻策划具有一定的炒作性质这个客观事实,受众能对新闻策划能够接受,即便有炒作的倾向,也能宽容对待。但是,报纸不能以社会的宽容而自我宽容的借口,降低策划的门槛,以至影响新闻的声誉。有些策划尽管不是新闻的策划,而是他人某种目的的策划,但是媒体如果在疑点甚多的情况下,没有深入了解该策划的意图,就盲目介入策划,推波助澜,这样是不可取的。(2)了解真相,防止偏差有的新闻策划,本来无意炒作,但由于对事情了解不透彻,随着报道的额深入展开,出现一些始料未及的新情况,导致报道无法按照原定计划进行,陷入虎头蛇尾、有头无尾的尴尬境地。所以,除了要避免炒作,还要防止无意间出现偏差,一旦出现偏差,就会造成相当被动、难以收拾的局面。有些时候,人们对一件事情的认识要经过一个阶段,做不到一下子就看穿前因后果。为了防止因为失误而造成偏差,有些一时还拿不准,还存在可疑之处的事情,要沉得住气,不要急于去抢。否则看似抓到一条“大鱼”,弄不好两手腥臊。4.3新闻策划应有策略(1)渗透内容生产输出的全过程新闻策划须贯穿内容生产和输出的整个流程,做到无缝覆盖。从确立主题、选择题材到明确报道方式、开展效果评估等,都要纳入策划范畴。因为涉及新旧媒体,策划应当分门别类、针对不同传播媒介的特点进行,以便达到交叉传播的效果。尤其对于记者、编辑、主持人以媒体从业人员身份参与的论坛、开设的微博、播客等,由于内容都是用户自我生成、缺乏编审纠错机制,也应纳入统一策划范畴。(2)策划的边界:避免制造“伪事件”在当下的全媒体时代,包括城市台在内的传统媒体面临远比以往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加强新闻策划显得尤其重要。但另一方面策划也是柄“双刃剑”,不加限制地滥用将带来恶劣后果。引入新闻实践后,必须遵循新闻传播规律,保持清醒的边界意识,按照真实性、平衡性等原则运作,避免从“新闻策划”滑入“炒作”的泥淖,更要避免制造“伪事件”。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一再提到“伪事件”。按照他的看法,“伪事件”是电视媒体为了公众消费而筹划的事件,它所呈现的并非新闻事实。在全媒体时代的新闻策划中,要避免形形色色的“伪事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其一、按传播规律策划媒体行动近年来,出于自身生存的需要,媒体纷纷与商家联合,策划实施相关活动。这类活动往往规模宏大,而且动员了与自身相关联的所有媒介进行集体运作、密集“轰炸”,以期达到吸引注意、宣传媒体品牌的效果。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媒体适度的自我炒作本无可厚非。但一些出于自身公关需求、夹带较多自身利益的活动虽然打着新闻旗号,本身却没有多少传播价值,更多地体现了媒体的企业行为。媒体在报道过程中,要挖掘具有传播价值的因素,避免变成单纯宣传自身、宣传商家的广告行为。媒体自恋式的过度自我炒作会引起受众的反感和不适,其效果适得其反。其二、恪守媒体本分,避免过界越权保持客观中立,全面报道事实,不当“裁判员”,这是新闻报道客观性和平衡性的一般准则,也是策划实施新闻行动时须臾不可忘却的。但在具体的采访报道中,由于相关职能部门工作的缺失,媒体往往不自觉地充当仲裁角色,甚至高度介入事件、推动事件发展,这种使事件媒介化的做法其实是媒体的越权,是新闻策划的大忌。这类情况易于在舆论监督和服务类、帮忙类节目中发生,在微博、论坛等新媒介平台也时有所见。其三、杜绝策划无中生有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