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启用前注意保密
2024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座位
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在答题卡相
应位置上填涂考生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
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
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人类历史上,大概没有哪个地域、哪个族群的人,比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更喜欢筑城了。“无
邑不城”,只要是人扎堆的地方就得围起来。学术界也一般把“无邑不城”作为中国古代都城的一个显著特
色来加以强调:“城墙是构成都城的基本要素,没有‘城墙’的都城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如果我们说,
从二里头文化诞生到汉代,在这两千余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都城(都邑)是没有城墙的,甚至可以说是
不设防的,你相信吗?“大都无城”,就是我们对汉代及其以前中国古代都城形态的概括。
要讲清这个问题,就要先了解城市这个概念。城市是一种区别于乡村的聚落形态,出现于人类社会发
展的高级阶段。是国家与前国家社会的关键区分点。古代城市往往是区域或社会组织的中心,作为国家权
力中心的都城就是这类城市的重中之重。可见城市的本质特征中并不包含城墙,有没有城墙是从空间布局、
从有无防御设施角度来说的,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有城墙。考古学所观察到的现象是,在中国城市发展的
早期阶段,并非所有的城市都有防御设施(城墙),“大都无城”概念的提出,正是出于这样的观察。
我们试着勾画出中国古都的一个框架。都邑几乎是伴随着国家出现的,是国家的权力中心。在自最早
的国家都邑二里头至曾魏邺城前近2000年的时间里,都城空间构造的主流,是都邑不设防,有宫城而无外
城墙,这种现象在二里头、殷墟、周原、丰镐、洛邑、秦咸阳、西汉长安和东汉洛阳等一系到都邑中有清
晰的显现。这与国家强盛的国势、军事和外交优势、作为“移民城市”的居民成分复杂化、对都城所处自
然条件的充分利用等,都有一定的关联。在这一早期中国都邑布局的观察中,最令人瞩目的是二里头时代
的到来,这是“大都无城”传统的肇始。二里头遗址是迄今可以确认的中国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
中间的宫城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形状,特别像现在的紫禁城,其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如果
将二里头时代的聚落形态与该地更早的龙山时代做比较,最大的变化是中心聚落面积的大幅度提升,由龙
山时代的十余万至数十余万平方米,扩大至300万平方米。但在逾半世纪的田野工作中,我们却一直没有
发现圈围起整个二里头都邑聚落的防御设施,仅知在边缘地带分布着不相连属的沟状遗迹,应具有区划的
作用。由此可以推知,进入二里头时代,聚落内部社会层级间的区隔得到强化,而与此同时,对外防御设
施则相对弱化。究其原因,不能不考虑到都邑内的居民。二里头可能是最早集聚了周边人口的中心城市,
其人口由众多小规模的、彼此不相关联的血亲集团所组成,这种特征又与其后的殷墟和西周时代的都邑颇
为相近。可以说,“大都无城”是最早的“中国”初兴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大都无城”的一个例外是战国时期。春秋时,大部分城市依然是没有城墙的。如晋都新田就没有外
城墙,而东周王城的战国城墙的两侧都发现了春秋大墓和车马坑,说明春秋时东周王城也根本没有城墙,
到了战国时期才出现了城围,也就是有了防御设施。这种特点在战国时代韩都新郑体现得更为明显。韩人
放弃了难以防守的双洎河南区域,而以双洎河与黄水河的宽深河谷为天然屏障,沿双洎河北岸另筑了一道
城墙;同时加宽、加高了新郑的北、东城墙,沿城墙内侧修筑道路,形成“环涂”。如此种种,都凸显了
强烈的军事防御色彩。可以看出,到了战国时期,都城普遍修筑城墙,是社会矛盾尖锐、列国对峙兼并这
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战国的这种情况并不属于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都城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环节。在
将近2000年的时间里,只有几百年的时间是有城墙的,这以后很快又回到了“大者口无城”的状态。
再看看秦国的都城咸阳,我们发掘了这么多年,根本没有找到城墙的痕迹,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它不
可能有城墙了。文献记载曾经两次有狼群进入秦咸阳城里,狼群如果能进去,恐怕没有严丝合缝的城墙防
守。咸阳北坂上有非常大的宫区,仿照六国宫殿的大型建筑在考古学上都被证实了,但就是没有大城圈。
依战国时秦国和秦始皇那种气魄,一直是向外扩张的,所以根本没有筑城的必要。连阿房宫一带都是整个
都邑的一部分,法天、象地、象北斗,如此巍巍大气,还需要用土围子围起来?再往后看看汉长安城。我
们所发现的汉长安城城圈只是内城,因为城外还有大量的手工业和商业遗迹,构成首都圈的概念,有帝国
之都的气势。可见,越是国力强盛,就越有这样的文化自信。《左传》中说:“古者,天子守在四夷……民
无内忧,而又无外惧,国焉用城?”国力强盛,又何必要城呢?这和我们现在说人民子弟兵是钢铁长城是
一个道理。
如今,北京城成了一个新的“大都无城”,上海也从清代的小城圈到现在变成了完全的“大都无
城”——国际化大都城。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墙的或有或无伴随着整个城市演变的过程,“大都无城”是
其中一个波澜壮阔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许宏《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邑不城”是人们对中国古代都城的既有印象,但这个看法和考古学观察到的现象相悖,中国汉代以
前的都城是没有城墙的。
B.聚落这个概念,涵盖了城市和村落,聚落形态既可以按照发展阶段的不同进行划分,也可以按照防御设
施的有无进行划分。
C.战国时期的韩都新郑以宽深的河谷为天然屏障,修筑了城墙和城防道路,以加强军事防御,体现了战国
对峙的时代特点。
D.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城墙的历史变迁,对我们观察北京、上海这样的现代社会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形态具有
积极意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广州市,“小北”等和城墙相关的名称,随着城墙拆除已成为路名。这可能与城墙限制城市经济发展,
及防御需求弱化有关。
B.从《过秦论》中的“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可以推知,国家防御可以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这和本文的相
关观点一致。
C.秦咸阳城和汉长安城遗址至全都没有发现城墙,除了现有考古资料,《左传》中的相关记载也提供了文
献证据。
D,人们普遍认为都城都应该有城墙,这个误解与先前考古工作中未能发现更多证据有关,也与对城市本质
理解不当有关。
3.根据材料内容和下面表格,下列选项最恰当的一项是()
朝代典型都城遗址有无城墙都城存废时间
夏/
偃师二里头无1700—1500BC
商?
商殷墟无1350—1000BC
西周丰镐、岐邑无1000—771BC
周王城、晋新田、楚郢
春秋无770—403BC
都
周王城、齐都、韩都、
战国赵都、楚那郢都、燕下有403—221BC
都
战国-
咸阳无350—207BC
秦
西汉-
长安无202BC〜23AD
新莽
东汉洛阳无25—190AD
A.西周的丰镐、岐邑存在时间长于韩都新郑,可见城市存亡并不取决于城墙的有无。
B.周王城、楚郢都的城墙从无到有,反映了它们在聚落形态上从低级到高级的跃迁。
C.同处战国,齐、赵等都城有城墙,咸阳则没有,这种差异主要因为地理环境不同。
D.除战国以外,其他朝代的都城遗址都没有发现城墙,说明它们基本没有防御需求。
4.在谈“大都无城”时,许宏特意论及作为“例外”的战国时期都邑,这样写有何作用
5.书名中的“动态解读”指的是在观察都城形态变化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请结合二里头和东周王城的例子
加以说明。
【答案】LA2.D
3.A4.①战国时期是“大都无城”的一个例外的,写战国时期的都邑,能够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大
都无城”的历史变迁;②明确了作者的态度,战国时期都城普遍修筑城墙,不是“大都无城”传统的承前
启后的环节,而是社会矛盾尖锐、列国对峙兼并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③使文章论证更严谨,对“大
都无城”的论断更科学。
5.①“动态解读”说的是根据历史变化来解释都城形态的变化。②作者根据考古发现,认为二里头遗址作
为最早的中国都城,其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且对外防御设施相对弱化,成为“大都无城”
传统的肇始;而东周王城在春秋时没有城墙,说明春秋大都无城。到了战国时期才出现了城围这种防御设
施。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但这个看法和考古学观察到的现象相悖,中国汉代以前的都城是没有城墙的”错误。由原文“考古学
所观察到的现象是,在中国城市发展的早期阶段,并非所有的城市都有防御设施(城墙)”,可见相悖表
述绝对,中国汉代以前的都城不是都没有城墙,“大都无城”的一个例外是战国时期,到了战国时期,都
城普遍修筑城墙。
故选A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这个误解与先前考古工作中未能发现更多证据有关”错误。文章第二段主要是从城市这个概念来进行
解释,所以人们普遍认为都城都应该有城墙主要是对城市本质理解不当有关。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反映了它们在聚落形态上从低级到高级的跃迁”错误。由原文“到了战国时期,都城普遍修筑城墙,
是社会矛盾尖锐、列国对峙兼并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可知,反映的应是社会矛盾尖锐、列国对峙兼
并的社会历史。
C.“这种差异主要因为地理环境不同”错误。由原文“依战国时秦国和秦始皇那种气魄,一直是向外扩张
的,所以根本没有筑城的必要。连阿房宫一带都是整个都邑的一部分,法天、象地、象北斗,如此巍巍大
气,还需要用土围子围起来?”可知,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秦国和秦始皇向外扩张的气魄。
D.“说明它们基本没有防御需求”错误。由原文“到了战国时期,都城普遍修筑城墙,是社会矛盾尖锐、
列国对峙兼并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可知,说明战国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列国对峙兼并。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
本文说到“大都无城”是我们对汉代及其以前中国古代都城形态的概括。战国之前,大部分城市是没有城
墙的,而到了战国时期,都城普遍修筑城墙,到了秦国,却根本找不到城墙的痕迹。所以,战国时期是“大
都无城”的一个例外的,写战国时期的都邑,能够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大都无城”的历史变迁。
由原文“可以看出,到了战国时期,都城普遍修筑城墙,是社会矛盾尖锐、列国对峙兼并这一特定历史时
期的产物。战国的这种情况并不属于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都城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环节。在将近2000年的
时间里,只有几百年的时间是有城墙的,这以后很快又回到了‘大都无城’的状态”可知,在谈“大都无
城”时,许宏特意论及作为“例外”的战国时期都邑,明确了作者的态度,战国时期都城普遍修筑城墙,
不是“大都无城”传统的承前启后的环节,而是社会矛盾尖锐、列国对峙兼并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本文说到“大都无城”是我们对汉代及其以前中国古代都城形态的概括。但是战国时期却是个例外,所以,
在谈“大都无城”时,许宏特意论及作为“例外”的战国时期都邑使文章论证更严谨,对“大都无城”的
论断更科学。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本文选自许宏《大都无城一一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而中国古都是不断变换的,如“大都无城”是我们对
汉代及其以前中国古代都城形态的概括,说明在汉代及其以前中国古代都城是没有城墙的,而汉代以后的
都城有了城墙,说明都城形态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动态解读”说的是根据历史变化来解释都城形态的变
化。
由原文“在这一早期中国都邑布局的观察中,最令人瞩目的是二里头时代的到来,这是‘大都无城'传统
的肇始。二里头遗址是迄今可以确认的中国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中间的宫城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形
状,特别像现在的紫禁城,其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可知,作者根据考古发现,认为二里
头遗址作为最早的中国都城,其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且对外防御设施相对弱化,成为“大
都无城”传统的肇始。
由原文“春秋时,大部分城市依然是没有城墙的。如晋都新田就没有外城墙,而东周王城的战国城墙的两
侧都发现了春秋大墓和车马坑,说明春秋时东周王城也根本没有城墙,到了战国时期才出现了城围,也就
是有了防御设施”可知,东周王城在春秋时没有城墙,说明春秋大都无城。到了战国时期才出现了城围这
种防御设施。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葛师傅
陆文夫
我的师傅姓葛,名字叫增先,五十八岁。总戴一顶瓦灰色的鸭舌帽,为的是遮掩了那一头斑白的头发。
他总共有两个徒弟:一个是广德,一个就是我。
我自小欢喜听苏州评弹,而且居然学会了《水浒》中的几个段子。师兄广德便来鼓动我,说:“你何
不把厂里的新鲜事情,编几段评弹?”
我说:“师兄,说书这一行,还有点窍门:你听或松打虎那一段,说起来多神!多险!那有个情节;
眼前这厂里的事情,太淡。”
广德说:“这话不对,就说我们的葛师傅吧,他身上就有好材料。
“先对你说一段:葛师傅三十八岁那年,从汉口回到苏州。有个史老板,接下一宗大生活,替客户配
一只大活塞。那时没有科学仪器测量,全靠一把大卡钳,手头上的功夫。照理,这样大的生活要到上海去
做的,史老板想创招牌,硬把生活接下了。
“那活塞车了三天,最后一刀没人敢车了。史老板一急,把苏州一带稍有名气的车工都请到厂里。车
工有句老话:“千刀万刀,最后一刀。”这最后一刀吃对了,就是正品,吃不准,就得报废。生活一废,
史老板的招牌就碎了,车工的饭碗也得过河,没人敢落车。
”葛师傅站出来,拿起卡钳,量了个仔细。量完了,二话没说,把车床马达一推,拖板一摇,嗤溜溜
地车了一刀,大模大样地说:“落车!”——活塞进汽缸,正好!
“从此,葛师傅到哪N厂,哪供厂就生意兴隆。葛增先这三个字,被人家喊成了活神仙!”我听了这
段故事,来劲了,说:“这有点像式松打虎哩!”
广德笑起来说:“你怎么老是武松打虎啊?当今的英雄不同了,葛师傅去年革新二十八项技术,这才
是正文哩。以后有空,我慢慢说给你听。”
我把葛师傅这段故事编成评弹,题目叫“活神仙巧车大活塞”,果然大受欢迎。
去年九月,葛师傅开会去了。这时候,来了紧急任务,也是要配大活塞。我心里想,这下子可以显显
葛师傅的威风了。我把任务交给一个车工,关照他说:“这最后一刀你别车,放着等葛师傅回来。”
葛师傅刚回来。车间里的人呼隆一下把他围在当中,有人直着嗓子喊:“快来呀,活神仙要表演啦!”
葛师傅被弄得莫名其妙,我说:“别听他们瞎起哄,有只活塞请你卡一卡。”
葛师傅听到活塞两字,眉毛动了一下,问:“生活急不急?”
“人家一见榨油厂停工,几百人等着哩!”
“活塞有多大?”
我说:“和你二十年前车的一样大。”
葛师傅脸色一虎,说:“什么二十年前,快领我去看。”
我见师傅脸色不对,心里有点虚。说实话,这样紧要的生活,是不能当耍的。那些看表演的人,一个
劲地喊:“快来呀,表演开始罗!
葛师傅跑到车床跟前,立刻把袖管一捋,拿起卡钳就量。量完问我:“厂里有没有这么大的分厘卡?”
“货已经订了,还没来,最快也要三天。”
葛师傅责怪我:“你为啥一点准备不做,莽莽撞撞地干险事?”
我听了,肚皮里泛泡泡。你二十年前干得那么神奇,如今却非分厘卡不可了。用分厘卡算啥稀奇。
那些看表演的人,也和我一个心思。本想见识葛师傅的当机立断,干脆利落,没想到活神仙却磨磨蹭
蹭!有些人熬不住了,喊喊嚓嚓地议论起来:
“并不那么神嘛!”
“他过去跟资本家做,也不曾考虑嘛,是怕塌面子!”
葛师傅耳朵十分尖灵,抬起头来追问:“这话是哪个说的?你哪知道替老板卖命的寒苦?那辰光,你
当我真是神仙?我是拎着饭碗碰运气啊!碰对了,我能在苏州多吃几年饭。碰不对,大不了再闯几个码头。
如今能这么乱闯?损失工料还是小事,榨油厂几百人等着!停一天工要给国家造成多大损失?这不是个人
的饭碗问题了!”
车间里鸦雀无声,只有车床在噬噪嘘嘘地旋转,铁器轻轻地碰击。天窗里突然射进耀眼的阳光,我才
看清葛师傅严肃的目光。我忙劝他说:“那就等三天吧。”
葛师傅拧起眉头,翘起下巴,味细着眼睛,停了一息说:“不能等。眼下正是新豆登场,榨油厂任务
紧急。”
我说:“万一报废了,时间也差不多。”
葛师傅说:“通知翻砂车间,别把活塞的泥模毁了,随时准备浇第二只...........”他把帽子一脱,
现出'一头斑斑白发。
旁边那些看表演的,肃静无声,好像在替葛师傅助劲,大家共担着一个责任。
紧要关头到了,见他满满地吸了口气,摆开八字步,把全身的力气都提到两只膀子上,屏住气,稳住
劲。卡钳脚在活塞上轻轻地一探,跟着一挥手,高喊:“开车!”床飞舞起来了,车刀嗤喷地切削过来,
雨点般的铁屑,沙沙地四洒开来。工夫不大,一刀到头,大活塞完工了。我没等葛师傅吩咐,便吹响哨子,
指挥落车。那一边,人们个个抢着活干,忙着向汽缸里装。只听见梆头梆梆梆三响,车间里一片欢叫:“正
好!”
我的一颗心从喉咙里落下肚去。回头看葛师傅,才发现他上半身的衣衫全湿透了,眉毛上都吊着汗珠。
这以后,我花了三个夜晚,编了一段新的评弹,它受到了大伙儿更加热烈的欢迎。
1961年发表
(有删改)
文本二,
向评弹学习(节选》
陆文夫
我向苏州评弹学过不少东西,所以有人说我的某些短属小说有点像苏州评弹。爱上苏州评弹,那是在
我开始写小说之后。那时我为写小说而苦恼,而评弹带给了我各种启发。苏州评弹的语言很生动。很优美,
很有表现力,可惜的是我不能用吴语来写小说,不懂苏州话的人看不懂,懂苏州话的人着起来也很吃力,
何况吴语也和许多地方语言一样,许多传神之处无法用普通话加以翻译,只好吸收一些读音不同,字面能
懂的方言,如“瞎七搭八”“滴溜滚圆”等等。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德讲故事,先说葛师傅三十八岁从“汉口”回来,暗示他一身本领是从何而来的。
B.“我”让车工留下最后一刀,也故意不准备分厘卡,就是想亲眼看“活神仙”表演。
C.葛师傅告诉大家,二十年前为史老板巧车大活塞是“碰运气”,这里有谦虚的成分。
D.“我”建议“等三天",而葛师傅想清楚得失利弊之后,果断决定冒险去车大活塞。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年革新二十八项技术,从榨油厂来的任务很紧急,文本一中的这些细节透露出热火朝天、干劲十足的
时代气息。
B.文本一多处以描摹五官来刻画人物,如“眉毛动了一下”“拧起眉头”,神形兼备,表现出人物复杂的
心理活动。
C.文本一中,工人们从议论纷纷到肃静无声再到欢呼一片,烘托了故事气氛,也表现了人们对葛师傅认识
的转变。
D.两则文本都写到了评弹,但用意不同,文本一以评弹为主线串联情节,文本二以评弹为学习对象,谈论
小说创作。
8.文本一中两处划线部分都描写葛师傅车活塞,却写出了“不一样”的葛师傅,谈谈你的理解。
9.陆文夫指出“有人说我的某些短篇小说有点像苏州评弹”,请结合两则文本中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文
本一哪些方面“像苏州评弹”。
【答案】6.B7.D
8.①第一处划线句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写出葛师傅车活塞时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气度,突出其技艺高
超。②第二处划线句以“我”的视角,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葛师傅车活塞时的全神贯注和竭尽全力,
突出其勇于担当的精神。
9.①情节设置巧妙、有吸引力。文本一写“我”听说葛师傅的故事,编成评弹大受欢迎,又遇到新任务,
葛师傅再次显露身手,故事环环相扣,情节张弛有度,和评弹一样吸引了听众。②人物形象鲜明。通过正
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方式塑造了一位技艺高超、勇于担当、有责任心的主人公形象。③语言富有表现力。
文本以的语言质朴生动,通俗易懂,和评弹的语言一样有感染力。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也故意不准备分厘卡,就是想亲眼看‘活神仙’表演”错,根据“我把任务交给一个车工,关照他说:
'这最后一刀你别车,放着等葛师傅回来'",可知“我”让车工留下最后一刀,”等葛师傅回来”,是
怕车工失误,相信只有葛师傅才能万无一失,而不是是想亲眼看“活神仙”表演。
故选Bo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但用意不同,文本一以评弹为主线串联情节”错,根据“我自小欢喜听苏州评弹,而且居然学会了《水
浒》中的几个段子”等内容,可知文本一写到评弹,也有学习的成分。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①第一处划线句,主要描写了葛师傅一连串的动作“量完了”“一推”“一摇”“一刀”,还有葛师傅
干净利落的一句话“落车”,写出葛师傅车活塞时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气度,突出其技艺高超。
②第二处划线句,从“我”的视角,观看葛师傅车活塞,主要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吸了口气”“摆开
八字步”“住气,稳住劲”“轻轻地一探”“一挥手”等,真实、精彩地还原了“活神仙”表演的场景,
集中地表现了葛师傅车活塞时的全神贯注和竭尽全力,突出其勇于担当的精神。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根据“我自小欢喜听苏州评弹,而且居然学会了《水浒》中的几个段子”“你何不把厂里的新鲜事情,
编几段评弹”等内容,可知评弹情节设置巧妙、有吸引力,文本一先写了“我”从广德哪里听说的葛师傅
故事,“把葛师傅这段故事编成评弹,题目叫‘活神仙巧车大活塞'”,“果然大受欢迎”,后来又亲眼
见识了葛师傅再次显露身手,再次“编了一段新的评弹”。故事环环相扣,情节张弛有度,和评弹一样吸
引了听众。
②根据“还有点窍门:你听或松打虎那一段,说起来多神!多险”,可知评弹人物形象鲜明,文本一通过
侧面烘托,“我”从广德那里听到葛师傅的传奇故事,又正面描写,直接写“我”亲眼目睹葛师傅这一“活
神仙”的表演,塑造了一位技艺高超、勇于担当、有责任心的主人公形象。
③根据“苏州评弹的语言很生动。很优美,很有表现力”,可知评弹语言富有表现力,文本以的语言质朴
生动,如“千刀万刀,最后一刀"''活神仙巧车大活塞”“快来呀,活神仙要表演啦”等内容,富有生活
气息,通俗易懂,同时又和评弹的语言一样有感染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君尝言: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以桓公倬,孔子称其仁,而不能止五公子之乱,使桓公死不得葬,
日:“管仲盖有以致此也哉!”
管仲身有三归,桓公内嬖如夫人者六人,而不议为非,此固适庶争夺之祸所从起也。然桓公之老也,
管仲与桓公为身后之计,知诸子之必争,乃属世子于宋公。夫父子之间,至使他人与焉,智者盍至此乎?
《传》目:“管仲病且死,桓公问谁可使相者。管仲日:'知臣莫若君。‘公曰:'易牙何如?'对日:
'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公曰:'开方何如?'曰:',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公曰:'竖刁
何如?’曰:'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管仲死,桓公不用其言,卒近三子,二年而祸作。”夫世未
尝无小人也,有君子以间之,则小人不能奋其智。《语》日:"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管仲知小人之不可用,而无以御之,何益于事?
内既不能治身,外复不能用人,举易世之忧而属之宋襄公,使祸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于乎
举哉!
(节选自苏辙《管仲》)
材料二:
尝读《周官》《司马法》,得军旅什伍之数,其后读管夷吾书,又得管子所以变周之制。盖王者之兵,
出于丕得已而韭以求胜敌也故甚为法爰必不可败而是。至于桓文,非决胜无以定霸,故其法在必胜。繁而
曲者,所以为不可败也;简而直者,所以为必胜也。
若夫管仲之用其兵,可谓截然而易晓矣。三分其国,以为三军,万人为一军,三军三万人,疏畅洞达,
虽有智者无所施其巧。
三代之制,至于列国犹有存者。及至管仲相桓公,南伐楚,北伐孤竹,九合诸侯,威震天下而其军垒阵法,
不少概见者,何哉?盖管仲欲以岁月服天下,故变古司马法而为是简略速胜之兵,是以莫得而见其法也。
(节选自苏轼《管仲论》)
10.材料二面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出于不得A己B而C非D以求胜E敌也F故其为法G要H以不可败而已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通“霸”,文中的齐桓公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侯、秦伯都是“春秋五霸”。
B.倍,指背弃,与《湾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意思相同。
C.殆,指危险,与《项脊轩去》中“得不焚,殆有神护者”的“殆”意思不相同。
D.制,指统领,统率,与《过秦论》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制”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种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赢得了孔子的称许,但孔子也认为管仲未能及时制止五公子争夺君位,
致使齐桓公死不得葬。
B.在管仲临终时,齐桓公就继任的人选征询他的意见,管仲认为易牙等三人都有悖人情,不可任用,但齐
桓公后来没有所从。
C.苏辙认为,世间并非没有小人,君王防范小人得势的最好办法是重用君子,让小人无法逞其奸计,舜帝
和商汤就是这样做的。
D.“什伍”是周朝军队的建制,这种编制方式较为繁琐,管仲没有采用这种方式,而采取了“三军”制,
使军队运作非常流畅。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父子之间,至使他人与焉,智者盍至此乎?
(2)故变古司马法而为是简略速胜之兵,是以莫得而见其法也。
14.苏洵在《管仲论》中用“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来评价管仲,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0.BFG
11.D12.A
13.(1)父子之间的事,竟然要由别人来介入,有智慧的人难道会这样做吗?
(2)(管仲)所以改变古代的“司马法”,而制定出了这种简单快速取胜的军队建制,因此我们就看不到
他运用古代“司马法”的事迹了。
14.①齐桓公能够称霸,主要是管仲辅佐,管仲托起了齐国,所以说“国以一人兴”。
②管仲临终时没有向桓公举荐合适的继承人,导致齐国发生内乱,同时他没有安排好身后事宜,导致小人
作乱,所以说“以一人亡”。
③苏洵用“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评价管仲,主要是想说明国家的兴亡关键在人事安排是否得当。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除非出于不得已,而绝对不是以战胜敌人为目的。所以在他们制定办法的时候,只是要求不可以战
败而已。
“不得已”是“出于”的原因,中间不断开,B处断开;
“非……也”是否定式判断句,“也”后F处断开;
“为法”是动宾结构,后面G处断开。
故选BF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句意:背弃自己的父母来投合君主。/希望项伯详细地说明我不敢背弃道德。
C.正确。危险;/大概。句意:这时候就很危险了。/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有神明保护吧。
D.错误。意思不同。统领,统率;/制服。句意:那管仲统领他的军队。/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
服他们。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但孔子也认为管仲未能及时制止五公子争夺君位”错,原文“管仲身有三归,桓公内嬖如夫人者六人,
而不议为非,此固庶争夺之祸所从起也”,孔子的意思是由于管仲自己贪财,而且没有劝谏齐桓公不要贪
图女色,埋下了嫡庶之争的祸端。而不是选项说的管仲未能及时制止五公子争夺君位。
故选Ao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使”,让;“与”,参与,介入;“盍”,通“何”,何必,怎么。
(2)“为”,制定、创建;“速胜”,迅速取胜;“是以”,因此;“莫得”,不能够。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以桓公伯”,齐桓公能够称霸,主要是管仲的辅佐,管仲托起了齐国,所
以说“国以一人兴”。
②“管仲病且死,桓公问谁可使相者。管仲曰‘知臣莫若君。’”“管仲知小人之不可用,而无以御之,
何益于事?”“举易世之忧而属之宋襄公”,管仲临终时没有向桓公举荐合适的继承人,导致齐国发生内
乱,同时他没有安排好身后事宜,导致小人作乱,所以说“以一人亡”。
③苏洵用“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评价管仲,主要是想说明国家的兴亡关键在人事安排是否得当。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先君曾说:管仲九次汇集诸侯,匡扶天下,辅佐齐桓公称霸,连孔子都称赞他的仁义,然而仍然不能
阻止五位公子为了争夺君位而相互残杀,使齐桓公死后不能下葬,说:“大概是由于管仲才达到这种地步
啊!”
管仲自己有三个藏金宝库,齐桓公宠爱的侍妾有六个人,管仲却不劝谏其错误,这本来就是嫡庶争夺
君位的祸患的起源。然而齐桓公老了,管仲为齐桓公身后之事打算,知道各位皇子一定会争夺君位,于是
把世子托付给宋公。父子之间的事,竟然要由别人来介入,有智慧的人难道会这样做吗?
《传》说:“管仲快要病死了,桓公问谁可以任宰相,管仲说:'了解臣下的,没有人能比得上君主。'
桓公说:‘易牙怎么样?'(管仲)回答说:'杀了自己的儿子,来取悦国君,是不近人情的,不可任用。'
桓公道:‘开方怎么样?’(管仲)回答说:'背弃自己的父母来投合君主,不近人情,难以接近。'桓公说:
'竖刁怎么样?'管仲答:'他残毁了自己的身体来投合君主,不近人情,难以亲信。'管仲死后,桓公
不采用管仲的意见,最终亲近、任用了这三人,仅仅两年祸乱就发生了。”世上不曾没有小人,有君子来
阻隔他们,那么小人不能发挥他们的才智。《语》说:“舜得到天下,从众人中选用人才,推举了皋陶,那
些不仁德的人就都远离了。汤得到天下,从众人中选举人才,推举了伊尹,不仁德的人也都远离了。”管
仲知道小人不能任用,却没有办法阻止他们,对于国家大事又有什么帮助呢?
在内不能修养自身,在外又不能任用人才,拿朝代更迭的忧患托付给宋襄公,让祸患已经形成,而后
宋人只能用战争来纠正它。这时候就很危险了。
材料二:
曾经读过《周官》《司马法》等文章,知道了军旅的基层建制的人数,在之后又读过了管仲的书,进而
知道了《管子》改变周朝军旅管理制度的原因。凡是王道的军队,除非出于不得已,而绝对不是以战胜敌
人为目的。所以在他们制定办法的时候,只是要求不可以战败而已。至于在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时代,除非
决战胜利而没有其他办法才能称霸,所以他们制定的办法目的就是必须胜利。只有复杂和曲折的办法,才
可以能立于不败之地;而简单和直接的办法,才是能作为必胜的手段。
那管仲统领他的军队,可以说是非常直接简单而且容易明白啊。把国家的力量分成三份,用来成就三
军。一万人编成一个军,三军共计三万人。非常通畅并且容易透彻理解,即便有智慧的人也没有他施展才
能的地方。
所有三代的制度,到了春秋战国还有幸存的。等到管仲在齐桓公这里称相,南伐楚国,北伐孤竹国,
把九个诸侯国联合在了一起,威震天下,但是他的军事防守和战斗阵法,却是很难真正见到,这是为什么
呢?这是因为管仲想要在很短时间内征服天下,(管仲)所以改变古代的“司马法”,而制定出了这种简单
快速取胜的军队建制,因此我们就看不到他运用古代“司马法”的事迹了。
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擢第后入蜀经罗村路,见海棠盛开,偶有题咏
郑谷
上国休夸红杏艳,深溪自照绿苔矶。
一枝低带流莺睡,数片狂和舞蝶飞。
堪恨路长移不得,可无人与画将归。
手中已有新春桂,多谢烟香更入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标题点明写作缘起,诗人及第后入蜀,途中看到海棠盛开引发诗兴。
B.在长着绿色苔辞的石矶旁,溪畔的海棠花如美人般临水自照,妩媚多姿。
C.黄莺睡在海棠枝头,蝴蝶与飘落的花瓣一起飞舞,动静结合,别具生趣
D.既无法移栽、也无人能描画,甚至不能带走海棠一缕芳香,诗人很遗憾。
16.诗中写到红杏和春桂,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5.D16.①“红杏”起衬托作用,以京城的红杏来衬托海棠,突出海棠的艳丽与美艳。
②“春桂”代表科举及第,手中已有新春桂意味着科举及第,诗人及第之后,还希望把海棠的芳香带走,
表达了他对海棠的喜爱和留恋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甚至不能带走海棠一缕芳香,诗人很遗憾”错,“多谢烟香更入衣”意思是诗人还希望带走海棠的芳
香,表达的是诗人对海棠的喜爱和留恋之情。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①首联"上国休夸红杏艳,深溪自照绿苔矶”,将身处上国京城繁华热闹之地的红杏与身处偏僻溪边无人
欣赏的海棠进行对比,以京城的红杏来衬托海棠,突出海棠的艳丽与美艳,在这里“红杏”起衬托作用。
②尾联抒情达意,”手中已有新春桂”,“春桂”代表科举及第,诗人表面上说自己的手中已经有了新春
的桂枝,委婉地表达了自己今春科举高中的意思;“多谢烟香更入衣”中的“更”字,表明了诗人在科举
高中之后又逢到海棠香气泌入自己的衣服,让诗人更为欣喜高兴,于是作者就产生了把海棠的芳香带走希
望,借此来表达他对海棠的喜爱和留恋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何为青年精神?青年精神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的勤勉力行、向善向上,是“事
不目见耳闻,,可乎”的大胆质疑、勇于求证,是“,恐年岁之不吾
与”的锐身自任、只争朝夕。
(2)中国古人善于在小与大的思辨中获得启示。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用“”寓意言小旨
大,韩愈《师说》中用“”批评了舍大择小的现象。
(3)清代王世稹在《带经堂诗话》中指出,“七言律有以叠字益见悲壮者”,在唐宋七言律诗中
“,”两句就具有这个特点。
【答案】①.而臆断其有无②.汩余若将不及兮③.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④.小学而大遗
⑤.无边落木萧萧下⑥.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臆”"汩”“兮”"指”“遗”“萧”“滚”“滚”。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到冰雪季节,很多人就想去滑雪场一展身手,但美丽雪景也可能成为眼睛“杀手”,让人患上“雪盲
症”。
雪盲症又称“雪光性眼炎”,是视网膜受到强光刺激而引发的一种急性眼病。虽然“雪盲症”的名字会
让人感觉这种眼病A,但事实并非如此,任何强光环境都有可能引发雪盲症,如日光下宽阔的大海、
广袤的沙漠。①在送些环境中,―②漫豆、沙,西均会反射噗夕卜线。―③桐较西宜,④紫外线对雪地的反射凳最
壹,⑤直视雹拽孤妲同真视太阳。—⑥饕处线在箜过反射进入人眼后,⑦眼用膜和结膜的细胞会全损、一坯比,.
蜃心⑧丛浜让人视物模麴乃至朱明。
防病甚于治病。雪盲症的预防很简单——只需要戴上一副具有防紫外线功能的墨镜,就能有效地降低
患病的机率。如果不小心患上雪盲症,就应该立即避开强光,减少用眼,适当使用抗生素眼药水或眼药膏。
B,再次接触强光时应更加注意,因为多次患雪盲症会对人眼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严重的甚至会永久失
明。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
个字。
19.文中画波浪线处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
原意。
【答案】18.A.只在雪地环境发生B.如果两次患病
19.句④改为:雪地对紫外线对的反射率最高;
句⑥改为:在紫外线经过反射进入人眼后。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
A处,根据后句“但事实并非如此,任何强光环境都有可能引发雪盲症,如日光下宽阔的大海、广袤的沙
漠”分析,语境说的是“雪盲症”的名字会让人感觉这种眼病只跟雪地环境有关,或者只在雪地发生,可
知补写内容为“只在雪地环境发生”。
B处,根据后句“再次接触强光时应更加注意,因为多次患雪盲症会对人眼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严重的甚至
会永久失明”可知,此处是针对两次患有雪盲症、或患过雪盲症的人,故补写内容为“如果两次患病”。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处两处错误:
一是句④,“紫外线对雪地的反射率最高”主客倒置,应把“雪地”和“紫外线”互换,正确表述为:雪
地对紫外线对的反射率最高;
二句⑥,“紫外线在经过反射进入人眼后”,中途易辙,把“在”提到句首,正确表述为:在紫外线经
过反射进入人眼后。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每天早起,打开羊圈门,把羊放出来。挥着鞭子,打着嗯哨,嘴里“嘎!嘎!”地喝唤着,赶着羊上
了路。到了坡上,把羊群打开,一直一个懑木星——都匀匀地撒开;或者风凰单展翅——顺着山坡,斜斜
地上去,走成一溜。羊安安驯驯地吃开草,就不用操什么心了。羊群缓缓地往前推移,远看,像一片云彩
在坡上流动。天也蓝,山也绿,洋河的水在树林子后面白亮白亮的。农场的房屋、果树,都看得清清楚楚。
一列一列的火车过来过去,看起来又精巧又灵活,简直不像是那么大的玩意。真好呀,你觉得心都轻飘飘
的。
“放羊不是艺,笨工子下不地!”不会放羊的,羊群都打不开。②羊老是恋成一疙瘩,挤成一堆,走不
成阵势,吃不好草。最苦是夏天,正是最热的时候。不好找个荫凉地方躲着么?不行啊!③它不给你好好
地吃!它也躲荫凉。你看:都把头埋下来,挤成一疙瘩,净想躲在别的羊的影子里,往别个的肚子底下钻。
④这你就得不停地打。打散了,它就吃草了。可是,(A)打散了,一会会,它又挤到一块去!(B)打散了,
一会会,它又挤到一块去了。你想休息?歪想。
20.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1.“你怕热,羊也怕热哩。”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22.文中划横线部分连用两个相似的句子,表意更有层次,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答案】20.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羊群“都匀匀地撒开”的状态比喻成满天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漫山遍
野都是羊的场景;运用数词“一”,写出了放牧时羊群呈现出一整片均匀的状态,体现了放羊人放羊能力
的高超。
21.C22.A处表明了放羊人对于羊群被打散又挤到一块去的气愤;B处表明放羊人已经接受羊群被打散
又挤到一块去的无可奈何。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一放一个满天星”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羊群,喻体是“满天星”,通过后文“都匀匀地撒开”
可知,满天星是比喻放羊时羊匀匀地遍布了山坡的场景。
“一放一个满天星”中,“一放”是指放羊时候一次性把整群养一起放出去的壮观的场景;“一个满天星”
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羊群的状态。后文“不会放羊的,羊群都打不开”,可知能把羊群一放一个满天星,
“一”的反复中是有高超放羊能力的体现。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句子衔接的能力。
“最苦是夏天,正是最热的时候。不好找个荫凉地方躲着么?不行啊!”可知描写的是夏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本周工作总结与下周工作计划报告
- 2025年禁毒宣传工作计划例文
- 个人教学计划范文集合
- 做好班级家长工作计划
- 个人工作计划书的写作模板
- 学年度第二学期四年级班主任个人工作计划
- 2025护理个人的工作计划范文
- 银行新员工个人工作计划
- 2025年“心起点”工作室开学工作计划范文
- 《水与膳食纤维》课件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自然语言处理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国家开放大学《宣传工作实务》专题测验1-12参考答案
- 2024年秋季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传感技术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
- JBT 11699-2013 高处作业吊篮安装、拆卸、使用技术规程
- 24春国家开放大学《离散数学》大作业参考答案
- 国际发展援助概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国开电大本科《管理英语3》机考真题(第一套)
- 中式婚礼PPT幻灯片课件
- 大口径管道市政给水管网冲洗
- 中国科学院SCI 2区期刊目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