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8449.1—202×
代替GB/T18449.1-2009
金属材料努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
Metallicmaterials-Knoophardnesstest
Part1:Testmethod
(ISO4545-1:2023,MOD)
(征求意见稿)
××××-××-××发布
GB/T18449.1—20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文件是GB/T18449《金属材料努氏硬度试验》的第1部分。GB/T18449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第1部分:试验方法
——第2部分:硬度计的检验与校准
——第3部分:标准硬度块的标定
——第4部分:努氏硬度值表
本文件代替GB/T18449.1—2009《金属材料努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与GB/T
18449.1-2009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压痕对角线<0.020mm的所有提及均已删除;
——针对不同的对角线长度测量范围给出了相应压痕测量系统的分辨力要求(见表2);
——努氏硬度试验力值的下限扩展到0.009807N;
——试验机定期(每周或每天)验证的要求已被定义为规范性要求,最大允许偏差值已被修订,测
量参考压痕的最大允许误差要求已被修订;
——增加了压头检查和监测的建议;
——修改了压头接近样品表面的速率;
——明确了施力时间和最大力下的保持时间的目标值;
——增加了图3,说明了压痕之间最小距离的要求;已经说明了相对于压痕中心的距离,而不是压
痕极限,但要求没有改变;
——在试验报告中增加了试验时间和硬度转换方法的要求;
——附录A由资料性附录变成规范性附录,修改了最大允许偏差值以及增加了压头的检查;
——增加了资料性附录C努氏硬度测量的溯源性;
——增加了资料性附录DCCM-硬度工作组;
——增加了资料性附录E柯勒照明系统的调整;
——增加了规范性附录F测定金属及其他无机覆盖层的努氏硬度。
本文件部分代替GB/T9790-2021《金属材料金属及其他无机覆盖层的维氏和努氏显微硬度试验》。
本文件修改采用国际标准ISO4545-1:2023(E)《金属材料努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
(英文版)。
本文件结构与ISO4545-1:2023基本一致。本文件与ISO4545-1:2023相比存在技术差异,这些差异
涉及的条款已通过在其外侧页边空白位置的垂直单线(∣)进行了标识,本文件与ISO4545-1:2023的
技术差异及其原因如下:
——关于规范性引用文件,本部分做了具有技术性差异的调整,以适应我国的技术条件,调整的情
况集中反映在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具体调整如下:
·用修改采用国际标准的GB/T18449.2代替了ISO4545-2;
·用修改采用国际标准的GB/T18449.3代替了ISO4545-3;
·增加引用了GB/T18449.4(见8.10);
·增加引用了GB/T6462(见附录H);
·增加引用了JJF1059.1(见9);
·增加引用了JJG1047金属努氏硬度计检定规程(见6.1)。
I
GB/T18449.1—202×
本文件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删去了国际标准的前言;
本文件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3)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钢铁研究总院、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起草人:高怡斐、刘占彬、董莉、
本文件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8449.1-2001、GB/T18449.1-2009;
—GB/T9790-2021(部分代替)
II
GB/T18449.1—202×
金属材料努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金属努氏硬度试验的原理、符号及说明、硬度计、试样、试验方法及试验报告。
本文件规定的试验力值范围为0.009807N到19.613N。
本文件规定了长对角线压痕长度≥0.02mm的努氏硬度试验。由于光学测量系统的局限性和压头
几何形状的不完美导致较大的不确定度,使用这种方法从较小的压痕中确定努氏硬度不在本文件的范
围内,因为结果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本文件中规定的努氏硬度试验也适用于涂层厚度不小于0.045
mm的金属和其他无机覆盖层。GB/T21838.1允许通过较小的压痕测定硬度。
一种周期性检查的方法被规定为使用者对硬度计的日常检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8449.2金属材料努氏硬度试验第2部分:硬度计的校验(GB/T18449.2-2012,ISO
4545-2:2005,MOD)
GB/T18449.3金属材料努氏硬度试验第3部分:硬度块的校准(GB/T18449.3-2012,ISO
4545-3:2005,MOD)
GB/T18449.4金属材料努氏硬度试验第4部分:硬度值表(GB/T18449.4-2022,ISO
4545-4:2017,IDT)
GB/T6462金属和氧化物覆盖层厚度测量显微镜法(GB/T6462-2005,ISO1463:2003,IDT)
JJG1047金属努氏硬度计检定规程
JJF1059.1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列出术语和定义。
4原理
将顶部两相对面具有规定角度(α为172.5º,β为130º)的菱形棱锥体金刚石压头用试验力压入试样
表面,经规定保持时间后卸除试验力,测量试样表面压痕长对角线的长度(见图1和图2)。
1
GB/T18449.1—202×
图1努氏硬度压头
图2努氏硬度压痕
努氏硬度与试验力除以压痕投影面积所得的商成正比,压痕被视为具有与压头顶部角度相同的菱面
棱锥体形状。
注:为便于应用,本文件已采纳CIPM下的CCM协会框架下的CCM-WGH工作组定义的硬度试验参数(见附录D)。
5符号和说明
5.1符号及说明见表1及图1和图2。
表1符号和说明
符号说明
F试验力,单位为N
d压痕长对角线长度,单位为mm
dS压痕短对角线长度,单位为mm
α
菱形棱锥体金刚石压头尖端长对角线两棱边夹角(名义值172.5º),见图1
β
菱形棱锥体金刚石压头尖端短对角线两棱边夹角(名义值130º),见图1
V测量系统的放大倍数
c压头常数,与用长对角线长度的平方计算的压痕投影面积相关
tan
压头常数c2,对于名义和角,c近似等于0.07028
2tan
2
2
GB/T18449.1—202×
HK试验力(kgf)
努氏硬度=
压痕投影面积(mm2)
1试验力(N)
=
2
gn压痕投影面积(mm)
1F
=
2
gncd
对于名义压头常数c0.07028
F
努氏硬度1.451
d2
2
注:标准重力加速度gn=9.80665m/s,是从kgf转换成N的转换因子。
注为了减小不确定度,努氏硬度计算宜用压头的实际角度α和β。
:
5.2努氏硬度值的表示
努氏硬度用HK表示,符号之前为硬度值,符号后面是按如下顺序表示试验条件的指标:
a)表示试验力的数字;
b)与7.4条规定不同的试验力保持时间,单位为s。
示例1:640HK0.1/20表示在试验力为0.9807N下保持时间20s测定的努氏硬度值为640。
6硬度计
6.1硬度计
硬度计应符合GB/T18449.2和JJG1047的规定,能施加预定试验力或要求的试验力。
6.2压头
压头应是具有菱形基面的金刚石棱锥体,并符合GB/T18449.2的要求。
6.3对角线长度测量装置
对角线长度测量装置应符合GB/T18449.2的相应要求。
放大系统应能将对角线放大到视场的25%到75%之间。大量物镜在视场边缘是非线性的。
注:如果在设计时考虑了光学测量系统视场的限制,利用一个相机测量的对角线测量系统可使用相机视场的100%。
对角线测量系统的分辨率依赖于待测最小压痕的尺寸,并应满足表2的要求。在测定测量系统的分
辨率时,应考虑显微光学系统的分辨率,测量标尺的数字分辨率以及适用时任何阶段移动的步长都应考
虑。
表2测量系统的分辨率
3
GB/T18449.1—202×
对角线长度,d测量系统的分辨率
mm
0.020≤d≤0.0800.0004mm
0.080≤dd的0.5%
7试样
7.1待测表面
应在平坦光滑的试样表面上进行试验,试样表面应抛光,并应无氧化皮及外界污物,尤其不应有油
脂。在各种试验条件下,压痕周边均应清晰地出现在显微镜视场中。试样表面应保证精确测量压痕对角
线长度的测定。
7.2试样制备
制备试样时应采取措施,使由于发热或冷加工等因素对试样表面硬度的影响减至最小。
由于努氏硬度压痕很浅,在准备样品时应采取特殊措施。推荐根据被测材料选取适合的抛光和电解
抛光技术。
7.3试样厚度
试样厚度或试验层厚度应至少是压痕对角线长度的1/3。试验后试样背面不应出现可见变形。
注:压痕的深度大约为对角线长度的1/30(0.033d)。
7.4不稳试样的支撑
对于小横截面或形状不规则的试样,可使用类似镶嵌的专用支承台。支撑材料应完全地支撑试样,
保证在加力过程中试样不发生移动。
7.5金属及其他无机覆盖层
当测定金属及其他无机覆盖层的努氏硬度时,附录F给出了附加的步骤和要求。
8试验程序
8.1试验温度
试验通常在室温10℃~35℃范围内进行。如果不在此温度范围内试验,应在报告中说明。指定条
件下的试验应在23℃±5℃下进行。
8.2试验力
表3给出了典型的试验力,其他试验力也可用。试验力的选择应保证压痕长对角线长度大于
0.020mm。
表3典型的试验力
4
GB/T18449.1—202×
硬度符号试验力值,F
N近似的kgfa当量数
HK0.0010.0098070.001
HK0.0020.019610.002
HK0.0050.049030.005
HK0.010.098070.010
HK0.020.19610.020
HK0.0250.24520.025
HK0.050.49030.050
HK0.10.98070.100
HK0.21.9610.200
HK0.32.9420.300
HK0.54.9030.500
HK19.8071.000
HK219.6142.000
akgf不是国际单位制单位
8.3周期校验
附录A中定义的周期校验应每周在每个试验力施加之前进行,推荐在每天使用之前进行校验。无
论何时发生试验力变化或压头更换时,应进行周期校验。
8.4试样支撑
试样应放置于刚性支承台上。试样支承面应清洁且无其他污物(氧化皮、油脂、灰尘等)。试样应
稳固地放置于支承台上以确保试验中不产生位移。
8.5试样表面聚焦
调整测量显微镜的焦距,保证试样表面和待测区域能够被观测到。
注:某些硬度计不要求显微镜聚焦在试样表面。
8.6试验力的施加
使压头与试样表面接触,垂直于试验面施加试验力,加力过程中不应有冲击和振动,直至将试验力
施加至规定值。从加力开始至全部试验力施加完毕的时间应为。
注1:试验加力时间以非对称极限给出。例如是指通常的加力时间为7s,允许的范围是不少于2s并不多于8s。
压头接触试样的速度应≤0.070mm/s。
试验力的保持时间应为,除非待测材料的硬度与时间依赖性很强。施加力的保持时间应该在
10s到15s之间。
注2:有证据表明某些材料对应变速率敏感,导致屈服强度值的变化。相应压痕的成形时间能引起硬度值的变化。
5
GB/T18449.1—202×
8.7避免冲击和震动
在整个试验期间,硬度计应避免受到冲击和震动。
8.8相邻压痕的最小间距
图3给出了相邻压痕的最小距离和任一压痕距离试样边缘的最小距离。
试样边缘与平行于试样边缘的任何压痕中心之间的最小距离应至少为压痕短对角线长度的3.5倍。
试样边缘与垂直于试样边缘的任何压痕中心之间的最小距离应至少等于压痕长对角线的长度。
对于肩并肩的两个相邻压痕中心之间的最小距离应至少为短对角线长度的3.5倍。对于头碰头的压
痕,两个相邻压痕中心之间的最小距离应至少为长对角线长度的两倍。如果两个压痕尺寸不同,最小间
距应基于较大压痕的对角线。
图3努氏压痕的最小间距
8.9压痕对角线长度的测量
应测量压痕长对角线的长度,用长对角线的长度计算努氏硬度。对于所有试验,压痕的周边在显微
镜的视场里应被清晰地定义。
放大系统应能将对角线放大到视场的25%到75%之间。
注1:总之,降低试验力也就增加了测量结果的分散性。这尤其适用于低力值的努氏硬度试验,在测量长压痕对角
线时将出现主要缺陷。对于努氏硬度,长对角线的测量精度不可能优于±0.001mm。
注2:附录E给出了柯乐照明系统用于调整光学测量系统的技术。
如果长压痕对角线的一半与另一半相差超过5%,应检查试样测量表面与支撑表面之间的平行度,
最终保证压头与试样之间的同轴性。试验结果偏差超过5%的应该舍弃。
8.10努氏硬度值的计算
努氏硬度值应按照表1给出的公式进行计算,或使用GB/T18449.4给出的硬度换算表。
9结果的不确定度
一个完整的不确定度应当依照测量不确定度表示指南JJF1059.1进行评估。不受各不确定度分项
种类的影响,对于硬度试验,有两种可行的方法测定不确定度。
—基于在直接校准中对所有出现的相关不确定度分项的评估。
—基于用标准硬度块进行间接校准(简称CRM,标准物质)。测定指导见附录B。
以上方法不可能测定所有的不确定度分项。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A类标准不确定度对试样压痕
6
GB/T18449.1—202×
的数据分析进行估计。A类标准不确定度和B类标准不确定度都有的不确定度分项不能重复计入(见
JCGM100:2008)。
10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至少包括以下信息,除非双方另有规定;
a)本文件编号;
b)与试样标识相关的全部信息;
c)试验日期;
d)按照5.2格式给出的试验结果;
e)不在本文件之内的各种操作;
f)影响试验结果的各种细节;
g)如果试验温度不在8.1规定范围时,应注明试验温度;
h)与另一种硬度标尺换算时,换算的基础和方法。
尚无普遍通用的方法将努氏硬度精确地换算成其他硬度和抗拉强度。因此应避免这种换算,除非通
过对比试验建立换算基础(也可参见GB/T33362)。
注:仅在试验力相同的情况下,才可以对硬度值作精确比较。
7
GB/T18449.1—202×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使用者对硬度计、对角线长度测量系统和压头的期间核查
A.1期间核查
用于期间核查的压头应与试验所用压头相同。试验时应选择按照GB/T18449.3校准并在合适的标
尺和硬度计所使用硬度水平相近的标准硬度块。
在进行期间核查之前,应在标准硬度块上选择一个参考压痕对压痕对角线测量系统进行间接校准
。测量的压痕对角线长度应与压痕的参考值一致,两者之间的差值不大于0.001mm或压痕长度的1.25%
。如果对角线长度测量系统的间接校准值没有满足上述要求,需要对参考压痕再做一次测量。如果第
二次试验失败,压痕对角线测量系统应进行调整或维修,并按照GB/T18449.2进行直接和间接校准。
在标定过的标准硬度块上至少要对两个压痕进行测量。标准硬度块上的压痕应均匀分布。如果测
量的两个压痕的最大正、负偏差都没有超过表C.1给出的极限值brel,硬度计就被认为是满意的。
偏差百分比,brel,按照公式C.1进行计算:
HHCRM
brel100(A.1)
HCRM
式中:
H是硬度测量值;
HCRM是标准硬度块的有证值。
如果不满足表A.1,验证压头和试验机是否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并重复上述期间核查。如果期
间核查继续失败,应按照GB/T18449.2进行间接校准。期间核查的记录宜保持一段时间,用于测量再
现性和监测硬度计的波动。
表A.1HK最大允许偏差百分比
硬度计HK最大允许偏差百分比,brel
对角线平均长度,d
±%HK
mm
0.02d0.060.24/d
4
0.06d
注:本文件中规定的试验机性能标准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制定和完善。在确定机器需要满足的特定公差时,
与测量设备和/或参考标准的使用相关的不确定度已包含在该公差中,因此,通过测量不确定度降低公差等方式对该不
确定度进行任何进一步的容差是不合适的。这适用于对机器进行定期检验时进行的所有测量。
A.2压头检查
8
GB/T18449.1—202×
经验表明,许多最初令人满意的压头在使用相对较短的时间后可能会出现缺陷。这是由于表面上
的小裂纹、凹坑或其他缺陷造成的。如果及时检测到此类故障,可通过重新研磨后再回收使用。否则
,表面上的任何小缺陷都会迅速恶化,使压头无法使用。
—每天使用硬度计时,应通过目视检查参考试块上压痕的形状来监测压头的状况;
—当压头显示缺陷时,压头的验证不再有效;
—重新研磨或以其他方式修复的压头应满足GB/T18449.2的所有要求。
9
GB/T18449.1—202×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硬度值测量的不确定度
B.1一般要求
测量不确定度分析是一个有用的工具,有助于确定误差来源,并了解测试结果的差异。本附录给出
了不确定度估计指南,但所含方法仅供参考,除非客户另有明确指示。
大多数产品规格都有公差,这些公差在过去几年中主要基于产品的要求,但也部分基于用于进行硬
度测量的机器的性能。这些公差包含了硬度测量不确定度带来的影响,因此不应通过(例如)用硬度测
量的估计不确定度减少规定公差来进一步考虑这种不确定度。换句话说,如果产品规范规定某个项目的
硬度应高于或低于某个特定值,则应解释为仅规定计算的硬度值应满足该要求,除非产品标准中另有明
确规定。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通过测量不确定度降低公差是合适的。这只能在相关各方同意的情
况下进行。
本附录中给出的确定不确定度的方法仅考虑与硬度计相对于硬度参考试块(以下简称CRM)的整
体测量性能相关的不确定度。这些性能不确定性反映了所有单独不确定性的综合影响(间接验证)。由
于这种方法,重要的是单个机器部件在公差范围内运行。强烈建议在成功通过直接验证后,该程序最多
应用一年。
附录C显示了定义和传递硬度标尺所需的计量链的四级结构。该链从国际层面开始,使用各种硬
度等级的国际定义进行国际比对。许多国家级的初级硬度标准机“产生”校准实验室级的初级硬度参考
试块。当然,这些机器的直接校准和验证应尽可能达到最高精度。
B.2一般程序
该程序通过平方根和法(RSS)计算表B.1中给出的不同来源的合成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由
u乘以覆盖系数k=2得出。表B.1包含所有符号及其名称。
硬度试验机(也称为“误差”)的偏差b,其来源于:
所用硬度参考试块的认证校准值,以及
—在硬度试验机校准期间(见G),该试块中五个压痕的平均硬度值可通过不同方式
用于不确定度的测定。
—B/T18449.2
本附录给出了两种确定硬度测量不确定度的方法:
方法以两种不同的方式解释硬度计的系统偏差。在一种方法中,系统偏差的不确定性贡献
被算术地加到该值上。在另一种方法中,对测量结果进行校正,以补偿系统偏差。
—M1
方法允许确定不确定度不必考虑系统偏差的大小。
—有关计M2算硬度不确定度的其他信息,请参见参考文献[7]和[8]。
10
GB/T18449.1—202×
注1:这种不确定度方法不考虑机器性能在最后一次校准后可能出现的任何漂移,因为它假设任何此类变化的幅度
都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大多数分析可在机器校准后立即进行,并将结果包含在机器校准证书中。
注2:在本附录中,“CRM”代表“认证参考材料”。在硬度测试标准中,认证标准物质相当于硬度参考试块,即具
有认证值和相关不确定度的材料。
B.3计算不确定度的程序:硬度测量值
B.3.1有偏差的程序(方法M1)
表B.1解释了测量不确定度的方法M1程序。硬度试验机的测量偏差,b,可以预期是一种系统效
应。在JCGM100:2008中,建议使用校正来补偿系统效应,这是M1的基础。使用该方法的结果是,
所有测定的硬度值,x,必须减去b,或不确定度U必须增加b。表B.1中解释了测定UM1的程序。
根据公式(B.1)计算单个硬度测量,x,的合成扩展测量不确定度:
Ukuuu
222
M1H2msHTM(B.1)
式中:
uH是由于硬度计缺乏测量重复性而导致测量不确定度的一个因素;
ums
是硬度计分辨率对测量不确定度的贡献。应考虑长度测量指示仪器的分辨率和测量显微镜的光学
分辨率。在大多数情况下,测量系统的整体分辨率应在uH的计算中包含两次,因为对角线两端
的位置是独立的;
uHTM
由硬度计产生的偏差测量的标准不确定度,b,对测量不确定度的贡献(该值作为GB/T18449.2
中定义的间接验证的结果报告),并根据公式(B.2)定义:
uuuu
222
HTMCRMHCRM2ms(B.2)
式中:
uCRM是指根据k=1的校准证书,CRM认证值的校准不确定度对测量不确定度的贡献;
uHCRM是由于硬度计缺乏测量重复性和CRM的硬度不均匀性而对测量不确定度的贡献,计算为测量
CRM时硬度测量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ums是测量CRM时硬度计的分辨率对测量不确定度的贡献。
测量结果可通过两种方式报告:
作为X,其中测量值x根据公式()计算的测量偏差b进行校正:
corr
—,,B.3,,:
XxbU
corrM1(B.3)
或作为X,其中测量值,x,未针对测量偏差b进行校正,扩展不确定度,U,根据公
ucorr
—11
GB/T18449.1—202×
式()增加偏差的绝对值:
B.4
XxUb
ucorrM1(B.4)
当使用方法M1时,也可以适当地在与所用b值相关的RSS项中包括额外的不确定度贡献。尤其
是当
测得的硬度与机器校准期间使用的试块的硬度水平显著不同,
—机器的偏差值在其校准范围内变化很大,
—被测材料与机器校准期间使用的硬度参考试块材料不同,或
—硬度计的日常性能(再现性)差异很大。
—此处不讨论对测量不确定度的这些额外贡献的计算。在所有情况下,都需要一种稳健的方法来估计
与b相关的不确定性。
B.3.2无偏差的程序(方法M2)
作为方法M1的替代方法,方法M2可在某些情况下使用。方法M2仅适用于根据GB/T18449.2
通过间接验证的硬度计,在确定是否符合偏差的最大允许偏差时,使用该值bU,而不仅仅是偏
HTM
差值,b(,见GB/T18449.2)。在方法M2中,最大允许偏差bE(允许机器读数与参考试块值不同的正值),
如GB/T18449.2表5所述,用于定义不确定度的一个分量,uE。硬度值与偏差限值无关。表B.1解释了
测定U的程序。
根据公式(B.5)计算未来单个硬度测量的组合扩展测量不确定度:
Ukuuu
222
M2H2msE(B.5)
式中:
uH是由于硬度计缺乏测量重复性而导致的测量不确定度;
ums是硬度计分辨率对测量不确定度的贡献。应考虑长度测量指示仪器的分辨率和测量显微镜的光学
分辨率。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独立解析长对角线两端的位置,测量系统的整体分辨率应在uH
的计算中包含两次;
uE
是由于最大允许误差对测量不确定度的贡献,ub(矩形分布),其中bE为GB/T18449.2
中规定的最大允许偏差,根据公式(B.6)计算测E量值E/:3
XxU
M2(B.6)
12
GB/T18449.1—202×
B.4测量结果的表达
示例:
硬度计对试样进行单一努氏硬度测量x。
单一硬度测量值,xxK1
:=810H
对角线长度,dd.
:=01325mm
对角线长度测量系统的分辨率根据公式(B)计算:
.7
22
msORIR(B.7)
δ
=0.00051mm
式中:ms
δ是显微镜物镜的光学分辨率(.)
OR
δ是测量系统显示指示器的分辨率0(0005mm;)。
IR
0.0001mm
硬度计的最后一次间接验证使用HCRM802.7HK1的。该的硬度与用于间接验证的
的试样硬度最接近。CRMCRMCRM
硬度计的测量偏差,bbK1
:=1.0H
硬度计测量偏差的不确定度,UUK1
HTMHTM
:=12.7H
为了确定硬度计的可重复性,实验室在与试样硬度相似的上进行了五次的测量,Hi。为了减
少块体不均匀性的影响,五次测量按照相邻间距要求进行。
CRMHK1
五次测量值,Hi.K1;;;K1;K1
:8065H803.0HK1800.9HK1803.4H797.5H
测量平均值,HH802.3HK1
:
测量值的标准偏差,SSH3.3HK1
H:
根据,可使用基于上次间接验证测量的s值,而不是进行上述重复性试验;然而,这个
标准偏差值通常会高估缺乏重复性的不确定度分量,因为它H还包括不均匀性。
GB/T18449.2
CRM
对于这个例子,
bUHTM1.012.713.7HK1及
13
GB/T18449.1—202×
b的K1K1
E
=4%810H=32.4H.
bU
由于试验机偏差加上确定偏差的扩展不确定度在最大允许偏差b范围内,因此可以使用方
法或方法。HTME
M1M2
14
GB/T18449.1—202×
表B.1—根据方法M1和M2测定扩展不确定度
方法步骤不确定度来源符号公式文献/证书示例
1
测量结果xx=810HK1
M1,M2
b=1.0HK1
b
来源于间接验证硬度试验机b和UHTM
2
UUHTM=12.7HK1
偏差值b和测量结果偏差的不UHTMuHCRM802.7HK1
M1
HTM12.7
确定度UHTM的CRM的间接校准证书(见注1)
uHTMu6.35HK1
HTMHTM2
2
bE=4%
3来源于GB/T18449.2的表3的允许偏
偏差b的最大允许偏差bb=允许偏差的最大正值
EE4810
M2差bb32.4HK1
E100
4由偏差的最大允许误差引起32.4
u18.7HK1
uEub矩形分布E
M2的标准不确定度3
EE3
由实验室对与试验样品硬度接近的
5n
重复性测量的标准偏差sCRM进行的五次测量s=3.3HK1
HsHiHH
M1,M2n2
1i(见注2)
H
11
6由于缺乏重复性而产生的标t=1.14当n=5
UHutsuH1.143.33.8HK1
M1,M2准不确定度(见JCGM100:2008[9])
HH
δms=0,00051mm
7硬度值指示显示器分辨率引x2810.00.00051
u1.80HK1
umsux=810HK1ms
M1,M2起的标准不确定度d0.13323
2ms
msd=0.133mm(见注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幼儿园班务个人工作方案
- 配电线路知识培训课件
- 酒店服务质量提升
- 用友管理信息化课堂薪资管理
- 2025年吉林长春市普通高中高三五月月考历史试题试卷含解析
- 上海市闵行区2025年第二学期初三英语试题期末教学质量(一模)监测卷含答案
- 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一中2025年高三3月联考英语试题含解析
- 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实践(3)》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园艺学通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清远市2025届四下数学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4年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内蒙古赛区初赛试卷(解析版)
- 国家开放大学《人文英语3》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 高教类课件:微电影创作教程
- 北京大学数字图像处理(冈萨雷斯)通用课件
- 2022年班主任育人故事一等奖两篇范文
- 用字母表示数——说课稿
- 德龙自卸车合格证扫描件(原图)
- 公文收发文登记表
- 热固板施工方案
- 弯矩调幅计算例题(共4页)
- 加油机计量作弊新动向解析与查处技巧加油机反作弊资料(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