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解剂至温里剂课件_第1页
和解剂至温里剂课件_第2页
和解剂至温里剂课件_第3页
和解剂至温里剂课件_第4页
和解剂至温里剂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和解剂

和解剂至温里剂

和解剂一、概念: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调和寒热等作用,用以治疗少阳病、肝脾不和、肠胃不和、寒热错杂等病证的一类方剂,统称为和解剂。属于“八法”中的“和法”。二、分类与适应证:

1.和解少阳—用于少阳病(半表半里证);

—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

2.调和肝脾—用于肝脾不和之证。

—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

3.调和肠胃—用于邪犯肠胃,肠胃不和,寒热错杂,升降失调之心下痞证。

—半夏泻心汤。和解剂至温里剂

和解剂最早只用于少阳不和证,后来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广泛应用于肝脾不和、脾胃不和、营卫不和、寒热不和、表里不和等证。这类病证比较特殊,既有正气不足的一面,又有实邪相加的一面;既有津凝为湿的一面,又有阳郁化热的一面。不同于单纯的表证或里证。因此,治疗之法及其方剂的组成配伍也不象汗法、下法吐法那样单纯,往往需要两脏同治、寒热并调、邪正兼顾营卫两调、表里同治等。调和营卫已在解表剂中论述,本章只介绍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三类方剂。和解剂至温里剂

三、使用注意:

1.和解少阳剂,主治邪在半表半里之证。故凡邪仍在肌表,或邪已入里,阳明热盛者,均不宜使用;邪在表而误用和解,则易引邪深入,邪已入里而误用和解,则会延误病情。

2.劳倦内伤,或气血虚损所致之寒热往来,均不宜使用和解剂。

3.情志所伤的肝脾不和,宜配合思想开导。和解剂至温里剂第一节和解少阳适应证伤寒少阳证1.以和解少阳之品为主,如柴胡、青蒿、黄芩;2.邪在少阳,实则内传阳明,可配内泻阳明之品,如大黄;虚则内传太阴,可配扶正益气之品,如人参;3.兼气滞湿阻痰凝者,配行气祛湿化痰和胃之品,如陈皮、枳壳、半夏、竹茹等。组方结构和解剂至温里剂【组成】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洗,半升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甘草炙,三两

【用法】

*原方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温服。去渣再煎,可使药性更为醇和,汤量更少,减少对胃的刺激,避免停饮致呕。

小柴胡汤

(《伤寒论》)

和解剂至温里剂【病证】1.伤寒少阳病。(半表半里证)

外感伤寒

热犯少阳,正邪相争:寒热往来,脉弦;

化热

传入

枢机不利:胸胁苦满;

少阳

胆热内犯

犯胃扰心:心烦喜呕,

(半表半里证)

默默不欲饮食;

炎上:口苦,咽干,目眩。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证。

*指妇人月经期间,外受风寒,化热内传,热与血相互搏结,故见经水不当断而断,又见少阳寒热往来等证候者。

3.疟疾、黄疸及内科杂病见少阳证。

【病机】热犯少阳,正邪相争,枢机不利。

【治法】和解少阳。(透表泄热,疏畅枢机)和解剂至温里剂

本方主治邪在少阳,偏于半表之证。少阳为三阳之枢,位于半表半里,涉及手少阳三焦与足少阳胆经,伤寒或中风之邪由表入里,踞于少阳,正邪相争,正不胜邪,阳气内郁则恶寒,邪不胜正,阳气外达则发热,于是往来寒热;少阳经脉布于胸胁,邪犯少阳之经,经气不利,气郁津凝,则胸胁苦满;邪郁化热,热灼津液,且火热循经上炎,故口苦咽干,肝开窍于目,少阳风火上扰,则目为之眩;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故见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舌苔薄白,是病邪尚未入里化热之象,脉弦乃肝胆气郁不得疏泄之征。

可见此证以邪踞少阳,正邪分争,气郁津凝,胆热犯胃为其病机特点。治疗当以和解少阳为主,兼以扶正,但证偏半表,又当着重疏解。至于妇人热入血室,乃经期受邪,邪热内传,热与血结,血热瘀滞,疏泄失常,故月经不当断而断,并见寒热往来,此亦与少阳有关。邪不在表,亦不在里,非汗吐下所宜,惟宜和解之法。和解剂至温里剂*君:柴胡—透解少阳半表之邪,消除病因;

—疏畅少阳经气之郁滞,消除主证。*臣: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柴、芩相须:透表泄热,调畅气机,和解少阳,一散一清,使少阳邪热迅速消除。柴胡之升散配黄芩之降泄,为和解少阳的基本结构。*佐: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益气扶正以祛邪外出(因邪从太阳传入少阳,缘于正气本虚);充实正气以防*使(兼)炙甘草邪气内传,使正气旺则邪不能内传。

—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本方以祛邪为主,兼顾正气,以和解少阳为主兼和胃气,使邪气得解,枢机得利,脾胃调和,诸证自愈。小柴胡汤和解剂至温里剂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是伤寒少阳证的基础方、和解少阳的代表方。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脉弦为辨证要点。

2.临证加减:本方除伤寒少阳证外,对于外感病寒热不解、热入血室、疟疾、黄疸以及内伤杂病等具有典型少阳病兼症者,均可选用。临床上只要抓住主证中的一二项,便可使用,不必待其证候悉具。所以《伤寒论》说:“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说明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小柴胡汤和解剂至温里剂具体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为热聚于胸,去半夏、人参,加瓜蒌以清热理气宽胸;渴者,是热伤津液,去半夏,加天花粉以生津止渴;腹中痛,是肝气乘脾,宜去黄芩,加芍药以柔肝缓急止痛;胁下痞鞭,是气滞痰郁,去大枣,加牡蛎以软坚散结;心下悸,小便不利,是水气凌心,宜去黄芩,加茯苓以淡渗利水;不渴,外有微热,是表邪仍在,宜去人参,加桂枝以解表;咳者,是素有肺寒留饮,宜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以温肺止咳;热入血室证兼气滞者,加香附、苏梗、枳壳;兼血瘀者,加归尾、桃仁、元胡;兼热伤阴血者,加生地、丹皮;黄疸者加茵陈、山栀子。和解剂至温里剂3.现代运用: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胰腺炎、胸膜炎、淋巴腺炎、中耳炎、产褥热、急性乳腺炎、睾丸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胃溃疡等属少阳证者。对于感冒寒热不解或低烧不退、功能性低热等效果较好。和解剂至温里剂药理研究使用注意

本方对细菌、病毒及钩端螺旋体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能缓解机体对入侵病原体产生的反应,有明显的解热、抗炎作用并能调整肝胆和胃肠功能。因而对上述疾病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1.本方柴胡轻清升散,用量独重;半夏、生姜又偏温燥,故对肝火偏盛、阴虚吐衄,以及上盛下虚、肝阳偏亢等不宜使用。2.少数患者服本方后出现战汗,此乃邪气得解,里气已和,正气鼓邪外出的一种现象,属于药汗,告诉患者不必惊慌。3.用本方,不可令黄芩用量大于柴胡。曹颖甫《金匮发微》:“小柴胡汤重用黄芩,令人大便泄,屡验。”和解剂至温里剂小柴胡汤临床报道

小柴胡汤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6例。方法是:以小柴胡汤为主,兼有瘀血加丹参;郁热较甚加黄连;腹胀满加枳壳;合并溃疡加服溃疡散1号(三七、乌贼、枯矾);大便隐血强阳性,加服止血散(大黄、白芨、枯矾)。每日一剂,30天为一个疗程。小柴胡汤合甘麦大枣汤治疗更年期综合症,基本处方:柴胡、黄芩、半夏、党参、甘草、大枣、小麦、山栀、仙灵脾、珍珠母。伴高血压,加钩藤、地龙、牛膝;失眠甚者加五味子、夜交藤;口渴者加石斛、玉竹。和解剂至温里剂柴胡半斤【组成】大柴胡汤(《金匮要略》)芍药三两半夏洗,半升

大枣擘,十二枚枳实炙,四枚生姜五两黄芩三两原方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去渣再煎,分2次温服。【用法】大黄二两和解剂至温里剂·邪犯少阳,机枢不利—寒热往来,胸胁胀满;

·胆热扰心、犯胃—郁郁微烦,呕逆不止;

邪入阳明,心下满痛或痞硬;

化热成实,大便不解或下利;

腑气壅滞。苔黄,脉弦数有力。

【病机】

邪犯少阳,郁而发热少阳、阳明合病。

热入阳明,实热郁积

【治法】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大柴胡汤和解剂至温里剂

患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表明病变部位仍未离少阳;呕不止与郁郁微烦,则较小柴胡汤证之心烦喜呕为重,更见心下痞硬或满痛、便秘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等,说明邪已入阳明,有化热成实之象。病在少阳,本当禁用下法,但与阳明腑实并见,则须表里兼顾,少阳阳明并治。病机:少阳未解,邪入阳明化热成实。大柴胡汤方证分析和解剂至温里剂【方解】

君:柴胡—疏邪透表;调畅少阳枢机;大黄—泻热除积而通腑;*柴、黄相配:疏泄少阳,清泄阳明。臣:黄芩-擅清少阳之郁热;*柴、芩相配:透表泄热,和解少阳。枳实-行气破结,合大黄以泻热除结,行气除痞。佐:白芍—柔肝缓急止痛。

*白芍配大黄治腹中实痛,配枳实理气和血。

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使(兼):大枣—和中、调药。*配伍要点:柴、芩+黄、枳大柴胡汤和解剂至温里剂

本方系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亦即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小柴胡汤为治伤寒少阳病的主方,兼阳明腑实,故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以治疗阳明热结之证。虽少阳阳明并治,但仍以治少阳为主。和解剂至温里剂

1.辨证要点:

·往来寒热,腹痛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2.临证加减:

·热结甚者+芒硝、虎杖;

·湿热郁滞者+茵陈、山栀子;

·湿热黄疸者+茵陈、田基黄;

·胁痛甚,加川楝子、延胡索;胆结石,加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郁金;气滞者+厚朴、木香。

3.现代运用: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

腹腔感染等疾病属于热郁少阳,邪结阳明者。【运用】大柴胡汤和解剂至温里剂4、类方比较:小柴胡汤—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和解剂至温里剂

*透解少阳邪气力强,尤善和解少阳,并能益气和胃。主治少阳病半表半里证;小柴胡汤以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心烦喜呕,胸胁苦满,脉弦为特征者。*均能和解少阳,用治热犯少阳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脉弦等证。

大柴胡汤*兼能内泻阳明热结,属“和、下”并用的表里双解剂。用治热犯少阳,热结阳明而兼见心下痞硬,腹痛,便秘等证候者。

和解剂至温里剂蒿芩清胆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

青蒿脑钱半至二钱

淡竹茹三钱仙半夏钱半

赤茯苓三钱青子芩钱半至三钱

生枳壳钱半

陈广皮钱半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包,三钱

【用法】

水煎服。和解剂至温里剂【病证】少阳湿热痰浊证。(胆热偏盛,痰湿内阻。)少阳热盛,正邪相搏—寒热如疟,寒轻热重;

少阳气机郁滞—胸胁胀满,膈闷;

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口苦,吐酸苦水;挟痰湿上逆或呕黄涎而粘;湿热下注—小便黄短;胆热偏盛,痰湿内阻—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病机】·

少阳热盛,胆热犯胃,胃失和降;

·湿热痰浊中阻。

【治法】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蒿芩清胆汤和解剂至温里剂【方解】

*君:青蒿—清透少阳邪热,

—芳香“辟秽宣络”

黄芩—清泄少阳邪热;

—清热燥湿。

*蒿、芩相配,透邪泄热,引邪外出,和解少阳。

*臣:竹茹—清胆胃之热,化痰止呕;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佐: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

赤茯苓清热利湿解毒,导邪从下而去;

枳壳—行气消痰,散结除痞;

陈皮—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使: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蒿芩清胆汤

和解剂至温里剂

*配伍要点:

·本方清透胆热,利湿化痰,分消走泄。

·组方:蒿、芩+温胆汤(枳壳、赤茯苓、二陈汤)+碧玉散。

【运用】

1.辨证要点:寒热往来,寒轻热重,吐酸苦水,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2.临证加减:

·若呕甚者+左金丸、代赭石;

·湿重者+白豆蔻、草果、藿香;

·小便不利,加车前子、泽泻、通草;痰热眩晕,加石决明、白芍、泽泻、川贝;合并耳鸣耳聋,加菖蒲、菊花、泽泻以清胆利窍。蒿芩清胆汤

和解剂至温里剂

3.现代运用:肠伤寒、急性胆囊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肾孟肾炎、疟疾、盆腔炎、耳源性眩晕、钩端螺旋体病等属少阳湿热痰浊内阻者,均可用之。

4.使用注意:本方清胆利湿,对气血不足之时寒时热,阴虚阳亢之眩晕头痛等不宜使用。★本方组成中含有的方剂:

a.滑石、甘草(六一散)

b.滑石、甘草、青黛(碧玉散)

c.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二陈汤)

d.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竹茹、枳壳(温胆汤)蒿芩清胆汤和解剂至温里剂·功善和解少阳,透表力强,并能益气和胃,小柴扶正祛邪;用治少阳病半表之邪偏重,兼胡汤胃虚气逆者,临证每多伴有咽干目眩,不欲饮食等证候。

·两方均能和解少阳;用治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而见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口苦脉弦等少阳证者。

·清胆热之力较强,并能利湿化痰,理气宽蒿芩清胸,多用治少阳病胆热偏盛,兼有湿热痰胆汤浊阻滞之证,临证并见寒轻热重,吐酸苦水,甚或黄涎,舌红苔腻,脉弦滑数等证。和解剂至温里剂第二节调和肝脾一.适应证:

肝气郁结横犯脾土脘腹胸胁胀痛,肝脾(肝气乘脾)月经不调;不和证脾土虚弱肝失疏泄神疲食少,(土虚木乘)腹痛泄泻。二.组方结构:疏肝理气:如柴胡、枳壳、陈皮等;调和肝脾养血和血:如当归、芍药等;健脾:如白术、茯苓、甘草等。和解剂至温里剂【用法】

*原方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古代多用散剂,每日2次,每次9g,分上下午半空腹温开水送服;现代多用汤剂,水煎,分2次上下午半空腹温服。

本方药物用量,原书四药均等,以求各药势均力敌,升降敛散,相反相成。但现代运用并非一定拘泥于此,对腹胀较重的病人,甘草用量可适当减少。四逆散

(《伤寒论》)【组成】

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各十分和解剂至温里剂

【病证】1.阳气内郁之“四逆”证;(阳郁厥逆证、热厥)

伤寒邪气内传,肝气郁结

气机枢转不利阳气内郁,不能透达四肢

四逆(手足不温,身微热,脉弦。)

2.肝脾不和之胸胁、脘腹疼痛证。横逆乘脾肝气郁结脾气壅滞脾阳不达四肢(木乘脾土)四逆肝脾气机郁滞(泄利下重)

(胸胁、脘腹疼痛,胀闷,脉弦)

四逆散和解剂至温里剂

【病机】肝脾不和(气机郁滞),阳气内郁。

【功用】疏肝理脾,透邪解郁。

【方解】

*君:柴胡—疏肝理气,透邪解郁。

*臣:白芍—养阴柔肝,缓急止痛。

*柴、芍相配,疏肝气以调肝之用,养阴血以补肝之体,体用并治。

*佐:枳实—行气导滞而理脾。

*柴、枳相配,疏肝理脾,调畅气机。*使:炙甘草—合芍药酸甘化阴,增强养阴柔肝,缓急止痛之力。

—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

柴胡+枳实;·柴胡+白芍;

·

白芍+甘草。

四逆散和解剂至温里剂四逆散方证分析

本方证乃是外邪传经入里,肝郁脾滞,导致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而见手足不温,故称热厥或阳厥。此种手足不温,与阴盛阳衰的四肢厥逆有本质区别,故李中梓说“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为逆冷”。肝郁脾滞,则气不宣通,不通则痛,故脘腹胁肋疼痛;不能升清降浊,是以泻利下重;若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影响水道通调,或累及于心,犯及于肺,则病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治疗当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从现代医学观点看,热厥是在感染性疾患过程中,由于微生物毒素的刺激和机体反应的特点,一方面体内产热增加,出现发热,但热度不高;另一方面反射性的引起外周血管收缩,故四肢发凉,使散热减少,以提高机体内环境的温度。若煎疼痛刺激,四肢发凉更显著。这种热厥,是体内防御机构与感染因子搏斗反映出来的一种现象。用四逆散后,感染因子受到削弱,微生物毒素的刺激作用减弱或消除,收缩的血管又得以扩张,四肢得以复温。和解剂至温里剂四逆散方证分析

方中柴胡,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前人称为肝胆之药,亦有人称为胃肠之药,因其善于疏理肝胆和胃肠间的滞气。现代研究柴胡具有解热、镇静、抗菌、抗病毒、健胃、护肝等作用,故能治疗肝胆感染,解除或减轻肝气郁滞症状。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与柴胡合用以敛阴和阳,条达肝气,使柴胡升散而不耗伤阴血,即古人所谓“治其阳者,必调其阴”。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宽胸理气,促进胃肠蠕动,故能辅助柴胡,加强疏肝作用。与柴胡合用,一升一降,以恢复升清降浊之功;与白芍配伍,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即古人所谓“理其气者,必调其血”。甘草,调和诸药,益脾和中。+柴胡=甘柴合剂:1.护肝:阻止脂肪在肝内蓄积,抑制纤维增生和促进纤维重吸收;2.降转氨酶:能降低谷丙转氨酶的活力。用甘柴合剂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有助于降低血清转氨酶。+芍药=芍药甘草汤:具有解痉缓急止痛作用。和解剂至温里剂

【运用】

1.辨证要点:

·胸胁、脘腹疼痛,脉弦。

2.临证加减:

·气郁化火甚者+金铃子散或郁金、青皮;

·兼血瘀者+失笑散或丹参、赤芍、川芎。

3.现代运用:

·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附件炎等病证属肝脾(肝胃)不和者。

4.衍化方:

①.柴胡疏肝散;

②.枳实芍药散。两方均系四逆散的变化方,由于药物取舍不同,功效、主治便同中有异。枳实芍药散只用枳、芍二味,专施行气和血止痛,故宜于产后气结血瘀,郁而生热,证属里实之腹痛烦满不得卧者;柴胡疏肝散则轻用甘草,重用柴胡,枳实易为枳壳,并加香附、川芎、陈皮,着眼点重在疏肝,是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剂。

四逆散和解剂至温里剂本方为张仲景所拟定,原治少阴病四逆证,后人根据四药的性能,更多地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肝脾失调,并以此为基础,加碱衍化出多种疏肝解郁的方剂,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逍遥散,《景岳全书》的柴胡疏肝散以及现代的甘柴合剂等。1.治肝病:近现代名医秦伯未:“我认为一般肝病,与其用小柴胡汤,不如用四逆散,既能针对疏肝,又无壅滞的流弊。”本方特别适用于有胁痛和转氨酶增高的急性传染性肝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的患者。四逆散有助于护肝、减轻胁痛及降低转氨酶,并能改善其他症状和体征。用于慢性迁延性肝炎,根据临床辨证分型加减用药,肝热脾湿型加茵陈、小叶田基黄;肝气郁滞型加郁金、川楝子等;脾虚湿困型加苍术、白术等;气滞血瘀型加三棱、莪术等;肝肾阴虚者加女贞子、枸杞子等。2.急慢性阑尾炎:用四逆散合大黄牡丹汤加味治疗。四逆散和解剂至温里剂3.治胆道疾病:包括急慢性胆道感染、胆石症、胆道蛔虫等,见往来寒热,右胁及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口干苦、舌红苔黄者均可用。急性胆道感染加茵陈、郁金、穿心莲、竹茹以加强利胆消炎和镇吐;慢性者加地骨皮、石斛、党参、生牡蛎等以助清热养阴;胆道结石加金钱草、茵陈、鸡内金等以增强利胆排石作用;胆道蛔虫加乌梅、川楝,每日一剂分两次早晚空腹服,均可排蛔。4.胃十二指肠溃疡病:适宜于肝郁型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表现为胃脘疼痛,四肢不温,嗳气吞酸,口干苦,舌淡红,苔黄,脉弦数。常加川楝子、郁金、两面针等以理气止痛。对胃脘部痉挛性疼痛,左右腹直肌较紧张者效果更好。5.治胃下垂:理由是胃下垂不仅与土虚有关,而且与木郁也有关。故用四逆散加味以肝脾同治。脾虚甚者,加山药、党参;血虚甚者,加当归、熟地;肝郁甚者,加香附、延胡索。每副药煎2次,每次煎取100ml,饭前服,饭后向左侧卧15~20分钟,效果良好。四逆散和解剂至温里剂6.急慢性乳腺炎:乳腺为肝经循行部位,乳汁为气血所化,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乳腺炎的发生与肝气郁滞脾胃失调有关,用四逆散疏肝解郁、消胀止痛,急性者加蒲公英、野菊花、紫花地丁等以清热解毒消炎;慢性者加麦芽、山楂、穿山甲、王不留行等。7.治子宫脱垂:用四逆散合补中益气汤,可加强升提作用,枳实能提高子宫平滑肌张力,增强其收缩。8.治肝厥:由肝郁及情志因素而引起的抽搐,伴有四肢发凉,谓之肝厥,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癔病及癫痫之抽搐,用四逆散加瓜蒌仁12g、黄芩9g、生姜3片。四逆散和解剂至温里剂

逍遥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

当归芍药茯苓白术柴胡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用法】·原方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1.散剂,煮散,每服6-9g,煨姜、薄荷少许煎汤温服;

2.丸剂,每服6-9g,日服2次;

3.汤剂,加煨姜、薄荷少许水煎服。和解剂至温里剂

【病证】肝郁血虚脾弱证。经气郁滞:两胁作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脉弦;肝气郁结木郁乘脾食少神疲,脾弱失运脉虚;肝郁脾虚,血虚血不上荣:头痛目眩,月经不调,舌淡。

【病机】肝气郁结,肝血失养,脾胃气虚弱。

逍遥散疏肝解郁,养血健脾。和解剂至温里剂

本方证病机为肝郁血虚,脾失健运。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体阴用阳,其经脉布胸胁,连目系,达巅顶;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两脏木土相关,可互相影响。如情志不畅,肝失条达,阴血暗耗以致肝郁血虚。肝郁乘脾,脾失健运,则气血化源不足,不能濡养肝体,于是形成肝郁血虚、脾失健运的病理变化。病机的关键是肝郁,故见胁痛、乳胀、头痛目眩、月经不调等。故治宜疏肝健脾,而重在治肝。病机分析

逍遥散和解剂至温里剂【方解】

*君:柴胡—疏肝理气而解郁。

*臣:当归—养血补肝,调血行滞;

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

*柴、归、芍同用,疏肝气而调肝之用,养阴血而补肝体,体用并治。*佐: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并资营血生化,又实土以御木乘;薄荷—疏达肝气,助柴胡以解肝郁。烧生姜—和中温胃散寒,以复脾之健运。

*使:炙甘草—配白芍以养阴缓急止痛;

—益气和中调药。

*要点:a.柴胡+当归;b.配伍薄荷之作用特点。

*

和解剂至温里剂★配伍特点:

1.体用结合:方以白芍、当归滋阴养血以补肝体,柴胡、薄荷疏肝行气以调肝用,合则肝体肝用并治。

2.肝脾同治:柴胡、薄荷、白芍、当归疏肝柔肝养肝;茯苓、白术、甘草、煨姜益气健脾温胃,合而用之,则调肝补脾。

3.气血津液兼治:柴胡行气,当归和血,茯苓、白术除湿,四药相配,可使气畅、血行、津布,以利于肝脾功能的调和。全方肝脾同调,气血兼顾,立法周全,组方严谨使肝郁得疏,血虚得养,脾弱得复。实为调肝养血之名方。

逍遥散和解剂至温里剂

肝气郁结两胁作痛治柴胡疏肝解郁肝脾经气不舒乳房作胀疏健肝薄荷助君疏肝郁失头目失养头痛目眩肝脾组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血健化生内热口燥咽干解养虚运疏泄失常月经不调郁血治白术茯苓补气健脾肝郁乘脾神疲脾炙甘草益气和药脾失健运食少组煨姜温胃和中逍遥散方证表析和解剂至温里剂

1.辨证要点:

·两胁作痛,目弦,食少体倦,舌淡,脉弦细而虚。

2.临证加减:

·肝郁甚者+香附、川芎;

·血虚甚者+熟地黄、何首乌;

·脾虚甚者+黄芪、党参。

3.现代运用:

*慢性肝炎、肝硬化、肋间神经痛、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经前期紧张症、更年期综合征、乳房小叶增生、精神分裂症、黄褐斑等病证属于肝郁血虚脾弱者。

逍遥散和解剂至温里剂【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为调肝养血的代表方,又是妇科调经的常用方。以两胁作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脉弦而虚为要点。本方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之功,首重解郁,次理脾胃,并能补血调经。药性中和,气血两调,肝脾同治,对肝郁血虚所致的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寒热往来,神疲食少以及妇女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舌淡红,脉弦而虚者,尤为有效。和解剂至温里剂2.加减:肝郁气滞较甚加香附、青皮以疏肝解郁;血虚甚加熟地以养血;肝郁化火者,加丹皮、栀子以清热凉血。肝火上炎者加黄连、龙胆草;湿痰停留,胸脘痞闷者加半夏、陈皮;湿热内蕴发黄者加茵陈、黄柏、栀子;气滞血瘀致痛者加丹参、红花、玄胡;肝脾肿大者加三棱、莪术、鳖甲、牡蛎;正气不足者加党参。a.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逍遥散加丹皮、栀子。治肝郁血虚发热或潮热,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怔忡不宁,或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肚腹作痛,或小腹重坠,小便涩痛。亦治白带时多时少属肝气郁结者。体现清热疏肝法。和解剂至温里剂b.黑逍遥散(《医略六书》):逍遥散加生地或熟地。治肝郁血虚,经前腹痛,脉弦虚者。c.本方去茯苓,加香附、郁金、黄芩、栀子、丹皮。治肝郁兼热,经前胁腹胀痛,急躁易怒,头晕口苦而干,月经色红量多,或有块,舌质红苔黄,脉弦数。d.本方去甘草,加王不留行、鸡血藤、丹参、香附。治乳腺管囊性扩张的乳房胀痛。和解剂至温里剂3.现代运用:慢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经前期紧张症、乳腺小叶增生、更年期综全征、盆腔炎、子宫肌瘤等属肝郁血虚脾弱者,均可加减应用。和解剂至温里剂

5.类方比较:四逆散—逍遥散

逍遥散和解剂至温里剂

·重在疏肝理脾,调畅气机,兼能透邪解郁,四逆散原治阳郁证,临证尤多用治肝脾不和所致之胸胁、脘腹疼痛,脉弦等证候。

·均可疏肝理脾,用治肝脾不和之胸胁、脘腹胀痛,脉弦之证。

·重在疏肝解郁,兼能养血健脾,为调经的逍遥散常用方;临证用治肝气郁结,血虚脾弱之月经不调证,见经行腹痛,头痛目眩,乳房胀痛,脉弦等证候。

和解剂至温里剂·水煎服。亦可作散剂或丸剂。痛泻要方

(《丹溪心法》)

防风一两白术炒,三两【组成】白芍炒,二两陈皮炒,二两半【用法】和解剂至温里剂

【主治】脾虚肝旺,痛泻证。

土虚肝旺肝气横逆乘脾脾运失常

清浊升降失调肝脾气机郁滞腹痛肠鸣,大便泄泻,反复发作,

泻必腹痛;舌苔薄白,脉弦缓。

【病机】脾虚肝乘,脾不健运,清浊升降失调。

【治法】补脾泻肝,祛湿止泻。

痛泻要方和解剂至温里剂

【方解】

*君:白术—益气补中以治脾虚;

—健脾燥湿以促脾运。

*臣:白芍—养肝柔肝以泻肝之实;

—缓急止痛。

*术、芍相配补脾柔肝,培土抑木,调和肝脾。

*佐:陈皮—芳香化湿以醒脾;

—行气和胃。

防风香舒脾气,助白术理脾。辛散肝郁,与白芍相配,一散一敛以舒肝。祛风胜湿,升阳止泻。脾经引经药*配伍要点:a.白术+白芍;

b.配伍防风之作用特点。

★本方肝脾同治,扶土抑木,是扶土为主还是抑木为主?

痛泻要方和解剂至温里剂【运用】1.辨证要点:

·泄泻,泻必腹痛,肠鸣,脉弦缓。

2.临证加减:

·脾虚甚者+党参、怀山药、茯苓;

·气滞甚者+厚朴、木香;

·兼食积者+山楂、鸡内金、神曲。

3.现代应用:

·慢性结肠炎、急慢性肠炎、神经性腹泻、肠道易激综合征等属于脾虚肝旺者。痛泻要方和解剂至温里剂第三节调和肠胃一.适应证:

邪犯肠胃导致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升降失常的肠胃不和证。二.组方结构:以辛开苦降药为主:如半夏、干姜、调和肠胃黄芩、黄连等;配补气和中之品:如人参、甘草等。

和解剂至温里剂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组成】

半夏洗,半升

黄芩干姜

人参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炙,三两

【用法】·原方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用2000ml水煮取1200ml,去渣,再上火煎取600ml,每日三次,每次200ml,温服。因其寒温并用,去渣再煎能使药性和合柔顺,更宜于胃气不得和降的寒热错杂痞证。

和解剂至温里剂

【主治】肠胃不和,寒热互结之心下痞证。

·少阳证误下,损伤中阳邪热乘虚内犯(肠胃)(寒)+(热)

寒热互结—心下痞满而不痛;肠胃升降失司—呕吐,肠鸣,下利;邪偏热挟湿—苔腻而微黄,脉弦滑数。

·病位:心下—肠胃;

·“泻心”者,泻肠胃也。

【病机】寒热错杂,肠胃升降失调。【治法】平调寒热,散结消痞(和胃降逆)。

(辛开苦降法)和解剂至温里剂

本方在《伤寒论》原治柴胡证误用下剂损伤中气所致之痞证,《金匮要略》则用于饮停心下之”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其实并不局限于误下伤中和饮停心下两点,但凡脾胃虚弱,邪客于中,以致寒热互结心下,清浊升降失常,症见痞、满、吐、利者,皆是其适应范围。痞者,窒塞不通也,证在心下,涉及中焦脾胃,但有虚实之分:实痞内有有形实邪结聚,按之硬,有抵抗感;虚痞系无形邪气内结,并有中气不足的一面,按之濡软。本方证是无形之寒热邪气互结于中,且有气虚的一面,故属虚痞。至于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则是脾胃功能失调,清浊升降失常所致,苔黄腻,脉弦数为寒热错杂之象。治宜调其寒热,消痞补中。

半夏泻心汤方证分析和解剂至温里剂

君:半夏散结除痞,降逆止呕。辛温开结以散寒辛开臣:干姜温中散寒。寒热平调黄芩、黄连苦寒泄热开痞。苦寒降泄以清热苦降佐: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防温燥、苦寒伤及虚土使:甘草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全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使寒热得解,升降复常,则痞满吐利自愈。

★多项选择题:

半夏泻心汤的配伍特点有:a.寒热并用;b.表里同治;c.辛开苦降;d.标本兼治;e.刚柔相济

半夏泻心汤和解剂至温里剂

【运用】

1.辨证要点:凡中气虚弱,寒热互结,升降失常,而致肠胃不和者多用本方治疗。以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为证治要点。

2.临证加减:

·痞满甚者,去大枣+枳实、厚朴;

·湿浊甚者+藿香、佩兰、蔻仁、滑石;

·兼食积者+山楂、神曲、莱菔子。

3.现代运用: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症见痞、呕、下利者,均可应用。

4.名词解释

—辛开苦降。

5.衍化方:

·

本方减干姜之量,再加生姜

生姜泻心汤

《伤寒论》

·

本方重用炙甘草(四两)

甘草泻心汤《伤寒论》

半夏泻心汤和解剂至温里剂

半夏泻心汤

6.使用注意:本方辛开苦降,兼补中气,只宜于虚痞,不宜于实痞。7.临床报道:

a.治疗口腔粘膜溃疡收效满意,一般服药一剂症状即可减轻,3~5天获愈。

b.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以半夏10g、黄芩6g、黄连3g、干姜3g、党参10g、炙甘草6g、大枣15g为基本方,呕血者加阿胶10g,若兼有便血,再加小蓟10g,脘腹疼痛者加延胡索10g。

c.治浅表性胃炎,以本方加厚朴、石菖蒲、丹参等,吐酸加海螵蛸、煅瓦楞、吴茱萸;嗳气加旋复花、代赭石;热偏重,重用芩、连,加地丁;寒偏重,重用半夏、干姜。此外,还可用治幽门梗阻、泌尿系统疾病、失眠而伴有中焦湿热特征者。和解剂至温里剂病案分析:

1.罗XX,男,36岁,工人。感冒5天,呕而发热,间发恶寒,大便三日未解,以为热结,于是予调胃承气汤,药后发热未退,心下痞满难受,呕吐加剧,大便稀溏,一日3次,舌淡苔黄腻,脉滑数。病机分析:此为寒热互结之心下痞证。其产生当由患者脾胃素弱,医行误下所致。感冒5天,呕而发热,间有恶寒,大便三日未解,是邪犯少阳,正邪分争,枢机不利,津液不行,肠道失润之征,治当和解少阳,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肠道得濡,大便自然排出。前医者以为热结而误用承气汤攻下。以致邪热内陷于里;脾胃本虚,一经误下,更伤脾阳,中阳被伤,脾不运湿,湿与内陷之邪热互结,阻滞气机,使脾胃升降失司,故见心下痞满,呕吐,便溏。误下邪热未去,故发热仍存。舌淡、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象。湿为阴邪属寒邪之类,故亦称此证为寒热错杂之痞。和解剂至温里剂辨证:寒热互结,气机阻滞,脾胃不和。治法:和胃降逆,开结消痞。处方:半夏泻心汤。半夏12g干姜9g黄连6g黄芩9g人参6g大枣4枚炙甘草6g和解剂至温里剂2.李XX,男,30岁,干部。因肝区隐痛,形体渐瘦,时愈时发一年多而住院治疗。西医诊断为迁延型肝炎,经保肝治疗三个月疗效不显,特请中医会诊:诉仍有右肋胀痛,纳呆,肠鸣矢气,大便溏,精神疲倦,夜不安寐,形瘦,苔薄白,脉弦细。病机分析:此为肝脾不和之证。肝郁气滞,经脉不利,故右胁胀痛;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郁不舒,胃肠之气不畅,故矢气;肝气郁结,乘侮脾土,脾虚失运,故纳呆便溏,精神疲倦;脾虚化源不足,形体失养,故形体消瘦;血不养心,神不守舍,故夜不安寐。苔薄白,脉弦细,为血虚肝郁之征。辨证:肝郁血虚,脾失健运。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养血。处方:逍遥散加减。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5g白术10g茯苓10g陈皮10g广木香9g鸡内金10g炙甘草6g和解剂至温里剂

1.何谓“和解”?小柴胡汤如何体现和解少阳法?

2.小柴胡汤中柴、芩相配与蒿芩清胆汤中蒿、芩相伍,其作用有何异同?

3.蒿芩清胆汤的治证、病机有何特点?

4.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如何通过药物配伍达到调和肝脾的?

5.薄荷在逍遥散、银翘散、桑菊饮中的作用有何不同?

6.试述痛泻要方治证的病机特点;方中应用白芍、防风有何意义?

7.结合半夏泻心汤治证的病机特点,试分析方中以黄芩、黄连配伍干姜的意义。

8.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败毒散中均用人参,其作用有何不同?复习思考题和解剂至温里剂

第四章

清热剂

和解剂至温里剂一、概念

药物:清热药物为主

作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治证:里热证。——“八法”中的“清法”二、立法依据:“热者寒之”、“温者清之”三、适应证:热证以热势深浅定位,则卫气营血都有热证,卫分有热为表热证,属解表剂范围;以脏腑定位,则五脏皆有热证;以虚实定性,则又有虚热与实热之分。

清热剂里热证外感六淫七情内伤,五志郁结化火

风寒外袭皮毛温热从口鼻而入邪郁而化热阴虚,阴不制阳,阴阳失去平衡里虚热证里实热证和解剂至温里剂四、分类及代表方1.清气分热——气分热证(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2.清营凉血——营血热证(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3.清热解毒——火热毒盛证(黄连解毒汤、凉膈散、仙方活命饮、普济消毒饮)4.清脏腑热—脏腑热证(导赤散、龙胆泻肝汤、清胃散、芍药汤、泻白散、玉女煎、白头翁汤)5.清虚热—虚热证(青蒿鳖甲汤、当归六黄汤)

清热剂和解剂至温里剂三、使用注意:

1、辨别热邪所在部位,是在脏还是在腑,在气还是在血。

2、辨别热证真假,勿为假象迷惑。真热假寒,清之则药到病除,真寒假热,清之则雪上加霜,气虚发热,清之则病情加重,血虚发热,清之则危亡立至。

3、辨别热证的性质(即虚实)。

4、屡用清热泻火而热不去者,乃阴虚火旺,即王冰所说“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用甘寒养阴之法,使阴复而虚热自退。

5、邪热炽盛,服凉药入口即吐者,宜遵“甚者从之”之法,凉药热服,或于寒凉药剂中稍佐辛温之品如加姜汁数滴。

6、注意苦寒败胃、滋腻呆胃,必要时配醒胃和胃之品。

7、清热剂的应用原则:表证已解,热已入里,虽里热炽盛,但尚未成实的情况下使用。清热剂和解剂至温里剂第一节清气分热

适用于热在气分、热盛津伤之证(《伤寒论》阳明经热证),或热病后期气分余热未清、气津两伤之证。适应证以清热心火药为主,如石膏、知母、竹叶、栀子等;热邪耗伤气津,配益气生津之品如人参、麦冬等;兼湿,配燥湿醒脾之品如苍术;肠中燥结,大便不通,配泻下通腑之品如大黄、芒硝等。组方结构

和解剂至温里剂白虎汤

《伤寒论》

【组成】

石膏一斤

知母六两炙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药量特点:石膏宜重用,量在30g以上。

﹡方名解释:白虎于方位是西方,于季节是秋季,秋天气候转凉,热气渐退;西方于五行属金,主肃杀,生水。依本方清热生津之功效,故名白虎。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和解剂至温里剂【病证】阳明气分热盛证。

充斥内外—壮热,心烦气分热盛热邪伤津—烦渴引饮

热邪迫津外泄—大汗

热盛于经—脉洪有力【病机】温病热邪内传气分气分热盛

伤寒化热内传阳明经津液损伤

【治法】清热生津。

白虎汤

和解剂至温里剂

本方证病机为伤寒之邪化热内传阳明之经,或温邪由卫及气。本方为治疗气分热盛的主方。伤寒邪传阳明之经,由寒化热,或温病热入气分,已无表证,故不恶寒而见高热;热蒸津液外泄,故汗出;热盛伤津,汗出耗液,引水自救,故口渴;邪盛而实,故脉洪大有力。治当清热保津。纯热无积,自然不宜攻下;津液已伤,亦忌苦寒,恐苦极化燥,更伤阴津。唯宜辛寒清热,甘寒生津,于证始合。白虎汤

病机分析和解剂至温里剂

君:石膏—辛甘寒,清热泻火,除烦生津

臣:知母—苦寒质润,清热除烦。一助石膏清肺胃之热,一滋阴润燥以生津。

﹡石膏、知母相须为用,加强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的作用。

佐、使:粳米和中益胃生津止渴炙甘草调和药物白虎汤

和解剂至温里剂辛甘大寒之石膏与苦寒质润之知母,君臣相须而用,清热之力倍增;寒凉的石膏、知母配伍益胃护津的粳米和甘草,防寒凉伤胃,祛邪不伤正。白虎汤

和解剂至温里剂一、辨证要点:本方清热力强,以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白虎四大证)为证治要点。

二、临证加减:后世以本方为主加减使用颇多,适用范围也逐步扩大。如本方加羚角、水牛角,用治温热病气血两燔的高热烦渴,神昏谵语,抽搐等症;加柴胡,又增和解之功,兼治寒热往来,热多寒少;加大黄、芒硝,又可泻热攻积,软坚润燥,治疗高热,口渴,汗出,神昏谵语,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者。消渴病而见烦渴引饮,属胃热者,可加天花粉、芦根、麦门冬等以增强清热生津之力。三.现代运用:常用于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牙龈炎以及小儿夏季热、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属气分热盛者。具有解热、消炎、镇静等作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石膏和知母,尤其是石膏。

白虎汤

和解剂至温里剂a.治大叶性肺炎:一般可用:生石膏45g

知母12g

甘草6g

淮山15g

银花9g鱼腥草15g

参叶9g

桔梗9g

神曲9g。一患儿连续发热3、4天,体温38.5℃以上,前医误认为麻疹,投以发表解热药,麻疹不见透发,病情未见好转。来诊时咳嗽加剧,咯痰伴有血丝,经胸透诊断为大叶性肺炎,医者即以上方加侧柏叶9g治之,两天后症状即好转。b.治流行性乙型脑炎:初起,可用白虎汤加板蓝根、大青叶,或合用银翘散;病情较重,则重用石膏、知母,并加银花、黄芩、竹茹等清热药;如高热日久不退,大汗出后热仍不退,口渴极,舌燥唇裂,便秘,胸烦郁闷,可用白虎加人参汤合大承气汤加减。c.治牙龈炎:表现为齿龈红肿、疼痛、口臭、胃纳不佳,烦躁,夜睡不宁。用白虎汤加两面针12g

蝉衣12g

葛根12g

赤芍12g。d.治肺热鼻衄:白虎汤加侧柏叶9g麦冬12g大蓟18g

茅根18g。白虎汤

和解剂至温里剂e.治糖尿病:适用于口渴多饮,小便频数量多,情绪急躁,自觉内热,脉滑略数。可用白虎汤加生地、淮山、玉米须、天花粉等。4.使用注意:a.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者;脉见浮细或沉者;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者;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等均不可误用。《医方集解》认为它不但清里热,而且还有清肺泻肾火的作用。这个符合临床运用的实践经验。一些表邪未完全尽了,而以气分之热为临床主症者,仍可用白虎汤。

b.《蒲辅周医案》中曾提及一乙型脑炎病患者于一昼夜之内,服石膏4斤之多,出现神呆不语而求诊。曾有一病人,一次用生石膏1斤多,其症由原来高热、烦躁,突然变成手足冰冷、呼吸急促、脉搏数疾。因此要注意掌握石膏的用量,一般来说,在疗程中服食石膏的总量不宜超过1斤或1.5斤。

c.本方临床应用时多酌情加味,很少单纯用白虎汤。许多医生在应用时,不用粳米,认为既属实热,就不必益胃气,若胃气虚弱,当以健脾养阴为好,故喜用淮山代粳米。此外本方之甘草一般用生甘草,有助于生津止渴。白虎汤

和解剂至温里剂附方:

1.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加人参。治白虎汤证而汗多,脉虚大者。适用于气分热盛而又气阴两伤之证。

2.白虎加桂枝汤:白虎汤加桂枝。治温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疼,时呕者。亦治风湿热痹见壮热,烦躁,关节肿痛,口渴苔白,脉弦数者。

3.白虎加苍术汤:白虎汤加苍术。清热与燥湿并用,治湿温病热重于湿,症见白虎汤证兼胸痞身重、苔黄腻而干者,亦治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等。

4.柴胡白虎汤:白虎汤加柴胡。治寒热往来,热多寒少。

5.银翘白虎汤:白虎汤加银花、连翘。治乙型脑炎(轻型),退烧效果很好。

6.白虎承气汤:白虎汤加大黄、芒硝。治高热、口渴、汗出、神昏谵语,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者。体现清下并用。白虎汤

和解剂至温里剂

参考文献:

《伤寒明理论》“白虎,西方金神也。应秋而归于肺。热甚于内者,以寒下之;热甚于外者,以凉解之;其有中外俱热,内不得泄,外不得发者,非此汤不能解也。”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热,寒能胜胃火,寒性沉降,辛能走外,两擅内外之能。”

《医学衷中参西录》“夫石膏之质甚重,七八钱不过一大撮耳。以微寒之药,欲用一大撮扑灭寒温燎原之热,又何能大效?是以愚用生石膏以外感实热,轻证亦必用至两许;若实热炽盛,又恒用至四、五两或七八两……且尝观历代方书……有一证用至数十斤。”

《温热经纬》“方中行曰:白虎者西方之金神,司秋之阴兽。虎啸谷风冷,凉风酷暑消,神于解热,莫如白虎”白虎汤

和解剂至温里剂竹叶石膏汤

《伤寒论》

【组成】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

人参二两

粳米半升炙甘草二两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和解剂至温里剂【病证】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末清,气

津两伤证。

薰蒸于内:身热多汗、虚烦不寐余热末清

犯胃,胃气不和:心胸烦闷,气逆

欲呕。

气津两伤:口干喜饮,舌红少苔脉虚

【病机】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治法】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竹叶石膏汤

和解剂至温里剂君:石膏——清热生津清透气分余热,除烦止渴,并防止邪除烦止渴热复炽、死灰复燃,即叶天士所谓竹叶——清热除烦“炉烟虽息,灰中有火”。臣:人参——益气生津麦冬——养阴生津佐:半夏——降逆止呕使:粳米——养胃益气和中炙甘草调和药性竹叶石膏汤

全方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祛邪扶正兼顾,清而不寒,补而不滞,为一首清补两顾之剂,使热清烦除,气津得复,诸症自愈。和解剂至温里剂一.辨证要点:本方在《伤寒论》中治“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证。凡热病过程中见气津已伤,身热有汗不退,胃失和降等均可使用。对于暑热病发热气津已伤者,尤为适合。使用本方,以身热多汗,气逆欲呕,烦渴喜饮,口干,舌红少苔,脉虚数为证治要点。

二.临证加减:若胃阴不足,胃火上炎,口舌糜烂,可加石斛、花粉等;若胃火炽盛,消谷善饥,舌红脉数者可加知母、花粉等。三.现代运用:中暑、夏季热、流脑后期等发热气津已伤,糖尿病的口渴多饮属胃热阴伤者亦可应用。四、类方比较:竹叶石膏汤

和解剂至温里剂

石膏配知母,相须为用,清热生津力强,善治伤寒化热内传阳明经,或温病气分热盛等白虎汤正实邪盛证。以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有力为辨证要点,是清气分热之代表方,属大寒之剂。

均能清热生津,用治温病热入气分证。证见

身热,汗出,口渴,心烦,脉数等证者。

清补并用,以清为主。清热生津中并能益气竹叶石

和胃,用治热入气分,气津两伤,胃气不和

膏汤之证。凡身热汗多,渴心烦,并兼见气逆欲呕,脉虚数者多用之,属清补之剂。

和解剂至温里剂

白虎汤证为正实邪盛,本证则为热势已衰,余热未清而气津两伤。热既衰且胃气不和,故去苦寒质润的知母,加人参、麦冬益气生津,竹叶除烦,半夏和胃。方中半夏虽温,但配入清热生津药中,则温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且有助于输转津液,使参、麦补而不滞。与白虎汤相比,正如《医宗金鉴》所言:“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白虎汤

竹叶石膏汤组成同

石膏甘草粳米异知母竹叶人参半夏麦冬功用同

清热生津异清热之力较强益气生津之力较强,并能和胃降逆主治同

气分热证异阳明气分热盛之证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和解剂至温里剂第二节清营凉血

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之证。邪热传营见有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或斑疹隐隐等;热入血分则见出血,发斑,如狂,谵语,舌绛起刺等。适应证组方结构以清营凉血药为主,如生地、犀角等;邪热传营尚可透出气分而解,常配清气透热之品,如银花、竹叶等;热入血分,每多迫血妄行而致出血、发斑,而且络伤血溢每易留瘀,热与血结亦可成瘀,故还需配用丹皮、赤芍等散瘀凉血,使止血而不留瘀。邪热伤阴,常配养阴之品,如麦冬、玄参等。和解剂至温里剂

清营汤

《温病条辨》

【组成】

犀角三钱生地黄五钱元参三钱竹叶心一钱

麦冬三钱丹参二钱银花三钱黄连一钱五

连翘二钱(连心用)

【用法】

上药,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现代用法:犀角磨汁兑服,余药作汤,分三次温服。现一般用水牛角代替犀角,量大(30~60克),镑片先熬。和解剂至温里剂【病证】热入营分证。

营分属阴,营阴受伤:身热夜甚,舌绛而干,口渴或不渴,脉细数迫近血分:斑疹隐隐营气通心,热扰心营:时有谵语神烦少寐【病机】温热病,热邪内传营分,灼伤营阴,

扰乱心神,但尚未入血分。

【治法】清营解毒,透热养阴邪热传营清营汤和解剂至温里剂方证分析清营汤

本方所治为温邪传营。由于邪初传营,气分之热犹盛,胃津损伤故身热口渴;若气分热势已衰,营分热邪偏盛,热蒸营阴上承于口,则本应口渴而反不渴。故口渴与否可作为热在气在营偏多偏少的辨证依据。目喜开、闭不一,是火热之邪欲从外泄,阴阳不相既济所致。邪热传营,伏于阴分,入夜阳气内归营阴,与热相合,故身热以入夜犹甚为特征,此种发热与一般热证不同,可作为邪热入营的辨证依据。热入营阴,累及心包,神明欲乱而时有谵语,神烦少寐。热入营分,已近血分,血有外溢之势而斑疹隐隐。营分有热则舌绛,营阴已伤则舌绛而干。此证已非单纯气分热盛可比,不仅营阴已伤,且营热有向血分发展的趋势,故治疗应清营解毒,透热养阴。和解剂至温里剂

君: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散瘀。臣:生地凉血滋阴麦冬清热养阴清营热、滋营阴,扶正祛邪。玄参降火滋阴佐:银花清热解毒,轻宣透邪,使营分之邪透出气分连翘而解。此即叶天士所说“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三药皆入竹叶之理。心经,兼黄连清心泻火解毒;使药之用。丹参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且可防热与血结。

◆方中银花、连翘、竹叶、黄连的配伍意义:

1.温邪传营,热毒较盛,用银、翘、黄连,可增强君药清热解毒,以消除致病之因。

2.气分之热未罢,得此可以清气,与犀角配伍,以收气营两清之效。

3.营分热盛,得银、翘、竹叶之辛凉宣透,可使热达腠开,引营分之热从外而解,体现透热转气法。

清营汤和解剂至温里剂以犀角配生地、玄参体现了“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的配伍方法;营热伤阴,故用麦冬、生地、玄参清热养阴,治热盛伤阴;热入营血易于致瘀,配用丹参既能加强清心解毒,又能活血散瘀,以防瘀热互结,使清营泄热而不留瘀。

全方以清营解毒为主,辅以养阴生津和透热转气,使入营邪热透出气分而解诸症自除。清营汤和解剂至温里剂一.辨证要点:本方主治温病热邪传入营分证。以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为证治要点。邪热传营,必见绛舌,乃营阴受伤,血液变浓所致。本方虽名“清营汤”,实寓气营两清之法,故对热病初入营分,而气分之热尚未尽解者,亦可用之。二.临证加减:●可按气分证与营分证的侧重点调整方中药量:若气分热偏盛宜重用银花、连翘、黄连、竹叶,也可加石膏、知母;营分热盛,则重用水牛角、生地、玄参。若加大青叶、板蓝根、贯众、蚤休、蒲公英等,可增强本方解毒之功。●若神昏谵语较重:加安宫牛黄丸●若高热烦躁抽搐:加羚羊角、钩藤、地龙,或紫雪丹●若寸脉细数,舌干较甚者,可去黄连,以免苦燥伤阴。清营汤和解剂至温里剂三.现代应用:

现常用于治疗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肠伤寒或其他热性病,具有高热烦躁,舌绛而干等营分见证者。四.使用注意:

1.方中犀角,药源缺乏,价格昂贵,临床可用水牛角代替,但药量宜重,常在30克以上。

2.原书指出“苔白滑者,不可与也”。使用本方应注意舌诊,舌质绛而苔白滑,是夹湿之象,误用本方,则助湿留邪,延长病情(因方中生地、麦冬、玄参等是养阴滋腻之品)。故必须舌绛而干方能使用本方。清营汤和解剂至温里剂病案分析

患者,男,62岁,持续发热7日来院急诊。

证见发热,体温达39,全身肢体酸疼。发热夜间尤甚,唇干齿燥,口渴不欲饮,下肢散在性红疹,尿黄赤不畅,大便秘结,舌红绛无苔,脉弦细数。西医检查:X线右下肺纹理增粗。诊为发热待查,结缔组织病,曾用抗生素治疗三日,效果不显。

清营汤和解剂至温里剂辨证:热毒炽盛,热入营分证。治法:清营凉血,透热养阴。方药:清营汤加减水牛角30g生地30g板兰根30g金银花15g

丹皮10g杏仁10g连翘10g制大黄15g用法:水牛角镑片先煎30分钟,再下余药。

上药服用二日,高热渐退,下肢红疹趋淡,大便亦行,舌红,苔薄,脉弦略数。原方去大黄加鸡内金10克。三剂后热退,红疹消退。再服五剂,诸症消失。后随访无发。和解剂至温里剂犀角地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