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习作: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范文点评)-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作文能力提升(统编版)_第1页
第三单元习作: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范文点评)-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作文能力提升(统编版)_第2页
第三单元习作: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范文点评)-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作文能力提升(统编版)_第3页
第三单元习作: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范文点评)-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作文能力提升(统编版)_第4页
第三单元习作: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范文点评)-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作文能力提升(统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习作: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范文点评)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1.明确要求:(1)材料介绍了汉字哪些方面的历史?通过什么方式呈现了汉字书法艺术?为什么要调查不规范汉字的使用情况?(2)增强学生对汉字的自豪感,产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树立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3)能围绕汉字历史、汉字书法或其他感兴趣的与汉字有关的内容搜集资料,或者能调查学校、社会用字不规范的情况,写简单的研究报告。(4)围绕生活中用字不规范的情况,开展简单的研究。2.方法点拨:(1)审清题材:题目要求根据自己掌握的汉字知识进行写作,可以感受汉字的有趣故事,了解汉字的文化,可以写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也可以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也可以写自己错别字的经历或闹的笑话,还可以写学习带来的收获。(想象作文)(2)审清内容:我们平时读书、看报、写文章,都离不开汉字。你对汉字有什么了解?★汉字产生于几千年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沿用至今。★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曾对一些周边国家的文字产生过重要影响。……你一定想更多地了解汉字吧!让我们开展综合性学习,一起遨游汉字王国,感受汉字的有趣,了解汉字文化,并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3)审清重点:能围绕汉字历史、汉字书法或其他感兴趣的与汉字有关的内容搜集资料,或者能调查学校、社会用字不规范的情况,写简单的研究报告。3.思路引导:以习作《我爱汉字》为例来说明:以习作《街头错别字调差报告》为例来说明:【范文点评一】范文展示关于用字不规范的研究报告一、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存在着错别字,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错别字对我们和会有什么不良影响呢?又该如何改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展开了一次调查。二、研究方法1.街头调查。2.网上查询。3.班中采访。三、资料整理(一)街头调查街头错别字主要分为两类:1.商家故意把字写错,以达到广告宣传的效果。如:卖面膜的商店的招牌上写着“膜法E国”,故意把“魔”写成“膜”;卖卤制品的商店招牌上写着“卤制深”,其实是借用了“鲁智深”的读音;等等。2.商家不清楚正确字形,把字写错。一家小店的招牌上写的是“老郭商电”,“商电”应为“商店”;一家烩面馆的招牌上写着“会面”,还有一家写的是“绘面”;一家早餐店的菜单中,把“豆浆”写成了“豆桨”。(二)网上查询1.弹幕、聊天记录中出现同音错别字。听音频或看视频的人为了省事,用语音输人法发消息,虽然快捷,却会出现很多同音错别字;或者发现打错了也不修改,将错就错。2.影视剧字幕中出现错别字。如果用五笔输人法输人,就很容易出现字形相近的错字,如把“用”打成“周”;或者录入人员打出了同音字却没有检査出来等。(三)班中采访同学的作业中出现错别字的原因主要有三个:1.遇到不会写的字懒得査字典,就用同音字或形近字来代替。2.没有记牢字形或没有真正理解汉字的含义及使用方法,稀里糊涂地使用。3.原本会写,但粗心大意写错了。四、研究结论1.错别字的形成原因:商家为了吸引顾客眼球故意把字写错;网友为了省事和录人人员工作不够严谨,把字打错;学生懒惰、学字不扎实、粗心大意,把字写错;大家见多不怪、不以为错反而认为有趣搞笑,也助长了错别字的蔓延。2.错别字的不良影响:如果小学生误认为某些错别字是对的,势必会影响他们对汉字的学习和使用,以及对汉字的传承和发展。五、改善建议1.政府监管部门要做好监管工作,营造正确书写和使用汉字的良好社会氛围。2.家长在看到错别字时要提醒孩子,提高孩子对错别字的辨别能力。.3.学生要从自己做起,减少甚至杜绝写错别字。让我们一起努力,为规范汉字使用,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吧!名师点评贴近生活:“膜法王国”“卤制深”……生活中有大量的“错字”招牌,小作者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现象,并把这些现象记录、整理了下来,这样的调查容贴近生活,十分具有研究意义。角度多样:小作者从商家、网友、学生、公众等多个角度总结了错别字出现的原因,真严谨!在归纳、总结研究结论时,可以像小作者这样,从多个角度看问题,会更加全面哦!针对性强;小作者分别对政府监管部门、家长和学生提出了三条建议,角度多样。这些建议与上文的研究结论联系紧密,针对性强。像小作者这样,结合自己的研究结论,对不同群体提出合适的建议,能让研究报告的实用性更强哟。亮点借鉴错别字在生活中很常见,小作者能关注到这些错别字,并从错别字的形成原因、不良影响和改善方法这几个角度入手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实用意义。受到使用者、使用场所等的影响,错别字的形成原因有很多,小作者能够从多个角度收集资料、思考结论,全面而严谨;小作者还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样的研究和写作方法值得借鉴。【范文点评二】范文点评关于汉字谐音的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与汉字谐音有关的现象,如谐音故事、歇后语、笑话等。谐音有什么作用?在哪里可以经常看到汉字谐音的现象呢?针对这些问题,我展开了一次研究。二、研究方法1.上网查询资料。2.询问老师或家长。3.查阅相关书籍。三、资料归纳1.谐音的释义:(1)谐协音律;(2)谐和的声音;(3)字词的声韵相同或相近(4)谐音是一种修辞手法。2.谐音故事举例:某IT公司(互联网技术公司)的员工走进一家小饭馆,他对老板说:“请问一下,你们这边需要客户端吗?”老板正忙着指挥服务员上菜,随口回了一句:“我们这儿一般是服务员端,但忙不过来的时候,客户如果等不及,自己端也行。”3.关于谐音的踪迹(1)寓意吉祥。如:过年吃福橘、年糕,寓意纳福招吉、年年高升;画年画时画蝙蝠寓意“添福”,画“鹿”寓意“添禄”等。(2)谐音在歇后语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如:井里竹--有原因(有圆音);唐僧的书本正经(一本真经)。(3)谐音在对联中的广泛使用。如:上联--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下联--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蒲”“桃”谐音“葡萄”,“梅”“桂”谐音“玫瑰”。(4)古诗中广泛使用谐音。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里的“晴”和“情”是谐音。4.最喜欢使用谐音的是商家。有一些商家为了吸引更多顾客,采用谐音制作招牌或编写广告词。在日常生活里的那些常见的广告语中,也经常可以见到谐音的身影。四、研究结论1.谐音故事可以让人放松心情、笑口常开,大众喜闻乐见。2.谐音在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歇后语、古诗、对联中都有谐音现象。3.谐音在商业活动中得到了大量使用。名师点评研究全面:小作者关注到了谐音踪迹的不同类别,并分门别类地把它们整理了出来。在每个分类之下,小作者都举出了相应的例子,这样的研究很全面!结论简洁:谐音故事可以让人“放松心情”“笑口常开”,谐音在“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谐音“在商业活动中得到了大量使用”,小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全方位地总结了研究结论。亮点借鉴谐音现象广泛地存在于生活中,小作者能够从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着手研究,可见关注生活、勤于思考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本篇研究报告的一大亮点就是研究角度全面,小作者搜集了谐音的释义、谐音故事、谐音踪迹等,内容十分丰富。全面的研究角度、丰富的研究内容有助于得出客观、准确的结论,小作者的研究方法值得学习!【范文点评三】范文展示关于汉字的历史的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汉字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文字。,至少有四千年的历史,今天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汉字是殷商时期刻在甲骨上和铸在铜器上的文字。汉字是怎样产生的?汉字经历了哪些演变的过程?汉字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对汉字的历史作了一次研究。二、研究方法1.查阅书籍和报刊。2.上网查询资料。3.询问身边的人。三、资料整理1.起源传说在上古时期,部落中的人们居住在山上,附近有老虎出没。一天,仓颉的伙伴约他去打老虎,为民除害。临行的时候,仓颉在墙上画了一只老虎,旁边又画了一个圆圈,中间点了一个点,表示他上山打老虎,在太阳落山的时候会回来。母亲回来之后,看到墙上的图案,却误以为仓颉被老虎逼得跳井了。仓颉的母亲伤心欲绝,泪流满面,晕倒在井边。仓颉打虎回家之后,得知此事,意识到必须发明一些符号避免再发生这种误会。后来,仓颉成为黄帝的史官,他游历四方,从野兽的脚印中受到启发,创造出了汉字。2.演变汉字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汉字七体”,即:甲骨文(商)→金文(周)→篆书(秦)→隶书(汉)→草书(汉)→楷书(魏晋)→行书(西汉至东汉)。(1)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股商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2)金文因为周朝称铜为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铭文铸刻在钟鼎上的数量最多,所以又叫作“钟鼎文”。(3)篆书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等;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也是秦始皇实施“书同文”采用的字体。(4)隶书隶书始创于秦朝,分为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5)草书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大约从东晋开始,把汉代的草书称作“章草”,将当时的新体草书称作“今草”。(6)楷书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7)行书行书大约是在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产生的,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3.影响汉字在历史上对文明的传播有着重要作用,汉字对周边国家的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在日本、越南和朝鲜半岛汉字被融合成不同的语言文字。四、研究结论1.传说汉字是上古时期的仓颉根据野兽的脚印研究创造出来的。2.汉字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汉字七体”,即:甲骨文(商)→金文(周)→篆书(秦)→隶书(汉)→草书(汉)→楷书(魏晋)→行书(西汉至东汉)。3.汉字对周边国家的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名师点评汉字可研究的方面很多,小作者选取了“汉字的历史”这一角度展开研究。由“汉字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文字”引入“汉字的历史”这一研究的话题。围绕“汉字的历史”的研究内容,提出了“汉字是怎样产生的”等相关的研究问题,写清楚研究的目的。依据“汉字的历史”搜集资料,从“起源”“演变”“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资料的整理与呈现。对“金文”的由来解释得清楚明白。简洁明了地介绍了汉字的影响。简洁明了地介绍了汉字的影响。针对资料整理中的“起源”“演变”“影响”三个方面,依次进行归纳,提炼了三条简洁明了的结论。亮点借鉴小作者从汉字的众多研究内容中筛选,确定了“汉字的历史”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从“起源”“演变”“影响”三个方面收集、整理资料,并条理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使读者对汉字的发展有了全面的了解。病文修改修改说明关于“朱”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可见于文献的姓氏有5662个,其中单姓3484个,复姓2032个,三字姓146个。“朱”姓是怎么来的?历史上姓朱的名人有哪些?现在“朱”姓是不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姓氏?带着这些问题,我对“朱”姓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调查研究。二、研究方法1.网上查阅资料。2.询问身边的人。3.其他方法。三、资料整理1.来源关于朱姓的起源。朱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祁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朱襄氏被尊为朱姓始祖。源于朱襄氏,以先祖名字为氏。朱襄氏是伏羲氏的大臣,被封于朱(今河南商丘柘城),以赤心木朱为图腾。后来朱襄氏成为“炎帝”,三代炎帝朱襄氏均活动于今河南柘城一带,其后代以朱为姓氏。2.历史名人(1)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炎帝。(2)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朱然。(3)三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汉族僧人,高僧朱士行。(4)唐朝为官清廉的政治家、史学家朱敬则。(5)后梁神武元圣孝皇帝朱温。(6)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7)明朝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8)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3.现状据统计,在2018年全国户籍人口中,王、李、张、刘、陈五个姓氏的人口数量占据前五名,“朱”姓的人口数量超过两千万,排名第十四。四、研究结论1.传说“朱”姓来源于上古时代伏羲氏的大臣朱襄氏。朱襄氏被封于朱(今河南商丘柘城),以赤心木朱为图腾,后来成为“炎帝”,均出自朱襄氏的三代炎帝在今河南柘城一带活动,其后代以朱为姓氏。明朝时期,“朱”姓大约有18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位列第十一位。到了现代朱姓在全国各省份中均有分布,江苏省为“朱”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朱姓人口的15%。全国形成了苏浙皖的“朱”姓高密度聚居区。2.历史上,“朱”姓名人辈出,如中国上古时期首领炎帝,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他们在各个领域都闪耀着光芒。3.在2018年全国户籍人口中,王、李、张、刘、陈五个姓氏的人口数量占据前五名。其中,“朱”姓的人口数量超过两千万,排名第十四。在,文献中可以查到删去“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这句话跟文章的中心无关。“中国可见于文献的姓氏有5662个”改为“在中国,文献中可以查到的姓氏有5662个”。修改后,句子更通顺。研究报告应清楚、明确,删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