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
【单元内容概述】
人文主题
本单元以“自然科技”为主题,是“阅读策略”单元,编排了《琥珀》《飞向蓝天的
恐龙》《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千年梦圆在今朝》四篇课文。这些课文不同角度揭示了
自然的奥秘,展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和威力。这样一组文章非常适合激发学生的奇思妙
想,并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因此,课堂要以学生提问为主,教师引导学生敢于提
问,并逐渐提得有价值、有水平,从而促使他们在“提问一一思考一一理解一一辨析一一探
索”中获得体验,形成能力。
课文编排
《琥珀》的作者根据琥珀的样子,展开合理的想象,重点推测了它的形成过程。《飞向
蓝天的恐龙》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文中展示了保存有羽毛的
恐龙化石证据,介绍了恐龙到鸟类的演化过程。《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介绍了纳米技术
的含义及其应用。《千年梦圆在今朝》记叙了中华民族追寻飞天梦的历程。这些课文可以培
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激发想象力、创造力。
语文要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主要基于四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在阅读策略上的进一步发展,
旨在增强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养成阅读时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在提问题
的基础上,本单元还提出了“试着解决”的进一步要求。围绕语文要素,本单元三篇课文的
课后都有“提问题并解决”的要求:《琥珀》的课后给出了“提出不懂的问题”的示范举
例,紧承四年级上册“提出问题”的语文要素,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飞向蓝天的恐
龙》课后要求写下“不懂的问题”,继续引导学生记录、梳理问题;《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
边》课后要求“和同学交流”,给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单元核心目标】
L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尝试通过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
2.发挥“奇思妙想”,创想一种神奇的东西,清楚地介绍这个神奇的事物。
【单元任务群目标】
任务群类型任务群目标
1.会认53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45个字,正确读写47个词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语。
2.理解一些词汇的新含义,并能积累一些具有新含义的词汇。
3.朗读并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L能提出问题,并尝试通过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
2.能理解并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热爱科学,关注科技发展。
4.体会科普作品语句表达的准确、严谨。
5.能根据要求,介绍琥珀的形成过程和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了
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L推荐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灰尘的旅行一一中国科普作品精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选》(李四光)。
2.实践活动:
(1)能够运用作比较的方法,介绍一种事物。
(2)感受阅读科普作品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单元任务群设计】
琥珀形成过程
探寻琥珀奥秘
推测琥珀形成依据
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恐龙飞向蓝天
学习用对比列举的方式介绍事
物
神奇
一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交流
创造纳米技术应用
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理解
飞天梦是怎样实现的
追寻飞天历程
了解航天事业取得的最新成就
5琥珀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科普作品语句表达的准确、严谨。
语言运用: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思维能力: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审美创造:理解作者推测这块琥珀形成的依据。
【课前解析】
关注语文要素:第二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是与自然、科技有关的
科普类文章,它们共同指向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因此
教师要在四年级上册“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多角度提问,并尝试运用多种
方法解决问题,
关注“推测”:《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推测”的定义为“根据已经知道的事物来想象
不知道的事情”《琥珀》这篇文章正是科学家根据琥珀的样子和内部形态,展开合理想象,
编写的一则生动有趣的故事。
关注表达方式:《琥珀》一文是根据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
改写的。课文以讲故事的方式,将原本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教学
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生动形象的想象和科学严谨的推理相结合的行文特点,从而感受语
言的文艺性与思维的严密性。
关注相关名词:松脂:松科植物树干上渗出的胶状液体,主要由松香和松节油组成。化石:
地壳中包存的属于古地质年代的动物或植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
关注拓展阅读:《乌拉波拉故事集》是一本集科学知识与想象情节于一体,可读性非常
强的科普著作集,古怪老头儿乌拉波拉博士给孩子们讲了许多奇异的故事,有小水点的历险、
梦游月球、海底救生、呆子怕鬼、太阳请假、世界末日等。作者柏吉尔用童话的笔调,将深
奥的科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因此这部科普作品又被称作“科学的童话集”。
【教学目标】
L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怒、吼”等15个字,会写
“怒吼、松脂”等15个词语。
2.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4.理解作者推测这块琥珀形成的依据。
【教学重点】
1.提出问题,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解决。
2.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3.体会文章语言表达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想象的依据,能用自己的语言条理清晰地介绍琥珀的样子及
形成过程的依据。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
“怒、吼”等15个生字,会写“怒吼、松脂”等15个词语。
2.能在阅读中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初步了解文章大意,能大致说出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激趣质疑
L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琥珀的新课文。
板书课题:琥珀。(出示课件2)
齐读课题。
2.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琥珀。
(1)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吗?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出示课件3)
(2)用一两句话说一说自己对琥珀的初步印象。
二、初读课文,认字学词
1.教师引导:听课文范读。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提出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出示课件
4)
3.学认字,出示词语:琥珀嗡嗡松脂拂拭渗出前俯后仰挣扎一番埋
在澎湃
指名读,师生及时更正:注意读准“松脂Zhi澎湃pɑi"(出示课件5)
4..交流:识字方法
出示词语“琥珀”,观察这两个字,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这两个字左边都是“王字旁”,右半边表发音,它们都是形声字。
追问:联想以前的学习经验,还有哪些同类词呢?
预设:珊瑚玻璃珍珠玛瑙
教师小结:这些词大多表示有光泽、比较珍贵的东西。(出示课件6)
5.小知识。
了解琥珀: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透明,有淡黄色、褐色或红褐色等多种美丽的颜色,
有的带香味。琥珀很“娇气”,怕敲击,怕暴晒,怕高温,怕酒精……包裹着小生命的琥珀
是很珍贵的。(出示课件7)
了解松脂:松树的树干上渗出来的胶状液体。(出示课件8)
6.学习多音字“扎”,出示句子“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在这里读
“zhd”,表示勉强支持。
预设读音:扎针Zhd扎营Zhd表示①刺。②驻扎。
扎辫子Zd扎风筝Za表示捆,缠束。(出示课件9)
7.学写字
出示生字,学生自由读生字,说说每个生字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出示课件10)
“怒”:右上部分是一个“又”字。
“吼”:中间的“子”最后一笔是提。
“拭”:左窄右宽,右边的“式”没有撇。
“辣”:左边的“辛”,竖要变成竖撇,不可写成直竖。
“番”:上宽下窄,注意上半部分的书写。
8.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餐”:上部两部应缩小;下部“食”的撇捺舒展,起到上托下覆的作用。(出示课件
11)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9.词语解释(出示课件12)
挣扎:竭力支撑或摆脱。
渗出:多指液体,向外流出来。
黏稠:又黏又稠。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10.交流:读了课文,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是怎样试着解决的?说一说吧。(出示课
件13)
预设问题L形成这块琥珀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预设问题2:开头为什么要介绍太阳暖暖地照着?
预设问题3:琥珀是如何被发现的?
(1)点拨问题1:夏日,太阳暖暖地照着。
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
很长的时间。
地壳变化。(出示课件14)
(2)点拨问题2:开头为什么要介绍太阳暖暖地照着?
预设句子:一个夏日,太阳暖暖地照着,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绿叶在树上飒飒地
响。
点拨:夏日,天气炎热,松脂才可以融化。(出示课件15)
(3)点拨问题3:琥珀是如何被发现的?
预设句子:渔民父子两人走在海滩上,儿子挖出脚下沙里的硬东西,父亲告诉孩子那是
琥珀。(出示课件16)
(设计意图:学习中,让学生抓关键字词,在读中领悟、读中思考,由词人文,在掌握
阅读方法的同时,提升阅读能力。)
二、整体感知
L提问:课文围绕这块琥珀,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出示课件17)
(1)组织学生认真默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2)反馈交流:琥珀的形成一一第一至十二自然段。
琥珀的发现及由此展开的推测一一第十三至十七自然段。
2.布置任务,小组合作: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琥珀的小故事,请你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
词,然后梳理故事脉络,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出示课件18)
反馈交流:划出表示时间的词“一个夏日”“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又是几千年
过去了”
板书:故事发生的时间
教师引导:课文由松脂球的形成、松脂球变成化石两部分。(出示课件19)
3.梳理故事脉络,学生完成表格,反馈交流。
交流中逐步出示:(出示课件20)
时间自然段地点人物事情
一个夏日1——9海边树林里苍蝇、蜘蛛蜘蛛扑向落在松树上的苍蝇,一大
的松树上滴松脂落下来,把它俩包裹在一起
几十年,10——12古老的森林包裹在松脂里陆地被海水淹没,松脂球被埋进了
儿百年,f大海的苍蝇和蜘蛛泥沙里
几千年,
又是几千
13——17海滩渔民、儿子发现琥珀
教师小结:琥珀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出示课件21)
三、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2、23)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琥珀形成的条件,并能说出作者推测的依据。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聚焦推测,引出故事
1.导入:上节课,我们默读课文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并且知道了这块的琥珀的形成与被
发现。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思路,继续学习《琥珀》。(出示课件24)
2.教师提问:课文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
情形”?(出示课件25)
课件出示: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3.提问:圈出“推测”是什么意思?
要点:根据已知的事情想象未知的事情。
4.引导交流:文中哪些内容是已知的?哪些是作者的推测?(出示课件26)
点拨:(1)已知琥珀的样子。
(2)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出示课件27)
(设计意图:紧扣“推测”一词,让学生理解推测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
道”,辨析出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推测的,为下文理解琥珀的形成奠定基础。)
5.已知琥珀的样子:出示句子: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
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
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出示课件28)
6.学生自读“阅读链接”《琥珀物语》,说说琥珀形成的条件。
(1)学生自由读。
(2)琥珀形成经历的阶段:(出示课件29)
第一阶段:松树等分泌出可以流动的树脂。
第二阶段:沉积物掩埋。
第三阶段:漫长的岁月。
第四阶段:地下高温高压持续作用。
(3)琥珀的形成过程:(出示课件30)
松树等分泌出可以流动的树脂一一树脂被掩埋,有机物挥发成硬树脂一一硬树脂中的有
机物进一步挥发成琥珀
板书:琥珀的形成过程
二、分析故事,探究依据
L推测:默读第1T2自然段,联系《琥珀物语》中琥珀的形成过程,想一想:作者根
据那块琥珀推测出了几万年前故事的哪些详细情形?(出示课件31)
(1)松脂:教师引导:作者为什么推测这个故事发生在松林,而不是其他地方?请说一
说这样推测的依据。
板书:琥珀的发现过程
点拨:根据琥珀的前身是树脂,推测故事发生在松树林中。(出示课件32)
(2)高温:划出关键词句:夏日,太阳暖暖地照着;晌午的太阳热辣辣
点拨:因松脂需要高温,作者又进一步推测出这是一个高温的天气。(出示课件33)
(3)两只虫子:划出关键词句:蜘蛛慢慢爬过来,想把那只苍蝇当作一顿美餐;离小
苍蝇越来越近了。
点拨:由琥珀中两只虫子的样子,推测出蜘蛛捕食苍蝇的情节。(出示课件34)
(4)时间漫长、泥沙掩埋:教师引导划出重点句子: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
一转眼就过去了;后来,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淹没在泥
沙下面;又是几千年过去了。
点拨:由琥珀的形成需要高温高压的持续作用,推测出发生了地质变化。(出示课件
35)
2.教师提问:“推测”与“猜测、猜想”一样吗?
预设:不一样。“推测”指根据已知推想未知,有一定的事理依据。虽然都是想象,但
“推测”的想象从真实中来,与科学相吻合,符合琥珀形成的条件。(出示课件36)
3.教师总结:作者的每一部分推测都是有依据的,主要依据的就是琥珀的形成过程,课
后的阅读链接也提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它与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37)
4.比较“阅读链接”和课文的异同点。
点拨:
同:写琥珀的相关知识,讲述了琥珀的形成。
异:课文用“讲故事”的表达方式更加生动有趣;“阅读链接”语言简明准确、条理分
明。(出示课件38)
三、品析语句,体会生动
过渡:让我们走进故事,读一读第1-13自然段,你觉得琥珀形成过程中哪里写得生动
有趣呢?说一说。(出示课件39)
学生自由读文,圈画语句,写感受。
(1)描写苍蝇的句段。
①指导学生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②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一连串写苍蝇动作的词。
出示:
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阳光下快乐地飞舞。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
那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它伸起腿来婵婵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
袋。它飞了大半天,身上已经沾满了灰尘。
点拨:圈画出写苍蝇动作的词语。(展开、飞舞、穿过、飞进、停、伸、弹撞、拂拭)
提问:你感受到的这只小苍蝇的生活是怎样的?(快乐、悠闲、自在、自由等)
教师小结:一系列动作描写,生动细致,为我们勾画出一个轻松、悠闲的苍蝇,富有
画面感。(出示课件40)
(2)描写蜘蛛的句段。
①出示写蜘蛛的句段。
出示:
忽然,有个蜘蛛慢慢爬过来,想把那只苍蝇当作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
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引导学生体会“慢慢爬过来”“小心地划动”“向下爬”“越来越近”,感受气氛的紧
张。蜘蛛小心翼翼地接近,一心想吃掉小苍蝇。
教师小结:“划”字悄无声息,表现出了蜘蛛为了美食小心谨慎的态度,对猎物志在必
得。(出示课件41)
(3)描写高温环境的句段。
出示:
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在太阳光里闪
闪地发出金黄的光。
点拨:圈画出词语“晌午”“热辣辣”“厚厚”“闪闪”“金黄”等,高温环境的描写,
为故事进一步发展作好了铺垫,设计得巧妙、生动,给我们极大的画面冲击感。(出示课件
4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析文本表达的生动,从而对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点有更深入的
感受。与此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借鉴品析中积累语言。)
四、学生复述,教师点评
1.提出要求:这真是一个生动且具科学性的故事,下面借助表格,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
琥珀形成的过程吧!(出示课件43)
2.出示表格(出示课件44)
3.提示学生复述故事要抓住六要素,重点练习复述“经过”的部分。
“经过”部分要点:
(1)抓住小苍蝇的动作:展开、飞舞、穿过、飞进、停、惮婵翅膀、拂拭。
(2)抓住蜘蛛的动作:慢慢爬、划动、向下爬.....(出示课件45)
教师总结:琥珀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老松树滴下的松脂包住了苍蝇和蜘蛛,
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积成了一个松脂球;二是海水淹没了森林,松脂球淹没在
泥沙下面,经过几千年的时间,松脂球变成了化石。(出示课件46)
板书:琥珀的科学价值
(设计意图:复述故事是一项重要的语言实践活动,能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内化成自己
的语言。在复述中,也可以进一步回顾、理解文本内容。这里让学生依据表格提示复述故事,
渗透了一些复述的方法指导。)
五、主题概括(出示课件48)
《琥珀》一文中,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合理的推测具体地记叙了一块奇特的琥珀的形
成过程,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的科学依据,使我们增长了关于琥珀的科学知识,激发了我们
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板书:丰富的想象合理的推测
六、拓展延伸
出示美丽的琥珀图片。(出示课件49)
七、课堂演练(出示课件50、51)
八、拓展阅读
课下读一读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出示课件52)
【板书设计】
-故事发生的时间'
琥琥珀的形成过程丰富的想象
珀琥珀的发现过程合理的推测
琥珀的科学价值
【教学反思】
《琥珀》这篇课文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作者用活泼、通
俗易懂的文笔,发挥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形成的
过程,从而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科学价值。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和形成的必备条件,并从这块琥珀推想出故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
的审美情趣。
我采用了“篇末入手”的变序教学法,从琥珀的价值入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从科学家
的结论反向推测琥珀形成的过程及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学生显然很有兴趣。但是同样在教
学中存在几点不足: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针对学生朗读的情况,应多指导范读、
引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尤其在描写琥珀的形成过程那一部分,应该抓
住苍蝇本想品食松脂,却不知蜘蛛靠近身处险境;蜘蛛本想吞食苍蝇美餐一顿,浑不知松脂
滴落危在旦夕,或读出小苍蝇的惬意,或品味大蜘蛛的得意,或感悟柏吉尔的同情,虽然对
学生进行了启发,学生也能有所体会,但是情感的升华没有达到高潮。在以后的教学中,仍
然要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语用性,应当在感悟后的基础上读得有情感,有滋味。另外要
注重读写结合,尤其抓住作者描写小苍蝇和蜘蛛的一系列动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并
适时练习写句子。
6飞向蓝天的恐龙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语言运用:能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思维能力:练习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审美创造: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
【课前解析】
关注语文要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在前
一课《琥珀》“提出不懂的问题”基础上,本课要求“写下不懂的问题”,继续引导学生记
录和梳理问题。
关注体裁特征:所谓科普说明文,就是以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说明性文章。语言特点是
逻辑清晰,准确严密,形象生动,常常综合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本文在逻辑讲述上,最典
型、最鲜明的是采用了“先总体概括,再具体分说”的“总分”结构。语言表达准确、严谨
是本文的又一特征,作者多处使用了表程度、表估计、表范围的副词。
关注策略指导: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激发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一方面还要引导他们以
“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尝试解决问题。
关注学法指导:本文就是一篇训练学生信息提取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和复述讲解能力的
好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捕捉关键句,圈画关键词,从而理解每一段的意思;还可以借助
关键词这一“支架”,条理清晰地进行讲述,从而助力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教学目标】
1.认识“钝”等10个生字,会写“笨、钝”等15个字,会写“恐龙、笨重”等16个
词语。
2.默读课文,能写下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3.能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4.能体会课文准确的表达,学习用对比的方式介绍事物。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体会说明文表达的准确性、严谨性。
【教学难点】
能多角度地提出问题,记录整理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钝”等10个生字,会写“笨”等15个字,会写“恐龙、笨重”等16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写下自己不懂的问题,梳理并试着解决。
3.通读全文,了解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提到“恐龙”,大家一定不会陌生。这里有一些关于恐龙图
片,我们来看一下吧。
欣赏图片(出示课件3-7):霸王龙、剑龙、马门溪龙、雷龙、三角龙
2.教师继续追问:欣赏完这些恐龙,谁来说说你对恐龙有哪些了解?
学生根据自己以往的知识储存和学习经验作答。
教师总结(出示课件8):恐龙是古爬行动物。蜥龙类和鸟龙类动物的通称。种类繁多,
体型各异。生活在陆地或沼泽附近。中生代极繁盛,称霸一时,至中生代末期全部灭绝。
3.教师继续追问:那你听说过“飞向蓝天的恐龙”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科普说明
文,题目叫作《飞向蓝天的恐龙》。
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飞向蓝天的恐龙,学生齐读课题。
4.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9):读了这个课题,你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学生思考,提出质疑。
预设: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
恐龙为什么要飞向蓝天?
恐龙还会飞呀,它和鸟类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谈话切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入手,通过对比、
质疑,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强烈欲望。)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L初读课文(出示课件10)
(1)教师播放范读,感悟句子的魅力。
(2)教师提出要求: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给课文标出自
然段;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或工具书,自己试着解决。
(3)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2.学习字词
(出示课件11)出示认字词语:迟钝dCιn描mido绘隧SUl道繁衍ydn十吨
dun脑颅IU膨p6ng大敏捷jie开辟p1崭zh&n新
教师指名读词语,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
(1)(出示课件12)学会识字方法:偏旁识记。例如:“钝”与“吨”,“钝”为车
字旁,“钝”有不锋利,不快;笨,不灵活两种意思,组词为“迟钝、钝器”;“吨”为口
字旁,“吨”为质量单位,1吨=IOOO千克,组词为“一吨、吨位”。“(出示课件13)颅”
中页字旁表示与头有关,组词为“头颅、脑颅”。
(2)(出示课件14)识字游戏:恐龙拼图,指名读、开火车读并随机正音。
(出示课件15)出示写字:笨b6n钝dCιn鸽g5毫hdo凌Ifng末mð
描mido隧SUi移yf态tGi吨dun颅I。膨p6ng肢Zhi翼yi辟Pi
(1)先指名学生在无拼音的情况进行读,开火车读。
(2)再进行听读,纠正字词读音。
(3)学生观察字形,交流生字书写要领,“钝、鸽、凌、描、隧、吨、颅、膨、肢、
辟”为左右结构的字。
(4)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读准字音。
(5)重难点字、易错字进行书写指导:(出示课件16)“毫”与“豪”,“末”与
“未”比较读音和字形上的不同。(出示课件17)“翼”为上中下结构,第一笔和第四笔
都是横折。巧记“翼”字:羽字头,田字腰,共字脚。
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18):在词语理解方面,你有不懂的问题吗?你是怎么解决
的呢?
出示第三组词语解释:凌空翱翔五彩斑斓欣喜若狂茹毛饮血树栖
指导学生进行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预设L我们可以采用联系现实生活的方式进行词语的理解,例如:“凌空翱翔”指在
高高的空中回旋低飞;“五彩斑斓”指颜色灿烂多彩;“欣喜若狂”指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预设2:还可以采用查字典的方式,例如,“茹毛饮血”指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
地生吃禽兽。
预设3(出示课件19):还可以根据课文的插图和联系上下文“树栖”转移到书上生存,
我们就可以推断“树栖”是指在树上休息。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在对于词语理解方面,遇到不懂的词语,我们可以联系
现实生活,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进行理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L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20):默读课文,试着把文章分成3部分,并说说每部分
的意思。用上“先、然后、最后”说完整。
预设(出示课件21):先在第1-2自然段写了大量化石显示,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
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然后在第3-4自然段介绍了恐龙向鸟儿演化的过程。最
后在第5自然段写科学家希望全面揭示恐龙向鸟儿演化的历史进程。
2.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22):再次默读全文,边读边把自己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
批注在课文旁边。
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学生。
3.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23):默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试着解决。小组之间进行谈论交流。
教师过渡:同学们交流完了,老师也有几个问题,你们能帮助老师进行解决吗?
(1)问题1(出示课件24):恐龙与鸟儿有怎样的关系?
预设:在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
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说明了恐龙是经过漫长的演化成了鸟儿。
教师继续追问: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预设:概括全文。
教师提示(出示课件25):中生代是指显生宙(看得见生物的年代,包括古生代、中
生代、新生代)的第二个代。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6500万年前。分为三叠纪、侏
罗纪、白垩纪。主要动物有恐龙类、鱼龙类、翼龙类等。同时也是指爬行动物时代。
教师板书:恐龙演化成鸟类
(2)问题2(出示课件26):是什么为恐龙演化成鸟儿提供了证据?
预设1:在第2自然段的第一句“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
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说明是在骨骼结构上的相似为恐龙演化成鸟儿提供了证据。
教师提示(出示课件27):赫胥黎为英国著名博物学家、教育家。达尔文进化论最杰
出的代表。代表作品有《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脊椎动物解剖学手册》、《进化论和伦
理学》(即《天演论》)等。
预设2(出示课件28):在第2自然段“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
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为恐龙演化成鸟儿提供
了证据,有可能鸟类是恐龙后裔,为假说提供了证据。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研究者们会“欣喜若狂”呢?
预设:因为这是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
教师板书:假说鸟类是恐龙后裔
预设3(出示课件29):在第2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
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它是“点睛之笔”?
预设:因为可以知道辽西的发现为该项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推进了此项研究的进
程,因此,说它是“点睛之笔”。
教师板书:辽西大发现长羽毛证据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不仅回答了老师的疑问,还找出了说服老师的证据,
说明大家真的是在用心思考,非常了不起!这里有一段长有羽毛的恐龙视频,我们一起来看
看,去感受恐龙是怎么长有羽毛的。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出示课件30)。
(设计意图:“在阅读中能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并通过不同方式解决”是本单元的训练重
点。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提问的具体内容,更要关注出发点和落脚点,合并整理去粗取精,
帮助学生提炼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筛选保留最具研究价值的核心问题。)
五、课堂演练(出示课件31)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体会说明文表达的准确性、严谨性,学习用对比的方式介绍事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出示课件32):上节课,我们初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知道了恐龙和鸟儿
的关系,但是科学家们还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
的后裔。
(出示课件33)今天,我们来到恐龙博物馆,担任小小解说员,来简明扼要地介绍恐
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吧!
(设计意图:通过小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兴趣,为本节课重点理解恐龙
演变过程和感受重点字词做铺垫。)
二、精读细研,领悟写法
(一)理解恐龙演变过程
1.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出示课件34):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具体看一看恐龙飞向蓝天
经历了哪几个时期,为介绍恐龙的演变过程准备材料吧!
教师进行巡视指导,随后指名回答。
预设一(出示课件35):在第1、2句“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四千万年
前。它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中说的是第一种恐龙,出
现时间是两亿四千年前,还说了它的形态和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
整个身体。
教师提示:出示恐龙和狗的图片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恐龙形态的理解。
预设二(出示课件36):随后作者写到“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
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用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
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只有几千克。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
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说明在数千年后,繁衍成了一个
“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这些恐龙有“两足奔跑”和“四足行走”的,也有“身材小巧,
体重只有几千克”和“身材小巧,体重只有几千克”的,还有“凶猛异常"''茹毛饮血”和
“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的。
(1)教师提出问题:从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这段话中,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预设:运用了总分结构,先总写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再分写有哪些形态各
异的恐龙。
(2)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在写有哪些形态各异的恐龙时,这里运用了一种表现手法,
你能找出来吗?
预设1(出示课件37):有“两足奔跑”恐龙,也有“四足行走”的恐龙,这里运用了
对比的表现手法,从它们的形态、行走进行了对比。(出示两种恐龙图片进行直观对比。)
预设2(出示课件38):有“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的恐龙,也有“只有几千克”
的恐龙,这里也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从它们的身型、体重进行了对比。(出示图片进行
直观对比。)
预设3(出示课件39):有“凶猛异常,食肉动物”的恐龙,也有“温顺可爱,以植物
为食”的恐龙,这里也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从它们的性情、食性进行了对比。(出示两
种恐龙图片进行直观对比。)
预设三(出示课件40):随后说“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越来越像
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体
表长出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说明这些形态各异的恐龙其中一部分演变成了
“猎食性恐龙”,它们的身体逐渐变小,越来越像鸟类。(出示两种恐龙图片进行直观对
比。)
预设四(出示课件41):还有一些种类学会了飞行,说“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
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
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先转移到树上生存,最终能够主动飞行。(出示恐龙
图片进行直观观看。)
预设五(出示课件42):还有一种是在奔跑中学会飞翔,从文中说“不过,另一种看
法是,飞行并非始于树栖生活。有些科学家推测,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的恐龙,在奔
跑的过程中学会了飞翔”,是地面上就带有的羽毛,并在奔跑的过程中学会了飞翔。
2.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43):我们的小小解说员们说的非常棒,将恐龙飞向蓝天的
每一个时期演变过程都说了出来,那我们再次来总结一下这些飞向蓝天的恐龙所经历的时期
吧,哪位同学来说说?
教师指名回答,并给予鼓励。
预设:恐龙在飞向蓝天所经历的时期,首先是在两亿四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出现。然
后在数千万年后,繁衍成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而这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其中一些猎食
性恐龙身体逐渐变小,使得一些种类转移到树上,慢慢具备滑翔能力,最终能主动飞行;还
有一种带羽毛的恐龙在奔跑的过程中学会了飞翔。
3.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44):你能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了吗?
教师出示每一个时期恐龙的图片,加深学生对恐龙的认识。教师指名回答。
预设:两亿四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出现,随后在数千万年后,繁衍成形态各异的庞大
家族(出示形态各异的恐龙图片),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主动飞行;带羽毛的恐龙在奔跑中
学会飞翔。
(二)研读、体会语段,
1.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出示课件45):我们理解了恐龙飞向蓝天的每一个时期的演变过
程,课文中还有不少语句表达很准确,请你找出这样的语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预设一(出示课件46):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
空翱翔的鸟儿。
教师提出问题:“一支”和“漫长的”可以删去吗?
预设:不可以,“一支”是说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是说经历了
长时间的演化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这体现了用词的准确、严谨。
预设二(出示课件47):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越来越像鸟类。其
中,猎食性恐龙的身体变小,越来越像鸟类。
教师提出问题:从这里的哪些词你觉得表达得很准确?
预设:从“一些”和“逐渐地”这两个词,“一些”表示不是所有的恐龙;“逐渐地”
表示是逐步地,慢慢地,有过程。
预设三(出示课件48):有些科学家推测,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的恐龙,在奔
跑的过程中学会了飞翔。
教师提出问题1:“推测”是什么意思?
预设:“推测”是指根据已知情况,按一定道理推论未知。
教师提出问题2:把“推测”换成“猜测”可不可以?读一读换后的句子,并回答“猜
测”是什么意思?
预设:猜测是根据某些线索或全凭想象来寻找正确的解答。科学家的推测是有依据、有
道理的,是推论出来的,不是靠想象,因此不能换成“猜测”。
预设四(出示课件49):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
教师提出问题1:“全面”是什么意思?
预设:“全面”是表示科学家希望在大致揭示的基础上,对这一历史进行更全面、更加
深入的揭示,获取更多证据。
教师提出问题2:把“全面”去掉可不可以?读一读去掉后的句子。
预设:不可以。去掉“全面”后,说明还没能揭示,而课文表明恐龙向鸟类的演化过程
已经有了大致的揭示,所以不能去掉“全面”。
2.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50):学完课文,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吗?试着运用今
天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自己解决吧!
3.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51):进行小练笔,照样子写一段话。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用
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
巧,体重只有几千克。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
以植物为食。
教师提示:在第1句“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作为
总起句,而后文的三个“有些”是对这些形态各异的恐龙进行对比分写,因此仿照句子的时
候不仅需要分写时对比着写,还需要从不同的方面对比着来写。
学生进行练习,反馈交流,师生点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析文本说明的准确、表达的生动,从而对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特
点有更深的认知和感悟,渗透科学严谨的思维品质。)
三、主题概括,拓展延伸
1.主题概括(出示课件53)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关于“鸟类起源于恐龙”假说的文章,介绍了恐龙的一支向
鸟类演化的过程,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
2.扩展延伸(出示课件54)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盘点五大鸟恐龙。
四、课堂演练(出示课件55)
【板书设计】
/4砂龙充化成鸟炎令足!用
飞
探渴
向
IKMt鸟员是沿无后裔家求
密
生今
天利中发现il西大发现长羽毛证谓
物化
的
臭之
恐、禧变过程星一代竹加一庞大区旗一
小避
走堀食性砂床一飞向宜天
美好愿望金面得求逐至遇桂
【教学反思】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2课,介绍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
说。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诀”。之所以把它放在第二
课,是建立在上一课《琥珀》“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要求“写下不懂的问题”。
根据以往经验,“恐龙”话题在学生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学们不但不陌生,而且
有一部分其至是超级发烧友,对恐龙知识几乎如数家珍。然而,本篇课文在学习过程中是有
难度和障碍的。一、进化知识远不及恐龙故事吸引人;二、学生普遍缺乏考古认知;三、课
文较长,以点带面不易把握;四、质疑提问的思维训练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忽视,是
学生的弱项
基于以上认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力争体现三个原则:
第一,“学生主体”原则。即学生思,学生说,学生画,学生疯,学生写,尤以学生
“思”更为明显,且重穿始终,从开头的对课题提问,预习时对课文提出并写下不懂的问题,
结尾处收尾关照引发质疑,处处将学生思维推在前面,力求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第二,“文体特征”原则。科普说明文既不同于童话故事以情节取胜,又区别于一般的
科学论著,它兼具科学的严谨与艺术的生动。所以第二课时每一部分都在双线进行,让学生
在理性思考的同时,也能获得感性感受。
第三,“能力训练”原则。本篇文章在中年级属于偏长的课文,课上时间有限,不能面
面俱到。因此全文要把握重点段,段内要关注重点句,句中要提取关键词。教学中,教师反
复引导学生捕捉关键词,从而形成准确理解和整体概括的能力。
7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了解纳米技术的含义及其应用,感受前沿科技发展。提升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感受文章在语言表达上的准确、严谨。
思维能力:学会自主查找资料,并结合查找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提出不懂的问
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审美创造:了解纳米物质的新奇特性,感受科技的魅力。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前解析】
关注语言特色:本文为说明文,在语言表达方面较为准确严谨,运用了不少说明文的写
作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等。此外,课文中出现了不少科技术语,较难懂的科技术语需要
结合资料,做到朗读与理解相结合,在朗读中感受到纳米的“小”。
关注思考:纳米、纳米技术及其应用对学生来说相对陌生,教学时应关注学生思考,积
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解决。同时契合本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以提出问题、
相互交流为途径,直抵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乒、乓”等∏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率”,会写“纳、拥”等15个字,会
写“纳米、无能为力”等16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把科技术语读正确。
3.能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交流。
4.能结合查找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重点】
L能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交流。
2.能自主查找资料,并结合查找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难点】
能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交流,尝试解决。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乒、乓”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率”,会写“纳、拥”等15个字,会
写“纳米、无能为力”等16个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
3.能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出示课件2)
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想邀请你们一起看一个关于纳米技术的视频,说说看完这
个视频后,你有什么想法呢?(出示课件3)
预设生1:纳米技术真神奇啊!
教师:纳米技术真的这么神奇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看看在我们身边的纳
米技术!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L教师播放范读,学生感受。(出示课件4)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文中的科技术语。
3.学认字(出示课件5)
课件出示词语,教师问:标红字体是易读错的难点词,在不出示拼音的情况下,谁有信
心读对读准呢?
学生举手,教师点名读。
教师:“乒”“乓”两个字是易混淆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教师出示拼音,引导学生拼读:哪一组能来挑战一下拼读所有词语?
开火车读,再齐读。
4.多音字(出示课件6)
教师:谁能来读一读课文中的这句话?
学生举手,教师点名读。
教师引导:“率”是个多音字,文中提到的“死亡率”的读音是什么呢?
预设生:读音是“1U。
教师:你能再说出几个相同读音的词语吗?
预设生1:概率。
预设生2:效率。
预设生3:频率。
教师:通过这些词我们可以发现,当它读作“1自”时,表达的意思通常与数量比值有关。
那么它的另一个读音是什么呢?你能说出几个代表词语吗?
预设生1:另一个读音是“shuGi”,统率。
预设生2:率领。
教师:当它读作“shudi”时,一般都有带领的意思。请同学们读一读“率”的两个读
音及其组词。
5.识字方法
教师引导: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识记这些生字吗?
①预设生1:我可以把“乒”“乓”合成一个“兵”字,撇在左边就是“ping”,点在
右边就读“pang”,左右都有就是“兵”字。(出示课件7)
教师:这个方法真是太妙了!要记住“乒”“乓”两个字可以用兵分两路法。老师也有
一个有趣的识字方法跟大家分享。“只因自大多一点,惹得人人都讨厌。”请同学们猜一猜,
这是哪个字呢?
预设生:是“臭”字。
教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动脉留置针护理规范与流程
- 转本录取就业协议书
- 项目开发责任协议书
- 转让牛蛙场地协议书
- 顶名购房资格协议书
- 造价咨询挂靠协议书
- 车位使用租赁协议书
- 护理人才竞聘演讲
- 驾照内部保密协议书
- 钢板废料出售协议书
- 2025年行政执法证考试必考题库及答案(共四套)
- 《律师事务所管理办法》(全文)
- 校长国培计划培训成果汇报
- 2025年河北省职业院校高职组“食品安全与质量检测”技能大赛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2024版)解读
- 2024版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内容解读
- 浙江省台州市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 遵纪守法从我做起主题班会课件
- DB4102-T 002-2024 黄河鲤池塘养殖技术规范
- 45001-202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及应对措施表(各部门)
- 电梯安装修理维护管理手册+程序文件+表格-符合TSG 07-2019特种设备质量保证管理体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