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贡市第一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原卷)_第1页
四川省自贡市第一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原卷)_第2页
四川省自贡市第一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原卷)_第3页
四川省自贡市第一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原卷)_第4页
四川省自贡市第一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原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四川省自贡市第一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原卷)2022~2023学年度高2025届第二学期期中测试

语文试卷

测试时间:150分钟;测试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解析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微善,真性情。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格刚烈,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待人谦和,且品行坚韧,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B.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C.材料二中胡菊人认为能治疗宝钗“热毒”的“冷香丸”,折射了宝钗的悲剧。

D.材料三通过对宝钗诸多细节分析,推断出曹雪芹模糊手法使宝钗更立体,增加了读者对宝钗的多种解读。

2.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理由阐释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一项是()

A.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B.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C.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D.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3.下列说法中,证明宝钗不“奸”理由,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C.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D.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4.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5.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1.B2.D3.B

4.所选文段采用总分总结构,首段提出“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这一说法有可商榷之处”总起全文,然后分别在二、三段通过文本的分析,分开论述断言“其奸”不可取。最后总结曹雪芹恰是通过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增加人物的可读性。

5.材料一:“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这是人物形象的真实塑造角度,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而是具有复杂性。材料二:“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可见立场不同,评价不同。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材料三:“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可见的写作手法也影响了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错误,由原文“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可知,是“有些女子”和“另一些女子”,选项范围扩大。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由材料二“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可知,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内容在材料二第四段。选项内容在材料二第二段“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与胡菊人先生的见解不同,可见,这种解释不是胡菊人先生的。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观点态度的能力。

B.“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错误,原文材料三第三段“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的能力。

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材料三第一段“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明确观点,中间两段“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采用并列结构分开论述;“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总结全文。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这是是典型的举例论证,论证了“有待商榷”这一观点,进而证明曹雪芹塑造宝钗这一形象的特点与成功。

文章有破有立。“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属于要驳倒的观点,“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属于立论,先承认对方观点有道理,再转而阐述观点的不合理性,以退为进,说理严密。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材料一“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这是人物形象的真实塑造角度,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而是具有复杂性。

材料二“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可见立场不同,评价不同。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

材料三“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可见的写作手法也影响了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二、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凶犯

契诃夫

在法院审讯官面前站着的是一个身材矮小、瘦弱无比的庄稼汉,穿着花粗布衬衫和打补丁的裤子。他的脸上胡子拉碴的,一脸的麻子,两条浓眉耷拉着,让人很难看清他的眼睛。他脸上的表情十分冷漠。他还光着脚。

“丹尼斯·格利果利耶夫!”审讯官开口说道,“你往前站一点儿,回答我们的问题。本月7日,也就是7月7日早晨,铁路护路员巡查路况时,在141俄里处,当场发现你在拧铁轨上用来固定枕木的螺丝帽。瞧,就是这种螺丝帽……他便把你和螺丝帽扣留了。是这样吗?”

“啥?”

“事情是护路员说的那样吗?”

“是的。”

“好的。嗯,那你拧螺丝帽干嘛?”

“啥?”

“你别老‘啥、啥的’,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你拧螺丝帽干嘛?”

“要是不干嘛,我就不去拧了。”丹尼斯声音嘶哑地说,斜着眼睛看着天花板。

“那你用螺丝帽做什么?”

“就那种螺丝帽吗?我们用它做钓鱼坠儿。”

“你说的‘我们’是指哪些人?”

“我们,就是老百姓呗……也就是克利莫夫斯克村的农民。”

“听着,老兄,你别跟我装糊涂了,用不着胡扯什么钓鱼坠儿!”

“我打娘胎里生下来就没撒过谎,在这里我敢撒谎吗?”丹尼斯嘟囔着,眨巴着眼睛,“再说了,大人,没有坠儿能行吗?你把鱼饵或者蚯蚓挂到鱼钩上,要是没有坠儿,它能沉到水底吗?我撒谎了吗……”丹尼斯发出了一阵冷笑。

“这样说来,你拧下这个螺丝帽就是为了拿它做钓鱼坠儿了?”

“不为这个又为啥呢?它又不能当羊拐子玩儿!”

“你也可以拿铅块、子弹壳做坠儿啊,或者钉子什么……”

“铅块在路上捡不到,得去买,而钉子又不合适。螺丝帽虽然难弄,但比其他东西都要好……很沉,而且有个窟窿。”

“你装什么糊涂!难道你还没弄清楚,笨蛋,你这一拧会拧出什么后果?如果护路员没有发现,火车就有可能出轨,就会死很多人!而这些人是你害死的!”

“大人!我干嘛要害他们呢?难道我是恶棍吗?”

“在你看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火车出了事故呢?虽然你只拧掉了两三个螺丝帽,但也许火车就是因为这而出了事!”

丹尼斯阴笑着,半信半疑地眯起眼睛看着审讯官:

“得了吧!这些年来,全村人都在拧螺丝帽,还不是照样平安无事?假如我撬了铁轨或是搬了一根木头放在铁路上,哎呀,那么,火车可能会被撞翻,可是……呸!就那么一个螺丝帽!”

“你知道不,就是那些螺丝帽把铁轨固定在枕木上的!”

“这个我们懂……我们又没拧下所有的螺丝帽……还留着许多呢。”

丹尼斯打了个哈欠,并在嘴巴上画了个十字。

“去年这里就有一列火车出轨,”审讯官说,“我现在终于明白了,是什么原因导致去年的火车脱轨了……我终于弄明白了!”

“您可是读过书的人,所以您是懂道理的人,您刚才所说的,句句在理。而那个护路员不过就是个乡巴佬,什么都不懂。他抓住我的衣领就把我给拽来了……”

“你听着,《刑法》第一千零八十一条规定:凡蓄意破坏铁路,致使该路上行驶中的运输工具发生危险,且肇事者明知该行为有可能将造成灾……你不可能不知道,拧掉螺丝帽会引发什么后果……该肇事者当判处流放并服苦役。”

“您当然知道得最清楚了……可我们是睁眼瞎……我们哪懂这些啊!”

“你其实什么都懂!你只是在撒谎,装糊涂而已!”

“我为什么要撒谎呢?如果您不信,就到村里去问问……没有钓鱼坠儿只能钓到欧鳇鱼。”

“嗨,住嘴……”

整个法庭鸦雀无声。丹尼斯不时地变换双腿的位置,望着铺着绿色桌布的桌子,使劲儿眨巴着眼睛,仿佛他看到的不是铺着绿绒布的桌子,而是刺眼的阳光。审讯官在快速地写着什么。

“我可以走了吗?”丹尼斯沉默了一会儿,问道。

“不行。我得先把你抓起来,然后让你去坐牢。”

丹尼斯不再眨眼,微微抬起浓眉,疑惑地望着审讯官。

“为什么要坐牢呢?大人,我没空,我还得去赶集呢,还得到叶戈尔那里要回三卢布的油钱……”

“住嘴,别吵了……”

“如果真的犯了事,我也认了,可就这样去……要是您怀疑我欠税,我的大人,您可别相信村主任……村主任算账时净作假,这一点我可以向老天爷赌咒……”

“我烦透你了,喂,谢敏!”审讯官吼道,“把他带下去!”

“我们家三兄弟,”丹尼斯嘟囔着,两名强壮的法警正拽着他走出审讯室,“兄弟帮兄弟又不是义务……兄弟交不上税,而我丹尼斯却去承担什么责任……你是什么狗屁法官!……你们应该靠本事断案,不应该无中生……哪怕是该被刀剐,也得犯了事才行啊,也要凭良心啊……”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丹尼斯因为拧铁轨上的螺丝帽而被带上法庭,成为审判对象,理由是他的行为可能会对社会造成伤害。这篇小说逼真地刻画了丹尼斯的真实状态,为我们展现了他受审的全过程。

B.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了人物的身份及关系。丹尼斯下意识地将“我”说成“我们”这个细节,表明他的言行举止完全是从他的阶级地位出发,遵从了本阶级固有的认知与习惯。

C.“你只是在撒谎,装糊涂而已!”属于语言描写,这里的丹尼斯是真诚的,他是真的不懂,他完全没有“撒谎”。在有没有撒谎这个细节上,审讯官是真的冤枉了丹尼斯。

D.丹尼斯开始并不懂法,但是文中提到他仿佛看到了“刺眼的阳光”,意味着经过这场审判他终于意识到自己触犯了法律。他的整个心理变化过程也反映了从无知到醒悟的转变。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篇小说的情节并不曲折离奇。小说开门见山,引出主要人物,从正面交代了庄稼汉的贫穷。“他脸上的表情十分冷漠”这一细节,为后文丹尼斯审判时的反应和态度埋下伏笔。

B.本文擅长使用典型的生活语言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如丹尼斯说“又不能当羊拐子玩儿”,从中仿佛能看到丹尼斯作为庄稼汉的生活日常,使读者身临其境。

C.丹尼斯与审讯官身份、看法迥异,这构成了基本的矛盾冲突,二人的对话带来了极具感染力的讽刺幽默效果。从“笨蛋”“住嘴”可看出对丹尼斯这类顽劣之人的鄙夷和强烈的批判。

D.契诃夫的小说多短小精悍,朴素精练,学者称这种写作特色为“加倍的简练”。本文运用大量的白描,主要通过审判官与丹尼斯的动作、语言呈现了一出法庭荒诞剧,给读者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

8.全文有多次对丹尼斯眼神的描写,请结合前后文,分析划线处几次眼神描写背后的人物心理活动。

9.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以结构紧凑著称,本文使用了哪些方式来使结构紧凑?请结合文本分析。

6.D7.C

8.①第一次“斜着眼睛”,表现丹尼斯面对法官的质询,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法庭的审讯是可笑的,“斜着眼睛”透露出他对法庭法官的蔑视。

②第二次“半信半疑地眯起眼睛”,虽然丹尼斯还是不相信法官的话,但是内心已经出现疑虑松动,开始有意识的为自己的行为作辩护。

③第三次“使劲儿眨巴眼睛”,面对法官提到火车翻车的实例以及可能会面临的刑事处罚,丹尼斯开始有些惶恐紧张。

④第四次“丹尼斯不再眨眼”,丹尼斯如梦初醒,再次从法官处确认自己可能会坐牢,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感到十分震惊,但是依然不愿认罪。

9.①设置了相对集中的场景,本篇小说选取庭审的一段来进行横段面的描写,将情节、人物都尽可能压缩集中,使作品结构紧凑精巧。

②利用对话的叙述形式,交代了丹尼斯受审的前因后果以及经过,同时对话中也涉及到了一些社会背景,减少了冗长的背景叙述和说明。

③安排了推动情节的重要线索,“螺丝帽”作为串联起小说情节的关键元素,是行文的线索,更是矛盾的焦点,前呼后应,使文章结构紧凑。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他的整个心理变化过程也反映了从无知到醒悟的转变”错误。丹尼斯最后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自己可能会坐牢,但是依然不愿认罪,所以并没有醒悟。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从‘笨蛋’‘住嘴’可看出对丹尼斯这类顽劣之人的鄙夷和强烈的批判”错误。“笨蛋”“住嘴”这些词都是法官说的话,法官面对丹尼斯的愚昧无知而感到气愤、生气,用这些词语是为了塑造法官的形象,并不是对丹尼斯这类顽劣之人的鄙夷和强烈的批判。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

结合“你别老‘啥、啥的’,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你拧螺丝帽干嘛?”“‘要是不干嘛,我就不去拧了。’丹尼斯声音嘶哑地说,斜着眼睛看着天花板”可知,法官问丹尼斯拧螺丝帽干嘛,丹尼斯斜着眼睛看着天花板,回答说要是不干嘛,我就不去拧了。第一次“斜着眼睛”,表现丹尼斯面对法官的质询,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法庭的审讯是可笑的,“斜着眼睛”透露出他对法庭法官的蔑视。

结合“在你看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火车出了事故呢?虽然你只拧掉了两三个螺丝帽,但也许火车就是因为这而出了事!”“丹尼斯阴笑着,半信半疑地眯起眼睛看着审讯官”“这个我们懂……我们又没拧下所有的螺丝帽……还留着许多呢”可知,丹尼斯半信半疑地眯起眼睛看着审讯官,并解释说又没拧下所有的螺丝帽,还留着许多呢。第二次“半信半疑地眯起眼睛”,虽然丹尼斯还是不相信法官的话,但是内心已经出现疑虑松动,开始有意识的为自己的行为作辩护。

结合“你听着,《刑法》第一千零八十一条规定:凡蓄意破坏铁路,致使该路上行驶中的运输工具发生危险,且肇事者明知该行为有可能将造成灾……你不可能不知道,拧掉螺丝帽会引发什么后果……该肇事者当判处流放并服苦役”“整个法庭鸦雀无声。丹尼斯不时地变换双腿的位置,望着铺着绿色桌布的桌子,使劲儿眨巴着眼睛,仿佛他看到的不是铺着绿绒布的桌子,而是刺眼的阳光。审讯官在快速地写着什么”可知,法官读了《刑法》第一千零八十一条规定,肇事者当判处流放并服苦役,丹尼斯听后不时地变换双腿的位置,使劲儿眨巴着眼睛。第三次“使劲儿眨巴眼睛”,面对法官提到火车翻车的实例以及可能会面临的刑事处罚,丹尼斯开始有些惶恐紧张。

结合“不行。我得先把你抓起来,然后让你去坐牢”“丹尼斯不再眨眼,微微抬起浓眉,疑惑地望着审讯官”“如果真的犯了事,我也认了,可就这样去……要是您怀疑我欠税,我的大人,您可别相信村主任……村主任算账时净作假,这一点我可以向老天爷赌咒……”可知,法官说抓起来,然后去坐牢,此时丹尼斯不再眨眼,但是他还认为自己没有犯事。第四次“丹尼斯不再眨眼”,丹尼斯如梦初醒,再次从法官处确认自己可能会坐牢,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感到十分震惊,但是依然不愿认罪。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表述技巧的能力。

设置了相对集中的场景,丹尼斯因为拧铁轨上的螺丝帽而被带上法庭,成为审判对象,小说逼真地刻画了丹尼斯在法庭上的真实状态,为我们展现了他受审的全过程。小说选取庭审的一段来进行横段面的描写,将情节、人物都尽可能压缩集中,使作品结构紧凑精巧。

利用对话的叙述形式,全篇几乎全为对话,由法院审讯官和丹尼斯的对话构成小说的主要内容,在对话中呈现人物的言行和心理、在个性化的人物对语中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通过对话交代了丹尼斯受审的前因后果以及经过。结合“如果真的犯了事,我也认了,可就这样去……要是您怀疑我欠税,我的大人,您可别相信村主任……村主任算账时净作假,这一点我可以向老天爷赌咒……”可知,丹尼斯提到了欠税,村主任算账时净作假,对话中也涉及到了一些社会背景,减少了冗长的背景叙述和说明。

安排了推动情节的重要线索,法官的审判是因为丹尼斯拧了“螺丝帽”,法官认为丹尼斯拧“螺丝帽”犯罪,但是丹尼斯不认为有罪,不愿认罪。文章围绕“螺丝帽”展开,串联起小说的情节,是行文的线索,更是矛盾的焦点,前呼后应,使文章结构紧凑。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宓,字师复,丞相俊卿之子。少尝及登朱熹之门,熹器异之。嘉定七年,入监奏院,时无敢慷慨言者,宓上封事言:“宫中宴饮或至无节,非时赐予为数浩穰,一人蔬食而嫔御不废于击鲜,边事方殷而桩积反资于妄用,此宫闱仪刑有未正也。大臣所用非亲即故,执政择易制之人,台谏用慎默之士,都司枢掾,无非亲昵,贪吏靡不得志,廉士动招怨尤,此朝廷权柄有所分也。钞盐变易,楮币秤提,安边所创立,固执己见,动失人心,败军之将蹴跻殿岩,庸鄙之夫久尹京兆,宿将有守成之功,以小过而贬,三牙无汗马之劳,托公勤而擢,此政令刑赏多所舛逆也。若能交饬内外,一正纪纲,天且不雨,臣请伏面谩之罪。”奏入,丞相史弥远不乐,而中宫庆寿,三牙献遗,至是为之罢却。寻迁军器监簿。九年,宓遂请罢,归。在告日,擢太府丞,不拜,出知南康军。诣史弥远别,弥远曰:“子言甚切当,第愚昧不能行,殊有愧耳。”至官,岁大侵,奏蠲其赋十之九。会流民群集,宓就役之,筑江堤,而给其食。时造白鹿洞,与诸生讨论。改知南剑州。时大旱疫,蠲逋赋十数万,且弛新输三之一,躬率僚吏持钱粟药饵户给之。知漳州,未行,闻宁宗崩,呜咽累日。亡何,请致仕。宝庆二年,提点广东刑狱,章复三上,迄不就。直秘阁,主管崇禧观,宓拜祠命而辞职名。卒,进职一等致仕。三学诸生以起宓为请,而没已阅月矣。初宓之在朝也寺丞丁熵往使金宓叹曰世仇未复何以好为饯诗有百年中国岂无人之句后数年,闻关外不靖,以书抵熵曰:“蜀口去关外虽远,实如一身。近事可寒心,皆士大夫之罪,岂非贿道不绝之故耶?”熵服其言。

(节选自《宋史·陈宓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宓之在朝也/寺丞丁熵往使金/宓叹曰/世仇未复/何以好为饯诗/有百年中国岂无人之句/

B.初/宓之在朝也/寺丞丁熵往/使金必叹曰/世仇未复/何以好为/饯诗有百年中国岂无人之句/

C.初/宓之在朝也/寺丞丁熵往使金/宓叹曰/世仇未复/何以好为/饯诗有百年中国岂无人之句/

D.初/宓之在朝也/寺丞丁熵往/使金宓叹曰/世仇未复/何以好为饯诗/有百年中国岂无人之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事,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奏陈秘密事项,防止泄漏,装入黑色口袋,贴上双重封条呈进。

B.台谏,台宫与谏官的合称。唐宋时以专司纠弹的御史为台官,以职掌建言的谏议大夫等为谏官。

C.楮币,指宋、金、元时发行的“会子”“宝券”等纸币。因多用楮皮纸制成,故名,后亦泛指纸币。

D.致仕,古代官员因为年龄大、身患疾病辞官归家,或者不称职、犯错主动辞去官职统称“致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宓出身官宦之家,是当时丞相陈俊卿的儿子,年轻时候曾经跟随朱熹学习,并深得朱熹欣赏。

B.陈宓直言敢谏,任职进奏院时,当时朝廷已经没有人愿意情绪激昂地表述意见,他却上书直言。

C.陈必为政有方,在南康军任上,以荒年减免百姓赋税、给游荡聚集者劳役惩罚等措施有效治理。

D.陈宓忠心朝廷,宁宗驾崩,他痛哭了多日;边境动荡,他深表忧心,认为是官员讨好金人导致。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庸鄙之夫久尹京兆,宿将有守成之功,以小过而贬。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4.陈宓在进奏院任时上书言事,主要指出了哪些弊端?请简要概括。

10.C11.D12.C

13.(1)庸常浅陋的人长期担任京兆尹之职,有戍守边关功劳的老将,因为微小的过错被贬职。

(2)派遣将领把守关口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的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发生。

14.①宫廷用度没有节制;

②大臣任人唯亲;

③朝廷赏罚混乱。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初,陈宓在朝廷的时候,寺丞丁熵前往出使金国,陈宓感叹道:“世仇未报,凭什么交好呢?”饯别诗中有“百年中国岂无人”的诗句。

“使金”的主语是“寺丞丁熵”,共同构成主谓结构,二者不应断开,且“宓”是“叹”的主语,前面需断开。故排除BD。

“何……为”是固定句式,“为”是句末语气词,后面断开,且“饯诗”是“有”的主语,前面断开,故排除AD。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D.“或者不称职、犯错主动辞去官职统称‘致仕’”错误,致仕又称退休、致事、悬车、乞骸骨等,即古代官员因年龄、健康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离开职位、退休养老的现象。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以荒年减免百姓赋税、给游荡聚集者劳役惩罚等措施有效治理”错误。原文“至官,岁大侵,奏蠲其赋十之九。会流民群集,宓就役之,筑江堤,而给其食”。句意:到了任上,粮食严重数收,奏请免除十分之九的赋税,恰逢流亡之人聚集,陈宓安排他们差事,让他们修筑江堤,然后供给他们食物。可知“奏蠲”是奏请免除,而非自己减免;“筑江堤,而给其食”供给游荡聚集者劳役食物,而没有惩罚。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庸鄙”,庸常浅陋,平庸鄙俗;“尹京兆”,名词作动词,担任京兆尹之职;“宿”,年龄高,岁数大,年老的;“以小过而贬”,被动句,因为微小的过错被贬职。

(2)“所以”,……原因;“……者,……也”,判断句;“出入”,进来;“非常”,意外的变故。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一人蔬食而嫔御不废于击鲜,边事方殷而桩积反资于妄用,此宫闱仪刑有未正也”可知,一人的饭菜然而侍妾却不停地宰杀活物,边事频频而国库反而被乱用,这是宫廷的礼仪规章不正,可知宫廷用度的浪费不合法度。可概括出:宫廷用度没有节制。

从“大臣所用非亲即故,执政择易制之人”可知,大臣所任用之人不是亲属就是朋友,可知大臣在任用人才方面凭借亲疏。可概括出:大臣任人唯亲。

从“败军之将躐跻殿岩,庸鄙之夫久尹京兆,宿将有守成之功,以小过而贬”可知,打了败仗的将领却越级上升成统帅,庸常浅陋的人长期担任京兆尹之职,有戍守边关功劳的老将,因为微小的过错被贬职,可知朝廷赏罚惩戒不明。可概括出:朝廷赏罚混乱。

参考解答:

陈宓,字师复,是丞相陈俊卿的儿子。少年时曾经到朱熹门下学习,朱熹很器重他,嘉定七年,入京任职进奏院。当时没有敢于慷慨陈词的人,陈宓呈上密封的奏章说:“宫中设宴聚饮有时不讲法度,不合时令的赏赐为数众多,一人的饭菜然而侍妾却不停地宰杀活物,边事频频而国库反而被乱用,这是宫廷的礼仪规章不正啊。大臣所任用之人不是亲属就是朋友,执政选择易于管控之人,谏官任用谨慎沉默之人,无论是都司还是枢密院的属官,无不是亲近之人,贪官污吏没有不得志的,廉洁之士动辄遭受责怪,这是朝廷的权力不够集中啊。钞盐法的变更,楮币权衡,安边之策的创立,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失去人心,打了败仗的将领却越级上升成统帅,庸常浅陋的人长期担任京兆尹之职,有戍守边关功劳的老将,因为微小的过错被贬职,三牙没有战功,依托祖先的勤勉得到提升,这是政令中惩罚奖赏多有悖逆啊。如果能够整顿内外,匡正法度,天不下雨,我请求受当面欺蒙之罪,奏章入朝,丞相史弥远不高兴,而中宫正在庆寿,三牙奉赠财物,至此因此取消,不久升任军器监簿。九年,陈宓请求罢官,归家。在请告之日,被提升为大府丞,他没接受任命,后外调出任掌管南康军,到史弥远那里告别,弥远说:“你的话很正确,只是(我)愚昧不能采纳施行,特别感到惭愧而已。”到了任上,粮食严重歉收,奏请免除十分之九的赋税,恰逢流亡之人聚集,陈宓安排他们差事,让他们修筑江堤,然后供给他们食物,当时造访白鹿洞,与学生研讨辩论,改任南剑州知州。当时遭受大旱瘟疫,免除未交的赋税十余万,并且缓交三分之一新的捐税,亲自率领幕僚拿着钱粮药物逐户送达,出任漳州知州,未及成行,听闻宁宗驾崩,痛哭多日,不久,请求退休。宝庆二年,任命为广东刑狱提点,奏章又多次呈上,始终没有就职。任直秘阁,主管崇禧观,宓接受祠禄之官的任命而辞去职衔。最终,进升官职一等退休。三学诸生请求起用陈宓,而陈已殁一个月了。当初,陈宓在朝廷的时候,寺丞丁熵前往出使金国,陈宓感叹道:“世仇未报,凭什么交好呢?”饯别诗中有“百年中国岂无人”的诗句。后多年,听说关外不安宁,写书信给丁熵说:“四川距离关外虽然遥远,实如一体。近来诸事让人心寒,都是士大夫的罪过,难道不是贿赂之道没有断绝的缘故吗?”丁熵对他的话表示信服。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访秋

李商隐

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

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

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

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

时年三十五岁,李商隐被郑亚聘为幕中掌书记,五月到达桂州。诗人在政治上受到排挤,且此次南行,家眷留于长安,远道间关,孑然一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登上高楼遥望北方的家乡,西风吹来,酒意全消,而放眼望去,故园杳不可见,心情更加郁闷。着一“望”字,领起全篇。

B.颔联诗人纵目望去,落日的余辉正照在江岸上,江中归船的帆席鼓满西风,正在轻快地驶回。诗人借景抒情,表述乘船归家的喜悦。

C.颈联用“烟”“龙潭”“霞”“鸟道”四种物象,就组成了一幅桂州美丽的山水画,笔墨经济,画意浓郁,使人如身临其境。

D.尾联写殷勤地报告秋意的,只有火红的丹枫。“只是”二字,真实地写出了桂州秋天的特点和在桂州的孤独的处境和落寞情怀。

16.清代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评价李商隐“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善于埋没意绪”,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

15.B16.①借景抒情,巧妙地用具有桂州特点的景色,来烘染出自己的乡思,隐而不显,含蕴深沉;②使用反衬手法,“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一句通过落日归帆的景象,来表现自己有家难归的苦闷;③使用烘染的手法,“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一句通过对龙潭鸟道的描写,来进一步暗示自己的乡思;④用“殷勤”和“报”,将丹枫人格化,在一片苍茫寥落中,特别报告了令人忆念而寻访的秋意,显得多么富有深情。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表述乘船归家的喜悦”错误。诗人在颔联中使用了反衬手法,通过落日归帆的景象,表现了自己有家难归的苦闷。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善于埋没意绪”,是说没有直接表露情感的句子和词语,情感抒发含蓄蕴藉。

颔联只用“江皋”“落日”“帆席”“归风”四种意象,就生动地画出了一幅落日归帆图;颈联也仅采“烟”“龙潭”“霞”“鸟道”四种意象,就组成了一幅桂州山水画,笔墨经济,画意浓郁,使人如身临其境。诗人巧妙地用具有桂州特点的景色,来烘染出自己的乡思,隐而不显,含蕴深沉。可见,诗人善于借景抒情,选取典型意象抒发内心的情感。

颔联“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是说诗人纵目望去,落日的余晖正照在江岸上,江中归船的帆席鼓满西风,正在轻快地驶回。见此情景,诗人想到自己的家乡远在万里之外,不知何时才能归去,当此西风落日之际,家中的妻儿说不定正在急切盼望自己呢,心中不免涌起异乡作客的惆怅。可见,使用反衬手法,通过落日归帆的景象,来表现自己有家难归的苦闷。

颈联“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是说渐起的暮霭,有如轻纱般地笼罩在龙潭上,潭水一片银白;余霞照在只有鸟儿才能飞过的高峻的山上,山山岭岭被映成一片红色。这两句初看起来,山红水白,好像在描绘一片美景,但仔细品味,却不难发现包孕其中的异乡情调,以及客居异地时在日暮时分很容易勾起的乡国之思,诗人使用了烘染的手法,巧妙地用具有桂州特点的景色,来烘染出自己的乡思,隐而不显,含蕴深沉,通过对“龙潭”“鸟道”的描写,来进一步暗示自己的乡思。

尾联“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是说诗人因为思乡,连北方的秋色也觉得可爱,所以要登搂寻访秋意。然而,因为“桂州地暖无秋色”,登楼而访,却望不见往年习见的北方秋色,心情格外怅惘。而此时此地,那殷勤地报告秋意的,只有一树树火红的枫树,给人一点点难得的慰藉。诗人使用拟人手法,用“殷勤”和“报”,将丹枫人格化,在一片苍茫寥落中,特别报告了令人忆念而寻访的秋意,显得多么富有深情。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乡村中常听到的声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日观峰以西诸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

(3)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哂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狗吠深巷中②.鸡鸣桑树颠③.绛皓驳色④.而皆若偻⑤.为国以礼⑥.其言不让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吠”“颠”“皓”“驳”“偻”。

六、语言综合运用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我们的语文生活中,逻辑是无处不在的:烛之武入情入理的分析挽救了国家,这是外交中的逻辑;林庚细致辨析“木叶”的内涵与使用的场合,这是文艺鉴赏中的逻辑;王安石以雄辩的论说驳斥对变法的非难,这是治国理政中的逻辑;“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热情奔放的诗句中,也同样包含着逻辑……

学点儿逻辑,可以增强我们的思维能力,增进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逻辑能够让我们化繁为简,去伪存真,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洞察问题的本质。学点儿逻辑,你会发现:逻辑不神秘,过去你就自觉不自觉地用过它;逻辑很有用,它能让你的思考更加严谨周密,阅读与表述更具洞见,更富理性。

18.下列各句中,内部逻辑关系成立的一项是()

A.“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没关系,汤不烫,我一点也不痛。”

B.听到祥林嫂的死讯,鲁四老爷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C.盘点盖茨、乔布斯这些大富豪,辍学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因此大学毕业实无必要。

D.近体诗要么是律诗,要么是绝句。杜甫的《登高》是律诗,所以它一定不会是绝句。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述效果。

18.D19.①形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了表述气势。

②用三个“这是……逻辑”语句从外交、文艺鉴赏、治国理政等方面举例论证,证明逻辑在语文生活中无处不在。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逻辑知识的能力。

A.服务员的回答偷换论题,顾客的“请当心”不是提醒服务员小心烫伤,而是提醒其不要将自己的汤弄脏。

B.鲁四老爷的责备强加因果,祥林嫂的死不由自己做主,与年关时的祝福没有因果关系。

C.得出的结论以偏概全,用少部分大学生辍学而成功的例子无法证明大学毕业没有必要。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句子“烛之武入情入理的分析挽救了国家,这是外交中的逻辑;林庚细致辨析‘木叶’的内涵与使用的场合,这是文艺鉴赏中的逻辑;王安石以雄辩的论说驳斥对变法的非难,这是治国理政中的逻辑”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句子句式一致,形式整齐,内容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增强了表述气势。

“烛之武入情入理的分析挽救了国家,这是外交中的逻辑”“林庚细致辨析‘木叶’的内涵与使用的场合,这是文艺鉴赏中的逻辑”“王安石以雄辩的论说驳斥对变法的非难,这是治国理政中的逻辑”用三个“这是……的逻辑”语句从外交、文艺鉴赏、治国理政三个方面举例论证,从而证明逻辑在语文生活中无处不在,引起读者对逻辑的重视。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籍今译的根本目的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主要依靠什么才得以____①____呢?毫无疑问就是大量的古籍文献。今译作为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桥梁。今译的读者群体是非专业的传统文化学习者和爱好者,具有时代特色和大众特性。不同于传统的经传注疏,今译力求古籍内容完整、准确地涌现,同时只要求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归根结底,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重点在于社会大众对古籍的熟悉与亲近。而要让广大读者了解古籍、走进古籍、热爱古籍,从而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今译无疑是最好的门径。

古书今译是一项涉及文字学、版本学、校勘学、训诂学等的难度很大且有着很强学术性的在古籍整理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工作。一部好的今译不仅有利于普通读者理解原著,还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参考资料,其价值是____②____的。那些认为今译不过是

____③____,可以轻而易举完成,甚至认为其可有可无的看法,不仅是一种偏见,更是对今译的隔膜与无知。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①生生不息②显而易见③雕虫小技

21.不同于传统的经传注疏,今译力求古籍内容完整、准确的再现,同时还要求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画线处是个问句,而后文“毫无疑问就是大量的古籍文献”给出了解析。再结合后文“归根结底,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可知,此处应是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关,说明其一直能流传到现在,故可填“生生不息”。生生不息:指变化和新生事物的发生;不断地生长、繁殖。

第二空,根据前文“一部好的今译不仅有利于普通读者理解原著,还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参考资料”可知,一部好的今译作品具有重要的价值,这是很明显的,因此可填“显而易见”。显而易见:形容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楚。

第三空,根据后文“形容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楚”可知,一些人认为今译是很容易完成的工作,故可填“雕虫小技”。雕虫小技:比喻小技或微不足道的技能。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共有两处语病:

一是搭配不当,“古籍内容……涌现”搭配不当,“涌现”应改成“再现”;

二是搭配不当,“要求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是对前面完整、准确再现古籍内容的进一步要求,而非只要求读者理解,故应将“只要求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的“只”改为“还”。

七、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既不屑与众人为伍,因为我们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和判断;我们又害怕与众不同,这意味着要承担被孤立和排挤的风险。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谈到了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矛盾心理:作为个体生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都有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在面对同样的事物时,不同的人往往也会有相异的判断与选择。人们都倾向于相信和依赖自己的理念,都不愿意从众声、随大流,都愿意呈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色彩,保持自我的独立性。但是,人是具有社会性的生命个体,本能地会倾向于与团结、融合、共生于群体之中,与众不同则必定付出相应的代价,作为“异类”,大概率会被他人投以异样的目光、被群体所排斥、孤立、放逐,从而失去舒适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孤军奋战、不被接纳的困境。两者之间,何去何从?是选择独树一帜、保持自我、甘愿孤独,还是融入集体、随分从时、泯然众人?两种观点并无是非对错,考生都可以进行选择。此外,也可以辩证地看待问题,指出两种态度均有其合理性,关键在于何时应坚持自我,特立独行,何时应与时舒卷,同声大众。

如选择保持自我的独立性,则可以从“怎么想”和“如何做”两个层面来组织思路。首先论述个性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性,再指出保持独立思考、独特见解的正确与可贵,援引论据,论证人们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接下来再具体指出塑造敢于“与众不同”个性的方法,并提醒人们亦不可矫枉过正,不可为了追求与众不同而刻意做作。最后收束观点,总结全文。

立意:

1.敢于孤独,尊重自我。

2.正则可从,邪则可离。

3.自洽至上,从心所欲。

4.群而不党,和光同尘。2022~2023学年度高2025届第二学期期中测试

语文试卷

测试时间:150分钟;测试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解析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微善,真性情。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格刚烈,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待人谦和,且品行坚韧,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B.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C.材料二中胡菊人认为能治疗宝钗“热毒”的“冷香丸”,折射了宝钗的悲剧。

D.材料三通过对宝钗诸多细节的分析,推断出曹雪芹模糊手法使宝钗更立体,增加了读者对宝钗的多种解读。

2.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理由阐释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一项是()

A.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B.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C.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D.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3.下列说法中,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C.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正常反应。

D.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4.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5.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二、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凶犯

契诃夫

在法院审讯官面前站着的是一个身材矮小、瘦弱无比的庄稼汉,穿着花粗布衬衫和打补丁的裤子。他的脸上胡子拉碴的,一脸的麻子,两条浓眉耷拉着,让人很难看清他的眼睛。他脸上的表情十分冷漠。他还光着脚。

“丹尼斯·格利果利耶夫!”审讯官开口说道,“你往前站一点儿,回答我们的问题。本月7日,也就是7月7日早晨,铁路护路员巡查路况时,在141俄里处,当场发现你在拧铁轨上用来固定枕木的螺丝帽。瞧,就是这种螺丝帽……他便把你和螺丝帽扣留了。是这样吗?”

“啥?”

“事情是护路员说的那样吗?”

“是的。”

“好的。嗯,那你拧螺丝帽干嘛?”

“啥?”

“你别老‘啥、啥的’,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你拧螺丝帽干嘛?”

“要是不干嘛,我就不去拧了。”丹尼斯声音嘶哑地说,斜着眼睛看着天花板。

“那你用螺丝帽做什么?”

“就那种螺丝帽吗?我们用它做钓鱼坠儿。”

“你说的‘我们’是指哪些人?”

“我们,就是老百姓呗……也就是克利莫夫斯克村的农民。”

“听着,老兄,你别跟我装糊涂了,用不着胡扯什么钓鱼坠儿!”

“我打娘胎里生下来就没撒过谎,在这里我敢撒谎吗?”丹尼斯嘟囔着,眨巴着眼睛,“再说了,大人,没有坠儿能行吗?你把鱼饵或者蚯蚓挂到鱼钩上,要是没有坠儿,它能沉到水底吗?我撒谎了吗……”丹尼斯发出了一阵冷笑。

“这样说来,你拧下这个螺丝帽就是为了拿它做钓鱼坠儿了?”

“不为这个又为啥呢?它又不能当羊拐子玩儿!”

“你也可以拿铅块、子弹壳做坠儿啊,或者钉子什么……”

“铅块在路上捡不到,得去买,而钉子又不合适。螺丝帽虽然难弄,但比其他东西都要好……很沉,而且有个窟窿。”

“你装什么糊涂!难道你还没弄清楚,笨蛋,你这一拧会拧出什么后果?如果护路员没有发现,火车就有可能出轨,就会死很多人!而这些人是你害死的!”

“大人!我干嘛要害他们呢?难道我是恶棍吗?”

“在你看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火车出了事故呢?虽然你只拧掉了两三个螺丝帽,但也许火车就是因为这而出了事!”

丹尼斯阴笑着,半信半疑地眯起眼睛看着审讯官:

“得了吧!这些年来,全村人都在拧螺丝帽,还不是照样平安无事?假如我撬了铁轨或是搬了一根木头放在铁路上,哎呀,那么,火车可能会被撞翻,可是……呸!就那么一个螺丝帽!”

“你知道不,就是那些螺丝帽把铁轨固定在枕木上的!”

“这个我们懂……我们又没拧下所有的螺丝帽……还留着许多呢。”

丹尼斯打了个哈欠,并在嘴巴上画了个十字。

“去年这里就有一列火车出轨,”审讯官说,“我现在终于明白了,是什么原因导致去年的火车脱轨了……我终于弄明白了!”

“您可是读过书的人,所以您是懂道理的人,您刚才所说的,句句在理。而那个护路员不过就是个乡巴佬,什么都不懂。他抓住我的衣领就把我给拽来了……”

“你听着,《刑法》第一千零八十一条规定:凡蓄意破坏铁路,致使该路上行驶中的运输工具发生危险,且肇事者明知该行为有可能将造成灾……你不可能不知道,拧掉螺丝帽会引发什么后果……该肇事者当判处流放并服苦役。”

“您当然知道得最清楚了……可我们是睁眼瞎……我们哪懂这些啊!”

“你其实什么都懂!你只是在撒谎,装糊涂而已!”

“我为什么要撒谎呢?如果您不信,就到村里去问问……没有钓鱼坠儿只能钓到欧鳇鱼。”

“嗨,住嘴……”

整个法庭鸦雀无声。丹尼斯不时地变换双腿的位置,望着铺着绿色桌布的桌子,使劲儿眨巴着眼睛,仿佛他看到的不是铺着绿绒布的桌子,而是刺眼的阳光。审讯官在快速地写着什么。

“我可以走了吗?”丹尼斯沉默了一会儿,问道。

“不行。我得先把你抓起来,然后让你去坐牢。”

丹尼斯不再眨眼,微微抬起浓眉,疑惑地望着审讯官。

“为什么要坐牢呢?大人,我没空,我还得去赶集呢,还得到叶戈尔那里要回三卢布的油钱……”

“住嘴,别吵了……”

“如果真的犯了事,我也认了,可就这样去……要是您怀疑我欠税,我的大人,您可别相信村主任……村主任算账时净作假,这一点我可以向老天爷赌咒……”

“我烦透你了,喂,谢敏!”审讯官吼道,“把他带下去!”

“我们家三兄弟,”丹尼斯嘟囔着,两名强壮的法警正拽着他走出审讯室,“兄弟帮兄弟又不是义务……兄弟交不上税,而我丹尼斯却去承担什么责任……你是什么狗屁法官!……你们应该靠本事断案,不应该无中生……哪怕是该被刀剐,也得犯了事才行啊,也要凭良心啊……”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丹尼斯因为拧铁轨上螺丝帽而被带上法庭,成为审判对象,理由是他的行为可能会对社会造成伤害。这篇小说逼真地刻画了丹尼斯的真实状态,为我们展现了他受审的全过程。

B.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了人物的身份及关系。丹尼斯下意识地将“我”说成“我们”这个细节,表明他的言行举止完全是从他的阶级地位出发,遵从了本阶级固有的认知与习惯。

C.“你只是在撒谎,装糊涂而已!”属于语言描写,这里的丹尼斯是真诚的,他是真的不懂,他完全没有“撒谎”。在有没有撒谎这个细节上,审讯官是真的冤枉了丹尼斯。

D.丹尼斯开始并不懂法,但是文中提到他仿佛看到了“刺眼的阳光”,意味着经过这场审判他终于意识到自己触犯了法律。他的整个心理变化过程也反映了从无知到醒悟的转变。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篇小说的情节并不曲折离奇。小说开门见山,引出主要人物,从正面交代了庄稼汉的贫穷。“他脸上的表情十分冷漠”这一细节,为后文丹尼斯审判时的反应和态度埋下伏笔。

B.本文擅长使用典型的生活语言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如丹尼斯说“又不能当羊拐子玩儿”,从中仿佛能看到丹尼斯作为庄稼汉的生活日常,使读者身临其境。

C.丹尼斯与审讯官身份、看法迥异,这构成了基本的矛盾冲突,二人的对话带来了极具感染力的讽刺幽默效果。从“笨蛋”“住嘴”可看出对丹尼斯这类顽劣之人的鄙夷和强烈的批判。

D.契诃夫的小说多短小精悍,朴素精练,学者称这种写作特色为“加倍的简练”。本文运用大量的白描,主要通过审判官与丹尼斯的动作、语言呈现了一出法庭荒诞剧,给读者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

8.全文有多次对丹尼斯眼神的描写,请结合前后文,分析划线处几次眼神描写背后的人物心理活动。

9.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以结构紧凑著称,本文使用了哪些方式来使结构紧凑?请结合文本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宓,字师复,丞相俊卿之子。少尝及登朱熹之门,熹器异之。嘉定七年,入监奏院,时无敢慷慨言者,宓上封事言:“宫中宴饮或至无节,非时赐予为数浩穰,一人蔬食而嫔御不废于击鲜,边事方殷而桩积反资于妄用,此宫闱仪刑有未正也。大臣所用非亲即故,执政择易制之人,台谏用慎默之士,都司枢掾,无非亲昵,贪吏靡不得志,廉士动招怨尤,此朝廷权柄有所分也。钞盐变易,楮币秤提,安边所创立,固执己见,动失人心,败军之将蹴跻殿岩,庸鄙之夫久尹京兆,宿将有守成之功,以小过而贬,三牙无汗马之劳,托公勤而擢,此政令刑赏多所舛逆也。若能交饬内外,一正纪纲,天且不雨,臣请伏面谩之罪。”奏入,丞相史弥远不乐,而中宫庆寿,三牙献遗,至是为之罢却。寻迁军器监簿。九年,宓遂请罢,归。在告日,擢太府丞,不拜,出知南康军。诣史弥远别,弥远曰:“子言甚切当,第愚昧不能行,殊有愧耳。”至官,岁大侵,奏蠲其赋十之九。会流民群集,宓就役之,筑江堤,而给其食。时造白鹿洞,与诸生讨论。改知南剑州。时大旱疫,蠲逋赋十数万,且弛新输三之一,躬率僚吏持钱粟药饵户给之。知漳州,未行,闻宁宗崩,呜咽累日。亡何,请致仕。宝庆二年,提点广东刑狱,章复三上,迄不就。直秘阁,主管崇禧观,宓拜祠命而辞职名。卒,进职一等致仕。三学诸生以起宓为请,而没已阅月矣。初宓之在朝也寺丞丁熵往使金宓叹曰世仇未复何以好为饯诗有百年中国岂无人之句后数年,闻关外不靖,以书抵熵曰:“蜀口去关外虽远,实如一身。近事可寒心,皆士大夫之罪,岂非贿道不绝之故耶?”熵服其言。

(节选自《宋史·陈宓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宓之在朝也/寺丞丁熵往使金/宓叹曰/世仇未复/何以好为饯诗/有百年中国岂无人之句/

B.初/宓之在朝也/寺丞丁熵往/使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