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策对明确目标提高08高考应考效益_第1页
国家政策对明确目标提高08高考应考效益_第2页
国家政策对明确目标提高08高考应考效益_第3页
国家政策对明确目标提高08高考应考效益_第4页
国家政策对明确目标提高08高考应考效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明确目标提高08高考应考效益——2007年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会议讲稿一、2007年高考成绩分析表一:06、07年全市各县区应届普通类均分单位全市市区赣榆东海灌云灌南06104.8103.5110.799.4101.297.307113.09117.43117.2111.33109.22107.65表二:全市应届普通类均分120分以上的学校学校海州高中城头中学新海高中海头中学东方分校均分122.49121.21121.21121.21120.59学校白塔中学赣榆高中东海高中杨集中学灌南高中均分120.54120.42120.3120.23120.13表三:全市各县区应届均分单位全市市区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均分105.36106.02107.42105.34103.08100.96表四:全市应届均分110分以上的学校学校赣榆高中新海高中杨集中学东海高中海州高中均分119.99117.07116.81116.45116.34学校灌云高中清华园海头中学东方分校青口一中均分115.65115.07113.65111.91111.23二、2007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分析新课程倡导新情境、新视角,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社会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提高他们对学科知识的理解程度,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熟悉基本的学习过程,以健全学生人格。2007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体现上述理念的主要方式是“四新”——新情境、新内容、新视角和新形式。新情境:让试题走进日常生活、走进历史新课程强调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新情境中、新背景中分析和解决问题。2007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就特别注重创设情境。这些试题情境可分为文字、图表和综合等三大类,其中文字和图表类又具体分为创设历史氛围和联系日常生活两小类。1.文字类顾名思义,文字类的试题情境,就是运用文字材料创设的情境。对历史学科而言,文字又可分为原始文字材料,现代文字材料等类型。用原始文字材料创设的试题情境,实质就是创设历史氛围。用现代文字材料创设的试题情境,则属于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类型。(1)创设历史氛围类。用文献资料是创设试题情境,营造一个历史氛围,让考生走进历史,在历史氛围中分析和解决问题。一般而言,判断文献资料反映历史现象出现的大致时间、理解文献资料的内涵、分析文献资料反映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纳文献资料反映历史现象产生的影响等,是历史氛围类试题的主要考查方向。例1:(广东单科·10)“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A.明朝B.清朝C.民国D.新中国解析:本题以歌谣为材料创设试题情境,要求考生在历史氛围中,根据歌谣反映的历史现象和所学知识,判断歌谣反映历史现象出现的大致时间。试题中的歌谣反映了西方饮食文化传入中国的历史现象,根据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史实,可以判断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1840年以后,由此可判断正确答案为清朝。例2:(山东文科综合·11)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不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本题用白居易的诗为试题情境,要求考生在古代农村社会生活的氛围中,根据试题情境概括诗歌反映的历史现象。从“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等内容,可以概括出诗歌反映的历史现象是“自然经济”(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重视农业(家家守村业)、安土重迁(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等历史现象。(2)联系日常生活类。用文字叙述的方式描述一种或几种社会现象,以此创设试题情境,要求从身边日常生活现象入手,理解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历史含义。一般而言,联系日常生活类的文字型试题情境,或描述日常生活现象,或描述学科研究最新成果,其考查方向则主要是分析试题情境反映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追溯试题情境反映历史现象出现的大致时间,概括试题情境反映的历史现象,归纳试题情境反映历史现象产生的重大意义等方面。例3:(广东单科·24)1954年美国一个城市管理自来水的专员发现该市自来水耗费量在某些三内会奇怪地突然增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A.当时汽车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刚好是车主集中洗车的时间B.黑客通过互联网攻击自来水公司的电脑系统,导致数据显示错误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下降,统计数据计算错误D.当时电视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是广告时间,大家上厕所集中用水解析:本题用文字描述了1954年的一种社会现象,即某一时段自来水的消耗量激增。要求考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当时这种社会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对于在1954年出现的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就必须联系当时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特征。在四个选项中,A项早在1954年之前即存在;B项描述的则是20世纪末出现的历史发展特征;C项描述的历史现象与事实不符,1954年左右美国经济正处于繁荣发展阶段;只有D项描述的是1954年的阶段发展特征。2.图表类战这一历史概念的理解程度。类似的还有上海试题A组第11题,试题以政治漫画的形式创设历史情境,要求考生对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进行正确评价。试题跳出美国与国联关系的传统评价,用评价政治漫画的形式,考查考生对重要历史事件的理解程度。例10:(上海高考试题·37)最近,国外一位学者提出了“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借用这句话设计了右侧这张主题演讲的图片。问题:(1)1978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2)为什么中国的1978年会被视为21世纪开始的标志?(3)你如何评价图片所体现的主题?解析:本题是一道典型的用新观点整合与评价历史事件的试题。试题以某学者的新观点(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和以此设计的图片为情境,考查考生对新观点的理解、论证和评价,即分析中国的1978年被视为21世纪开始标志的主要原因,并且试题答案由唯一(1978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到半开放(考生可从三个角度论证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再到全开放(能提炼出与图片所提供的信息相关的主题,作出评价并言之有理即给分)。体现了新课程倡导多元评价的理念。总之,引入新视角,考查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基本线索和历史结论的理解程度,关注的是历史事物产生和演变的全过程,突出强调对历史事物深刻而全面的理解,有的非选择题答案具有开放性等。这对引导学生克服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全面看待历史发展过程,及发展学生的多元智力等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本店售书目录①本店售书目录①《共产党宣言》②《庶民的胜利》③《列国陆军制》④《儒门医学》⑤《汽机新制》……开明书店1921年12月20日新课程倡导学生“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积极主动的学习。2007年全国高考试题在呈现方式上,突出了多样化和情趣性。这种多样化和情趣性除体现在新情境的创设(如前述选择题的情境等)外,还表现在文字材料的呈现方式上的创新(如例11)和试题以学习过程的方式呈现(如例12)等方面。例11:(上海高考试题B组·23)右侧是份售书广告,其中有可能在洋务运动中成为畅销书的是A.①⑤B.②④C.③⑤D.①③解析:本题用1921年的售书广告创设试题情境,要求考生在当时的历史氛围中,根据售书目录,选择洋务运动时期的畅销书。由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生产技术,兴办军事企业,创办新式军队等内容,可以判断出当时畅销的书有《列国陆军制》、《汽机新制》。本题文字材料用列表的售书目录的方式呈现,给考生以真实和新鲜感。例12:(北京文科综合·37)史料研习、理论指导、社会调查和问题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试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代以来中外社会政治经济的演变。完成下列问题。(1)史料研习美国华盛顿纪念塔有一块来自中国的石碑。碑文取自《瀛环志略》:“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①,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②,几于天下为公,鋟鋟(马旁)乎三代之遗意③。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④。……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⑤,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材料中划线的5部分,有2部分直接描述了美国政治制度。请写出序号:、结合1787年宪法谈谈美国政治制度是怎样“创古今未有之局”的?(2)理论指导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西方列强的入侵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秩序,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新探索。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14分)理论来源基本主张实践过程结果孙中山三民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建立中华民国,但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毛泽东马列主义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3)社会调查调查历史见证人,了解北京市民对50年代新社会的感受。请参照示例,任选一个题目说明调查理由。答题示例调查题目:1950—1952年农村土地改革调查理由:了解当时农村废除封建剥削关系、农民获得土地的感受。调查题目:①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调查题目: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调查题目:(写出序号)调查理由:(4)问题讨论日本、西欧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遍经历了一个经济高速增长期。对社一时期这些国家经济繁荣的原因,有不同的认识角度。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史实加以概括。角度一:角度二:解析:本题以历史学习过程为试题呈现方式,即以史料研习、理论指导、社会调查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为呈现方式,以考查学习方法为重点,分别考查了史料理解(第1组问题)、社会调查(第3组问题)等历史学习和研究方法,囊括了世界近代和现代史、中国近代和现代史。以学习过程为试题的呈现方式,能够突破历史的时空限制,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呈现方式更具情趣性,能够激发考生的兴致,提高答题正确率。能够考查多维度目标的达成度,既可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能力发展水平;也可考查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度;更可考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发展程度。这是一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题型。类似的试题还有江苏高考试题的第29题,试题以撰写交流提纲的形式呈现,涉及了古今中国、日本及中日关系等内容(具体试题略)。三、2008年高考复习应考策略(一)科学制定复习计划,合理安排复习内容1.复习计划第一阶段(从2007年9月至2008年1月中旬5个月)(1)主要目标:落实基础,培养能力。(2)基本要求:全面、准确、深刻地落实基础知识,切实、有效地加强能力培养。(3)教学程序:本阶段以节、专题和阶段三种形式同步进行为主,兼以适当的练习训练。首先,章节复习课是落实基础的关键,帮助学生回忆和强化记忆高考内容。应运用科学方法使学生在思考和运用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和综合等能力,进而构建知识结构,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丰富历史意识。其次,单元复习要有层次性。先帮助学生归纳单元教材内容,灵活运用教材内容,包括图表和材料、课后练习等,增强对高考内容的理解。注重专题发展线索的掌握,引导学生由历史基础知识归纳专题线索,由专题线索理解基础知识,一般以专题为单位进行。再次,重视前后联系。对同一时期的历史知识要适时联系,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阶段的历史知识体系。(4)注意事项:有计划,杜绝盲目随意,计划应包括复习目标和教学措施等内容;要讲求方法,落实到位,注重实效性,以问题引导为核心;要以适当的练习训练,来巩固基础知识的掌握,思维能力的提高,历史认识的升华等;要稳扎稳打,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第二阶段(从2008年2月至4月初共3个月)(1)复习目标:在纵横联系中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能力;在专题训练和模拟强化中,回扣基础知识和提高答题技能。(2)基本要求:纵横联系的综合复习,应以第一轮复习内容,特别是考试大纲为依托,理解重要历史事物、巩固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专题训练应以非选择题的审题为手段,以提高答题技能为核心目标;回忆教材内容以巩固基础知识是本阶段的灵魂。(3)教学程序:用问题链引导学生揭示纵横联系内容,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在精选的练习训练中,查漏补缺,提高能力;在精评中开拓学生视野,提高答题技能。(4)注意事项:要精导、精练、精评穿插进行,不要集中导、练、评;要与单元复习相结合;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审视教材内容。第三阶段(从2007年5月至6月初共1个月)(1)复习目标:回扣教材,封堵漏洞,全面理解记忆教材;穿插热点专题的归纳,提高应试技能。(2)基本要求:回忆教材内容以巩固基础知识是本阶段的灵魂;依据考试大纲的考查内容,全面检查对教材的掌握程度;根据高考信息及历年高考试题,确定热点专题,穿插进行。(3)教学程序:用问题链引导学生检查记忆效果,加深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在热点专题复习中,多角度理解教材,细化教材的记忆程度;在精选的练习训练中,查漏补缺,提高能力;在精评中开拓学生视野,提高答题技能。(4)注意事项:要精导、精练、精评穿插进行;要与热点复习相结合;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多角度的审视教材内容。2.市统考计划今年改革统考模式,主要分两次进行,本学期结束前一次,属于摸底考试,主要考查5本教材的掌握程度。2007年4月一次,属于模拟考试,主要根据高考信息,尽量贴近高考,并略难于高考。要调整复习进度,本学期初步完成五本教材的单元复习,学期末统考范围是五本教材,以综合考试的形式,突出重点和主干性知识的考查进行。(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记忆是永恒的中心目标,运用一切手段帮助学生记忆教材内容,帮助学生记熟教材内容,最后帮助学生运用教材内容是主要任务。1.正确处理课程标准与教材间的关系2.注重知识点的梳理与归纳3.在活动探究中提高复习效率4.在精练精评中提高答题技能5.重视高考信息收集,提高复习的针对性重视高考信息的收集和使用,研究高考试题,学习其他研究成果,多阅读有关杂志,把收集到的高考信息落实到高考复习过程中,提高复习的针对性。特别要强调高考新信息的共享。四、第一轮复习——让课堂学习效益最大化第一轮复习是高三复习的基础性工程。与新授课不同,第一轮复习中的课堂教学,学生已具备了学习的基础;学习的重点是进一步开阔视野,全面而细致地掌握学习内容,广泛而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同时兼顾提高答题技能,使解决问题的答案更全面;这就要求课堂学习内容充实,容量更大;学习方式更实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针对传统课堂学习不能体现复习本质而导致学习效益低下的现状,我们提出优化课堂结构,突出复习特色;选准复习重点,提高复习针对性,让课程复习效益最大化。(一)复习与提问:在回忆中构建知识结构本环节的主要方式是提问,以提问实现复习和检测的目的,在了解学生学习现状的基础上,揭示学习内容间的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如本课的复习内容是“中国古典文学成就”,课程标准要求是“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复习提问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具体知识点:(1)每一种文学体裁出现的原因、主要代表、时代特色和影响。(2)从诗经到明清小说的发展趋势。提问的方式可以是填空题,也可以是简答题。在检测学生学习现状的过程中,形成以下知识结构:原因表现内容时代特色影响趋势诗经与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二)归纳与提炼:在梳理中理解基础知识本环节的主要方式是归纳与提炼,用数字和要点归纳核心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如本课的知识可梳理如下:1.诗经(1)出现的3个原因(礼乐制度、采诗制度、劳动号子的发展、孔子修订);(2)3部分内容(风、雅、颂);(3)3个特征(早且成熟、内容丰富、维护统治秩序);(4)3角度的影响(文学、统治、历史)。2.楚辞(1)2个原因(屈原、战国纷争);(2)2方面内容(1个代表、4部著作);(3)3方面特征(战国纷争且变法与反对变法斗争激烈、浪漫主义、爱国情怀);(4)2方面影响(文学、历史)。3.汉赋(1)3个原因(骚体诗与散文、社会状况、统治者提倡);(2)两方面内容(西汉、东汉代表作);(3)3个特征(大一统帝国的恢弘气势、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物质和精神生活丰富);(4)2方面影响(文学和历史)。4.唐诗(1)3个原因(唐朝社会、科举制、诗经与汉乐府);(2)2方面内容(2人与代表作);(3)3个特征(唐朝社会生活、各种流派、质量高诗人多);(4)2影响(文学发展及人文素质、历史影响)。5.宋词(1)4个原因(商业发展与市民阶层形成、社会发展与动荡、唐朝民间出现了雏形、文人有时间和精力);(2)2方面内容(2中流派、6词人);(3)3个特征(符合主流意识、符合各阶层需要、体现时代安定与动荡);(4)3个影响(文学、人民素质和休闲、历史)。6.元曲(1)4个原因(市民阶层扩大、少数民族政权、词的基础、演出场所);(2)2方面内容(2种体裁、2位人物);(3)3个特征(抒发感情与借古讽今、思想控制减弱、商业发展);(4)3影响(文学、丰富生活、历史)。7.明清小说(1)5个原因(社会状况、世俗化趋势、宣扬传统主流意识、原有基础、印刷技术与识字人数扩大);(2)3个内容(4大名著、三言与两拍、四大谴责小说);(3)2个特征(涉及面广、休闲功能强等);(4)2方面影响(文学、历史)。8.发展趋势(1)世俗化趋势不断加强。(2)传统主流意识的影响不断加强。(3)中国古代文学内容的不断丰富等。(三)前后联系:初步形成阶段的知识结构本环节的主要方式是引导学生运用本课和其他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试题的类型一般包括问答题和选择题两部分。试题命制的主要切入点有二:一是相似历史现象的比较,二是课程标准的要求。试题的主要来源有三:一是高考经典试题,二是各地调研或模拟考试中的典型试题,三是自己根据具体内容和新课标要求设计的试题等。如本课学习中第一部分(问答题)可使用如下试题:1.分封制与宗法制、孔子的思想、古代先哲孔子2.小农经济的发展与土地制度、手工业和商业3.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演变4.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5.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与艺术6.19世纪以来的文学(四)活动与探究:高效达成三维学习目标塑造时代的精神背景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它们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出人们真实而丰富的情感世界。同时。文学艺术往往又表现出一种时代精神,激励和鼓舞着不同时代的人们,去不断的追求着美好的生活。步骤一:点击——卓而不群的文人骚客中国古代文学形式多样,具有突出的成就,有许多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按要求将下列文学作品与作者、体裁连线。A屈原①《窦娥冤》a汉赋B枚乘②《春望》b曲C杜甫③《离骚》c诗歌D张孝祥④《喻世明言》d词E关汉卿⑤《七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