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下册《15.2 答司马谏议书》(共三套)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1F/00/wKhkGWXi6aSARrZlAAH8LL5XBAg974.jpg)
![部编版必修下册《15.2 答司马谏议书》(共三套)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1F/00/wKhkGWXi6aSARrZlAAH8LL5XBAg9742.jpg)
![部编版必修下册《15.2 答司马谏议书》(共三套)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1F/00/wKhkGWXi6aSARrZlAAH8LL5XBAg9743.jpg)
![部编版必修下册《15.2 答司马谏议书》(共三套)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1F/00/wKhkGWXi6aSARrZlAAH8LL5XBAg9744.jpg)
![部编版必修下册《15.2 答司马谏议书》(共三套)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1F/00/wKhkGWXi6aSARrZlAAH8LL5XBAg974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特点,掌握这篇驳论文的反驳方法及语言特点。3.体会作者推行新法的坚定立场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素养目标15.2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的支持下,制定并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司马光执政后尽废新法(除置将法外),王安石忧愤去世。因封荆国公,故称“王荆公”。谥文,故又称“王文公”。作者简介王安石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主要作品有《答司马谏议书》《伤仲永》《读〈孟尝君传〉》《游褒禅山记》等散文名篇;诗歌《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二首》等。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存世。题目解说“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司马光当时任谏议大夫,所以,“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写作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读了司马光的第一封信,颇不高兴,出于礼节,只回了一封短信,没有就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答复。司马光心有不甘,又写了第二封信,进一步阐明青苗法的不当之处,其意仍在说教。王安石接信后,又回了封信,就司马光第一封信作了较为具体的答复,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答司马谏议书》。资料链接见相左的诤友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有着磊落的襟怀,他们虽在政见上有很大分歧,但都是以维护宋王朝统治为出发点。两人互相保持着对对方人格的敬重。一个反对新法的官员死后,司马光为其作墓志铭,其中有讽刺变法的话。有好事者将这个墓志铭献给王安石,以为王安石会迁怒于司马光。不料,王安石却将铭文挂在墙上,向其门下之士赞曰:“君实之文,西汉之文也。”而司马光在洛阳记述宋朝历史时,也能对王安石作客观评价。用司马光的话说,“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王安石也承认,他们“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交锋熙宁元年(1068),司马光与王安石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辩。其时因河北受灾,国用不足,宰相曾公亮等建议举行南郊典礼时停止赏赐。神宗把这个意见交学士院讨论。司马光从节流方面着眼,认为救灾节用,宜从贵近者开始,主张停止赏赐。王安石却从开源方面立论,认为国用不足是没有任用善于理财者的缘故。两人的意见截然相反,各不相让。这是新法实行前的一次交锋。熙宁二年(1069),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相),主持变法。不久,制置三司条例司设立,青苗法等新法开始推行。司马光不愿沉默,多次上疏加以反对。后来司马光因反对新法,与王安石有过无数次交锋。对于司马光,朱熹曾有过一个评价,他说:司马光在洛阳十五年,做了件好事,写了一部《通鉴》;到了朝廷,做了件坏事,把十五六年推行的新法全部废除,搞得连守旧派的苏东坡父子也不赞成。这一评价是有一定道理的。
课文探究1.王安石在书信第一句表达了几层意思?王安石在第一句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昨日蒙教”是礼貌性套语;第二层提到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感情色彩很浓,使司马光听了心里感到舒服;第三层急速转到“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这三层意思集中在一句话里显出高度的概括力,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不伤感情,态度坦率。2.文章第一段重要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出于礼貌,先叙酬答的话——从初拟“不复一一自辨”,说到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该粗疏草率,现在则要“具道所以”——详细说明原因,由此转入正文。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3.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从中可以看出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意在说明“怨诽之多”并不是评定是非的唯一标准;只要确认自己做得对,就不会因别人的毁谤而放弃新法的推行;同时也表明自己会力排众议,坚持变法,表达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4.文中使用“盘庚之迁”的用意是什么?此处两个假设句,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认为自己改革还不够坚决,不够迅速,不够彻底。5.”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这两个假设句有什么作用?内容小结主题归纳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从而批驳了保守派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弊端,表现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以及坚持变法的坚决态度。深入探究①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②针对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责难,作者先逐条驳斥“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这样,有理有据有节,而“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就成了无中生有,司马光的论点就失去了立足的基础。1.本文是驳论,作者旨在批驳什么观点?又是如何展开驳论的?王安石进一步批驳,他没有否认“天下怨谤”。他认为“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顺水推舟地指出“上乃欲变此”;再列举“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这样,王安石从现实和历史两个方面说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因此,“天下怨谤”不足为奇。①王安石坚持变法,义无反顾。②“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等语句集中体现了王安石的态度。2.在严峻的情势下,王安石对变法持什么态度?哪些语句体现了这种态度?作者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这虽非本篇正意,却是由衷之言。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使其原形毕露,无言以对。3.王安石在批驳了司马光的观点之后,为什么又宕开一笔,说“某知罪矣”?①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②借助论据,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断专行,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③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盘庚迁都的典故表示自己不会因流言蜚语而改变立场,既委婉地反驳了对方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4.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其批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试结合课文具体分析。本文之所以有压倒论敌的浩然正气是因为有三个方面的特点:①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②善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势如破竹,无可阻挡;③善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铿锵有力。虽全文傲岸之气,愤然涌出,强调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可逆转,但语气相当委婉,柔中有刚。这固然是由于书信体格式的需要,也出于朋友之间的情意,但更是源于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坦荡胸怀和高度自信。5.本文语言气势磅礴,寓刚于柔,试进行分析。文言知识梳理
1.重要字音。①强聒()
②怨谤()③难()壬()人
④胥()怨⑤盘庚()
⑥会晤()guōbàngréngēngxūwùnàn2.通假释义。①不复一一自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不宜卤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辨”同“辩”,分辩“卤”同“鲁”,鲁莽3.古今异义。①故略上报②于反复不宜卤莽③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④以致天下怨谤也古义:回信。今义:向上级报告。古义:指书信往返。今义:表示多次重复报告。古义:大吵大闹。今义:气势猛。古义:因而招致。今义:表结果的连词,多指不好的结果。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恤4.一词多义。动词,顾念,考虑动词,体恤,怜悯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宁信度,无自信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过名词,计划动词,考虑名词,计量长短的尺码动词,谱写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操童子业,久不售()大王来何操()操动词,持动词,从事动词,拿,持重念蒙君实视遇厚()宽厚而爱人()刀刃者无厚()操动词,优待,推崇形容词,忠厚名词,厚度于反复不宜卤莽()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以授之于有司()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于介词,在介词,从介词,对,对于介词,给不为侵官()为天下理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未能助上大有为()于介词,向wéi,动词,是wèi,介词,替,给wéi,动词,当作wèi,介词,因为wéi,名词,作为以致天下怨谤也()以授之于有司()以兴利除弊()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以膏泽斯民()以连词,表结果连词,表顺承介词,把连词,表目的,来,以便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来5.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故略上报()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辟邪说,难壬人()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副词,简略,简单动词,交往名词,缘故动词,批驳副词,本来非某之所敢知()冀君实或见恕也()胥怨者民也()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以致天下怨谤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动词,领教动词,希望副词,相互动词,对抗动词,招致副词,仅仅6.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取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名词用作动词,办,做名词用作动词,施加恩惠7.文言句式。(1)判断句所操之术多异故也()(2)被动句终必不蒙见察()(3)状语后置句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谓受命于人主()“……也”表判断正常语序应为“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见”表被动正常语序应为“以谓于人主受命”(4)宾语前置句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5)定语后置句至于怨诽之多()“何”作“为”的宾语,前置,应为“为何”“多”作“怨诽”的定语,后置,应为“至于多怨诽”8.文化知识。1.有司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代指官吏。2.古代常用谦称鄙人:本义指居于郊野之人。古人常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见识浅陋。臣:古人对自己的谦称,表示自谦,多有君臣关系在内。仆:旧时男子自称谦辞。仆即奴仆,下对上、幼对长自称奴仆,借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晚生:旧时对前辈称己的谦辞。晚生:旧时对前辈称己的谦辞。不肖:旧时男子自谦辞。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样贤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后多借以自称,表示谦恭。不才:旧时男子自谦辞。不才即没有才能,故借以自称,以示谦恭。不敏:古人称自己不聪明,不敏捷。在下:自称的谦辞。古时坐席,尊长在上座,所以自称在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而议事每不合
每:_________________
(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术:_________________
(3)虽欲强聒
聒:_________________
(4)故今具道所以
具:_________________
(5)举先王之政
举:_________________
课后作业常常方法、主张说话声嘈杂详细施行(6)辟邪说
辟:_________________
(7)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恤:_________________
(8)胥怨者民也
胥:_________________
(9)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_________________
(10)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是:_________________
批驳顾念,考虑互相计划认为正确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①冀君实或见恕也②今君实所以见教者③受命于人主④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A.①②意义不同,③④意义相同 B.①②意义不同,③④意义不同C.①②意义相同,③④意义不同 D.①②意义相同,③④意义相同答案:C
解析:①②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③介词,从;④介词,在。3.请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1)辟邪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难壬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兴利除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同俗自媚于众为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活用作名词,言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排斥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好事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利益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附和名词活用作动词,施恩惠名词活用作动词,办事4.下列各句中,加色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故略上报
B.于反复不宜卤莽C.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答案:D
解析:D项,生事:制造事端、纠纷。A项,古义,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B项,古义,书信往返;今义,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C项,古义,小,用作谦辞,指区区之心。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5.对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状语后置句)B.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被动句)C.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宾语前置句)D.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判断句)答案:B
解析:B项为判断句。6.下列对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谏议大夫”,中国古代的官职名,是秦朝设置的专门执掌议论的重要官职。B.“君实”,司马光的字。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定字。C.“窃”,私下、私自,表示对自己的谦称,与其相同的谦称还有“愚”“孤”等。D.“盘庚”,是商朝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为了改变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迁都,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史称“盘庚迁殷”。盘庚病死后葬于殷。答案:C
解析:“孤”是君主的谦称。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给司马光的这封回信中,王安石主要辩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B.本文对当时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了不满。C.本文引用了上古时期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D.本文作者批驳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但又有分寸,既表明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答案:C
解析:引用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进行类比,表明作者推行新法的决心。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3)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往深厚密切已非一朝一夕,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同,这大概是由于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不同的缘故吧。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名和实的关系一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解决了。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反对的缘故而改变计划,这是因为迁都是经过周密考虑后的行动,认为正确就看不到有什么可以改悔的缘故。9.根据意思,填写句子。(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有分歧的原因所在。(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论证的立足点,对保守派的观点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对历史上所有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10.本文与《谏太宗十思疏》在论证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本文采用了驳论的论证方式,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谏太宗十思疏》采用了立论的论证方式,首先引喻立论,阐明中心论点,再用比较论证突显国君不积累德义的严重后果,最后提出厚积德义的措施——十思,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统编新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答司马谏议书01020304导读:知人识体听读:感概知貌细读:咬文嚼字研读:寻章摘句05品读:郢匠挥斤06拓读:寻旨悟理目录导读:知人识体01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导读知人识体导入课题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作品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导读知人识体作者简介“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导读知人识体文体知识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导读知人识体写作背景《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政知事(相当于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第二年,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就是王安石的复信。听读:感概知貌02听读感概知貌听课文朗读,注意停顿,并粗知句义。课文朗诵听读感概知貌读音检测怨谤难壬人胥怨盘庚会晤连读整体把握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bàngnánxùgēngwù细读:咬文嚼字03细读咬文嚼字小组合作探究每4个同学为一组,左边的同学探究第一、二段,右边的同学探究第三、四段,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上台展示。要求:1人朗诵,1人指出该段的重要词语,1人翻译,1人强调特别要注意的难句翻译。
某启: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细读咬文嚼字小组展示探究成果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己的名我私下,谦词往往,常常方术,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又书信往来详细说明这样做的理由原谅我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简慢无礼的,因而我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细读咬文嚼字小组展示探究成果读书人侵犯官员的职权与民争利因而招致在朝廷上讨论修改施行,推行驳斥,抨击善以巧言献媚的人本来事先就知道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至于怨恨诽谤的很多,那是本来早就该料到会这样的。细读咬文嚼字小组展示探究成果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际”是否符合上。“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今君实所以见教者。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现在君实用来指教我的。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用来交给主管官署去执行,不算是“侵官”。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批驳巧言谄媚的坏人,这不算“拒谏”。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细读咬文嚼字小组展示探究成果忧虑,顾念大吵大闹的样子相与估计,考虑计划认定做得对施恩泽给这些人民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墨守领教没有机会不胜拳拳,专诚、恳挚的意思仅仅细读咬文嚼字小组展示探究成果盘庚之迁,胥怨民也。盘庚迁都的时候,老百姓都一起埋怨。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盘庚不因为有埋怨他的人的缘故而改变他的计划。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研读:寻章摘句04研读寻章摘句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
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3.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变法?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研读寻章摘句4.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5.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名实相符是辩别是非的原则)
6.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人——“习于苟且”;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
研读寻章摘句7.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
研读寻章摘句8.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坚持变法,义无反顾。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9.作者重点批驳对方的什么观点?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变法)以致天下怨谤也”(致谤)抓住要点、驳倒要点,司马光信中其他的细支末节也就不攻自破。言简意明,要言不烦,理足气盛,毫不枝蔓。
品读:郢匠挥斤05品读郢匠挥斤全文思路
第一部分: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部分: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部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第四部分:书信常规的结束语。品读郢匠挥斤文章中心
本文逐条驳斥司马光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品读郢匠挥斤写作借鉴
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值得借鉴。拓读:寻旨悟理06拓读寻旨悟理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是赞同变法还是反对变法?你是如何评价司马光的?拓读寻旨悟理《谏太宗十思疏》写于唐王朝国力上升的阶段,侧重建议君主如何“守成”。《答司马谏议书》写于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时代,强调臣子如何帮助君主“除弊”。学了两篇文章后,请从下面的话题中任选一个进行探讨。创业与守成善始与克终墨守成法与因时而变同俗媚众与坚持自我拓读寻旨悟理创业维艰,守成不易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徵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事情已经完成,物无大小,俱得亨通。但是,也正因如此,更应该谨慎小心,避免业绩毁于一旦。因为凡事情成功之后,人们往往会松懈下来,这样就容易再次出现混乱,因此必须谨小慎微、坚守正道,才能“守成”。所以,在事情成功之后,为防止最终发生危乱,必须懂得“守成艰难”,要谨慎行事。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一、教学目标: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知识,领会文句意思,通过朗读,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思维发展与提升:借助注释和词典,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四条罪状”的反驳,从而感受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作者循循善诱的高超的说理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理思维。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做事坚持原则,说话要委婉有礼、谦恭敬人的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书”在文言文标题中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名词,作书信、文件讲。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林觉民的《与妻书》,或指信函,或指文件,都属于名词的范畴。另一种是动词,作书写、记载讲,如明人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记斗鸡玩赌者的故事”的意思。“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写作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晚年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临川先生文集》。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第1自然段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某: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己的名。窃:我私下,谦词。每:往往,常常。术:方术,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重:又。反复:指书信往来。具道所以:详细说明这样做的理由。见恕:原谅我。
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简慢无礼的,因而我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第2自然段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儒者:这里指读书人。侵官:侵犯官员的职权。征利:与民争利。以致:因而招致。现在君实用来指教我的。见教者:指教我的问题(内容)
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际”是否符合上。“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修之于朝廷:在朝廷上讨论修改。举:施行,推行。辟:驳斥,抨击。难:责难。壬人:善以巧言献媚的人。壬:“佞”的假借字。固前知:本来事先就知道。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用来交给主管官署去执行,不算是“侵官”。
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批驳巧言谄媚的坏人,这不算“拒谏”。至于怨恨诽谤的很多,那是本来早就该料到会这样的。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恤:忧虑,顾念。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第3自然段盘庚之迁,胥怨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胥:相与。特:仅仅。度:计划。度(duó):估计,考虑。是:认定做得对。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膏泽斯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公司注销委托代理服务协议
- 2025年信用担保与抵押合同
- 2025年农副产品直销业务协议
- 2025年农业用地承包权抵债协议范本
- 2025年优惠协议价格
- 2025年会议室重构性合作协议
- 2025年光通信电缆项目规划申请报告范文
- 2025年信息安全集成项目合作协议
- 2025年个人财产抵押巨额借款合同示范文本
- 2025年企业电器租赁合同
- 2024-2025学年成都市石室联中七年级上英语期末考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度服务外包合同:银行呼叫中心服务外包协议3篇
- 7.1力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 【课件】跨学科实践制作微型密度计++课件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4课时体积单位的换算课件
- 电解质溶液的图像分析(原卷版)-2025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讲义(新教材新高考)
- 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隋唐时期
- Module 2 Unit 2 I dont like ginger. (说课稿)-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一起)英语二年级上册
- 2025年新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五) (含答案解析)
- 教育部《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工作指引》专题培训
- 瞻望病人的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