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标解读1.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历史变革进程,让学生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形成对此变革的基础知识。2.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和影响,培养学生史料分析和历史解释的能力。3.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树立坚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时空线索知识点1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夏以世袭制打破禅让制传统商实行内外服制商朝已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西周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给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周天子和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微点拨】禹传子,家天下原始社会时期部落首领的由推举产生,实行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威逐渐演化成国王的特权。禹建立夏朝,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确立了王位世袭制,从此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知识拓展】夏商的中央行政管理制度【知识辨析】商朝与西周的政体异同(1)相同:两种制度的目的都是为巩固王朝的统治,但由于附属国、诸侯国的权力太大,商王、周王对各国的控制并不严密,与对内服、王畿的控制相比十分薄弱。(2)不同:概念不同,内服是指商王有能力统辖的地区,外服是指臣服商王但是商王没有能力完全控制并统辖的边疆夷族和附属的诸侯。分封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用以巩固其统治的一种统治制度;统辖力度不同,“外服制度”和中央与地方关系有类似之处,但又有不同。部族与商王是分散的臣服关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分封制的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重要官职的任免要呈报周王批准。【图解历史】西周的分封制公侯侯侯伯公侯侯侯伯西周分封制:“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古代称“封建制”。分:土地、人口;封爵:公、侯、伯、子、男。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分封制传播了周文化,推动了文化的认同与交流,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天下共主的思想为后世君主大权独揽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即学即练1】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A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C项;材料的“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知识点2秦朝的政治制度背景春秋时期,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内容皇帝制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郡县制秦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文书制度秦朝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微点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秦朝设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下是分掌各类政务的机构,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三公九卿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分工明确,行政效率高,形成较完备的官僚制度,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知识辨析】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1)联系:都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2)区别:项目分封制郡县制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选官标准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才能、政绩、地域官员任命世袭由皇帝直接任免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性质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影响容易形成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3)认识: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官吏的任免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行政任命官员的变化,这是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发展,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比较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同古代政治制度,具有阶级统治性质异形成时期夏商西周秦以后权力来源自然权力皇帝授予权力运作自主决定受制于皇帝权力机构机构简单机构众多收入来源领地收入俸禄收入官吏选拔世官制皇帝任免【图解历史】秦朝的政治制度【即学即练2】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A.牵制丞相,加强君权 B.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C.掌控军权,统领全国 D.控制郡县,加强中央集权【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牵制丞相,以加强君权,故A项正确;御史大夫是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系统,故B项错误;秦朝设太尉主持军事,故C项错误;秦朝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均有皇帝任免,故D项错误。知识点3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行政制度汉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是三公九卿制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设立中朝,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宋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履行宰相的职权元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明废宰相后设立内阁,内阁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微点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分工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提高决策正确性和行政效率;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与中央集权、削弱了相权;成为中国官职的重大改革,历代基本沿袭。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将行政权与军权分离,互不统辖,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是一个重大的调整措施,藉以分割相权,这种方法固然使权力掌握于皇帝一人手中,但也造成了宋代官员冗员过多,行政开支始终高居不下的局面。元朝的一省制元朝疆域辽阔,国事繁多,而三省制的症结在于决策程序繁多,各部门互相推诿,导致行政效率低下。“一省”代替“三省”标志着唐宋以来的分权制的终结,也标志着集权政治的高度强化,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机构的操作意识,加强了权力的集中。清朝军机处的特点(1)便:地处内廷,便于皇帝宣召。(2)传:军机大臣无决策权,只能跪受笔录,传达皇命。(3)密:选用亲信重臣,保密性强,宦官不得参与。(4)速:办事效率高,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按皇帝旨意办理军务。【知识辨析】区别“宰相制”与“内阁制”宰相制内阁制权力来源宰相制度赋予皇帝个人信任职责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侍从咨询为主,无决策权,无属官性质国家法定中央一级机构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任免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对皇权影响一定程度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图解历史】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知识拓展】从“唯物史观”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1.积极作用(1)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创造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抵御外来侵略。(2)经济上,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3)民族关系上,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防止分裂割据、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2.消极作用(1)经济上:封建社会末期,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2)政治上: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人身自由;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3)思想文化上: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了二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局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北宋以后,消极方面日趋突出。到了封建制度日趋衰落的明清时期,专制主义发展到极限,其消极作用占支配地位,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即学即练3】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A.相权有所分散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C.“外朝”参议要政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答案】A【详解】材料“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参与决策,都是为了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故选A项;材料不能推断参与决策的官员是贵族身份,无法体现出贵族化趋势,排除B项;政事堂是唐朝中央中枢机构,并非“外朝”,排除C项;材料介绍政事堂官员的组成,没有涉及决策过程的透明开放,排除D项。2.地方行政制度汉沿袭秦的郡、县二级制,还包括王国和侯国,到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隋唐隋朝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沿用唐朝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宋初期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来又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元实行“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明清明初废除行中书省,其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总揽一省之权清朝时,巡抚成为一省长官明清时期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微点拨】元朝行省制的特点(1)具有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主辅结合,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3)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解决了地方势力过大的积弊,有利于中央集权。(4)领导体制是一署多员与长官节制相结合的制度,有利于官员的相互制约。【知识辨析】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比较郡县制行省制推行时代春秋战国至元建立前建立于元代和中央的关系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权力和职责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只有管理权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管辖辖区内的一切军政事务,不可世袭作用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经过后世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日益明显,影响深远【图解历史】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央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即学即练4】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它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该同学研究的主题应该是()A.分封制B.郡县制C.行省制D.内阁制【答案】C【解析】由“它具有双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和“所握权力大而不专”可判断此应该是行省制。考法01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认识秦朝的郡县制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1)材料一的观点是什么?提示: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2)结合材料二,分析秦始皇和李斯决定推行郡县制的历史依据。与分封制相比,该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提示:历史依据: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混战不休。特点:郡县制地方官员的任免权悉归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无自主权,必须服从中央的政令。【典例1】1.在秦帝国,郡下设县,县下依次设乡(亭)、里、什伍等组织。郡县的自由民皆称“黔首”。征服山东六国的秦人,在政治上没有特权,他们与山东六国人一样,均为帝国的臣民。由此可见,秦朝()A.铲除了贵族等级制的基础B.郡县制的推行打破了地域关系形态C.郡县制呈现出地缘性特征D.政治制度建设蕴含着民主平等色彩【答案】C【解析】通过题干中“征服山东六国的秦人……他们与山东六国人一样,均为帝国的臣民”,可以得知秦朝统一六国之后,秦人与山东六国人一样,均为帝国郡县制管辖下的臣民,这说明地缘关系取代血缘关系,故选C项;贵族等级制度的基础是经济,而题干内容侧重的是政治地位,即秦朝统一六国之后,虽然对贵族也有影响,但并没有铲除基础,排除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所设立的郡并没有打破地域关系,排除B项;秦朝所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没有体现民主平等色彩,排除D项。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实行分封制C.秦朝实现宗法制D.根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答案】D【详解】秦统一六国之后,实行郡县制,百姓虽不是封君的属民,但依然是皇帝的属民,不能体现“公天下”之开端,故A错误。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排除B;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春秋战国以来宗法制已经逐渐崩溃,排除C;郡县制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相比于之前的分封世袭和世卿世禄制,更有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体现出了一定的“公天下”性质,故D正确。考法02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认识古代中枢机构的调控及发展(汉)武帝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据史料,概括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并概括历代封建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史料说明汉武帝时期重用内朝尚书,魏晋以来三省出现,唐代形成定制,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提示: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唐代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基本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典例2】1.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与唐宋时期几无差别。处于最高级别的是军事机构、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从行政机构的角度看,与唐宋“几无差别”的是()A.丞相 B.内阁C.六部 D.刺史【答案】C【详解】唐宋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明代在行政机构方面保留了六部,其职能和唐宋基本一致,故选C项;明代废除丞相,排除A项;内阁首创于明代,其不是法定一级的行政机构,与唐宋的中枢体制有别,排除B项;刺史在元代以后废止,明代并无这一机构,排除D项。2.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中的中枢机构是指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和发号施令的机构,也称“枢机”“机要”“枢要”。中枢机构的演变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期,从中可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A.呈现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的趋势B.机构不断完善,对社会促进作用不断增大C.封建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D.演变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相一致【答案】B【解析】根据史实可知,到后期的内阁军机时期,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减小,阻碍作用增大,故B项为正确答案。考法03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认识元代的行省制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据史料,元朝行省划界的原则是什么?并分析其意图。根据史料可以看出元朝的行省边界划分不是依据自然地理条件,这便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体现了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提示:原则:犬牙交错。意图:加强军事控制;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典例3】1.“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使地方保持相当大权力C.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D.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元代的行中书省,……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回方。”说明统治者最初设置行省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答控制,所以答案选A,BC两项说法正确但材料并未直接体现,D项与行省制的设置无关。2.元代行省内部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元代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主要是为了()A.加强中央集权 B.分化地方权力C.妥善处理各民族之间关系 D.提高行政效率【答案】A【详解】据材料“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等信息可知,元代实行的制衡的运行机制主要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A选项正确;分化地方权力是手段不是目的,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处理民族关系,故C选项错误;提高行政效率不是材料最终目的,故D选项错误。题组A基础过关练1.西周初年,武王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域各为四百里“亲亲之义,褒有德也”;封姜尚于齐,“兼五侯地,尊勤劳也”;周初所封的诸侯有数百个,其中姬姓者五十五人,然其地“上不过百里,下三十里”。这说明西周分封制A.稳定了政治局面 B.有严格的等级限制C.以同姓分封为主 D.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答案】B【解析】材料中西周初年所封的诸侯,或因德行高尚、或因功勋卓著,所封之地域较大,而后所封的诸侯,虽贵为宗室,但“地上不过百里,下三十里”,说明西周分封制下有严格的等级限制,故选B项;稳定政局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齐国并非周的宗室,且周初所封诸侯有几百人,同姓者也只有五十五人,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宗法制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信息,排除D项。2.在秦统一六国以前,没有御史大夫这么个官名,秦代始设,位列三公,规定丞相的位子出现空缺,御史大夫可以递补升任。冯劫在秦始皇时期曾任御史大夫,其主要职责是()A.“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B.“掌监军”“掌佐守典武职甲卒”C.“掌武事”“掌宗庙礼仪” D.“掌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所以选D项;A项是丞相,排除;B、C与武职有关,不符合题意,排除。3.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后来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这里的“天下法”是指()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皇位世袭制【答案】C【详解】试题分析:本题难度适中,比较容易错选B,天下法指的应该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奈何以我乱天下法”,意思是不能因为我而打乱原有的国法,答案选C,分封制在春秋战国已经瓦解,皇位世袭制是先秦时期才流行的,排除AD。4.汉武帝时朝廷政治体制发生重大改革,开始了“中朝预政”,即用侍从之臣参与军国大事的谋议,有时奉命与公卿大臣论辩,以致面折廷争而诎大臣。汉武帝的这种做法()A.有利于中央破格选拔人才B.导致了少数朝臣权力过大C.加强了皇权对国家的控制D.有效解决了皇权相权之争【答案】C【解析】据材料“用侍从之臣参与军国大事的谋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制度,说明汉武帝重用近侍之臣以强化皇帝权力,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题意。5.研究表明,有清一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无疑是军机处的设立。但军机处在形式上却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如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且条件简陋,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这表明其实际职能()A.“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C.“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D.“别黑白而定一尊”【答案】A【详解】材料中军机处体现出皇权达到顶峰,其实际职能是跪受笔录,“只供传述缮撰”体现出这一职能,故选A项;B项是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排除B项;明朝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排除C项;秦朝皇帝制度“别黑白而定一尊”,排除D项。题组B能力提升练1.商代官职如史、祝、卜巫的职责几乎都与祭祀相关,都是祭神知天意,传达上帝、神对人间的指示。史、祝、卜、巫本身就是王室的重要成员,他们甚至还可能获得王位;在整个周代,史、祝、卜、巫等神职人员的工作由直接“祭天”、“问天”变成了对天子的祭祀活动的诠释,这一变化()A.反映了神权政治的淡化 B.适应了诸侯争霸的需要C.促进了专制王权的形成 D.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代实行神权政治,史、祝、卜巫的职责几乎都与祭祀相关,都是祭神知天意,传达上帝、神对人间的指示,统治者借助神的名义维护统治;但在整个周代,史、祝、卜、巫等神职人员的工作由直接“祭天”、“问天”变成了对天子的祭祀活动的诠释,说明周朝统治淡化了神权政治,更具人治色彩,故A项正确;材料与诸侯争霸无关,故B项错误;这一变化有利于加强世俗王权,但形成不了“专制王权”,故C项错误;秦朝“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2.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王刘武薨,景帝“立梁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梁分为五,封四侯”。汉景帝的做法()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扩大了地方王国的势力C.有利于郡县制的推广D.结束了郡国并存的局面【答案】A【解析】由材料“立梁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梁分为五,封四侯”可知汉景帝将梁国一分为五,缩小了梁王的势力范围,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正确;此举缩小了地方王国的势力,故B错误;梁国一分为五,仍实行的是封国制,故C错误;“结束”说法绝对,封国仍然存在,故D错误。3.唐代诏敕用黄、白麻纸书写。普通诏敕由中书门下省用黄麻纸书写,称为“外命”。而“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则不经中书门下省,由皇帝直接向下传达,称为“内命”。据此判断,“内命”的运行体制()A.提高了决策的合理性B.凸显了皇权至高无上C.使宰相相互制约平衡D.规避了官吏擅权现象【答案】B【详解】材料可知“内命”没有“经中书门下省”,说明没有经过三省程序集思广益,无法保证决策的合理性,排除A;“内命”“由皇帝直接向下传达”,体现了皇帝独断专行,皇权至高无上,故选B;既然“内命”不经中书门下省,说明“内命”与宰相无关,不可能实现宰相相互制约平衡,排除C;在专制皇权之下,不可能规避官吏擅权现象,排除D。4.古代中国的地方官职机构名称各有出处。宋代以中央朝臣充任各府长官,称作“权知某府事”,即暂时代理该府政事,简称知府。金代“以户部尚书瓜勒佳必喇为翰林学士承旨、权参知政事,行省于辽东”,即行省。二者体现的相似政治理念是()A.王权专制 B.中央集权C.权力制衡 D.地方分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宋代和金代都由中央朝臣充任地方长官,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这样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所以本题选B。A中王权专制属于皇权加强;权力制衡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地方分权与材料中主旨相反,故D项错误5.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这样做的目的是()A.协调政府各部门关系B.加强对六部的监察C.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D.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府和六部本无矛盾,明太祖的制度设计让其互相牵制,才滋生了矛盾,而不是“协调”,故A项错误;从限制内府,到利用内府牵制六部,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六部的监察,故B项正确;明太祖未设置内阁,故C项错误;限制内府和六部,只会增加皇帝的行政负担,故D项错误。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尚书·禹贡》中就已经提到了“九州”的名称和位置,其他的先秦史籍,诸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等等也都有“九州”的记载。然而,先秦的“九州”只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已经形成的一种地域观念。直至秦统一确立郡县制度,并没有“州”的设置。到了汉武帝时期,疆域扩展,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将全国分成十三个监察区,因名称多采用《禹贡》和《职方》中的州名,故称“十三州”。——摘编自黄钢《我国古代的“州”是怎样演变的?》材料二
三国以降,州一郡一县三级政区已成为正式制度。三级制实行之初,还算正常,以十数州之地辖百来郡、一千余县,层次与管理幅度相称,比例适当,州、郡、县三级都能正常发挥作用。以西晋前期为例,19个州统172个郡国、1232个县。平均每州辖八九郡,每郡辖七八县,基本合理。梁天监元年(502年),共有23州,226郡,1300县。然而不到半个世纪,形势大变。梁中大同元年(546年)已有104州,586郡。这样,南北朝合计,共有220州,999郡,比两个半世纪以前的西晋,州膨胀11倍,郡膨胀10倍。弄得有些官员连自己也搞不清自己所管辖的地域范围。——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州演变的规律。(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和所带来的影响。【答案】(1)规律:从一种地域观念到行政设置;从监察区到正式的行政区;州管辖的范围不断变小。(2)原因: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政权的变更;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影响:加强中央集权;增强地方的积极性;促进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完善;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解析】(1)规律:根据材料“先秦的‘九州’只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已经形成的一种地域观念”、“三国以降,州一郡一县三级政区已成为正式制度”可知从一种地域观念到行政设置;根据材料“到了汉武帝时期,疆域扩展,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将全国分成十三个监察区,因名称多采用《禹贡》和《职方》中的州名,故称‘’、十三州’”、“三国以降,州一郡一县三级政区已成为正式制度”可知从监察区到正式的行政区;根据材料“以十数州之地辖百来郡、一千余县,层次与管理幅度相称,比例适当,州、郡、县三级都能正常发挥作用”、“比两个半世纪以前的西晋,州膨胀11倍,郡膨胀10倍”可知,州的数量不断增加,州管辖的范围不断变小。(2)原因:根据材料“到了汉武帝时期,疆域扩展,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根据材料“南北朝合计,共有220州,999郡,比两个半世纪以前的西晋,州膨胀11倍,郡膨胀10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权的变更;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影响:根据内容和原因以及所学知识从对中央、对地方、对地方行政制度、对经济等角度分析,具体分析可知:加强中央集权;增强地方的积极性;促进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完善;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题组C培优拔尖练1.西汉初期,丞相有选用官吏、弹劾百官以及执行诛罚的权力。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罚等事,往往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这表明西汉初期()A.相权承袭秦制并有增益B.官员民主意识非常强烈C.中央集权的程度出现弱化D.官僚政治形态开始显现【答案】A【解析】从西汉初年宰相的权力和从事的政治活动上来看,宰相的权力很大,总领百官。这是继承了秦朝的中央官制,但是西汉初年在向具有选用官吏的权力,又在秦朝基础上有所增益,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材料无法体现;C选项错误,本题与中央集权无关;D选项无法从材料中直接得出。2.从唐太宗到唐肃宗,皇帝私人秘书机构的职能逐渐从“文学侍从”发展到“专掌内命”的内相,架空中书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这反映了()A.文官政治色彩日益浓厚B.相权对皇权的制约弱化C.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D.宰相议政职能逐渐消失【答案】A【解析】根据“皇帝私人秘书机构的职能逐渐从‘文学侍从’发展到‘专掌内命’的内相”,结合唐朝科举制的逐渐完善可知,皇帝的“文学侍从”发展成为内相,文官在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反映了文官政治色彩日益浓厚,故选A项;题干反映的是中央决策机构的变革,没有强调相权对皇权的制约作用,排除B项;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是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排除C项;中书省被架空,只是限制了宰相的权力,但不会使其议政职能逐渐消失,排除D项。3.元代行省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圆署会议即行省官员集体参与的会议,圆议结果要以与议者押署的形式成为某种定议。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也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掌管。其他官员一般不得随意干预。这段材料主要表明()A.行省权力大而不专B.中央加强对地方的军事统治C.行省所握权柄颇重D.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答案】A【解析】通过题干内容可知,元代的行省所掌握的权力比较大,如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各种庶政,但是其军事权却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所掌管,其财政权也“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所掌管,并且“其他官员一般不得随意干预”,据此可知元代行省的权力大但是并不专,故选A项;题干中提及了在元代行省制之下,地方上的军事权“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但是还提到了地方上的财政权等,据此可知,题干主要之意在于论述行省权力的“大而不专”现象,排除B项;元代行省所掌握的权力比较多,如“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但是其军事权、财政权却由中央官员所掌管,据此不能得出行省“权柄颇重”的结论,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达到顶峰,排除D项。4.据记载,康熙帝时期“御门听政”成为中枢决策的主要形式,也就是皇帝定期在乾清门听取内阁等各部院衙门官员的奏事,或即时裁决,或留给相关部门进行商定。据此可知,“御门听政”()A.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B.提高了皇权统治效能C.剥夺了内阁的决策权D.减轻了君主政务负担【答案】B【解析】“御门听政”减少了处理政务的环节,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故选B项;“御门听政”不一定能保证决策的正确性,排除A项;内阁没有决策权,排除C项;“御门听政”体现了皇权对政务的参与,不利于减轻君主负担,排除D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牛奶制作主题课程设计
- 时分复用课程设计
- 数字时钟设计课程设计
- 兼职教师与家教机构合作协议
- 2024年新型蓄水池建设协议条款
- 可打印的离婚协议书范文三孩
- 飞机驾驶员保密协议书范文模板
- 商品房集体土地分配协议书范文
- 工程合伙人协议书范文范本
- 标准居间合同模板
- 排球正面上手发球课件
- 某工业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 投资建厂房收租合同模板
-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分类模拟题462
- 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卷(含解析)
- 企业员工宿舍租赁管理协议
-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成立纪念日课件模板
- 湖北省襄阳市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英语期中试卷(含答案)
- 民航与机场管理作业指导书
- 2023年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兰州路街道东门村社区工作人员(综合考点共100题)模拟测试练习题含答案
-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带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