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清照词风的演变_第1页
论李清照词风的演变_第2页
论李清照词风的演变_第3页
论李清照词风的演变_第4页
论李清照词风的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4-摘要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词素以委婉、清丽、含蓄、深沉著称。在她毕生创作之中,她的人生经历都反映在了她的作品上,反映出了超时代限制的女性特有的情感体验。她一生存在几个不同的人生时期,她作品的创作风格以及内容也都随之改变。少女时期的李清照词风分为鲜活清新,开朗明快及春愁难释,感时伤春;少妇时期的李清照词风分为浓情惬意,缠绵婉转及离别相思,清幽离愁;后期,生活的苦难使李清照的词风由婉约趋于含蓄深沉又贴激情豪迈,词风分为沧桑离乱,忧郁悲伤及物是人非,凄怆沉痛。从另一角度说,正是有了这不同时期的人生经历,才使李清照为后世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词作,也才使得她被称作婉约词之宗。结合李清照前期、中期及后期的三个不同时期的生活经历和作品内容总结出李清照不同时期的词风及其演变过程;结合李清照的自身情况、个性特点及她的女性词人身份所具有的独特女性意识总结出李清照词风演变的原因。关键词:李清照;词风;演变目录TOC\o"1-3"\h\u1348摘要 I1872Abstract II16500引言 13745一、少女时期:开朗明快,感时伤春 220729(一)鲜活清新,开朗明快 230274(二)春愁难释,感时伤春 210408二、少妇时期:缠绵婉转,清幽离愁 413605(一)浓情惬意,缠绵婉转 417741(二)离别相思,清幽离愁 520970三、晚年时期:忧郁悲伤,凄怆沉痛 66920(一)沧桑离乱,忧郁悲伤 616446(二)物是人非,凄怆沉痛 79878四、词风形成的原因 810898(一)客观原因 83780(二)主观原因 104653结论 1313986参考文献 14引言李清照(1084–1156),号易安居士,齐鲁人,被称为“千古才女第一人”出自明·陈宏绪《寒夜录》卷下,她的一生跨越了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期,是宋代“婉约派”词的代表人物之一,她感情敏感而细腻,她创作出的词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她的每首词都可以称得上是精品,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她著有词集《漱玉词》,她的作品《词论》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不朽名作。李清照与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与朱淑贞,吴淑姬,张玉娘并称“南宋四大女词人”。人生的经历对李清照词的风格影响很大,李清照的父亲李格菲当时担任礼部高官,她的母亲也是能文善诗,在这种家庭氛围的熏陶下,李清照从小就显示了惊人的才华,李清照早期生活的环境是优裕开明的,因此她创作出了简洁明丽,充满着愉悦情趣的作品;后又与丈夫赵明诚琴瑟和鸣,相濡以沫,她在这一阶段的生活是幸福的,因此她创作出浓情惬意,缠绵婉转的诗歌。但后来与丈夫分别一段时间,所以她的词作充满了离愁别绪。随着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难导致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开始辗转漂泊于江南一带,国破家亡,丈夫的离去,给李清照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创伤,数十年收集起来的金石书画也几乎全部遗失,心血几近毁于一旦,这又给李清照的感情上雪上加霜,词风转为忧郁悲壮,凄怆沉痛,此时她的词作或展露一代红颜的家国情怀;或细述寂寞与哀愁;或追忆梦中的失乐园。其人生经历出自明·陈宏绪《寒夜录》卷下一、少女时期:开朗明快,感时伤春前期李清照走出深闺,走进自然。这一阶段的李清照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性格中更多的是活泼与天真。李清照这个时期的词作,总活跃着少女的激情,激荡着青春的欢娱,更多的是表现出她羞涩的怀春情结和纯净的伤春闲愁。鲜活清新,开朗明快李清照的文学成就,与她能否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很紧密地直接关系在一起。其父李格非同时是北宋著名的文学散文评论家,母王氏又精通古代文章。书香门第给李清照以较高的文学艺术创作天赋和极好的亲庭家人关系,为她的作家文学创作和社会生活实践奠定了良好的政治道德思想基础,另外,家庭环境创作气氛的宽松和开明,造就了她率真自然的一种个人生活性格和创作精神,其所有的艺术秉赋和文学创造力都在这里得以获得了极大的高度展示和充分发挥,奠定了其独立自由的一位现代主义作家文学创作者的思想和生活风格。如《如梦令》中: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主要是指喝了酒后因贪玩而高兴忘记回家的少女们,在返家回舟途中误入“藕花深处”,由于相互争抢着划船赶路,却把早已栖息下来的“一滩鸥鹭”完全惊散,四下飞窜。笔调非常的轻松活泼,语言生动流畅,反映了作者写出来的少女们焦急期盼归程和渴望返回的一种心情,少女们一种天真活泼的生活情态和一种审美生活体验。春愁难释,感时伤春李清照在少女时期所创作的闺阁词,大多数都是充分地表达抒发对生活的喜欢和对爱护大自然的那份热爱之感,她非常善于把那种十分热爱生活和爱护大自然的那种个人主观意识直接赋予在一切自然可以客观地真实存在的一切事物中。在这些诗词中,我们仿佛可以直接看到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对于喜欢生活和热爱大自然那种绘声绘形绘色的深情刻写。如《点绛唇》中: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首词不仅是对园中各处花草树木和各种花朵繁茂的真实生活景物作描述,更主要的一个特点是词人用生动明快的肢体语言和多种笔墨方式去详细勾勒描写出自在少年时期读书学习之余,在花园中无拘无束,快乐休闲地游玩的真实生活情态。上片详细描述了一个少女在荡秋千之后的酣畅情态,下片则写客人来之后,少女慌慌忙忙地把鞋子脱掉,含羞溜走的娇怯可人的模样,但当她溜进门以后,便像没有事情发生一样“倚门回首”一面把青梅举起来,顽皮的嗅着。短短的一个片段,把小姑娘的活泼机敏而又有点儿淘气的那种精神和神态活灵活现的充分向我们呈现了出来,在这样一个美得像朵花一样的浪漫年纪,渴望充满浪漫爱情的幸福生活,从这里我们依然可以清晰看到李清照那个年纪少女时期的美丽风姿。《怨王孙》中:“湖上风来波浩渺……人归早。”这是一首珍惜大自然,充满对大自然的歌颂的作品。这类词篇大都继承诗词中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而又有所拓新,这是一幅优美动人的风景画。画的是湖上的深秋图景。上片写湖面的大轮廓,碧波“红稀香少”,水光山色却使人倍感亲切。作者不是悲秋,而是沉迷在这大好的秋景里“说不尽、无穷好”;下片在水光山色与碧波浩渺的背景中,着力于具体景物与细节的刻画。这里有“莲子”、“荷叶”,有“苹花汀草”,有“眠沙鸥鹭”。各种颜色与各种形象的交错,使画面显得更加丰富多彩,洋溢着浓郁的生活热情。《如梦令》、《怨王孙》这两首词描写了迷人的大自然界景色和壮丽的祖国风光,并由此抒发了她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从另一个方面,我们还应该看到这两首词表现了李清照敢于蔑视封建礼教的精神,要知道在讲究礼教,女子受到严格禁锢的北宋时期,一个女子能够像男子一样大胆快乐的出游,而且又沉醉晚归,是需要勇气的。正是这样的经历,这样的生活体验,才使得她能够形象逼真的描绘大自然,感悟自然。还有《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创作的名篇,在词中充分体现出了作者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珍惜之情。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写的是在春天夜里的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女词人预感到了庭院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茂盛,花事凋零了,因此,次日清晨急切的问“卷帘人”询问窗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以“海棠依旧”答之。对此。女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卷帘人”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误差。“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女词人对春天将近的惋惜之情。全词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出女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李清照早期的词风,描写大自然和人物情态,把握住富有生活气息的细小事物,努力刻画人物的情态和内心世界,情景交融、清新开朗、自然一体,充满着青春的气息。有的人认为她现在的诗词作品充满着狭隘性,没有所谓的深度和广度,但我们换位思考一下,一位家庭条件优越的十六、七岁的少女,拥有如此才华,是多么的不容易!不愧王灼称赞:“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少妇时期:缠绵婉转,清幽离愁中期,李清照嫁为人妇后,词风上也有着明显的改变。她在少妇时期所写的词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初为人妇的幸福甜蜜与柔情,另一方面体现了由于现实的原因与夫君短暂的分别,词中也体现了与夫君分别的清幽离愁以及对夫君深深的思念之情。(一)浓情惬意,缠绵婉转告别了无拘无束,活泼好动的少女时代,李清照在十八岁时与当时的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为夫妇,婚后生活十分幸福美满,他们共同从事学术研究与诗词唱和,两人情投意合,又是文学上的知己,夫妻二人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与整理,生活美满和谐,长期的“意会心谋、目注神授”,她的形象思维和审美能力受到极深刻的影响,这表现在词作中,就帮助她形成了高超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美好的爱情使得李清照文思泉涌,她在诗词的创作中大胆的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写得缠绵而又真挚,语句清新别致。如《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这首词充分展现了词人对美,对爱情的大胆热烈追求,其实这首词就是作者借花衬人,借着与鲜花斗艳,表露出了初婚女子娇嗔之态与婚姻生活中洋溢出的幸福感。人们惯用鲜花来比喻晒女,词人此处却用少女比拟鲜花,别开生面,绝妙传神。笔法虚实相映,春花与少女两个艺术形象融为一体。这首词从观察生活的细腻,刻画少女心理活动的真切以及提炼口语入词的能力等方面看,更非他人所能相比的。在《浣溪沙》中: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这首词写一次幽会的过程,传神地描写出了少女的娇柔神态与恋爱心理,期待幽会时的喜不自禁,幽会后寄信重约相见日期,都说明了这次幽会给了词人极其甜蜜的感受。这在封建社会里可以说是特别大胆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追求婚姻自主的民主思想。以上两首词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词人在新婚时期,还处于花好月圆、轻松浪漫、和谐无忧的氛围之中。(二)离别相思,清幽离愁初婚不久的李清照沉浸在幸福美满的生活中,但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1103年,丈夫赵明诚出仕为官,俩人少则小别数月,多则一年半载,李清照初偿别离情怀,这就给了多情的词人带来了悲秋和苦闷,深闺的那份孤独和寂寞,内心的那份思念和忘穿秋水的等待。往来的书信就成为李清照日常的慰藉,“云中谁寄锦书来”,这种情感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题在锦帕上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绵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留情话”。在这首词中所有景物的描写都包含作者的情思,“红藕”、“玉簟”“兰舟”、“雁字”、“月”、“花”融进了作者的相思之情、离别之苦。在此我们可见一个少妇在真挚地剖白内心纯真而又无计排遗的爱情,爱之深,思之切,愁之苦,情之痴,真可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首词,表现了李清照善于描写人物的神情和心理状态,同时又善于用浅近清新的语言表达真挚感情的艺术功底。李清照这段时间虽然被相思愁苦所包围着,但毕竟是一种生离之愁。与丈夫往日恩爱的情景给李清照无限美好的回忆,也给了她对丈夫归来的信心与信任。重阳九月九,李清照向赵明诚传达“人比黄花瘦”的消息,期望引起丈夫的怜爱,以图早日团圆。在《醉花阴》中: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词,李清照运用拟人化的写作手法,赋予薄雾浓云以人的感情,赋予黄花以人的特性,反衬她思念丈夫的愁苦,一个花容憔悴、玉肢柔弱的少妇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一个画面,一个特写镜头,将相思情怀以最经济而又最形象的表现。难怪她丈夫赵明诚读了之后深为叹赏,“自愧勿逮”。总之,在北宋词坛上,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已经引人瞩目。中期词风反映闺阁趣事和歌唱离情别意,反映相思之苦。三、晚年时期:忧郁悲伤,凄怆沉痛后期,时代所产生的巨大的改变,将李清照安静如水的生活打破了。饱受丧夫之痛,流离之苦的李清照词风愈发悲怆。国破家亡成为她创作前后期的一道分水岭。国破家亡使得她的后半生充满了忧国与孤独,同时也凸显出了她独有的艺术色彩。孤寂与凄凉之情展现的淋漓尽致,在读者心中的心底震荡着强烈的回响。沧桑离乱,忧郁悲伤似乎到了这个时期李清照的幸福和快乐也停到这里,1126年靖康之变,北宋被金国灭亡。李清照的生活自此发生了极大的变故,仓皇南渡到江南以后。灾难接二连三地发生,不久赵明诚病逝,加之国破家亡的沉重打击,夫妇二人搜集的书画金石,几乎全部遗失,这既给词人带来了沉重打击,也淬炼出了李清照坚强的思想与性格。这也彻底转变了李清照的词作主基调,忧郁悲伤从此成为了李清照词作感情的主要风格。作为一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生命是由四个方面维系支撑而延续存活的,这就是家国、夫君、文物与诗词创作。国破家亡、丈夫早死、文物丧尽,已使她失去生命支柱的四分之三。李清照晚年苦撑苦熬而能得以生存,完全是靠词的创作这唯一的生命支柱支撑着,才得以走完她人生的最后历程,国家的不幸和由此而造成的一连串个人的不幸,使李清照身心负荷了难以承受的摧残,安定芬馨的早年生活突变为长期的颠沛流离,美满幸福的婚姻消解成畸零的孤孀而又全无子嗣;精心收藏并借以进行学术的金石文物丧失殆尽;追随朝廷四处流亡的爱国赤心反遭“玉壶颁金”的诬陷。前期的幸福生活与后期悲惨遭遇,两种截然不同的时代氛围与个人遭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反差,在词人内心深处也造成了难以抚平的创伤,诸种因素的综合,便形成了“易安体”晚期内容,风格与特色。李清照看到了北宋当时的形势,同时她也认识到了北宋统治阶级的软弱无能,看到了因为当朝者的软弱无能,使众多百姓像她一样流离失所,激发了她强烈的爱国情绪,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而追忆逝者之情,更徒添悲伤。如《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形象的描绘出残秋的萧瑟景象,抒发了词人饱经忧思,家破人亡之后的悲痛与哀愁。心情欠佳,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的天气,词人夜不能寐,如果沉沉的睡去,那么还能在这短短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却越难入眠,词中的一切,都令人生愁、催愁、添愁。开头这十四个叠字,就非常人所能写出。罗大经曾评曰:“起头连叠十四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这里我们就能看出李清照文笔的不俗。在这种凄凉的氛围下词人就自然的思念起丈夫,往事一幕幕伤心一幕幕,那种孤独的阴冷是由孤独寂寞引起的,独自饮酒只会更徒增凄凉,眼前的景物,使词人连用叠字,如泣如诉,反映了她遭遇亡夫之痛后在孤苦伶仃的日子里煎熬情景,字字凄苦,声声催泪,因此抒实情,说实话,写实感便成了这首词的主要特征。李清照在艰苦环境下的经历,是她的后期创作灵感的源泉,体现出了更高的社会历史价值,相对于他的前期创作,后期作品体现出了更多的社会历史价值。物是人非,凄怆沉痛李清照的晚年时期在无尽的孤独、寂寞与无奈之中度过。在绍兴之后逐渐安定下来,凄凉的身世之感却深刻地影响了她的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在风格上的突变,由清丽婉约变为凄怆沉痛。如《武陵春》中:风往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此首词写于金华避难时期,当时词人已年逾五旬。在这期间,李清照经历了丈夫病逝的重创及“玉壶颁金”的诬陷以及流离逃乱的生活,上片伤春伤逝,点季节与特殊情境。下片欲摆脱愁苦,却将国恨家愁提升到无尽无休,无法排遣的更高层次,恨重愁深,转折自然,新颖别致,语尽情要;乍翻乍覆的曲折语境,也正展示着她内心百感交集的心态——这正是一个有着美好回忆却又面对凄惨现实的女性所具有的特种心态。因此这“物是人非”之感,就构成了她后期词的基本内容。此外,“物是人非”之感有时还把过去“隐去”而主要仅写今日之伤感,如《永遇乐》此首“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听人笑语。”在一年众多的节日中,宋人最重元宵佳节。所以这首词抒写了饱经忧患和离乱的晚年生活,国家的兴衰巨变与个人身世沉浮之感,隐现在字里行间之中,题材是元宵佳节,词人没有过多的描写繁闹的节日景象,反而今昔与往日相对比,表达了其“物是人非”的感触。李清照前期曾在哲宗和徽宗两期的汴京城里,度过了很多个元宵节,所以确是一个“过来之人”。请看她轻轻几笔:“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蒲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就把北宋“太平年间”的元宵盛况勾勒了出来。而南宋的情况又是怎样呀?不管是回忆“中州盛日”也罢,还是面对今日之“元宵佳节”也罢,词人现在的景况,却以“今非昔比”和“已非人比”了,所以词人只能独自躲在家中,“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其酸楚之情,不禁令人十分凄然!故在这样一首小词之中,就包含有了无限深切的故国兴亡和个人盛衰之感在内。通过今昔往日的对比表现出了作者的家国之恨的浓重。纵观李清照南渡后这一时期的词,孤独凄清的情怀自始至终都流动于其中,面对着祖国山河的沦丧,她沉痛无比,更加上家亡、夫死,她漂泊无依,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对于她来说,都是漫长而凄清的,她常常独自品尝孤独寂寞,让痛苦与寂寞吞噬着自己的灵魂,因而伤时感怀。她把自己的这种深悲剧痛熔铸于其词作中,因此这些伤乱之词,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等篇,真可谓是字字血泪,声声呜咽,一派凄楚,动魄惊心,这“载不动”的许多愁,止不住的“千行泪”,“凄凄惨惨”的情怀,无人倾诉的“万千心事”,全是发自肺腑的心声,不曾有半点雕琢矫饰,这些融和着家国之变、时代沧桑的悲慨之曲,都是来自词人真实的生活感受,是李清照坎坷生活、悲剧人生、灾难时代的映现。“国家不幸诗人幸,话到沧桑句便工。”应该说,最能体现李清照词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成就的作品出现在南渡之后。因为她这部分的词作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真可谓“亡国之音,哀以思”。总之李清照后期多写流离之苦,思旧怀乡或抚今追昔之作,在风格上虽有几篇豪放之作,然后多数作品的基调都是凄苦而哀伤。四、词风形成的原因(一)客观原因首先从社会背景来看,众所周知李清照在文学史上为“南宋词人”,但她其实是出生于北宋,并长大成人,她跨越了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期。北宋的社会历史状况对她前期的创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宋朝的财政收入数量很是惊人,其中年收入最高值曾达到一亿六千万贯文,这个数量要比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高。但是这么庞大的收入并不是来自民众的赋税,强力剥削,而是源自本身国家的经济状况发展快速,工商业的繁荣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此时,经济繁荣,百姓生活情况良好,安居乐业,社会自然而然便和谐安定。我们从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北宋汴梁,汴河两岸的热闹繁华景象,也可以看出当时国泰民安的社会情况。在这种繁荣安定的社会背景下,李清照不经意间就形成了清新明快,积极乐观向上的词作风格。《如梦令》中就细腻地展现了一位性格开朗清纯,多情善感的率真活泼,热爱生活的女性形象。而后期社会的动荡使李清照的词风发生了转变。词人“浓睡不消残酒”的幸福恬淡的生活被金人的金戈铁马冲破了。公元1127年是宋代政治变化巨大的一年,也是李清照生活命运的转折。金军攻陷汴京,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赵构仓皇南逃,在临安建立了南宋小王朝,政局的巨大改变使李清照由前期闲适的书斋生活转变为后期颠沛流离的生涯,这种苦难的经历丰富了她的后期创作,并使之发出积极的光芒,这是她前期创作所不能比拟的。其次从家庭背景来看,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苏轼的门生,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并称后四学士,且在朝为官。其母出生名门,亦能诗善文。李清照在这样一个诗韵墨香的官宦人家生活,耳濡目染大人们吟诗作对和对时政的评论,且自小聪颖好学,博闻强识,能诗,善文,通晓音律,深明大义,关心政治。虽在深闺,却已声名远播。少女时代的清照是幸福快乐的,这从她的词中就看得出。“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途。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个天真快乐的女孩子,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嬉戏,多么的娇憨可爱!这样的性格只能在和乐、通达的环境里,在双亲的呵护和疼爱下,才能形成。李清照虽然快乐无忧,却也怜花惜春、多思善感。昨夜雨疏风骤,清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问侍儿,花花草草的可还好?侍儿对此却无动于衷,却道海棠依旧。女孩急了,嗔怒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清照的父亲对自己才华横益的女儿十分娇纵,常常在亲朋间炫耀女儿的才情,更增加了清照的信心,也使她的声名在文人墨客中传播。一首《点绛唇》,使这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更加鲜明。“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描绘了一个情窦初开、对异性充满好奇与眷恋的少女形象活灵活现。少女有一点点的娇憨、纯真,或许还有一点点被娇纵的任性和不羁。也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才造就了李清照的性格:有思想,有见识,有胆量,有才学,甚至还有点政治抱负。但在李清照嫁入赵家后不久,北宋王朝内部就发生了宫廷争斗与政治斗争,党争时起时伏,旧党与新党不断交替执政,因此社会矛盾也就日益尖锐,统治危机也日趋严重。在这场政治斗争中,赵、李两家由于都是官宦之家并分属于不同的政治集团,因此自然也就牵扯到了其中,从而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家庭矛盾。面对公公她有不满,她自己也从家庭的角度牵涉到这场政治斗争中,从而使她对黑暗现实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也明确表露了自己的政治观点。随着“靖康之变”的到来,北宋王朝已变成了一个丧权辱国、国土支离破碎的“王朝”了,对于李清照来说,这是她生活和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急剧的转折点。国破、夫死、家亡的悲痛一起向她压来,而不得不开始她的逃亡生涯。生活的急剧变化,尝尽了国破家亡与颠沛流离的苦痛,她的词风也为之一变,题材内容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从闺中生活、思夫之苦转入为抒写自己寡居生活的孤苦和对国事的忧虑。“愁”字一直贯穿其后期词作,从《声声慢》中可见一斑。由此可见,李清照词风转变是受社会环境以及家庭背景影响的结果。起初她的生活优裕,所以她的早期作品明朗轻快,不过仅限于闺情相思;晚年家破夫亡,因此她的晚期作品大多是抒发深沉的相思之苦、凄凉身世之感,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二)主观原因李清照的学识和性格在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与此同时她的学识及性格也影响了她的词风。首先李清照博闻强识,能诗,善文,通晓音律。她的性格也很是有思想,有见识,有胆量,有才学,深明大义,并且她不管是远离尘俗,无忧无虑的闺阁生活,还是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动荡生活,其词都蕴藏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执著不懈的人生追求,如《庆清朝慢》中,她去京城观赏牡丹,便开怀畅饮,如痴如狂,“金尊倒,拼了尽烛,不管黄昏”,她对生活的真率热烈,任情不羁表露无遗。《蝶恋花》中她能与亲人告别时说出“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如蓬莱远”以及其中的宽慰之语,当她与其夫珍爱的金石书画毁于一旦,半生心血付诸东流时,清照尚能以“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人之弓,人得立,又何足道”的哲理自解。由此可见,她已经发展到品尝生活甘苦的坦然态度,她的词风也饱含着认真执着的生活态度,豪放疏朗的精神气质,这就是她学识及性格对她词风影响的表现。其次,是她独特的女性词人身份,她所具备的女性意识对她词风的影响。李清照以词的形式透视自己的内心情感,抒情主人公真率自然,高洁纯朴,其词直抒性灵,别无寄托,词风清新典雅,真切细腻;男性词人多以歌伎舞女为描写对象,词中人物浓妆艳抹,柔媚俗气,其词多有寄托,词风艳丽,且采用代言体,无法真正深入人物内心。一些男性词人的词作虽然典雅却仍不失艳丽。直到李清照,才把词发展到清水出芙蓉的境界,写爱情却不写艳情,词作清新典雅,与香而软的传统背道而弛。李清照词的清新典雅与她把人物放置的环境有关,她往往把人物放置于清新典雅的环境中,选取一些特殊的意象,从而使人物的高格雅韵显露了出来。男性词人写女性,往往把人物置于灯红酒绿的环境中,选取一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意象来写,从而使词作带上了香软艳媚的特点。如冯延已的《南乡子》词中所用的意象尽是“凤楼”、“鸾镜鸳衾”、“绣床”之类,毫无清新之感。封建时代女子虽受种种束缚,因而在创作上更多一些展露自我内心的方便,可以细致地抒写内心的真实感情,再加上女性特有的敏感,其情感的真挚细腻是男性作家无可比拟的,尤其是利用词这种形式,更便于她们真率地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李清照比男性词人能更细腻、更委婉地抒写人物的心理。在《一剪梅》中李清照以女性的灵气写得“精秀特绝”。“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孤独感,“云中谁寄锦书来”的目断神迷的遥思,“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鸿雁传书的遐想。从时空的不同层次揭示了离别相思的浓烈意绪。继而以落花流水的意象,极写相思之愁。这种离情欲泪的细腻的内心刻画,是男性词远远不及的。再如《武陵春》这首词中,人物的情思是悲绝凄绝,物是人非,睹物思人,只恐双溪载不动万般离愁!凄婉的笔墨,与宋代男性同类词篇相比,显得更为深婉柔和。李清照以女性的直觉去摄取生活,表现女词人内心细微的变化,形成了女性特有的真切感和细腻柔和的诗意。男性词人写女性,多注重形体描写,精神面貌是平面的,很少发掘出她们灵魂中的内在美,更何况男性作家写女性多采用代言体,以旁观者的态度模拟妇女情态,虽不乏同情妇女命运之作,但总不免隔靴搔痒,好比唱戏,一个男扮女装,一个是女人演女角,自然风神各异。男性作家写女性,终不如女子自抒性灵来得真切细腻。如张先的《醉垂鞭》(双蝶绣罗裙):“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通篇写一女子的面貌、形体、装束,没有心理描写。温庭筠的《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