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四 人地关系 专题强化练(十一)资源问题-人教版高三地理试题_第1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四 人地关系 专题强化练(十一)资源问题-人教版高三地理试题_第2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四 人地关系 专题强化练(十一)资源问题-人教版高三地理试题_第3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四 人地关系 专题强化练(十一)资源问题-人教版高三地理试题_第4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四 人地关系 专题强化练(十一)资源问题-人教版高三地理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强化练(十一)资源问题一、选择题(2018·江西师大附中三模)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示地区水电站广布的原因是()①落差大②经济发达③降水丰富④科技发达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2.图示地区重点发展了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其主要的区位优势是()①有色金属原料丰富②廉价水电③科技发达④廉价水运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解析:第1题,据图中经纬度可判断该区域为我国珠江上游流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且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因此大力开发水电,水电站广布,①③正确;地处我国广西省境内,经济、科技均不发达,②④错误。故选B。第2题,据图可知,该区域有锡矿、锰矿等有色金属资源丰富,且水电站多,动力充足,以及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河流流量大,水运便利廉价,便于运输,因此有利于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工业,①②④正确,该地区科技不发达,③错误。故选D。答案:1.B2.D(2018·广州二模)铁盖乡地处黄河上游龙羊峡地区,由于气候变化、超载放牧等原因,土地沙漠化率高达98.5%。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瞄准这片荒地建立光伏电站,几年后光伏产业园的草地植被得到了缓慢恢复。为避免草长高影响光伏发电,公司要求牧民返回草场牧羊。光伏牧羊互补逐步进入了良性循环,其农业模式经验得到推广。据此完成3~5题。3.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在铁盖乡建立光伏产业园的最主要原因是()A.气候变干,白昼时间增长B.接近水电站,水电和光电互补C.土地面积大,劳动力廉价D.利用草场资源,光伏牧羊互补4.光伏产业园促使土地生产力恢复的最主要原因是光伏板能够()A.降低风速,减少蒸发B.增加反射率,气温升高C.提升地温,增加降水D.调节气温,增大日较差5.草场恢复促使光伏发电量大增的最主要原因是()A.蒸发增强,湿度增加B.气温升高,风力减小C.沙尘减少,晴天增多D.降水增加,气温降低解析:第3题,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的关键元件是太阳能电池,与水电、风电、核电等相比,太阳能发电没有任何排放和噪声,安全可靠,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在铁盖乡建立光伏产业园的最主要原因是接近水电站,水电和光电互补,所以B正确。第4题,利用太阳能的最佳方式是光伏转换,就是利用光伏效应,使太阳光射到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光伏板能够降低风速,减少蒸发,促使土地生产力恢复,所以A正确。第5题,光伏发电是根据光生伏特效应原理,利用太阳能电池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草场恢复使得沙尘减少,晴天增多,促使光伏发电量大增,光伏发电量大小跟蒸发、湿度、气温、地温关联不大,所以C正确。答案:3.B4.A5.C(2018·山西大同与阳泉5月联考)历史上,图中河流多次决堤泛滥,威胁到城市人口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图中水闸修建在523米宽的河面上,通过控制一个或多个河道之间的闸门可以减少朝向上游的水量。读该河流河口区域示意图及图示区域气候资料统计图,完成6~86.该区域夏季降水量与冬季存在差异的原因是()A.地处背风坡 B.寒流流经C.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D.西风偏弱7.图示河流河口水闸泄洪孔关闭时间()A.春季最长 B.夏季最长C.秋季最长 D.冬季最长8.河口水闸关闭时,会促使水闸以上至城市河段()A.河流水质下降 B.泥沙沉积量增加C.泥沙沉积量减少 D.河流含沙量增加解析:第6题,由气候资料图可知,该地全年降水均匀、全年温和且温差小,应为北半球温带海洋性气候,该气候分布在40°N-60°N之间大陆西岸地区,附近洋流为暖流,B错;该气候常年受西风带的影响,温和多雨,C错;地处背风坡不会导致同一地区冬夏降水差异,A错;冬季由于受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加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冬季风的势力较夏季强盛,受西风的影响大,降水量大,所以夏季降水量小,与西风偏弱有关,D正确。第7题,由材料可知,水闸主要控制朝向上游的水量,说明河水深受海水活动影响大,可知其作用为防止海水入侵;该河冬季水量大,冬季需要泄洪;夏季水量小,海水对于河流的影响大,所以夏季多关闭,故选B。第8题,读图结合上题分析,该河夏季流量小,为了防止海水入侵,关闭水闸,使得海水对河流水的顶托作用下降,沉积量减少,A、B、D错,故选C。答案:6.D7.B8.C(2018·山西长治、运城、大同、朔州、阳泉五地市联考)雪山调水工程,位于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是世界著名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之一。该工程通过修建水库、引水资道、开凿隧洞等形式,将向南流入南太平洋的贡河水调入墨累—达令盆地。雪山是澳大利亚东部大分水岭的一部分,多双河上、下游落差较大,流程长,流经热带草原、地中海等多种气候区,最后注入澳大利亚大陆南部的海口。下图示意雪山调水工程主要路线据此完成9~11题。9.与雪河相比,墨累河()A.同属太平洋水系 B.结冰期较短C.泥沙含量较小 D.一年有两次汛期10.雪山调水工程建成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主要有()①灌溉②发电③防洪④养殖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11.雪山调水工程对环境影响较大,能使()A.墨累河含沙量变大B.雪河水质变差C.雪河流域土地沙化加重D.墨累河流域土壤渍化减轻解析:第9题,墨累河属于印度洋水系,没有结冰期,河流含沙量较大,一年有两次汛期,D正确。第10题,调水工程主要目的是缓解调入区用水紧张情况,建成后可为农业发展提供灌溉水源,流域内落差大,可发电,C正确;防洪不属于经济效益。第11题,墨累河含沙量受上游植被影响较大,受雪山调水工程影响较小;雪山调水工程将雪河水调入墨累河,使雪河水量减少,自净能力降低水质变差,B正确;雪河流域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富,不易出现土地沙化;墨累河流域气候干旱,调水可使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渍化加重。答案:9.D10.C11.B二、非选择题12.(2018·河北武邑中四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江汉平原是在古云梦泽上发育的年轻的冲积平原,其地势低平,西北部海拔35米左右,东南在5米唐宋荆江(长江的枝江至城陵矶段)统一河道形成以前,荆江两岸存在着众多分流水口(穴口),江汉平原大部分地区为荒芜的低洼湿地,人烟稀少,公元(1)简析荆江北堤修筑后对江汉平原地势特征的形成和湖泊分布的影响。(2)自荆江北堤完成迄今数百年间,洞庭湖面积经过了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简析其原因。(3)简述荆江北堤修筑后对江汉平原的土地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汉江在荆江的西北部,由于荆江九曲回肠,流速减缓,河床较高,容易发生洪涝灾害。荆江北堤修建后,当汉江从西北部进入江汉平原后,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受堤坝的阻挡作用,沉积物向西南方向沉积减少,东南部阻挡较少,从而导致冲积扇向东南逐渐伸展;由于河流的沉积作用具有分异规律,沉积物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颗粒物质逐渐减少,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东南部地势较低,多洼地,容易积水,从而形成湖泊湿地。第(2)题,荆江北堤建设是洞庭湖面积先扩大的原因,后期逐渐缩小原因主要和人类活动有关。早期,由于荆江北堤的建设,荆江河水不再向北泛滥,从而使荆江水体向南流,注入洞庭湖,增加洞庭湖的水量,提高洞庭湖的水位,淹没了沿岸低地,使洞庭湖面积扩大;之后,由于有不断地泥沙沉积,从而导致湖床抬高,再加上人们围湖造田,湖泊转为萎缩。第(3)题,荆江北堤修筑后对江汉平原的土地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表现在:减轻了长江洪水的威胁;环境适宜定居,人口不断增加,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大部分低洼湿地失去长江水源的补给退化成为陆地,被围垦成耕地,农业生产力迅速发展,逐步成为“鱼米之乡”。答案:(1)荆江北堤修建后江汉平原的沉积物基本来源于汉江,汉江从西北部进入江汉湖盆后形成巨大的冲积扇。冲积扇由西北向东南伸展,西北部堆积的泥沙多,地势高东南部堆积的泥沙少,地势低。东南部低洼地积水成湖,故湖泊多分布在东南部。(2)早期,长江水进入洞庭湖后抬高了洞庭湖的水位,淹没了沿岸低地,使洞庭湖面积扩大;之后,由于泥沙沉积的逐渐增多,湖床抬髙,再加上人们围湖造田,湖泊转为萎缩。(3)减轻了长江洪水的威胁;环境适宜定居,人口不断增加,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大部分低洼湿地失去长江水源的补给退化成为陆地,被围垦成耕地,农业生产力迅速发展,逐步成为“鱼米之乡”。13.(2018·广东湛江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澳大利亚地形、等降水量线(图1)、澳大利亚局部农业类型分布图(图2)、澳大利亚东水西调示意图(图3)。图1图2图3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1)读图1,比较A、B两地年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2)在图2西部,水源成为该地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试从自然角度分析原因。(3)澳大利亚东水西调实施后,东部调出区的河流中下游出现水质变差、污染加重的现象,西部调入区出现土壤盐碱化加重的现象。请分析这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解析:第(1)题,A地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带来大量降水,B地受副热带高压或离岸东南信风控制,降水少。A地附近暖流对沿岸有增湿作用,B地附近寒流对沿岸有减湿作用。所以A地降水量多于B地。第(2)题,自然因素主要从降水、蒸发、径流方面分析。图2西部地处大分水岭的西侧,为背风坡,全年降水较少。该地为大自流盆地,周围气候干燥,水的矿化度较高,即盐分较高,只能满足牲畜的饮水,但是不适宜灌溉。该地降水少,地表水相对缺乏,河湖水量较少,不能满足大规模业生产需求,水资源短缺,水源成为该地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第(3)题,东水西调实施后,东部河流水量减少,水体的净化能力和稀释作用降低,所以水质变差。治理措施是研究确定合理的河水量和适宜的调水时间,保证东部地区河流的自净能力不受影响。西部水量增加,大量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区域蒸发旺盛,导致土壤盐碱化。治理措施是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建设排水工程,做到有灌有排,合理的灌溉。调整种植结构,减少耗水量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加强全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调配和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避免不合理灌溉现象。答案:(1)差异:A地降水量多于B地。原因:B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或离岸东南信风控制,降水少,A地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带来大量降水;A地附近暖流对沿岸有增湿作用,B地附近寒流对沿岸有减湿作用。(2)①该地地处大分水岭的西侧,为背风坡,全年降水较少;②该地为大自流盆地,周围气候干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