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杭州二中树兰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杭州二中树兰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杭州二中树兰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杭州二中树兰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杭州二中树兰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标要求】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与区域发展。【教材解析】本课主要讲述了从隋唐统一与盛世到五代十国分裂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子目:第一子目“隋朝的兴亡”,选取隋朝的建立,主要介绍隋朝的广建仓库、兴建洛阳城、开凿大运河,隋炀帝三征高丽、隋朝灭亡。第二子目“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主要分两个层次介绍,一层次是介绍了贞观之治、武周政权、开元盛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材编写的主线是国家管理制度和政策。第二层次是介绍了唐朝与周边各族关系。主要与突厥、吐蕃、靺鞨族等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交融。第三子目“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主要介绍节度使拥兵自重,安史之乱及其之后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削弱唐朝的统治力量;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黄巢起义及其朱温降唐,镇压起义,建立后梁,开启“五代十国”。后周实力增强为北宋结束分裂奠定基础,内容比较杂,比较多,需要资源整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隋炀帝巩固一统的措施,掌握辩证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2.运用历史地图说明隋唐五代十国的疆域变化和周边民族的大致分布情况,按照时序叙述这一时期的重要史事。诗歌、绘画感受中华文明光辉灿烂的历史,认识朝代兴亡的历史原因及启示。4.通过对唐朝的整体认识和与周边民族的交往的学习,感受唐帝国时的繁荣昌盛,认识中华文明是统一的多民族文明。【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在知识基础上,可以大致梳理隋唐历史演进的脉络,对于大运河修建、贞光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等具体历史事件有一定了解。但尚不能对盛世兴衰的原因进行综合性和深入性分析,更多从内部治理看待盛世兴衰,缺乏宏大视角,从边疆民族关系的角度理解隋唐历史。【教学重难点】重点:隋唐盛世的具体表现。难点:唐朝民族治理政策及其与唐朝兴衰的关系,历史兴衰中的启示。【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上节课我们分别以“乱”与“融”二字对应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尽管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处于长期的分裂状态,但在“乱”之中也逐渐发展出民族融合之“序”,北方汉族和内迁边疆民族、南迁的汉族和江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在交流交往中逐步走向交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一个对文化更加开放、包容的历史时期正在形成,并使世界都为之瞩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感受盛世兴衰。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神入隋唐盛世,形成初步的盛世印象,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二、新课讲授:(一)奠基:隋朝兴亡师:580年5月,周宣弟病逝,8岁的周静弟继承皇位,北周开国功臣周宣帝的岳父、大官僚杨坚以大丞相的身份辅政。581年3月3日,杨坚废除周静帝,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建元开皇。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南北朝近400年的分裂局面。师:隋文帝励精图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施多项建设,规模宏大。现请同学们通过教材找出隋朝取得了哪些重大建设成就?生:广设粮仓、营建东都、开通大运河。过渡:元人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的一段话:“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在历史学家马端临眼中,尽管隋的统治时间很短,但其富庶却是之前的朝代都没法比的。在唐太宗和臣子的对话中也曾提到,“比至(文帝)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大意是说唐朝建立后,打开隋朝的粮仓,发现可供五六十年的消耗。师:这种情况的出现离不开隋朝的一项举措——广设粮仓。隋代的义仓本来是民间自发设置的,应对天灾人祸的互助形式。之后,隋文帝决定将民间自发兴起的义仓推广至全国,在全国各州置仓积谷,遇水旱荒年,便开仓赈给。经过多年经营,隋代各地义仓无不充盈。但是,这一项利国利民的事情最后却出现了问题,大家看:“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仓库里明明有粮食却不发放给百姓,而是让他们去其他地方乞讨,这就造成了流民的产生,也就是流动的饥民,为隋亡埋下了伏笔。有史家指出:“隋之亡也,民困苦而国未贫。”就是说,隋朝灭亡的原因,在于国家聚敛了太多的财富,而老百姓却因为统治者的苛政,失去了维持生存最起码的条件。财富集于国库,百姓却无以生存。过渡:隋文帝励精图治,为隋炀帝留下了丰厚的物质积累。利用已有的财富,隋炀帝开始大兴土木,营建东都。师:大家猜猜东都是哪个城市呢?生:洛阳。师:对,因为洛阳在长安东边,所以被称为东都。虽然隋文帝在长安也兴建了都城,即大兴城,但是由于长安偏在中国的西北,显然不利于控制东方和南方,而洛阳位于中国的中部,地理位置要好的多。此外还有经济方面的因素。上节课我们谈到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隋唐以来,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日益突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关中地带的农业发展遇到了瓶颈,关中渭河的粮食,已远远不能供应人口需要。东南粮食可以转输至洛阳,但转输至长安得改用陆路绕过三门天险,既运粮有限,又耗费耗时,得不偿失。多方面的考虑下,隋炀帝即位当年就下令兴建洛阳城。而洛阳也“招致商旅,珍奇山积”,成为了当时的政治和经济中心。3.开凿运河过渡:营建东都的目的之一是提高获取南方粮食物资的方便性。相较长安,洛阳离南方的距离确实更短。但是啊,相信大家也都学习过地理,知道中国的地势总体西高东低,河流基本上是自西向东流,很少有贯通南北的河流。依靠陆路转运粮食显然不如水路便利。打通江南通往中原的水道,解决南北粮运问题,就成了统治阶级的当务之急。隋炀帝由此有了人工开凿运河的想法。隋炀帝于605年至610年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材料一:尤其是政治中心在北方,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需要与经济富庶地区的联系沟通,及粮食物资等的供给,更使隋朝政府意识到开凿和贯通南北大运河的必要性。材料一:尤其是政治中心在北方,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需要与经济富庶地区的联系沟通,及粮食物资等的供给,更使隋朝政府意识到开凿和贯通南北大运河的必要性。——杨芳《浅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历史原因》材料二:炀帝“将兴辽东之役",自洛门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闫)毗督其役。——《隋书·闫毗传》问题1:请根据“隋大运河示意图”说一说大运河有何特点?生: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五大水系。师: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余杭,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000多千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问题2:根据材料一、二,说一说隋朝开凿运河的影响?生:(1)贯通南北,促进南北经济交流,(2)促进运河沿岸城市经济发展,(3)巩固统一,对当代及后世的水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师:大运河贯通了南北,对国家统一、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大运河还造福后世,直到清朝它还是全国交通的大动脉。但是和兴建东都一样,开凿运河也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以至于促成了隋朝的衰亡。问题3:结合学思之窗,以大运河的修建为例,如何评价隋炀帝?生:有功有过。功:早年平陈、完成统一;开凿的大运河,消除分裂隐患,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和沿岸发展。过:大兴土木,穷兵黩武,超过社会承受极限,引发起义,可谓暴君。师:这也说明在历史评价时,我们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分为二,辩证看待。问题4:结合问题探究,根据表格分析,隋朝盛极而亡的原因是什么?生:滥用民力、劳师远征,导致国富民穷、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大规模起义。师:由此我们不难发现,隋朝的种种举措都是福祸相依的,一方面有益处,促进社会发展,但另一方面则存在弊端,加重人民负担,而福祸相依的隋朝也终归是二世而亡。设计意图:通过逐步推导的方法,培养思维逻辑的推理能力;运用唯物史观得出启示,提高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二)盛世:繁荣与开放过渡:隋朝与秦朝都是结束分裂、建立统一的王朝,可惜的是国祚短促,二世而亡。然而在历史上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汉承秦制和唐承隋制。盛唐气象离不开隋的创制。李渊于618年建立了唐王朝。唐朝建立后,很快便出现了盛世局面。1.政治之盛——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师:公元618年,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随后翦灭群雄,统一全国。在位期间,以隋朝制度为蓝本,重新建立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为唐代的建设奠定了基础。问题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思考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表现?生:唐太宗“贞观之治”: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繁荣初现。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继续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知人善用,开创殿试和武举选拔人才;持续发展。唐玄宗,“开元盛世”: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空前繁荣。2.经济大发展问题1:从唐代诗人的笔下,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盛唐?生:杜甫笔下的盛唐是经济富庶,李白、王之涣笔下的盛唐是积极进取,王维笔下的盛唐国力强盛,王翰笔下的盛唐胡汉交融。问题2:从唐代画家的笔下感受到了怎样的盛唐?从中解读出哪些历史信息?图3:章怀太子墓壁画“马球图”图2:敦煌莫高窟壁画里的唐朝曲辕犁图3:章怀太子墓壁画“马球图”图2:敦煌莫高窟壁画里的唐朝曲辕犁图4:唐阎立本《职贡图》图4:唐阎立本《职贡图》生:图2曲辕犁最早出现江南地区,反映南方地区开发,传入西域敦煌地区,说明胡汉经济交融。图3马球图描绘唐朝社会娱乐活动具有尚武阳刚之气,保留鲜卑传统,女性参与其中,整个社会开放自由。图4反映唐朝国力鼎盛,对周边国家有强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设计意图:通过诗画神入历史情境,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族关系等多角度品味盛唐气象。同时,通过生“以诗证史”“以画证史”,培养学的史料实证能力。过渡:在民族交融的背景下,唐太宗实行的是开明团结的民族政策。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唐朝对边疆少数民族是如何治理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图5:图5: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问题设计:据地图,找出唐代周边的主要少数民族,唐太宗通过哪些手段治理周边民族?唐朝的民族政策有何特点?自主学习:民族治理方法民族政策特点东突厥战争:消灭东突厥政策开明恩威并施手段多样西突厥设置机构: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回纥册封;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_________。吐蕃文成公主和亲、唐蕃会盟碑靺鞨册封:靺鞨首领大祚荣被封为___________。设计意图:强化时空意识,利用表格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认识唐王朝周边民族分布,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分析民族关系与盛世之间的联系,和谐交融不仅是盛唐体现,稳定的边疆也是盛唐出现的原因。同时,辽阔的疆域治理问题为安史之乱爆发埋下伏笔。过渡:太宗时期,唐朝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尚且能够维持良好的边疆关系,被周边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但这样的局面到玄宗时期慢慢发生改变,正如吕思勉谈到:“然环伺塞外的异族既多,当其种类昌炽,而中国政治力量减弱,就不免有被其入侵的危险。”(三)崩裂:动乱与危机1.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师:唐朝末期为什么会出现由盛转衰的局面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和材料加以分析。思考1:据材料分析唐玄宗统治后期的由盛转衰的原因?生:政治腐败、节度使权重,国家出现外重内轻局面。师:没错,大唐衰败,盛世不再,那这一变化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呢?生:安史之乱师:是的,安史之乱,也就是安禄山和他的部下史思明所发动的叛乱。要说安史之乱,就要从玄宗对边境的管控制度说起。开元年间,随着版图的拓展,边疆形势越来越紧张。为了加强边防,唐玄宗在边防重地增设军政长官,称为节度使。(“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滕王阁序》中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说法。持节者可以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节度使逐渐统领了地方的军事、财政和行政大权,于是便形成了“藩镇”。而且唐代边疆节度使多用武人,于是形成了军人割据。唐玄宗天宝初年全国共设立了10个藩镇,总共拥有兵力近49万人,而此时中央禁军有多少呢?8、9万人,国家出现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更糟糕的是安禄山一个人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个节度使,拥兵将近四十万人。此时的唐玄宗完全没有意识到潜伏的危机,依然陶醉于盛世,沉迷于享乐,任人唯亲,导致朝政逐渐腐败。这造成了严重的后果。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这场叛乱长达八年。材料1:安史之乱后,吐蕃从唐朝手中夺走河西走廊和西域,代宗即位初甚至一度攻占长安。…安史之乱爆发后,南诏继续扰边,大渡河以南尽为其所有。——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2: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新唐书·兵志》思考2:据材料1、2,分析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生:(1)边防空虚,吐蕃、南诏侵扰(2)平叛将领拥兵自重,削弱中央集权。(3)藩镇割据、由盛转衰师:安史之乱后,唐朝从此由盛转衰。地方军事割据的局面更加明显,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再加上宦官专权、朋党竞争,唐朝更为衰落。2.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过渡:中央朝廷与地方藩镇就在这种对峙下维持了百余年的平衡,直到由于社会凋敝,民生艰难,百姓纷纷起义反抗。这之中由黄巢领导的起义最有影响,史称黄巢起义。黄巢早年多次科举落第。“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虽然这次起义失败了,但是唐朝的统治也走向了穷途末路。907年,节度使朱温废掉了唐朝的皇帝,建立梁朝,史称后梁。朱温是一个善变之人。在唐代末年,他先是加入黄巢起义军,后来受李唐招安而叛离。降唐之后,唐僖宗赐名“全忠”,希望朱温能自此对李唐忠诚不二。没想到在剿灭黄巢之后,朱温的势力越发强大,最终代唐称帝,建国号梁,改年号为开平,是为后梁太祖。此后50多年中,北方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合成“五代”。南方地区前后出现了9个割据政权,加上北方的北汉称为“十国”。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此前政治长期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到了五代十国后期,后周的皇帝周世宗进行了改革,增强了国力,往南占据了江淮地区,往北夺回了契丹占据的一部分土地。统一的曙光已经出现。但是周世宗英年早逝,统一的事业还需要后人来完成。设计意图:通过教材内容,结合史料解读,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三、课堂小结:我们这节课围绕隋唐盛世学习了如下内容。由于君主励精图治,隋唐出现了盛世的局面。隋朝统一全国,建设宏大,影响深远。唐朝在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中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疆域拓展、民族交融的局面,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巩固与发展。但盛世之中也潜伏着危机,隋炀帝自恃富强,乱用民力,最终造成王朝短命而亡。唐朝因外重内轻,朝政腐败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此由盛转衰。此后藩镇割据,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削弱,最终演变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隋唐的盛衰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值得后人不断的反思。这节课到此结束,同学们再见。四、习题巩固:1.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这说明(

)A.少数民族畏惧唐朝的军事进攻 B.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C.西北边疆各族被迫接受唐朝中央政府的领导D.唐朝与边疆少数民族关系比较紧张2.敦煌出土的唐代历书既采用中国传统的干支纪日法,又在一些日期的上方标注代表星期天的“蜜”字,这是中国历书首次出现“星期”概念。研究者认为,敦煌历书中表示星期中各天名称的汉字,都是粟特(中亚古国,首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语的音译。以上材料说明唐代敦煌地区(

)A.隶属于北庭都护府管辖 B.以南、北面官分别管理汉人和游牧民族C.开始学习中原生产技术 D.位于丝绸之路,出现中外生活习俗交融3.公元782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联合王武俊、李纳等势力,公开反叛朝廷。镇海军节度使韩滉运米三万斛供给朝廷,解除了唐德宗的燃眉之急。唐德宗遣使于吐蕃,请发其兵,后未果。据此可知(

)A.藩镇是拱卫唐政府的关键力量 B.唐政府对藩镇存在一定依赖性C.吐蕃纳入中央的正式行政管辖 D.经济重心基本转移到江南地区4.唐代的官府手工业类型分为中央政府在京师直营手工业、建筑及公共工程手工业、地方政府经营手工业、中央政府在地方经营的手工业。除了这四种手工业,还有军事手工业和一些分散而又特殊的官府手工作坊。这反映出唐代官营手工业(

)A.技术领先世界 B.管理体系比较完善C.占据垄断地位 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