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_第1页
文言文阅读训练_第2页
文言文阅读训练_第3页
文言文阅读训练_第4页
文言文阅读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PAGEPAGE221文言文阅读§1管仲相齐齐襄公无道,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及无知弑襄公,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奔鲁。鲁人以兵纳之。未克,而小白入,是为桓公。使鲁杀公子纠于鲁之生窦。召忽死之,桓公既立,使鲍叔牙为宰相。辞曰:“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及管夷吾者五。”乃使人请于鲁庄公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迎于郊,而与坐而问焉。遂以为相。注云:三衅者,以香涂身曰衅。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此答子贡问管仲不能死之辞也。大抵召忽之死,为守节;管仲不死,为树功。盖桓公兄也,合立当事之。子纠,弟也,不当辅以争国。

故圣人不责其死而称其功。(《劝忍百箴》)题目12345678选项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奉:奉命B.鲁人以兵纳之纳:接纳C.辞曰:若必治国家者辞:告诉D.故请之请:请求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鲁人以兵纳之而与坐而问焉b.合立当事之不当辅以争国A.“之”和“焉”相同,“合”和“当”不同B.“之”和“焉”相同,“合”和“当”也相同C.“之”和“焉”不同,“合”和“当”相同D.“之”和“焉”不同,“合”和“当”也不同3.“民到于今受其赐”一句中“其”指代的内容是A.召忽之死节B.管仲之惠泽C.叔牙之荐能D.桓公之德政4.下列句中加点的“死”字与“召忽死之”中的“死”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B.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C.等死,死国可乎D.管仲不死,为树功以下5—6两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5.此答子贡问管仲不能死之辞也A.这是子贡回答管仲为什么不死时说的话。B.这是子贡回答管仲为什么不能死的原因的托辞。C.这是孔子回答子贡所问的管仲为什么不死时说的话。D.这是孔子回答子贡所问的管仲为什么不死的原因的托辞。6.故圣人不责其死而称其功A.所以圣人并不要求召忽去死,但称赞他守节的功德。B.所以圣人并不责问召忽为什么去死,但称赞他守节的作用。C.所以圣人并不要求管仲去死,反而称赞他的作用。D.所以圣人并不责问管仲为什么不去死,反而称赞他的功德。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①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②寡君……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③桓公亲迎于郊,而与坐而问焉。④盖桓公兄也,合立当事之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8.下列叙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鲍叔牙保护公子小白逃到莒后,让公孙无知杀了襄公,立小白为桓公。B.管仲、召忽奉公子纠之命逃到鲁国,子纠死后,召忽为他守节而死,而管仲不死,各得其所。C.鲍叔牙认为自己在很多方面不如管仲,治理好国家,一定要请回他,故向桓公举荐管仲。D.管仲任相后,辅佐桓公,称霸于诸侯,统一了天下,百姓感激他的恩德。

文言文阅读§2柯邑之盟昔者齐桓公与鲁庄公为柯之盟。鲁大夫曹刿谓庄公曰:“齐之侵鲁,至于城下,城坏压境,君不图与?”庄公曰:“嘻寡人之生不若死”曹刿曰:“然而,君请当其君,臣请当其臣。”及会,两君就坛,两相相揖。曹刿手剑援刃而进,迫桓公于坛上,曰:“城坏压境,君不图与?”管仲曰:“然则,君何求?”曹刿曰:“愿请汶阳田。”管仲谓桓公曰:“君其许之。”桓公许之。曹刿请盟,桓公遂与之盟,已盟,弃剑而去。左右曰:“要盟可倍,曹刿可仇,请倍盟而讨曹刿。”管仲曰:“要盟可负,而君不负;曹刿可仇,而君不仇,著信天下矣。”遂不倍。天下诸侯翕然而归之。为鄄之会,幽之盟,诸侯莫不至焉;为阳谷之会,贯泽之盟,远国皆来。南伐强楚,以致菁茅之贡;北伐山戎,为燕开路。 三存亡国,一继绝世,尊事周室,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功次三王,为五伯长,本信起于柯之盟也。(《新序·杂事四》)题目12345678选项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释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要盟可负②为鄄之会A.①yo 重要②wi为了B.①yo 要挟②wi主持C.①yo 要挟②wi为了D.①yo 重要②wi主持2.对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君请当其君②君其许之③曹刿手剑援刃而进④请倍盟而讨曹刿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要盟可倍”中“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曹刿手剑援刃而进B.桓公遂与之盟C.被明月兮佩宝璐D.舍相如广成传舍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尊事周室周室:周,朝代名。周室,指周王朝。B.九合诸侯诸侯:西周、春秋时分封的各国国君。C.功次三王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一说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D.为五伯长五伯:指古代五个占领一方的首领。5—6两题所示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三存亡国,一继绝世A.三次保存了灭亡了的国家,一次继承断代的国家B.三次保存了灭亡了的国家,一次使断代国家得以延续C.三次使即将被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一次继承断代的国家D.三次使即将被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一次使断代国家得以延续6.本信起于柯之盟也A.根本的信义是从柯邑的盟约而来的B.根本的信义是从柯邑缔结盟约时开始建立起来的C.寻根追源,(齐桓公的)信义是在柯邑缔结盟约时开始建立起来的D.寻根追源,(齐桓公的)信义是从柯邑的盟约而来的7.对曹刿在坛上迫近齐桓公时讲的一句话的用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责问齐桓公为什么侵犯鲁国。B.追问齐桓公是不是还要进攻鲁国。C.警告齐桓公赶快放弃进一步攻打鲁国的打算,不然的话,将与他拼命。D.暗示齐桓公:不许进攻鲁国,并且必须接受自己的条件,不然的话,将与他拼命。8.下面是对管仲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管仲被“曹刿手剑援刃而进”的气势吓破了胆,连连劝齐桓公接受对方的条件。B.管仲力排左右“倍盟而讨曹刿”的议论,认为不负不仇可以“著信天下”,表现了过人的见识。C.管仲将计就计,利用曹刿强迫齐桓公订立盟约一事来改变齐桓公在诸侯中的形象,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D.管仲以遵守可负的盟约来博取天下信誉的主张,为齐桓公一匡天下,成为五伯之长创造了条件。

文言文阅读§3介推拒禄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文公即位,赏不及推。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至死不复见。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返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文公出,见书曰:“嗟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其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表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说苑·介子推不受禄》)题目12345678选项1.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正确意思是①天未绝晋②不食其食A.①灭绝②俸禄B.①绝望②粮食C.①断绝②吃D.①截断②给……吃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及”与“赏不及推”的“及”的意思相同的一句是A.传以示美人及左右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C.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D.及捕入手,已股落腹裂3.对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必将有主②主晋祀者③推从者怜之④五蛇从之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见”与“至死不复见”的“见”意思、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B.于是入朝见威王C.大王见(臣列观D.才美不外见5—6两题所示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5.尤而效之,罪又甚焉A.归罪而去模仿他们,我的罪过比他们还要大B.责怪了他们而又效法他们,我的罪过比他们还要大C.责怪了他们而又效法他们,在罪过上我比他们还要大啊D.归罪而去模仿他们,在罪过上我比他们还要大啊6.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A.言语是身体的花纹,身体即将隐居,哪里还需要花纹B.言语是自身的漂亮的装饰,自身即将隐居,哪里还需要漂亮的装饰C.言语是自身的漂亮的装饰,自身即将隐居,哪里还需要花纹D.言语是身体的花纹,自身即将隐居,哪里还需要漂亮的装饰7.以下八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与介子推母子到死再没有露面有关的一组是尤而效之,罪又甚焉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③且出怨言,不食其食④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⑤能如是,与若俱隐⑥盍亦求之⑦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⑧亦使知之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①④⑤⑧D.②③⑥⑦8.下面是对本文主要意思的剖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赞同介子推把文公的复国归功于天的观点。B.文章歌颂了介子推有功而不图报的品德。C.文章肯定了晋文公知过能改的贤君胸襟。D.文章批判了介子推母亲邀功请赏的思想。

文言文阅读§4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倍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左传》题目12345678选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军:军队B.焉用亡郑以倍邻倍:背叛C.共其乏困共:供应D.若不阙秦阙:缺少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无能为也已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郑既知亡矣焉用亡郑以倍邻A.“已”和“矣”相同,两个“焉”不同B.“已”和“矣”相同,两个“焉”也相同C.“已”和“矣”不同,两个“焉”相同D.“已”和“矣”不同,两个“焉”也不同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一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A、请客的主人行装B.宴请的客人行装C.宴请的客人使者D.请客的主人使者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九月甲午。“甲午”,是以干支来纪日,干支纪日并不是每月初一即“甲子”,故换算成公历日期很麻烦。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中“烛之武”,姓烛名武,“之”是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又如“佚之狐”“介之推”。C、“是寡人之过也”中“寡人”是古代国君自称的谦辞,本义是“寡德之人”。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中“仁”指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的道德规范的总称。下列5—6题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5.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A.因为郑伯对晋不友好,并且怀有二心而背叛了晋国。B、因为郑伯对晋不友好,并且怀有二心而与楚亲善。C.因为郑伯在晋国时不礼貌,并且怀有二心而与楚亲善。D.因为郑伯在晋国时不礼貌,并且怀有二心而背叛了晋国。6.①敢以烦执事②唯君图之A.①哪敢用灭亡郑国的办法来劳驾您的臣下②只有您能对付得了他B.①哪敢用灭亡郑国的办法来劳驾您的臣下②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C.①就要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②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D.①就要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②只有您能对付得了他7.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师的理由,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秦军欲越过晋国并看不起远方的郑国,这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事。B.相邻的晋国实力雄厚了,实际上秦国自己的力量就削弱了,保留下郑国对秦也是会有好处的。C.秦对晋侯有过恩赐,但晋侯回国后就违背承诺,并迅速修筑防御工事拒守。D.如让晋占领了郑,那么他们还要扩张势力,就势必危及秦的安全,这种损秦肥晋的做法,对秦实在是非常不利的。8.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不仅撤了兵,而且和郑国订立盟约,派兵驻守郑国都城。B.秦退兵后,晋臣子犯请求晋文公赶快攻打郑国,但晋文公认为不可。C.晋文公认为,没有秦穆公的力量他是不能回国为君的,借人之力反而去蒙蔽欺骗人家是不讲仁义的。D.晋文公还认为,丧失了人家所给与的恩赐是不明智的,用分裂代替和好,这也不算是武勇。文言文阅读§5晋灵不君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又称宣子)、士季(又称会)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钅且L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左传·宣公二年》)题目12345678选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问其故而患之②公患之③人谁无过 ④过而能改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2.与“厚敛以雕墙”句中“以”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B.樊哙侧其盾以撞C.作《师说》以贻之D.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3.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晋灵公不君”的“君”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冈烈士事略丐序于予B.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C.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4.与“则莫之继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子何恃而往D.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5—6两题所示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5.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A.我请求先进去,如果不让进去,那你再接着进去B.我请求先进去,如果不让进去,那你再接着进谏C.请允许我先去进谏,如果君王不听,那你再接着进谏D.请允许我先去进谏,如果君王不听,那你再接着进去

6.三进及溜,而后视之A.三次跪伏向前到达屋檐之下,然后才看见晋灵公B.三次跪伏向前到达屋檐之下,晋灵公这才抬眼看士季C.三次进去都只到达屋檐之下,晋灵公这才抬眼看士季D.三次进去都只到达屋檐之下,然后才看见晋灵公7.下面六句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晋灵公不君”的一组是①厚敛以雕墙②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③宰夫腼熊蹯不熟,杀之④吾知所过矣,将改之⑤犹不改,宣子骤谏⑥公患之,使钅且麑贼之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⑥C.③④⑤⑥D.①②④⑤8.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晋灵公残暴狠毒,屡谏不改,并派人杀害赵盾,致使钅且麑触槐而死。B.晋灵公残暴狠毒,不但不接受赵盾、士季的劝谏,反而派钅且麑杀害赵盾,钅且麑却触槐而死。C.晋灵公骄奢残暴,屡谏不改,并派人杀害赵盾,致使钅且麑触槐而死。D.晋灵公骄奢残暴,不但不接受赵盾、士季的劝谏,反而派钅且麑杀害赵盾,钅且麑却触槐而死。

文言文阅读§6宣子索环 韩宣子有环,其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子大叔、子羽谓子产曰:“韩子亦无几求,晋国亦未可以贰。若属有谗人交斗其间,鬼神而助之,以兴其凶怒,悔之何及?吾子何爱于一环?其以取憎于大国也,盍求而与之?”子产曰:“侨闻君子非无贿之难,立而无令名之患。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安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夫大国之人,令于小国,而皆获其求,将何以给之?一共一否,为罪滋大。大国之求,无礼以斥之,何餍之有?吾且为敝邑,则失位矣。若韩子奉命以使,而求玉焉,贪淫甚矣,独非罪乎?出一玉以起二罪,吾又失位,韩子成贪,将焉用之?”韩子买诸商人。既成贾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韩子请诸子产曰:“日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今买诸商人,商人曰‘必以闻’,敢以为请。”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而共处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今吾子以好来辱,而谓敝邑强夺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诸侯,必不为也。若大国令,而共无艺,郑,鄙邑也,亦弗为也。侨若献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韩子辞玉曰:“起不敏,敢求玉以徼二罪?敢辞之。”(《左传·昭公十六年》)题目12345678选项1.与“吾子何爱于一环”句式不同的一句是A.夫大国之人,令于小国B.韩子买诸商人C.与商人皆出自周D.起不敏,敢求玉以徼二罪2.与“是教敝邑背盟誓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非官府之守器也B.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斩木为兵,揭竿为旗3.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盍 求而与之(何)B.侨闻君子非无贿之难(财物)C.立而无令 名之患(美好)D.今吾子以好来辱(谦词,指使对方受屈辱)4.对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将何以给之一共一否吾且为敝邑郑,鄙邑也A.“给”与“共”的意思相同,“敝邑”和“鄙邑”的意思不同;B.“给”与“共”的意思不同,“敝邑”和“鄙邑”的意思不同;C.“给”与“共”的意思相同,“敝邑”和“鄙邑”的意思相同;D.“给”与“共”的意思不同,“敝邑”和“鄙邑”的意思相同。下列5、6题句子的译句,正确的项是5.出一玉以起二罪,吾又失位,韩子成贪,将焉用之?A.拿出一只玉环而让韩起犯两个错误,又使我失去执政的机会,韩起被看做贪婪之人,哪能采取这种做法呢?B.拿出一只玉环而引起两种罪过,使我们国家失去诸侯国的地位,使韩子成为贪婪之人,哪里用得着这样做?C.拿出一只玉环而让韩起犯两个错误,又使我失去执政的机会,韩起被看做贪婪之人,哪里用得着这样做?D.拿出一只玉环而引起两种罪过,使我们国家失去诸侯国的地位,使韩子成为贪婪之人,哪能采取这种做法呢?6.侨若献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A.如果我把玉环献给阁下,不知道根据是什么,岂敢私下把它献出呢?B.如果我把玉环献给阁下,不知道怎么办,谨敢私下告诉您。C.如果我把玉环献给阁下,不知道怎么办,岂敢私下把它献出呢?D.如果我把玉环献给阁下,不知道根据是什么,谨敢私下告诉您。7.子产不给韩宣子玉环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韩宣子太贪婪,所提出的要求不合理,如果满足他的要求,就会破坏两国邦交原则;B.因为大国贪得无餍,如果满足他们不合邦交礼仪的要求,郑国就会逐渐失去诸侯国的地位;C.韩宣子是郑国的使者,所提要求不合邦交的法则,如果不予以拒绝,就会破坏晋郑两国的友好关系;D.因为大国欲壑难填,如果满足了韩宣子的要求,会使韩宣子蒙上贪婪恶名,子产也会失去执政的地位。

文言文阅读§7晏子易行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可,而使之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大诛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 属托不行,货赂不至6;陂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会赋敛,仓库少内,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便僻。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强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也。”[注]上计,年终考核地方官的治绩。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景公召而数之曰数:列举罪状加以责备B.子退而自察也退:返回C.寡人将大于子诛:责问、谴责D.景公乃下席谢之席:座位2.下列句中加点的“请”在意思上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B.三年不治,臣请死之C.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D.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3.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句是A.属托不行——上级嘱咐的事情不去做B.货赂不至——送礼行贿没有发生C.便事左右——随意送给侍从D.避贤者之路——给贤能的人让出位置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①子强复治东阿②寡人无复与焉A.①您一定要再治理东阿②我不再指责了B.①您务必要再治理东阿②我不再指责了C.①您尽力再去治理东阿②我不再干涉了D.①您坚决地再去治理东阿②我不再干涉了5.以下六句话,属于晏子治理东阿的正确做法的一项是①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②三年不治,臣请死之③属托不行,货赂不至④陂池之鱼,以利贫民⑤并会赋敛,仓库少内⑥当此之时,民无饥者A.①②③④⑥B.②③④⑥C.③④⑤D.③④6.下列对文章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晏子先前治理东阿,廉洁奉公,为民着想,百姓安居乐业,却受到景公的责罚;后来只好改弦易辙,营私舞弊。晏子痛感景公昏庸,辞官而去。B.晏子先前治理东阿,廉洁自律,一心为民,治绩显著,却受到景公责怪;后来营私舞弊,民不聊生,反受到赞扬。晏子说明事实真相,使景公翻然醒悟。C.晏子先前治理东阿无方,因而受到景公的责罚;后来改道易行,使百姓安居乐业,因而受到景公的赞赏。景公挽留他继续治理东阿。D.晏子先前治理东阿有方,百姓安居乐业,却受到景公的责罚;后来改道易行,反受到景公的褒奖。晏子见景公明白了事实真相,便表示愿终身为景公效力。

文言文阅读§8晏子辞鱼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喝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颜色y,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谄人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是时海人入鱼,公以五十乘赐弦章。弦章归,鱼乘塞涂,抚其御之手曰:“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M。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固辞鱼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说苑·君道》)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公作色太息②公射出质A.①颜色②超过B.①脸色②飞出C.①颜色②飞出D.①脸色②超过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君其犹有谄人言乎③皆欲若鱼者也②今日之言④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3.与“则臣服之”句中“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余幼好此奇服兮B.曲罢曾教善才服C.朝服衣冠D.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4.与“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一句属于同一种句式的一项是A.大王见臣列观B.亮见权于柴桑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5—6两题所示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5.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A.(他们)知道自己的不足而后才知道您的不足,(他们的)勇气不足触犯了您的神情B.(他们)知道自己的不足而后才知道您的不足,(他们的)胆量不足触犯了您的神情C.(他们的)才智不足以发现您的过失,(他们的)胆量不足以冒犯您的威严D.(他们的)才智不足以发现您的过失,(他们的)勇气不足以冒犯您的脸色6.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A.从前晏子用辞赏的方法来使国君公正,所以国君的过失就掩盖不住B.从前晏子用辞赏的方法来使国君公正,所以从来都不掩饰自己的过失C.从前晏子辞赏是为了纠正国君的过失,所以从来都不掩饰自己的过失D.从前晏子辞赏是为了纠正国君的过失,所以国君的过失就掩盖不住7.对弦章辞鱼不受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怕违反了晏子的道义。B.他怕失去进谏的意义,掩盖了景公的过失。C.他怕顺从了阿谀奉承的人的欲望。D.他怕自己辅佐国君的功劳不被民众知晓。8.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实际的一项是A.齐景公认为,晏子死后十七年来,自己没有什么事做得不好。B.弦章认为,公射出质而众口唱善的原因是众臣缺乏才智和胆识,一味顺从。C.弦章暗示:众臣之所以唱善,这与国君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很大关系。D.弦章含蓄地提醒景公要谨防谄媚。

文言文阅读§9晏子之晋晏子之晋,见反裘负刍息于涂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曷为而至此?”对曰:“齐人累之,名为越石父。”晏子曰:“嘻!”遽解左骖以赎之,载而与归。至舍,弗辞而入。越石父怒,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晏未尝得交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邪<?”越石父曰:“吾闻君子屈乎不己知者,而伸乎己知者。吾是以请绝也。”晏子乃出见之,曰:“向也见客之容而已,今也见客之志。婴闻察实者不留声,观行者不讥辞,婴可以辞而无弃乎C?”越石父曰:“夫子礼之,敢不敬从。”晏子遂以为客。俗人有功则德,德则骄。今晏子功免人于厄矣,而反屈下之,其去俗亦远矣。此全功之道也。(《吕氏春秋·观世》)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正确词义是①见反裘负刍息于涂者②越石父怒,请绝A.①割草②截断B.①草把②横渡C.①喂牲口的草②绝交D.①谦辞②自绝2.下面的三个句子中都有“辞”字,对词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弗辞而入②观行者不讥辞③婴可以辞而无弃乎A.①③告辞②说话B.①②③都是告辞C.①告辞②③谢罪D.①告辞②言辞③谢罪3.与“以为君子也”中“以为”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①晏子遂以为客②铸以为金人十二③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④或以为死,或以为亡⑤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⑥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⑦吴广以为(然⑧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①②⑤⑥D.③④⑦⑧4—6三题所示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4.婴可以辞而无弃乎A.我晏婴可以向你谢罪而不被拒绝吗B.我晏婴可以向你谢罪而不被你抛弃吗C.我晏婴可以向你告辞而不被拒绝吗D.我晏婴可以向你告辞而不被你抛弃吗5.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邪A.现在免除了你的忧虑,我对你不可以吗B.现在免除了你的忧虑,我对你还没有尽力吗C.现在把你从患难中解救出来,我对你不可以吗D.现在把你从患难中解救出来,我对你还没有尽力吗6.婴闻察实者不留声A.我晏婴听说考察人的实际的人,不留意人的声名B.我晏婴听说讲究实际的人,不留意人的声名C.我晏婴听说讲究实际的人,不留意自己的声誉D.我晏婴听说考察人的实际的人,不留意自己的声誉7.对“越石父怒”的原因的分析,最深刻的一项是A.责怪晏子至舍后未向他告别。B.责怪晏子没有对他的去向作明确表示。C.责怪晏子没有把他当做一个知己者看待。D.责怪晏子没有平等地待他。8.对文章主旨分析得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赞扬了晏子不以救人而居功自傲,反而对被救之人很谦卑的美德。B.文章告诉人们,不应以貌取人。C.文章批评越石父的贪得无厌。D.文章告诉人们,对待贤士应取正确的态度。

文言文阅读§10穰苴治军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穰苴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抚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不佞大夫亲戚送之。不佞:不才,自谦之词。

B.百姓之命皆悬于君。悬:牵挂。C.行军勒兵。勒:整顿。D.士卒次舍。次:驻扎。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申明约束大说之,以为将军临军约束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约束”不同。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约束”也相同。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约束”相同。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约束”也不同。3.“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一句中“之”字指代的内容是A.晋师闻之,为罢去。B.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C.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D.斩庄贾以徇三军。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从“/”前后文字的语意关系看,相同的一组是①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②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③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④今敌国深侵,/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A.①④B.①③C.②③D.③④以下5、6题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5.①与语兵事。②何谓相送乎?A.①让他参与讨论军队之事。②何必说给我送行呢?B.①让他参与讨论军队之事。②说什么给你送行呢?C.①跟他谈论军事。②说什么给你送行呢?D.①跟他谈论军事。②何必说给我送行呢?6.①立表下漏。②身自抚循之。A.①站在木表下观察漏壶计时。②亲自安抚慰问士卒。B.①设置了计时的木表和漏壶。②亲自安抚慰问士卒。C.①设置了计时的木表和漏壶。②亲自安慰犒赏士卒。D.①站在木表下观察漏壶计时。②亲自安慰犒赏士卒。7.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穰苴能“附众”“威敌”的一组是①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②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③身与士卒平分粮食。④(病者)争奋出为之赴战。⑤燕师闻之,度水而解。⑥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③⑤⑥8.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穰苴出身低微,但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请缨抗敌,表现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B.穰苴极有谋略,请派国君的宠臣为监军,又忤逆君命将他斩首,借此附众、立威。C.穰苴体恤部下,恩威并施,身先士卒,一战而击退晋、燕之师,尽复“所亡封内故境”。D.晏婴识才举荐,齐王能纳谏任贤,使穰苴的才能得以发挥,未战已屈人之兵。

文言文阅读§11孔子为人太史公曰:《诗》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1.下列两句中加点的字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①观仲尼庙堂②景行行止A.①参观,看②大B.①道教的庙宇②景仰C.①景象②同“影D.①观察②景致,景色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高山仰止 ③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②景行行止④可谓至圣矣A.两个“止”字意思相同,两个“至”字意思也相同B.两个“止”字意思不同,两个“至”字意思也不同C.两个“止”字意思相同,两个“至”字意思不同D.两个“止”字意思不同,两个“至”字意思相同3.对“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一句中的“折中”一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调节过与不及,使适中,即调和。B.“折中”犹言判断,“折中于夫子”即以孔子的理论作为检验正确与否的客观标准。C.“折中”即折衷主义,指孔子把错误和正确的调和起来。D.“折中”犹言“决断”,“折中于夫子”即对孔子的学说做出决断。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①当时则荣②学者宗之A.①当时就光荣②读书人以他为头领B.①在世时十分荣耀②读书人都尊崇他C.①当时就光荣②读书人都尊崇他D.①在世时十分荣耀②读书人以他为头领5.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两句话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比喻品德像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就会有人效法他。B.形容品德崇高,令人景仰,又明察事理,值得仿效。C.仰望着高山,可以向上攀登;遵照着大路,可以向前迈进。D.巍峨险峻的高山,令人仰望而却步;风景优美的地方,让人流连而忘返。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达作者对孔子推崇心情的一组是①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②诸生以时习礼其家。③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④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⑤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⑥可谓至圣矣。A.①③⑥B.①②⑤C.③④⑤D.④⑤⑥7.本文中心意思是A.司马迁批评孔子折衷主义思想,认为超过孔子才“可谓至圣”。B.司马迁肯定孔子折衷主义思想,并把他推崇到“至圣”的高度。C.司马迁评述孔子的一生,表现了他对孔子的向往尊崇。D.司马迁直接评论孔子的为人,抑恶扬善,有褒有贬。

文言文阅读§12田婴善剂静郭君①善剂貌辨。剂貌辨之为人也多訾,门人弗说。士尉以诤静郭君,静郭君弗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窃以谏静郭君,静郭君大怒曰:“剗②而类,揆吾家,苟可以剂貌辨者,吾无辞为也”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朝暮进食。数年,宣王薨,闵王立。静郭君之交,大不善于闵王,辞而之薛,与剂貌辨俱。留无几何,剂貌辞而行,请见闵王。静郭君曰:“王之不说婴也甚,公往,必得死焉。”剂貌辨曰:“固非求生也。请必行!”静郭君不能止。剂貌辨行,至于齐。闵王闻之,藏怒以待之。剂貌辨见,闵王曰:“子,静郭君之所听爱也?”剂貌辨答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静郭君曰:‘太子之不仁,过颐豕视③,若是者倍反。不若革太子,更立卫姬婴儿校师。’静郭君泫而曰:‘不可,吾弗忍为也。’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也。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静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予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也。”闵王太息,动于颜色,曰:“静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少来静郭君乎?”剂貌辨答曰:“敬诺。”静郭君来,衣宣王之服,冠其冠,带其剑。闵王自迎静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静郭君至,因请相之。静郭君辞,不得已而受。十日,谢病强辞,三日而听。(《吕氏春秋·知士》)[注]①静郭君,姓田名婴,号静郭君,战国时齐相,受封于薛,又称薛公,田文(孟尝君)之父。②剗(chn):铲除;消灭。③过颐豕视:古人认为的不仁之相。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和词义正确的一组是①虽恶于后王②谢病强辞 A.得罪qiang坚决B.讨厌qiang坚决 C.讨厌qiang极力D.得罪qiang坚决2.下列四句中都有“听”字,对其用法理解正确的项是 ①子,静郭君之所听爱也?②爱则有之,听则无有。③必听之。④三日而听。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3.“必无今日之患”一句中的“患”指的是A.辞而之薛B.公往,必得死焉C.恶于后王D.藏怒而待之下列4、5题句子在文中的正确的意思是4.苟可以傔剂貌辨者,吾无辞为也A.暂且可以满足剂貌辨的需要,我无话好说。B.只要能让剂貌辨满足,我无话可说。C.只要能让剂貌辨满足,我什么也不拒绝。D.暂且可以满足剂貌辨的需要,我什么也不拒绝。5.静郭君之交,大不善于闵王。A.静郭君的交往处世,很不被闵王赞许。B.静郭君结交的朋友,很不被闵王赞许。C.静郭君的交往处世,对于闵王很为不利。D.静郭君结交的朋友,对于闵王很为不利。6.下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静郭君与剂貌辨、士尉之间是主子与门客的关系。B.静郭君与孟尝君、御是父子关系。C.闵王、婴儿校师是兄弟关系。D.宣王与闵王、婴儿校师是父子关系,与卫姬是夫妻关系。7.对剂貌辨所说的“爱”“听”的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不采纳士尉和孟尝君的谏诤。B.不采纳更立太子的建议。C.不应允剂认为可行的以数倍之地易薛的主张。D.让剂貌辨住上等客舍,并派长子侍奉,早晚进献食物。8.下面的评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本文的主旨:知人善任。B.静郭君的用人原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C.剂貌辨的精神:士死知已。D.闵王对缺点、错误的态度:朝闻夕改。

文言文阅读§13小主夫人秦小主夫人①用奄变,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公子连亡在魏,闻之,欲入,因群臣与民从郑所之塞。右主然守塞,弗入,曰:“臣有义,不两主,公子勉去矣”公子连去,入翟②,从焉氏塞,菌改入之。夫人闻之,大骇,令吏兴卒。奉命曰:“寇在边。”卒与吏其始发也,皆曰:“往击寇。”中道,因变曰:“非击寇也,迎主君也。”公子连因与卒俱来,至雍,围夫人,夫人自杀。公子连立,是为献公。怨右主然,而将重罪之;德菌改,而欲厚赏之。监突争之曰:“不可。秦公子之在外者众,若此,则人臣争入亡公子矣,此不便主。”献公以为然,故复右主然之罪,而赐菌改官大夫,赐守塞者人米二十石。献公可谓能用赏罚矣。凡赏非以爱之也,罚非以恶之也,用观归也。所归善,虽恶之,赏;所归不善,虽爱之,罚。此先王之所以治乱安危。(《吕氏春秋·当赏》)[注]①小主:战国秦国君,即位时年仅两岁,所以称之为“小主”。小主夫人:指小主的母亲。②翟:通“狄”,指狄人所居之地。1.“百姓郁怨非上”句中“郁”和“非”的正确词义是A.忧郁反对B.郁结指责C.忧郁指责D.郁结反对2.“故复右主然之罪”中“复”的词义是A.恢复B.免除C.报复D.更改3.下列句中的“因”字与“因群臣与民从郑所之塞”中的“因”词义、用法相同的项是A.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B.因利乘便,宰割天下C.因释其耒而守株D.高帝因以成帝业下列4—6题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4.臣有义,不两主A.小臣我有义务,不能容许有两个国君。B.小臣我有义务,不能同时侍奉两个国君。C.小臣我要坚守道义,不能容许有两个国君。D.小臣我要坚守道义,不能同时侍奉两个国君。5.则人臣争入亡公子矣,此不便主A.那么臣子们就会争相把流亡的公子放进来了,这对您是很不利的。B.那么臣子们就会争相进来消灭公子了,这对您是很不利的。C.那么臣子们就会争相把流亡的公子放进来了,您就没有便宜可占了。D.那么臣子们就会争相进来消灭公子了,您就没有便宜可占了。6.此先王之所以治乱安危也A.这是先王治理乱世,安定危局的方法。B.这是先王治理乱世,安定危局的原因。C.这是先王使乱世转为太平,使危局转为平安的方法。D.这是先王使乱世转为太平,使危局转为平安的原因。7.从文章的内容看,归纳“公子连立”的原因正确的一项是①秦小主夫人用奄变②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③因群臣与民从郑所之塞④菌改入之⑤中道,因变曰:“非南寇也,迎主君也。”⑥公子连因与卒俱来⑦夫人自杀⑧献公可谓能用赏罚A.②③④⑥⑧B.①②④⑤⑦C.①③⑤⑥⑦D.①②⑤⑥⑧8.对节选部分的主旨剖析不当的项是A.这段文字告诉人们,奖赏或处罚一个人的标准,不是喜爱他或是厌恶他,而是他的行为导致的结果。B.这段文字告诉人们,只有从行为导致的结果来进行奖赏或处罚,才是正确的。C.这段文字告诉人们,不从行为导致的结果来奖赏或处罚,而只凭个人的好恶来奖赏或处罚是不对的。D.这段文字告诉人们,对奖赏的人不一定要爱他,对处罚的人不一定要恨他,关键要看他最后变得如何。

文言文阅读§14梁北黎丘梁北有黎丘①'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1。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②1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③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夫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察之必于其人也。夫孪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识之,知之审也。X《吕氏春秋·疑似》[注]①部,即“乡”。②孽,妖孽,怪异,这里作动词用,即遇到妖孽了。③端,故意。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释义全对的一项是 ①酒醒,而诮其子曰②昔也往责于东邑③知之审也④喜 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4A.①责备②讨债③清楚④善于B.①嘲讽②询问③详细④喜欢C.①谴责②责备③确实④爱好D.①怪罪②责罚③审察④乐于2.下列加点词语释义有误的一项是A.喜效人之子侄昆弟

之状昆弟:兄弟B.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丈人:古人对老者的尊称C.明日端复饮于市明日:明天D.明旦之市而醉明旦:第二天天刚亮3.与“有奇鬼焉”中“焉”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B.且焉置土石C.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D.余收尔骨焉4.与“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中“于”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B.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上古竞于道德下列5、6题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5.①扶而道苦之②遂逝迎之A.①黎丘之鬼搀扶他,在路上苦苦折磨他②他的儿子就前往市里迎接他B.①黎丘之鬼搀扶他,他们在路上走得很辛苦②他的儿子就前往市里迎接他C.①黎丘之鬼搀扶他,在路上苦苦折磨他②他的儿子于是就跑着去迎接他D.①黎丘之鬼搀扶他,他们在路上走得很辛苦②他的儿子于是就跑着去迎接他6.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A.被像贤士的人弄糊涂了,因而真士就不相信他,这和黎丘老者的聪明是一样的呀.B.被像贤士的人弄糊涂了,因而不能识真士而失去了他们,这不是和黎丘老者的见识一样吗,C.那些被假冒的贤士迷惑了的人,错过了真正的贤士,这不是和黎丘老者的见识一样吗-D.那些被假冒的贤士迷惑了的人,因而真士就不相信他,这和黎丘老者的聪明是一样的呀7.下面是对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是黎丘奇鬼用来惑人的手段。B.“智惑于似其子者”是黎丘丈人刺杀真子的思想根源。C.“察之必于其人”是辨察疑似的方法。D.“知之审也”是母亲能够识别孪生子的原因。8.下面是对这篇短文的寓意的剖析,正确的一项是A.鞭挞以假象迷惑他人的丑恶行径。B.嘲讽遇事不辨真假的糊涂人。C.告诫人们不要被假象所迷惑。D.强调察疑辨似的极端重要。文言文阅读§159报怨以德 梁①)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人劬②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③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往夜窃搔梁亭之反,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惄④s然愧,以意自闵也。告使曰:“征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b(刘向《新序·杂事四》)[注]①梁:即战国时的魏国。②劬(q):劳。③窳(y):懒惰、④惄(n):忧思。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因往夜窃搔梁亭之瓜窃:盗窃B.楚亭怪而察之怪:感到奇怪 C.因具以闻楚王闻:听说D.梁王以为信信:相信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尉以请宋就乃谢以重币A.两个“其”相同,两个“以”不同B.两个“其”相同,两个“以”也相同/C.两个“其”不同,两个“以”相同D.两个“其”不同,两个“以”也不同3.“楚令闻之”一句中“之”字指代的内容是A.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往夜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B.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

C.瓜日以美。D.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也。4.下列关于文中部分词语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子”常常用做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代的“您”,如本文中“若我教子”的“子”。B.“尉”作为一种官职,专指武官,如本文中“因请其尉”的“尉”。C.“征”有“征召”的意思,特指君召臣,如本文中“征搔瓜者”的“征”。3D.“令”作为官名,一是指县令,如本文中“楚令”的“令”;二是指政府部门的长官,如“中书令”。以下5—6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5.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A.人家做可恶的事,你也跟着做可恶的事,为什么心胸狭窄得这样厉害呢?B.别人可恶我们也可恶,为什么都干出这么偏激的事呢?C.人家可恶,你也做可恶的事,为什么做出这么严重的事呢?D.别人可恶,我们也可恶,我们的错误是何等严重啊6.①此梁之阴让也②楚王时则称说A.①这是梁王委婉地责备我们啊②楚王时常称道这件事B.①这是梁暗中对我们的礼让啊②楚王时常称道这件事C.①这是梁暗中对我们的礼让啊②楚王时常说很高兴D.①这是梁王委婉地责备我们啊②楚王时常说很高兴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①梁之边亭人劬力数灌其瓜,瓜美。②梁亭觉之,因请其尉。③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④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8.下列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4A.宋就做边区县令时,教导属下的人不要破坏楚国人的瓜,使魏楚的关系得以重新修好,受到了世人称赞。3B.楚国县令对自己边区人种的瓜不如魏国很不满意,当魏国人浇灌楚国人种的瓜后,他又感到非常高兴。0C.宋就不仅教导属下的人为楚人浇灌瓜田,而且还叫他们在夜里偷偷地浇灌,不要让楚国人知道。D.本文通过魏人浇灌楚瓜的故事,赞美了以德报怨的美好情操。文言文阅读§16张仪说秦 :张仪说秦王曰:“又臣闻之曰:‘战战慄慄,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也。何以知其然也?昔者纣为天子,帅天下将甲百万*,左饮于淇谷,右饮于洹水,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与周武为难。武王将素甲三千领,战一日,破纣之国,禽其身O,据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不伤。智伯帅三国①之众以攻赵襄主于晋阳,决水而灌之,三年,城且拔矣,襄主钻龟数策占兆,以视利害,何国可降,而使张孟谈。于是乃潜行而出,反智伯之约},得两国之众,以攻智伯之国,禽其身,以成襄子之功。今秦地形断长续短,方数千里,名师数百万。秦国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与天下,天下可兼而有也。臣昧死望见大王,言所以一举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伯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大王试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伯王之名不成,四部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②于国,以为王谋不忠者。”(《战国策·秦策·张仪说秦王》)[注]①智氏、韩氏、魏氏三国的军队。②徇,巡行示众。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襄主钻龟数策占兆,以视利害②泰国号令赏罚、地形利害③言所以一举破天下之从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A.两个“利害”不同,两个“所以”不同B.两个“利害”不同,两个“所以”相同C.两个“利害”相同,两个“所以”不同D.两个“利害”相同,两个“所以”相同2.下列句中没有词语活用的一项是A.朝四邻诸侯之道B.亲齐燕,以成伯王之名C.大王斩臣以徇于国D.举赵、亡韩、臣荆魏3.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大王试听其说其:我B.以此与天下以:凭借C.何以知其然 也然:必然D.于是乃潜行而出于是:才、就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A.帅天下将甲百万——将帅、天下士兵共百万之大军B.大王试听其说——大王如果试着采用我的那些说法C.反智伯之约——违背了与智伯的约定D.破封之国,禽其身——攻破了纣王的国都,活捉了他本人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苟慎其道,天下可有也②以成伯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③武王将素甲三千领④智伯帅三国之众以攻赵襄主于晋阳A.两个“道”字意义相同,“将”和“帅”意义相同B.两个“道”字意义不同,“将”和“帅”意义相同C.两个“道”字意义相同,“将”和“帅”意义不同D.两个“道”字意义不同,“将”和“帅”意义不同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襄主能击败智伯并活捉他,完全是依靠占卜,把握住了有利的时机。(B.纣天子以百万之众却败给武王,国破被捉,就是因为他轻于用兵,从政不慎。*C.广阔的土地,强大的军队,公正的赏罚,有利的地形,凭借这些秦足以兼有天下。D.如能谨谨慎慎地遵循正确的政治原则,就可以占有天下。文言文阅读§177昭王招贤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雠。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雠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主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①,则十己者至;人趋而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②,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隗始。隗且被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

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I。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i(《战国策·燕昭王求士》)[注]①嘿:同“默”。②呴(x)籍叱咄:作践人,呵斥人。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释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安事 死马②士争凑燕A.①侍奉②聚集B.①侍奉②奔赴.C.①用②奔赴D.①用②聚集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卑身厚币”中“卑”字用法相同的项是A.小学而大 遗,吾未见其明也。B.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C.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D.成以其小,劣之3.与“寡人将谁朝而可?”句式特点相同的一组是6①古之人不余欺也。②沛公安在?③微斯人,吾谁与归?,④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⑤是谁之过与?⑥时人莫之许也。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⑧豫州今欲何至?,A.①④B.③⑤C.②⑧D.⑥⑦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4.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A.我郭隗都将要被任用了,何况那些比我郭隗还强的人呢?B.我郭隗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比我郭隗更有才能的人呢?C.我郭隗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比我郭隗还强的人呢?D.我郭隗都将要被任用了,何况那些比我郭隗更有才能的人呢?5.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A.燕国富足了,士兵们心情愉快,精神振奋,不畏惧为雪耻报仇而战。B.燕国富足了,贤士们终于心情愉快,精神振奋,不畏惧为雪耻报仇而战。C.燕国富足了,士兵们心情愉快,再也不轻意谈论为雪耻报仇而战。D.燕国富足了,贤士们终于心情愉快,再也不轻意谈论为雪耻报仇而战。)6.文中“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这一复句,如果给它的译文用上关联词语,应当是A.假如……那么……B.都……何况……C.既然……就……D.倘使……就……7.“帝者与师处……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郭隗的这一段话要表达的主旨是A.国君只有谦恭下士,有才能的贤者才会争相奔赴。B.国君喜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就会来到他的身边。C.向燕昭王介绍自古以来得人才的方法。D.向燕昭王说明古代君王行王道的方法。8.下面的分析中不当的一项是A.文中刻画的燕昭王,是一个虚心求教、励精图治的国君的形象。?B.燕昭王关注百姓的疾苦,二十八年的“同其甘苦”使他得到了百姓的全力支持,这是他能复兴燕国、打败齐国的极为重要的条件。6C.郭隗虽是一个有历史经验、娴于辞令、有从政才能的人,但他要燕王先从尊重他做起,这未免有些自傲之嫌。7D.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作者运用的方法同中有异:写燕昭王主要写他的言和行,写郭隗则完全写他与昭王的对话。文言文阅读§188貂勃说王

4貂勃常恶田单,曰:“安平君,小人也。”安平君闻之,故为酒而召貂勃,曰:“单何以得罪于先生,故常见誉于朝T?”貂勃曰:“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且今使公孙子贤,而徐子不肖,然而使公孙子与徐子斗,徐子之狗,犹时攫公孙子之腓而噬之也。”安平君曰:“敬闻命。”明日,任之于王i。王有所幸臣九人之属,俗伤安平君,相与语于王曰:“燕之伐齐之时,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今国已定,何不使使者谢于楚王?”王曰:“左右孰可?”九人曰:“貂勃可。”貂勃使楚。楚王受而觞之,数日不反。九人语于王曰:“夫一人之身,而牵留万乘者,岂不以据势也哉i?且安平君之与王也,君臣无礼而上下无别,且其志欲为不善,内牧百姓,振穷补不足,布德于民;外怀戎翟,阴结诸侯之雄俊豪英,其志欲有为也。”异日,王曰:“召相单来。”田单免冠徒跣肉袒而进,退而请死罪。五日,而王曰:“子无罪于寡人6,子为子之臣礼,吾为吾之王礼而已矣。”貂勃从楚来,王觞诸前,酒酣,王曰:“召相田单而来。”貂勃避席稽首曰:“ 王恶得此亡国之言乎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仲以为仲父,今王得安平君而独曰‘单’。又自天地之辟,民人之始,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安平君以惴惴之即墨,三里之城,五里之郭,敝卒七千,禽其司马,王乃得反,子临百姓。今国已定,民已安矣,王乃曰‘单’。且婴儿之计不为此。王其亟杀此九子者以谢安平君,不然,国危矣!”王乃杀九子而逐其家,益封安平君以夜邑万户。Y(《战国策·齐策六》)1.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说明正确的一项是A.故常见誉于朝见:表被动B.王乃得反,子临百姓乃:就C.王觞诸前诸:当“之于”讲,“之”代酒类D.王其亟杀此九子者以谢安平君亟:急忙,赶快2.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而徐子不肖不肖:不贤、不才

B.何不使使者谢

于楚王谢:答谢C.外怀戎翟怀:怀恨D.子临百姓子:把……当做自己的孩子3.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貂勃常恶田恶得此去国之言乎故为酒而召貂勃故常见誉于朝A.两个“恶”字不同,两个“故”字相同B.两个“恶”字不同,两个“故”字也不同C.两个“恶”字相同,两个“故”字也相同D.两个“恶”字相同,两个“故”字不同4.下列句子有的有通假字,有的没有,全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8①振穷补不足②布德于民,外怀戎翟③犹是攫公孙子之腓而噬之也3④王乃得反,子临百姓⑤禽其司马⑥敝卒七千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④⑤⑥D.①③⑤⑥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5.①明日,任之于王。②王其亟杀此九子者以谢安平君*A.①第二天,貂勃就被齐王任用。②大王您应该赶快杀死那九个人来向安平君道歉。)B.①第二天,貂勃就被齐王任用。②大王您应该赶快杀死那九个人来报答安平君。*C.①次日,安平君请求任用貂勃。②大王您应该赶快杀死那九个人来向安平君道歉。)D.①次日,安平君请求任用貂勃。②大王您应该赶快杀死那九个人来报答安平君。6.夫一人之身,而牵留万乘者,岂不以据势也哉?A.田单派貂勃出使楚国不归,这难道不是想仗着强大的楚国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吗?)B.貂勃这个人,留在楚国不回齐国来,这岂不是仗恃田单的势力才敢这么干的吗?C.田单派貂勃出使楚国不归,这不是想拉拢楚国,借此加强自己的势力吗?,D.貂勃这个人,留在楚国不回齐国来,这岂不是想仗着楚国的势力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吗?7.对文中的下列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故常见誉于朝”是一句反话。"B.“田单免冠徒跣肉袒而进,退而请死罪”是说田单承认了错误。C.“子无罪于寡人”,说明齐王信任田单,没有听信九人的话。D.“王恶得此亡国之言乎?”中的“亡国之言”是指“且其志欲为不善”。8.选出对文意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貂勃以狗为喻是为了解释自己“常恶田单”的原因,“公孙子”与“徐子”不一定真有其人。B.“幸臣九人”推荐貂勃使楚,其真正目的是想伺机除掉田单。3C.安平君对貂勃不计前嫌,知人善任,貂勃后来犯颜直谏,拯救田单,就是为了报答安平君的知遇之恩。.D.齐王虽受人蒙蔽,对田单心存疑忌,但最终还是接受了貂勃的意见,改变了对田单的看法。文言文阅读§19梁有疑狱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梁王曰:“陶之朱公,以布衣富侔国,是必有奇智。”及召朱公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壁,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去J,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故有国畜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新序·<杂事>四》)1.“臣,鄙民也”一句中的“鄙”的词义是A.郊野B.庸俗C.浅陋D.谦词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梁尝有疑狱 ③虽粱王亦疑②不知当狱④虽 然,臣之家有二白壁A.两个“狱”相同,两个“虽”也相同B.两个“狱”相同,两个“虽”不同C.两个“狱”不同,两个“虽”不同D.两个“狱”不同,两个“虽”相同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群臣半以为当罪”中“罪”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B.云青青兮欲雨

C.先破咸阳者王之D.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4—5两题所示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4.陶之朱公,以布衣富侔国,是必有奇智A.陶朱公因为布衣富得与国家等同,原来是他有出人意料的智谋B.陶朱公因为布衣富得与国家等同,这一定因为他有不同寻常的智谋(C.陶朱公凭平民的身份拥有的财富与国家等同,这一定因为他有不同寻常的智谋D.陶朱公凭平民的身份拥有的财富与国家等同,原来是他有出人意料的智谋5.故狱疑则从去A.所以案子有疑难时就听凭它去B.所以案子有疑难时,就采取免罪的政策C.所以判案时如有疑难(不易定罪),就采取免罪的政策D.所以判案时如有疑难(不易定罪),就听凭它去6.“由此观之”中的“此”指代的内容是A.“善”B.“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C.“梁国大悦”D.“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7.梁王为什么曰“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陶朱公告诉了梁王断疑案的办法。,B.因为梁王从陶朱公的回答里明白了,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还要看到差别的道理。C.陶朱公换一个角度观察问题的见解,给梁王如何断案以很大的启发。D.梁王从陶朱公区分白壁厚薄的方法中领悟到,待人要以宽厚为原则。8.自“由此观之”至“宜厚之而可耳”一段议论的主旨是A.“薄”的东西想要旷日持久,可能性极小B.凡是“薄”的东西都会很快毁坏。C.最高统治者对待人要宽厚仁爱D.各级当权者对待人都要宽厚仁爱。文言文阅读§20蒙恬被诛辛卯秋,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赵高既雅得幸于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乃见丞相斯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而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N!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数上书,直言诽谤,

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6扶苏发书,……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属吏,系诸阳周;会蒙毅为始皇出祷山川,还至,乃系诸代。 ……二世欲诛蒙恬兄弟,二世兄子子婴谏曰:“赵王迁杀李牧而用颜聚,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卒皆亡国。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陛下欲一旦弃去之。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二世弗听,遂杀蒙毅及内史恬。恬曰:“自吾先人及至于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帝也”乃吞药自杀。扬子①《法言》曰:或问:“蒙恬忠而被诛,忠奚可为也?”曰:“堑山,堙谷,起临洮,击辽水②,力不足而尸有余,忠不足相也。” 臣光③2曰:始皇方毒天下而蒙恬为之使,恬不仁可知矣。然恬明于为人臣之义,虽无罪见诛,能守死不贰,斯亦足称也。(《资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