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青铜器年代的划分与分析_第1页
西周青铜器年代的划分与分析_第2页
西周青铜器年代的划分与分析_第3页
西周青铜器年代的划分与分析_第4页
西周青铜器年代的划分与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周青铜器年代的划分与分析

一周日青铜器的意见分歧在我国古代青铜器的分类研究中,西周铜镜是最受关注的课题之一。原因在于西周青铜器的特殊性,即这一时期青铜器上多铸有铭文,而且长篇铭文不少,铭文中出现的国族名、人名、地名、官职名以及所叙事件的内容,往往可与传世文献相印证。文献中的国族名、人名、地名、官职名等有一定的时空范围,从而为西周青铜器年代的推定,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有相当一批西周青铜器年代的划分,可以准确到某个王世。然而由于文献记录的简略,以及各位专家对传世文献与出土遗物的关系理解不同,对一大批重要的西周青铜器的年代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譬如《史记·周本纪》提到昭王南征而不返,而无簋铭曰:“唯十又三年正月初吉壬寅,王征南夷。”这位南征的周王是谁?陈梦家曾认为是昭王(后改定为夷王),白川静、刘启益推定为懿王时器,郭沫若、唐兰定为厉王时器。从昭王到厉王,年代差距在百年以上。专家们对西周青铜器年代分歧之大,超出对其它时代青铜器断代的分歧。这恐怕是大家始料未及的。为了使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工作进一步科学化、细微化,需要对近一百年来的研究作一点总结,看看专家们的分歧意见有多少,这些意见具体表现在哪里,歧见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如何去解决。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在众多西周铜器中筛选出160件,列成《西周青铜器断代诸说表》(以下简称《诸说表》,见附表)。入选的铜器符合以下两个条件。1.在表中所列郭沫若等九位专家的论著中,至少有五位专家论及的铜器。2.分歧意见在三个王世以上(包括连续的三个王世和有间隔的三个王世)的铜器。从表中可以看出诸家意见分歧之大,但细作分析,每位专家的看法都有他们的依据和道理。不能将分歧简单归咎于某位专家研究的正确与否。关键的问题是要探究造成这些分歧的深层次的原因。从表中可以看出,分歧严重者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在西周早期,器物究竟为成王(或成康、康王)还是昭王(甚至穆王)时器。编号2-25、27-55、57-60、62-66,共62件,占38.7%。第二,在西周中晚期,器物究竟是西周中期(主要指中期偏晚)还是西周晚期(主要指晚期偏早)器。编号56、67-84、86-93、95-101、103-110、114-123、125、127-128、131-133、136-138、141,146、153、156-159,共68件,占42.5%。第三,在西周晚期,器物究竟是晚期偏早(夷厉)抑或晚期偏晚(宣幽)器。编号为124、126、129-130、,134-135、139-140、142-145、147-152、154-155、160,共21件,占13.1%。比例似乎比前二者低得多,但是在以上第2点讨论的铜器中,有相当一部分器的年代分歧在西周中期至宣幽这样一个较长的时段,其中也包含了关于某些器是西周晚期偏早抑或偏晚的不同意见。所以实际上对西周晚期铜器的分歧意见要远远高于13.1%的比例。以上三者加起来所占比例为94.3%,其余的争论在西周早中期之交:是西周早期偏晚(如昭王)还是中期偏早(穆共)的铜器。以上统计数字显示:1.成康与昭王时器、懿孝与夷厉时器、夷厉与宣幽时器不易区分。2.容易区分的是穆共与康昭、穆共与懿孝及其以后的铜器。显然,这些分歧意见呈现出一种可以循寻的规律,即凡是意见分歧较大的时段,此时的青铜器发展演化比较慢,特点不甚显著,导致专家们难以区分;凡是意见分歧较小的时段,此时的青铜器发展演化速度较快,特征明显,易于判断。所以产生分歧的客观原因在于:西周青铜器的发展呈现一种时快时慢的不平衡的态势。通常我们说每隔50年左右青铜器会有一个比较显著的变化。照这个说法,我们把西周青铜器划分为三期。武王至昭王为早期,穆王至孝王为中期,夷王至幽王为晚期,每期中又细分为早晚两段,每期时间基本相等。显然这种划分方法是基于如下一种认识:即西周青铜器的演化过程是均衡的。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们曾在《考古学报》上发表一篇文章《西周青铜器断代两系说刍议》,指出由于青铜器主人族属的不同,文化背景相异,从而造成在同一时期内,青铜器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给西周青铜器的断代带来困惑和难题,导致诸家说法的歧异。除了族属之外,本文要说的是:影响西周青铜器演变的非均衡性的因素还很多,其中主要的一点是政治文化制度造成的影响。从《诸说表》中可以看出:其一,西周早期早段铜器与晚段铜器面貌相近,变化节奏慢,专家在区分上存在巨大分歧。通常所说的西周早期,包括武王、成王、康王、昭王四个王世,其中能确定为武王时的铜器只有两件,利簋与天亡簋。而且武王在位只有4年,所以所谓西周早期早段的铜器主要指成王时期的铜器。康王、昭王时为西周早期偏晚。然而在某些铜器究竟为成王抑或昭王器上分歧意见严重。郭沫若在《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将作册矢令簋、方尊、方彝、厚趠方鼎、御正卫簋、士上盉、中方鼎、中作父乙方鼎、中甗、中觯、作册睘卣、尊、小臣宅簋、鼎、觥、小臣謎簋、吕行壶、师旂鼎、卣等器定为成王时器。而唐兰却将这些器多定为昭王时器。西周早期铜器总的来说是商末铜器风格的延展,具有周人特点的全新的风格要等穆王时才确立。因此西周早期早段铜器与晚段铜器往往有一定的相似性,例如要将昭王时器与成康时器区分开来,客观上存在一定难度。在西周早期,部分成王时的铜器比较容易鉴别,原因是有关周初的文献资料比较多。如成王时周公东征是一件大事,《史记》等书有记载。铜器如方鼎提到周公征伐东夷,无疑可以将其定为成王时器。但是昭王时器就难定下,除了南征之外,有无东征或北征,文献没有说到。所以明明是昭王铜器,仅因为战役地点不在南方,就一律将其归为成王时器。其二,昭穆铜器的差别明显,变化节奏快,诸家分歧较小。以往之所以将西周早中期的分界线划在昭穆之间,乃是由于从穆王开始器物有了很大变化。“穆王革典”是此时铜器发生变化的制度原因。可以庄白一号窖藏铜器为例。昭王时的折尊,依然是晚商觚形尊的余韵,作三段式,中腹鼓起。而穆王时的丰尊则是觯形尊的晚期形态,与西周早期的觯形尊(鼓腹式)有了较大不同。腹作倾垂式,特征明显。相当于昭王时的商卣,也是晚商以来提梁卣的型式,盖隆起,作斜坡式,盖钮作瓜棱形,腹部鼓起,最大腹径在中部。而穆王时的丰卣变得十分低矮,盖面趋平,盖钮多圈形捉手,腹浅,下腹倾垂。纹饰也由饕餮纹转为鸟纹。另外如昭王时的歸进方鼎,器腹仍作长槽形,腹壁直。而穆王时方鼎,腹则倾垂厉害,口小底大,最大腹径接近腹底。昭王时令簋,作鼓腹式,下腹虽有点倾垂,但不明显,一般人往往忽略这一点,这也说明特征不突出。穆王时班簋最大腹径已下移至近腹底处。还有簋也是如此。昭王时的士上盉,器物尚厚重高大,腹较深,分裆明显,饰传统的饕餮纹。而穆王时长甶盉,形体变得低矮,分裆不明显,盖沿与颈部饰窃曲纹,腹部饰三角弦纹。昭王时的折方彝依然老派作风,而穆王时的盏方彝,从腹侧伸出象鼻状耳,完全是新式样。日己方彝的腹部一反西周早期的弧壁,变为直壁。没有底纹,简洁疏朗,也是新风格。凡此种种都说明,在昭穆之时,青铜器的变化速度加大。所以在分期断代时,没有大的分歧。其三,中期偏晚之后,青铜器的变化速度又明显减缓,分期断代又出现大的争论。西周早中期的分界在昭穆时,学界已形成共识。而中晚期分界就有两种意见,一种划在孝夷之际,一种划在夷厉之际。这本身就说明铜器年代区分的困难。穆共之时,具有周人风格的铜器模式已经定型,穆共之后,铜器演化态势变慢,这是与当时政治制度的守成相关联的。懿、孝、夷三王在位年数很短,而属于这一时期的标准器又极少,文献上也没有提到这时发生过什么与铜器铭文能联系上的特殊事件和人物,这或者说明三王在政治上没有多大作为,因此在器物上也难有创新。所以我们容易将中期偏晚和晚期偏早的铜器相混淆。西周晚期宣王时曾一度号称中兴,这一变化在铜器上也有所反映。但是此时已接近西周末年,政治制度也不像穆王时有大的变革,整个社会走向分崩离析,所以宣幽铜器与夷厉铜器也难有大的区分。例如克鼎,基本特征为腹较浅,垂腹,三蹄足。口沿下饰窃曲纹,腹饰环带纹。此种形制、纹饰的铜器从西周中段偏晚至晚期都有,所以关于大克鼎的年代便有孝王、夷厉、厉宣诸说。可见问题的复杂。若将它们与逨鼎比较,则十分相似,显然应为宣王时器。除了政治制度的影响之外,西周青铜器发展演化的不平衡性还与器种、器形、纹饰、铭文在不同时期所呈现的不同特点有关。在西周早期的一些爵、觚、斝、方尊、觚形尊、方彝、觥等器类上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从周初到昭王时,其形制变化幅度较小。原因是它们行将衰落。在这些传统的器物上,往往装饰古老的纹饰,甚至连铭文字形书体也有一种复古的倾向,使人错误地以为它们的年代较早。例如商尊、商卣,形制、纹饰以及文字确实与周初器接近,所以有人甚至认为它是商末铜器。白川静以为是成王时器,刘启益则定在成康时。如果不是与之相似的作册折尊、方彝等器出土,是很难使人信服它们为昭王时器的。同理,叔方彝似乎也呈现出较早的特征。这种方彝在西周早期发展较缓慢,加之纹饰华丽、文字粗豪,故有人定其为成王时器。但是字的写法显露出其年代较晚的特征。相类的情况还有盂爵、息伯卣等器。而与之相对的是的变化。铜是西周中期共王前后新出现的器种,到西周晚期,有多种型式的,变化幅度较快,比较容易判定它们的时代。所以,旧有的器种相对于新器种来说,演化的速度要慢一点。即便在同一件青铜器上,其形状、纹饰、铭文的演进速度也不是同步的。或者形制变化较快,而纹饰相对滞后;或者形制变化较慢,而铭文字形书体演进很快。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1.形制早而纹饰晚。如静方鼎,器腹较深,鼎足亦较粗,形体厚重敦实,是商末周初常见方鼎的形态;但所饰饕餮纹的样式却比大盂鼎还要晚。其时代自然要以纹饰来定。同样,荣簋的年代,大部分学者定在康王时,主要是这种四耳簋多见于成康时。其纹饰虽为饕餮纹,但已经分解,线条简洁,渐趋抽象,也要晚于康王时的大盂鼎。不寿簋为直腹,附耳,其形制不多见,可作对比的器很少,时代特征不鲜明,但纹饰为窃曲纹,应在中期。陈梦家注意到纹饰近于师遽方彝和吴方彝,故定其为中期器,是对的。应在中期偏早。白川静以为成王时器,唐兰定为昭王时器,则失之过早。2.纹饰早而形制晚。如令方彝的装饰风格显然是殷式,极其华丽,三层满花,所饰饕餮纹、龙纹又十分传统。主纹浮雕感强,扉棱众多。但形体已由周初的高大向横宽发展,腹壁也不是殷商常见的直壁,腹部外鼓,作曲壁状,且圈足下有高阶,都是年代较晚的特征。3.形制早而铭文字形书体晚。如前举静方鼎,形制为商末周初式样,但字形书体如“王”、“旂”、“市”等字接近穆王前期的鼎,“静”、“休”等字接近穆王时器静卣。所以应为昭王时器。奚方鼎形制似乎较早,这种方鼎从周初至昭王时变化幅度较小,所以陈梦家定其为成王时器,白川静放在成康时。但铭文字形书体的年代清楚,字写法近于师旂鼎、作册折觥,公字写法近于矢令簋,所以唐兰定其为昭王时器是很有道理的。乍一看,厚趠方鼎的形制与德方鼎差不多,纹饰也都是线条复杂的大饕餮纹。这只能说明,方鼎这种古老的器种,在周初走向衰落时,其变化是不大的。但所饰饕餮纹,双角外卷后从两侧逶迤向下,这是周初器上未见的装饰,可能是昭王时的新风尚。重要的是铭文,字体已由周初修长向比较方正变化,尤其是宝、的写法与作册折觥、作册睘卣近,是昭穆时常见的写法。荣簋,大部分学者定为康王时器,主要因这种四耳簋多见于成康时,但字形书体已有很大变化。彭裕商认为与丰尊、丰卣近,故定在穆王时,是有道理的。其铭文字体大小比较接近,宝字写法近于作册睘卣,噂的写法近于作册折觥,与大盂鼎差别较大,年代可定在昭穆之际。询簋是诸家争论很大的一件簋,年代从共王到厉王,跨越五个王世,相距50年以上。这种全瓦楞纹器最初出现可到共王时(如师虎簋),变化幅度小。但看铭文,笔划纤细,、宝、公等字的写法接近逨盘,应放在晚期。李学勤先生定其为厉王时器,是有道理的。这或可说明这种全瓦楞纹簋从中期开始,可延至晚期。同簋,属于昭穆时垂腹簋一类,穆王以后很少见,被全瓦楞纹簋及圈三足簋代替。所以从形制上看,像共王时器。但纹饰为象鼻纹,呈“S”形,尤其、宝等字的写法不见于穆共时器,显示本器要晚于共王时,大致在中期偏晚。攸簋,唐兰定在成王时。看形制,这种双耳鼓腹簋年代似乎稍早,装饰也较华丽。但铭文字体已晚,字写法与驭觥盖近,大致在昭王时。献簋,下腹略鼓,口沿下饰夔纹,中间置兽头,风格老旧,所以很容易被认为是西周早期偏早之器,如陈梦家主成王说,郭沫若、刘启益主康王说,白川静置于成康时,唯有李学勤先生主张是昭王时器。铭文字体虽有捺笔肥厚的特点,但令字写法不类于成王时器,公字写法与矢令方尊相近,置于昭世较为可靠。荣子方尊,这种形式的方尊在西周早期尚有,以后就很少见了。在它行将消失之前,通常变化幅度较小,单靠形制很难把握它的时代。而且在这种古老的铜器上,往往装饰古老的纹饰。本器装饰华丽,满花三层,着传统的饕餮纹、蕉叶纹,很容易将其归为成王时器。但看文字,字酉部上已有两小竖,绝非成王时器。作册折尊和方彝,这种觚形尊和方彝都是商代晚期习见之器,到了西周早期,基本型式没有大的变化,其上所饰的饕餮纹瑰丽、繁复,凝重之气毕显。所以单看形制、纹饰容易误解为周初之器。白川静定其为成王时器,刘启益也认为不会晚于康世。铭文书体的磔波味很浓,捺笔肥大,但令、宝等字写法绝不见于成王时器,而与昭王时的矢令尊、方彝写法相似。趩觯,诸家都认为它是西周中期器。觯到中期已很少见,形制变化幅度很小。单从形制看,趩觯的年代不易推定,几乎没有什么可以比对的器物,而文字形体则显示出它是西周中期共懿时器,王字、宝字的写法与师虎簋相近。4.铭文较早而形制稍晚。郭沫若等将令方彝、令簋定在成王时,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了字形书体风格的影响。其铭文书体庄重,尤其是宝、丁、父、宗、王、乙等字写法与商末器铭文字很相近,捺笔肥厚,无怪乎刘启益先生定保卣为康王时器的理由之一是“保卣字体与令簋字体相近”。但器身横宽,腹中部鼓起,下腹圜收,圈足高且下有阶,已不同于周初方彝。当然并不是说矢令器的铭文字形书体与保卣一致。粗看相似,但仔细分析,还是有差别的,如恣肆不如保卣,笔道不如保卣粗豪,特别是令簋中的字的酉部上已有两小竖夹一横,这种写法不见于成王时器,主要见于昭穆时期的铜器上。同样,井侯簋就铭文字形书体看,颇有周初的风韵,字形开张,笔力遒劲,有些笔道较肥厚。但其器下腹向外倾垂,定在康昭之际比较合适,不会早到成康之际。而公字的写法与大盂鼎最为接近,也是年代较晚的标志。郭沫若、陈梦家都将作册卣定为成王时器,原因是铭文字形书体确有周初风格,字体浑厚,捺笔较粗,宝、等字写法也稍早。但形制显然已晚。这种形体低矮,下腹倾垂,且为素面的卣,与保卣相去甚远,定在昭王时是比较合适的。召尊铭文豪放大气,有周初风格,但形制已晚,整器不像周初那样高大,显得低矮,且腹部圆鼓,而腹部仅有兽头的装饰也非周初特点。同样召卣垂腹厉害,是这种垂腹卣的较晚形式。显然不是成康时器,定在昭穆之际比较合适。小臣宅簋是典型的垂腹簋,且装饰简朴,口沿下仅饰二道弦纹,中间置一兽头,为昭王以后的新风格。铭文书体似乎较早,所以郭沫若、陈梦家定其为成王时器。其实细作比较,公字写法近于矢令方尊,绝不见于成王时器。本器应在昭穆之际。关于鼎,郭沫若,陈梦家定其为成王时器,原因之一是文字笔划较粗,风格凝重,颇有古风。其实公、的写法不见于成王时器,年代已晚。看其形态,下腹倾垂,接近穆王时的鼎,定在昭王时比较合适。综上所述,本文的意义有以下四点。1.拙文《西周青铜器断代两系说刍议》是从族属的角度解释西周青铜器发展演化的不平衡现象(侧重在西周早期)。而本文则是从政治制度对青铜器的影响、青铜器器种的自身特点以及形制、纹饰、铭文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明西周青铜器发展演化的非均衡的原因。西周青铜器演变的非均衡性论点的提出,将有助于解释器物演化过程中纷繁复杂的现象。2.西周青铜器断代是个系统工程,情况非常复杂。由于器物种类的不同,族属的不同,影响到形制、纹饰、铭文演进速度的不同。本文的论点将有助于解释迄今为止西周青铜器断代研究中出现的各种分歧意见的原因,注意形制、纹饰、铭文的细微差别,使断代研究进一步细微化、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