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的新形式探究_第1页
互联网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的新形式探究_第2页
互联网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的新形式探究_第3页
互联网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的新形式探究_第4页
互联网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的新形式探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互联网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的新形式探究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带来了设计媒介、设计方法和设计形式的转变,相较于传统模式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互联网时代下的视觉传达设计独具优势与特点,通过各类表现形式的彼此借鉴和相互融合,取得了极为显著的变化和进步。本文介绍了视觉传达设计与互联网时代的基本特征,分析了网络媒介语言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中的表现方法与呈现形式,为视觉传达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思路。关键词:互联网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新形式目录引言 引言得益于媒体技术的革新,早期诸如纸质印刷版媒介的限制得以突破。互联网时代下通过图像、影像等载体,借助电子媒介,是视觉传达设计的信息承载力更加强大。互联网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显示出高容量、高效性、高覆盖面的“三高”特征。“高容量”是指视觉传达设计通过电子媒介的优势,具有较为完整和全面的储存性,对信息的包含面广,通过文字、图像、影音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地展现形式使受众更加具体的了解所要获取的信息。“高效性”指信息传达具有瞬时性,突破了以往信息滞后的限制,如微博的发展使新闻的传播速度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人人都是媒体发布人,随时随地的发布最新的信息动态。“高覆盖面”是指互联网时代下,信息的包容性增强,通过网络等技术,人们可以方便地获取所需信息的任何方面,从实时新闻动态到专业型知识技能,都可以通过高速媒介得以获取。同时,一些信息可以以影像形式展现,为受众提供更好的领悟和接受。除此之外,互联网时代下的视觉传达设计还表现出“强交流性”的特征。“强交流性”是指视觉传达设计通过电子媒介和受众发生互动,这一特征超越了传统媒介静态特征,具体表现为互动广告、虚拟产品展示等。互联网时代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一改以往信息发布方和接受方的固定角色,受体可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并通过反馈等形式对信息发布方产生影响,从而随时对信息作出相应的表现。互联网的出现,尤其是微博、论坛、微信的崛起,彻底地改变了人们衣、食、住、行等一系列的生活方式。设计源于生活,新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对新设计的出现提出了要求。当下,设计师根据需要利用新时代新技术带来的便利挖掘并创造出最佳的视觉传达设计语言,不断寻求与众不同的设计。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平台,也给我们带来了独特的设计语言。1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及发展历程1.1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艺术设计(视觉传达)(VisualCommunicationDesign)是为传播特定事物通过可视形式的主动行为。大部分或者部分依赖视觉,并且以标识、排版、绘画、平面设计、插画、色彩及电子设备等二度空间的影像表现。视觉传达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现象:传播、教育、说服观众的影像伴随以文字会具有更大的影响。所具有的含义是:以某种目的为先导的,通过可视的艺术形式传达一些特定的信息到被传达对象,并且对被传达对象产生影响的过程。所谓“视觉符号”,顾名思义就是指人类的视觉器官――眼睛所能看到的能表现事物一定性质的符号,如摄影、电视、电影、造型艺术、建筑物、各类设计产品、城市建筑以及各种科学、文字,也包括舞台设计、音乐、纹章学、古钱币等都是用眼睛能看到的,它们都属于视觉符号。所谓“传达”,是指信息发送者利用符号向接受者传递信息的过程,它可以是个体内的传达,也可能是个体之间的传达,如所有的生物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以及人体内的信息传达等。它包括谁、把什么、向谁传达、效果、影响如何这四个程序。1.2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历程视觉传达设计这一术语流行于1960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世界设计大会,其内容包括:报刊杂志、招贴海报及其他印刷宣传物的设计,还有电影、电视、电子广告牌等传播媒体,它们把有关内容传达给眼睛从而进行造型的表现性设计统称为视觉传达设计,简而言之,视觉传达设计是“给人看的设计,告知的设计”——(日本《ザィン辞典》)。从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进程来看,在很大程度上,它是兴起于19世纪中叶欧美的印刷美术设计(GraphicDesign,又译为“平面设计”、“图形设计”等)的扩展与延伸。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以电波和网络为媒体的各种技术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革命性的视觉体验。而且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这些传媒的影响越来越重要。设计表现的内容已无法涵盖一些新的信息传达媒体,因此,视觉传达设计便应运而生。视觉传达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然而发展速度却很快。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中国营造了巨大的经济市场,同时也给设计艺术领域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各艺术院校纷纷在原有设计学科基础之上增加新专业,以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专业艺术院校也纷纷设立视觉传达艺术专业,大量扩招学生。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市场的需要,我们要及时研究和调整该专业的专业建设和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完善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加强教学硬件和软件建设等,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新型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利用数字技术的多元化来丰富视觉表现。如今数字技术与艺术一起构成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左膀右臂。目前可支撑视觉传达设计的数字技术也是非常强大,可以这么说,除却普罗大众的Photoshop、Core1Draw、Illustrator等软件外,诸如数字装置艺术、数字雕刻(如3D打印)、数字绘画、分形艺术都属于数字技术。目前众多网络教程讲授的AI软件造字法,推崇使用“矩形”工具与“钢笔尖”工具进行基础造字,字体设计训练的方式由传统手绘完全转向了软件绘字,而零设计基础的学员也都可以轻松掌握,这种设计模式彻底解放了设计者的双手和思维,以这种方式为前提,为字体后期的修饰与特效制作提供了更便利的设计空间。数字技术具有独到的呈现形式,能激发出平面设计师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普及以后,移动终端上的许多小型设计软件也受到很多年轻设计人员的青睐,如:Typecast(字体大全),AdobeKuler(取色神器)、AdobeIdeas(矢量图绘画)、PsPlay等,它们操作简便,实现实时分享,完全区别于传统手段下的成品艺术创作。多感官并存的设计方法。互联网时代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不再遵循以视觉为主的阅读方式。在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开始引导受众的视、听、触、等多种感官参与,使视觉设计具有了新生命。多维度的设计方法。“维”不仅指二维、三维的空间概念、四维的时间概念,还有具有“思想”之维、“理念”之维的含义。在互联网数字媒体技术得到应用的初级阶段,视觉传达设计行当里出现并流行过一种像素化设计风格。像素化图象、像素化文字的造型刚开始还只是出现在与电脑和新兴科技的视觉系统中,慢慢地人们认识到了这一形式所特有的魅力简洁、动感、和极富科技感。于是像素化风格成为了一种新的设计语言。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我们进入了扫码消费时代,二维码成为一种新的社交介质。它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小助手,方寸之地的背后还蕴含了强大的信息。早期的二维码形态基本是由黑白几何图形构成的,不具备辨识性与趣味性。现在很多设计师在二维码构成规律的基础上开始进行艺术加工,赋予其图形创意,美化其外观,让它变得生动有趣。创新设计过的二维码不仅具备互动介质的功能,还具备了传递信息、建立品牌形象的功能。2互联网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特征及新形式2.1互联网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特征“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运用可视形式,以视觉表现给予观众冲击力和影响力,从而达到传播特定事务的目的。长期以来,视觉传达设计从设计策划、信息概念的视觉表现、媒介的选择到信息传达,都是以视觉设计的创意设计为核心的。对特定信息的把握并运用视觉化创意和灵感进行表达是视觉设计的关键,也是视觉冲击力、影响力和感染力的主要驱动。但由于图式语言具有模糊性,所传达的也往往是一种概念信息,缺乏精准性和清晰度。因此,一般来讲,视觉设计更倾向于一种引导受众行为的信息设计,是一种助推产品和服务。进入互联网时代后,视觉传达的表现形式数字化、多媒体化以及综合化是当前媒体革新的主要表现。计算机的普及引发了设计师对信息应用的激烈竞争,信息量、信息传播速度、信息处理速度以及信息应用效率等以成倍速率增长。对于艺术设计领域而言,设计师通过自身灵感与经验,将网络获取的信息通过软件整理、加工成为视觉设计作品。视觉传达设计所拥有的视觉刺激,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的媒介逐步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和审美观等,成为人们摄取知识的重要来源。2.3互联网时代视觉传达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互联网思维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给人们带来了更加直观且生动的信息体验。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下的视觉传达设计却也带来了人文情感缺失与设计作品粗劣等问题。互联网时代对信息高效性的过分追求使得视觉传达设计单一注重数据的图表化,进而使设计作品缺少趣味性与情感因素。数学图标的大量应用不免令作品的创意性受到局限,而信息表现范围更多的倾向于金融、新闻等题材上,使得设计艺术性减弱。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日趋同一化,对信息“功能”的过分强调不免产生人文情怀的缺失。除此之外,软件技术的发展令视觉传达设计变得更加简单,只要通过一些既定素材的排列组合便可作出视觉作品,并通过更加便捷的网络媒介发布,使得一些低成本、制作粗糙甚至不良的作品充斥眼球。而人们对于信息的“快餐式”消费更加纵容了此类作品的泛滥,令设计中原本的艺术性和文化性削弱。上述现象让我们反思,视觉传达设计形式与特征在不断增强,却又缺乏现代主义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入探究。互联网时代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未能形成新的设计思维,新媒介的发展带来了更加便利的环境却未能引发新的设计思考,不得不说这是视觉传达设计新形势下的遗憾。3互联网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新形式互联网成为了视觉传达设计最新也是最广阔的表现舞台。在这个舞台上,视觉传达设计脱离了仅有图文互动的简单模式,它开始吸收更多的要素,尽情地扩展自己的表现形式。3.1突破时空局限的设计形式快速发展的现代网络逐步成为艺术创作的素材和媒介,互联网常常成为艺术家的创作主题。荷兰艺术家康斯坦·杜拉特主要通过互联网和电脑软件进行艺术创作。很多作品可以借助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传播给大众。他的《TheSleepingInternet》界面设计,传播媒介采用的是大众熟悉的谷歌搜索引擎,搜索引擎的页面不是像通常那样静止存在,而是在不停地变暗又变亮,用以象征渐入睡眠的网络世界。他的作品在全世界的纸质媒介和网络都有发表,且在美国、德国和荷兰的艺术机构展出,如美国的MASS当代艺术馆和犹他当代艺术馆(UMOCA)等。比起去展览馆观看作品,遍布全球的康斯坦的观众更热衷于通过网络跨越时空去关注他的作品。再比如近年在移动互联网上推崇的三维全景展馆,如果我们没有机会到实体展馆去观看展览,可以借助网络展馆来了解设计作品。全景展馆以实体展馆为基础,利用数字技术将实体展馆及其展品移植到互联网上进行展示与宣传,观众在浏览三维全景中可以自主进行图像的放大、缩小、观看角度的调整等操作,外加音频、视频与动画功能的融入,呈现方式上倍感真实,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观众用这种在线互动的方式体验着身临其境的精彩世界。三维全景展馆影响的广泛性引起了受众的高参与性。可见相对于传统的、个人的、区域性的艺术而言,今天的艺术设计呈现出前瞻的、广泛的、跨界的传播特点,图像信息的传播速度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可以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人人都是媒体发布人,能随时随地、打破地域界限的发布与接收最新信息。3.2向动态化转化的设计形式互联网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较之传统静态的平面设计,开始具备动态化的特性。动态化的设计形式带来视觉新鲜感,也更适宜于通过网络媒介进行传播。动态化图文形式与传统静态的相比而言,动态化图文形式更加符合人们的视觉敏感度,正如艺术理论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说过,“运动,是最容易引起视觉强烈注意的现象。”传统静态的图文形式使人们产生了视觉上的审美疲劳,在追求生活多元化的时代,受众的焦点将会转向富有动感、节奏和变化的图文形式中。其次,动态化的平面设计语言融入了时间元素,比静态的表现形式涵盖了更多的信息,更能表现出平面设计的空间化、开放化特征,使人们以作者的身份与作品进行互动并融入其中。动态化图文形式是时代的发展趋势,体现了时代的活力与生命力。以字体设计为例来讲,动态化的字体在表现形式上更为多样、富有活力、创意,因而更加符合人们接受信息的思维模式。3.3向交互式转化的设计形式在传统的媒介中观众永远只是受众,无法改变设计者预设的思路,但是在网络或者新的媒介中,设计者可能只提供一个基础的平台,而观众成为设计作品的主体,观众能改变作品展示的过程和结果,现在基于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创作越来越多,艺术家跨界合作,共同创作出具有新的多感官的艺术作品。例如融合了以交互设计科技于一身的UI设计作品越来越多的体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ionz的互动网站、二维码设计等。一位年轻设计师制作的蒙德里安交互装置,利用超声测距传感器控制图像,观者只需要踩到事先设置的超声波感应范围内就可以触动蒙德里安作品的动态画面了。这个交互作品希望更加生动地解释蒙德里安原作的灵动性,并营造一种路人与名作的偶遇感。在这一类新媒体的互动中,受众成为设计作品的主体,使视觉传达作品形成了一种新的创意形式、新的阅读模式,也使信息传递的更加完整。交互的理念促使原本属于二维空间的表现语言发生了转变,很多交互的设计作品,有借助于数字媒体设备与受众多点来完成的,有借助于受众单点来完成的,如交互式包装、交互式图案等。优秀的交互设计充分利用感官特性创作更具魅力的作品,带给观众更直观的视听感受,以最大程度地获取信息。结语互联网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表现出的高容量、高效性、高覆盖面以及强交流性的传播特征大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然而互联网时代下的视觉传达设计对信息高效性的过分追求引发了人文思想上的缺失,新技术的发展造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