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2.再具体情境中培养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意识和能力,体会统计的作用及其价值。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这个月是我们学校的“阳光体育”活动月,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边播放活动图片,边引导学生参与介绍。(播放课件图片)生:有跳绳、足球赛、篮球赛。师:同学们,其实在这些体育活动中,还蕴含了很多数学知识。师:看,蓝队和红队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谁会赢呢?(多媒体展示课本信息窗中的情景图。)学生们很兴奋,有的学生猜红队,有的学生猜蓝队。(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孩子们在猜测中带着好奇心进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二、探索新知,自主构建。(一)相同数据,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师:我们只是这样空口猜行吗?生1:不行。生2:需要有依据,分析两队的实力水平。师:老师拿到了赛前红、蓝两队进行定点投球比赛的成绩,仔细观察,说一说你的发现。生:红队有5人参赛,每个人都是投中5个;蓝队有5人参赛,每个人都是投中6个。师:比较一下两队的投篮水平怎么样?生1:红队厉害。红队共投进25个球,蓝队投进30个球。生2:红队每个人都是投中5个球,蓝队每个人都是投中6个球。6>5,所以,红队厉害。小结:刚才同学们从两个方面分析了两队的水平,一是从投中总数来分析,二是从每个人的投中个数来分析。师:这里为什么可以用每个人投中的个数来分析?生:因为两队都是5个人,每个人的投中个数都一样。师:看来当每个人的投中数都一样时,可以用这个数来分析两队的比赛水平。有了依据后,我们可以猜测哪队赢的可能性大一些?生:红队。(设计意图:学生观察统计图,训练他们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两种分析两队实力水平的方法,为后续用平均数的学习铺垫。)(二)不同数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师:比赛正在激烈地进行,突然,蓝队的5号队员腿抽筋了,跑不动了,他还是本队的主力得分队员,怎么办?生齐声:找替补。(由于本月是学校的体育活动月,学生们对一些赛制规则比较熟悉。)师:篮队有7号和8号两名替补队员,换谁上场呢?生:谁厉害谁上场。师:那谁投篮水平高呢?生:需要依据才行。师:对,空说无凭。这是两名替补队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出示运动员在小组赛中得分情况表格)生:表格里的——是什么意思?生:——表示没参加这场比赛。师:大家独立思考一下,再回答。生1:换8号队员上场,因为8号的总得分比7号的多。生2:8号队员在小组赛中一共得了7+13+12+8=40(分),7号队员在小组赛中才得了9+11+13=33(分),所以应该换8号队员上场。生3:因为两名队员上场次数不一样,7号只上场了3次,用总分比较不公平,应该看两人每场的平均得分。(师生共讨论,引导学生体会到算平均得分是最合理的一种方法。)师:如果不用计算,你能估测一下每场的平均得分吗?生1:7号队员的平均得分在9—13分。生2:8号在7—13分。生3: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设计意图:人数不等,哪个队能获胜?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学生明晰:比总数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每场得分的平均水平(整体水平),所以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从而加深对平均数作用的理解。)(三)探究平均数的计算师:怎样算每场的平均得分?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一下。生:先把所有的加起来再除以场数。生:7号运动员每场的平均得分是(9+11+13)÷3=11(分),8号运动员每场的平均得分是(7+13+12+8)÷4=10(分)。师:我们刚才的方法是总分数÷场数=平均每场得分,也就是“求和再分”的方法。师:我们看一看统计表,想一想,原来的数是不一样多的,要想变得同样多,该怎么办呢?(先对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汇报)小组代表:把多的移给少的。(展示画图)师:(课件展示“移多补少”的过程)学生跟着用手比划。可以给它起个名字。生:取长补短。生:取多补短。生:移多补少。多找几个孩子反复地多说几遍,并板书记录“移多补少”。小结:看来平均分可以“求和再分”,也可以“移多补少”。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求平均数。(四)分析数据特点,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师:这里的两个“11”含义一样吗?生:第一个“11”是7号运动员第3场比赛的成绩。第二个“11”是三场比赛的平均每场得分,是这3个数的平均数,反映他们在所有比赛中的整体水平。(多找几个学生来说一说)师:同样的道理。8号运动员的平均每场得分“10”表示什么?生:10是这四场比赛得分的平均数,表示8号运动员四场比赛的平均水平。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得到,7号运动员的平均水平高于8号运动员。应当选7号作替补。这说明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五)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平均数的作用1.小游戏。将班级同学分为两组,以一次考试平均分为例,分析平均数的意义。尝试说明两个组的个体之间能否进行大小比较。2.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平均数。三、深化拓展,应用新知1.小明的体重一定比小强轻吗?2.讨论水深平均120厘米,一个身高145厘米的小男孩能不能过河。3.拓展题假设8号运动员再增加一场比赛,他要想和7号运动员获得同样多的平均得分,这场比赛应该得多少分才行?四、回顾总结1.学生说这节课的个人收获。2.师带领总结,我们主要学习了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平均数,它可以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或集中趋势,能反映数据分布的基本情况,是统计学中很重要的统计量。【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心理发展仍然处于行为把握阶段,他们认识事物的特点是需要亲自参与活动,亲自动手操作,才能明白事物,把握事理。虽然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但对于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理解起来还是有困难的,故本节通过熟悉的篮球比赛的故事串展开,由问题引领学习,在思辨中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操作中体验“移多补少”的妙处。【效果分析】在《平均数》授课中,执教教师激情有趣,学生思维活跃,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共同配合收获了高效有趣的课堂效果。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效果分析:创设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创设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耐心细致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增强学生提问的勇气和信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学生活动的自主性,使学生主体处于活跃兴奋状态,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让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参与。例如,课堂中的分小组体验游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我还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多种媒体组合的优化教学,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解除学生的精神压力和紧张氛围,创建多向度的立体交往形式。创设高效的课堂,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在本节课中,我首先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主动质疑。让学生在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对于教材中有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惑的地方,师生一起筛选出其中最有价值的问题或疑难,开始小组讨论。通过生生间讨论、交流、互动与对话,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修正,深入问题,提高创新思维与质疑能力,最终领会科学的实质,落实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但在授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与自己曾设想的效果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首先,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没能够灵活处理,缺乏教育智慧。 其次,在知识的讲解上也存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不够灵活。 再次,小组合作学习时间太少,教师指导还不到位,只照顾到个别小组。在今后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精心设计,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青岛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我锻炼、我健康——平均数信息窗1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习选择统计量描述数据特征的开始。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代表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数据的比较,也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学生学习平均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求平均数的技能,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2.再具体情境中培养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意识和能力,体会统计的作用及其价值。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价值。【评测练习】问题一问题二7号、8号上场得分情况求7号、8号平均每场的得分是多少?法1:法2:巩固练习1.辨一辨2.说一说3.试一试【课后反思】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很广泛的,例如,跟学生息息相关的一项就是平均分问题。而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统计初步知识、应用问题等较为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分析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与能力。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这节课我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结合校园活动具体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本月学校开展的“阳光体育活动”,设置篮球赛找替补运动员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在认知冲突下,认识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平均数的算法。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让原来不相同的数变的相同,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三、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如:课堂小游戏,某次考试成绩的平均分,在游戏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辨一辨,说一说则体现了平均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学数学,用数学。最后的拓展题,则利于学生了解一个数据的改变对本组平均数(整体水平)的影响。这节课总体来说,完成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突出,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虽然我作了精心的设计,由于我过重关注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要、疑惑、困难等。另外,教师的教育机智还远远不够,没有及时捕捉学生的问题,学生很好的回答竟然不理睬,还是按自己的设计往下走,课堂上对于学生肯定的回答或精彩的展示没有及时给予表扬等。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地努力探索,力争让自己的课堂有更多的精彩,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有更多思维碰撞的火花!【课标分析】《平均数》是青岛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我锻炼、我健康——平均数信息窗1的内容。这部分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