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会展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_第1页
广州会展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_第2页
广州会展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_第3页
广州会展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_第4页
广州会展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引言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产学研结合一直受到许多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在产学研结合促进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方面,日本和美国曾一度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的产学合作已扩展到更大范围的官产学研结合的形式,并正式确立了这种有效的研发模式和政策。美国的产学研结合同样成果显著,著名的“硅谷”奇迹就是这种结合的代表。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产学研合作的研究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有必要对高校会展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及其运行机制进行针对性研究。1会展人才开发“产学研”合作现状1.1产学研合作的会展人才培养新模式近年来,业界对会展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校如何选择和创新相应的模式,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在这种模式中,双向实践教学基地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校内实训平台建设,如校内模拟企业、创新中心或校内专业综合实训室等。而且校内实训平台建设要吸引业界专家参与,如聘请业界专家讲授课程、开展讲座、指导学生等,实现由校外到校内的充分交流。二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如大型会展公司、行业协会及行业管理部门等。使校外基地切实满足培养会展人才各项实践技能的需求,实现由校内到校外的途径畅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双向实践教学基地是实现会展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障。为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的双向实践教学基地的人才培养功能,合作各方之间应签订长期稳定的合作协议,同时,还应当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及保障机构,具体负责基地的规划建设与日常运作事宜。这样,才能保证基地的正常运作与持续发展,真正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1.2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的运行机制1.2.1学生导向机制产学研合作的会展人才培养新模式,最根本的是要实现高校会展人才的培养目标。共同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双向实践教学基地,涉及到参与各方的利益。其中,高校关注的是能否借助该平台真正培养出更多的会展专业人才;企业关注的是能否借助该平台获得符合自己实际需要的会展专业人才,能否获得长期稳定的技术和人才支持;所以,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合作各方有着共同的利益。这为学生更多地参与会展专业实践提供了保证,促进了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1.2.2师资优化机制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对会展人才的培养能够产生积极影响,其发挥作用的机制还体现在对专业教师的优化上。目前,会展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是半路出家,是从其他相近专业转化过来的,具备会展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并不多。因此,会展专业教师也应当在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借助产学研合作的新平台,定期深入产业一线,到大型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具体参与到有关项目运营和管理当中,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实践或课题研究,充分了解产业发展动向,掌握最新的专业实践技能。在此方面,产学研合作的双向实践教学基地模式为专业教师提供了广阔舞台。学生走出去是获取应用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之一,但会展人才的培养不能只看学生是否走了出去。产学研合作的会展人才培养新模式正好为业内知名人士走进学校开辟了道路,凸显了这一模式的师资优化功能。1.2.3持续创新机制产学研合作的会展人才培养新模式一方面为合作各方提供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平台;另一方面,给合作各方又留下了持续创新的空间。这些转变与创新都有赖于产学研结合的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完善。2广州市会展人才结构与人才需求2.1广州市会展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广东省产业结构的调整,省内会展业基本形成了东、北、南、中四个会展区域。四大会展区域中,中部地区发展最快,东部地区潜力很大,北部地区优势依在,南部地区相对滞后。2018年广东省内举办的展览项目为651个,面积达到46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1.3%和47.9%。其中,举办国际展览48个,1万平方米以上的展览为102个,增长80%。全省会展业直接产值为172亿元,以“1:9”效应间接拉动经济1548亿元。2.2广州市会展人才结构本文对广州市的会展企业的人才结构进行了调研和抽样调查,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2018年8月-12月,我们对广州市37家会展企业、行业协会以及专业会展咨询、会展经营和服务公司、会展接待机构等进行了调研,并发放问卷调查表675份,回收598份,回收率88.59%,问卷调查表主要涉及从事会展行业的人员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从业年限结构等方面。2.2.1会展人才的人员结构分析从回收598份问卷调查表,填写人员结构的有583份,15份未填,人员结构分析问卷调查表有效率97.49%,其中,管理人员67人,占11.49%,技术人员128人,占21.96%,业务人员280人,占48.03%,一般工作人员108人,占18.52%。2.2.2会展人才的学历结构分析回收598份问卷调查表,填写人才结构有511份(管理人员67份、技术人员118份、业务人员245份、一般工作人员81份),87份未填,人才的学历结构问卷调查表有效率85.45%,研究生28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26人),占5.48%,本科128人,占25.05%,专科231人,占45.20%,高中及以下124人,占24.27%。管理人员中,研究生18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16人),占26.86%,本科31人,占46.27%,专科15人,占22.3%,高中及以下3人,占4.48%;技术人员中,研究生8人,占6.78%,本科68人,占57.63%,专科40人,占33.90%,高中及以下2人,占1.69%;业务人员中,研究生2人,占0.08%,本科25人,占10.20%,专科164人,占66.93%,高中及以下54人,占22.78%。一般工作人员中,研究生0人,占0%,本科4人,占4.94%。专科12人,占14.81%,高中及以下65人,占80.25%。如图2-1所示。表2-1人才学历情况文化程度总人数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业务人员工作人员百分比高中及以下12432546524.27%大学专科23115401641245.20%大学本科128316825425.05%硕士研究生26168205.48%博士研究生22000合计5116711824581100%2.3广州市会展人才需求从我们对广州市会展企业、会展服务机构及行业管理协会调查了解来看,目前,广州市从事会展行业的人员,存在如下几个特点:其一,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不少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职业培训,而是“半路出家”或改行从业;其二,人员流动性也比较大;其三,供求矛盾较突出。3广州市会展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3.1核心人才总量偏少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原则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充分”,即人才数量是否充足。广州会展业的市场化运作起步较晚,成熟完善的会展核心人才建设体系和模式还未形成,人才短板严重制约会展业快速发展。调查显示,会展核心人员较少,并且后续力量较为不足。同时,在会展从业者当中,还存在专业水平“良莠不齐”的现象。由于会展业的市场化运作程度较低,从业准入标准偏低。从调查中发现许多会展从业人员是“半路出家”,而新入行的人员中大多数是高等院校毕业生,他们几乎不具备会展实践经验,距离会展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还有较远的差距。其次,目前会展企业的培训手段还比较单一,培训次数也偏少,主要依靠学徒式的工作方式提高专业水平,很难在较短时间内熟练上手。因此会展从业人员中一部分还不能成为合格的会展核心人才,使得核心人才的总量进一步严重不足。3.2高端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在会展核心人才中,高端人才最为紧俏。根据广州市会展行业协会林利津秘书长介绍,目前广州市具备展会策划、组织、管理能力的会展职业经理人等高端复合型人才不足30人,约占从业人员群体的5.48%,可谓凤毛麟角。现有从业人员大多从事基础性的会展工作,例如展品销售、展位设置等,文创、策划、开发等会展高端人才比例很低。会展高端人才是目前广州市会展企业最急需的类型,例如会展项目策划人才,负责会展新项目的开发,以及在原有的项目中挖掘新的增长点,使其规模、效益最大化。这类人才是会展企业的中心支柱,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规模甚至生死存亡。3.3专业结构欠优化由于广州市会展行业基础还比较薄弱,会展企业数量较少,且大多需要会展高端人才,因此会展学科毕业生就业范围窄,可供专业对口的岗位不多。据了解大多数会展学科毕业生选择到省内会展业更为发达的厦门市,或者周边省份如广东、江浙等地寻找就职机会,也有一部分人转为其他行业。目前很少一部分会展学科毕业生能够加入广州市会展企业或展览馆,政府职能部门的会展学科毕业生更是为零。广州市现有的会展核心人才大多毕业于非会展学科,较为缺乏会展理论体系的系统学习,专业技术型会展人才比较匮乏,例如展会设计师、展品陈列师等。会展业是一个创意性的现代服务行业,专业创意人员的不足导致会展项目很难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长期来讲对整个会展行业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此外会展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需要多学科知识作为支撑;不同类别的会展,特别是行业型会展,更是涉及多种学科专业。因此会展经济还需要复合型人才。会展行业不仅需要“专才”,还需要“通才”、“全才”,核心人才的专业结构不合理,对于会展业多元化经营和快速发展的需求较难满足。3.4职业培训较为薄弱职业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才开发与激励体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会展行业中颇受重视。广州市会展核心人才大多数没有会展专业学科背景,系统的职业培训渠道较为狭窄,大多数用人单位主要通过上岗实践进行培养,或内部组织少量短期的培训班进行内训。根据走访调研,部分展览公司、展览馆每年会输送少量人员(基本上是中高层领导干部)赴省外会展城市参加职业培训或参观学习先进经验技术服务等。近年来,广州市商务局委托市会展行业协会举办过一些职业培训,包括国内最高规格的会展职业培训一一国际注册会展经理(CEM)培训、全国会展业职业经理人(广州)中级研修班等;组织会展策划师三级培训,通过校企协三方合作成功培养了200多名会展策划师。除此之外,目前广州市会展行业暂没有其他机构规范开设较为专业的职业培训课程。总体来说,广州市会展职业培训尚未形成规模。根据之前的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广州会展核心人才每年零培训或仅参加一次培训的人数占比高达78%,他们较缺乏会展职业培训机会和渠道,对会展经济的准确预测、市场机遇把握能力、以及自身的职业前景和发展趋势的判断方面难免较为薄弱,加上想要获得更高薪酬和晋升空间都极为不易,造成了会展核心人才的流动性较大,不利于广州市会展人力资源的长3.5核心人才流动性大人员流动对组织的人力资源配置产生较大的影响,人才对组织的要求不但要具有较优厚的薪资待遇,还要有有足以发挥个人才能的成长空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工作氛围等。在会展行业,除了收入偏低,由于行业特殊性,项目少、周期短、前景不明朗等因素造成会展核心人才要承担较大的经济风险。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广州市会展核心人才普遍对薪资福利待遇水平不满,影响了工作积极性。薪资待遇对核心人才的激励程度偏低,不利于吸收高端会展核心人才,是会展核心。人才流动性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展会的不连续性导致的展前临时招聘、展后随意解散等运作模式,加速了会展核心人才的流动性。并且现在越来越多外地展会项目注重内部本土化团队,这个人群也属于“流动人口”。根据之前的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广州市会展核心人才中行业经验10年以下的占96%,说明核心人才流动性大,对行业的良性发展极为不利。4基于产学研角度的广州市会展人才开发模式4.1明确企业在产学研相结合中的主体地位企业是产学研相结合的直接决定者,居主体地位。企业主体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进行产学研相结合的决策自主性。没有任何的个人、组织和团体能够代替企业是否进行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及同哪方进行合作的决策;(2)企业对合作课题选择的自主性。;(3)企业选择合作伙伴的自主性。这里所说的合作伙伴不仅仅是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或其他的研究单位,也包括落实具体的产学研合作人员;(4)企业中止合作的权利。应按照合同中的有关协定办理。4.2高校等研究单位应扩大自身功能以满足组织社会化的要求高校等研究单位在产学研相结合中主要承担技术输出和提供人才的功能,其功能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产学研相结合的开展。特别对于高校来说,针对产学研相结合,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改革和突破:(1)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广东省高校必须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来适应这一需要。;(2)培养高校科技的集体创新能力,提高高校科研资源的利用率。(3)提供有利于产学研相结合的校园环境。建立负责产学研相结合的职能部门,实施一系列鼓励教师、研究人员、学生积极参加产学研相结合的措施、计划和方法;(4)加强对产学研相结合项目的监管,构筑高校人才信用推荐体系,协助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近年来,业界对会展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校如何选择和创新相应的模式,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在这种模式中,双向实践教学基地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校内实训平台建设,如校内模拟企业、创新中心或校内专业综合实训室等。而且校内实训平台建设要吸引业界专家参与,如聘请业界专家讲授课程、开展讲座、指导学生等,实现由校外到校内的充分交流。二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如大型会展公司、行业协会及行业管理部门等。使校外基地切实满足培养会展人才各项实践技能的需求,实现由校内到校外的途径畅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双向实践教学基地是实现会展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障。为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的双向实践教学基地的人才培养功能,合作各方之间应签订长期稳定的合作协议,同时,还应当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及保障机构,具体负责基地的规划建设与日常运作事宜。这样,才能保证基地的正常运作与持续发展,真正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4.3政府在社会化组织体系中的正确定位政府的职能在于:(1)营造良好的法规制度环境和建立中介机构,;(2)利用政策工具和计划指导,重点选择产业技术创新项目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主导工程,;(3)统一制定产学研相结合中成果所有权和利益的分配原则,减少可能的摩擦。;(4)构建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以行业协会为主体和会员单位为基础的自律维权同业信用体系;三是以企业自身为主体和风险管理为基础的自我内控独立信用体系;四是以信用中介为主体和市场运行为基础的社会商务服务信用体系。4.4强化科技中介机构的功能以完善社会化的组织体系科技中介从功能上说是处于技术提供方和技术需求方之间的媒介,是两方之间信息流、物资流、人员流流动的载体。一般来说应该具备五方面的社会功能[2]:第一,具备优化创新环境,提高技术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的功能。第二,具备建立中间转化渠道,加速科技成果向产业转移的功能。第三,具备发挥市场调节功能,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的功能。第四,具备提供专业化服务,推进高技术产业化进程的功能。第五,具备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实施对市场的监督和调节的功能。第一,对科技中介缺乏正确认识,市场需求不足。第二,改革措施不到位,科技中介业发展的空间狭小。第三,科技中介机构存在的外在环境不完善。第四,缺少发展科技中介业的规划和政策支持。因此,需要从一个社会化组织体系的角度来规划发展科技中介业,增强科技中介机构的功能,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5校企合作下高职会展人才培养模式5.1明确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会展人才培养的目标应明确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会展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目前很多从事会展行业的人才都不具备会展专业教育背景,其能力积累来自于长期的实践经验。甚至在一段时间里,行业中流传一句话“人人皆可干会展”。毋庸多言,对于会展从业人员的来说,实操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随着会展行业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越来越体现出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特点。经过专业教育体系下培养的会展人才也逐渐获得行业的认同和重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构建上,就是强调对接行业需求,以技能培养贯穿高职会展人才培养全过程,具体来说,职业技能目标可以分解成3个层次:一是一般实践技能目标,包括调研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二是专业核心技能目标,包括会展营销技能、会展服务技能、会展策划技能和会展设计技能;三是岗位实践能力技能目标,通过企业实践环节锻炼学生的真实岗位工作能力。这一层目标也是对前两个技能目标在工作背景下综合考察。5.2重视理论教学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是融合多学科的应用性专业,只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要力争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教学计划,合理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体现专业人才培养内在要素的基本要求,更要主动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2)改革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案例库。(3)创新教学方法,开放教育体系。(4)将参赛环节嵌入教学内容。开展以参赛为中心的系列会展教学活动,以参赛促进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设计会展课程教学内容时,纳入参赛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即可掌握参赛所有环节。通过参加国内及国际竞赛,引导性地教授学生专业基础技能,针对性开展专业理论与技术教学的研究,高效率地培育学生的操作应用能力。简而言之,就是开展一系列以参赛为主的会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从而促进教学效果并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实现优化会展教育整体体系的目的。实践证明,“以赛促教”既丰富了会展教育的途径和形式,又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理论素养、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尤其是面对会展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会展教育应该更加多样化、灵活化及多元化,使得会展教育更加符合行业发展特征及需要。5.3构建项目驱动式的课程教学体系项目驱动式的课程教学体系是对以往常规教学体系的一种创新和突破,是以整体性角度进行构建的课程教学体系,在项目驱动视域下,会展课程教学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项目,通过一、二、三年级不同的课程设置,不同的能力目标的设定使学生逐步具备完成一个整体会展项目的技能,同时每一级课程的内容也正是整个会展项目的部分任务,会展课程体系的展开即一个完整的会展项目的实施过程。项目驱动式课程教学体系与会展工作流程相吻合,都需要调研、策划、组织、现场管理、后续工作和评估的环节,实现了工学一体化的无缝对接,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锻炼。同时,项目驱动式课程体系符合95后学生自我意识强、创新意识浓的性格特征,符合当前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教育发展趋势。5.4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三大平台5.4.1校企合作平台校企合作平台既为会展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来自企业的协助,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保障了有效的人才供应。校企双方的合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行业专家参与学校教学环节,通过专业课程结对子、校内报告、专业座谈会等方式展开;其次是通过学生深入企业参观、短期参与企业展会和长期顶岗实习等方式开展校企合作;最后是专业教师通过调研、课题等方式展开对企业的展会项目深入研究,为企业提供建设性意见。5.4.2技能竞赛平台专业也可以凭借技能大赛的契机,通过赛训结合的方式针对会展专业相关课程和实训进行设计。技能大赛的平台,可以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帮助学生学会系统性思考问题,同时开拓学生视野,策划水平和职业能力得到迅速提高,普遍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5.4.3校园实践平台校园展会实践平台是学生走向企业顶岗实习之前的一起全面模拟训练,通过长期的理论学习和不间断的项目任务的开展,校园自办展会的筹备工作基本全面完成,学生将通过这一平台实现理论到实践的尝试。通过模拟公司开展真实的招展招商工作,老师和企业专家承担指导和顾问工作,学生自筹自支,在校园展会实践平台上,学生能够全面综合地运用所学的全部知识和能力,实现了真正的理实一体化的目标。5.5重师资——创建符合卓越技能型会展人才教育培养教师队伍第一,让教师走出去。第二,让教师走进来积极引进企业相应人员,兼任会展专业实践教师,走进学校,走进课堂。5.6开展跨校与跨专业合作基于会展专业发展自身的特殊性,转变会展教育的办学方式是当前会展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首先,会展教育应该采取“校校合作模式”,不同学校的会展专业教育模式必然存在差异性,相互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模式及途径,从整体上提升中国会展教育专业课程水平,增强中国会展教育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其次,会展专业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还需熟练掌握营销能力、外语能力及公关能力,跨专业的交流合作才能有助培养会展学生成为满足行业需求的复合型、综合型管理人才。参赛学生可以借助竞赛平台与外专业和外校师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学习,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形成跨校跨专业“大区域、大教育、大发展”的合作办学趋势。6结论产学研合作是高校培养会展人才的有效途径,这是由会展人才的素质要求和专业特点决定的。产学研合作的双向实践教学会展人才培养新模式对合作各方既能起到激励和约束作用,又能保障合作各方的利益。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会展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高职教育作为会展教育的一部分,承担了行业发展对技能人才需求的重任。

参考文献[1] 吕娟.基于ASEB栅格分析法的桂林会展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23):6-8.[2] 赵海荣.合肥会展专业“四重一高”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安徽经济管理学院为例[J].市场周刊,2018(07):126-127.[3] 李桦,黄蝶君.粤港澳大湾区会展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2):66-70.[4] 司徒慧明.会展策划在线实训课程开发的思考[J].经贸实践,2018(10):331+333.[5] 崔少玲.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法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04):172-173.[6] 李琼.“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省份会展口译人才培养策略[J].黑河学院学报,2018,9(03):90-92.[7] 姜红梅.会展经济与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以广东顺德为例[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8,23(01):73-77.[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