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族信仰形态与环境的关系_第1页
高山族信仰形态与环境的关系_第2页
高山族信仰形态与环境的关系_第3页
高山族信仰形态与环境的关系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山族信仰形态与环境的关系

高山族是中国台湾的一个原始民族。因所表现的文化面貌上的差异,高山族又分为十个支系:泰雅人、赛夏人、曹人、邵人、布农人、鲁凯人、排湾人、卑南人、阿美人、雅美人。各支系在文化上的各具特点,主要是因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差异造成的;彼此间所处的自然环境相近,表现出文化上的共性多一些,否则就少了。从文化人类的角度考察,文化是人类适应和利用自然的结果。因而,不同的自然条件可以导致不同的适应方式。信仰形态,是原始文化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原始人类适应机制的一个环节。所以,它必然要反映在适应过程中的某种取向。本文仅就高山族各族群的信仰形态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联系作一粗浅的剖析。一、信仰形式的类型1、祭祀对象均为特定的场所或自然实体散居于中部山地偏北的泰雅人、赛夏人、邵人诸支系属这一类型。其特点是以祖灵为具体信仰对象;没有专供祭拜用的庙堂建筑,仅以某些特定的场所或自然实体作为祖灵的凭籍之所而加以献馔奉祀。如泰雅人多以村社内特定的大树为祖灵栖息所在,作为祭拜对象。赛夏人献馔于特定的悬于房梁上的蜂巢,等等。他们均以同血缘的家庭组成祭祀团体,仪式程序较简单。布农人分布范围横跨中部山地南北,居处海拔位置最高,其实际自然条件与上述三个支系相似。而且信仰上以祖灵为主,故也属此类型。2、村社祭仪组织中部山地以南及台东纵谷平原的曹人、鲁凯人、排湾人、卑南人、阿美人诸支系除了祖灵崇拜外,还崇拜各种自然神、司理神,又自成一种类型。其特点还包括:有特设的庙堂建筑,如有些阿美人有祖祠、鲁凯人、排湾人、卑南人有宗庙;祭仪组织程序繁缛复杂,如阿美人重要祭仪以村社为单位,祭仪期间村社成员按性别和年龄等级分工,由祭司一一通常也就是村社头目统一指挥进行。鲁凯人、卑南人、排湾人部落政治制度以宗法制为基础,祭祀时以各宗支为单位,在大宗家(村社头目)的统一指挥下,以各宗支家庙为核心行之。3、兰花兰屿雅美人信仰形态别具一格,表现为对天和与人死亡有关的一切的敬畏。行为仪式简陋,交感巫术的成份远甚于崇拜祈求的成份。二、气候条件与种群关系大体来说,上述高山族诸支系分布于三个地理区域内,即:泰雅人、赛夏人、邵人、曹人、布农人、鲁凯人、排湾人散居的中部山地,卑南人、阿美人分布的东部纵谷平原,以及雅美人栖息的兰屿。但综合上述高山族地区各种自然条件可见,所谓自然条件相似的环境并不与三个区划一致,而是与这些地区的海拔高度有关。因为自然因素中最重要的气候条件可因地势的海拔高低而有很大不同。早年日本学者鹿野忠雄就以上支居处分布的海拔高度曾进行调查,本文据另一日本学者濑川孝吉所引资料整理如下:表中可见泰雅人、赛夏人、布农人绝大部分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上。没有见表的日月谭邵人居住海拔高度是740米,也处这一范围。而南部型诸支系除曹人外,绝大部份处于海拔1000米以下,阿美人与雅美人基本属平地居住。如此标高与气候会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缺乏具体数据。借助濑川孝吉调查资料可知,三个类型的族群所处的气候带不同,见下表:泰雅人、赛夏人、布农人基本处于暖带范围内,少数处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域。除曹人外南部型诸支系和雅美人则处热带与亚热带。根据表一可知,绝大部分泰雅人、赛夏人、布农人居处在海拔500米以上,南部型诸支系居处最高不超过1000米。因而热带及亚热带与暖带的临界点应在500米——1000米之间。排湾人(包括鲁凯人)虽有一半以上:分布于海拔500米以上,但其耕地却91.5%处于热带及亚热带范围内且处台湾岛最南端,是典型的热带型民族。邵人虽不见于表二,但居处较高(海拔740米),且与泰雅人、布农人相毗邻,故应处暖带。三、以自然地形条件为主要条件的聚居点分布先看南北两类型。除曹人以外,南部型诸支系基本处热带及亚热带地域内。这一地区的特点是暴风雨极为凶猛,阳光强烈。这就必须考虑到暴戾的自然力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尤其农耕发展以后暴风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原始宗教的信仰对象为与人们生活直接相关的因素;那些在生活中必不可少而又常给人以威胁的自然物象,尤易令人滋生崇拜心理。苏联学者托卡列夫等人曾对澳大利亚土著民族的原始信仰中没有自然崇拜成份有如下叙述:“澳大利亚人之所以没有自然崇拜和对自发力的崇拜,在颇大程度上是由于澳大利亚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那里很少发生天灾人祸和自然界的暴厉现象,那里没有猛兽。澳大利亚人世世代代适应于这个自然环境,而不感觉到自己受着自然界及其自发力量的那种程度的压力”。反过来说,经常处暴戾的自然力压迫威胁下的这部份生活于热带亚热带的高山族,必然就易于发生对自然的崇拜。北部型诸支系就不同了,他们居处为暖带、温带地区,相对说暴风雨没有南部强烈。而且,即使有少数耕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域的泰雅世和布农人,也是日本侵略当局“理蕃”政策的结果。这部份支系自然崇拜之所以没有达到南部型的程度,也应考虑到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再者,由于南部类型所在的区域地形条件不象北部型区域那样耸峭,故较有利于农业生产,尤其是台东纵谷平原。这一区域灌溉条件也较北部为优,而且以适应暴风雨猛烈气候条件的里芋等根茎类为主要作物,收成也较为稳定、粮食较为充足,从而物质生活条件优于北部。这是这部份支系聚居地区人口密度远较北部类型支系为高的原因之一。在原始农业社会,人口密度状况固然与生产力发达与否有关,但地理环境也是个重要条件。如前所述,较平坦的地理条件不仅便利农业生产,而且还使人口的密集居住成为可能。综观高山族主要分布居住的中部山地态势,自太武山始山势显著降低,高大山峰主要在太武山以北,尤以太鲁阁峡口以北最为险峻雄伟。如此地形特点给高山族人口分布带来一定的影响。参见下表:[表三、各支系聚居点人口状况(根据日本统治当局1918年统计数据)]表中可见,泰雅人、赛夏人、布农人诸支系一般聚居点人口较少。而南部型诸支系除了曹人以外,一般人口较多。且分布面积也远远小于泰雅人、布农人的分布地域。显而易见,这种分布特点应是地形条件限制所致。如泰雅人、布农人由于多居住高山峻岭之间,故难以发展出较大的居聚村落。由于地理条件限制,作为一种适应方式,这些支系子女婚后均搬出另住。而且为了避免人口增多所造成的土地压力,他们还有迁徙的习惯,从而形成了较为分散的分布格局。泰雅人中的赛德克一支每个村社户数直至六十年代仍以十数户为多。布农人一般每社也不过十六、七户,而且迁徙最为频繁。其它如赛夏人和邵人,也以村社人口少为特点。邵人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多次迁徙,他们最后一次迁徙是在1934年。台东纵谷的阿美人、卑南人,以及中部山地南部的鲁凯人、排湾人就不同了。前者基本属平地居住,农耕和居住条件较好,形成了人口密集的特点。表三所见,卑南人平均每社近千人,阿美人也达五百多人。据统计,人口超过两千人的社均属阿美人,如太巴塑、马太安、Baran三社。此外,人口逾千的尚有十余社。排湾人和鲁凯人因有相当部分居住山区(参见表一),所以也有北部类型的特点,但他们主要分布于太武山以南的山势较缓地带,故人口显然也比之为密,且在分布上,村社也较为集中。这里应该特别说明的是曹人。比之南部型其余支系,曹人的聚落点较多、人口较少,但这不是曹人原有面貌。历史上曹人曾颇为强大、人口众多。后因二百多年前数次流行天花和遭清政府多次“计划”,而四处流转逃避,居处无定,人口急剧锐减,遂成晚近以来所见之状况。较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较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促成了南部型诸支系人口密集居住,同时也为社会分化创造了条件。与这种情况相适应的便是这些支系中有着较为紧凑和层次明显的社会结构。如这部份支系部落有会所制度及较为严格的年龄等级划分。排湾人、鲁凯人、卑南人和部份阿美人还发展出宗法等级制度,村社部落成员分为贵族与平民,部落自然资源归贵族所有,平民向贵族租佃土地。与之相应,这些支系村社部落也就有了政治权力相对集中的组织,通常由大小宗家贵族充任村社头人;祭司、巫师也多半出自这类人。原始宗教在这部份支系已为贵族阶层所利用,成为村社政治统治的工具。因此,繁多的自然神祗和种种司理神遂成为这部份支系信仰形态上的特色。对自然的崇拜脱离了对自然物象的直接膜拜状态,而将其人格化,上升到神的高度。这是与一个社会物质水平紧密攸关的,也是人们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的标志。因为,密集众多的人口所造成社会信息量大,是一个重要条件。而且,它必须是在一个社会物质水平达到社会中可以分化出相当一部份人专门主持各种崇拜礼仪行为后方有可能。南部型诸支系的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此相吻合。众多的崇拜对象的存在,势必要求相应复杂的礼仪行为,所以祭仪中繁杂的仪式程序遂构成了这部份族群宗教生活的特点。隆重复杂的对各种神祗祭拜,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等级的部落村社成员在祭祀礼仪中的种种分工,无疑是与这些部落人口众多密集相适应的。一方面,它达到维系社会集体的一体化(integration,也有译作整合)作用;另一方面,它通过大小宗家偕同村社平民合作共祭,也起到了巩固宗法等级制和村社统治秩序的作用。北部型诸支系居住点分布面大,人口较稀疏,社会组成单位多以核心家庭为形式。因此,在信仰上就是以共同崇拜血缘祖先来适应这种状况。通过分出另居的同血缘家庭组合成祭团,来加强血缘纽带,达到巩固人们彼此间社会关系的效能。必须强调的是,这些支系除了汉化较深的邵人外,其祖先崇拜不同于父系家长制家庭那种对具体的家庭祖先的崇拜,而是崇拜整个集体祖先。如泰雅人称祖灵为“古时老人的灵魂”,它包括了男性、女性祖先,甚至还有那些横死和做过坏事的先人。邵人已沿用汉性,他们崇拜的祖灵有五位,但无具体名字,而且其中一位称“最高祖灵”,为所有不同姓氏邵人之祖。实际上五位祖先代表了邵人的五姓的集体祖先。邵人的祖先崇拜反映了他们在接受汉文化的同时,继续保存了固有观念。最后,再看兰屿雅人。兰屿位于台岛东南45浬处,四面环海,地理条件独特;缺乏动物资源和常遭暴风雨袭击是本岛自然环境的两大特点。据有关资料记载,兰屿每年暴风雨袭击次数之多,风力之大,为世界所罕见。严酷的自然条件使雅美人发展出与之相应的文化,表现在原始宗教中便是对天的崇拜。在兰屿,风与天和海不可分割。海天一线,乌云起时风起浪涌,这都使雅美人对天产生畏惧的心绪,也影响了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因此,他们拜天,祈求赐予平安。其行为仪式概以天为献祭对象。他们称天为“布那姆萨姆”,对之十分恐惧,乃至缔结各种约定时均须指天为誓。雅美人没有祖灵观念,人死后变为死灵“阿尼托”(anito),会迁怒作祟于人,因此对死人及与之有关的一切深怀恐惧。为求平安必得讨好之,威吓之。他们的仪式、葬礼便是证明。我们认为,这种观念与心理也是与所在环境有关。雅美人相信无后者与非正常死亡者亡灵飞往海面上空,为使其亡灵离去,有面海岩葬之风。隐伏于这种现象之后的潜在意识,显然是把所敬畏的天空与灵魂观念相联系。这当然与海天的狂风有关。以上,从高山族不同支系所在地域的自然条件入手,旨在分析自然条件因素对高山族原始宗教类型差异的影响。诚然,上述分析是肤浅的,然而我们认为,如果视文化为人们对自然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