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汉代名相董仲舒
董仲舒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他是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思想,以君主为核心的特点,社会结构极其稳定。不能真正认识他的政治思想,就无法充分表达中国封建社会的根本要素及其优势。我们试图从这个影响中国数千年的人物身上,来寻找中国社会根本的思想要素。对人本身的认识,是一个阶级确定自己统治方式的重要根据。倒过来说,我们可以从一个统治者或统治阶级的统治学说和统治方式出发,来认识这个阶级或个人对人的观点。汉代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高峰,它对人的认识是中华民族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董仲舒则是一个核心人物。那么董仲舒心里的人或民是什么呢?“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和“民无所好,君无以权也。民无所恶,君无以畏也”。——这里有两个含义:一是他告诉我们,人与民是有区别的,当他说“人”的时候,是脱离了统治与被统治的范畴,他把统治与被统治者统一当作一个物类来看待时的所指。这跟我们以前所谈到的“天大地大人亦大”中的人同类。所以他这里的人,在义与利的问题上,不论是统治还是被统治,是共有的特点,即在这个问题上强调的是所有的人。二是民,“民无所好,君无以权也。君无所恶,君无以畏也”,是说使民有欲望,才能治其国。与其说这是一种政治理论,不如说这是一种政治手段,他是要统治者有意识地引导民来接受其统治。这就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董仲舒眼中的“民”就是指与统治者相对的被统治者。这样,如果我们用现代观点来看,董仲舒眼中的人,实际上由“人”与“民”、“君”所共同组成。“民”和“君”加起来还是不完整的“人”,他说:“《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曰:缘民臣之心,不可一日无君。一日不可无君,而犹三年称子者,为君心之未当立也。此非以人随君耶?孝子之心,三年不当。三年不当之处而逾年即位者,与天数俱终始也。此非以君随天邪?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其中共有“人”、“君”、“民”、“臣”,所以我们说是共同组成。一、“义”之于“民”董仲舒认为:“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人大于利。”这是从政治管理学的角度对管理对象所作的要素分析,如果说“义”还难以作为十分可确定的要素的话,“利”则是一个十分肯定的要素,因为人类要维持生存,维持延续,就必须有利存在。苏兴《义证》引《禹贡疏》云:“武帝时无义而有财者显于世,欺谩而善画者尊于朝,俗皆曰:‘何以孝弟为?多财而光荣;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谓居官而置富者为雄杰,处奸而得利者为壮士。兄劝其弟,父勉其子,俗之败坏,乃至于是。”表明义与利在当时的冲突十分严重。但事实上,如果从利益问题上来看这一现象,义其实更多的是“君”所需要的,而利更多的是“民”的需要。因为君要的是统治,民要的是生存。董仲舒就说得清楚:“夫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今握枣与错金,以示婴儿,婴儿必取枣而不取金也。握一斤金与千万之珠,以示野人,野人必取金而不取珠也。故物之于人,小者易知也,其于大者难见也。今利之于人小而义之于人大者,无怪民之皆趋利而不趋义也,固其所暗也。”或者可以说,“君”通过义来获取更大的利,而“民”则通过已经被“君”控制了的“利”来实践“义”。在这中间最能反映出统治与被统治来,因为提倡义之重要性,是为了易于统治,统治即有大利;而老百姓之去实践义,更多的是一种被教育、受倡导、甚至被强制条件下的表现。作为一种管理体制,或者一种政治制度,管与被管、统治与被统治总是建筑在某个最重要的矛盾要素之上的,一般来说,是建立在物质需求与政治需求的矛盾冲突之上,为了管理或社会的稳定,于是就得有一个度来平衡和协调这一对矛盾。在管理者处于强势状态时,比如封建社会,“民”的物质需求总是处在极端的被控制之中,而统治者的政治需求则是处于绝对优先状态下(民主社会最大的进步,就在于其统治的基础矛盾有了变化,“民”的物质需求不再是与政治管理相矛盾的一方,而成为统治者首先要谋求的内容)。所以千百年来,封建统治者在如何处理这一对矛盾时费尽了心血。对此,董仲舒分析说:“奚以知之?今人大有义而甚无利,虽贫与贱,尚荣其行,以自好乐生,原宪、曾、闵之属是也。人甚有利而大无义,虽甚富,则羞辱大恶。恶深,祸患重,非立死其罪者,即旋伤殃忧尔,莫能以乐生而终其身,刑戮夭折之民也。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也。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说而化之以为俗。故不令而自行,不禁而自止,从上之意,不待使之,若自然矣。故曰:圣人天地动、四时化者,非有他也,其见义大故能动,动故能化,化故能大行,化大行故法不犯,法不犯故刑不用,刑不用,则尧舜之功德。此大治之道也,先圣传授而复也。故孔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今不示显德行,民暗于义,不能火召;迷于道不能解,因欲大严惨以必正之,直残贼天民而薄主德耳,其势不行。仲尼曰:‘国有道,虽加刑,无刑也;国无道,虽杀之,不可胜也。’其所谓有道无道者,示之以显德行与不示耳。”可以说,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与需要分析得十分透彻,当然更多的是替统治者寻找出路。但仅此我们就能为他鼓掌,因为,在那样的年代,他能如此冷静地对待“民”的特性与需求,已经是很难得的了。至少他还能清楚地看到,如果剥削让“民”不能生存,“民”将“知而常反之,皆忘义而殉利,去理而走邪”只是他没有认清这是“民”之至低要求,逾此便只能铤而走险,并不是如他所说的“此非其自为计不忠也,则其知之所不能明也”而出现的主动行为。当然,对统治者来说,也不是他们的某种道德素质天生地高于别人,而实在是关乎他们的政治需要和统治安全。至于“圣人事明义,以照耀其所暗,故民不陷。《诗》云:‘示我显德行。’此之谓也”。其实只是统治二字的隐讳说法而已。如果要给一个准确地说法的话,只是一个统治术更高明的统治而已。但是在这样的理论里,我们却看到,他努力地要使君与民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要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统治来生活,我们自然该相信他首先是为了有利于统治而探寻,然而我们也看到,在这样的过程中,他在努力构建一种让君与民密切联系、命运相关的政治局面,这才是理想的统治。他在策问中说;“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共是天下,古以大治,上下和睦,习俗甚美,不令而行,不禁而止,吏无奸邪,民亡盗贼,囹圄空也虚,德润草木,泽被四海,凤凰来集,麒麟来游,以古准今,一何不相逮之远也!”可是,要实现这样的政治局面,就必须使整个社会形成一个具备某种思想基础的人的共同体,这就是他要塑造的“人”。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这样一种政治局面的理想的社会基础呢?二、“人”是“日天观”的体现人是什么样的?这关乎一个统治阶级统治术的确定。那么董仲舒的“人”是什么?要说明董仲舒的“人”,就得认真考虑他的生活时代和思想内容。《前汉书·董仲舒传》说,“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子皆师尊之。”这几行字内容不多,给我们的启示有这样几点:一是学问(礼学)深厚;二是深居简出,诚府甚深;三是容止庄严,深合礼学要求;四是为师尊严,“弟子以久次相授”,难见其面。这几点我们再概括一些,就可以看到,董仲舒在与人交往时,冷面酷容,循规蹈矩。我们再进一步推想,他这样的作为,除了人格上的内容,有没有对现实的畏惧和防范呢?如果其心中对现实有恐惧感,会不会影响到他对人的认识呢?余全介先生在他的《董仲舒的真实遭遇》一文中,就有过考证,认为董仲舒生活在一个“王国官吏”生存艰险、儒生与帝王冲突剧烈的时代,而董仲舒就是一个完全实践了这两样事情的儒生。那么,这会不会与他对“人”的看法相关联呢?我们且看他的“人”。首先,“人”,在董仲舒眼里是一种可以控制和利用的客体,有其个体和特性,但更有其共性。人是来自于“天命”的客体,其本性是不可以改造和变更的。《玉杯》篇说,“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恶恶之性,可养而不可改,可豫而不可去,若形体之可肥臞,而不可得革也。是故虽有至贤,能为君亲含容其恶,不能为君亲令无恶。《书》曰:‘厥辟去厥祗。’事亲亦然,皆忠孝之极也。非至贤安能如是?父不父则子不子,君不君则臣不臣耳。”这是天性。但当其作为一种被管理的对象时,他却是另外一种客体,即可以被改造和培养的。但是,谁才能改变这些“人”,或者说才能培养这些“人”,并因此将他们统治好呢?只有“君”。他说:“《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曰:缘民臣之心,不可一日无君。一日不可无君,而犹三年称子者,为君心之未当立也。此非以人随君耶?孝子之心,三年不当。三年不当之处而逾年即位者,与天数俱终始也。此非以君随天邪?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这就有了非常重要的问题了:“人有善善恶恶之性”,这是天命,是本性,是不能更改的——你们这些“人”如果不能善善恶恶,就直违背了天命,就是非人——天底下尽是善善恶恶之人,当然就便于也容易统治了。所以从根本命题上讲,董仲舒的“人”说,首先是一个天命说。“今善善恶恶,好荣憎辱,非人能自生,此天施之在人者也。君子以天施之在人者听之,则丑父弗忠也。天施之在人者,使人有廉耻。有廉耻者,不生于大辱。大辱莫甚于去南面之位而束获为虏也。曾子曰:‘辱可避,避之而已。及其不可避,君子视死如归’。”有了这样的“人”,相应的,其统治思想也就有了核心要素:“今善善恶恶,好荣憎辱,非人能自生,此天施之在人者也”。就是说,连人的荣辱感都是上天给的,而大辱之最大者就是丢了君位,成为“束获为虏”的人,更何况民!这就为其统治的权术做出了理解,即因势而利导之——统治者可因“人”之本性而驾驭之。同样,君也当因势而为君,不能逆天而行。对君的约束,应该是董仲舒显得更为进步的又一面(董仲舒常常对汉武帝有强力否定的一面,“以古准今,何不相逮之远也”只是一种表达)。其次,董仲舒的“人”还是一种“理想人”。董仲舒的“人”,与性别男女不同,也不仅仅是社会中的现实人。既不是指男女,虽然也指君与民,君里其实隐隐约约还包含着士大夫一类,即我们现在所指的统治者阶层,民则更多的是指被统治者一层。所以《竹林》里说:“且《春秋》之法,凶年不修旧,意在无苦民尔。苦民尚恶之,况伤民乎?伤民尚痛之,况杀民乎?故曰:凶年修旧则讥,造邑则讳。是害民之小者,恶之小也;害民之大者,恶之大也。今战伐之于民,其为害几何?”我们就能知道他的“民”只是指被统治者。当然这不是他的发明,自古就是这样,但因为我们要讨论他的“人”观就仍然得弄清他的“民”。在这里,董仲舒的“人”与“民”区别十分清楚,他的“人”,则更多的是一种理想中的人,或者说,他的“人”,不是当时社会的现实人,而是他理想中想要塑造或想要改造成的“目标”人,所以,他的“人”总是与他的政治理想相联系的。三、是统治的需要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董仲舒的人,也知道他所指的民,这样,为统治阶级计,考虑问题的重点便简单地归纳为如何对付好“民”了。这就是一要教育“民”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即要他们认命;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也要了解自己所面对的“民”,他们是一群既容易统治也容易背叛的群体,要考虑他们的生存底线,否则也会出问题,这就是要顺命。总体来讲,也就是要相信天命。天命说的最大特点在于认命,如果能让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认清自己的本性来自于天命,而且本来应该是“善善恶恶”的,于是就从灵魂深处杜绝了作恶的欲望。《竹林》篇里明确说:“今善善恶恶,好荣憎辱,非人能自生,此天施之在人者也。”这样,问题的实质,就是怎样确定人的命,谁来确定人的命,确定为什么样的命等三个主要问题了。而这三个方面,就准确地表现出“统治”的意味。怎样确定人的命?既然是天命,那当然应该是上天来决定了。但是,历代统治者也都明白,这上天还得是人类去做,也就是,人的命,人的命的不同类别,是由统治需要所决定的。好在体制上已经有了天子这个上天的代表,怎么说也不会出逻辑上的问题。那么怎样确定?首先是古人的说法。董仲舒认为,尧、舜、禹是必须重视并认真予以研究的典范。而可查之理则常在《春秋》。所以董仲舒三策,总是不离《春秋》,先序三王,从古人那里找依据,来说明人的社会位置,即寻找人的命。这样,就可以形成“是先人说的,你敢怀疑?”的效果。因为,虽然经过多年的教育,“民”已经基本相信天命的说法,但毕竟,确实很难找到天,因而就难以为天命真正定论。其次是创造成套的理论体系。有了理论体系,就算你的说法是违心的,但一时间,很难推翻。难于推翻,那就是定论。再次,不论什么人,要给他生存的希望与乐趣,否则,就算你的天命说再有体系,也会水大覆舟,促成叛反的。那么,确定为什么样的命呢?这关系到统治的需要。我们先看统治者在关心什么。武帝首先所关心的问题是:“夫五百年之间,守文之君,当途之士,欲则先王之法以戴其世者众矣,然犹不能反,日至仆灭,至后王而后止,岂其所操持或悖谬而失其统与?固天降命不可复反,必推之于大衰而后息与?呜呼!凡所为屑屑,夙兴夜寐,务法上古者又将无补与?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寿,或仁或鄙,习闻其号,未烛厥理,伊欲风流而令行,刑轻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昭,何修何饰,而膏露降,百谷登,德润四海,泽臻草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佑,享鬼神之灵,德泽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子大夫明先王之业,习俗化之变、终始之序,讲闻高义之日久矣。其明以喻朕。”这里,汉武帝所关心的问题有这样几个:一是古代的太平盛世为什么不能长久保持呢?二是一个君王如何创造盛世呢?三是灾异之祸由谁来定呢?四是人的寿命由什么决定呢?其实他还问到一个问题:君王的继承君位,合法性有什么证明呢?即:“三代受命,其符安在?”应该说这是一个有作为的君王所问的问题。关于这一点,周绍华先生在他的《董仲舒君主观念探源》一文中有较好的论述,我们在此不述。其实,这些类似的问题由来已久,也是历代君王都在关心的问题。我们当然还记得《天问》的悲愤,也当然就记得屈原所疑惑的内容了。应该说,汉武帝是一位想作为也有作为的君王,虽然司马迁很为他求仙问神的事不以为然,但其为政的主流是积极的。更何况,如果一位君主脱离了当时尊祖敬神的现实,他是无法进行统治的。所以,汉武帝的求仙问神,不仅仅是一种必然,甚至是一种正常选择,他脱离了这样的思想,他也就脱离了人民。他无法离开那个时代去思考。那么,对这些问题,董仲舒是怎样看待的呢?首先,他认为上天是仁的,他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开宗明义地认为,天人相感,天有情感。然后,他指出上天有仁爱之心,但人(其实是“君”)的自己努力也十分重要。他说:“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勉强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勉强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使还至而立有效者也。”对于保持长期的统治这个问题,他的看法是:“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侠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故治乱废兴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可得反,其所操持悖谬失其统也。”则表达了顺命与不甘命的态度。但是我们已经感觉到,他的顺命,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即在思想上遵循天命,而在行为上却是积极应对,积极适应的。也就是说,他对人的命运的认识是唯心的,而他对待人的办法和途径是唯物的,是讲条件与实效的,因此他的政治理念是务实和积极的,正是这一点使他与汉武帝的需要相吻合,也正因为这样,汉武帝才接纳了他的基本思想(对于知识分子而言,这其实十分重要,我们曾在《推敲:贾岛本性的迷失》一文中曾很为贾岛和韩愈的行事不以为然,因为他们常常以不谙世事自许,却积极地投身政事;他们十分在乎为官,却又常常表达一种对清高的赞美,这使得知识分子天然地与社会大众分离开来,成为一种异类,并进而使一个士阶层变成一个不能真正成为社会人的异人)。关于这一点,余全介先生在他的《董仲舒的真实遭遇》一文中有所怀疑,认为“我们不能因为东汉时期的班固为董仲舒单独做传、做赞,不能因为他对董仲舒进行褒扬,就跟着认为其人、其书乃至其学说思想得到了武帝的重视”,但我们认为,也不能因此就说不被重视,特别是由于汉武帝后来的一些思想明显接受了董子的思想,所以总体上认为汉武帝接纳其思想总是事实。至于汉武帝对董子本人怎样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即便如此,从思想深处看,董仲舒仍然是一个彻底的天命论者,因而他认为顺命也有统治者的任务。统治者是奉天命而理民的,自当为“天命”负责,所以也要顺命,所以董仲舒明确说:“天之生民,非为王也;天之立王,以为民也”,在当时,这是非常有进步意义的思想了,而其核心,就在于“天之立民,以为民也”,即确立了“王”的统治责任是“为民”。但是,他为其统治思想的确立所做出的技巧性努力也是明显的,他将“民”归于“天生”,则民先天地失去了对社会、对统治提出异议的权利,因为天生,即是“己”不属于自己,命运不能自己把握,这就为由统治阶级为主导的“化民”“育民”“理民”提供了依据,也就从思想上剥夺了“民”反抗的权利,因为反抗就是“逆天命”。因此他说:“夫上之化下,下之从上,犹泥之在钧,唯甄者之所为;犹金之在镕,唯冶者所铸;绥之斯徕,动之斯和,此之谓也。”为此他特别向统治者指出:“王者,民之所往;君者,不失其群者也。故能使天下往之而行天下之群者,无敌于天下。”他还说,“是故王者上谨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这说明了他“顺命”的主旨。这样我们就看到,王者顺命,是承天意以理民,而民之顺命,乃在于认命:一方面上天安排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酒店客房设备租赁合作协议书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国家水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合同3篇
- 2024年艺人经纪公司委托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地板打蜡与绿色家居设计合同3篇
- 2024汽车行业广告制作与发布合同
- DB3304T 055-2023 产品质量安全分级分类分色通则
- DB3303T 074-2024 电梯标志使用规范
- 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交易合同
- 2025版物业垃圾处理合同:某新开发居住区垃圾资源化利用3篇
- 2024小学教师聘用合同(含教学质量监督)3篇
- 酒吧、夜店、KTV员工管理手册(2022版)
- 化纤企业(化学纤维纺织企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 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检查表
- 中建住宅二次结构专项施工方案
- 红薯淀粉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工程图学基础教程(第4版)》 课件 第7章 零件图
- 电信业务申请表
- 旧电梯拆除施工方案
- 王二小的故事【拼音版】
- 路灯更换施工方案
- 生产工艺过程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