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驱动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_第1页
电机驱动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_第2页
电机驱动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_第3页
电机驱动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_第4页
电机驱动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电机驱动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总24页)PAGE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课程学术报告课程名称:电机与电器学科最新发展动态设计题目:电机驱动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姓名:王胤燊学号:11S006014指导教师:梁维燕院士邹继斌教授杨贵杰教授翟国富教授时间: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驱动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王胤燊(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要:一个多世纪以前电动机的发明使其成为工业革命以后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它在各种机械运动中的广泛应用使生活变得简单并最终推动了人类的进步。逆变器的出现推动了交流电机速度和转矩控制的发展,这使得电机在仅仅30年就应用到了不可思议的领域。功率半导体元件和数字控制技术的进步使得电机驱动具有了鲁棒性并且能够实现高精度的位置和速度控制。交流驱动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能源节约和系统效率的提高。这篇文章回顾了交流电机逆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中所起的作用,并介绍了电机驱动技术的发展前景。未来更有效更强劲的电机驱动技术的发展对于实现不污染电网系统和提高生产力这样的节能环保型驱动很重要。PRESENTSTATEANDAFUTURISTICVISIONOFMOTORDRIVETECHNOLOGYWANGYinshen,(DeptofElectricalEngineering,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Harbin150001,China)Abstract:Oneofthemaindrivingforcebehindtheindustrialrevolutionwastheinventionoftheelectricmotormorethanacenturyago.Itswidespreaduseforallkindsofmechanicalmotionhasmadelifesimpleandhasultimatelyaidedtheadvancementofhumankind.TheadventoftheinverterthatfacilitatedspeedandtorquecontrolofACmotorshaspropelledtheuseofelectricmotortonewrealmsthatwasinconceivablejustamere30yearsago.Advancesinpowersemiconductorsalongwithdigitalcontrolshaveenabledrealizationofmotordrivesthatarerobustandcancontrolpositionandspeedtoahighdegreeofprecision.UseofACmotordriveshasalsoresultedinenergysavingsandimprovedsystemefficiency.Thispaperintroducessomefuturisticvisionforthemotordrivetechnology.Thedevelopmentofmoreefficient,morepowerfulelectricmotordrivestopowerthedemandsofthefutureisimportantforachievingenergysavings,environmentallyharmoniousdrivesthatdonotpollutetheelectricalpowersystem,andimprovingproductivity.引言电机本体及其控制技术在近几年取得相当大的进步。这要归功于半导体技术的空前发展带来的电力电子学领域的显著进步。电机驱动产业发展的利处已经触及各种各样的设备,从大型工业设备像钢铁制造厂、造纸厂的轧钢机等,到机床和半导体制造机中使用的机电一体化设备。交流电机控制器包括异步电机控制器和永磁电机控制器,这两者在电机驱动业的全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图1所示为电流逆变器(异步电机控制器)和交流伺服驱动器(永磁交流电机及其控制器)。图1所示的控制器使用了此行业技术所能提供的最新的功率半导体器件并采用了矢量控制方法中最先进的电机驱动控制算法。目前这样的控制器在各工业商业场合中无所不在。由于交流驱动技术的应用变得更广泛,就很难忽略一个事实:被机电系统能量转换设备消耗的电能中电机消耗大部分,超过整个行业电能产出的70%.在现定的这种情况下,未来的家用电器设备将很快采用电机驱动技术,像洗衣机以及一些高压交流电设备中。图1电流逆变器因此把研发重点集中在更高效率、更小尺寸、使用更少原材料、对环境更无害、平均无故障时间间隔长、易回收的产品上是很重要的。安川公司想成为这一领域的一份子。 在电机驱动行业中应用的理念、想法和设备很适用于从代用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中获取能量。因此,电力电子学在这些设备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不惊奇。电机驱动行业在解决未来的能源危机中将成为主力军,同时也将对环境保护贡献卓著。交流电机驱动现在的工业中把交流电机驱动分为明显不同的两类:异步电机驱动和永磁交流电机驱动。两者基本区别在于性能和成本上。异步电机仍然是现在工业的主要设备。采用异步电机的一般不需要十分精确地位置和速度控制。这样的设备众所周知的代表性应用为“通用交流电机”。然而,生产半导体器件的产业和其他较复杂的产业需要较高的精度和受控动作。永磁电机成为满足上述条件的首选,由于它们尺寸更小,效率更高,惯性更低,并因此具有更好的可控性。这样的电机被归类为伺服电机并且被永磁交流电机驱动器控制,一般要比与其配对的异步电机要贵。通用交流电机驱动器—V/f控制通用交流电机驱动器的电源柜与永磁交流电机驱动器很相似。这两种驱动器都被称为电压源型逆变器,一个即将明确的术语。由于电拓扑包含一个大直流总线电容作为滤波器,并且由于它的电压被调制成各种幅值各种频率的电压之后输送给交流电机,这样的逆变拓扑结构被称为电压源型逆变器并称为现在交流电机驱动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图2所示为一目前交流电机驱动器的典型原理图。图2交流电机驱动器通用交流电机驱动器一般为异步电机提供恒定磁通。因为电机的磁通是施加给电机的电压与频率的比值,利用这个比值不变来实现恒磁通操作。电机电流随负载几乎成线性增长。传送带和其他摩擦负荷需要这样的配置文件。对于离心负载像风扇和泵,电机中的磁通可以被改成按照平方函数变化。通过这样处理,电机消耗的能量变成速度的立方函数,这可以节省很多能量。尽管V/f的比值用这些措施保持恒定,和恒速度相比还是可以节省很多能量,在速度保持恒定的情况下相当大的能量损失在阀门或阻尼控制上。由于负载的转矩特性具有平方的形式,所以在较低速度范围内降低电压来进一步提高效率是可能的。由此而带来的效率提升极其显著以至于2000年京都议定书成员国们同意把风扇和泵由以往的生产线直接控制操作改为通过交流电机驱动器来操作以节约能源和减少工厂的整体碳排放量。不仅对那些国家甚至对全人类来说把固定速度的风扇和泵转变为可变速率都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高性能交流电机驱动器—矢量控制尽管大部分工业设备需要并不复杂的V/f控制,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设备需要更高的性能。这样的设备包括机床主轴驱动器,造纸机,拉丝机和钢铁工业中的夹送辊,电梯,石油勘探顶部驱动器,印刷机,轧钢机和其他需要低速大转矩的设备。这样的性能在过去可以用直流电机来实现,而现在逐步被矢量控制的交流电机所取代。矢量控制这一术语在技术上是指产生转矩的输入电流被控制为与异步电机中的磁场正交以产生最佳转矩。基于这样的方向控制被称为场定向控制。和直流电机相似,现在交流电机也能够独立控制磁通量和电机转矩来实现高性能。场定向控制的基本思想是把输入三相时变电流转变成电机中两相时变的成分:α和β成分。这些α和β成分之后被转化成和电机气隙磁场同步旋转的两轴(d轴和q轴)因而使其与交流电机的旋转磁场相对静止(图3(a))。通过保持d轴和q轴的正交关系及控制q轴成分,即使在停止条件下也可以产生最佳转矩。电机电流从三相到d-q轴的转变需要转子的瞬时位置和速度,这是由安装在交流电机轴上的脉冲编码器来实现的。在直接场定向控制中,交流电机中气隙磁场的位置和大小来源于电机输入电压和电流的测量。把被测磁通和一稳定的参考磁通比较,然后将其接入调节器来调节q-轴磁通为零以实现两正交轴之间的完全去耦。被测磁通的d-轴分量也被用于计算电机产生的电磁转矩,再将此转矩与参考转矩比较。然后转矩调节器控制转矩产生电流成分来实现期望速度下的期望转矩。来自于编码器的角度信息被直接用于执行从三相到两轴的转变,反之亦然。间接场定向控制的控制原理和直接场定向控制十分不同。在间接场定向控制情况下,气隙磁场并不是明确计算出来的。感应电机转差率是在测量电流参数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所得的转差率被用于计算偏离角,此偏离角又被加到来自编码器的转角信息以获得气隙磁场的正确位置。这个新估计出来的角度用于转变过程这样d-轴电机电流和气隙磁场完全一致,可以实现高性能转矩控制即使是在停止的条件下。显然和直接场定向控制相比是一个重大的优势。然而,电机转差率和偏离角的计算需要有关转子参数的信息,而这些参数对温度和其他操作条件十分敏感。在较高容量的电机中这一敏感性更加明显。在较高速的情况下,间接场定向控制方法中供微处理器计算转差率和偏离角用的编码器分辨率和计算时间是主要的限制因素。这种局限在直接场定向控制方法中和同时采用这两种类型的控制方法中是不存在的—停止和低速范围下间接场定向控制和高速范围内直接场定向控制是一种经典的现代控制方法,鉴于现在的微处理器具有足够的鲁棒性来进行两种方法的计算并且可以根据基于电机速度的可设置的状态标志位来决定从一种算法转到另一种算法。图3所示为两种类型控制的典型控制原理图和坐标变换的概念。高性能交流电机驱动器—测器控制在上述讨论的控制方案中及图3所示,编码器反馈构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幸的是,在很多工业应用中,害怕任何一根传载编码器信号的信号线中断或者编码器本身可能由于电机所处的高温和潮湿等恶劣环境而无法操作。在其他情况下,轴上编码器的安装可能会花销很大,而用户可能无法承担,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都有必要不使用编码器就由交流电机实现高性能。上述这种情况导致一种被称作测器控制器的新型控制器的出现。一些驱动器制造商把这种控制器称作“开环控制器”。具有执行实时高密集性计算能力的复杂微处理器的出现使得这个领域的研究非常有趣和具有挑战性。许多研究人员致力于这一课题并且它也成为一个许多主要电机驱动器制造商的重要研发课题。目前有两种日趋流行的方法。他们是:a.通过给电机注入高频信号来显示由定子结构中的齿和槽所决定的特性,这样电机本体就被用作传感器。b.基于机器模型的流量观测器随电机温度的改变更新数据。在后一种情况下,无法进行零输入频率操作,然而能确定转子位置的凸极电机的开发已经被证实能够控制零输入频率。实际上,零轴转速胜任很多像拉丝机和顶部驱动器等高性能的应用场合,这些场合下当需要改变钻头的时候,钻头要被夹紧和放松。因此,用于直接转矩控制驱动器的流量观测器更加胜任这些场合。如果所使用的内部微处理器足够快能满足流量观测器的计算要求,其他采用标准PWM技术的流量观测器也可以胜任。很多研究人员已经着手此领域的工作,而且很多电机驱动器制造商提供了高级测器算法。电力拓扑学取得的进步半导体技术的突飞猛进促进了更高开关频率的基于电压源逆变器(现在交流电机驱动器的主力军)的PWM技术的出现。开关频率在10-kHz到15-kHz的载体十分普遍。这十分有助于提高电压,电流,和转矩的可控性。同时有助于减少噪声。然而,高速切换的IGBT会增加高频泄漏电流,轴承电流和转轴电压。但这更加剧了电压反射问题带来的电机终端高压,尤其是当电机与驱动器之间的距离在20m以上时。电力电子和交流电机驱动器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发现这个问题已经很久了,并且为此开发了很多工具,将这些工具放在电机与驱动器之间以解决类似的应用问题。三级中性点钳位逆变器和在电机与驱动器间添加器件相比通过改变电力拓扑结构来较少上述问题是更明智的处理方法。安川公司是第一个提出在通用低压设备中采用三级驱动结构的驱动器制造商。安川公司所属的三级驱动器拓扑结构被称为三级中性点钳位逆变器。三级中性点钳位逆变器是1980年由A.Nabae,I.Takahashi和H.Akagi首先提出并于1981年发表。在这个电路结构中,施加到开关设备上的电压是传统的两级逆变器(图2)的一半。由于这一特性,它被应用于中高压驱动器中。早期在欧洲和日本被应用于钢铁行业和铁路牵引机等领域。 除了处理高压的能力,NPC(中性点钳位)逆变器还有许多优点;较低的线电压和共模电压,一个载波周期内更频繁的电压阶跃,相同载波频率下输出电流中脉动成分更低。这些优点以及之前所说的施加到电机线圈和轴承上的电压较低,对相邻的设备噪声影响更小,使得其与传统的两级电机驱动器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加上先进的PWM控制方案,使得采用双观测器方法来提高动态性能成为可能。 为了发挥上述优越特性,把通用脉宽调制NPC逆变器应用于低压驱动器设备。在此产品中,采用了一项特殊技术来平衡交流总线电容电压。这将在接下来的部分详细解释。 图4为NPC三级逆变器的电路图。每相有4个开关设备(IGBT)顺次串联起来,以U相为例,此电路按以下方式工作。 当IGBT管QU1和QU2导通时输出电压U和电流总线的正向相连,当IGBT管QU2和Q 需要串联直流总线电容以使得中点输出电压值为零。这并不是缺点,因为电压范围在400-480V时高压电解电容不可用,所以在通用逆变器中串联直流电容是很正常的做法。由逆变桥流入电容中点的电流是此拓扑结构的唯一的新问题,并且保持两电容间的电压平衡很重要,这要影响到此控制方案。 为了描绘输出电压的波形,设PWM参考信号U,V,W依次为,eUeVeWA为调制指数。假设不采用三次谐波成分来提高直流线电压的使用。 输出电压的波形随着调制指数和相角改变。为了描绘输出电压的变化,取A为即采用全电压控制,并使U相相角为75°。这种条件如图5所示,相电压为:eUeVeW 对上述条件,一个周期被PWM载波信号的相电压,线电压,共模电压波形如图6所示。在图6中,Tc为载波信号的周期。线电压eUeU-V= 它是实际施加到电机终端的电压。共模电压定义如下:ecom=(eU+eV+ 共模电压影响泄漏电流,转轴电压和承载电流。 测量的两项和三相逆变器线电压波形如图7所示。所测的共模电压比较如图8所示。 图7和图8是一个460V,电机驱动系统的波形。从图6到图8可以看出无论是线电压还是共模电压三相逆变器的要比两相逆变器的阶跃小。此外,在某些相角范围内三级逆变器的共模电压幅值要不两级逆变器的低。这些特征给驱动器的应用带来显著的好处。三级逆变器的特点与优势这部分比较两级逆变器与三级逆变器电机终端的冲击电压、泄漏电流、转轴电压和承载电流。电流波形 首先,由于电压阶跃更小更频繁,相同PWM载波频率下三级逆变器的纹波电流成分较小。换句话说,和两级逆变器相比对于同样品质的电流载波频率可以低一些,这样可以减少IGBT的开关损失。电机终端的冲击电压 当逆变器与电机之间的电缆较长时,电机终端的电压要比逆变器一端高,这是由陡峭的暂态电压和电缆的分布电感电容引起的。电机终端出现的高电压可能损坏线圈的绝缘材料。电压高速率的变化也会产生线圈匝数之间电压分配不均匀的现象,这会影响绝缘材料的寿命。 由于三相逆变器的电压阶跃是两相逆变器的一半,所以其电机终端的峰值电压也要低的多。图9中的波形是在把阶跃电压施加到L-C振荡电路后电压可上摆到输入电压两倍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得到的。在图9(a)中,E的超调量与原有的E相加使得峰值达到2E。在图9(b)中,电压跳变,再与原有E相加得到峰值电压为。 图10所示为电缆长为100m时测得的电机电压波形。这些波形清楚的表明峰值电压的不同。从图中也可以看到分布参数引起的高频振荡。泄露电流 高速率的共模电压使得来自电缆导体和电机线圈的漏电流通过这些组分中的寄生电容流向大地。这个漏电流给逆变器附近的设备带来噪声问题。它和电磁干扰噪声等级有很大关系。 由于共模电压的的阶跃比较小,三级逆变器的漏电流比二级逆变器要小得多。 图11显示三级情况下漏电流峰值显著下降。测量是在460V,的电机100m长电缆的情况下进行的。转轴电压与轴承电流有报道在转轴没有接地的情形下逆变器驱动的电机的轴承发生损坏。这些问题是由共模电压和其尖峰所产生的转轴电压和轴承电流所引起的。当电机转子随轴承经油脂薄膜绝缘后旋转时,在转子和机架之间存在着电容。这个电容由共模电压通过定子绕组与转子之间的电容充电。因此,转轴电压的形状和共模电压很相似。转轴电压的尖峰使电流流过轴承的绝缘层。这会导致绝缘层分解和转轴电压的放电。 由于三级逆变器的共模电压的改变较小,使得其在转轴电压和轴承电流方面与两级逆变器相比具有显著优势。图12两级与三级逆变器转轴电压与轴承电流的测试结果。在这些测试中,在轴承和轴承盖之间加入了绝缘材料以便更利于轴承电流的观察。 尽管图12中显示三级逆变器的轴承电流相当小,但仍然很难估计轴承寿命的差异。实际上为了证实三级逆变器的优越性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测试了。图13显示出使用三级拓扑结构轴承的寿命会更长。 在图13轴承寿命测试实验中考虑了极端条件包括温度,油脂类型和电机速度等。应该指出实际上正常的轴承寿命比此处显示的要长。 图14所示为一400V,的部件。此类部件从到高达300KW有标准的内置直流反应堆。这减小了输入正弦电流的失真。此外,此单元额外装配了一个整流桥以促进十二脉波的整流。这可以通过采用一个角角星隔离相移变压器来实现。使用十二脉波法可使输入电流畸变率降低12%左右。矩阵变流器电压源型PWM逆变器已经被列为电机驱动系统的主要控制器。然而,这和前部分叙述的相关的输入方面,交流电源方面或输出方面以及电机方面都有关。两级逆变器的典型问题包括:a.输入电流的高次谐波对电力系统有不利影响b.大共模电流及电磁辐射对其他设备的影响c.电机终端的冲击电压潜在着使绝缘失效的可能d.由于转轴电压和轴承电流导致的电机轴承过早损坏尽管在输入输出的处理上有了各种各样的进步但电压源型逆变器还是引起了电网污染,所以仍然需要一种较简单的不需要外围设备就能处理输入输出电网污染问题的变流器。这样的驱动器将会是可以实现与环境和谐友好的系统。有希望实现这一目标的变流器的拓扑结构是矩阵变流器。矩阵变流器(MC)是一个直接频率转换设备(AC–Ac变流器),可以直接利用交流电网中的电压产生不同幅值不同频率的输出电压。它是完全可再生的并且具有整功率因数的正弦输入电流。图15为矩阵变流器的基本拓扑结构。矩阵变流器的概念首先由Venturini提出。此后,它一直是备受关注的一个拓扑结构。缺乏低成本高性能的半导体器件制约了整个拓扑结构的采纳。由于最近的发展,它逐渐成为非常可行的产品。安川公司是把这种产品商业化的首批公司之一。三相MC由双向开关组成,这可以做到输入电流和输出电流的PWM控制。它不需要典型电压源型逆变器中的中间直流连接和相关的大电容性滤波器。在实际应用中,理解开关之间的切换程序十分重要。两开关之间的换流应该遵循以下两个约束条件:a.避免输入线短路;b.避免输出开路。一些遵循以上两个约束条件的多步换流方案被提出。四步换流技术或许是最流行最广泛使用的方法。然而,在所有的技术中,施加的选通信号和实际的双向开关的闭合与断开是不同的,因为每个开关的实际闭合与断开时间是受输出电流的方向和输入电压的幅值所影响的。这样,在换流序列期间,矩阵变流器的输出电压可能出现不期望的失真,这与传统电压源逆变器的上下两开关之间的死区时间引起的电压失真相似。许多研究人员致力于此课题,并提出多种多样的可靠的软硬件应用技术。在所有技术中,唯一可能解决低速情况下的失真问题就是采用一些补偿手段来调节由于换流延误所造成的输出电压的损失。矩阵变流器的输入是交流电压源,然而其负载是感性电动机,其本质是感性的。由于输入感性负载的电流从一相变为另一相,就可能对输入交流电源产生干扰。为了防止其发生,在矩阵变流器的输入端采用交流电容器,它能够吸收开关脉动电流成分。为了防止外部电源的谐波耦合到输入电容器中,使用了电感器,形成低通输入滤波器。输入LC滤波器被选择过滤掉矩阵变流器的载波频率成分。矩阵变流器和输入低通LC滤波器产生正弦输入交流电流。低通输入LC滤波器提供了稳定的中性点并且进一步促进滤波器的集成。表2列出了矩阵变流器与两级电压源型逆变器相比的优点。矩阵变流器输出相电压有三级,因为它是由三个可用输入相电压构成的。由于输出电压等级要经过三个可用输入电压中的中间电压,输出电压和共模电压的阶跃变化通常要比传统的电压源型PWM逆变器低。由于矩阵变流器得共模电压波形阶跃较小,使其自身比较容易滤波。图16是矩阵变流器和传统两级逆变器中的共模电压的比较。矩阵变流器中的共模电压较低,所以共模电流、转轴电压和轴承电流也较小。因此矩阵变流器的拓扑结构本身使其更易于滤波。利用不同滤波器的集成以实现低噪声、较低地电流和较高安全裕量的驱动器是本篇文章的推动力。 从矩阵变流器提供操作说明中,可以说矩阵变流器的性能与矩阵变流器很相似。由于矩阵变流器是固有的可再生驱动器,所以把它和背靠背型的三级电压源型逆变器相比是合理的。突出的比较特点:1.矩阵变流器使用9个相反的大块半导体开关设备,而相比之下背靠背型的三级电压源型逆变器使用24个。2.矩阵变流器不需要滤波的直流总线电容和相应的软充电电路。3.在背靠背型的电压源型逆变器中,输入相中的两相或三相总是连在一起的,这会在输入终端产生大幅值的开关频率成分。为了减少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需要大滤波电感器和一些功率分频成分。在矩阵变流器中,既定的输入相或者和电机相连或者悬浮。所以需要衰减的开关频率的幅值成分很小,这样输入滤波器就小得多。4.由于没有直流总线电容所以矩阵变流器的控制原理图很复杂,是靠器械将电压源型变流器的前端PWM整流器和电机一侧的逆变器分开的。然而,最近控制理论的进步减轻了这一缺点的严重性。低噪声电机驱动系统所需的各种滤波器都可以很容易的集成到矩阵变流器中。图17为一个带有输入和输出配置的矩阵变流器。除了标准的输入低通LC滤波器以外,还有一个小尺寸的输入电磁干扰滤波器来降低电磁干扰。 输出部分包含普通滤波器(NMF)在电机终端提供正弦波输出电压波形。为了衰减共模电压和共模电流在输出端使用了共模滤波器。转轴电压(共模电压的仿造物)也减小了并有助于减小轴承电流。 图18为实际的环境友好型电力变流器——一个完整的系统,其中包括集成滤波器和矩阵变流器。带有集成滤波器的矩阵变流器的尺寸为:宽530mm,高700mm,深290mm.等价的具有相似集成滤波器的背靠背式电压源型变流器将比矩阵变流器的体积大出37%。中压矩阵变流器矩阵变流器的一个有趣的应用就是它在中压设备上的应用。矩阵变流器可以以单元为单位产生合适的电压。通过适当改变每个单元载体的相角并把它们与电机线圈整合到一起,就能实现多步中压等级。通过保证足够高的载波频率,相移载体的电压波形几乎是正弦输出。安川公司的工程师已经开发出一种比较流行的类似方法。原理图和矢量图在图19中可见。中压矩阵变流器的特点是:四象限操作由于输入变压器的多级相位调整线圈,输入电流波形非常好灵活的设计:O三个串联的单元产生,200到3,000kVA的系统O六个串联的单元产生,200到6,000kVA的系统通过相移载频可实现多级配置所以输出电压波形非常好电机驱动器的前景电力半导体工业的发展进步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其发展直接影响到了电机驱动器行业的发展。沿着这条直接的纽带,可以说正在进行中的新型开关半导体装置(如砷化镓、碳化硅、氮化镓等)的研究和实验将很快主宰电机驱动器行业。将实现更高的开关频率和更小的电能损失。冷却系统的主要改变有希望彻底改变电机驱动器行业。碳化硅(SiC)设备的优势与挑战碳化硅设备可以在超高温环境下工作不用考虑像传统的硅设备的损失和性能下降。碳化硅可以轻易的在150摄氏度甚至更高的温度下工作。有些研究人员已经尝试了250摄氏度。更高的操作温度明显减少了冷却系统的体积和成本。碳化硅市场的另一参与者是功率因数调整设备行业。大部分电器配件使用电源和碳化硅设备,由于它能够在高频高温下工作整体效率显著提高,而且冷却系统显著减小。高频操作意味着和开关作用的无源元件更小。开关电源变压器的尺寸变小并且整个设备的成本降低。尽管碳化硅设备提供了很多优势,但仍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就是成本问题。无缺陷产量所占比重很低而且以碳化硅肖特基二极管为例材料成本本身就占整个产品的75%.这和传统的硅材料设备十分不同,传统的硅材料设备中材料成本占整个商品成本的10%到20%左右。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就是做成稳定的氧化层。这一点制约其不能用作可控开关。MOSFET和IGBT需要这样的氧化层来控制大部分晶体管。由于存在着和氧化层相关的制造问题,所以碳化硅材料的IGBT或MOSFET还在开发中。然而,JFET和BJT不需要此氧化层,所以有些制造商正在计划推出碳化硅型JFET和BJT。碳化硅电力BJT可以实现典型的20倍放大系数。氮化镓(GaN)设备的优势与挑战氮化镓设备可以承受高压而不会退化。这些设备可以开合高频高压所以其在电力系统工程和大功率电机驱动器中应用越来越多。氮化镓最近被植入硅晶片中,有4”型和6”型。这是一项卓越的改进因为它减少了瑕疵品并且使其在电力电子中得到广泛应用。基于氮化镓设备的功率密度一般为硅设备的6倍甚至更高,把它利用在大功率开关设备上很有前景。氮化镓设备也能在高温下工作。因此,研究人员普遍主张氮化镓设备可能更适合高压大功率场合——这给发电和配电行业保留了希望。氮化镓设备成本估计不会比现行的硅电力设备高,这是氮化硅设备的一个优势。然而,现在还太早不能验证此类设备如何适用到电力电子和电机驱动器上。异质结构的氮化镓FET正在开发阶段但主要是为无线电行业使用。可能还要过几年才能研究出在电机驱动器上使用的细节。尽管碳化硅和氮化镓设备都能在高温高频下工作,但不要忘了这些设备的开关辅助电路也必须能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因此,还需处理这些领域的问题。永磁电机驱动器永磁(PM)电机在电梯和水泵等工业场合越来越流行。住宅市场将很快在抽水泵,井水,和高压交流电中采用电机驱动器。所有这些场合永磁电机都适用。这些场合中许多都不需要严格的位置控制,也不需要向伺服那样的高性能。在住宅和其他不精确的应用场合采用这些电机的主要目的是减小尺寸和提高效率。大部分场合需要测器控制能力。包括安川公司在内的驱动器制造商已经推出能在开环情况下控制永磁电机的产品。为了达到可接受的性能,需要精确的掌握一些电机参数。在缺少这些信息的情况下,驱动器需要装配自动调整装置,以精确的确定所需的d轴和q轴电感值和电机阻抗等。鉴于通用性驱动器现在采用的微处理器有所改善,这项任务相对简单了。然而,挑战在于不采用高端处理器就解决这些问题。高性能的具有编码器的永磁电机驱动器能很容易做到如果同性能的无编码器的驱动器能实现。IPM(嵌入式永磁)电机更适于测器控制。在2006年4月一个由安川公司设计的测器控制的IPM电机驱动的交通机器人在在北九州国际机场使用。此电机为满足机器人的应用需求而细心设计使其更易于基于凸极的测器控制(无传感器控制)。当机器人的速度从零到最大值变化时,许多轮电机的速度和位置是由驱动器放大器和一个信号动作控制器控制的。有两种机器人,一种是两轮差分驱动,另一种是全方位驱动,被用来运输人和货物。机器人中使用的无传感器技术向电机中注入高频信号以检测电机内部磁极的位置然后跟踪磁极旋转。此项应用目的是为了帮助机场和超市的治安保卫人员,并能协助机场范围内的包裹运输。图20为这样的两轮运货车的照片,轮子内的实际电机如图21所示。在九州国际机场试用时,两轮差分驱动型是由人驾驶的,全方位驱动型在一个距离25米的轨道上自动控制。机器人(后者)的绝对位置可以由激光范围探测器更正,这是在考虑了运载货物需要精确位置信息而且轮胎又会在抛光面上打滑这一情况之后改进的。线性电机高效晶圆传输技术是不断增长的半导体制造业实现更高生产能力的关键。能减少灰尘污染风险的自动晶圆处理系统总是采用线性电机。现代半导体制造机器很大并需要相对较长冲程的线性电机以完成高效晶圆运输。高效晶圆运输技术对提高生产能力很重要。有两种类型的永磁同步线性电机,动磁式类型和动圈式类型。动磁式类型(MM)的磁场在移动而动圈式类型(MC)线圈在移动。在动磁式类型中,线圈中的损耗随着冲程的增长而增加,因此不适于长途运输场合。另一方面,在动圈式类型线性电机系统中,需要大量的高价磁极沿整个冲程长度的导轨分布,这使得系统造价十分昂贵。最近,动磁式类型线性电机驱动系统在长冲程领域的应用有了一些发展。在发展中,整个机体被分割成许多小部分。每一部分由一个独立的伺服放大器来驱动。在这个结构中,线圈中的损失减少,因为仅有需要推力那部分需要通电。然而,由于需要很多专用的伺服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