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9~2020年)_第1页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9~2020年)_第2页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9~2020年)_第3页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9~2020年)_第4页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9~2020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8湖北省松滋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9~2020年﹚目录TOC\o"1-2"\h\z\u前言 1(一)自然环境 1(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1(三)规划编制的意义、依据 1一、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工作进展 2(一)地质灾害现状 2(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 5(三)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7二、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8(一)规划指导思想 8(二)规划原则 9(三)规划目标 10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体部署 11(一)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11(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 13(三)防治工作总体部署原则与工作内容 13(四)防治工作部署 14四、地质灾害防治主要任务 20(一)应急反应与处置系统的建设 20(二)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体系及信息网络建设 20(三)加强群测群防工作,落实分级分工负责制 21(四)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建设 21(五)地质灾害风险区划 21(六)积极筹措经费,加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力度 22五、主要措施和对策 22(一)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规体系 22(二)健全机构,分级管理 22(三)统一领导,加强部门协作 22(四)群测群防,群专结合 23(五)加强宣传教育,普及防灾知识 23(六)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科学管理 23(七)积级争取国家投资,实行开发性移民 24(八)协调规划,落实防治经费 24前言(一)自然环境松滋市位于湖北省西部山区,隶属湖北省荆州市管辖,地跨东径111°14′—112°04′,北纬29°53′—30°22′,南北长55km,东西宽77km,总面积2235km2。东接公安,南邻湖南石门,西接五峰,北与枝江市毗邻。全县下辖老城镇、新江口镇、街河市镇、万家乡、卸甲坪乡、杨林市镇、涴市镇、刘家场镇、王家桥镇、八宝镇、陈店镇、沙道观镇、斯家场镇、南海镇、洈水镇、纸厂河镇等16乡镇和松滋经济开发区,共计243个村,30个社区,总人口89万人。松滋市交通十分方便,有四条主要公路,构成以市中心的四通八达,境内公路北过长江可连接318国道,宜黄高速公路,南下湖南可连接班人207国道,枝城至柳州铁路纵贯南北,全县所有乡镇均通公路,全县各级公路通车里程1500km,铁路63.5km、内河通航里程159km,形成以公路为主,水路、铁路为辅的交通运输网。(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松滋市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主要有纺织、食品、机械、电力、化工、煤炭、建材等。全县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有煤、硫、硅、铁、铜、锗、锰、铅、砂金及重晶石、方解石、白云石、石英石、石灰石、耐火粘土、陶土等。煤矿分布在桃树村、卸甲坪、刘家场境内,总储量为2580万吨。硫铁矿分布在刘家场和卸甲坪乡境内,总储量为1600万吨,仅锈水沟一处,储量就达369万吨。重晶石分布在卸甲坪、冯家窑、大岩咀、洈水、斯家场一带,分布面积137平方公里,总储量434万吨。其它如白云石储量200万吨,石英石储量5000万吨,天然砂储量8000万吨。(三)规划编制的意义、依据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松滋市地质条件较复杂、降雨丰沛、各类矿山尤其是煤矿、磷矿、重晶石、石灰石矿等矿产分布较多、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等因素,造成地质灾害发生种类多,集中分布在矿区和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区,地质灾害灾情重。科学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合理利用地质环境资源,避免和减轻致灾地质作用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对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1990年2月,地矿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联合印发了《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根据该纲要精神,湖北省地矿局编制了《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规划纲要实施10年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以及地质灾害防治的需要,兹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和《湖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3~2015年)》、根据省国土资源厅鄂土资发【2007】111号文要求,编制《松滋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7~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为保证《规划》的实时性和可行性,结合2009年湖北省松宜矿区矿山地质环境安全调查评价成果对《规划》进行了修编。规划对象为地面塌陷、崩塌、滑坡、地裂缝、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规划期限基期2009年,近期至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一、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工作进展(一)地质灾害现状松滋市地质灾害较严重,且分布广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道路、矿产、水利建设的发展,近年来发生的次数明显增多,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明显增加。《规划》编制主要依据松滋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松宜矿区矿山地质环境安全调查评价以及近年来完成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等资料,截止2009年12月,市境内地质灾害共计245处,其中,滑坡49处、地面塌陷117处、崩塌13处,不稳定斜坡57处、地裂缝9处。分布于全市11个乡镇内。市内地质灾害以地面塌陷、滑坡、不稳定斜坡为主,崩塌、地裂缝次之,主要分布在刘家场镇、卸甲坪乡境内的松宜矿区范围内。灾害体总面积325.73×104m2,总体积2685.36×104m3,威胁6285人,威胁财产12283.8万元。各乡镇地质灾害分布见表1,主要特征分述如下:表1松滋市地质灾害分乡镇统计一览表乡镇名称滑坡地面塌陷崩塌地裂缝不稳定斜坡合计总面积总体积威胁人数经济损失(万元)威胁财产(万元)大型中型小型稳定性差稳定性较差稳定性好新江口镇3000144.674416.3775961720013013南海镇10004523.25169.633672265122104纸厂河镇1000013.757.512015001001杨林市镇20002417.6108.3118084.5022013卸甲坪乡70002955757.7255498.51612315450刘家场镇2711713935201139.011072.477392366.18803.54221751345215斯家场镇40001522.8148.51930163.78041104洈水镇0000666.927.61270.4116006006万家乡00000000000000000街河市镇00000000000000000王家桥镇00002262165045011002陈店镇30003625.7583.25115094033105老城镇100012212732202365101101八宝镇00000000000000000涴市镇00000000000000000沙道观镇00000000000000000合计4911713957245325.732685.3662858012283.89362001425944区内地质灾害以中小型为主,其中小型199处、中型36处、大型9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刘家场镇、卸甲坪乡的松宜矿区范围内。矿区多年大量煤矿、硫铁矿、硫磺矿、高岭土矿等矿山采矿,形成大面积采空区,加上区内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在内外营力共同作用下,致使地面塌陷、滑坡、地裂缝、崩塌等地质灾害发育。因采空地面沉陷作用下,区内建筑物存在不同程度地变形破坏,岩溶泉(表层岩溶泉)存在流量衰减甚至断流等现象。地质灾害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其余地区地质灾害以滑坡或不稳定斜坡为主,零星分布在河谷、水渠两侧或高切坡地段。根据区内地面塌陷的分布、发育规律及采空区分布特征,矿区范围内发育有柳林冲、淹水淌、灯盏窝、石家湾、谭家洞等5处地面塌陷区,不完全统计,塌陷区内受威胁人数达1915人。表2松宜矿区(松滋市境内)地面塌陷区主要性状统计表序号地面塌陷区名称地面塌陷类型面积(km2)户数威胁人数(人)威胁财产(万元)1柳林冲地面塌陷区采空岩溶复合型6.3718975622682淹水淌地面塌陷区采空塌陷3.51492788343灯盏窝地面塌陷区采空塌陷0.59391785344石家湾地面塌陷区采空塌陷3.55653259755谭家洞地面塌陷区采空塌陷1.55763781134小计15.5741819155745从地质灾害危害的严重性来看,受地质灾害危害最重的是刘家场镇、卸甲坪乡,共计发育地质灾害体210处,占总数的85.71%。受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数达4472人,威胁财产10416万元。另外矿区长期疏排水造成区内地下水位大幅下降,严重污染的矿坑水未经处理直接向河流排泄,导致区内主要河流严重污染,水质恶化,沿岸数万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困难。我市地质灾害体现状条件下稳定性差142处,稳定性较差59处,稳定性好44处。多数地质灾害点处于不稳定状态或潜在不稳定状态之中,在降雨、人工切坡、采矿、地震等因素作用下很可能复活形成灾害。总体而言,松滋市地质灾害具有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主要分布在松宜矿区刘家场境内,地质灾害与人类工程活动紧密,且有日趋严重之势,单个灾害体造成的威胁与危害越来越大,是我市地质灾害防治的重中之重。人类工程活动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具有威胁大、稳定性差,呈逐年加剧的趋势。(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1、宣传落实地质灾害防治与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与政策自2001年以来,市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局分别采用广播、办培训班和印制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贯彻落实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地质灾害防范知识,全市乡镇以上的领导干部大多参加了培训班学习,村组负责人均有宣传手册。2、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与运行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首先是依靠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加强领导,形成了政府负责、部门配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其次,科学防治,建立群测群防机制。每年在汛前和汛期,对全县地质灾害点开展了三次巡查,逐点落实了监测和防治责任,每一个地质灾害点都落实了分管领导、责任人和监测员。随时向各级政府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和科学依据。建立了闻险必动的快速反应机制,灾情一旦发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赶赴现场,开展应急调查,制定防灾措施。3、地质灾害监测网(点)建设与预报根据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危害程度,制定了防灾预案。市乡两级政府、国土资源部门和防治责任单位都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临现场,查看险情,组织排险和指挥救灾工作,市政府每年在汛期到来之前,专文发布实施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市人民政府与各乡镇人民政府签订了《松滋市重点地质灾害监测点监测责任状》。同时乡镇与各防治单位层层签订监测防治责任状,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防汛抗灾的主要内容,纳入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内容,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的主要内容。截止到目前,市内地质灾害监测以群测群防为主。主要采用设桩、砂浆贴片和固定标尺进行地裂缝相对位移监测,人工巡视滑坡体内的微地貌、地表植物和建筑物的各种微细变化(房屋裂缝墙面贴纸、泉水动态变化、动物异常等)。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为各地灾点制定了避灾线路图,使地质灾害危害、危险区村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地质灾害点由各乡、镇所辖村组指派专人监测,村组负责人为监测预警第一责任人,监测组成员为受地质灾害危害或威胁的居民或村民,10~15天监测一次,雨季(天)采用不定时监测方法,一般按降雨强度大小安排监测时间,发现险情及时上报。4、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应急治理工作情况近年来,市内积极开展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开展应急调查工作,查明了主要地质灾害的类型、数量、分布规律及发育程度,对成灾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防治建议和措施(表2)。对每一个险段,国土资源局都以书面形式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防治建议措施,并督促落实,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财产安全,避免了人员伤亡。遇有地质灾害发生时,及时邀请专业队伍进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并及时上报省市各级政府,多方筹措资金完成对突发地质灾害的综合防治工作。5、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为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市委、市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多次召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要求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监督管理:(1)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各乡镇和市直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认识和把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坚定不移地落实各项工作制度,特别是领导责任制。在汛期,乡镇和国土资源部门要克服麻痹大意的思想,坚持24小时值班,保证信息畅通。(2)有关部门和责任人认真落实年度预案,加强巡查和监测力度,防患于未然。乡镇和部门要对照市政府发布的地质灾害年度预案,认真检查,逐项落实。乡镇要定期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点开展拉网式的巡查,做到心中有数。对已经发现的地质灾害点,都必须落实一名分管领导、责任人和监测员,要定期监测,做好记录,并按规定报告。6、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普及市委、市政府要求新闻和宣传部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宣传,着重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采用形式多样方法,加强相关的地质灾害科普知识宣传,提高了广大群众防灾救灾意识,重视、关心和保护地质环境、预防地质灾害的意识不断增强。(三)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在地质环境管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我市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松宜煤矿矿区地质灾害较多,以地面塌陷、崩塌、地裂缝、滑坡为主,区内建筑多存在不同程度变形破坏,灾害点多集中分布,危害较大;二是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特别是修路、切坡建房等工程活动导致中小型滑坡、不稳定斜坡较为频发,危害较大,急需立项进行治理。1、地质灾害点潜伏重大隐患,监测预警及防治工作任重道远市内地质灾害防治基础工作薄弱,监测网络不完善,需要真正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和预警体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还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多数灾害点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监测工作难度大,地质灾害防治的投入机制还不完善,各级政府还没有将防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防治资金来源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有些地质灾害点监测不到位,记录不全,有的甚至没有监测。少数地方对于监测、报警、人员疏散方案、财产转移措施、上报等预警系统还没有真正建立。对重大灾害点实施长期监测、勘查、治理任重道远。2、矿山环境日趋恶化,民事纠纷不断,亟待解决市内由于采矿导致的地质灾害点较多,个别灾害点严重危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矿区的正常采掘,地质环境日趋恶化。部分矿主急功近利,大量开采矿井的保安矿柱,诱发地面变形,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在对矿山管理方面,重头轻尾,部分矿山企业在资源枯竭的情况下,未经国土资源部门批准,擅自闭坑,导致因采矿而诱发的地质灾害的处理工作难度大。松宜矿区(松滋市境内)矿山环境地质问题频发,地质灾害严重制约区内社会经济发展,松宜矿区发育有地面塌陷、崩塌、滑坡、地裂缝、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点191处,威胁人口达4318人,威胁财产10360.5万元。矿山发生地质灾害多会影响或危及当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3、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处置任务繁重,技术支撑薄弱松滋市地质灾害数量较多,不仅加大了防治工作的难度,也造成了防治责任不明,工作经费难以落实,给地质灾害防治监管、巡查、抢险带来重重困难。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处置任务繁重。市里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市以下几乎没有专业对口的技术人才,应急处理、快速反应能力差,每次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均要请相关的专业技术队伍进行。这样不但加大了应急调查的成本,而且有时还会因调查人员不能及时到达现场而拖延应急处理措施的决策和实施。4、已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较多,各类工程活动不断引发新的地质灾害,监管难度不断加大采矿、城建、道路、水利等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增多,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经常发生,且呈加重趋势,在经济建设活动中需要规范人类工程活动,工程选址时不考虑地质环境条件,将工程或居民点选在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地方。在建筑、修路、修建大型水渠、开矿等工程建设中大量开挖坡脚,推土弃渣。在地质灾害险区内进行采矿、削坡、炸石等活动屡禁不止。地质灾害防治监管难度不断加大,有待于进一步明确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社会性非常强的工作,需要调动多个部门和有关单位、群众、甚至全社会的力量,这不是哪一级、哪一个部门能够做到的,必须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和领导,进一步强化措施,才能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在实处。二、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一)规划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效遏止地质环境恶化;从全市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保障社会经济发展,以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以群测群防为主要手段,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为目标,保障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和小康目标的实现。(二)规划原则1、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采取“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使消极被动的应急救灾转为积极主动的减灾防灾。2、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究实效的原则地质灾害防治应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将防治任务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与经济增长步伐相协调,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做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相统一。3、坚持统筹规划,重点治理与一般监测相结合,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分清主次,按轻重、缓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突破口上。优先安排基础性工作、监测工作和城镇重大地质灾害点的治理,做到近期与长期结合、局部与整体兼顾。4、坚持各级政府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负责的原则市人民政府对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按照湖北省地质灾害分级管理意见要求,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年度计划和财政预算。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各乡镇负责乡镇辖区地质灾害点的监测、报告及应急处置,建设、交通、水利等部门,按照各自分工职责做好本部门的地质灾害防范工作。气象部门要及时做好大气降雨的监测工作,与国土局协作做好地质灾害的预警。5、坚持技术创新原则与专业技术队伍、大专院校联合,坚持技术创新,使灾害防治工作实现其科学性、可操作性与最小风险、最大效益的有机结合,并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6、坚持谁引发谁治理,谁受益谁筹资的原则对于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坚持谁诱发谁治理;对于自然因素形成的地质灾害,坚持谁受益谁筹资以及按管辖权限各级财政共同资助的原则。(三)规划目标1、总体目标初步建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以非工程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的防灾减灾体系。使地质灾害防治从过去分散的、被动应急的状况,转变为有组织的、专门的、主动的和有预见性的工作。2、近期目标(2009~2015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市、乡(镇)二级行政管理部门地质灾害监督管理体系,使整个管理工作形成有法可依、上下有序、步调一致、协同作战的局面。进一步完善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初步建立松宜矿区地质灾害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健全分级管理责任制,确保每一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落实到责任主体和责任人。近期以松宜煤矿区(松滋市境内)内地质灾害和区外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为重点,进行综合防治。多方筹措资金对破岩洞危岩体、鹰咀垴崩塌、三望坡村一组危岩体等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工程治理;组织卸甲坪村3组滑坡、俞家岩危岩体、黄木岗危岩体、柳林冲、淹水淌地面塌陷区等重大灾害体内居民的搬迁避让工作;建立重大地质灾害点及谭家洞、灯盏窝、石家湾、柳林冲、灯盏窝等地面塌陷区变形位移专业监测网络。加强矿山恢复治理备用金的管理和使用,加强闭坑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工作。通过本阶段工作,到2015年,使松宜矿区地质灾害日趋严重的局势得到有效控制。3、远期目标(2016~2020年)全面完善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和监督管理体系;全面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和专业监测体系,建成松宜矿区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积极筹措资金,对南海镇牛食坡村1组黄家冲滑坡、斯家场镇旗林村3组滑坡、老城镇义和村4组滑坡等3处滑坡进行工程治理,消除隐患;对松宜矿区谭家洞、石家湾、灯盏窝地面塌陷区居民进行搬迁。通过本阶段工作,使我市人为诱发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有明显降低,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有明显减少,社会广大公众防范地质灾害的意识明显增强。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体部署(一)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根据《湖北省地质灾害规划》,松滋市属于“鄂中低山区以崩塌、滑坡、地面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较易发区”,本规划中的易发程度分区为市内各地相对易发程度。为了便于地方政府了解各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以乡镇为基本单位,考虑地质灾害发育环境和发育强度两个方面,根据环境指数(H)和强度指数(Q)来确定地质灾害易发指数(I),利用地质灾害易发指数综合衡量地质灾害易发程度高低,划分出地质灾害高易发乡镇(I≥0.05)、地质灾害较易发乡镇(0.05>I≥0.02)。根据《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3~2015年)中划定的易发分区,松滋市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因此各乡镇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最低是低易发区。其中,环境指数(H)根据地形地貌(0.5)、地层岩性(0.1)、地下水(0.1)、地质构造(0.1)和人类工程活动(0.2)各因子权值通过专家打分来确定(环境指数<1);强度指数(Q)由采用单位面积内地质灾害点发育个数确定,其单位为个/km2;易发指数(I)=环境指数(H)×强度指数(Q)。地质灾害易发指数见表4。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该区包括刘家场镇、卸甲坪乡,总面积370.68km2,占全区面积的16.59%,区内地形起伏大,为构造侵蚀剥蚀、溶蚀低山丘陵地貌,地面平均坡度大,沟谷切割深,地下水丰富,地层岩性主要为志留系~三叠系系碳酸盐岩、碎屑岩,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采矿、修建水渠、开挖及公路切坡等,区内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突出,地质灾害较为频发,分布较集中,是各种地质灾害多发区。表4松滋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表序号乡镇名称乡镇面积(km2)灾害点(个)强度指数(Q)环境指数(H)易发指数(I=H×Q)易发程度1新江口镇9640.0420.80.033中易发乡镇2南海镇176.0250.0280.70.020中易发乡镇3纸厂河镇10610.0090.70.007低易发乡镇4杨林市镇12240.0330.80.026中易发乡镇5卸甲坪乡103.780.0770.80.062高易发乡镇6刘家场镇266.98670.2510.70.176高易发乡镇7斯家场镇95.350.0520.50.026中易发乡镇8洈水镇277.0260.0220.70.015低易发乡镇9万家乡6500.0000.50.000低易发乡镇10街河市镇81.0400.0000.50.000低易发乡镇11王家桥镇156.9920.0130.60.008低易发乡镇12陈店镇152.9560.0390.60.024中易发乡镇13老城镇11420.0180.60.011低易发乡镇14八宝镇15900.0000.60.000低易发乡镇15涴市镇19400.0000.60.000低易发乡镇16沙道观镇6900.0000.50.000低易发乡镇(注:松滋经济开发区计入新江口镇统计)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该区包括新江口镇、南海镇、杨林市镇、斯家场镇、陈店镇,总面积642.27km2,占全区面积的28.74%。区内地形地貌复杂程度中等,为丘陵岗地地貌区,局部地面坡度较大,地下水较丰富,人类工程活动强烈,诱发的地质灾害较多,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3、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该区包括纸厂河镇、洈水镇、万家乡、街河市镇、王家桥镇、老城镇、八宝镇、涴市镇、沙道观镇,总面积1222.05km2,占全区面积的54.68%,分布于低山丘陵向长江过渡的丘陵岗地区、松滋河冲积平原区,地质灾害发育较少,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1、分区原则根据乡镇地质灾害易发程度,为便于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监督管理,分区控制范围以乡镇行政区为准。2、防治分区根据上述分区原则,将地质灾害防治划为16个区,其中重点防治区为2个,次重点防治区5个,一般防治区9个。=1\*ROMANI、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1\*ROMANI)重点防治区包括刘家场镇、卸甲坪乡。重点防治区内地质灾害发育,主要为采矿所诱发的地面塌陷、崩塌、滑坡、建筑物变形及地裂缝等,危及附近居民及矿山安全。因此,本区应重点做好矿山开采与矿区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和谐发展,对于重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加强监测防治力度。=2\*ROMANII、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2\*ROMANII)次重点防治区包括新江口镇、南海镇、杨林市镇、斯家场镇、陈店镇。在次重点防治区内,重点做好地质灾害点的监测,同时应加强国土、城镇、道路、水利等方面的规划,尽量减少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把地质灾害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影响降到最低,使地方经济得到稳定可持续发展。=3\*ROMANIII、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3\*ROMANIII)一般防治区包括纸厂河镇、洈水镇、万家乡、街河市镇、王家桥镇、老城镇、八宝镇、涴市镇、沙道观镇。在一般防治区内,在地质灾害点的监测基础上,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调查。(三)防治工作总体部署原则与工作内容1、部署原则防治工作总体部署要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区域展开、重点突破”的原则,划分防治区,分清主次、轻重、缓急,针对不同防治区有的放矢,分步实施。2、工作内容(1)根据已掌握的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建立监测网络,包括专业监测网络和群测群防网络,走群专结合的道路;(2)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严格审批程序,切忌走过场,力争避免人为诱发新的地质灾害,降低建设项目免遭地质灾害危害的风险;(3)积极推行矿山环境评价制度,严格执行新建矿山准入条件,对不符合建设条件和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又无条件采取措施予以避免的新建矿山,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4)坚持治理与矿山开采相结合的原则,对威胁矿山安全的重大地质灾害进行治理,恢复矿山生态环境;(5)加强对公路、水利等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管力度,降低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的危险;(6)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力度,采取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地质灾害知识、防灾常识、法律法规、经验教训、典型案例等内容的宣传;(7)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研究致灾地质作用活动程度与社会经济易损程度,分析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评价地质灾害风险程度与地区差异,为国土开发和地区经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8)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工程治理,扶持典型范例,进行监测预警防治示范点建设;(9)多渠道筹措资金,结合有关移民扶贫政策,将地质灾害搬迁部分纳入移民搬迁范围,争取移民资金;(10)对监测资料及时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与上报,并根据监测成果调整监测重点、搬迁避让规划。(四)防治工作部署根据不同防治区的地质灾害特点及防治工作进展情况,有所侧重地部署工作。地质灾害点的防治工作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经济损失和对各类工程建筑的破坏情况,将稳定性差、威胁人口多或预估经济损失较大和影响工程设施正常运行的灾害点,实施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应急勘查治理。1、监测预警(1)群测群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突出“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防治方针,依靠人民群众建立完善的以群测群防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对一般地质灾害危险点,应落实监测责任人,并由专业人员向当地群众传授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知识,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编制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群测群防网络。合理控制和规范人类生产活动,采取综合措施防止地质环境恶化和破坏,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各类地质灾害的发生。群测群防主要有贴片法、埋桩法、埋钉法、上漆法等监测方法。监测内容一般包括裂缝变化情况,坡面滚石、掉块、地裂缝、地陷、泉水水色及水量的变化、地动、地音、建筑物位移、房屋墙体开裂等。平常5天监测一次,雨季或灾害体变形明显时加密监测,1天监测一次,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汇交监测资料,便于分析监测资料,预测灾害发展趋势。另外,积极宣传组织当地居民对各自房屋进行长期简易变形监测,监测方法同上。将全市范围内的所有灾害点均纳入群测群防范畴,共需布设226个群测群防点(附表6),1000元/点.年,11年共需248.6万元群测群防经费。(2)专业监测地质灾害专业监测主要是对稳定性差、危胁人口多或预估经济损失较大和严重影响工程设施正常运行的灾害点进行系统的监测,对于实施重点监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充分了解灾害点的分布发育情况,合理确定监测内容,采用专业监测与简易监测相结合的方法。专业监测主要采用水准仪等进行地面变形、位移监测。针对稳定性差、危胁人口多或预估经济损失较大和严重影响工程设施正常运行的灾害点进行系统地地面位移变形专业监测,主要采用全站仪观测法、GPS地表位移监测法;另外,还应加强监测点地面宏观巡视和井下各类变形、位移的观察和监测。现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危害性大小及防治区划,全市重点监测灾害点19处,其中省级监测点5处(专业监测),市级监测点12处,镇级监测点2处,市级、镇级监测点为群测群防加密观测。逐步在重点监测点点内安装变形仪、伸缩器、警报器等预警装置。全市境内拟布设专业监测点15个。5处省级监测点为鹰咀垴地裂缝、卸甲坪3组滑坡、卸甲坪4组滑坡、卸甲坪5组滑坡、荆松-胡家台村滑坡。松宜矿区塌陷区建立10个地面变形专业监测点,主要位于柳林冲、谭家洞、灯盏窝、石家湾、淹水淌地面塌陷区内,监测费用以3万元/点.年计。全市重要监测点及专业监测预计为684万元(附表3)。(3)气象预报预警利用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对地质灾害进行气象预报预警,推动地质灾害预报工作的开展,根据宜都地质灾害发育现状,气象预报预警的主要工作内容及建设费(表5)如下:=1\*GB3①购买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系统1套=2\*GB3②建立双要素自动气象站2套(重点监测点建站)=3\*GB3③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系统运行费11年(2010年到2020年)。表5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费用概算序号名称及规格单位数量单价(万元)服务年限小计(万)1购买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套13-32双要素自动气象站套21.3-2.63双要素自动站通讯费站.年20.3116.64地质灾害气象监测网信息接收处理系统运行费年-311335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警报系统、分发系统运行费年-211226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警报产品分发系统运行费年-11111合计:78.2气象预报预警能较为准确地预报地质灾害发生,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电话传真或互联网及时发布气象监测预报信息,对于警报状态的灾害点,立即启动应急反应与处置系统,准备抢险救灾,从而有效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免受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2、搬迁避让搬迁避让工程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最有效、最经济的减灾工程,通过将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口与财物转移到安全地带,从而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不受损失。实施搬迁避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为那些地表变形严重、稳定性差、直接危害人生安全的地质灾害点,搬迁避让要求在当地政府统一组织领导下,与矿区地质环境综合整治、小城镇建设和扶贫开发相结合,在搬迁避让工程具体实施中要根据动态监测情况和新生危险点,进行调整,逐年实施。对交通不便、人居分散、偏远贫困的贫困农户,要给予适当扶持,选择环境较好的地方,建设集中居住区。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情况和松滋市经济承受能力,结合有关移民政策,争取移民资金,按照量力而行、轻重缓急的原则进行。近期对柳林冲、淹水淌2个地面塌陷区内1034人(表6)逐年实施搬迁避让。计划于2015年以前对黄木岗危岩体、俞家岩危岩体、卸甲坪村3组滑坡、马头山滑坡、三望坡村4组滑坡等5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的266人进行搬迁,搬迁费用455万元(见附表4)。近期共计搬迁2181人,总费用1645万元。远期对卸甲坪乡卸甲坪1组滑坡、卸甲坪5组滑坡(421087010004)、刘家场镇三堰淌村5组滑坡24人进行搬迁,搬迁费用约为45万元。逐步对灯盏窝、石家湾、谭家洞地面塌陷区内881人(表6)逐年实施搬迁避让。远期搬迁费用共945万元。表6松宜煤矿区(松滋市境内)地面塌陷区搬迁统计表序号塌陷区名称面积(km2)户数人数威胁财产(万元)分期搬迁经费(万元)1柳林冲地面塌陷区6.271897562268近期9452淹水淌地面塌陷区3.5149278834近期245小计=SUM(ABOVE)9.78=SUM(ABOVE)238=SUM(ABOVE)1034=SUM(ABOVE)3102=SUM(ABOVE)11903灯盏窝地面塌陷区0.5939178534远期1954石家湾地面塌陷区3.5565325975远期3255谭家洞地面塌陷区1.55763781134远期380小计5.691808812643900合计15.474181915574520903、重大隐患点治理重大隐患点治理主要是对危害大、实施搬迁避让困难的危险性较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挡、削等工程处理,从而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按照量力而行、轻重缓急的原则,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勘查治理(详见表7)。近期治理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为刘家场镇破岩洞危岩体、鹰咀垴崩塌、龙坑子危岩体、三望坡村1组危岩体,卸甲坪乡东壁岩滑坡等5处灾害体,治理费用约2900万元。远期拟对南海镇牛食坡村1组黄家冲滑坡、斯家场镇旗林村3组滑坡、老城镇义和村4组滑坡等3处灾害体进行工程治理,治理费用1600万元。松宜矿区采矿所形成的弃渣(矸石山)堆积体稳定性较差,时有塌滑现象产生,待松宜矿区矿山闭坑后,需对稳定性差、较差的堆积体(共计26处,见附表6)进行工程治理或生物治理。预计需费用约1500万元。远期共需治理经费约3100万元。表7松滋市拟工程治理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特征一览表编号乡镇名称面积(104m2)体积(104m3)稳定性防治措施费用估算治理分期421087020009刘家场镇破岩洞危岩体0.180.9差爆破清方、锚固700近期421087020002刘家场镇鹰咀垴崩塌0.142.1差爆破清方、排水400近期421087020004刘家场镇三望坡村1组危岩体0.57.5差爆破清方、素喷混凝土、排水600近期421087020010刘家场镇龙坑子危岩体0.0350.7差爆破清方、素喷混凝土、排水400近期421087010003卸甲坪乡东壁岩滑坡8120差抗滑支挡、排水800近期421087010038南海镇牛食坡村1组黄家冲滑坡13.2132差抗滑支挡、排水600远期421087010034斯家场镇旗林村3组滑坡12.562.5差抗滑支挡、排水400远期421087010043老城镇义和村4组滑坡18270差抗滑支挡、排水600远期4、防治工作经费概算与效益分析(1)防治工作经费概算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共需资金9600.8万元,其中近期需投入5132.3万元,远期需投入4468.5万元(详见表8)。表8松滋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概算表项目金额(万元)项目金额(万元)一、近期防治工作经费5132.3二、远期防治工作经费4468.51、监测预警587.31、监测预警423.52、搬迁避让16452、搬迁避让9453、地质灾害勘查治理费29002、地质灾害勘查治理费3100合计9599.7注:气象预警列入近期监测预警费用(2)效益分析据统计,目前全市受地质灾害影响达6285人,威胁财产12283.8万元。到2020年共投入9600.8万元,可有效地减少由于地质灾害发生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合理利用地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还能体现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关心,有利于社会安定,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四、地质灾害防治主要任务(一)应急反应与处置系统的建设建成以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地方专业队伍协同作战的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配置必备的应急设备,每年汛前对防灾预案中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险情巡查,汛中加强监测,汛后进行复查,发现险情和接到险情报告能在最短的时间赶到现场,进行险情鉴定,制定应急处理方案。(二)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体系及信息网络建设补充完善松滋市地质灾害数据库系统,与全省地质灾害数据库系统联网合并。并逐年完善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对新发现的地质灾害点应及时纳入数据库,使得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化、规范化,并通过互联网提供包括地质环境状况、地质灾害历史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危险性、可能危害对象等主要地质灾害信息。(三)加强群测群防工作,落实分级分工负责制对于威胁生命安全的地质灾害点,通过发动广大群众,在专业队伍的指导下,适时进行监测,一旦遇险便搬迁避让。建立以电话为主要通讯方式的群测群防监测预报网络,实现以市国土资源局为信息收集、处理中心,乡(镇)国土资源所为信息中转站,村委会为具体实施对象的分级星状网络监测预报和应急处理系统,对确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落实到人,统一监测,分级管理。对重大隐患点还应作好防灾预案,一旦出现险情,及时启动。监测点按地理位置、危害轻重划分级别,分级管理,下级对上级负责,明确职责,层层把关。针对矿产资源开发、公路、水利和城镇建设中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突出的问题,严格执行有关地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坚持“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加大国土资源部门对其它部门的监管力度。(四)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建设建立由标准气象观测站、重大级以上地质灾害监测点双要素自动气象站和天气雷达站组成地质灾害气象监测网络系统,实时对气象监测资料进行采集和处理;建立地质灾害气象资料库,根据历史地质灾害资料和气象资料,分析地质灾害时空分布和发育规律,确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和易发时段,明确重点监测预警的对象;根据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点、降水时空分布特点、地质灾害和降水相互关系分析,确定诱发地质灾害降水指标体系,考虑前期降水强度和累积降水量,预报未来降水量及其强度、持续时间,预报区域或重点监测点地形地貌因素、地质因素(岩石层性、植被覆盖、稳定度状况),建立地质灾害成灾与降水因子的概念模型和统计分析模型,确定地质灾害预警等级,建立地质灾害长、中、短期分析预报系统;建立气象预报信息制作与发布系统,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电话传真或互联网及时发布气象监测预报信息,对于警报状态的灾害点,立即启动应急反应与处置系统,准备抢险救灾。(五)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研究致灾地质作用活动程度与社会经济易损程度,分析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评价地质灾害风险程度与地区差异,为国土开发和地区经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六)积极筹措经费,加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力度争取国家补助扶持,地方财政自筹及矿山企业出资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与水利部门协作,积极配合敦促进行小南河灌渠及汉江岸坡防护工程的实施。按照量力而行、轻重缓急的原则,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搬迁和勘查治理。同时,根据动态监测情况和新生危险点,及时调整灾害点整治顺序。五、主要措施和对策(一)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现阶段要以国家已有法律、法规和地方法规作依据,以法促管,以法促治。同时要把法制建设放在首位,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加大执法力度。(二)健全机构,分级管理严格贯彻执行有关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湖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加强领导,确保规划实施。建立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和组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设置地质环境管理机构,并规定其管理职责。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政策,全面履行职责,开拓创新,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三)统一领导,加强部门协作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会同水利、气象、交通、城建、民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