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与三焦_第1页
五脏六腑与三焦_第2页
五脏六腑与三焦_第3页
五脏六腑与三焦_第4页
五脏六腑与三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脏六腑与三焦人的身体是由细胞组成的奇特的小宇宙,以大脑为主,由心、肺、胃、肠等各个内脏器官组织构成的。我们之所以能够呼吸、进食、思考、运动和睡眠,正是由于这些组织构造能正常运转,并保持着身体的平衡关系。但是,一旦平衡被打破,人体就会消灭紊乱,身体不适和疾病。如自己或是家里人身体不适时,能对身体的组织构造和生理了解,就能早一点预防,并予适当的处理。并远离阻碍安康的因素,更好地预防疾病。了解【五藏六府与三焦】【五藏】:即心、肺、脾、肝、肾;【六腑】:即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人體三焦人體的五脏六府,阴阳的平衡直承受人体三焦的治理、三焦不通疾病必丛生。三焦是统帅人體安康的总司令部,负责合理地安排使用全身的气血和能量。三焦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上焦:是心肺的位署,主气血能量循环、对应人体安康的--神中焦:为脾胃的位署,主消化吸取,对应人體安康的--气下焦:为肝肾的位置,主解毒排泄和生殖糸统的安康,对人體安康的--精;精盛--精力充分也。安康的人有精气神,三焦通迖,功能协调正常。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指出﹕“十二脏之中,惟〔三焦〕独大,诸脏无与匹者”;华佗祖师:“三焦者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內外左右上下之气也。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中医学将人体内在的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脏腑的理论称“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即内脏虽存体内,但其生理、病理的变化,征象表于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看人体外部征象来争论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脏和腑】是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区分的。【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即五脏;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器官,它们的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行缺少的养分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即六腑;指胸腹腔内中空有腔的器官,具有消化食物、吸取养分、排泄糟粕的功能。除此,还有【奇恒之腑】是在五脏六腑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简单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协作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中医学系统论的一局部〕人体内脏器官之间,有着构造上的某种联系,功能上也是亲热联系、相互协调的。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相互影响。[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是心所主,但必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养分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心血亏虚,引起肝血缺乏,则可导致血不养筋,消灭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消灭心烦失眠等症。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依靠于脾所吸取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假设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心与肾:心肾两脏,互为作用,互为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状况下,假设肾阴缺乏,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缺乏,消灭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假设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消灭腹痛、腹泻等。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肯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假设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靠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资生。肾精缺乏,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假设肾阴缺乏,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缺乏,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需用“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表达脾与肺的关系。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缺乏,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消灭拂晓泄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假设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缺乏,消灭腰滕废冷、水肿等。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腑与腑之间的关系]【六腑】是传导饮食物的器官,它们既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取、传导和排泄过程。如胆的疏泄胆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纳腐熟,消化水谷;小肠的承受吸取,分清泌浊;大肠的吸取水分和传导糟粕;膀腕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道等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格外亲热,其中一腑功能失常,或发生病变,都足以影响饮食物的传化,所以说【六腑】是泻而不藏,以通为用。【脏与腑】是表里相互协作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相互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传变。【脏与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心经有热可消灭口舌糜烂。苦心经移热于小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肝与胆: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表里。胆汁来源于肝,假设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到肝。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相互为用,构成了既对立义统一的冲突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取和转输的任务。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则水谷得以下行。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精微物质得以上输。假设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呢逆、呕吐等症。脾气不升,反而下陷,易现久泄、脱肛、子宫下脱等症。由于脾胃在生理上亲热相关,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肺与大肠:经络相连,互为表里。假设肺气肃降,则大肠气机得以通畅,以发挥其传导功能。反之假设大肠保持其传导通畅,则肺气才能清肃下降。例如:肺气蛮滞,失其肃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肠传导阻滞,消灭大便秘结。反之大肠传导阻滞,又可引起肺肃降失常,消灭气短咳喘等。又如: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泻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泄。反之大肠阻滞,又可宣通肺气,以疏利大肠的气机。肾与膀肮: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在生理上一为水脏,一为水腑,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以肾为主)。肾阳蒸化,使水液下渗膀肮,膀肮又借肾阳的作用,通过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在病理上,肾阳缺乏,可影响膀肮功能减弱而消灭小便频数或遗尿;膀肮湿热,又可影响肾脏而消灭腰痛、尿血等。心包与三焦: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如临床上热病中的湿热合邪,稽留三焦,消灭胸闷身重,尿少便塘,表示病在气分。假设未能制止其进展,温热病邪,便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而消灭昏迷、谵语等症。内脏之间的联系很广泛,它们之间既有构造上的联络,又有功能上的联系。如脾的主要功能是主运化,以为全身的养分来源;但脾的运化,除了胃为主要协作外,也要依靠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输布,心血的滋养,肾阳的温煦,胆亦参予其间。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人体活动的整体性,使各种生理功能和谐协调、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保持人体安康。【脾胃是生命的根本】人体是由脏腑、经络、皮毛、肌肉、筋骨、精华和气血津液等组成的一个整体。【脏腑】学说是争论人体的【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脏】包括心、肝、脾、肺、肾,称为五脏。另外,【心包】位于心脏的外围,附有络脉,是通行气血的径路,并有保护心脏的作用,故亦称为脏。【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肮和三焦,称为六腑。【脏腑】是化生精血津液,促进陈代谢,维持人体机能活动的主要器官。【五脏】是贮藏精气的〔精气:指精血津液〕;【六腑】是主食物的受纳、消化、吸取、传导和排泄的。因而脏以藏为主,腑以通为用。【脏腑之间】脏与脏、腑与腑,还是脏与腑都是相互联系的。五脏与【五体】等组织及【五官】、【七窍】等器官,也都有亲热的联系。【五脏与五体】的关系是:心主脉、肝主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肾主骨。【五脏与五宫七窍】的关系是: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和二阴〔鼻、目和耳各有两个与口称为七窍,再加“前阴”与“后阴”二窍,又称九窍〕。由于五脏与五体、五官七窍相关联,所以五脏的变化,常常反映到其所属的体表组织与孔窍。【中医对脏腑功能和病变的生疏】:脏腑在中医学里不但是一个解剖的概念,而更重要的还是一个生理和病理的概念,所以祖国医学里“脏腑”的概念,与现代医学“脏器”的概念是不同的。例如:中医学里的“心”,并不完全等于现代医学的心脏,它除了在解剖上代表心脏以外,还在生理上包括了现代医学中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一些器官的功能。我们在学习祖国医学时,应当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结合现代医学,抓住它的实质进展分析争论,去芜存营,去伪存真,为制造我国统一的医学作出奉献。阴:三焦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的联系和气血的贯注,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生理状态下,它们之间既分工又合作,构成简单的生理活动。在病理状态下,也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从生理和病理变化上反映出来。把握这些脏腑关系的理论,对身体状况辨证,有一定的意义。(一)脏与腑间的关系脏腑之间有互为表里的关系。脏属阴为里,腑届阳为表,阴经属脏而络腑;阳经属腑而络脏。脏腑在经脉上相互连接,在病变上互为影响。心与小肠相表里:《芳心经》中“热循经移于小肠”,在临床上可见舌赤糜烂或口舌生疮,心中烦热、小便黄赤、尿道涩痛等病症。肝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胆汁而下注于胆,胆能贮存胆汁排泄于小肠以助消化。假设湿热内蕴,影响肝或胆,都可引起胁部胀痛,胸闷,食减,黄应等症。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运输而胃主受纳消化。如脾病及胃影响运输消化功能,就会消灭院腹胀满、消化不良。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能输布津液,大肠主吸取水液而排泄糟粕。假设肺热,肃降失常,往往消灭大便秘结;反之大肠气滞郁热,亦能影响肺气肃降,而引起胸闷喘满等症。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泄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泻;大肠气闭,亦可宣通肺气以通大肠。肾与膀腕相表里:肾主水液,膀肮主排泄尿液。但尿液的排出则有赖于肾阳。如肾阳虚,气化失常,可导致膀肮虚寒而失约,就会消灭小便淋漓不禁或遗尿等症。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心包是心的外围组织,三焦是脏腑的外围组织,其经脉相互联络而相表里。临床上热性病湿热合邪,稽留三焦阶段,表示病邪仍在气分,假设向里传变,内陷心包,消灭神志昏迷等就是邪热转入营分丁。脏腑相表里的理论,在针刺治疗上也具有实践意义:例如手太阴肺经的哮喘病,常配用手阳明经的合谷穴,足阳明胃经的胃皖南,常配用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久等进展治疗,都收到满足的效果。这些都是依据脏腑表里经气相通的理论来运用的。腑与腑是六腑之间的关系。在饮食物的消化、吸取及废物的排泄等功能活动中,六腑之间相互联系,亲热协作〔见六腑〕。【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属阴,主里;腑属阳,主表。通过经络相互络属,一脏一腑,一表一里,一阴一阳相互协作,组成脏腑表里关系:①心与小肠:心阳下布小肠,则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功能正常,假设心经有热,移于小肠,会引起小便发黄,甚则尿热尿痛。小肠有热,也可上炎于心,见心烦,口疮。②肺与大肠: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保持传导功能,而大肠传导正常,又有利于肺气的肃降,否则可消灭胸闷气阻等。③脾与胃: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取。假设脾失健运,可影响胃的受纳和降,消灭食少、腹胀、胃失和降,影响脾的升清,消灭腹泄④肝与胆:胆汁源于肝之余气,肝的疏泄,有助于胆汁的排泄。在病理上,肝胆常相互影响,同时受病。⑤肾与膀胱:膀胱的贮尿与排尿,依靠肾的气化功能。假设肾气缺乏膀胱开阖失度,消灭小便不【六腑】【胆】居六腑之首,又属于奇恒之腑。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胆与肝又有经脉相互络属,而为表里。《素问·本输》称“胆者,中精之府”。内藏清净之液,即胆汁,胆汁直接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胆的生理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的化生和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所掌握和调整。其由肝之精气所化生,集合于胆,泄于小肠,以助饮食物消化吸取。假设肝失疏泄,则可导致胆汁生成和排泄特别,影响饮食消化吸取,则可消灭多种消化不良病症,如厌食、腹胀、便溏等;胆汁外溢则发为黄疸,表现为目黄、身黄和尿黄等。由于胆本身并无传化饮食物的生理功能,且贮藏精汁,故又属奇恒之腑。【胃】居于膈下,腹腔上部。胃的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与脾相表里。主受纳、腐熟水谷。受纳是承受和容纳的意思。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容纳于胃,故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机体的生理活动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饮食物的养分,故又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素问·玉版》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是;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容纳于胃中的饮食水谷,经过胃的腐熟后,下传于小肠以进一步消化吸取。假设胃功能发生障碍,可消灭食欲不振,食少,消化不良,胃脘胀痛等。胃的受纳腐熟水谷功能必需与脾的运化功能相协作,故脾胃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吸取功能概括为“胃气”。胃气的盛衰有无,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存亡。因而又称脾胃为人的“后天之本”。胃主通降,以降为和。饮食物经过胃的受纳腐熟后,必需下行而入小肠,以便进一步消化吸取。所以说,胃主通降,以降为和。在藏象学说中,胃的通降作用,还概括了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以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假设胃失和降,则影响食欲,并消灭口臭、脘腹胀满苦痛等;胃气上逆则消灭嗳气吞酸、呃逆、恶心、呕吐等。【小肠】位居腹中,其上口在幽门处与胃之下口相接,其下口在阑门处与大肠之上口相连。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小肠与心相为表里。小肠主受盛和化物受盛即承受或以器盛物的意思。化物,具有变化、消化、化生的意思。小肠承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并对其作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这一功能特别,可导致消化吸取障碍,表现为腹胀、腹泻、便溏等。小肠主泌别清浊。将经过进一步消化后的饮食物,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局部,并将水谷精微吸取,将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同时,也吸取大量的水液,而无用的水液则渗入于膀胱排出体外。因而,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还和大便、小便的质量有关。如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正常,则二便正常;反之,则大便淡薄而小便缺少。【大肠】居于下腹中,上接小肠,下接肛门。其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大肠与肺相表里。大肠承受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吸取多余的水分,形成粪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大肠的这一功能是胃的降浊功能的沿伸,同时与肺的肃降有关。如大肠传导失常,可消灭大便质、量以及次数的特别变化,如泄泻或便秘便脓血等【膀胱】位于小腹中,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其与肾直接相通,又相表里。尿液为津液所化,在肾的气化作用下,其浊者下输于膀胱,并由膀胱临时贮存,当贮留至肯定程度时,在膀胱气化作用下以排出体外。《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全赖于肾的气化功能,膀胱的气化,实际上隶属于肾的蒸腾气化。膀胱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或小便不利,尿有余沥,甚至尿闭;或遗尿、小便失禁等。【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其共同特点是它们同是一类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但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