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苏武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等文言基础知识。2、把握课文内容,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体悟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3.剪裁,详略。叙事艺术,于序事中寓论断。一、作者背景1.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背景介绍:秦末汉初.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3.关于《汉书》《汉书》简介《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知识补充:史书体例编年史: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代表作:(《资治通鉴》。注意《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国别体:以国(诸侯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代表作:(《战国策》。注意《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的方式记叙史实。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断代史:以朝代为段限的史书。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二十四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都属于此体。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它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二、正音厩jiù;栘yí;数shuò;窥kuī;且jū;鞮dī;单chán于;行háng;遗wèi;缑gōu;昆hún邪yé;浞zhuó;没mò;阏yān氏zhī;訾zī;煴yūn;马畜chù;雨yù雪;啮niè雪;旃zhān毛;羝dī;於wū靬jiān;檠qíng;给jǐ;棫yù阳;辇niǎn;斧钺yuè;汤镬huò;更gēng嫁;自分fèn;三、重点句翻译,文化常识,一词多义会其怒、属霖雨、值河间岁试、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发---1发图/发仓:打开引----1、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2欲发:起事2、左右欲引相如去:拉3恐前语发:揭露3、相如引车避匿:调转4单于弟子发兵与之战:出动4、果引张胜:招供5、引佩刀自觉:举起当-----1当死:判处因-----1因人之力而敝之:依靠2当相坐:应当2因击沛公于坐:趁机3汉亦留之以相当:抵押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通过论---1议论:分析和说明事理2论功行赏:衡量,评定3,会论虞常:判罪四、概括情节奉命出使——因变被扣——自杀殉汉——卫律劝降——幽置大窖——苦守北海——李陵劝降——获释归汉1.剪裁,详略①本文是苏武的生平传略,请用简略的语言梳理本文传主苏武的生平事迹。本文的核心事件是什么?围绕这一核心,作者又写了哪几件具体的事情?明确:生平事迹:少以父任为郎——稍迁栘中厩监——出使匈奴——受虞常案牵连两度自杀——拒绝卫律劝降——北海牧羊——拒绝李陵劝降——返回汉朝。本文的核心事件是苏武身陷匈奴,守节拒降。围绕这一核心事件,作者具体记叙了苏武杀身明志、痛斥卫律、北海牧羊、婉拒李陵四件事。②在写苏武守节拒降的四件事中,文章并非每件事都做具体描述,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作者要这样处理的用意是什么?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坚守忠贞的两个环节,这样写是通过对比、反衬手法,从而更好地突出苏武始终如磐石般坚定不屈、忠贞不渝的伟大民族气节。(《苏武传》作为一篇人物传记,自然应该忠实于历史,按照历史原来的样子,不能随意地涂抹和虚构,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这绝不等于说它的作者因此就只能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只是毫无遗漏地、不分主次地把有关的史料如数地、纯客观地罗列出来。恰恰相反,对于写什么和怎么写,作者还是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的。班固在这方面充分地显示出自己驾驭史料的能力。他按照自己的美学观点和是非标准,对苏武的有关史料进行了认真的审核和取舍。这首先表现在他善于截取最能体现苏武传本质特征的在匈奴的十九年经历,作为文章的中心。在匈奴的十九年,对于苏武的整个一生来说,虽然只是一段,但是这段不平凡的经历却完全可以反映出苏武最基本的性格特征,概括出他整个一生。这就好比截取一棵大树的横断面,只从这个横断面上就可以知道这棵大树的年龄和生长情况一样。其次,对于苏武在匈奴十九年的生活经历,作者也不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而是选取几个最有代表性的片段,收到以点概全的效果。这些片段是:为了不“屈节辱命”,他连续两次自杀,一次未成,一次未果;继而卫律逼降于前,李陵劝降于后,软硬兼施,但他宁死不屈,忠贞不二;匈奴贵族想方设法从肉体上折磨他,断绝他的粮食供应,不得已,他“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但始终毫不动摇;后来闻汉武帝“崩”,他“号哭、欧血”,一连好几个月。可以想象得出,苏武在匈奴长达十九年的漫长岁月中,接触过的人当然绝不止于卫律、李陵那么几个人,经历过的事情更不止于文中所写的那么几件;但是作者完全没有必要全部地罗列出来。那么,这样会不会有损于苏武的形象而削弱其感染力呢?当然不会。而且正好相反。这里选取的虽然只是几个生活片段,但是却非常集中地展示出苏武那宁死不屈、忠贞不贰的性格特征,而且这种性格特征又明显地是以他对自己祖国和民族的深沉热爱和忠诚为基础的。人们透过这几个生活片段,完全可以清楚地看出苏武的全貌。所以,比起不分主次轻重的事实的罗列,苏武的形象不是单薄了、模糊了,而是更丰满、更鲜明了。这大概就是《苏武传》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之一。无可讳言,和封建社会许多英雄人物一样,苏武的这种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也是与“忠君”思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自然不能以今天的想法苛求古人,求全责备,但也应该看到他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既有苏武本人的原因,也有作者班固的原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苏武和班固都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苏武身上本来就有浓厚的“忠君”思想,班固之所以对他如此感兴趣,恐怕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在班固写苏武这个人物时,又由于本身的原因,把“忠君”思想渗透到对苏武的记述和描写中,这就使苏武中间思想变得更加鲜明突出,但是这些丝毫也不能削弱苏武感人的力量,一千多年来,苏武的形象一直激励着无数爱国之士,就是明证。)2.本文是如何塑造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试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总结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个性坚强,内心坚定,忠贞自守的爱国者形象。总结:正面描写:语言、行动等细节刻画人物侧面描写:(1)环境描写的烘托:身陷匈奴身边的各色人物构成的社会环境;北海牧羊的自然环境(2)其他人物的对比映衬分析1.对比映衬:①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②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③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2.从环境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3.从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等。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4.语言、动作描写,如:“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动作描写,如:复举剑拟之,武不动。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总结:文章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而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且坚定的爱国主义者的形象。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我们可以说苏武是中国坚定的爱国知识分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精神的代表。五、两次自杀,两次劝降1.文章开始写苏武为坚守忠贞曾两度欲自杀,后来被流放时却要想方设法存活。这样写是否矛盾?是否影响人物形象的刻画?简要谈谈你的想法。明确:作者这样安排情节并不矛盾,也不会影响人物形象的刻画。无论自杀还是求生,都是苏武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而选择的行为,只是因为处境不同,所取方式不同而已。虞常案发,苏武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很清楚: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耻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又自杀,苏武又引刀自刺,是以死来对抗卫律的威逼利诱,以实际行动表示自己不投降的决心。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便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后来的求存。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以表示对匈奴的抗争,从而表达自己永不叛国的决心。苏武求存的决心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他的胜利就是汉的胜利。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苏武在胡地始终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所以随着局势的变化,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2.同是“劝降”,文章对卫律劝降和李陵劝降的描写有什么区别?表现在哪里?明确:二人对苏武的劝降手段不同,卫律采取的是“威逼利诱”,而李陵却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卫律——(1)威逼:“副有罪,当相坐。”“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复举剑拟之。”(2)利诱:“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李陵——(1)动之以情:一讲苏武的兄弟皆忠心朝廷却没有得到好下场,二讲苏武母死妻嫁、妹妹儿女存亡未知。(2)晓之以理:一讲苏武终究不能回汉朝,信义无法表现,二讲皇帝年老昏庸,汉朝统治腐败。(李陵是怎样劝说苏武的?(1)终不得归;(2)家人不幸遭遇:①长兄苏嘉(长君),伏剑自刎②弟弟苏贤(孺卿),饮药而死③母亲已死,妻子改嫁,儿女生死未卜(3)自己投降的经历;(4)现在的皇帝不值得为他守节苏武是怎样反驳李陵的?(1)蒙受国家大恩,愿报恩;(2)从君臣关系看,也应如此。).3同是“拒降”,苏武对卫律和李陵表现出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表现在哪里?明确:对卫律是痛骂,对李陵是婉拒。(先看“卫律劝降”。卫律降匈奴后,成为匈奴单于的亲信,死心塌地为匈奴服务,他的眼中只有趋利避害和荣华富贵,因而他的劝降是威逼和利诱。单于将劝降时机选在“会论虞常”时,欲威逼之,于是先斩虞常,再“举剑欲击”张胜,最后对着苏武“复举剑拟之”。可惜威逼对张胜有用,对苏武却无效果-“武不动”,甚至义正词严地反驳卫律:“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苏武在生死门前走了一遭,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但严词辩驳,也是要留个清白名声,不固自己使得国家受辱。威逼不成,于是利诱。卫律先述自己投降后享受的荣华富贵,欲以此引诱苏武-“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其骄奢无耻之状,跃然纸上,可见作者对其不齿,这是作者“于序事中寓论断”之一例。继之以正反劝说一“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正面劝;“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反面逼。意即与其空守着所谓的名节默默无闻死去,不如选择一些实惠。但“武不应”。前面“不动”,后面“不应”,简洁明了,凸显苏武既不怕死,也不爱利,甚至行动之中充满着蔑视。卫律有些恼羞成怒,下了最后通牒:“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可你假如不听我的,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以后想哭着喊着见我,“尚可得乎?”苏武被彻底激怒,痛骂卫律,正义凛然,铿锵有力。他总共三句话,表达了三层意思:其一,你本是汉臣,“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我与你无话可说,见你作甚!其二,单于让你审理此案,你“不平心持正”,是何居心?难道你想借此挑拨汉与匈奴关系,“斗两主,观祸败”,从中渔利吗?这里体现出苏武从使臣立场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反相讥,可谓有理有节。其三,你明知道我是绝对不会投降的,还要从我身上下手,“欲令两国相攻”;如果你杀了我,匈奴与汉再次陷入战争,那么匈奴之祸可就开始了。言外之意,你们要以我为借口向汉开战,最终受害的将是匈奴。可谓反击有力。接下来就是另一场重头戏-“李陵劝降”。李陵是苏武故友,二人均做过皇帝的侍从官。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内心有愧,“不敢求武”。单于派李陵劝说苏武,希望以二人过往的交谊加以感化。李陵遂“置酒设乐”,以故友身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加以劝说。他先转达单于“虚心欲相待”之意,次以“自苦亡人之地”实无必要加以劝说:一则,“终不得归汉”,信义无所见乎天下。二则,自苏武出使以来,家人连遭横祸,大哥苏嘉、三弟苏贤或“伏剑自刎”或“惶恐饮药而死”,母亲去世,妻子改嫁,三个儿女不知是死是活(从叙事的角度看,这是作者借人物之口所做的补叙)。人生无常,譬如朝露,瞬息即逝,何必“久自苦如此”?再以自己刚投降时的心情劝慰苏武,最后指出,武帝年高,法令无常,待臣下刻薄寡恩,即使能归汉,安危也不可知。意即,这样的君主,你家这样的遭际,何必为汉守节?从友情角度看,李陵推心置腹,言辞恳切,不虚伪,不做作,指出汉之薄情,君上之寡恩,劝降也确是在为苏武的现实处境考虑;但从所持立场看,李陵更多考虑私情和个人利益,而苏武却是超越个人,从家国角度看待此事,显然李陵的思想境界与苏武不在一个层面。苏武信奉的是儒家“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的思想,愿意“杀身自效”,以报答皇帝对他们一家的知遇之恩,“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不仅不怨,还能保持感恩,这种思想诚然有愚忠的一面,但其恪守伦理,坚守道义,不惜杀身成仁,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种值得赞扬的高尚行为;历史地看,苏武故事为后人传颂,客观上也有利于中国人家国观念的形成。其后,李陵再次提及归降一事,苏武不惜以绝交、“效死于前”相迫,请其不再提及劝降话题。其坚决态度、至诚之心,令李陵心生敬佩,叹其为“义士”,同时也惭愧不已一“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至于“泣下沾衿”。李陵劝降,始终在友人相聚的和乐氛围中进行,与卫律劝降风格截然不同,盖因作者对此二人的态度和评价不同有关。卫律是因罪逃亡,主动投降匈奴,为的是荣华富贵,作者借苏武的言辞表现对其不齿的态度,行文多用贬抑之语,且以苏武的正气凛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李陵当年率五千之卒孤军深入,歼敌过万,因无救援,最后力竭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文化活动的保安工作探讨计划
- 基于项目的美术教学计划
- 西南医科大学《灾害卫生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南交通大学《数据结构与算法》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华师范大学《日语二外》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01月11141工程经济与管理期末试题答案
- 西昌学院《规划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北大学《网页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北大学《近代物理实验》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探究暖宝宝的发热原理说课稿-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 2024全球体育行业调研报告(第八期)-渐入佳境
- 事业单位考试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综合管理类A类)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年)
- 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
- 换热站维保合同范例
- 急诊与灾难医学(广西中医药大学)知到智慧树章节答案
- 2024-2025学年上海市普陀区六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 2024年新款消防灭火器购销协议
- 深圳大学《计算机网络与应用》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职业培训师教学技能手册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自然语言处理》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临沂大学《信息可视化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