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部分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1页
河北省承德市部分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2页
河北省承德市部分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3页
河北省承德市部分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4页
河北省承德市部分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承德市部分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记录与探究历史是人类理解自身的重要途径。可以说,历史是一种经验,是一种生命。既是生命,自然不能被拦腰截断,我们不能宣称今天、明天与昨天毫无关联。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进而申言,中华民族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历史的民族”,特别重视自身历史的传承与借鉴,具有浓厚深沉的历史意识。所谓历史意识,即人类在绵延的历史过程中,将自身的存在依赖于历史,且自身受到历史委托的一种自觉,并在这一过程中追问人类存在的意义,甚至追问历史过程中本身的意义。愈是久远厚重的历史积淀,愈能激发强烈高远的历史意识。中国历史的特质,一来持久,从未断裂;二来变化,流动不居。所以我们历代前贤讨论本国史,都善于在持久中触摸其变化的脉搏,在变化中紧盯其持久的痕迹。易言之,贵在“求其久”,重在“察其变”。因此西汉史家司马迁撰写巨著《史记》,便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悬结为心中至高之目标。自此历代王朝但凡定鼎中原,都不忘编修前朝之史,二千多年来前后接力,终形成蔚为大观的二十四史。同时中华民族又深切理解“鉴古知今”之要义所在,如北宋名臣司马光发奋沉潜十九载,“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编纂成皇皇巨制《资治通鉴》,旨在“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是故,中华文明五千年不绝向前,中国人一贯重视历史、借鉴历史且敬畏历史。(摘编自王学斌《中国共产党提出“历史自信”的五重依据》)材料二:自信,简单来说,就是自己相信自己,表达了主体在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上的积极态度。历史自信,指的是历史活动主体对于自身历史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抱有坚定的信心。历史自信蕴含了历史活动主体的意志力量、信心和信念对于历史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历史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回望历史的时刻也是展望未来的时刻,历史自信和现实自信、未来自信紧密相连。新时代坚定历史自信,就是要把历史乐观主义信念转化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动力,在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深化历史自觉增强历史主动。尊史崇史、学史敬史,既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特质。历史作为一个社会性的集体记忆,承载了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曾经的苦难和奋斗,昭示了未来的光明和辉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才能更好把握当下,以史为鉴、与时俱进才能更好走向未来。”立足新时代,更应该突出历史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养成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的历史意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历史支撑。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认识论要求无产阶级政党要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不是为了总结而总结,而是从理性层面对历史的发展进程进行科学抽象,深化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指导。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按照“总结历史,把握规律,坚定信心,走向未来”的要求,把党的历史经验作为明辨是非的重要依据和增强历史主动的重要武器,不断增强开拓创新的勇气和力量。历史自信不仅表现在对既往成就的自信,而且更加体现为在尊重历史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在时代变迁和历史演进中抢占历史先机、抓住历史机遇,通过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我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基本面,认识到我国社会发展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抢抓时代机遇,承担历史使命。历史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笔直大道,而是充满了曲折和艰辛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这就要求我们在坚定历史自信的同时,必须时刻保持历史清醒,树立底线思维,不做历史进步中的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以历史定力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成为历史发展中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摘编自童萍《唯物史观视野中的历史自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历史不能被拦腰截断,它与今天、明天紧密相连,中国历史持久且富于变化,贵在“求其久”,重在“察其变”。B.历史自信指历史活动主体对于自身历史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等;对于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C.司马迁撰写巨著《史记》后,历代王朝但凡定鼎中原,都不忘编修前朝之史,历经两千多年的接力,终形成二十四史。D.只要有历史自信,就能具备历史定力;就能“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成为历史发展中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历史自信,二者论述的重心都是如何增强历史自信。B.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言论,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C.材料一举了北宋名臣司马光的事例,阐述了“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观点。D.历史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历史清醒。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B.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曾巩《南齐书序》C.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4.“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出自《旧唐书·魏征传》,中华民族特别重视自身历史的传承与借鉴,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5.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定历史自信”,我们该如何做?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个幸运的贼莫泊桑他们坐在巴比佐恩一家旅馆的餐厅里,老画家讲起了他的故事:那晚,我们三个年轻人在索里尔家聚餐,最后都喝得有几分醉意了。普瓦特文头脑还比较清醒点儿,索里尔仰面朝天地躺着,讨论什么战争和皇帝的服装之类的事情,说着说着他突然一跃而起,拿出他收藏的轻骑兵制服穿在身上,然后又拿出一套掷弹兵的制服让普瓦特文穿上,普瓦特文说什么也不肯穿,但我俩硬给他套上了。我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甲胄骑士,待一切都准备停当以后,索里尔大声地说:“既然我们都当了军人,就让我们喝得像军人的样子。”我们拿出大碗,再次开宴。尽管已喝得酩酊大醉,我还是说:“静一静,我敢保证我听见了画室里有人走动的声音。”“有贼!”索里尔摇摇晃晃地站起来,唱起《马赛进行曲》:“拿起武器,公民们!”然后他从墙上摘下几件武器,我得到的是一把火枪和一把长剑,普瓦特文拿着一支上着刺刀的长枪;索里尔没有找到称心的武器,抓起一把手枪插到皮带上,还握着一把大板斧,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画室的门。当我们走到画室中央的时候,索里尔说:“我是将军,你是甲胄骑士,负责切断敌人的退路。你掷弹兵,做我的护卫。”我们查看了画室的每一个角落,足足查了有20分钟也没找到任何可疑之处。普瓦特文认为应该检查碗橱。由于碗橱很深,里面很暗;我端着蜡烛过去查看,可把我吓坏了,一个人,一个活人站在里面往外看我,我马上镇定下来,忽地一下子就把柜门锁上了。然后我们退后商量对策。我们各有各的想法:索里尔想用烟呛,普瓦特文想用饥饿制服,我是想用炸药炸。最后我们还是采纳了普瓦特文的意见。我们把酒和烟拿到画室来,坐在碗橱前,为俘虏的健康开怀畅饮。我们又饮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酒,索里尔建议把俘虏押出来瞧一瞧。“对!”我大声附和。我们抓起武器,一起朝碗橱疯狂地冲去,索里尔端着没有上子弹的手枪冲在前面,普瓦特文和我像疯子似的叫嚷着跟在后面,打开柜门押出俘虏。那是个白发苍苍、面容憔悴、衣衫褴褛的。我们将他捆上,放在椅子上,他没吭声。“我们审讯这个恶棍。”索里尔厉声说。我也认为应该审讯这个家伙,普瓦特文被任命为辩护人,我被任命为执行人。最后俘虏被判处死刑。“现在就枪毙他!”索里尔说,“不过,不能让他不做忏悔就死啊,”他又有所顾虑地加了一句,“我们去给他请一个神父来。”我没同意,深夜不便去打扰神职人员,他们让我代为行使神父的职权,并立刻命令俘虏向我忏悔罪过。老人早已吓得魂不附体,他不知道我们是哪类暴徒,开口讲话了,声音空洞沙哑:“你们要杀死我吗?”索里尔逼他跪下,由于心虚,他没有给俘虏施洗礼,只往他头上倒了一杯兰姆酒,然后说:“坦白你的罪过吧,不要把它带到另一个世界去。”“救命啊!救命!”那在地板上边打滚边拼命地号叫,怕他吵醒邻居,我们塞住了他的嘴。“来,我们把他结果了吧。”索里尔不耐烦地说。他用手枪对准勾动了扳机,我也勾了扳机,可惜我们俩的枪没有子弹,只听枪空响了两下,在一旁看着的普瓦特文说:“我们真有权力杀死这个人吗?”“我们不是已经判处他死刑了吗?”索里尔说。“那倒是,不过我们没有权力枪毙一个公民,我们还是把他送到警察局去吧。”我们同意了。那个不能走路,我们把他绑到一块木板上,把他抬到了警察局。局长认识我们,知道我们爱搞恶作剧,但认为闹得有点过分,笑着不让我们把在押犯抬进去。索里尔非要往里抬,局长沉下脸来,让我们不要再发傻了,赶快回家去清醒一下头脑。无奈我们只好把他再抬回索里尔的家。“我们拿他怎么办呢?”我问道。“这个可怜的家伙一定很累了!”普瓦特文怜悯地说。他看上去已经半死了,我也不禁来了恻隐之心,把他嘴里塞的东西掏了出来。“喂,你感觉怎么样啊?”我问他。“哎呀,我实在受不了。”他呻吟着。这时索里尔的心也软了下来,给他松了绑,开始像对一个久别的老朋友一样款待起来。我们马上斟满了几碗酒,递给我们的俘虏一碗,他连让都没让,端起碗一饮而尽。我们几人觥筹交错痛饮起来。那老人真是海量,比我们三个人加在一起还能喝。天蒙蒙亮时,他站起来心平气和地说:“我得告辞了。”我们再三挽留,但他坚持不依,我们怀着惋惜的心情送他至门口,索里尔高举着蜡烛说:“你的晚年可要当心啊!”(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酒后,索里尔和“我”都主动穿上军人制服,只有普瓦特文是被我们强行套上的,说明我们醉酒程度比他高。B.知道有贼,索里尔及时做了分工,准备捉贼,这主要赞扬了他疾恶如仇的美德,也体现了他的组织才能。C.贼被押出后,作者用“白发苍苍、面容憔悴、衣衫褴褛”刻画了他的肖像,透露出他困苦不堪的生存状况。D.普瓦特文“怜悯地说”,“我”掏出贼“嘴里塞的东西”,索里尔“给他松了绑”,几个人善良的本性复苏了。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敢保证我听见了画室里有人走动的声音”这句话,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后面捉贼的故事。B.普瓦特文语言不多,前后说了两句话,却都影响了“我们”的行为,与开头写他“比较清醒点”相呼应。C.小说对“一个幸运的贼”()着墨不多,个性也就不够鲜明,但他是小说主人公推动着情节的发展。D.告辞,三人“再三挽留”也未能如愿,只能“惋惜”地“送他至门口”,这与前文形成了鲜明对比。8.契诃夫在谈到短篇小说创作的体会时说:“短篇小说的首要魅力是朴素和诚恳。”这篇小说的“朴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9.小说情节在后面出现逆转出乎意料,其实文中已多次暗示,文中有哪些暗示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子夫同母弟卫青,其父郑季,本平阳县吏,给事侯家,与卫媪生青,冒姓卫氏。青长,为侯家骑奴。五年,匈奴右贤王数侵扰朔方。天子令车骑将军青将三万骑出高阙与诸部将凡十余万人击匈奴右贤王以为汉兵远不能至饮酒醉。卫青等兵出塞六七百里,夜至,围右贤王。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壮骑数百驰,溃围北去。得右贤畜数近百万,于是引兵而还。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诸将皆属焉。六年春二月,大将军青出定襄,击匈奴。以翕侯赵信为前将军,卫尉苏建为右将军,郎中令李广为后将军,咸属大将军,斩首数千级而还,休士马于定襄、云中、雁门。六年夏四月,卫青复将六将军出定襄击匈奴,斩首虏万余人。右将军建、前将军信并军三千余骑独逢单于兵,与战一日余,汉兵且尽。信故胡小王,降汉,汉封为翕侯,及败,匈奴诱之,遂将其余骑八百降匈奴。建尽亡其军,脱身亡,自归大将军。议郎周霸曰:“自大将军出,未尝斩裨将。今建弃军,可斩以明将军之威。”军正闳、长史安曰:“不然。兵法‘小敌之坚,大敌之禽也’。今建以数千当单于数万,自归而斩之,是示后无反意也。不当斩。”大将军曰:“青幸得以肺腑待罪行间,不患无威,而霸说我以明咸,甚失臣意。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诛于境外。而具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以见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军吏皆曰:“善。”遂囚建,诣行在所。四年,大将军青既出塞,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大将军出塞千余里,度幕,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匈奴亦纵可万骑。会日且入,大风起,砂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自度战不能如汉兵,单于遂乘六骡,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大将军为人仁,喜士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节选自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卷四·武帝伐匈奴》)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子令车骑将军青将三万骑出高阙/与诸部将凡十余万人/击匈奴/右贤王以为汉兵远/不能至/饮酒/醉B.天子令车骑将军青将三万骑出/高阙与诸部将凡十余万人/击匈奴/右贤王以为汉兵远/不能至/饮酒/醉C.天子令车骑将军青将三万骑出高阙/与诸部将凡十余万人/击匈奴/右贤王以为汉兵/远不能至/饮酒/醉D.天子令车骑将军青将三万骑出/高阙与诸部将凡十余万人/击匈奴/右贤王以为汉兵/远不能至/饮酒/醉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得畜数近百万”与“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两句中的“得”含义不同。B.“诸将皆属焉”与“焉能治之”(《兼爱》)两句中的“焉”含义不同。C.“当单于数万”与“当与秦相较”(《六国论》)两句中的“当”含义相同。D.“诣行在所”与“诣太守”(《桃花源记》)两句中的“诣”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卫青擅长远袭,一战成名。卫青以车骑将军身份率领军队,长途夜袭并打败大意轻敌的匈奴右贤王,回边塞后被授大将军印。B.卫青沉毅果敢,战功卓著。卫青于同一年春、夏两次率军攻击匈奴,斩杀匈奴多人,缴获近百万头牲畜,各路兵马都大获全胜。C.卫青功高低调,权重自制。卫青认为不需要通过斩杀兵败逃归的副将来建立威信,也不能因为受到皇上宠信而独断专行。D.卫青深入腹地,用兵如神。卫青出塞千余里,利用兵车结成营阵,派五千骑兵出击,后来又增派左右两翼的军队将单于包围。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将军青既出塞,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2)大将军人仁,喜士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14.苏建余军覆没后,脱身逃亡,独自回到汉营,对他的处置有哪些意见?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病起书怀陆游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①。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②。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注门】①阖棺:死亡。②和銮:同“和鸾”。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銮”。诗中指“君主御驾亲征,收复祖国河山”的美好景象。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题,“纱帽宽”一语表现出诗人病势沉重,身体瘦弱之状态。B.“位卑未敢忘忧国”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C.颈联诗意加深,为黎民抒怀,百姓们渴望收复失地的梦想即将实现。D.尾联赞叹了诸葛亮的《出师表》是传世之作,半夜还在挑灯细细品读。16.本诗首联和颔联情感丰富,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3)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当;“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落,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韵律。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红色是中国人最喜爱的颜色,甚至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史前时代对生命和鲜血的敬畏、对火和太阳的崇拜,使得先民赋予“红”超人的神性与力量,红色因此被建构成吉祥如意的文化原型。在古代,不同颜色有不同的用法,不同朝代有色彩制度,但红色始终是重要的位置。比如,对于官服的颜色,不同朝代是有不同制度的。中国画讲究用色彩来完成对意境的描绘,与我国古典诗词①。“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古人很早便以“丹青”指代传统绘画,丹即朱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有一部分描绘了家庭的②,图画上父母和三个孩子的衣服上都用了鲜艳的红色,吉祥喜庆。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身着鲜艳夺目大红袍的人是状元郎,显示了他的荣耀与尊贵。红色也是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中亮丽的色彩。李可染的画《万山红遍》将深秋时节岳麓山的壮美景象描绘得引人入胜。作品《红岩》大胆突破传统,大胆尝试将黄土化为岩石,大面积拉开红、白两色的对立,烘托出③的革命信念与激情澎湃的革命力量,倾注了一位画家对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最为炽热的情感。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借代的修辞,请从学过的古诗词中另举一例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很多人把新鲜嫩叶做成绿色的食物,端上自己的餐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