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偏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_第1页
决策偏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_第2页
决策偏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_第3页
决策偏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_第4页
决策偏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决策偏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1基于模型的偏好测量,有以下几种形式来界定在日常生活中,决策贯穿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决策,所有行为都是决策的结果。Hastie提出,判断和决策是人类(及动物或机器)根据自己的愿望(效用、个人价值、目标、结果等)和信念(预期、知识、手段等)选择行动的过程。偏好作为一种主观态度,影响着人们的决策和行为。决策研究中的偏好(preference)是指决策者在面对几个选项或备择方案时选择其中某一选项或备择方案的倾向。最常见的数学表示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效用函数的大小来表征偏好。例如决策者将在方案A和B中选择一个,以达到自己期望中的结果,结果用效用函数U(X)表示,其中X表示方案。如果该决策者倾向于选择A而不是B,那么就有U(A)>U(B)。决策偏好的测定与评价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选择(choosing):要求个体在成对的选项或者是在一系列选项之间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根据选择百分比确定偏好顺序;(2)出价(pricing):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买价(willingtopay,WTP),即在主试手中有一组博弈选项,对于每一选项,要求被试指出,如果他要参加这个博弈,他所愿意付出的最大金额;另一种是卖价(willingtoaccept,WTA),即在被试手中有一组博弈选项,要被试指出他愿意出让参与其中每一博弈权力的最小金额;(3)匹配(matching):同时呈现一对彩票,其中一支彩票信息完整,另一支彩票缺少收益值或概率值,让被试补齐缺失值以使两支彩票在心理上相等;(4)吸引力评定(ratingoattractiveness):在任意的评价尺度内,要求被试对一组博弈选项中的每一项的吸引力程度进行评定,由此推断被试的偏好;(5)确定等价过程(certaintyequivalent,CE):即必然等值,让被试说出一个他认为与某个已知选项等值的价格,这种方法能使每一选项获得一个单一的价值;(6)概率等价(probabilityequivalent,PE):即可能性等值,要求被试指出某一选项获胜的概率,使之看起来与另一已知选项等价。2研究对象的选择偏好在决策领域中对偏好的相关论述最早见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VonNeumann和Morgenstern提出了期望效用理论(expectedutilitytheory,EUT),该理论对确定和不确定条件下理性人(rationalactor)的选择进行了分析。EUT认为,理性人的决策偏好遵循三条基本公理:(1)偏好完整性公理,对任意的两种方案A、B,理性人具有明确的偏好,或者相对于B来说偏好A(A>B),或者相对于A来说偏好B(B>A),或者两者无偏好差异(A~B);(2)偏好传递性公理,对任意的三种方案A、B、C,如果理性人认为A好于B(A≥B),同时B好于C(B≥C),那么他一定认为A好于C(A≥C);(3)效用最大化公理,理性人总是选择对他来说效用最大的选项或方案。根据EUT,人们总是按照最大期望效用值进行决策,其偏好系统是稳定的、有序的;对同一主体而言,偏好顺序应该具有稳定的一致性。但真实情境中人的决策偏好并非稳定一致的,最突出的例子有两个:框架效应和偏好反转。框架效应(framingeffect,FE)的提出源于Tversky和Kahneman在1981年进行的著名的“亚洲疾病问题”研究,它是指同一个问题由于描述方式的改变而导致决策者选择偏好发生改变的现象。假设美国正准备应对一种罕见的亚洲疾病,预计该疾病的发作将导致600人死亡,现有两种抗击该疾病的方案,对它们所产生后果的科学估计如下:如果实施A方案,将挽救200人的生命;如果实施B方案,有1/3的可能性可以挽救600人的生命,有2/3的可能性无法挽救任何人。另一种描述:如果实施C方案,400人将丧生;如果实施D方案,有1/3的可能性无人丧生,有2/3的可能性600人丧生。研究结果发现第一种描述方式(正面框架)下多数人(72%)选择A方案,第二种描述方式(负面框架下)多数人(78%)选择的是D方案,即任务描述方式影响被试的决策偏好。偏好反转(preferencereversal,PR)是指人们在不同决策任务中表现出偏好不一致的现象,是一种由决策任务模式引起的偏好改变。如面对两只期望值相当的彩票:H彩票(94%概率获取4元)和S彩票(3%概率获取150元)。当要求人们在这两者之间做选择时,人们往往选择H彩票,认为H彩票更有吸引力;但当被问及他们所愿意接受的最低售价时,他们却对S彩票定较高的售价。如果用Hc、Sc分别表示对彩票H与S的定价,则偏好反转可以表示为:H>S但Hc<Sc。3现代决策偏好理论3.1基于价值函数的偏好决策前景理论由Kahneman和Tversky于1971年提出,认为人的认知能力有限,并且受人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特点的影响,人们经常会做出非理性的决策行为。前景理论认为人的决策过程是一个心理过程,人们的偏好只是决策过程的反映,偏好随着问题的改变而改变,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偏好关系。前景理论将人的决策过程分为编辑和评价两阶段,个体根据框架、参照点等采集和处理信息,在评价阶段依赖价值函数和主观概率权重函数对信息进行判断。价值函数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时倾向于风险规避,面临损失时倾向于风险寻求,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等。前景理论认为偏好取决于参照点,如果相对于某一参照点的结果是收益的话,决策者就会倾向于规避风险;如果是损失的话就会变得偏好风险。如在“亚洲疾病问题”中,正面框架用获救人数来表达,人们将此编辑为“收益”,倾向于风险规避;负面框架用死亡人数来表达,人们将此编辑为“损失”,倾向于风险寻求。由于参照点的不一致导致了不同框架下不一致的偏好选择。前景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由不同描述方式和背景因素引起的偏好改变(如框架效应),但无法解释由不同反应方式或任务模式引起的偏好改变(如偏好反转)。3.2不同的反应测试情境下偏好对决策偏好的影响有些心理学家从心理表征的角度来探讨决策偏好,将人们显示偏好的过程看成是一个“表征-评估-反应”的过程。在表征阶段,将客观刺激转换为相应心理量,在评估阶段,将各种心理量整合,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在反应阶段,将整体的印象在反应测量工具上标示出来。研究者认为偏好改变是偏好显示方式的差异导致的,不同显示方式引起不同的心理加工过程,进而导致偏好改变。根据决策偏好改变发生在显示偏好过程的阶段的不同,心理表征理论被分为以下几种。随机权重理论(contingentweighttheory)认为,在表征阶段,由于不同的偏好显示方式情境中人们对事物不同维度赋予了不同权重,人们会更关注在重要(显著)维度上占优的方案,会对兼容性更大的维度赋予更多的权重,从而导致决策偏好的改变。如在彩票问题上,人们面临选择时更看重中奖概率,所以倾向于选择H彩票;当确定售价时,由于收益值和售价单位相同,具有更大的兼容性,所以被赋予了更多的权重,又因为S彩票的收益值更大,所以人们倾向于给S彩票定更高的价,于是偏好改变产生了。表达理论(expressiontheory)则认为偏好改变是在反应阶段产生的。在不同的偏好显示情境中,对同一只彩票的表征是稳定不变的,整合形成的彩票的效用或者总体印象也是不变的;但当他们在不同的反应测量工具上通过“锚定-调整”进行赋值时,由于锚值的不同和调整比例的不同,在不同的反应测量工具上显示的偏好顺序可能改变。Goldstein和Einhorn用表达理论成果解释了不同评估方式和评估工具引起的决策偏好改变。变化处理理论(change-of-processtheory)认为偏好改变源于评估阶段的差异。不同偏好显示情景下,对同一只彩票具有相同的表征,并且能“准确”地在各种测量工具上标示出各“总体印象”之间的关系;但不同的任务情景导致人们采用不同的整合规则,从而未能使人们形成相同的总体印象,进而引起偏好改变。如在彩票问题上,该理论认为,个体在进行选择时采用的是将结果概率和效用值相加的方法,而在确定售价时采用的是将结果概率和效用值相乘的方法,从而使得决策结果发生改变。可以看出,三种观点都可以部分解释决策者偏好改变的原因。Mellers等人在同一个实验中比较了三种理论的解释力,结果发现变化处理理论的解释力更好,但它无法解释在WTA与WTP之间发生的偏好改变。到底是由于引起偏好显示过程的哪一阶段的差异而引起决策偏好发生改变,目前研究者对此还没有一致结论。3.3双系统加工理论认为,我国文近年来,很多研究者都相继提出了双系统加工理论:基于直觉的启发式系统(heuristicsystem)和基于理性的分析系统(analyticsystem)[10~12]。启发式系统更多地依赖于直觉,并行加工且加工速度较快,不占用或占用很少的心理资源,模块化封闭运行,反应自动化,容易受背景相似性、刻板印象的影响,通常只能意识到其加工结果而意识不到加工过程。分析系统更多地依赖于理性,串行加工且加工速度慢,占用较多的心理资源,非模块化,但分析系统不容易受背景相似性、刻板印象的干扰,主要基于规则进行,其加工过程和结果都可以被意识到。双系统加工理论认为,启发式系统与分析系统同时对决策或推理过程起作用,当两个系统的作用方向一致时,决策或推理的结果既合乎理性又遵从直觉;而当两个系统的作用方向不一致时,两个系统则存在竞争关系,占优势的则可以控制行为结果。Sloman认为,当两个系统的作用方向相同时,行为结果并不能反映两个系统的存在,只有两者作用方向相反,才有可能出现决策与推理中的非理性行为。Kahneman则认为,在两者的竞争中,往往启发式系统会获胜,这正是很多非理性行为的根源。4影响因素的决定4.1不同的反应模式在选择风险时会引起更多的决策偏好,从而达到选决策材料的内容领域、呈现方式、描述方式、反应模式、信息维度、信息性质等方面影响个体的决策偏好。研究发现,面临同样概率结构的生命与金钱问题时,人们在前者的决策结果上表现得更为冒险。Wang关于生命救助、公共财产和个人金钱三种决策领域的研究发现,当面对生命救助决策问题的时候,被试表现出比其他两个任务领域更多的冒险偏好,即更倾向于选择风险方案。Hsee等人探讨了决策材料的呈现方式如何影响被试的决策偏好这一问题。当同时面对两个选项做选择时,人们偏好其中的一个选项;当每次呈现一个选项,分开做选择时,人们却偏好另外一个选项。Wong等人研究发现仅仅改变决策信息的概率和数量的表述方式(以大数字和小数字呈现)也会影响被试的决策偏好。决策任务中反应模式的变化也会引起偏好顺序的系统变化,反应模式包括在不同选项之间做选择、评估对选项的满意程度和对选项进行估价等。研究发现,由于个体认知的局限性,对决策信息的不同侧面、类别、数量上的把握都有一定的局限,无法承载过多的比较与选择。当人们面对两个以上的选项时,如果其可比的方面多于一个,即多维度类比情况下人们的偏好选择会是什么?在信息多维度情景中,个体决策偏好的机制是什么?信息维度的数量是如何影响决策者的信息加工过程的?信息维度的性质,如信息维度的同质或异质,是否影响个体对决策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过程?未来的研究应多关注这些,它将有助于决策偏好向实际应用的方向发展。4.2模糊程度对决策偏好的影响有无时间压力、决策情境的模糊程度和背景因素等方面会影响个体的决策偏好。时间压力是影响风险决策的重要变量。柯青松研究发现,不同决策任务下的时间压力对风险决策偏好的影响不一样,时间压力对选择任务有一定的影响,但对定价任务的影响较小。关于时间压力对决策偏好的影响,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时间压力的测定是否有效。张凤华探讨了不同模糊程度情境下的决策偏好,发现模糊程度对决策偏好有影响。模糊程度较高时,被试倾向于模糊厌恶,模糊程度较低时,被试的选择偏好发生了改变,倾向于模糊寻求。与传统的只考虑现在的静态风险决策研究不同,动态风险决策研究需要考虑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因素,动态情境对决策偏好具有一定的影响。Hollenbeck等人考察了从做出决策到潜在出现损失之间的间隔对风险回避的影响,结果发现,决策者在结果较远时倾向于风险寻求。王重鸣等人利用计算机联网模拟团队分布式动态风险决策任务研究了在动态情境下风险偏好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风险敏感性同样适用于解释动态情境下的风险偏好。4.3对风险决策的调节决策者的性别、年龄、风险偏好水平、情绪、动机和人格等因素也会影响其决策偏好。关于决策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男性在决策任务中更倾向于风险寻求。Fagley等人研究发现女性较男性更易受到框架的影响,他们认为,对于语言描述方式,女性比男性更为敏感。Bateman等人的研究发现框架效应不受性别影响。因此,性别对框架效应的影响可能还受其它调节变量(决策的内容、情境等)的影响。何贵兵等人探讨了被试性别对决策偏好的影响,认为性别、任务框架和即时情绪共同影响被试的风险偏好预测。Harbaugh等人研究了5~64岁之间的人在风险决策中的差异,结果显示9~13岁的儿童最偏向风险寻求,21~64岁的成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