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你身边的高考专家课标要求:1.把握中国古代历朝实行的主要经济政策及实施的缘由,正确生疏其历史作用和影响。2.通过生产工具的演进过程,把握各时期生产力的进展变化。依据生产力是打算因素的观点,分析对生产关系和社会进展所起的作用。3.了解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进展变化,分析土地兼并产生的缘由及其后果。4.正确理解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等概念,准确把握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和以农立国等经济思想。把握历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进展概况及其相互关系。5.归纳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化,正确分析其演化规律和对历史进展产生的影响。6.把握古代经济重心的形成、变化及其影响。
高考其次轮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及三农问题学法指导:1.留意进展纵向比较;2.留意古代经济的主要经济政策及实施的缘由;3.留意树立各个时期农村经济的进展及新特点;4.要纵向地、系统地、简明扼要地梳理古代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进展演化的轨迹,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根底的哲学观点加以剖析,深化生疏。并能联系当今时政热点,到达提高历史思维力量的目的。5.对中外农业进展的典型事例〔农学著作、农业政策、生产工具、优良品种等等〕要予以留意;6.留意中外历史上农业政策与农业经济进展之间的联系,总结当代中国农业进展快与慢的历史缘由、历史教训与阅历。高考猜测:1.留意经济的可持续进展是古代经济史考察的一个热点;2.结合古代水利事业的建设及成就作为考察热点;3.古代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进展演化所反映的历史趋势与特点,联系现代农村土地制度与税费改革的热点进展考察;4.考试往往将各个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江南经济的进展联系起来考察;5.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与近代资本主义的进展及建国后我国的改革开放联系起来考察;【课标考纲考点】〔1〕铁犁牛耕、曲辕犁和筒车、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兴建井田制、均田制;封建土地全部制的三种形式;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化、小农经济的成长以及精耕细作技术的进展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根本特点。〔2〕金属冶炼技术及成就,丝织与棉纺技术的进步,烧陶与制瓷,瓷都景德镇,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古代中国手工业进展的特征;〔3〕商业的消失,从坊市到城镇的进展,货币的演化,丝绸之路,古代中国商业进展的特点;〔4〕重农抑商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消失及缓慢进展;〔5〕《田亩制度》,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土地改革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专题学问梳理】一.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具体成就类别具体成就农业生产工具刀耕火种、石器锄耕、春秋战国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唐代曲辕犁和筒车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白渠、坎儿井土地制度西周井田制、西汉、曹魏的屯田制以及北魏、隋、唐的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手工业金属冶炼商周青铜铸造、春秋、冶炼生铁和块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汉代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北宋普遍使用;南宋末用焦炭冶铁丝织与棉纺汉代获得“丝国”称号;唐代出现缂丝技术;元代黄道婆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松江在元明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制瓷新石器时代陶器如彩陶,黑陶,白陶等;制瓷技术:东汉青瓷;南北朝白瓷;隋唐进入成熟期;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元代彩瓷;明代斗彩和五彩瓷;清代粉彩和珐琅彩。商业城市(市场)城市发展虽商业发展而繁荣。秦汉至唐,“市”(进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场所)多是政治中心,多在官府指定的地区设立并由官府管理的,与居民所住的“里”“坊”严格分开。宋代以后坊市制度界限被打破。货币贝壳、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五铢钱、开元通宝、宋代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二.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建国初的土地改革1953年起的农业合作化运动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1978年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提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决策。核心内容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结果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我国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左”倾错误严重泛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着商品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原则及认识必须实事求是,合经济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重点学问点拨】一.古代中国经济的根本构造及表现二.如何理解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王朝承受的最根本的经济政策,其主见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进展。它作为一项完整的政策,最初萌芽于战国时期。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嘉奖耕战、制止弃农经商的原则,这一政策长期得到继承。中国古代王朝实行这种政策,归根究竟是由其经济根底打算的。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根底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农业是古代打算性的生产部门,供给应人们最根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为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根本性的大事来抓,实行一系列催促、鼓舞、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在国家经济政策上向有利于农业进展的方向倾斜。通过进展农业,专制主义王朝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统治者认为,工商业的进展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因此,重农抑商、以农立国就成为中国历代王朝的传统治国主见。重农抑商政策在肯定的历史时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进展,起了乐观的作用。如战国时期,秦国实施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的规定,促进了经济的跃进,壮大了秦国的实力,为统一中国奠定了根底。但是,随着历史的进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日益暴露。自然经济阻碍社会分工,难以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商品生产。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进展,产品的流通和交易又是必定的,抑商政策阻碍了产品的流通和工商业的正常进展,打乱了社会经济构造的内部平衡,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进展。特殊是到了明清时期,这一政策的消极作用就更明显。明朝中后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泼,资本主义萌芽已经消失,在这种形势下,统治者照旧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实行各种措施,竭力压制和束缚资本主义进展。抑商的结果迫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在肯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严峻影响了商业资本积存,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进展。重农抑商政策在肯定意义上可以看作中国社会落后的缘由之一。三.如何理解“闭关锁国”政策?
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由对外开放转为闭关自守。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是落后的封建经济和政治进展的必定结果,所谓闭关自守政策,是指严格限制和制止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这种政策的缘由是多方面的:〔1〕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抗作用,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2〕小农经济落后性和闭塞性及封建主义劣根性,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社会根源。〔3〕清朝统治的需要。清朝统治者可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接触,威逼其统治为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系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评价: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肯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肯定的防卫作用,但它究竟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由于闭关政策并不能减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力气,反而阻碍了自己的进展,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统治者愚昧无知,妄自尊大,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沟通,阻碍了生产力的进展和社会的进步,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造成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四.关于《田亩制度》《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公布。它规定了改革土地制度和其他改革措施。这个制度规定:是依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将天下田依产量多少分为九等,按人口平均安排,不管男女,按年龄都可以分到一份田地。目的是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抱负社会。《田亩制度》所提出的平分土地方案,是农民阶级对地主土地全部制的否认。《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封建落后性,这个冲突是由农民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打算的。这个纲领突出地反映了宽阔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全部制的猛烈愿望,具有鲜亮的反封建性质。但纲领所反映确实定平均安排土地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行能实现的五.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孙中山阐述的新“民生”主见,是其改造中国社会的抱负蓝图。第一,新“民生主义”的主要原则是平均地权和抑制资本。即除了在1905年11月26日的《民报发刊词》中首次公开提出的“核定地价,增价归公”外,方法是:核定地价,由国家照价收税,地价涨后,增益的绝大局部归国家全部。还要限制资本主义的进展,使私有资产不能操纵国计民生。这既是孙中山在中国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已经沦落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深渊的境况下,对垄断资本侵略行为产生的猛烈反感,又是他在长期游历欧美,亲眼见到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腐败现象和社会两极分化悬殊的罪恶,而竭力主见要避开资本主义种种弊端、不走西方资本主义老路的选择。因而尽管他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他坚持把“抑制资本”放到重要位置。”其次,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见。他分析道:现在农民耕的田,大都是地主的,因此,要仿效苏俄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阅历,把“耕者有其田”作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目标。只有解决了这个难题,才算实现三民主义。但当时中国没有条件实行“平均地权”,“平均地权”也没有解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或〕。第三,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纲领。他针对国民党内部消失的国共不相容的思想倾向,解释说:共产主义的最高抱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民生主义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这两个主义是全都的。因此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所以国民党员既是赞成了三民主义,便不应当反对共产主义。”因此要与俄国和中国的共产党人成为好朋友,建设一个为劳累群众谋福利的国家。【释难学问解析】在我国历史上,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开发最早的地区,这里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兴旺,是我国古代的经济中心。但自东汉以后,由于黄河流域战乱频繁,在我国形成了人口由北向南流淌的历史趋势。我国古代大规模的人口流淌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其次次是五代十国时期第三次是南宋时期一.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一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当时北方战乱频繁,社会生产屡遭破坏,而江南地区则相对稳定。从西晋末年起,直到南北朝,北方大批农民为躲避战祸,纷纷南迁,为南方的农业生产增加了很多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他们同南方汉族人民以及从山区迁出定居的少数民族一起,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头推广,牛耕得到普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快速进展,福建、广东和广西也得到肯定程度的开发。南方的农业生产开头赶上北方。其次次: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北方再次经受了长期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峻破坏,直到周世宗时才得到恢复和进展。南方相对稳定,各国统治者为了保存实力,都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同时很多中原人民迁到江南,增加了当地的劳动力。所以,社会经济获得较大进展。第三次:南宋时期南宋人民的斗争,打击了南宋王朝,阻挡了金军前进;北方人民的南迁,使南方经济又一次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南宋时南方水田增加,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提高,上等田每亩可收五六石,太湖流域的稻米产量在全国占重要地位,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这说明南方农业生产已经超过了北方,根本上转变了过去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南宋经济的进展还表现在棉花种植的推广、棉纺织工艺水平的提高、造船技术的进步和海外贸易的兴旺,这些也都是北方所不能企及的。
一、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阅历;
二、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战乱时最突出;
三、经济中心向东南的转移又导致了政治重心和文化重心相应的转移。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向东南的转移
具有的三个明显特征:启发:政治稳定是经济进展的根底,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进展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进展的最重要的因素。经济的进展必需得到统治者的重视。二.我国古代城市进展的主要特征①传统的政治性城市渐渐向商业化城市进展,说明商品经济日趋活泼。②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③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富强的江南某些城市,消失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④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进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渐渐发生变化。三.明清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进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有利条件不利条件①发达的农业。明朝中后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②发达的手工业生产。明中期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③发达的商业。30多座大中城市的兴建,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广泛投入市场,对外贸易的繁荣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空前活跃。④充足的货币条件。大量货币流通,到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⑤科技优势。四大发明的传播,科技巨著的问世。①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封闭性。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在农村根深蒂固,成为商品生产难以突破的障碍。造成国内市场狭窄。②封建经济不断加强,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吸引着已经聚集起来的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投向土地。缺乏资本积累,手工业难以扩大再生产,③封建制度的束缚。“重农抑商”政策压抑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重重关卡,征收重税,抑制工商业的发展。④对外转向闭关自守,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场。⑤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生产手段落后、分散保守,自然科学和技术没有转化为生产力。四.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评价
在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作用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就来自于拥有雄厚资产的商人。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如临淄、邯郸、大梁、郢等。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如隋、唐、北宋的都城洛阳、长安、开封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经济上瓦解着封建制度,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黄宗羲作为民主思想的代表,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五.古代中国经济进展的一般缘由①生产关系的调整,既适应了生产力进展的要求,又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乐观性,因而促进了生产的进展。②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不仅利于人民安居乐业,也为经济的进展供给了有利的条件。③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科学学问的积存,促进了经济的进展与富强。④各民族各地区和中外之间经济文化技术的沟通,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经济的进展。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三农指农业、农民、农村。农业指促进农业进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三农”问题,是从农业的地位、农业的作用、我国农业的现状、如何进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等方面来分析说明,但在不同时期,其热点、重点、难点是不断变化。各有侧重的。六、三农问题1999年至2023年期间,“三农”问题的热点、重点、难点,分别表现在农产品买卖难、农业应对入世问题、粮食市场放开带来的加大农业构造调整力度、“三资”农业和农村劳务输出等热点问题;2023年中心提出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转变,这应当是当时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背景;2023年、2023年、2023年中心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这又是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背景。新农村建设的“新”主要表达在三个方面: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农村自然人文的全面恢复。推动农村综合改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培育新型农民进展农业。2023年中心提出实加强农业根底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进展农民增收,提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进展一体化新格局。中国历史三农问题1、农业政策的变化2、农业产品的变化3、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4、水利工程的修建5、江南地区的进展农业政策的变化1、西周时的分封制2、商鞅变法3、唐太宗时留意君民关系4、元朝时期5、1950年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6、三大改造中的农业合作化7、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8、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产品的变化1、河姆渡和半坡2、张骞出访西域3、宋代4、明代5、现今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1、牛耕、铁农具的消失2、汉代耧车3、唐代的曲辕犁和筒车水利工程的修建1、都江堰的修建3、大水道的开通2、黄河的治理江南地区的进展1、概况2、缘由3、经济重心的南移〔08广东理基〕62.“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A.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D.商品经济的兴旺〖解析〗“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牵强自给自足。答案:C。【高考实战训练】〔2023上海〕东汉时期“豪强”的根本特征是〔〕A.拥兵自重称霸一方B.依靠巧取豪夺聚敛财宝C.通过科举获得功名D.世代享有政治经济特权〖解析〗东汉时豪强地主割据一方,拥有自己的庄园并且世代享有政治经济特权,到魏晋时期形成了门阀士族。应选D项。答案:D。(08山东文综〕11.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坛,……有财不行商,有了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进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反映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家家守村业”反映了重视农业的观念,“头白不出门”表达的是安土重迁的思想。答案:B。〔08广东卷〕26、〔13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学问答复以下问题材料:——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家庭是五口之家项目数量备注收入粮食8500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支出赋田租(上缴实物)283同上算赋和口赋(上缴货币)406役兵役和徭役2300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外,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代役,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日常开支食4918据战国比例推算衣2732同上祭祀等仪式300以战国数据为参考问题:〔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2分〕〔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拢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承受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3分〕〔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消失了引人注目的商业富强现象。依据材料好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富强。。〔3分〕〔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富强说明当时已经消失了资本主义萌芽。依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学问,推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5分〕〖解析〗〔1〕在计算西汉农民家庭年收支状况时应留意备注中关于役的注析,分为亲身服役和以钱代役两种状况,因此计算方式也分为两种方式:当以钱代役,其计算方式为:粮食收入-赋-役-日常开支;当亲身服役,其计算方式为:粮食收入-赋-日常开支。〔2〕从以上计算结果看,无论哪一种方式,农民收入都不敷支出;西汉的农民要想维持生计的,就必需做到开源节流,把“耕”与“织”联系在一起。〔3〕从赋役征收的状况看:算赋和口赋征收的是货币,还可以钱代役,这样促使了农产品大量的流入市场成为商品,从而促进了商业富强。〔4〕首先需明确西汉的商业富强的缘由和明确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特征“雇佣关系的消失”,从而定论。答案:(1)纳钱代役的状况:8500—(283十406+2300十4918+2732十300)=2439(钱),即亏2439钱;亲身服役的状况:8500—(283+406+4918+2732+300)=139(钱),即亏139钱。(2)农民收入不敷支出;衣着消费比重较高;为增加收入,削减支出,农闲纺织。(3)局部赋役工程征收货币,农民只有将产品投放市场才能换取货币去纳税;农民的剩余产品投放市场,也是商业富强的可能缘由。(4)不成立。西汉的商业富强局部由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所推动;西汉的商业与催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商业有本质差异;材料中看不见雇佣关系。(07海南卷〕7.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假设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进展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C.说明政府特别重视商业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解析〗此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明代政府坚持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所以可排解B、C;D为干扰项,张居正只所以有对商业这番态度,主要是由于明代商品经济的富强进展,所以,从整个材料所反映出的信息应正确理解为A。答案:A。〔2023上海历史〕一位历史争论者想要编写《昭君出塞》一书,涉及长安民俗生活的情景,他可以利用的素材是A.吃葡萄、喝肉羹B.盖棉被、穿绸衣C.放鞭炮、听说书D.抽卷烟、烤甘薯〖解析〗这是一条情境假设题,其目的在于考察考生对汉代社会经济生活的了解程度。解题过程中,考生要依据学问的积存进展合理地推断。首先,要依据王昭君这一历史人物推断出其存在的时代。其次,要准确地再现出以下几个关键的历史常识:西汉时期,西域的葡萄、石榴等间续移植内地;宋代,棉花的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明代,玉米和甘薯传入我国,随着市民阶层的扩大,小说创作盛况空前。据此推断,B、C、D可逐一排解。正确答案是A。答案:A。〔07广东卷〕30.(17分)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学问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二】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缺乏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进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进展的要求就变得特别猛烈。——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月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⑶新中国“一五”和“二五”打算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2分)⑷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6分)〖解析〗(3)首先推断新中国“一五”和“二五”打算的时间:1953-1957年是“一五”打算,1958-1962年是“二五”打算。由此可知与此时间相符的运动为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开展的合作化运动及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4)第一小问回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两大举措即可,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进展乡镇企业。答复其次小问时可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对农民乐观性的调动等方面作答。答案:⑶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进展乡镇企业。转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进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乐观性。〔2023上海历史〕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一:“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银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材料二:17世纪初年杭州府钱塘县赋税51900.5T;1826年保宁府赋税15232.6894664丁。问题:(7分)(1)材料一所表达的赋役制度是什么?(1分)(2)材料一所表达的赋役制度推行后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3)材料一与材料二中两个“丁”的含义不同。依据材料情境推想这两个“丁”的含义分别是什么?(3分)〖解析〗该题旨在考察考生的史料分析力量、学问再现力量和对历史概念理解和推断的力量。材料一的关键信息是“悉并为一条”,据此可以推断出正确答案。答案:16A.(1)一条鞭法。(2)减轻农民负担,减弱人身依附关系,促进商品经济进展等。(3)材料一的“丁”指成年男子,材料二的“丁”是赋税单位。〔2023年·江苏卷〕以下表述能正确反映六朝时期经济进展的特点的是A.全国经济重心南移B.寺院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4 不做“小马虎”(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
- 【+初中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 2023一年级数学下册 三 丰收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信息窗1 农家院-认识100以内的数教学设计 青岛版六三制
- 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5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2
- 4 曹冲称象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二年级上册统编版
- Unit 2 My week Part A Lets talk Lets learn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五年级上册
- 一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 1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七年级英语下册 Unit 10 I'd like some noodles Section B第3课时(1a-1d)教学设计 (新版)人教新目标版
- 12 学会赞美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心理健康三年级大象版
- 1假期有收获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 统编版
- 污水池内防腐施工方案
- 关于对领导班子的意见和建议
- 火警火灾处理标准流程
- TCCIAT 0043-2022 建筑工程渗漏治理技术规程
- 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4课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课件
- 土建、装饰、维修改造等零星工程施工组织方案设计技术标范文
- 宫颈癌病历书写模板
- summary-writing-概要写作-优质课件
- 芭蕾基训课程课时教案
- T∕CIC 049-2021 水泥窑用固体替代燃料
-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单元导读》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