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北京市县级优课)x-九年级化学教案_第1页
《第二节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北京市县级优课)x-九年级化学教案_第2页
《第二节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北京市县级优课)x-九年级化学教案_第3页
《第二节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北京市县级优课)x-九年级化学教案_第4页
《第二节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北京市县级优课)x-九年级化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设计者:王云峰工作单位:北京市平谷区第七中学 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题属于第8章《碳的世界》中的第二节《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从知识结构来说:学生在了解了氧气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本内容,是对气体性质实验探究过程的一种巩固和加深;同时又为以后学习酸碱化学性质等知识打下基础,做好铺垫。教材中介绍了干冰用于人工降雨的奥秘,还有环境问题,比如温室效应的产生等社会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学情分析:二氧化碳是学生继氧气之后要学习的又一重要气体。该气体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就有所接触,例如呼出气体成分探究、碳在氧气中燃烧等,但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未必有科学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教材中关于二氧化碳的基础知识,学生大多都能通过预习来掌握。但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较为缺乏,看问题多停留于表面,缺乏深思的习惯。本课题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图片展示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回忆,再通过干冰的系列实验启发学生猜想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然后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其猜想,验证总结其性质。其次是环境问题,学生对如温室效应的产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对低碳生活的具体内容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他们也正在践行着低碳这一理念,但是这些认识是片面的,坏的、不好的、缺点方面总是被放大,优点方面却被我们忽略了,我们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全面科学的认识环境保护,并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3.设计思路(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系统认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全面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对人类生活、生产的用途。(2)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认识二氧化碳气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获取信息,并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总结。(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4)启发思考:展示新的研究结果所带来的种种疑问,启发学生思考寻找全球变暖的真正元凶。二、基本教学模式和手段这节课采用“美丽的物质──物质的用途──性质猜想假设──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启迪思维”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积极参与指导、确立学生在化学教育中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CO2的用途。2、认识并掌握C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过程与方法1、认识物质性质验证实验的一般步骤,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2、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提高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总结的能力。3、在实验过程中努力与同学分工协作,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提高自己与人合作的能力。4、通过自主的实验设计,提高自己设计实验进行性质验证的能力。5、在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努力锻炼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干冰系列实验,提高对“美丽化学,神奇化学”的认识。2、通过对全球变暖的危害的关注,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倡导低碳生活。3、通过对“自然温室效应”的介绍,培养全面客观认识周围事物的能力。4、介绍研究冰川融化的新成果,培养不懈努力探究寻找真实答案的探究能力,并养成不断思考,不断探寻以认识物质世界的探究欲望。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并掌握C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提高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总结的能力。教学难点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提高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总结的能力。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二氧化碳气体、石蕊溶液、石蕊试纸、可乐或雪碧、酒精灯、石灰水、烧杯、集气瓶……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目的情景导入1、导入:出示图片(gif动图)你是否也向图片中的小朋友那样玩过同样的游戏?其实作为成年人当表达获得成功的喜悦时,也经常用这种方式来庆祝。那么振荡汽水时会有什么现象?逸出的是什么气体?出现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呢?观看动图联想自己的经历,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冒出大量气泡。二氧化碳以学生喜欢喝的可乐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迅速把注意力引入课堂。联想质疑化学来源于生活:根据你已有的生活经验、实际感受,推测二氧化碳有怎样的性质?板书:第二节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引导学生回顾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可能回答:1、无色无味气体2、二氧化碳易溶于水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4、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等等倾听、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联系生活,使学生立即陷入积极的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验证猜想结果,让学生体会学习是为了应用。学会研究的方法。活动探究过渡讲解:同学们刚才说出了关于二氧化碳的很多性质,都正确吗?想不想验证?下面我们就来进行验证。首先请同学们利用桌子上的材料分别完成实验探究一的活动1、活动2和活动3,(教师介绍三个实验的操作要点)并在小组内讨论,由此得出什么结论。先进行小组内的研讨,再进行集体交流。请学生描述相关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板书:一、CO2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CO2易溶于水。二、CO2的化学性质:1、CO2不可燃、不助燃。播放视频:干冰的形成和升华介绍干冰的知识。板书:4、干冰升华吸热。提问:二氧化碳溶于水时我们观察到瓶子变瘪,同学们得出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那么我想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情况呢?比如它们反应了吗?能不能看到?如何证明它们发生了反应?介绍酸碱指示剂:石蕊的发现。演示将变瘪的瓶子中的液体取出滴在石蕊小花上,观察现象。小花为什么会变色呢?是什么使石蕊变色的呢?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可能是什么物质使石蕊变色的?请同学回答。讲解实验方案:分别用2朵干燥的石蕊小花放在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直接喷水,注意用一朵小花做对比,观察现象,分析结论。将石蕊小花喷水后放入盛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再观察,分析。讲解:石蕊这种物质遇到呈酸性的物质才能变成红色,那么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在一起能不能生成一种呈酸性的物质,如果能,是什么物质呢?事实是二氧化碳和水的生成物碳酸使石蕊变色的。问题情境:在化学实验室中常有硫酸,盐酸等,但很少有碳酸,知道为什么吗?实验:把变色的小花用电吹风烘干,观察现象。并书写化学方程式。回顾刚才的实验,到底是什么使石蕊小花变色的时是怎么做的,从而得出获得化学知识时还会用到对比法。联系生活:碳酸饮料。那么可乐中的气体是什么呢?如何通过实验的方法检验呢?介绍二氧化碳的用途。学生完成实验活动1活动1:二氧化碳的密度与空气的比较大还是小活动活动2:二氧化碳是否能溶于水活动活动3:二氧化碳是否支持燃烧学生完成实验后,回答:活动1:等臂天平右侧下沉,说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活动2:瓶子变瘪了,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了,压强减小,所以瓶子变瘪了。活动3:低的蜡烛先熄灭,高的蜡烛后熄灭。由此可知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理解、倾听。认识干冰可用于制冷剂、人工降雨等。启发学生思考。不能观察到现象。石蕊小花变红可能是二氧化碳、水或者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后的物质没有。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存在才能使石蕊小花变色学生分组实验。能,可能是碳酸CO2+H2O====H2CO3可能是碳酸不稳定小花又变回紫色。说明碳酸的确不稳定。H2CO3====CO2↑+H2O体会二氧化碳的应用。进行猜想分组实验验证。CO2+Ca(OH)2====CaCO3↓+H2O理解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通过团结协作,完成实验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能力,团结互助意识及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知道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学习,还能从学习中掌握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集体力量。通过视频,让学生直观的体会干冰的特殊性质。通过提问,循序善诱,引导学生思考,继续激趣。问题质疑,循序渐进,让学生紧扣课堂,回归课堂。通过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通过书写化学方程式,既让学生熟悉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注意事项,同时也巩固了本节课的内容。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体会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总结归纳今天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完成了关于二氧化碳的探究实验,接下来请同学归纳二氧化碳的物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