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寨茨新石器时代址_第1页
唐河寨茨新石器时代址_第2页
唐河寨茨新石器时代址_第3页
唐河寨茨新石器时代址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河寨茨新石器时代址

寨茨古遗址位于唐河县东北部,唐河以东,距唐河1.5公里(图1)。該崗东西宽250、南北长340米,高約30米,整个崗上遍布着文化层。1958年10月8日至12月26日,我队曾派刘东亚、王保祥等五人在此进行了小型发掘。在遺址的西南部(T1、T2、T9、T11)、东部(T5、T7、T8)和东北部(T3、T4、T6、T10)共开探方、探沟11个,发掘面积297平方米。茲将这次发掘情况簡报如下:一、土色、深灰土灰土遺址文化层堆积厚薄不等,地势高的地方較厚,低的地方較薄,一般厚1.5—3.5米,最厚5米以上。土較硬,普遍包含大量的紅燒土块。現以探方2为例,說明于后:农耕土0.2米以下全部为新石器文化层,深1.35—1.8、厚1.2—1.6米。根据土色,可分四层:紅燒土块,深0.4—1.1、厚0.3—1米,出土有石凿、石斧、彈丸、硏石、陶紡輪、陶鼎等;灰土中含燒土,深0.3—0.8、厚0.2—0.65米,出土有骨錐、石斧、石鏟、硏石、陶紡輪、陶鼎、陶杯等;深灰土含燒土,深0.8—1.3、厚0.45—1米,出土石凿、骨圈、陶拍子、陶彈丸、石刀、石斧、陶紡輪、陶鼎、陶缽、陶罐、陶豆、陶杯等;④淺灰土含燒土,深1—1.75、厚0.2—1米,出土石斧、石凿、石鏟、硏石、陶拍子、陶紡輪、陶鼎、陶缽、陶罐、陶豆、陶杯、器盖等。虽然四层土色不同,但出土器物形制和特点是相同的。二、石石国内1.房基共发現殘房基二座,皆出于探方2。房基上叠压着文化层,房基下为生土。房基上部距地表1.7米。房基2保存較为完整(图二,1;三)。它的平面作不甚規則的四边形,中部有南北长2.6、宽0.5米的門道。門道把房子分为东西二間。門道地面微斜。两間房子的房門相对。东边的一間为长方形,长2.55、宽1.6米,門向西,宽0.64米。西边的一間平面似梯形,南北长2.2、东西宽0.9—1.8米,門向东,宽0.8米。地面和墙壁皆經火燒,已成为磚紅色硬块。墙基宽0.25米左右,殘高0.2米不等,北墙殘毁較甚。东間的地面上堆积有一层厚約2厘米的灰烬。在該房内的中部发現石斧1件(图五,1)、磨制精致的石錛1件(T2:74),和夹砂紅陶豆5件,一件編号T2:88(图版叁,6)。西間内发現一座保存比較完整的灶(图二,2),灶的平面为橢圓形,南北长0.8米。灶門向东南,与房門相对,寬0.4米。壁殘高0.32米。是用成块的草拌泥堆垒而成,中央下凹略低于地面。淸理时发現灶門外有大量灰烬。灶内埋有1件夹砂方格紋陶罐(图一〇,1);灶門外放置着1件夹砂紅陶缸(图一三,1),缸底幷有烟熏痕迹。灶西幷放有棕色陶罐、器盖和石器等物。2.窖穴共发現3个。皆分布于房基2的西部和北部。圓形的一个(H3),圓口凹底,周壁均为硬土,口深2.2、底深3米。内填灰土夹杂木炭,土质較松。出土陶鼎、缸、缽、盆以及石斧、兽骨、鹿角等。橢圓形的两个。以H2为例:位于T9内,口大于底,坑口深0.8、底深1.9米。内塡淺灰土,土质松軟。包含遺物有陶鼎、缽、盆、瓮、豆、器盖和平底器等。三、头西墓3座图41.成年人墓5座。其中M13、M14、M15位于T8内,M9、M12位于T3内,M9压着M12,两者上下相隔約0.4米。M13、M14、M15彼此相距約0.2米,东西形成一排。头均向北。葬式均为仰身直肢。墓的深度1—3米不等。墓室不甚显著,均未发現葬具。除M12外,其他墓葬未見随葬品。M12的方向40°。墓长1.8、寬0.7、深距地表1.7米。墓内随葬有陶罐1件。2.瓦罐葬13座。一般埋葬深1米左右。葬具多为两件陶罐扣合,如M8(图四);有的罐与器盖扣合,如M5;也有的是用数件殘陶器对合起来的。一般墓长0.5—0.9米。方向有南北、东西和东南西北三种。骨架保存多不完整,有的仅存头骨数片。另外,在M7东边約0.5米处,与該墓同深,发現完整的陶罐1件(图一〇,3),似与該墓无关。四、形3座图21.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陶器次之,骨器最少。石錛2件。一件T7:6,长21、刃寬5.7厘米(图五,2)。另一件T2:74,棕色,上窄下寬,长15、刃寬3.8厘米。石斧17件。一件T2:70,形制較大,面光滑,刃已殘,表面附有烟痕,殘长24、刃寬10厘米(图五,1)。另一件,长12.5、刃寬5厘米(图五,5)。石鏟6件。分二式:Ⅰ式:前端略呈弧形,刃不甚銳利,长13、刃寬6.5厘米。Ⅱ式:刃端两側斜,形成弧形刃,刃部寬大,长13、刃寬11厘米(图五,4)。石凿7件。三件較完整,一件T2:33,形制較小,质坚硬,刃銳利,长7厘米。两件T2:6、T1:12,系单刃。石刀1件。已殘,器表光滑,刃銳利,殘长11厘米。硏石4件。一件下部磨成平面,长12厘米(图五,3)。另一件圓柱形,下端已磨成馬蹄形,长8厘米。另外还出有礪石2块。陶紡輪87件。为遺物中出土最多的一种,以灰泥的为主,器形分三式:Ⅰ式:上下面皆圓鼓。Ⅱ式:一面圓鼓,一面平,其上繪有平行綫彩色花紋四組,徑4.5厘米(图六,1)。Ⅲ式:上下皆平面,紅泥陶,器表亦飾四組彩色花紋,徑3.5厘米(图六,2)。陶拍子4件。分二式:Ⅰ式:2件。下圓,柄中央内凹,高4.5厘米(图七)。另一件,柄作圓柱形,高9厘米。Ⅱ式:2件。均殘,一件为淺灰色,上面有弦紋二道,寬4.5厘米。彈丸6件。皆为靑灰色,形状大小不一。一件器表布滿小圓孔,徑3厘米。骨錐2件。一件长9厘米;另一件器形較小,上端較寬,尖銳利,长2厘米。2.生活用具主要为陶器,以砂陶为主,泥陶次之。紋飾有绳紋、弦紋、附加堆紋、条紋、方格紋、划紋(图八),以及紅地、白地塗彩色花紋陶等,也有素面磨光的陶器。陶色以灰色为主,紅色、淺黃色次之,黑色較少。制法有輪制、模制及捏制三种,以捏制最少。現就器形的不同,分别介紹于后:鼎8件。足扁圓形或鴨嘴形,均砂质。分六式:Ⅰ式:沿外折,口沿下有弦紋数周,腹中部有凸弦紋一周,平底,口徑16、高約17厘米(图版叁,3;图九,2)。Ⅱ式:沿外折,器形較大,圜底,底部有烟熏痕迹,口徑23.5、高約24厘米(图版叁,10)。Ⅲ式:小口,直領微外侈,平底,口徑17、高10厘米(图版叁,2;图九,1)。Ⅳ式:大敞口,腹似盘形,圜底下附三高足,口徑19、高8.5厘米(图版叁,4;图九,3)。Ⅴ式:器形基本与Ⅲ式同,惟器形較大,三足較矮,口徑23厘米(图版叁,7)。Ⅵ式:壁較直,平底,三矮足,口徑10、高17厘米(图版叁,15)。缽4件。均殘,分三式:Ⅰ式:斂口,壁斜直,小平底,口徑22、底徑6、高7.5厘米(图一O,5)。Ⅱ式:斂口,圜底,小圈足,細泥紅陶,打磨光滑,口徑17、高9.5厘米(图版叁,9)。Ⅲ式:敞口圓唇,圜底,腹下半部及底部飾有绳紋,制作較粗糙,口徑18、高7厘米(图版叁,11)。罐8件。分六式:Ⅰ式:口沿外折,深腹,肩部飾鋸齿形紋一周,小平底,口徑19.5、高25厘米(图一〇,2)。Ⅱ式:出土于房基2灶1内,口沿外折,腹圓鼓,器表飾方格紋,砂质,火候較低,上有烟熏痕迹,口徑22、高23厘米(图一〇,1)。Ⅲ式:口沿外折,上腹略鼓,小平底,口徑27、高27厘米(图版叁,1)。Ⅳ式:小口,直頸,鼓腹,底微内凹,腹部有突棱一周,口徑14、高17厘米(图一〇,3)。Ⅴ式:斂口,圓唇,肩圓鼓,肩下内收,肩与腹有显著分界,平底,口徑10、高16厘米(图版叁,16;图九,4)。Ⅵ式:口沿外敞,鼓腹,小圈足,口徑13、高17厘米(图一〇,4)。盆1件。已殘,器形較大,斂口,深腹,口沿上有小圓窝紋飾一周,底凹。系为瓦罐葬的葬具,口徑45、高29厘米。豆8件。分四式:Ⅰ式:盘斂口,似缽,高圈足,周有对称的圓孔四个,細泥灰陶,口徑16、高13厘米(图版叁,8)。Ⅱ式:盘敞口,壁斜直,圈足已殘,其上有对称的圓孔,口徑19.8、殘高12.5厘米(图版叁,14)。Ⅲ式:共5件,淺盘,高圈足,器形颇小,皆出土于房基2东間内。其中紅灰色4件,灰色1件,均泥质。一件T2:88,高5厘米(图版叁,6)。Ⅳ式:大口宽沿外撇,壁微鼓,喇叭口形圈足,口徑21、高12厘米(图版叁,5)。壶1件。斂口圓唇,腹上細下粗,上有弦紋一周,圈足較高,上有长条形鏤孔11个,每孔之下有小圓窝一个。鏤孔分四組,其中一組两孔相幷,余三組皆三孔相幷。口徑11、高22厘米(图版叁,12)。杯27件。大部分完整,以紅泥陶居多,一般壁較厚。分五式:Ⅰ式:敞口,斜壁,小平底,高4.5厘米。另一件壁斜直,陶胎較厚(图一一,1、4;一二,3、6)。Ⅱ式:口沿折平,壁較直,平底,口沿上繪彩色花紋,高7厘米(图一一,2;一二,4)。Ⅲ式:直口,圓唇微外侈,小圈足,器形較大,高11厘米(图一一,3;一二,1)。Ⅳ式:直口,壁斜直,底部突出一周,下有一实足,腹深6.5、高8.4厘米(图一一,5;一二,5)。Ⅴ式:直壁,高圈足,腹深4、高8.5厘米(图版叁,13;图一二,2)。缸1件。已殘,深腹,圜底。口沿下有粗斜格紋一周,夹粗砂紅陶,厚胎,器表有烟熏痕迹。出土于房基2灶1門前。口徑31、高40、壁厚3厘米(图一三,1)。器盖6件。分二式:Ⅰ式:鼓面,圓形捉手,似复碗,高7.5厘米(图一三,3)。Ⅱ式:圓柱形捉手,細泥陶,表面光亮,高9厘米(图一三,2)。3.装飾品玉璜殘整各1件。一件一端有孔,制作精致,长4.5厘米。玉飾1件。弧形,两端各有一孔,咖啡色,长3、宽2厘米。骨圈1件。徑1厘米。骨器1件。S形,长4.8厘米。陶环11件。一件較好,内平外圓,徑5厘米。五、房基2—結語这里出土陶器的形制,例如陶鼎H2:8、器盖T2:98和带有各种鏤孔的圈足器,都曾見于湖北京山屈家岭遺址,再如彩陶紡輪与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出土的基本相同。虽然这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